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教學設(shè)計_第1頁
六國論教學設(shè)計_第2頁
六國論教學設(shè)計_第3頁
六國論教學設(shè)計_第4頁
六國論教學設(shè)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六國論教學設(shè)計

六國論教學設(shè)計1

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

疏通文言字詞句,歸納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古今異義、

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運用設(shè)分論點,例證法、對比法、引證法等論證方

法,并以此指導(dǎo)寫作。

德育目標

了解六國破滅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今的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憂

患意識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在閱讀方面,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把握作者貫注在文章中

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1、掌握一些文言知識和個別句子的翻譯是難點

2、學習本文運用設(shè)分論點,例證法、對比法、引證法等論證

方法,并以此指導(dǎo)寫作。

教學方法1、誦讀法2、提問法3、討論法

教學步驟

一、導(dǎo)入

唐太宗曾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

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如何以史為鏡,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的目的。戰(zhàn)國七雄,

何以演變?yōu)榍匾唤y(tǒng),且看蘇洵的《六國論》。

二、跟讀課文錄音,注意讀清句讀、讀出情感。

三、學生自讀課文,讀時要求對照注解,疏通文意,并圈畫

勾點出自己難以解決的疑難字詞,老師巡視時提出共同解決。

四、老師通過多媒體顯示本文重要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

句子翻譯,學生討論加以解決。

五、學生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賞析結(jié)構(gòu)。

六、結(jié)合課后的“賞析示例”,理清文章的脈絡(luò)。

1、提問:文章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分別從兩個個方面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

A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不賂者以賂者喪。

2、問:文章的第二段的中心內(nèi)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

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問:文章的第三段的內(nèi)容與第一段的哪句話意思相吻合?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4、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第四段是對上面論證的總結(jié)和深化。

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多媒體顯示結(jié)構(gòu)圖。

在議論文中我們還要學習論證方法,請同學們思考本文運用

幾種論證方法?

明確:例證法、對比法、引證法、喻證法。

5、思考探究:從本文的題目可以看出文章是要論述六國滅亡

的原因,按理文章寫到第三段就論證完整了,第四段如僅作上文

的收尾,完全可以簡化,可是文章不但論證得比較具體,而且作

進一步的引申。第五段則已由論六國轉(zhuǎn)向其它方面,是否多余?

引導(dǎo)學生看“賞析示例”,從中找到答案。

多媒體顯示要點:意圖以古為鑒,諷喻當今

教師明確:這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意圖所在)。

因此,四、五段的論述才不是多余,而是非常必要,是對文章內(nèi)

容的提升。

6、“賞析示例”的.倒數(shù)第二段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情

其氣,真是憤郁及且,感慨至深”。你們能否分別用一個字概括

作者對六國、秦國、當世現(xiàn)實的情感?

多媒體顯示:感情仇秦哀六國悲當世

這一情感貫穿文章的始末,這點跟單元提示的“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相吻合。

七、溫故知新:

《阿房宮賦》里“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

天下也”,總結(jié)了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本課和《過秦論》與之

相對應(yīng)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六國論》弊在賂秦《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

也。

八、拓展訓(xùn)練

分析1980年北京高考史上第一篇滿分作文的第一段結(jié)構(gòu)。

讀“達?芬奇畫蛋”有感

人說“名師出高徒”,這話實是不假。依我看,這原因有二:

其一是師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學不怠。離開了這兩條,既稱不

上“名師”,也出不了“高徒”。名畫家弗羅基奧手下出了一代

宗師達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教師明確:這一段話共四句。第①句提出中心論點:“名師

出高徒”。用“人說……”表明這一觀點早有歷史淵源,而我完

全同意:”這話實是不假”。第②句提出兩個分論點:“其一是

師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學不怠”。用“依我看,這原因有二”

既表達出自己對前人觀點的延伸,又表達出分論點與中心論點之

間的因果關(guān)系。第③句從反面重申兩個分論點以及它們與中心論

點的關(guān)系。第④句”……便是很好一例”扣接到作文題目給出的

材料。起承轉(zhuǎn)合,一氣呵成,嚴謹有度。

寫作啟示:

a、首段提出一個合乎題意的中心論點(只能一個)。

一般考場作文尤其是議論文當起筆入題。文章的首段或首句

就扼住正題,盡快地、旗幟鮮明地、簡明扼要地把中心表述出來,

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要寫什么內(nèi)容。這樣的開頭是最受歡迎的。

b、可以在中心論點下面分解出兩三個小論點(即分論點)。

如果敘述含糊,觀點不明確,層次不清晰,那么這篇文章注

定是失敗的了。議論文的寫作過程就是講道理的過程,講道理就

是“剖析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好比一個大西瓜,你用思想的解

剖刀把它一分為二(兩個小論點),方能讓人消化吸收。

九、布置作業(yè)

遷移訓(xùn)練:

無論在個人經(jīng)歷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常常會出現(xiàn)令人難

忘的轉(zhuǎn)折。對此,你一定會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請以“轉(zhuǎn)折”為話題,自擬題目,并用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的

方法,寫好這篇議論的第一段,100字左右。六國論教學設(shè)計2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從歷史評論的學習中,進一步了解如何處理議論文

中觀點和材料的關(guān)系。

2、學生能品味出人們把握和認識歷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態(tài)

度。

3、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研習,學習審視歷史,反思歷史,接受

和借鑒歷史經(jīng)驗,提高認識社會的能力。

教學設(shè)想:

從文本入手,激發(fā)學生問題探討的熱情,并由文本聯(lián)系實際,

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史為鑒,學以至用。

教學步驟: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調(diào)動探究欲望。

在前一課時結(jié)束時,出示一首小詩“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

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讓學生猜寫的是歷史上的哪家

父子。學生當然明白老師的意圖,一猜就猜出來。馬上指出三人

文學成就很高,父親寫過《六國論》,兒子蘇軾和蘇轍也寫過《六

國論》,就在《讀本》上,不失時機的布置閱讀蘇轍《六國論》的

任務(wù):

