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輪復習精品資料(高中)PAGE1-練案十三科普文常見的兩種探究題一、對點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森林的樞紐戎可紅日待升,晨霧縹緲,遠山如幻。林中某處,黑啄木鳥凌厲的叫聲一如既往,轉眼間百鳥齊鳴。百鳥來朝是人類的想象,天下萬物實在無高下之分。但是確實,某些物種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樞紐。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啄木鳥,森林將會怎樣?《辭源》說,樞紐“比喻事物互相聯(lián)系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如樞如紐,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少,整個系統(tǒng)卻會發(fā)生重大改變。1969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生態(tài)學家羅伯特·T.佩因提出了“關鍵種”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species,其中keystone的本義是指石拱門上方中間的那塊石頭,它在所有組成拱門的石頭中受力最小,但沒有它,拱門就會傾倒,keystone的含義與漢語里的“樞紐”異曲同工。“關鍵種”的概念并非憑空而來,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證,特別是他在1966年發(fā)表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開始于1963年,他在離西雅圖不遠的馬考海灣做了一個有趣的去除實驗。馬考海灣在太平洋東側,滿是石岸而無沙灘。佩因選擇了一塊海灘作為樣地,調查底棲生物。樣地的中段——中潮間帶,布滿了貽貝、藤壺和一種稱為茗荷兒的節(jié)肢動物,這些動物都附著在巖石上。有一種海星以這些動物為食,哪種動物增多,海星便優(yōu)先取食哪種,所以沒有誰能占據絕對優(yōu)勢。低潮間帶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較短,生物種類急劇增多,甚至包括了4種大型海藻。除了剛提到的3種動物的幼體,另一種藤壺零散地附著在巖石上,夾雜著些???。兩種石鱉和兩種帽貝四下爬行,幾只海兔(裸鰓類軟體動物)在海綿上緩緩爬過,貪婪地攝取著它們的食物。實驗中精彩的部分來了,佩因取走了樣地里的海星。3個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潮間帶的那種藤壺,竟然占據了樣地60%~80%的空間。隨后的9個月里,小個頭兒的貽貝和茗荷兒迅速生長,到處都是它們。再往后,茗荷兒也消失了,遍地貽貝。它們侵占了幾乎所有的巖石,其他生物無處附著,結果藻類只剩一種,??o幾,石鱉和帽貝爬向別處,海兔也隨著海綿的消失而消失。這樣演替的結果,雖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種數卻從15種迅速降到了8種,甚至更少。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種數目減少的問題在于,一旦環(huán)境變得不適于這幾個物種的生存,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將面臨崩潰。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去除了幾只能夠控制固著生物生長的海星。這個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稱之為“關鍵種”。它們雖數量不多,卻對生態(tài)系統(tǒng)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鍵種這個概念的意義在于,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處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關鍵種,我們只要保護好這個物種,那么生態(tài)系統(tǒng)就能夠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自我維持著它的結構和功能。而從理論上講,保護一個關鍵種,所花費用應該不大,四兩撥千斤,何樂而不為?像海星這樣,通過捕食穩(wěn)定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的例子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鷹和海里的海獺,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刺貏e強調保護這些動物的意義所在。但是關鍵種至少還有另外兩種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種是基于互利共生關系的關鍵種。比如在澳大利亞西部,食蜜鳥給很多種植物傳粉,也取食它們的花蜜,彼此互惠互利、互相依賴。但在橡子山龍眼開花的季節(jié),它的花卻是食蜜鳥的唯一蜜源。在這種情況下,橡子山龍眼就成了關鍵種,因為一旦它開不了花,食蜜鳥種群就會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將跟著無法繁殖。與上面兩類關鍵種不同,生態(tài)工程師為其他生物創(chuàng)造生態(tài)位,是另一種形式的關鍵種。比如水獺修筑的水壩,像工程師一樣改變了局部環(huán)境,不僅促進了森林的更新,更為一系列物種的生存提供了資源。再比如啄木鳥,它在樹上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為真菌、昆蟲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給各種小型獸類、鳥類的隱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間。