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中學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第二十六中學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第二十六中學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第二十六中學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第二十六中學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二十六中學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2023-2024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考試語文答案

1.D【解析】D項“對西學東漸風氣持反對態(tài)度"錯?!拔鲗W東漸”是指從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學術(shù)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過程無所謂對錯,作者表達的是對在西學東漸時期人們盲目尊崇西方現(xiàn)象的不認可。

2.C【解析】A“玉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內(nèi)涵"錯。由材料“玉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知。B“原始社會所獨有"秦代典型器玉璽”錯誤。由“各種形制的玉器在民間幾乎均有仿造"可知,前代各種種器型在后期也有仿造。玉璽在秦以后直到清一直沿用,不是秦代專有。D“線路基本相同”錯?!坝袷?是由新疆和田為基點往東西兩個方向運輸傳播,而“絲綢之路”是由中原連接西域,再到西方。

3.A【解析】“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指“玉必須經(jīng)過雕琢,雕工設(shè)計肯定有一定的含義,這個含義一定有吉祥寓意”。A女媧煉石補天,使得天下重獲太平,體現(xiàn)了玉石期待太平的象征寓意,但沒有體現(xiàn)“工"的內(nèi)容。B玉璜是玉組佩的一部分?!凹苊?,呂佐旌”,意思是姬姓(周武王)受命于天,姜太公(呂尚)當輔佐他平定天下的意思。雕琢有文字是雕工,且有實現(xiàn)天下太平的吉祥寓意。適合。C玉璧雕工為谷紋,寓意豐饒、完美、圓滿等美好寓意。適合。D“大禹治水玉山子"雕刻了大禹治水故事,體現(xiàn)了“雕工”,“治水"故事表達太平寓意。適合。

4.【答案】①“國”改為“國”,用“玉”取代了“戈”,表現(xiàn)“化干戈為玉帛”的主旨,借美玉的品性表達期望天下和平的意愿。②“囯"改為“國”,是用“玉"取代了“王”,“國"中有“玉”,有“祖國美好如玉"的意思,同時表示推翻王權(quán)社會,摒棄帝王家天下思想。

【解析】“國”改為“國”,由提示“口”與“戈"被替換為“玉”,由題干“參考材料內(nèi)容”,“口”部分與材料無關(guān),略去;“囯"改為“國”,為“王"被替換為“玉”,參照“王玉"相關(guān)內(nèi)容作答。

【評分細則】共4分,一點2分;第一點中,“玉”取代“戈"的解釋1分,寓意1分;第二點中,“玉”的兩個內(nèi)涵各1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5.【答案示例】

①展覽主題:全景式地呈現(xiàn)玉器近萬年的發(fā)展歷程,探究其中蘊含的思想、文化、制度等中國玉文化,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神,堅定文化自信。

②工作安排:開展前,進行大綱架構(gòu)、文物挑選運輸、布展設(shè)計、內(nèi)容文本;開展后,組織開幕、展出、舉辦學術(shù)研討會、圖錄編纂等工作、創(chuàng)意產(chǎn)品開發(fā)、撤展事宜、總結(jié)大會等。

③布展思路:以時間(年代、朝代)脈絡(luò)為基線,分神玉、王玉、民玉三大板塊。

6.B【解析】“對儒家文化進行了批判"錯,過度解讀。文章是對那些來獵奇的人進行調(diào)侃——他們覺得趕尸的也要我們?nèi)寮椅幕鳛橐粋€儒者與有榮焉,并沒有批判儒家學說的意思。

7.C【解析】“其主要目的是反映底層百姓所受的壓迫”錯,應(yīng)該是反映湘西婦女吃苦耐勞的堅韌。

8.【答案】①源自盤剝和欺壓,且只針對外來剝削者,并不胡亂搶劫殺人。②路壞地險。

③有趕尸習俗。④壯丁吃苦耐勞,樂天知命;女子勤勞能干,有愛美的天性。

9.【答案】凄涼(凄涼情調(diào))光輝(生命光輝)

①湘西地處邊疆,道路、交通、文化相對落后。戰(zhàn)亂年代,官吏貪腐,人民被盤剝,有人被迫為匪。平靜而詩意的生活已經(jīng)成為了過去。寫出了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奈和悲涼,表現(xiàn)了文章的凄涼情調(diào)。