1、找出蘇轍關(guān)于六國滅亡的觀點。

2、編寫文章的論證結(jié)構(gòu)。

二、比較閱讀,探究六國滅亡的原因。

(一)師生對話,弄清蘇轍的觀點及論證過程。

蘇轍的觀點: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

下之勢。

即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六國的謀士只看到眼前利益,沒有戰(zhàn)略

眼光,并且不知道天下的形勢,不援助韓魏而互相殘殺。

論證過程:

提出觀點: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

之勢。

分析論證:

1、秦與諸侯爭奪的不在齊、楚、燕、趙,而在韓魏之郊。

2、秦進攻燕、趙,不曾有韓魏兩國襲擊的憂慮,因為韓魏抵

擋秦國受挫后依附了秦國

3、韓和魏不能單獨抵抗秦國,可是天下的諸侯卻依靠它來抵

擋秦國

總結(jié)六國諸侯不知定出協(xié)助韓魏抗擊秦國的策略,卻貪圖好

處,背棄盟約,互相殘殺。

蘇詢的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論證過程:

提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分析論證:

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2、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二)學生討論,探究六國滅亡的原因。

兩人的觀點各不相同,而論證過程都很嚴密,都能自圓其說,

對同一段歷史,父子兩人的看法迥然有別。其實關(guān)于六國滅亡的

原因,清代的李楨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不采用孟子的仁義學說,

不施行仁政。你你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引發(fā)學生討論。

【附】討論結(jié)果:

1、一個國家和朝代的興亡,首先在于人君的素質(zhì)。秦始皇胸

懷統(tǒng)一天下的大志,其他六國的國君要么是碌碌之輩,要么沒有

雄才大略。

2、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為它統(tǒng)一六國奠定

了基礎(chǔ),而六國雖有改革,但不徹底。

3、秦王恨毒,不留后患,不放虎歸山。長平之戰(zhàn)40多萬降

秦趙軍被活埋。

4、六國不誠信,“合縱”不徹底,尤其楚國只圖眼前利益。

5、六國沒有認清共同的敵人。

6、天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六國滅亡,秦統(tǒng)一天下

是必然趨勢。

(三)活用文本,探討現(xiàn)代社會如何以史為鑒。

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借古諷今,向統(tǒng)治階級發(fā)出建言或警言,是歷

代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也是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和

精神。像這樣的文章,在中學里已經(jīng)學過不少,我?guī)ьI(lǐng)學生回顧

一下學過的文章中史論家關(guān)于天下興亡的觀點,以激發(fā)愛國熱情,

并指出現(xiàn)代社會飛速發(fā)展,在新的發(fā)展形勢下也存在這種種弊端,

我們?nèi)绾我允窞殍b,革除社會弊端,讓社會機體能無障礙運轉(zhuǎn),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

【附】討論結(jié)果

1、六國為了各自的利益,沒有堅持“合縱”政策而被秦所滅

中,我們可以明白,在商業(yè)經(jīng)濟中,大家遵守行業(yè)行規(guī)非常重要。

不至于導(dǎo)致不公平競爭,反而讓某個企業(yè)吞并。

2、六國經(jīng)常受利益的誘惑,彼此缺乏誠信,反而害了自己。

現(xiàn)代社會提倡誠信也非常重要。

3、秦由于改革,實力增強,奠定了統(tǒng)一六國的基礎(chǔ)。一個國

家或一個企業(yè)內(nèi)部也應(yīng)該苦練內(nèi)功,增強實力,才會立于不敗之

地。

4、楚國因貪圖小利,而上了秦國的當。腐敗貪污分子應(yīng)該從

中獲取教訓(xùn)I。

5、作為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該耳根堅定,不能輕信。對方經(jīng)常會用反

間計。

6、“有勇無謀者,莽夫也”,秦王就是個懂得用腦子的人,

作為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該善于找出矛盾所在,才能夠各個擊破。

設(shè)計指導(dǎo)思想:

平時我們的教育總是為學習加上一大堆崇高偉大的意義,加

上一大堆規(guī)則和限定,加上一大堆“人見人怕”的過分精確的答

案,從而使學習過程滿布陷阱,成為孩子提心吊膽卻最終無法繞

出的謎宮。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指望為感受自由而教學、為感

受自由的歡樂而教學嗎?

我之所以組織《六國論》的探究學習,本著“以人為本”的

原則,以發(fā)展人的素質(zhì)為基點,以全面提高人的社會效能為最終

目的新課程標準倡導(dǎo)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jù)

新教材的開放性,教師應(yīng)積極拓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

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方式一定要

實現(xiàn)三個轉(zhuǎn)變:第一要轉(zhuǎn)變他律的被動學習現(xiàn)狀,培養(yǎng)自主學習

能力;第二要轉(zhuǎn)變單一的個體學習現(xiàn)狀,培養(yǎng)合作交流能力;第

三要轉(zhuǎn)變機械的接受學習現(xiàn)狀,培養(yǎng)探究實踐能力。課堂上,應(yīng)

給學生更大的空間,讓他們自主地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增長

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以,我以教師的教為本位的教學觀轉(zhuǎn)向以學生的

學為本位的教學,以書本知識為本位的價值觀轉(zhuǎn)向以學生發(fā)展為

本位的價值觀。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dǎo)下,在動手、動口、動腦

的學習活動中,真正地體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情感的滿足和

自我的力量,感受到自己創(chuàng)造的沖動與潛力,把學習看成是“我

要學”的快樂事。這樣,課堂教學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六國

論教學設(shè)計3

教學目的:

1.了解史論中借古諷今的寫法。

2.學習本文論證嚴密的特點。

3.認識蘇洵關(guān)于六國滅亡的觀點:“弊在賂秦”。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提要鉤玄和因聲求氣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脈和情感,

體會古代散文中的邏輯性與抒情性。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背誦前四段,要求讀出語氣。這次檢查帶有