啄木鳥吃蟲,它的數量不會太多,否則就意味著樹干里的蟲太多,森林也就不復存在。但如果沒有啄木鳥,我們無法想象,那些依賴于它的洞穴的動物將何去何從,森林又將是一個怎樣的面貌。關鍵種是個美麗的保護生物學概念,但在真實的世界里找到這樣一個樞紐卻難上加難,這是因為物種間的復雜關系,往往遠超常人的想象。我們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觀察,多體會,多分析,大自然會告訴我們〖答案〗。也許,這就是荒野精神。(選自2016年7月8日《中國科學報》)1.(探究文中的觀點)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關鍵種有哪些作用?這個概念的提出有什么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二、仿真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4題。中國栽培水稻源自江西萬年胡曉軍①清冷的北風掠過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大源鎮(zhèn)境內的大源盆地,寒意襲人。沿著碎石鋪就的小路來到盆地西北端的小荷山腳,垂直陡立的山崖下,一個高近6米、寬近20米的天然山洞赫然入目。②步入山洞,如同來到另一個世界。60多米長、20多米寬、3米多高的主洞穴里幽深靜謐,空氣溫暖而濕潤,在昏暗多彩的布景燈光映射下,一尊尊遠古先民的雕塑或佇立或箕坐于洞穴的各個角落。這里是中國當代考古學上一處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萬年仙人洞遺址,它和距離不遠的同期吊桶環(huán)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③2016年11月上旬,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以及王象坤、閔慶文、盧寶榮、張居中、彭適凡等一批水稻科技界、農業(yè)文化界、農業(yè)歷史界和農業(yè)考古界的專家學者來到這里。作為由中國科協(xié)主辦的“第54期中國科技論壇——中國稻作起源地學術研討會”的代表,他們經過反復研討,鄭重聯(lián)合簽署了一份被稱為“萬年宣言”的《科學家建議》:“我們認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于一萬年前的以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為代表的長江中下游及其周邊地區(qū)和以南地區(qū)?!暗抉Z化,萬年之源’,我們建議,這一結論可在國內外宣傳、交流上廣泛使用?!雹茉谶@份建議上簽名的,還有“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他雖沒能出席此次研討會,但他在給會議發(fā)來的信函中寫道:“一萬年前,人類成功馴化出了栽培稻,這是人類稻作文化乃至人類農業(yè)文明形成與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發(fā)端。作為水稻研究人員,要感謝萬年保存并保護了這么一個神奇的仙人洞遺址?!雹菟臼悄壳笆澜缟献钪匾募Z食作物之一,為全球一半人口提供主糧。在人類發(fā)展史上,人工馴化野生稻,是原始農業(yè)的一個重要發(fā)端,此后逐步形成水稻生產、食用及儲藏加工等流程。栽培稻究竟起源于何處?這曾一直是國際學術界持有爭議的問題。從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丁穎開始,一代又一代中國水稻研究人員和農業(yè)考古人員,致力于研究論證中國的栽培稻起源。20世紀60年代在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發(fā)現了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遺存,有力地印證了丁穎的“水稻起源于中國”的學說。2010年,“萬年稻作文化系統(tǒng)”被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⑥曾多次參與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考古發(fā)掘工作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彭適凡介紹:“這兩處遺址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地層都出土了野生稻植硅石,新石器時代早期地層都出土了豐富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以及孢粉遺存,經鑒定,這種水稻兼具秈、粳稻特征,是由野生稻向人工馴化稻演化的古栽培類型,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這說明在一萬年以前,這里的人們就已經開始采集野生稻及人工種植水稻了?!雹摺暗咀髌鹪吹匾袔讉€基本條件:該地必須發(fā)現有最早的栽培古稻遺存;必須發(fā)現當時有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種——普通野生稻;當時要具備適于栽培稻及其生長發(fā)育的氣候與環(huán)境條件;當時該地或其附近要有以栽培稻為主要食品并具有將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的發(fā)展水平和能力的古人類群體,以及相應的稻作農業(yè)生產工具?!敝袊萍即髮W博物館館長、中科大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博士生導師張居中說,“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具備了所有這些條件。”⑧《科學家建議》的發(fā)布,無疑是對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作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鄭重宣示和科學確認。