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針-重點教學_第1頁
耳針-重點教學_第2頁
耳針-重點教學_第3頁
耳針-重點教學_第4頁
耳針-重點教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耳針-重點教學

耳針教學目標1.掌握耳針的概念和特點。2.掌握耳郭的表面解剖及耳穴的分布規(guī)律3.掌握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4.熟悉耳針的操作方法。5.熟悉耳針的臨床應用與注意事項。

教學內容

耳針的概念一、耳與經(jīng)絡臟腑的關系二、耳郭的表面解剖三、耳穴的概念和分布規(guī)律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五、耳穴的探察六、耳針的臨床應用七、注意事項八、教學參考耳針的概念

耳針是指用短毫針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郭穴位,以診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起源我國公元前8世紀就有刺激耳郭治病的記載古希臘割耳后血管-陽萎不育古埃及婦女節(jié)育《德國針術雜志》1957年耳穴42個

一、耳與經(jīng)絡臟腑的關系

(一)耳與經(jīng)絡的關系陽經(jīng)直接入耳或耳周圍,陰經(jīng)通過各自的經(jīng)別間接地上達于耳。奇經(jīng)八脈中陰蹺、陽蹺脈并入耳后,陽維脈循頭入耳。(二)耳與臟腑的關系耳與臟腑在生理、病理方面關系密切,不可分割。

二、耳郭的表

面解剖

耳郭是外耳的組成部分,其前面凹陷,后面隆凸。

三、耳穴的概念和分布規(guī)律

耳穴是分布在耳郭上的腧穴,是耳郭上的一些特定的反應點或刺激點。

概念分布規(guī)律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好象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臀部朝上,胸腹軀干部在中間。與頭面相應的穴位分布在耳垂或耳垂鄰近;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分布在耳舟;與軀干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分布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輪腳周圍環(huán)行排列(一)耳輪部 (二)耳舟部(三)對耳輪部

耳穴圖

(四)三角窩部(五)耳屏部(六)對耳屏部(七)耳甲部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耳輪部

【直腸】

部位:近屏上切跡的耳輪處,即耳輪2區(qū)。 主治:便秘、腹瀉、脫肛、痔瘡。

【尿道】

部位:直腸穴上方,與膀胱同水平的耳輪處,即耳輪3區(qū)。 主治:尿頻、尿急、尿痛、尿潴留。

【耳尖】

部位:耳輪頂端與對耳輪上腳后緣相對的耳輪處,即耳輪6、7區(qū)交界處。主治:發(fā)熱、高血壓、急性結膜炎、麥粒腫。耳舟部

【風溪】

部位:指、腕兩穴之間,即耳舟1、2區(qū)交界處。主治:蕁麻疹、皮膚瘙癢、過敏性鼻炎。對耳輪部

【坐骨神經(jīng)】

部位:對耳輪下腳的前2/3處,即對耳輪6區(qū)。主治:坐骨神經(jīng)痛。

【交感】

部位:對耳輪下腳的末端與耳輪交界處,即對耳輪6區(qū)前端。主治:胃腸痙攣、心絞痛、膽絞痛、輸尿管結石、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三角窩部【神門】

部位:三角窩內,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分稍上方,即三角窩4區(qū)。主治:失眠、多夢、痛癥、戒斷綜合征。耳屏部

【腎上腺】

部位: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即耳屏2區(qū)后緣處。主治:低血壓、風濕性關節(jié)炎、腮腺炎、間日瘧、鏈霉素中毒性眩暈。

對耳屏部【皮質下】

部位:對耳屏內側面,即對耳屏4區(qū)。主治:痛癥、間日瘧、神經(jīng)衰弱、假性近視。耳甲部

【胃】

部位:耳輪腳消失處,即耳甲4區(qū)。主治:胃痙攣、胃炎、胃潰瘍、失眠、牙痛、 消化不良。

【小腸】

部位:耳輪腳上方中部,即耳甲6區(qū)。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動過速、心律不齊。

【大腸】

部位:耳輪腳上方前部,即耳甲7區(qū)。主治:腹瀉、便秘、咳嗽、痤瘡。

【膀胱】

部位:腎與艇角兩穴之間,即耳甲9區(qū)。主治:膀胱炎、遺尿癥、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經(jīng)痛、后頭痛。耳甲部

【腎】

部位: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下方,即耳甲10區(qū)。主治:腰痛、耳鳴、神經(jīng)衰弱、腎盂腎炎、哮喘、遺尿癥、月經(jīng)不調、遺精、早泄。

【肝】

部位:耳甲艇后下部,即耳甲12區(qū)。主治:脅痛、眩暈、經(jīng)前期緊張癥、月經(jīng)不調、更年期綜合征、高血壓、假性近視、單純性青光眼。

【脾】

部位:耳甲腔后上方,即耳甲13區(qū)。主治:腹脹、腹瀉、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宮出血、白帶過多、內耳眩暈癥。耳甲部【肺】

部位:耳甲腔中央周圍,即耳甲14區(qū)。主治:咳喘、胸悶、聲音嘶啞、痤瘡、皮膚瘙癢癥、蕁麻疹、扁平疣、便秘。

【心】

部位:耳甲腔中央,即耳甲15區(qū)。主治: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無脈癥、神經(jīng)衰弱、癔病、口舌生瘡。

【內分泌】

部位:耳甲腔底部屏間切跡內,即耳甲18區(qū)。主治: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更年期綜合征、痤瘡、間日瘧。五、耳穴的探察