鞏固記憶的性質(zhì),時間可以稍長,可以讓全班同學齊背,也可以

指名個別學生背誦,最好教師也給學生作示范背誦。

二、誦讀第5段。

1.導(dǎo)入本段,略講時代背景。

問:本段末句“茍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說的?它跟上句

“夫秦與六國皆諸侯”一句有什么聯(lián)系?(“天下之大”指的是

全國政權(quán),指北宋朝廷;“諸侯”指地方政權(quán)。)“六國破亡之故

事”又是指什么說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茍安,然終不免于滅亡。)

問:這樣來比較有什么意圖?(全國政權(quán)的力量自然大于地

方政權(quán),更不應(yīng)當對敵采取妥協(xié)的政策。)

問:為什么不這樣寫,“茍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

為尊者諱的習慣。修辭中亦有“避諱”一格。)

以下介紹時代背景:

蘇洵(1009——1066)經(jīng)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當

時遼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時時進行侵略,給北宋朝廷造

成極大的威脅。北宋朝廷為求茍安,對他們實行妥協(xié)退讓,每年

都要向他們交納幾十萬銀兩和大量的絹。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

(1004年)“澧淵之盟”議定。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

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歷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

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xié)議,西

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盡管如此,遼和西夏的侵略活動仍未停止。蘇洵此文就是針對這

種情況寫的。

2.誦讀練習(快速練習)

三、作者意圖和寫作方法分析。

1.討論:如果將第4段末句改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可有慎哉”,口并刪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這樣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從作者意圖、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論斷等方

面進行考慮。

方式:四人一小組。討論后推代表發(fā)言。

小結(jié):六國滅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賂秦者不過三國,作

者巧妙地提出“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論斷,這樣就把滅亡的原

因集中到“弊在賂秦”這一中心論點上來了。至于為什么要“賂

秦”,作者則直到最后才說出了最要緊的一句:”為秦人積威之

所劫”。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蘇轍

同題文章中最緊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勢”。)作者這樣來論述

問題是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北宋正是為遼、西夏“積威之所劫”

而年年納幣。如果刪去“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之故事”,就看

不出這一點了,這是違背作者的意圖的。

其次,從布局上看,本文是從論史逐步轉(zhuǎn)向論策的。因此從

第3段開始,口先肯定燕、趙的“遠略”,接著又批評了他們的

錯策。循此繼進,作者又為六國設(shè)想出總體的戰(zhàn)略:第一步,不

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第二步,”以賂秦之地封

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這樣的設(shè)

想是為下文“不賂而勝之”一語作鋪墊的。這個總體的戰(zhàn)略設(shè)想

也是針對北宋朝廷說的。如果刪去第5段話,上面這些話就變成

無的放矢了。

這種寫法就叫做“借古諷今”。

三、難點、重點小結(jié)

(一)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提出

的?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六國破滅,

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钡谝粋€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

破滅之道也?!钡诙€分論點是“不賂者以賂者喪?!弊髡唛_門

見山、直截了當?shù)靥岢鲋行恼擖c,不僅緊扣題目、明確了論題,

而且便于后文馳騁文墨、自由論證,在結(jié)構(gòu)上具有提挈下文、統(tǒng)

攝全篇的主導(dǎo)作用。兩個分論點實際上是從正(第一個分論點)

反(第二個分論點)兩方面進一步揭示中心論點,使中心論點完

備周密,在邏輯上站穩(wěn)了腳。

(二)課文第2、3段分別論證了兩個分論點,是怎樣論證的?

與中心論點的論證有什么關(guān)系?

分析:課文第2段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

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針對韓、魏、楚三

國賂秦的弊端進行論證。先擺出秦“戰(zhàn)勝而得”與諸侯“戰(zhàn)敗而

亡”的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突出強調(diào)了“秦之所大欲”

與“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的論斷。否定了與論題相反的論

點,既照應(yīng)了開頭,又為下文的進一步論證作好了準備。接下來,

從“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幾句,雖是想象之辭,但

形象地說明了諸侯之地得來不易,然而他們卻“視之不甚惜”,

為茍安一時,便輕易地拱手與人,這樣,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

而加深了敵人的侵吞欲壑,遺患無窮。接著,作者運用推理得出

結(jié)論:由于“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諸侯

就越地少國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國強,因而得出

結(jié)論為“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斷:終究

發(fā)展到國家破滅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話“以地事秦,猶

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比喻論證,貼切恰當,既補充了

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易曉,

增強了說服力。

這一段,是從正面直接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從而抓住中心

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實質(zhì)進行論證。所以,只要作

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就從根本上論證了

中心論點。

課文第3段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

主要采用了分層論證的方法,針對齊、燕、趙三國不賂秦而破滅

的情況進行論證。共分兩層論證。第一層論齊國,雖“未嘗賂秦”,

但它親近秦國而不聯(lián)合五國,所以,五國一旦破滅,它就必然要

被無厭的暴秦所殲滅。第二層分別論證“燕趙之君”的“義不賂

秦”。這兩國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國家,但由于燕丹“以荊

卿為計”,因而“始速禍焉”,導(dǎo)致滅亡;同樣,由于趙國李牧

被誅,用武不終,因而“邯鄲為郡”,結(jié)果也是國家滅亡。不僅

如此,而且燕趙兩國“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危”沒有

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戰(zhàn)敗而亡”的。作者層層推進

地從齊、燕、趙三國破滅的結(jié)果推論其破滅的原因,有力地證明

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分論點,否定了“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的疑問,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避免了邏輯上的漏洞,

使論證完備周密,無懈可擊。最后從“向使三國”到“或未易量”

幾句,以假設(shè)的原因得出假設(shè)的結(jié)果,歸納了第2、3段對兩個分

論點的論證,照應(yīng)了開頭。

(三)怎樣理解第4、第5段?

