(高清版)GB 18383-2007 絮用纖維制品通 用技術要求_第1頁
(高清版)GB 18383-2007 絮用纖維制品通 用技術要求_第2頁
(高清版)GB 18383-2007 絮用纖維制品通 用技術要求_第3頁
(高清版)GB 18383-2007 絮用纖維制品通 用技術要求_第4頁
(高清版)GB 18383-2007 絮用纖維制品通 用技術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代替GB18383—2001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2007-01-23發(fā)布2007-05-01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I本標準4.1、4.2、第5章、第6章和第7章為強制性條款,其余為推薦性條款。本標準代替GB18383—2001《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本標準僅對絮用纖維制品的最基本的通用性能提出了要求,具體產(chǎn)品要求按相應標準執(zhí)行。本標準與GB18383—2001相比主要變化如下:a)將GB18383—2001中適用范圍修改為:“適用于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和非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本版的第1章;2001版的第1章);b)增加并調整了部分引用標準(本版的第2章);c)修改了有關絮用纖維、絮用纖維制品、雜質的定義(本版的3.1、3.2、3.8;2001版的3.1、3.2、3.3);d)增加了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纖維下腳、纖維制品下腳、再加工纖維和醫(yī)用纖維性廢棄物的術語和定義(本版的3.3、3.4、3.5、3.6、e)修改了原料要求,對未被污染的纖維下腳、一類棉短絨在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中的使用未予禁止(本版的4.1.2;2001版的4.1.1、4.1.3、4.1.4);f)增加了對未被污染的纖維制品下腳及其再加工纖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作為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鋪墊物的原料的規(guī)定(本版的4.1.3);g)刪除了對絮用棉纖維的品級要求和對絮用纖維的非強制性感官要求(2001版的4.1.2、4.2);h)增加了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中的絮用纖維中不得檢出物質和纖維含量的允差的要求(本版的4.1.4、4.1.7);i)調整了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中的絮用纖維的短纖維界限、含量限定和適用范圍(本版的4.1.5;2001版的4.1.2);j)調整了含雜質率和衛(wèi)生要求的適用范圍(本版的4.1.6、4.2;2001版的4.3、4.5);k)增加了異味的種類說明(本版的4.2.4);1)增加了強制性感官要求項目的檢驗方法、理化指標檢驗的制樣方法、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中的絮用纖維成分含量試驗方法、異味檢驗方法(本版的5.1、5.2.1、5.2.4及附錄C、5.3.4);m)修改了絮用纖維的短纖維含量試驗方法、含雜質率試驗方法(本版的5.2.2及附錄A、5.2.3及附錄B;2001版的6.4、6.2);n)修改了絮用纖維和絮用纖維制品抽樣的規(guī)則(本版的6.1.1、6.1.2;2001版的5.2.2);o)增加了對檢驗結果的判定和復驗的規(guī)定(本版的6.2、6.3);p)增加了對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明示原料性質的要求和對非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標注耐久性警示語的要求(本版的7.2、7.3).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和附錄C為規(guī)范性附錄。本標準由中國纖維檢驗局提出。本標準由中國纖維檢驗局歸口和解釋。