(一)直接觀察法(二)按壓法(三)手指撫摩法(四)電測定法直接觀察法

即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鏡在自然光線下,直接觀察有無變形、變色等征象,如凹陷、脫屑、水泡、丘疹、硬結、疣贅、軟骨增生、充血、色素沉著等。這些反應處一般有較明顯的壓痛或電阻變低。按壓法

即用探針、毫針柄或火柴棒,在與疾病相應的耳區(qū)從周圍逐漸向中心探壓,或對肉眼觀察所發(fā)現(xiàn)的陽性反應點進行探壓。壓到敏感點時,病人會出現(xiàn)皺眉、呼痛、躲閃等反應,挑選壓痛最明顯的一點作為耳針治療點。錄象手指撫摩法

醫(yī)生以食指緊貼耳背,拇指指腹輕撫耳郭前面,比較有無隆起、增厚、結節(jié)、及其大小、硬度等情況。少數(shù)病人應用按壓法找不到壓痛點時,可用手指按摩該耳區(qū),然后再測。電測定法

用電子儀器測定耳穴皮膚電阻、電位、電容等變化?;颊呖稍谂c疾病的相應耳穴處出現(xiàn)電阻下降,導電量增高的現(xiàn)象,這些反應點稱為“良導點”,可作為耳針的刺激點。六、耳針的臨床應用

(一)輔助診斷(二)處方選穴原則(三)適應范圍(四)操作方法輔助診斷

當人體內臟或軀體某部位有病時,尤其是器質性病變,多數(shù)患者可在耳郭的相應部位出現(xiàn)陽性反應,臨床上可以利用這些陽性反應,結合病人的癥狀、體征、病史等綜合分析,作出臨床診斷。處方選穴原則1.辨證選穴根據(jù)中醫(yī)臟腑、經(jīng)絡學說辨證選取耳穴。2.按病選穴根據(jù)臨床診斷,選取與疾病相應部位的耳穴。3.對癥選穴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生理、病理知識,對癥選取耳穴。4.經(jīng)驗選穴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選取有效耳穴。適應范圍

1.各種疼痛性病癥

2.各種炎癥性病癥

3.功能紊亂性病癥

4.過敏及變態(tài)反應性病癥

5.內分泌及代謝性病癥

6.部分傳染性病癥

7.各種慢性病癥

操作方法(1)定穴根據(jù)診斷,確定處方,選定耳穴。(2)消毒除了針具和醫(yī)者手指消毒外,耳穴皮膚應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消毒并脫碘。(3)針刺耳針的刺激方法很多,根據(jù)治療需要可選用短毫針、電針、撳針、三棱針進行針刺,亦可作耳穴注射、埋針、壓籽、溫灸、激光照射等。其中毫針刺法、壓籽法較常用。

毫針針刺時,左手拇、食指固定耳郭,中指托著針刺部位,這樣既可掌握針刺深度,又可減輕進針時的疼痛。右手持針1800順時針方向捻轉刺入,深度以穿入軟骨但不透過對側皮膚為度,要求操作既準確又迅速。針刺手法以小幅捻轉為主,留針時間一般為20-30min,慢性病、疼痛性疾病可適當延長,小兒、老人不宜多留。起針時,左手托住耳背,右手快速起針,然后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孔,以防出血。必要時進行常規(guī)消毒,以防感染。毫針刺法錄象

壓丸法是指在耳穴表面貼敷壓丸替代埋針的一種簡易方法。材料有多種,其中王不留行籽因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適宜而多用。應用前應用沸水燙洗,曬干裝瓶備用。操作:先將王不留行籽貼在0.6cm×0.6cm大小膠布中央,用鑷子挾住貼敷在已選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次每穴按壓30~60s,3~7日更換一次,雙耳交替。兒童、孕婦、年老體弱、神經(jīng)衰弱者用輕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證用強刺激法。壓丸法錄象七、注意事項(一)嚴密消毒,防止感染。(二)耳郭有濕疹、潰瘍、凍瘡等,不宜用耳穴治療。有習慣性流產(chǎn)史的孕婦禁用耳針,婦女懷孕期間應慎用。(三)耳針可能發(fā)生暈針,注意預防并及時處理。(四)耳郭針刺比較疼痛,針刺前應向患者說明耳針療法的特點,取得病人配合。(五)使用毫針,一般隔天一次;埋籽法可隔5-7天一次。急性病,可兩側耳穴同用;慢性病.每次用一側耳郭,兩耳交替針刺。耳針教學參考

1.針刺深度

2.針刺方向

3.針刺手法

4.刺激強度

一般為2~3分,以耳針能站立而有搖晃為宜。據(jù)有關報道,治療實熱證、急性疼痛或炎癥,耳針深度以刺透軟骨而不穿透耳背皮膚為佳;對久病體虛者,則以針刺進入皮下,抵達耳軟骨膜的淺刺法為宜。

位于耳甲腔、耳甲艇和三角窩的耳穴,用直刺法。位于耳舟、耳垂部的耳穴,多用橫刺法沿皮進針。位于對耳輪、對耳屏內側、屏間切跡等部位的耳穴,多用斜刺法。

捻轉法:刺入耳穴后,在該處運用中等刺激手法進行小幅度的來回捻轉,持續(xù)1~2分鐘。適用于慢性病癥。

雀啄法:刺入耳穴后,在該處運用中等刺激手法,小幅度上下垂直提插,如鳥之啄米,持續(xù)1~2分鐘。本法又稱提搗法,適用于急性病癥和疼痛。

強刺激手法:用雀啄法或較長時間捻轉法,長時間動留針,取穴較多或用雙側耳穴,或同時用耳廓正面與背面耳穴,或用耳穴透刺法。針刺可刺透軟骨而不穿透耳背皮膚。適用于急性病癥,或慢性病急性發(fā)作者,以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