分析:本文2、3段已運用確鑿的論據(jù)對中心論點作了嚴密的

論證,使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了起來。但作者并沒

有就此輟筆,而是在第四段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確主張,以此

同史實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們在鮮明的對比中,認清孰是孰

非。這是對中心論點的加深和補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

作者又巧妙地運用類比論證,借古論今,透露出寫這篇史論的本

意。據(jù)史載,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與遼國(契丹)訂立屈辱條

約:每年給遼國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史

稱“擅淵之盟”。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又與西夏議和,每年給西夏

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二千匹,茶三萬斤。宋王朝的軟弱屈辱

政策,雖可茍安一時,但實際上卻加速了它走向滅亡的進程。作

者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出發(fā),借六國賂秦來批評北宋王朝賂契丹、

西夏的茍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寫這篇史論的主旨所

在。作者這樣篇末點題,猶如畫龍點睛,使主題得到了升華,給

這篇史論賦予了強烈的戰(zhàn)斗力量和現(xiàn)實意義。

(四)本文的論證語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語言除氣勢俊偉、古勁簡練外,表現(xiàn)在論說語

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將猶在,則勝敗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交,或未易量”,

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結(jié)果,雖為

假設(shè),但又不妄下斷語,表現(xiàn)了作者論述語言的準確性與分寸感,

恰到好處。

(五)本文的論證雖然周密,但有些說理卻欠妥當,你能找

出來并加以分析嗎?這樣會不會影響中心論點的成立?為什么?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論述欠妥,正好可以用來啟發(fā)、教育學

生不要盲目相信書本,而要敢于質(zhì)疑,善于獨立思考、動腦分析。

例如,課文第3段中論證燕國的滅亡是“以荊卿為計,始速

禍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沒有抓住根本問題,而是擷取了一

個偶然情況作為論據(jù),把問題簡單化了,難以令人置信。要知道,

當時強秦滅燕,是歷史的必然。只不過“以荊卿為計”加速了燕

的滅亡罷了。從邏輯上說,作者是將必然的趨勢當作或然的情況

來論述,這在邏輯上講不通,是違反客觀實際的。所以說,這個

論斷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論六國滅亡,只論及賂秦的弊端及用

武不終等等,卻沒有論及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這一根本問題,這是

不全面不深刻的。當然,這是作者受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的結(jié)

果。但正如本課”思考與練習一”中提示所說:“前人論史實,

看法不一定正確,論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夠抓住關(guān)鍵性

的問題來論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就是說,作者能根據(jù)

其寫作意圖,提出論點,進行自圓其說的論證。況且,作者撰寫

此文的本意是對宋王朝屈辱妥協(xié)的政策進行諷誡,同時也是對統(tǒng)

治者的委婉進說。因此,本文雖有不確之處,但論證說理縱橫恣

肆,嚴密緊湊,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與戰(zhàn)斗性,仍不失為一篇膾

炙人口的政論佳作。六國論教學設(shè)計4

【學習目標】

1.了解蘇洵,積累、梳理并歸納文言知識。

2.理解并掌握本文關(guān)于六國滅亡的觀點、嚴密的論證及借古

諷今的寫法。

3.了解六國滅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現(xiàn)實

意義。

4、比較《六國論》《過秦論》的異同。

【學習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體會作者縝密的構(gòu)思和對比手法。

2、學習文言字詞和固定句式。

【學習難點】

1、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

生動形象的語言

特色。

3、比較《六國論》《過秦論》的異同。

【課時安排】兩課時

【學習過程】

課前預(yù)習:

1.閱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清句意,疏通課文

大意,歸納文言基礎(chǔ)知識,提出疑難問題。

2.查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簡介,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3.朗讀課文,注意讀正字音、讀清文意、讀出感情。

一、激趣導(dǎo)入,培養(yǎng)興趣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二十歲,到京師卞梁

(開封)去考進士在京師等考期間,有幾個自負的舉人看蘇軾年

輕,瞧不起他,有意戲弄蘇軾六個舉人備了六個下酒菜,延請?zhí)K

軾喝酒,蘇軾欣然前往入席,一舉人建議為助酒興,喝酒要行酒

令,酒令內(nèi)容是每人說一個歷史人物的典故,聯(lián)系那樣菜,那樣

菜就歸誰吃,行令要從年紀大的到年紀小的其余五舉人連聲附和:

“好、好、好!”

“姜尚渭水釣魚”,年最長者傲氣滿臉地端走了魚;“秦瓊

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十足地端走了馬肉;“蘇武北海牧羊”,

第三個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張飛蜀都賣肉”,第四位不慌

不忙地端走了豬肉;“關(guān)羽荊州賣豆腐”,第五個從容不迫地端

走了豆腐;“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個舉人正準備高興地吃菜喝酒,蘇軾開口了:

“各位,該我行酒令了!”他說出了六個字,不緊不慢地把六盤

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瞇瞇地說:“諸位兄臺,請!”原來蘇

軾行的酒令是(嬴政并吞六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第一個大動蕩、大

碰撞,也是大融合時期七雄爭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對這段

歷史,后人多有評說宋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

洵(蘇軾和蘇轍之父)就曾有過十分精辟的論述那就是《六國論》

今天,就讓我與大家一起來領(lǐng)略蘇洵精辟與廣博的分析。

二、知人論世

(一)學生眼中的作者

請學生結(jié)合課前預(yù)習及相關(guān)資料進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

的見解或課前預(yù)習中的疑問。

(二)老師眼中的作者(老師ppt小結(jié),給大家一張?zhí)K洵的

名片)

1.作者簡介:

蘇洵(1000—1066)字明允,號老泉,宋朝眉山人。與他兩個

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成為文學史上著名人物,“唐宋

八大家”中他一門就占了三人。朱德老總曾有詩稱贊:“一門三

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蘇洵長于散文,

善用比喻。他十分關(guān)心政治,論文大多針對時政而發(fā),議論鋒利,

切中時弊,說服力強,著作有《嘉佑集》。據(jù)說蘇洵27歲因應(yīng)試

不中,焚去以前所寫文章,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潛心鉆研,終于

形成自己文章的風格。由于他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語言曉暢,雄辯

有力,深得歐陽修的賞識。嘉年間,歐陽修把蘇洵的22篇文章推

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師,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

文集為《嘉佑集》。本文選自《嘉佑集》中的《權(quán)書》,原題為《六

國》,一般選本改作《六國論》。

2、解題

(1).六國: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

占天下,國與國之間經(jīng)常進行戰(zhàn)爭六國就是指的戰(zhàn)國七雄中秦國

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它們都被秦國一個個地

擊破而消滅了“六國論”在這里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應(yīng)是

“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

(2).“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散文文體,以論證為主,要

求善于析理,一般有兩種,即政論文和史論文,政論文主要用于

發(fā)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史論文主要通過評論歷史,總

結(jié)歷史教訓(xùn)為當時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借鑒。

提問:本文屬于政論文還是史論文?