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中國纖維檢驗局、遼寧省纖維檢驗局、江蘇省纖維檢驗所、湖南省纖維檢驗局、廣東省廣州市紡織纖維檢驗所、山東省纖維檢驗局、新興職業(yè)裝備生產(chǎn)技術研究所(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軍需生產(chǎn)技術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huán)境與健康安全產(chǎn)品所、湖北省纖維檢驗局、浙江省纖維檢驗所、河北省纖維檢驗局。本標準主要起草人:葛嘉文、高晉、秦言華、錢聲宏、蘇光榮、孫長林、李新武、魏成立、關曉媛、祁同星。本標準于2001年首次發(fā)布。本次為第一次修訂。1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和非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本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jù)本標準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T2910紡織品二組分纖維混紡產(chǎn)品定量化學分析方法(GB/T2910—1997,eqvISO1833:GB/T2911紡織品三組分纖維混紡產(chǎn)品定量化學分析方法(GB/T2911-1997,eqvISO5088:GB5296.4消費品使用說明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GB/T5705紡織名詞術語(棉部分)GB/T6499原棉含雜率試驗方法GB/T8170數(shù)值修約規(guī)則GB15979一次性使用衛(wèi)生用品衛(wèi)生標準GB18401國家紡織產(chǎn)品基本安全技術規(guī)范FZ/T01057紡織纖維鑒別試驗方法消毒技術規(guī)范(衛(wèi)生部)3術語和定義GB/T5705中確立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絮用纖維fillingandstuffing用于填充、鋪墊的天然纖維、化學纖維及其加工成的絮片、墊氈等的統(tǒng)稱。以絮用纖維作為填充物、鋪墊物的制品。可分為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和非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domesticproductswithfillingmaterials日常生活中與人體密切接觸的絮用纖維制品。主要包括:服裝鞋帽、寢具、軟體家具、玩具等絮用纖維制品。纖維下腳fibrewaste纖維或纖維制品生產(chǎn)加工過程中掉落的、排除的、剝離的單纖維或束狀纖維。2纖維制品下腳textilewaste纖維制品生產(chǎn)加工過程中產(chǎn)生的纖維下腳以外的線頭及織物、絮片、墊氈等的邊腳碎料。再加工纖維ragflock纖維制品或纖維制品下腳經(jīng)開松等方式再加工而形成的纖維。醫(yī)用纖維性廢棄物textilewastederivedfromhospital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淘汰或廢棄的各類纖維制品,主要包括:脫脂棉、脫脂紗布等醫(yī)用敷料,醫(yī)患人員的衣物、絮用纖維制品及其他纖維制品。雜質foreignmatter混入絮用纖維中的非絮用纖維物質的統(tǒng)稱。4要求4.1原料要求4.1.1下列物質不得直接或間接作為加工絮用纖維制品的原料:a)醫(yī)用纖維性廢棄物;b)使用過的殯葬用纖維制品;c)來自傳染病疫區(qū)無法證明未被污染的纖維制品;d)國家禁止進口的廢舊纖維制品;e)其他被嚴重污染或有毒有害的物質。4.1.2除4.1.1以外,下列物質也不得作為加工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的原料:a)被污染的纖維下腳;b)廢舊纖維制品或其再加工纖維;c)纖維制品下腳或其再加工纖維(符合4.1.3規(guī)定的除外);e)經(jīng)脫色漂白處理的纖維下腳、纖維制品下腳、再加工纖維;f)未洗凈的動物纖維;g)發(fā)霉變質的絮用纖維。4.1.3未被污染的纖維制品下腳或其再加工纖維,經(jīng)過高溫成型(熱熔)和消毒工藝處理后,可作為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軟體家具等產(chǎn)品的鋪墊物原料。4.1.4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中的絮用纖維不得檢出金屬物或尖銳物等有危害性的雜質,如針、鐵絲、木棍等;不得檢出昆蟲、鳥類、嚙齒動物等的排泄物或其他不衛(wèi)生物質;不得檢出明顯的粉塵。