⑨“以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為代表、以稻作為標志性特征的長江中下游遠古農耕文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逐漸傳播到了亞洲廣大地區(qū),成為人類社會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這是得到中國水稻科技界、農業(yè)文化界、農業(yè)考古界、農業(yè)歷史界公認的研究成果?!敝x華安說。(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彭適凡、顏龍安等人通過對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發(fā)現了野生稻植硅石、孢粉遺存等,這堅定了他們對中國栽培水稻源自江西萬年的看法。B.被稱為“萬年宣言”的《科學家建議》有重要意義,它是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作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鄭重宣示和科學確認。C.丁穎是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他曾經研究論證中國的栽培稻起源,并提出了“水稻起源于中國”的學說。D.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中發(fā)現了兼具秈、粳稻特征的水稻,這說明在很久以前這里的人已開始采集野生稻及人工種植水稻了。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A.文中第①段對江西萬年縣環(huán)境特點的描寫、山洞位置的介紹以及對洞口大小的具體說明,可以使讀者對萬年仙人洞有大致的印象。B.文中第②段對萬年仙人洞內部遠古先民雕塑的介紹,暗示這個洞穴歷史悠久,與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稱號相吻合。C.文中第④段特意引用袁隆平信函中的話,表明《科學家建議》得到了袁隆平的贊同,同時也贊許了袁隆平對萬年仙人洞遺址研究成果的貢獻。D.文中第⑧段在內容上介紹了《科學家建議》的重要意義,在結構上總結了上文內容,并照應了文章的題目。4.(探究文中的觀點)“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結論令人信服,其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材料內容談談你的認識?!即鸢浮揭?、對點練1.▁▃▅▇█參*考*答*案█▇▅▃▁第一問:關鍵種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①像海星一樣的關鍵種,通過捕食可以起到穩(wěn)定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的作用。②有的關鍵種具有與其他物種互利共生的作用。③像水獺、啄木鳥之類的物種,有為其他生物創(chuàng)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第二問:這個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環(huán)境保護的目的,認識到其重要性,有利于維護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像馬考海灣的石岸上的海星,控制著幾種節(jié)肢動物的數量,而這里的海星被拿走,導致了生態(tài)失衡。海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保護好海星就能維護好這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還有森林中的啄木鳥,也有同樣的功能,是維護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關鍵。如果保護好這樣的關鍵種,那么生態(tài)系統(tǒng)就能夠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自我維持著它的結構和功能,成本也不大,這種方法值得重視?!冀馕觥奖绢}考查探究文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本題第一問,可找出文中相關內容概括作答。第二問是探究題,需充分理解“關鍵種”的概念,然后結合文中的事例,結合自己的理解分析作答。二、仿真練2.A〖解析〗“彭適凡、顏龍安等人通過對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錯誤,文中明確指出彭適凡參與了考古發(fā)掘工作,但顏龍安是否參與考古發(fā)掘工作,文中并沒有提到。3.C〖解析〗C項,“贊許了袁隆平對萬年仙人洞遺址研究成果的貢獻”無中生有。4.▁▃▅▇█參*考*答*案█▇▅▃▁①這一結論是由中國水稻科技界、農業(yè)文化界、農業(yè)考古界、農業(yè)歷史界的專家學者經過反復研究后聯(lián)合發(fā)布的,權威性強。②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具備“稻作起源地”的所有條件。③這一結論是以由中國考古隊、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進行考古發(fā)掘所得到的考古資料作為充分的證據所得出的,可信度高?!冀馕觥奖绢}要求回答文中結論令人信服的原因,一要看這個結論是由何人得出的,有權威性才令人信服;二要看這個結論是怎樣得出的,有科學性才令人信服;三要看這個結論是否符合其成為結論的條件。