(史論文)

三、檢查預(yù)習

1、讀準下列句子,并說出句子的意思。

率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抱薪救火()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燕趙之君()

洎牧()以讒誅()革滅殆盡()

2、對掌握的文言知識進行匯報,師生共同點評,教師在ppt

中展示

3、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找茬質(zhì)疑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四、整體把握(導(dǎo)、思、議、展、評)

1、出示“戰(zhàn)國七雄形勢圖”補充講解史實:

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七雄爭霸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即

除秦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

落后的國家,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

起來;而原本強大的六國卻因循守舊,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

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發(fā)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lián)合

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各有自己的打算,

所以這種聯(lián)合并不鞏固,外交上,秦采取“連橫”這一有針對性

的遠交近攻的軍事戰(zhàn)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

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

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也相繼滅亡。

2、對于如此歷史事實,蘇洵有著怎樣的見解,六國滅亡,“非

兵不利,戰(zhàn)不善”,那么蘇洵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本文的中

心論點是什么呢?

3、文章是以怎樣的論述結(jié)構(gòu)這個中心論點的。(各小組進行

討論,小組匯總討論結(jié)果。)

明確(2、3):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論點,并作理性分析,從“不

賂者”和“賂者”兩方面論證論點。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

“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點明寫作目的。

總結(jié):(思考后回答,幻燈片)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點:。第二段是以作為論據(jù),

論證。第三段再從的具體事實來論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賂者以

賂者喪。蓋失強授,不能獨完”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的看法。

最后一段借古諷今。

4、本文既是一篇有見地的史論,也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請

從文章的論證結(jié)構(gòu)探究其典范性。(學生畫出思維導(dǎo)圖)

明確:

論證結(jié)構(gòu):

(1)引論一一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開

宗明義)

分論點一:“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分論點二:”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2―3)本論---論證中心論點,從論證兩個分論點來論

述。

第2段:論證“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論證方法:例證法(小則獲邑,大則得城,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

引證法(以地事秦……火不滅)。

第3段: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論證方法:例證法(齊附于秦、燕趙用兵后亡),對比法(附

于秦之非一用兵之效)

(4—5)結(jié)論一一總結(jié)六國破滅之教訓(xùn),勸諭當朝統(tǒng)治者“無

使為積威所劫”。

5、明確寫作意圖,借古諷今。

怎樣理解作者的結(jié)論?

學生結(jié)合注釋回答,文中通過議論六國滅亡,批評北宋朝廷

賄賂契丹、西夏以求茍安的國策,告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

劫,”“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補充:

北宋與契丹、西夏地理位置圖,補充講解時代背景:

北宋第一個皇帝趙匡胤是從軍事政變中取得政權(quán)的。他鑒于

唐末五代的藩鎮(zhèn)割據(jù),害怕武將擁兵自立,反對中央,因而實行

了一系列防范武將軍權(quán)過重、地方武裝過強的措施,但這種做法

卻削弱了兵力。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

隊大小六十余戰(zhàn),敗多勝少。到北宋中期,軍費開支浩大,財政

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專制腐敗,軍事上驕惰無能,

外交上極端軟弱。蘇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舉攻宋,直逼

黃河北岸的澧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打了勝

仗,但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澧

淵之盟”,規(guī)定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并

在此基礎(chǔ)上向西夏納根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

的結(jié)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

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北宋這種輸幣、納貢求和的辦

法,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政策極為相似。

總結(jié):歷史與現(xiàn)實有時候是驚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為

國者”皆被敵人積威所劫,以物供敵,以錢富敵。蘇洵睹之心憂,

憂而思救,一個“賂”字把歷史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以“六國破滅

之道”來諷諫,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改弦更張,勿蹈復(fù)轍,于是寫下

了這篇醒世文章。

五、課外拓展

我們在學習前人對歷史解讀的同時自己也要學會總結(jié)、反思,

《過秦論》、《六國論》都是史論文,試著比較的兩者的異同

討論明確:

歸納相同點:[板書:體裁、題材、創(chuàng)作目的、寫作手法]

①體裁:兩篇文章作者雖然所處年代有先后的差別,但表達

思想都用了史論的方式。

②題材:兩篇文章都是借戰(zhàn)國時期秦與六國間的戰(zhàn)爭來議論

的。

③創(chuàng)作目的:兩篇文章都強調(diào)借過去的史實來諷喻當今的最

高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④寫作手法:兩篇文章都采用了對比的方式來論證自己的觀

點。

2..相異點的區(qū)分理解。

歸納區(qū)分相異點:[板書:主旨、結(jié)構(gòu)、語言]

①主旨:

《過秦論》所體現(xiàn)的意圖是分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

反面總結(jié)出中心思想,即“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它的現(xiàn)

實針對性是指西漢初期的政策,是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國論》主要是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諷喻宋

王朝要以六國為鑒,不為遼和西夏的“積威之所劫",一味納幣

輸絹以求茍安,要“封天下之謀臣”,“禮天下之奇才”,奮起

抵御外侮以維護統(tǒng)治。(補充: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jīng)

過秦末戰(zhàn)爭的破壞,社會經(jīng)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

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漢文帝反復(fù)宣講仁義之道,認為“德

莫高于博愛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

仁”。他認為按照禮的規(guī)定,“國有饑人,人主不覆;國有凍人,

人主不裘”。他繼承并發(fā)展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認為民是國

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離開了民則國將不國,君將不君,官將

不官,誰敢與民為仇,必將為民所埋葬。因此,他極力向漢文帝

宣講仁政的道理。)

蘇洵也是一個非常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

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于今”?!读鶉摗肥且黄?/p>

文,蘇洵從六國破亡的教訓(xùn)立意,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的論點,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②結(jié)構(gòu):