②修路壯丁吃苦耐勞,他們完成艱苦的工作后,樂天知命,樂觀向上;婦女們堅韌而頑強,挑起生活重擔,生活雖然艱苦,但依然追求美,也能苦中作樂。淳樸的風土,善良美好的人性,都表現(xiàn)著生命的光輝。

10.ADG【解析】“汩沒"是動詞,且不能帶賓語,所以第一處應(yīng)在它后面斷開。“舍去”是一個固定詞語,應(yīng)在“去"后面斷開。“壯觀”和“奇聞"是并列結(jié)構(gòu),且“天下奇聞壯觀”是“求"的賓語,應(yīng)斷在“觀”后。

11.B【解析】“位卑則足羞"的“足”的意思是“值得"。

12.B【解析】錯在“指出自己并不追求做官”。蘇轍說自己沒有為政才能,此次來京,本沒抱什么希望,沒想到能僥幸入選,這是自謙的說法;下文中講“且學為政”,就說明作者是很想從政的。

13(1)他們的氣在內(nèi)心充溢而在外貌上顯露,從言語中表達而在文章中表現(xiàn)。

[“充”(充塞,充溢)、“溢"(顯露)、“見”(表現(xiàn))各1分,句意1分。]

(2)太尉假如認為我可以教誨而屈尊教導我的話,那我就更感到幸運了。

[“茍"(假如)、“辱”(屈尊)、“幸"(幸運)各1分,句意1分。]

14(1)直接贊頌。開頭一句直接贊其才略超群。

(2)類比。一方面以周公、召公等古代賢人的才能、貢獻類比韓琦,另一方面以高山大河的奇?zhèn)邀愵惐软n琦。

(3)襯托。以歐陽修在文壇的地位、影響襯托韓琦在政壇的地位、影響。

【參考譯文】

太尉執(zhí)事:我生性喜好寫文章,對此想得很深。我認為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xiàn),然而文章不是單靠學習就能寫好的,氣卻可以通過培養(yǎng)而得到。孟子說:“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爆F(xiàn)在看他的文章,寬廣厚重,宏偉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間,同他的氣的宏大相合。司馬遷走遍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之間的英豪俊杰交往,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羈,頗有奇?zhèn)ブ畾?。這兩個人,難道曾經(jīng)執(zhí)筆學寫這種文章嗎他們的氣在內(nèi)心充溢而在外貌上顯露,從言語中表達而在文章中表現(xiàn),自己卻并沒有覺察到。

我出生已經(jīng)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居同鄉(xiāng)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里之內(nèi)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己的心胸。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但這些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fā)自己的志氣。我擔心就此被埋沒,所以斷然離開家鄉(xiāng),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我經(jīng)過秦朝、漢朝的故都,盡情觀覽高峻的終南山、嵩山、華山,向北眺望黃河奔騰的急流,深有感慨地遙想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頭看到天子宮殿的壯麗,以及糧倉、府庫、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廣闊富麗。見到翰林學士歐陽公,聆聽了他宏大雄辯的議論,看到了他秀美奇?zhèn)サ娜菝?,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交游,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匯聚在這里。

太尉以雄才大略稱冠天下,全國人依靠您而無憂無慮,四方異族國家懼怕您而不敢侵犯,身在朝廷,您像周公、召公一樣輔君有方;走出朝廷,您像方叔、召虎一樣御敵立功??墒俏抑两襁€未見到您呢。再說一個人的學習,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學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這次來,對于山,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對于水,看到了黃河的深廣;對于人,看到了歐陽公;可是仍以沒有謁見您而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夠一睹賢人的風采,聽您一句話來激發(fā)自己雄心壯志,這樣才算看遍了天下的壯觀而不會再有什么遺憾了。

我年紀還很輕,還沒能夠通曉做官的事情。先前來京應(yīng)試,并不是為了謀取微薄的俸祿,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歡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賜還鄉(xiāng),等待吏部的選用,使我能夠有幾年空閑的時間,將用來更好地研習文章,并且學習從政之道。太尉假如認為我還可以教誨而屈尊教導我的話,那我就更感到幸運了。