由原文第③段的內容可以看出,得出這一結論的人是“一批水稻科技界、農業(yè)文化界、農業(yè)歷史界和農業(yè)考古界的專家學者”,他們的話具有權威性;由第⑤段中的“20世紀90年代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發(fā)現了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遺存,有力地印證了丁穎的‘水稻起源于中國’的學說”可以看出,這一結論以中外考古所得資料作為依據;由第⑦段中的“稻作起源地要有幾個基本條件”“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具備了所有這些條件”可以看出,這一結論符合它成立的條件。練案十三科普文常見的兩種探究題一、對點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森林的樞紐戎可紅日待升,晨霧縹緲,遠山如幻。林中某處,黑啄木鳥凌厲的叫聲一如既往,轉眼間百鳥齊鳴。百鳥來朝是人類的想象,天下萬物實在無高下之分。但是確實,某些物種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樞紐。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啄木鳥,森林將會怎樣?《辭源》說,樞紐“比喻事物互相聯(lián)系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如樞如紐,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少,整個系統(tǒng)卻會發(fā)生重大改變。1969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生態(tài)學家羅伯特·T.佩因提出了“關鍵種”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species,其中keystone的本義是指石拱門上方中間的那塊石頭,它在所有組成拱門的石頭中受力最小,但沒有它,拱門就會傾倒,keystone的含義與漢語里的“樞紐”異曲同工?!瓣P鍵種”的概念并非憑空而來,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證,特別是他在1966年發(fā)表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開始于1963年,他在離西雅圖不遠的馬考海灣做了一個有趣的去除實驗。馬考海灣在太平洋東側,滿是石岸而無沙灘。佩因選擇了一塊海灘作為樣地,調查底棲生物。樣地的中段——中潮間帶,布滿了貽貝、藤壺和一種稱為茗荷兒的節(jié)肢動物,這些動物都附著在巖石上。有一種海星以這些動物為食,哪種動物增多,海星便優(yōu)先取食哪種,所以沒有誰能占據絕對優(yōu)勢。低潮間帶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較短,生物種類急劇增多,甚至包括了4種大型海藻。除了剛提到的3種動物的幼體,另一種藤壺零散地附著在巖石上,夾雜著些???。兩種石鱉和兩種帽貝四下爬行,幾只海兔(裸鰓類軟體動物)在海綿上緩緩爬過,貪婪地攝取著它們的食物。實驗中精彩的部分來了,佩因取走了樣地里的海星。3個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潮間帶的那種藤壺,竟然占據了樣地60%~80%的空間。隨后的9個月里,小個頭兒的貽貝和茗荷兒迅速生長,到處都是它們。再往后,茗荷兒也消失了,遍地貽貝。它們侵占了幾乎所有的巖石,其他生物無處附著,結果藻類只剩一種,??o幾,石鱉和帽貝爬向別處,海兔也隨著海綿的消失而消失。這樣演替的結果,雖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種數卻從15種迅速降到了8種,甚至更少。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種數目減少的問題在于,一旦環(huán)境變得不適于這幾個物種的生存,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將面臨崩潰。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去除了幾只能夠控制固著生物生長的海星。這個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稱之為“關鍵種”。它們雖數量不多,卻對生態(tài)系統(tǒng)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鍵種這個概念的意義在于,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處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關鍵種,我們只要保護好這個物種,那么生態(tài)系統(tǒng)就能夠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自我維持著它的結構和功能。而從理論上講,保護一個關鍵種,所花費用應該不大,四兩撥千斤,何樂而不為?像海星這樣,通過捕食穩(wěn)定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的例子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鷹和海里的海獺,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刺貏e強調保護這些動物的意義所在。但是關鍵種至少還有另外兩種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種是基于互利共生關系的關鍵種。比如在澳大利亞西部,食蜜鳥給很多種植物傳粉,也取食它們的花蜜,彼此互惠互利、互相依賴。但在橡子山龍眼開花的季節(jié),它的花卻是食蜜鳥的唯一蜜源。在這種情況下,橡子山龍眼就成了關鍵種,因為一旦它開不了花,食蜜鳥種群就會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將跟著無法繁殖。與上面兩類關鍵種不同,生態(tài)工程師為其他生物創(chuàng)造生態(tài)位,是另一種形式的關鍵種。比如水獺修筑的水壩,像工程師一樣改變了局部環(huán)境,不僅促進了森林的更新,更為一系列物種的生存提供了資源。