《過秦論》的結(jié)構(gòu)

第一步:秦孝公至莊襄王不斷擴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臨下、

高屋建飄的架勢。秦始皇上臺后吞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

第二步:敘述秦王朝勝利后所實行的種種錯誤政策:一為“焚

百家之言”,一為實行高壓政策,武力防范。

第三步:記述陳涉發(fā)難,天下云集響應(yīng),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敘述的基礎(chǔ)上議論,表明作者的政治見解。

《六國論》的結(jié)構(gòu)

第一步: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第二步:將中心論點轉(zhuǎn)化為兩個分論點:一為“賂秦而力虧,

破滅之道也”;一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第三步: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步:諷諫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的覆轍。

補充:這兩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敘史,

后作結(jié);后者是先提出論點,后舉例論證。

③語言風格:

《過秦論》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氣勢磅礴”。用敘事來說

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

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文章飽滿充沛,氣勢磅礴。

第二個作者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哆^秦論》的語言如辭

賦一般,詞采華麗,千變?nèi)f化,多用對偶和排比句式,長句較多,

用語雅而不俗;文章一氣呵成,文脈如行云流水,汩汩而出,滔

滔不絕,首尾氣貫長虹,感情充沛。

《六國論》是語句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句式豐富多彩,交相

輝映;論證語言隱、直、正、反相映成趣,行文干練老辣,有“戰(zhàn)

國縱橫之學”。

可以這么說,《過秦論》的語言主要著眼于作者自身的感受,

而《六國論》的語言則著眼歷史事件的現(xiàn)實意義。前者的感性色

彩更濃厚,后者的理性思考更深刻。六國論教學設(shè)計5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中例證、對比、分層、引用等論證方法。

(二)學習本文極有分寸的論證語言。

(三)理解作者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題的本意。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提出的?

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六國破滅,

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钡谝粋€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

破滅之道也。”第二個分論點是“不賂者以賂者喪?!弊髡唛_門

見山、直截了當?shù)靥岢鲋行恼擖c,不僅緊扣題目、明確了論題,

而且便于后文馳騁文墨、自由論證,在結(jié)構(gòu)上具有提挈下文、統(tǒng)

攝全篇的主導(dǎo)作用。兩個分論點實際上是從正(第一個分論點)反

(第二個分論點)兩方面進一步揭示中心論點,使中心論點完備周

密,在邏輯上站穩(wěn)了腳。

(二)課文第2、3段分別論證了兩個分論點,是怎樣論證的?

與中心論點的論證有什么關(guān)系?

分析:課文第2段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

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針對韓、魏、楚三

國賂秦的弊端進行論證。先擺出秦“戰(zhàn)勝而得”與諸侯“戰(zhàn)敗而

亡”的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突出強調(diào)了“秦之所大欲”

與“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的論斷。否定了與論題相反的論

點,既照應(yīng)了開頭,又為下文的進一步論證作好了準備。接下來,

從“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幾句,雖是想象之辭,但

形象地說明了諸侯之地得來不易,然而他們卻“視之不甚惜”,

為茍安一時,便輕易地拱手與人,這樣,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

而加深了敵人的侵吞欲壑,遺患無窮。接著,作者運用推理得出

結(jié)論:由于“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諸侯

就越地少國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國強,因而得出

結(jié)論為“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斷:終究

發(fā)展到國家破滅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話“以地事秦,猶

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比喻論證,貼切恰當,既補充了

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易曉,

增強了說服力。

這一段,是從正面直接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從而抓住中心

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實質(zhì)進行論證。所以,只要作

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就從根本上論證了

中心論點。

課文第3段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

主要采用了分層論證的方法,針對齊、燕、趙三國不賂秦而破滅

的情況進行論證。共分兩層論證。第一層論齊國,雖“未嘗賂秦”,

但它親近秦國而不聯(lián)合五國,所以,五國一旦破滅,它就必然要

被無厭的暴秦所殲滅。第二層分別論證“燕趙之君”的“義不賂

秦”。這兩國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國家,但由于燕丹“以荊

卿為計”,因而“始速禍焉”,導(dǎo)致滅亡;同樣,由于趙國李牧被

誅,用武不終,因而“邯鄲為郡”,結(jié)果也是國家滅亡。不僅如

此,而且燕趙兩國“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危”沒有援

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戰(zhàn)敗而亡”的。作者層層推進地

從齊、燕、趙三國破滅的結(jié)果推論其破滅的原因,有力地證明了

“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分論點,否定了“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的疑問,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避免了邏輯上的漏洞,

使論證完備周密,無懈可擊。最后從“向使三國”到“或未易量”

幾句,以假設(shè)的原因得出假設(shè)的結(jié)果,歸納了第2、3段對兩個分

論點的論證,照應(yīng)了開頭。

(三)怎樣理解第4、第5段?

分析:本文2、3段已運用確鑿的論據(jù)對中心論點作了嚴密的

論證,使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了起來。但作者并沒

有就此輟筆,而是在第四段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確主張,以此

同史實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們在鮮明的對比中,認清孰是孰

非。這是對中心論點的加深和補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

作者又巧妙地運用類比論證,借古論今,透露出寫這篇史論的本

意。據(jù)史載,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與遼國(契丹)訂立屈辱條約:

每年給遼國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史稱“擅

淵之盟”。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又與西夏議和,每年給西夏銀七萬

二千兩,絹十五萬二千匹,茶三萬斤。宋王朝的軟弱屈辱政策,

雖可茍安一時,但實際上卻加速了它走向滅亡的進程。作者是從

維護封建統(tǒng)治出發(fā),借六國賂秦來批評北宋王朝賂契丹、西夏的

茍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寫這篇史論的主旨所在。作

者這樣篇末點題,猶如畫龍點睛,使主題得到了升華,給這篇史

論賦予了強烈的戰(zhàn)斗力量和現(xiàn)實意義。

(四)本文的論證語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語言除氣勢俊偉、古勁簡練外,表現(xiàn)在論說語

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將猶在,則勝敗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交,或未易量”,