D【詳解】“都表現(xiàn)了詩人品質(zhì)高尚,渴望歸隱"錯誤。制芙蓉裳,比喻保持高潔的情操,沒有表現(xiàn)“渴望歸隱”。

16①前八句為第一層次,由蓮的形象聯(lián)想到食蓮之事,表達了親情。

②中間八句為第二層,由食蓮之甘苦引發(fā)對為官的思索,由蓮出淤泥不染,表達要成為正直、有良知的官吏的追求。

③最后四句為第三層,寫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雙井塘畔荷花盛開,表達決不會同流合污,絕不改變高潔的情操。(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共6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思路的能力。

前八句為第一層次,開頭說:“蓮實大如指,分甘念母慈。"看到蓮子像手指一樣大,就想到在家里時,母親分蓮子給他們吃,懷念母親的慈愛?!肮卜款^濈濈,更深兄弟思?!笨吹揭环坷锏脑S多蓮子,就想到一房里的眾多兄弟,也像蓮房里的蓮子那樣相處?!皩嵵杏戌酆?,拳如小兒手。"蓮子中間有蓮心,蓮心頭上有些拳曲,像小兒的手。“令我憶眾雛,迎門索梨棗?!睆男菏志拖氲郊依锉娦?,作者回家時,眾小兒在門口迎接,要梨棗吃。這是從看到蓮房、蓮子、蓮心,引起對母親、兄弟和眾小兒的懷念,表達了親人之間的愛意。

中間八句為第二層,承接上句,就蓮心說,蓮心正是苦的,吃苦的東西不可能感到甜。“甘餐恐臘毒”,吃甜的怕有極毒。這里是就他自己的經(jīng)歷來說,吃甜的怕有毒,如同做大官拿重祿,貪圖享受,害了自己。“素食則懷慚”,做官不辦事吃白食,便感到慚愧。“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diào)。"蓮生在淤泥之中,出淤泥卻不受污染,指品德高潔的人能保持操守。“食蓮誰不甘,知味良獨少?!敝v到吃蓮子的多,知味的卻很少。由食蓮之甘苦引發(fā)對為官的思索,由蓮出淤泥而不染,表達要成為正直、有良知的官吏的追求。

最后四句為第三層,寫自己居住的環(huán)境,想到“吾家雙井塘”,那里有池塘?!笆锴镲L香”,池塘里荷花盛開,在初秋時香聞十里?!鞍驳猛圩樱瑲w制芙蓉裳。"制芙蓉裳,比喻保持高潔的情操。表達了決不會同流合污,絕不改變高潔的情操。

17(1)無邊落木蕭蕭下落木千山天遠大

(2)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3)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

18.A爭奇斗艷B含苞待放C翩翩起舞

C

A

2l.

①也有許多生物生活著②這些需求無法滿足③發(fā)展出神奇的適應(yīng)能力

22.企鵝的身體天然能保溫,是因為具有靜脈纏繞在動脈上、潛入水中時心率會降低、羽毛重疊等特征。

評分參考:寫出兩點給1分,寫出三點給2分,寫出四點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

句子包含正確的因果關(guān)系給1分;表達準確流暢給1分。

23.(一)審讀立意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引用林庚的人生箴言,引導考生體悟賢者的人生智慧,提取到關(guān)鍵詞“昂著頭”;后一部分用“但"領(lǐng)起,引導考生參悟自然無言的智慧,提取到關(guān)鍵詞“垂著頭”。材料意在引導考生圍繞“昂著頭"和“垂著頭”這兩個關(guān)鍵詞,思考其形象表述背后的精神內(nèi)涵和靈魂姿態(tài),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探討兩者的關(guān)系,具有極強的思辨性,考查考生的思維品質(zhì)。

不難看出,情境材料所提供的話題是帶有辯證思維性的,這樣按照寫作任務(wù)提出的要求構(gòu)思立意,完成任務(wù)時,一方面要緊扣“材料的啟示意義"思考,一方面所寫的內(nèi)容一定要是自己針對材料所展開的“感悟與思考”,另外還要把材料話題所蘊涵的邏輯關(guān)系體現(xiàn)出來。