再比如啄木鳥,它在樹上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為真菌、昆蟲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給各種小型獸類、鳥類的隱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間。啄木鳥吃蟲,它的數量不會太多,否則就意味著樹干里的蟲太多,森林也就不復存在。但如果沒有啄木鳥,我們無法想象,那些依賴于它的洞穴的動物將何去何從,森林又將是一個怎樣的面貌。關鍵種是個美麗的保護生物學概念,但在真實的世界里找到這樣一個樞紐卻難上加難,這是因為物種間的復雜關系,往往遠超常人的想象。我們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觀察,多體會,多分析,大自然會告訴我們〖答案〗。也許,這就是荒野精神。(選自2016年7月8日《中國科學報》)1.(探究文中的觀點)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關鍵種有哪些作用?這個概念的提出有什么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二、仿真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4題。中國栽培水稻源自江西萬年胡曉軍①清冷的北風掠過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大源鎮(zhèn)境內的大源盆地,寒意襲人。沿著碎石鋪就的小路來到盆地西北端的小荷山腳,垂直陡立的山崖下,一個高近6米、寬近20米的天然山洞赫然入目。②步入山洞,如同來到另一個世界。60多米長、20多米寬、3米多高的主洞穴里幽深靜謐,空氣溫暖而濕潤,在昏暗多彩的布景燈光映射下,一尊尊遠古先民的雕塑或佇立或箕坐于洞穴的各個角落。這里是中國當代考古學上一處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萬年仙人洞遺址,它和距離不遠的同期吊桶環(huán)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③2016年11月上旬,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以及王象坤、閔慶文、盧寶榮、張居中、彭適凡等一批水稻科技界、農業(yè)文化界、農業(yè)歷史界和農業(yè)考古界的專家學者來到這里。作為由中國科協(xié)主辦的“第54期中國科技論壇——中國稻作起源地學術研討會”的代表,他們經過反復研討,鄭重聯(lián)合簽署了一份被稱為“萬年宣言”的《科學家建議》:“我們認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于一萬年前的以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為代表的長江中下游及其周邊地區(qū)和以南地區(qū)?!暗抉Z化,萬年之源’,我們建議,這一結論可在國內外宣傳、交流上廣泛使用。”④在這份建議上簽名的,還有“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他雖沒能出席此次研討會,但他在給會議發(fā)來的信函中寫道:“一萬年前,人類成功馴化出了栽培稻,這是人類稻作文化乃至人類農業(yè)文明形成與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發(fā)端。作為水稻研究人員,要感謝萬年保存并保護了這么一個神奇的仙人洞遺址?!雹菟臼悄壳笆澜缟献钪匾募Z食作物之一,為全球一半人口提供主糧。在人類發(fā)展史上,人工馴化野生稻,是原始農業(yè)的一個重要發(fā)端,此后逐步形成水稻生產、食用及儲藏加工等流程。栽培稻究竟起源于何處?這曾一直是國際學術界持有爭議的問題。從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丁穎開始,一代又一代中國水稻研究人員和農業(yè)考古人員,致力于研究論證中國的栽培稻起源。20世紀60年代在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發(fā)現了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遺存,有力地印證了丁穎的“水稻起源于中國”的學說。2010年,“萬年稻作文化系統(tǒng)”被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⑥曾多次參與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考古發(fā)掘工作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彭適凡介紹:“這兩處遺址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地層都出土了野生稻植硅石,新石器時代早期地層都出土了豐富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以及孢粉遺存,經鑒定,這種水稻兼具秈、粳稻特征,是由野生稻向人工馴化稻演化的古栽培類型,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這說明在一萬年以前,這里的人們就已經開始采集野生稻及人工種植水稻了?!雹摺暗咀髌鹪吹匾袔讉€基本條件:該地必須發(fā)現有最早的栽培古稻遺存;必須發(fā)現當時有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種——普通野生稻;當時要具備適于栽培稻及其生長發(fā)育的氣候與環(huán)境條件;當時該地或其附近要有以栽培稻為主要食品并具有將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的發(fā)展水平和能力的古人類群體,以及相應的稻作農業(yè)生產工具?!