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結(jié)果,雖為

假設(shè),但又不妄下斷語,表現(xiàn)了作者論述語言的準確性與分寸感,

恰到好處。

(五)本文的論證雖然周密,但有些說理卻欠妥當,你能找出

來并加以分析嗎?這樣會不會影響中心論點的成立?為什么?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論述欠妥,正好可以用來啟發(fā)、教育學

生不要盲目相信書本,而要敢于質(zhì)疑,善于獨立思考、動腦分析。

例如,課文第3段中論證燕國的滅亡是“以荊卿為計,始速

禍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沒有抓住根本問題,而是擷取了一

個偶然情況作為論據(jù),把問題簡單化了,難以令人置信。要知道,

當時強秦滅燕,是歷史的必然。只不過“以荊卿為計”加速了燕

的滅亡罷了。從邏輯上說,作者是將必然的趨勢當作或然的情況

來論述,這在邏輯上講不通,是違反客觀實際的。所以說,這個

論斷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論六國滅亡,只論及賂秦的弊端及用

武不終等等,卻沒有論及統(tǒng)治者的無能這一根本問題,這是不全

面不深刻的。當然,這是作者受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的結(jié)果。

但正如本課”思考與練習一”中提示所說:“前人論史實,看法

不一定正確,論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夠抓住關(guān)鍵性的問

題來論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边@就是說,作者能根據(jù)其寫

作意圖,提出論點,進行自圓其說的論證。況且,作者撰寫此文

的本意是對宋王朝屈辱妥協(xié)的政策進行諷誡,同時也是對統(tǒng)治者

的委婉進說。因此,本文雖有不確之處,但論證說理縱橫恣肆,

嚴密緊湊,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與戰(zhàn)斗性,仍不失為一篇膾炙人

口的政論佳作。

三、教學過程設(shè)計

(一)導(dǎo)入新課。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賈誼的《過秦論》,作者治史致用,借評論

秦的興亡引出可資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借鑒以治國的歷史經(jīng)驗。賈誼

這種治史致用、關(guān)心國家命運的憂患意識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

習。今天我們學習的《六國論》也是一篇史論,它的作者蘇洵,也

是一位充滿憂患意識、關(guān)心國家命運的封建進步文人。關(guān)于蘇洵,

課文注釋中已經(jīng)有簡括介紹,如果愿意進一步了解,可參看宋史

本傳(見附錄)。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關(guān)心政治,論文

大多是針對時政而發(fā),議論鋒利,說服力強,能切中時弊。歐陽

修很賞識他的論文,在嘉祐年間,曾把蘇洵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

廷,一時名動京城,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

為《嘉祐集》。課文《六國論》即選自《嘉祐集-權(quán)書》,原題《六

國》,后世選本多題為《六國論》?!罢摗笔巧⑽牡囊环N文體,以

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

的特點。

蘇洵的《六國論》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時弊?他在文中怎

樣通過評史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有什么進步性和局

限性?這是我們學習時要注意的'。但《六國論》畢竟用文言寫成,

要讀懂這篇文章,就必須注意文言詞語的積累,明白詞義的古今

差別,對與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該如何翻譯等,在學習時也不可

忽視。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預(yù)習指導(dǎo)。

1.關(guān)于課文的“預(yù)習提示”。這是我們質(zhì)疑的鑰匙。”預(yù)習

提示”共四小段。首段介紹了作者的寫作動機。為對此加深理解,

請認真閱讀作者所處時代的背景介紹。同時,在閱讀課文時了解

作者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2小段,介紹了論證特點。讀課文時應(yīng)思考作者使用了哪

些歷史事實,如何進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聯(lián)系北宋實際

的。

第3小段,介紹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這對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內(nèi)容

很有作用,它實際上是全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讀課文時可以一一與之

對照,細加體味。

第4小段,是對本文寫作特點的評價以及提醒我們讀時要用

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去分析作者的觀點。讀時既要弄清

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進步性和今天可借鑒的有哪些方面。

2.預(yù)習提綱:

提綱力求體現(xiàn)課文“預(yù)習提示”的內(nèi)容,但側(cè)重于字詞,未

涉及的將在后面研習課文時處理。本提綱以學生自學自練為主。

小結(jié):都很重視韓魏兩國在七國紛爭中的地位。蘇轍明確地

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此,六國的正確策

略應(yīng)當是“厚韓親魏以攘秦”。蘇洵說的“弊在賂秦”也主要是

指韓魏說的(這二國以地事秦最為突出),韓魏之所以“賂秦”,

是因為與秦接壤,”為積威之所劫”。如果照蘇轍說的“厚韓親

魏”的辦法去做,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梢姼缸佣说幕玖?/p>

場是接近的。

小結(jié):蘇洵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賂秦;蘇轍則認

為根本原因在于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一一這是內(nèi)

容的不同。蘇洵是借古諷今,不是單純論史,所以結(jié)尾談到現(xiàn)實

問題;蘇轍是就史論史,結(jié)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一一這是基本構(gòu)

思的不同。蘇洵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議論的出發(fā)點(置于最

后),蘇轍以“不知天下之勢”為議論的出發(fā)點(置于最前)一一這

是布局上的不同。六國論教學設(shè)計6

教學目的:

A借助課本注釋和工具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理解詞

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

B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

用法

C反復(fù)誦讀,體會作品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從歷史角度理解

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或人

物,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教學重點:

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

用法

教學難點:

文章的史論內(nèi)容,這是因為史論必須以史實為據(jù),而它的敘

史是高度概括的,這對歷史知識不足的學生來說,肯定會有一定

困難。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背誦第1、2段。

二、誦讀第3段。

L誦讀的準備。

(1)補充注釋

①遷滅一一古代滅掉一個國家,要遷走該國的傳國重器,如

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遷滅即滅亡。下文“革滅”,革是除

舊,也是滅亡的意思。

②義不賂秦一一守義而不賂秦,即堅持不賂秦的正確原則。

③斯用兵之效也一一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詞,這。

④“后秦擊趙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一一《史記趙世

家》:“(幽繆王遷)三年(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

率師與戰(zhàn)肥下,卻之??诜饽翞槲浒簿?。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

之戰(zhàn),卻之?!吣辏厝斯ペw、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

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忽及齊將顏聚代之。趙忽軍破,顏聚

亡去。以王遷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鄲為秦(郡)?!?