寫作時應(yīng)圍繞“昂著頭"與“垂著頭”的二元關(guān)系展開思辨。首先要理解“昂著頭"和“垂著頭”的內(nèi)涵,“昂著頭"可以是高貴的尊嚴、可以是自信的人生、可以是自尊的靈魂……“垂著頭”可以是成熟的智慧、可以是謙卑的姿態(tài)、可以是優(yōu)雅的靈魂……然后,圍繞兩個關(guān)鍵詞思辨兩者的關(guān)系,挖掘其不同的價值意義,確立鮮明的觀點,表明自己的人生姿態(tài),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分析。最后,觀照現(xiàn)實,闡述二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義。

(二)評分建議

寫作主題:圍繞“昂著頭"和“垂著頭”展開具體論述分析即切合題意,如果由此引申出語意相同或相近的概念也算符合題意。

(1)本次作文寫作核心是“昂著頭"和“垂著頭”,關(guān)鍵是要明確在什么情況或階段“昂著頭"或“垂著頭”,將兩者關(guān)系的分析落到“實"處。

(2)要避免空泛議論分析,要將“昂著頭”或“垂著頭"的運用、兩者關(guān)系的思辨落腳在對具體問題、事件的分析上,增強論證的針對性,將論證落到具體情境上。

(3)綜合文章立意、結(jié)構(gòu)、語言等多個層面評分。2023-2024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考試

語文學科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玉,石之美者。石器時代后期,原始先民在勞動中發(fā)現(xiàn)了這些精美的石頭。距今9000多年的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環(huán)、玦、璧、斧等玉器,是迄今發(fā)現(xiàn)中國最早的玉器;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紅山文化,以C形玉龍、玉豬龍為代表性玉器;距今5300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琮是其代表。先民認為它們是人神互通的媒介。這一時期被稱為神玉時代或巫玉時代,玉器除了裝飾與祈求平安外,主要用作圖騰崇拜與祭祀天地,祈求風調(diào)雨順,天下太平等。玉料基本都是地方玉,反映了當時氏族文化的流傳范圍。

商代中期開始,隨著大一統(tǒng)王權(quán)的出現(xiàn),玉文化逐漸走向了代表王權(quán)的“王玉文化”。這個階段玉石都為統(tǒng)治階層所持有。如玉戈、玉斧等題材,體現(xiàn)著統(tǒng)治者的地位、軍權(quán)或國威。雖然地方特色依然存在,但玉器創(chuàng)作集南北技藝大成,開始一統(tǒng)天下。從秦朝開始,皇帝以玉為璽,制定了嚴格的官員用玉制度,如玉帶、官帽用玉規(guī)制等。漢代開始新疆玉大量輸入內(nèi)地,品種、數(shù)量以及工藝水平達到歷史的最高峰。日用品、裝飾品、喪葬用玉(如滿城漢墓的金縷玉衣)顯著增加。

儒家認為玉有“仁、義、智、勇、廉"五德。于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不琢,不成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說法就產(chǎn)生了?!豆磐嬷改稀分袑懙溃骸啊w古人視玉極重,佩之宛同載祖播遷。"古人甚至還有食玉延年的習俗,早到《山海經(jīng)》就有古人食玉的記載。食玉習俗到明清才消失,但玉石的福壽延年觀念依然留存于世,轉(zhuǎn)而以佩玉的社會風俗繼續(xù)發(fā)揮作用。

唐宋時期開始,玉的階級屬性被打破,逐漸進入民玉時代。玉器空前發(fā)展,雕琢樣式不斷豐富,如玉璧形制紋樣隨時代演變不斷豐富,各種形制的玉器在民間幾乎均有仿造?!陡裰络R原》載:“婦人佩針縷亦佩玉也?!庇衿鞯褡痢坝癖赜泄ぃけ赜幸?,意必吉祥"的傳統(tǒng)與佩玉吉祥寓意深入人心。遼金元時期是文化融合的時代,表現(xiàn)游牧民族的狩獵、游幸活動的“春水秋山”是這一時期獨特的玉器類型。清朝開始翡翠也成為皇家用玉。

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玉文化內(nèi)涵已經(jīng)內(nèi)化為民族的文化記憶、審美意象與情感交流的媒介,具有重要的文化認同與社會團結(jié)功能。玉器走進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逐步塑造起中華民族的氣質(zhì)涵養(yǎng)與精神品格。