敝袊萍即髮W博物館館長、中科大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博士生導師張居中說,“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具備了所有這些條件?!雹唷犊茖W家建議》的發(fā)布,無疑是對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作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鄭重宣示和科學確認。⑨“以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為代表、以稻作為標志性特征的長江中下游遠古農耕文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逐漸傳播到了亞洲廣大地區(qū),成為人類社會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這是得到中國水稻科技界、農業(yè)文化界、農業(yè)考古界、農業(yè)歷史界公認的研究成果?!敝x華安說。(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彭適凡、顏龍安等人通過對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發(fā)現了野生稻植硅石、孢粉遺存等,這堅定了他們對中國栽培水稻源自江西萬年的看法。B.被稱為“萬年宣言”的《科學家建議》有重要意義,它是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作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鄭重宣示和科學確認。C.丁穎是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他曾經研究論證中國的栽培稻起源,并提出了“水稻起源于中國”的學說。D.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中發(fā)現了兼具秈、粳稻特征的水稻,這說明在很久以前這里的人已開始采集野生稻及人工種植水稻了。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A.文中第①段對江西萬年縣環(huán)境特點的描寫、山洞位置的介紹以及對洞口大小的具體說明,可以使讀者對萬年仙人洞有大致的印象。B.文中第②段對萬年仙人洞內部遠古先民雕塑的介紹,暗示這個洞穴歷史悠久,與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稱號相吻合。C.文中第④段特意引用袁隆平信函中的話,表明《科學家建議》得到了袁隆平的贊同,同時也贊許了袁隆平對萬年仙人洞遺址研究成果的貢獻。D.文中第⑧段在內容上介紹了《科學家建議》的重要意義,在結構上總結了上文內容,并照應了文章的題目。4.(探究文中的觀點)“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結論令人信服,其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材料內容談談你的認識?!即鸢浮揭?、對點練1.▁▃▅▇█參*考*答*案█▇▅▃▁第一問:關鍵種在生態(tà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全國粵教版信息技術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十五課《數碼顯示與無線通信的實現》教學設計
- 云南經貿外事職業(yè)學院《社會問題與對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建筑職業(yè)學院《中學生物學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移通學院《精細化工綜合實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西體育高等??茖W?!斗b美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昌交通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創(chuàng)新課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克拉瑪依職業(yè)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濱州學院《酒店電子商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現代傳感器技術及虛擬儀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福建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會計學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4-2025年江蘇專轉本英語歷年真題(含答案)
- 永磁滾筒設備操作規(guī)程
-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檢測技術規(guī)程
- 裝修合同違約解除通知書
-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中國文化史》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新版)六西格瑪綠帶認證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2024屆清華大學強基計劃數學學科筆試試題(附答案)
-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小說物象含義及作用
- 臨終關懷模式
- 2024轉向節(jié)設計標準
- 一年級《讀讀兒歌和童謠》線上閱讀測試專項測試題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