文中的話即是這段史實的概括。再,兩次。為郡,指邯鄲成為秦

的一個郡。(按:“秦實行郡縣制。)

⑤向使一一對過去的事作假定時用。

@“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一一“理”與“數(shù)”為互文,也

是天數(shù)、命運的意思。(下一課《伶官傳序》首句“盛衰之理”的

“理”,義同此。)

(2)層次分析

教師提示:上段分析韓、魏、楚三國是合著說的,它們滅亡

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這段分析齊、趙、燕三國是

分開說的,它們的滅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問:齊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與嬴而不助五國”“五國

既喪,齊亦不免")?哪一句是照應(yīng)開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這句話的?(“五國既喪”。)作者對秦持怎樣的態(tài)度?(從“與

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評態(tài)度。)

問:作者對燕、趙持怎樣的態(tài)度呢?(有贊揚,有批評。)贊

揚什么?(以武力對抗的政策。)批判什么?(批評燕用刺客計,

批評趙錯殺良將。)這二者是這二國滅亡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說,

是怎樣的原因?(“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

這兩句話是照應(yīng)上文哪一句的?(“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小結(jié):可見,作者這樣來論述齊、燕、趙三國的滅亡,是為了

證明本文的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作者這樣論述了韓、魏、楚、齊、燕、趙六國滅亡的原因

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們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樣為他們謀劃的?

(“三國各愛其他……良將猶在”。)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

二字?(因為事實已經(jīng)成為過去,是不可能辦到的。)注意“或未

易量”一語,它說明什么?(不能輕易地斷定誰勝誰負。)這告訴

我們下判斷切忌武斷,要注意分寸。

2.誦讀練習并檢查。

誦讀要求讀出語氣,如:

“齊人未嘗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換

“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中,“也”不能刪。

“齊亦不免矣”中,“矣”有諷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中,“也”有感嘆意。

“且燕趙處秦”中,“且”表推進一層之意。

“向使……,則……”,要讀得語意連貫。

3.歸納本段大意:指出齊、燕、趙三國滅亡原因是“蓋失強

援,不能獨完”,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三、誦讀第4段。

L誦讀的準備。

(1)句意辨析

①”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秦人欲吞滅六國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極,寢食不安

(A以“之”為代詞,代六國,用比喻寫法;B以“之”為結(jié)

構(gòu)助詞,無義,全句寫實。)

小結(jié):B正確,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說“井力西向”,對

秦造成極大威脅。

②“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從《過秦論》中找一段話來解釋。(“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

而賂秦弱國入朝。)

(2)層次分析

問:“嗚呼”和“悲夫”二語在這段話中有怎樣的作用?(各

領(lǐng)出一層意思。)它們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嗚呼”,惜其有

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結(jié)果之慘。)

問:前一層跟上段末句是怎樣的關(guān)系?(上段句末從消極方

面說,不該用什么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說該用什么策略。)后

一層有什么作用?(以六國滅亡作結(jié),自然引出一般性結(jié)論一一

歷史教訓(xùn)。)

問:《“有如此之勢”這句話在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啟

下。)

2.誦讀練習并檢查

誦讀指導(dǎo):注意讀出文勢,抑揚分明(教師可以作示范誦讀)。

作業(yè):流暢地背誦前四段,準備誦讀第5段。六國論教學設(shè)

計7

【教材分析】

《六國論》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課文,是高二第一篇

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視古代經(jīng)典詩文的閱讀積累,全套教材編

排的古代詩文作品,約占課文總數(shù)的40%,高一高二上學期文言文

按時代編排,本單元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繼承唐古文運動的傳

統(tǒng)有所發(fā)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并

且更長于議論,對后世的散文創(chuàng)作有深遠的影響。

《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注重語文

應(yīng)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整體素質(zhì)”?,F(xiàn)行高考《考試說明》

對古代詩文的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層級

B):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虛詞在

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綜合(能

力層級C);篩選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

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

容。在實踐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后兩中能力的培養(yǎng)。

【學情分析】

學生經(jīng)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

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

卻普遍存在著一種片面認識,錯誤以為文言文教學就是僅限于高

考《考試說明》中(能力層級B)的培養(yǎng)。從而忽視了(能力層級

C)、(能力層級E)的提高。導(dǎo)致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下降,不能

真切”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優(yōu)秀

文化的營養(yǎng)”。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本課教學目標設(shè)計如下

知識目標課文中詞語的積累和文章的背誦

能力目標逐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文言文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和探究中國古代文人的濟世救民的情懷和天

下興亡的觀點

【教學重點】分析文章的脈絡(luò),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學難點】學生學習文言文習慣的轉(zhuǎn)變

【教法設(shè)計】引導(dǎo)一一啟發(fā)一一點撥

要在開始引導(dǎo)學生轉(zhuǎn)變學習文言文的舊習,使學生明白“文

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簡單翻譯、背誦。而是通過閱讀

和鑒賞,陶冶情性,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

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yǎng)。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

的語文素養(yǎng)。在學生轉(zhuǎn)變觀念后,可啟發(fā)學生以一篇議論文的觀

點來分析文章,對不明確的問題適當適時點撥。(可適當運用一些

多媒體輔助工具)

【學法設(shè)計】分析一一歸納一一聯(lián)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歸納作者的思路,聯(lián)想所學過的

文章

【教學過程設(shè)計】一一(以40分鐘為標準一課時)

導(dǎo)入新課(3分鐘)9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語

文試題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p>

這首詩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B.蘇洵、蘇軾、蘇轍C.班彪、班固、班

超D.杜甫、杜牧、杜荀鶴

(課件顯示)

補充20_年高考福建試卷作文題(選擇下面所列的一個人物

或文學形象作為話題,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孔子蘇軾曾國藩魯迅史蒂芬?霍金

文學形象:曹操宋江薛寶釵冬妮婭桑提亞哥

題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