(摘編自央視紀錄片《中國古代玉文化》解說詞)

材料二:

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經(jīng)甘肅、新疆到達中、西亞并聯(lián)結(jié)歐洲地區(qū)。由于中國通過這條路運到歐洲的商品主要是絲綢,十九世紀末德國地質(zhì)學家李希霍芬將其譽為“絲綢之路"。西方人自古就艷羨來自中國的絲綢,在他們眼中,這條運來精美絲綢的大通道,當然就是“絲綢之路”。而在中原人眼中,稱之為“美玉之路"或許更為準確。這種差異源于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視角的差異。西學東漸以來,我們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來觀念?!敖z綢之路說”就這樣日漸興旺和流行起來,最終淹沒了更加悠久的“玉石之路"真相。在本土文化重新獲得文化自覺意識的今天,若要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對這些外來的文化價值給予重估,或許應(yīng)該替代或修正“絲綢之路”說,代之以“玉石之路"或“玉石—絲綢之路”。

考古證實,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新疆一帶就有采玉、琢玉的部落,且開始有和田玉流入內(nèi)地。河南殷墟商代婦好墓就出土了三百件新疆和田材質(zhì)的玉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晉時期,在河南汲縣戰(zhàn)國墓中出土了古簡《竹書紀年》,其中“穆天子傳"篇記載了周穆王從中原出發(fā),途經(jīng)甘肅、內(nèi)蒙古和新疆,最終抵達昆侖山西麓,當時仍是母系社會的部落首領(lǐng)西王母,贈送他八車寶石的佳話。這大概是和田玉由新疆進入中原最早的史籍。

古代先民從昆侖山和田一帶,由近及遠地向東西兩翼延伸,與外界勾連。向東經(jīng)河西走廊,從甘肅、寧夏、山西,入河南;向西經(jīng)烏茲別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歐亞各國。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線,就是這條古道的東線?!稘h書》載:玉門關(guān),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shè)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玉石到此便是進入國門了。以后歷代這條古道上經(jīng)濟文化往來益加繁榮,有詩為證:“歸隨漢使千堆寶,少答朝王萬匹羅"(唐·杜甫);“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元·維吾爾族詩人馬祖常)。____________(摘編自北方網(wǎng)《玉石之路》)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國人貴玉,玉石精美,除被人們賦予神性外,還延伸出顯示權(quán)力地位、延年益壽、保

佑平安、寄托家族精神等寓意。

B.中國人用玉歷史至少九千多年,商代中期以前,溝通中西的玉石之路還沒有打通,中

原地區(qū)所用基本都是地方玉料。

C.從杜甫與馬祖常的詩歌中可知,中原與西域?qū)z綢與玉石的交換均有意愿,從中可

以推想當年絲路沿途商旅溝通中西的境況。

D.針對西方人對“絲綢之路"的命名,材料說“我們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來觀念”,可

見作者對西學東漸風氣持反對態(tài)度。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玉文化包括玉器及相關(guān)文化藝術(shù)內(nèi)涵,它內(nèi)容豐富,源遠流長,與中華文化融合貫

通,密不可分,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內(nèi)涵。

B.玉器有時代特征。如玉豬龍、玉琮等器型,是原始社會所獨有,漢代典型葬器“金

縷玉衣”,秦代典型器玉璽也是如此。

C.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但河西走廊沒有“絲門”而有“玉門”,也可佐證玉石

交易在這條貿(mào)易大動脈上的重要性。

“玉石之路”和“絲綢之路"的線路基本相同,但“玉石之路”歷史更加悠久,是一條

貿(mào)易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溝通的道路。

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例證來支撐“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觀點的一項是()(3分)

A.女媧煉五色玉石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顓民生。

B.姜太公渭水垂釣,得玉璜一,刻有“姬受命,呂佐旌”字樣,遂輔姬昌推翻商紂,實現(xiàn)太平。

C.漢代谷紋玉璧象征著豐饒、完美、圓滿、生生不息和循環(huán)往復,也是貴族身份和權(quán)力的象征。

D.乾隆為從新疆運輸5噸重“大禹治水玉山子"石料,組建了一支軍隊,用時三年才運到內(nèi)地。

4.“國”在長期演變中曾有過40余種寫法,如“國(內(nèi)為口、戈組合)"囯”等,《漢字簡化方案》經(jīng)爭論篩選,才確定簡化為“國"。請參考材料內(nèi)容,分析“國”“囯"改為“國”字的理由。