4.1.5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中的絮用纖維長度13mm及以下的短纖維含量不得超過25%;棉與化纖混合的絮用纖維短纖維含量指標不得超過實測混合纖維中棉的凈干含量的25%;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4.1.6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中的絮用棉纖維的含雜質率應不大于1.4%,其他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中的絮用纖維的含雜質率應不大于2.0%。4.1.7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中的絮用纖維(用于軟體家具鋪墊物的絮片、墊氈除外)由兩種及兩種以上纖維混合制成時,各組分絮用纖維的實際含量比標注含量的減少不得高于10%(絕對百分比);當絮用纖維的標注含量低于30%時,其實際含量不得少于標注含量的70%(纖維含量按凈干含量計)。34.2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衛(wèi)生要求4.2.1不得檢出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等致病菌。4.2.2不得對皮膚和黏膜產(chǎn)生不良刺激和過敏反應。4.2.3肉眼觀察不得檢出蚤、蜱、臭蟲等可能傳播疾病與危害健康的節(jié)足動物和蟑螂卵夾。4.2.4不得有異味。4.3其他要求絮用纖維制品的其他基本安全要求和質量要求按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執(zhí)行。5檢驗(試驗)方法5.1感官檢驗4.1.1、4.1.2、4.1.3、4.1.4、4.2.3各項要求,應在適宜的光照度條件下對所抽取的樣品逐一進行檢驗。5.2理化指標檢驗5.2.1制樣5.2.1.1絮用纖維的制樣將抽取的樣品按四分法進行混樣,形成兩份試驗樣品,每份重約200g。5.2.1.2絮用纖維制品的制樣在抽取的絮用纖維制品中,每件取出大致相等的重量份數(shù),再按5.2.1.1的方法制樣。5.2.2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中絮用纖維的短纖維含量試驗按本標準附錄A執(zhí)行,仲裁檢驗按第A.1章方法執(zhí)行。5.2.3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中絮用纖維的含雜質率試驗按本標準附錄B執(zhí)行。5.2.4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中絮用纖維的成分含量試驗按GB/T2910、GB/T2911、FZ/T01057或其他國家標準或行業(yè)標準執(zhí)行。其中絮用纖維的取樣方法按附錄C執(zhí)行。5.3衛(wèi)生指標檢驗5.3.1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的檢驗按GB15979的要求測定。5.3.2皮膚刺激試驗按衛(wèi)生部《消毒技術規(guī)范》實驗技術規(guī)范“皮膚刺激試驗”進行。5.3.3過敏反應試驗按衛(wèi)生部《消毒技術規(guī)范》實驗技術規(guī)范“皮膚變態(tài)反應試驗”進行。5.3.4異味檢驗按GB18401執(zhí)行。5.4其他指標檢驗絮用纖維制品的其他技術指標的檢驗和判定按相關國家標準或行業(yè)標準執(zhí)行。6檢驗規(guī)則6.1抽樣6.1.1絮用纖維抽樣6.1.1.1抽樣應具有代表性,應多點隨機抽取。6.1.1.2散裝絮用纖維抽取其重量的0.1%,但最少不低于1kg;成包絮用纖維:每10包抽1包,不足10包按10包計,每包抽樣量不少于300g。6.1.1.3絮片、墊氈類絮用纖維的抽樣按滿足最小試驗量的要求抽取。6.1.2絮用纖維制品抽樣以相同原料加工制成的絮用纖維制品為一個批次,批量≤1000件,至少隨機抽取3件;1000件<4批量≤5000件,至少隨機抽取5件;5000件以上,每增加5000件(不足5000件的按5000件計),至少隨機增抽2件。6.2結果判定6.2.1若所抽取樣品檢驗結果全部符合4.1、4.2、7.2和7.3的規(guī)定,則判定該批產(chǎn)品符合本標準。6.2.2若所抽樣品中任何一件不符合4.1.1、7.2和7.3任何一項規(guī)定,則判定該批產(chǎn)品不合格。6.2.3若所抽樣品中任何一件不符合4.1.2、4.1.3、4.1.4和4.2任何一項規(guī)定,則判定該批產(chǎn)品不符合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要求。6.2.4若所抽樣品的檢驗結果不符合4.1.5、4.1.6和4.1.7任何一項規(guī)定,則判定該批產(chǎn)品不符合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要求。