(4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南京博物院籌劃“玉潤中華——中國玉器萬年史詩圖卷"特展,計劃調(diào)集40多家博物館或其他文博單位的鎮(zhèn)館級玉器珍品參展。若請你參與籌備及運作,請從展覽的主題、開展前后的工作安排、布展思路三個緯度,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簡述你籌劃的思路概要。(6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人到長沙前后,自然從一般記載和傳說,對湘西有如下幾種片斷印象或想象:湘西是個苗區(qū),同時又是個匪區(qū)。男子特別歡喜殺人。公路極壞,地極險,人極蠻,因此旅行者通過,實在冒兩重危險。經(jīng)過辰州,那地方有人會“趕尸”。若眼福好,必有機會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地方文化水準極低,土地極貧瘠,人民蠻悍而又十分愚蠢。

作者是本地人,可談的問題當然極多,譬如礦產(chǎn)、農(nóng)村、教育、軍事一切大問題,然而這些問題,這時節(jié)不是談它的時節(jié)?,F(xiàn)在僅就一個旅行者沿湘黔公路所見,分別寫點出來,如能對于旅行者和寄居者減少一點不必有的憂慮,補充一點不可免的好奇心,對這個邊鄙之地值得給予的同情,就可說是已經(jīng)達到拿筆的目的了。

(節(jié)選自沈從文《湘西·引子》,有刪減)

材料二:

從常德到沅陵,一個旅行者在車上的感觸,可以想象得到,第一是公路上并沒有苗人,第二是公路上很少聽說發(fā)現(xiàn)土匪。公路在山上與山谷中盤旋轉(zhuǎn)折雖多,路面卻修理得異常良好,不問晴雨都無妨車行。旅行的很容易忘了行車的危險,樂于贊嘆自然風物的秀美。溪流縈回,水清而淺。山腳下一帶樹林,一灣溪水,一道長橋,一片煙。①香草山花,隨時可以掇拾。

上官莊的長山頭,一個山接一個山,轉(zhuǎn)折頻繁處,便必然對于自然的雄偉表示贊嘆,對于數(shù)年前裹糧負水來這高山峻嶺修路的壯丁,更表示敬仰和感謝。他們有的從百里以外小鄉(xiāng)村趕來,沉沉默默的在派定地方擔土、打石頭,淋雨、挨餓,完成了分配到頭上的工作。把路修好了,知道事情業(yè)已辦完,笑笑的,各自又回轉(zhuǎn)到那個想象不到的小鄉(xiāng)村里過日子去了。

車到了官莊交車處,一列等候過山的車輛,靜靜地停在那路旁空闊處。雖在軍事狀態(tài)中,②軍用車依然受公路規(guī)程轄制,不能占先通過,此來彼往,秩序井然。

車到了沅陵,車站邊挑的、抬的、負荷的、推挽的,全是女子。女權(quán)運動者在中國二十年來的運動,到如今在社會上露面時,還是得用“夫人"名義來號召。而且大家都集中在大都市,過著一種腐敗生活。比較起這種女勞動者把流汗和吃飯打成一片的情形,不由得我們不對這種人充滿尊敬與同情。這種婦女日常工作雖不輕松,衣衫卻整齊清潔。③有的年紀已過了四十歲,還與同伴競爭兜攬生意。兩角錢就為客人把行李背到河邊渡船上,跟隨過渡,到達彼岸,再為背到落腳處。

辰州地方的傳說奇跡中又以趕尸著聞。凡受了點新教育,血里骨里還浸透原人迷信的新紳士,想滿足自己的荒唐幻想,到這個地方來時,總有機會溫習一下這種傳說。紳士,學生,旅館中人,儼然因為生活在當?shù)?,便負了一種不可避免的義務(wù),總要把它的神奇處重述一番?;蛘f朋友親戚曾親眼見過這種事情,或說曾有誰被趕回來。其實他依然和客人一樣,也不相信。就中有個“有道之士”,姓闕,當?shù)厝送ǚQ為闕五老,年紀將近六十歲。據(jù)說十五歲時就遠去云貴,跟名師學習過這門法術(shù)。作法時口訣并不稀奇,不過是念文天祥的《正氣歌》罷了??腿艘侠蠈崒嵃l(fā)問:

“五老,那你看過這種事了?"

他必裝作很認真神氣說:

“當然的。我還親自趕過!那是我一個親戚,在云南做官,死在任上,趕回湖南,每天為死者換新草鞋一雙。只是功夫不練就不靈,早丟下了?!雹苤劣跒槭裁窗阉鼇G下,可不說明??腿四康脑诒硌?,主人用意在故神其說,末后自然不免使客人失望。不過知道了這玩藝兒是讀《正氣歌》作口訣,同儒家居然有關(guān)系時,也不無所得。

每年三四月春水發(fā)后,洪江油船顏色鮮明,在搖櫓歌呼中連翩下駛。同一渡船,則大多數(shù)都是婦人,有些賣柴賣炭的,來回跑五六十里路,上城賣一擔柴,換兩斤鹽,或帶回一點紅綠紙張同竹篾做成的簡陋船只。問她時,就會笑笑的回答:“拿回家去做土地會。"這些女子一看都那么和善,那么樸素,年紀四十以下的,無一不在胸前土藍布或蔥綠布圍裙上繡上一片花。天時常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籠罩在一種似雨似霧使人微感凄涼的情調(diào)里,然而卻無處不可以見出“生命”在這個地方有光輝的那一面。

男子大部分都當兵去了。因兵役法的缺憾,和中間層保甲制度人選不完善,逃避兵役的也多,這些壯丁拋下他的耕牛,向山中走,就去當匪。匪多的原因,外來官吏苛索實為主因。土匪多時,當局另外派大部隊來“維持治安”,守在幾個城區(qū),別的不再過問。土匪得了相當武器后,在報復情緒下就是對公務(wù)員特別不客氣,凡搜刮過多的外來人,一落到他們的手里時,必然是先將所有的得到,再來取那個“命”。許多人對于湘西民或匪都留下一個特別蠻悍嗜殺的印象,就由這種教訓而來。許多人說湘西有匪,許多人在湘西雖遇匪,卻從不曾遭遇過一次搶劫,就是這個原因。

景物如此美好,三十年來牧民者來來去去,新陳代謝,不知多少,除認為“蠻悍"外,竟別無發(fā)現(xiàn)。外來為官作宦的,回籍時至多也只有把當?shù)鼐靡严麥鐭o余的畫符捉鬼荒唐不經(jīng)的傳說,在茶余酒后向陌生人一談。

(節(jié)選自沈從文《湘西·沅陵的人》,有刪減)

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沈從文將大都市里的女權(quán)運動者與沅陵眾多婦女勞動者的生活狀態(tài)放在一起比較,表達出對湘西婦女的尊敬與同情。

B.針對“趕尸”傳說的眾說紛紜現(xiàn)象,作者談到趕尸需要讀《正氣歌》作口訣時,用調(diào)侃的口氣對儒家文化進行了批判。

C.材料二倒數(shù)第二段對“土匪"現(xiàn)象出現(xiàn)原因及相關(guān)情況進行了簡單的介紹,與材料一開頭旅人初進湘西所見形成呼應(yīng)。

D.《湘西·引子》為《沅陵的人》的寫作預先設(shè)定了大致思路,從沈從文的這些敘述中,可見作者對湘西社會的了解與熱愛。

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句子①中,“掇拾”有欣賞的意思,寫出了湘西環(huán)境之美和筆者對家鄉(xiāng)的喜愛。

B.句子②寫軍車謹守秩序,按規(guī)則通行,可看出小說淡化沉重的戰(zhàn)亂氛圍的特征。

C.句子③寫四十多歲婦女與同伴爭生意,其主要目是反映底層百姓所受的壓迫。

D.句子④寫不說明丟下功夫的原因,表現(xiàn)五老的故作神秘,語氣中帶有戲謔意味。

8.根據(jù)沈從文針對外地人對湘西的誤解所做的糾正,完善下表四處空缺部分。(4分)