6.2.5絮用纖維制品若無“非生活用品”標識,則按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的要求檢驗和判定。6.3復驗對按4.1.5、4.1.6、4.1.7規(guī)定檢驗的結果有異議的,可復驗一次,并以復驗結果為準。7標識7.1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的標識應符合GB5296.4的規(guī)定。7.2按4.1.3的要求使用纖維制品下腳或其再加工纖維生產(chǎn)的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應在每件制品上7.3非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應在每件制品上標注廠名、廠址;同時在顯著位置標注“非生活用品”警示語字樣的耐久性標志。警示語字體應不小于該制品上其他說明文字中最大號字體,沒有其他說明文字的,警示語字體應不小于初號字體;警示語文字顏色應與底色有明顯的區(qū)別且醒目。7.4絮用纖維制品的標識還應符合國家的其他規(guī)定。包裝材料應無毒、無害、清潔,有足夠的密封性和牢固性,能夠耐受正常運輸和貯存,保證絮用纖維8.2貯存8.3運輸5GB18383—2007(規(guī)范性附錄)絮用纖維的短纖維含量試驗方法A.1羅拉法A.1.1試驗環(huán)境試驗應在溫度為(20±2)℃,相對濕度為(65±3)%的大氣條件下進行。A.1.2儀器和用具A.1.3儀器調整A.1.3.1指針在蝸輪刻度第16格時,桃形偏心輪應與溜板開始接觸。A.1.3.2檢查溜板內緣至下羅拉的中心距離為9.5mm,如果大于或小于9.5mm,則需將一號夾子至擋板的3mm距離放大或縮小。A.1.3.3檢查分析儀蓋子上彈簧施于皮輥上的壓力應為6860cN(7000gf),二號夾子的彈簧壓力應為196cN(200gf)。A.1.3.4檢查一號夾子的夾口是否平直無縫隙,二號夾子的絨布有無磨損光禿等現(xiàn)象。A.1.4試樣制備A.1.4.1將兩份試驗樣品分別撕松混勻,平鋪在工作臺上,使其成為厚薄均勻的纖維層,從正反兩面多點(32點)隨機扦取纖維,各取得30mg(±1mg)的試樣一份。A.1.4.2整理試樣,用手扯法、梳理法使纖維形成比較平直、一端整齊、不含雜質的纖維束。A.1.4.3捏住纖維束整齊一端,將一號夾子鉗口緊靠后一組限制器,從長到短分層夾取纖維,排列在限制器絨板上,其整齊一端應當伸出前一組限制器2mm。如此反復進行2次,疊成寬度為32mm、一端整齊平直、厚薄均勻、層次清晰的纖維束。A.1.4.4注意在整個制樣過程中不要丟棄纖維。A.1.5試驗步驟A.1.5.1將分析儀蓋子揭起,搖動手柄,使蝸輪上的第9刻度與指針重合。A.1.5.2用一號夾子自限制器絨板上將纖維束夾起,移至于分析儀溝槽羅拉上。移置時應使一號夾子下面的擋片緊靠溜板。用水平墊木墊住一號夾子,使纖維束達到水平。放下帶有壓輥的蓋子,取下夾子,纖維整齊一端便于溜板內緣平齊,栓緊彈簧。A.1.5.3一次將羅拉分析儀指針搖到與蝸輪第13刻度重合處,然后用二號夾子夾取未被夾持的纖維若干次,直至夾至無游離纖維為止。A.1.5.4將纖維分成13mm及以下和13mm以上兩組,分別置于天平稱量,精確至0.1mg。A.1.5.5計算:按式(A.1)計算短纖維含量,結果按照GB/T8170修約至一位小數(shù)。式中:R——短纖維含量,%;…………(A.1)m?——13mm及以下纖維的質量,單位為毫克(mg);m?——13mm以上纖維的質量,單位為毫克(mg)。6GB18383—2007A.1.6最終結果以兩次試驗的平均值作為該樣品的最終結果,結果按照GB/T8170修約至整數(shù)。A.2手扯法A.2.1儀器和用具A.2.2試驗步驟A.2.2.1將兩份試驗樣品分別撕松混勻,平鋪在工作臺上,使其成為厚薄均勻的纖維層,從正反兩面多點(32點)隨機扦取纖維,各取得30mg(±1mg)的試樣一份。丟棄纖維。A.2.2.3用手捏住平齊一端,將一號夾子夾住距纖維束平齊端13mm處,用稀梳和密梳依次梳凈13mm及以下的纖維,并將梳下的短纖維收集好。A.2.2.4將纖維分成13mm及以下和13mm以上兩組,分別置于天平稱量,精確至0.1mg。A.2.2.5計算:按式(A.2)計算短纖維含量,結果按照GB/T8170修約至一位小數(shù)。R——短纖維含量,%;m?——13mm及以下纖維的質量,單位為毫克(mg);m?——13mm以上纖維的質量,單位為毫克(mg)。A.2.3最終結果以兩次試驗的平均值作為該樣品的最終結果,結果按照GB/T8170修約至整數(shù)。(規(guī)范性附錄)絮用纖維的含雜質率試驗方法B.1機檢法本方法適用于純棉類或主體長度在38mm及以下的混合絮用纖維。B.1.1從兩份試驗樣品中分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