誤解糾正理由

湘西土匪多。①

②路面修理得異常良好,不問晴雨都無妨車行

③只是一種流傳多年的傳說。

當?shù)厝诵U悍愚蠢。④

9.汪曾祺說:“《邊城》是一個溫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隱伏著作者很深的悲劇感。"如果用畫波浪線句子中的兩個詞概括沈從文筆下的這種類似的“味道”,你選哪兩個詞,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

太尉執(zhí)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zhí)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炙煦闆]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yōu)游數(shù)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節(jié)選自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10.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恐遂汩沒A故B決然舍C去D求E天下奇聞F壯觀G以知H天地之廣大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稱,符合,與《蘇武傳》中“賜號稱王”中的“稱"意思不同。

B.足,足夠,與《師說》中“位卑則足羞”的“足"意思相同。

C.壯,讓......雄壯,與《蘇武傳》中“單于壯其節(jié)”的“壯"用法不同。

D.選,銓選,古代文人科舉及第,只是獲得任職資格,還要經(jīng)吏部考核任職。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封書信雖然屬于所謂的“干謁”文字,但它一開頭就奇兀不凡,完全拋棄了仰慕之類的陳辭俗套,提出了對為文與養(yǎng)氣關(guān)系的論斷,可謂先聲奪人。

B.作者在書信的最后自明志向,指出自己并不追求做官,不想求取利祿,只是想得到對方的教誨,委婉地提出了見面的愿望,語言既有分寸,又有氣勢。

C.氣,其實就是指人的氣質(zhì)修養(yǎng)。司馬遷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豪杰交游;作者觀看高峻的嵩山、華山,拜見歐陽修,欲謁見韓琦,客觀上都可養(yǎng)己之氣。

D.文中寫到歐陽修及其周圍的賢士,推崇歐陽修的文壇地位及其影響,是為了說明這一點:交接名人賢士,對增加人生閱歷、提高氣質(zhì)修養(yǎng)有重要意義。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

_________________

(2)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_________________

14.材料第三段是怎樣贊頌韓琦的請簡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

贛上食蓮有感①

黃庭堅

蓮實大如指,分甘念母慈。

共房頭濈濈,更深兄弟思。

實中有幺荷,拳如小兒手。

令我憶眾雛,迎門索梨棗。

蓮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臘毒②,素食③則懷慚。

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diào)。

食蓮誰不甘,知味良獨少。

吾家雙井塘,十里秋風香。

安得同袍子,歸制芙蓉裳。

注:①此詩作于元豐四年(1081),作者于此前一年任吉州太和縣(在今江西?。┲h。這一年因事到虔州(今江西贛縣),即詩題所標的“贛上”,因食蓮有感而作此詩。②臘毒:臘,干肉。干肉放久了,會腐敗,含有毒素;這里作動詞用,句意是香甜的東西吃久了會受毒害。③素食:吃白食。意為

尸位素餐,為官心懷慚愧。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眾雛”“迎門"的場景與陶淵明“稚子候門”的情景相似,畫面溫馨,充滿親情。

B.“蓮生淤泥中"二句與“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相近,贊頌了潔身自好的美好人格。

C.“同袍子"化用了《詩經(jīng)》中的“與子同袍”,“安得"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

D.“歸制芙蓉裳”與屈原的“集芙蓉以為裳"一樣,都表現(xiàn)了詩人品質(zhì)高尚,渴望歸隱。

16.本詩思路清晰,三個層次意思分明,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做簡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落木”作為中國詩歌中的經(jīng)典意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古詩詞中,“詩圣"杜甫的《登高》中“_”一句寫秋景的蕭瑟,黃庭堅《登快閣》中“_"一句寫秋景的遼闊。

(2)馬可·波羅曾贊嘆臨安(今杭州)為“世界上最華貴的天城”。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寫出了街巷河橋的美麗,“________”寫出了臨安樓閣的雅致。

(3)《石鐘山記》記載,蘇軾與其長子暮夜泛舟至絕壁下,看到了陰森恐怖的大石側(cè)立,聽到了磔磔鳥鳴,內(nèi)心驚恐欲還之時卻聽到“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