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麗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三11月月考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1頁
浙江省衢州市、麗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三11月月考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2頁
浙江省衢州市、麗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三11月月考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3頁
浙江省衢州市、麗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三11月月考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4頁
浙江省衢州市、麗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三11月月考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衢州、麗水、湖州2023年11月三地市高三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卷注意事項:1.作答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的規(guī)定位置上。2.作答時,務必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及草稿紙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試卷、草稿紙一并交回。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中國文學史的著述始于19世紀后期的西方和日本,而中國人自己的文學史著作則始于清末黃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寫的《中國文學史》。也就是說,中國人自己寫的“中國文學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歷史。這是當今學術界對“中國文學史著述”的基本判斷。這一判斷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中國是一個史學意識自覺很早的國家,至少西周時期就有了明確的歷史意識。有三千年歷史自覺意識,而對文學史的認識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這是不合情理的。文學史是客觀存在,文學史著述是對文學史認識的書寫,就是探討文學發(fā)展的軌跡和規(guī)律。對文學自覺的認識,是對文學史自覺認識的基礎,因而也是文學史著述的基礎?!拔膶W史”的核心是“文學自覺”。關于中國文學的自覺,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戰(zhàn)國時屈原創(chuàng)作詩歌而“抒發(fā)憂憤”,西漢司馬遷提出“發(fā)憤抒情”說,《七略》《漢志》“詩賦”獨立為一略,說明戰(zhàn)國以來,文人對詩賦的自覺是沒有疑問的。即使一般的散文,恐怕西漢時也已自覺,不然我們就對東方朔創(chuàng)作《解嘲》、揚雄創(chuàng)作《答客難》、王褒創(chuàng)作《僮約》無法解釋了。它們完全不以實用為目的,而是特定“情志”的發(fā)泄。司馬遷的《史記》既體現(xiàn)了文學的自覺,又體現(xiàn)了文學史的自覺?!妒酚洝返摹拔膶W自覺”主要表現(xiàn)在對筆下人物傾注的同情心和歷史故事的文學描寫上。《史記》的“文學史”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作家身份的確認和對其作品創(chuàng)作線索的探討。如《司馬相如列傳》,是一篇司馬相如作品的編年。這篇傳記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是轉錄司馬相如的作品,用敘事的方式把它們串聯(lián)起來,每篇前面是此篇寫作的時間和背景,后面敘寫此篇產生的效果,就如同后世選集的解題說明。《列傳》中既有對司馬相如作品的總體評價,又有每篇作品的閱讀效果描述。這種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主體、作品展示、受眾情況的立體敘述模式,實際上是一種文學史的著作形態(tài)。因此,至遲至漢代,文學的自覺、文學史的自覺已經完成,中國的文學史著述雛形已經產生?;谶@種認識,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史論著主要呈現(xiàn)以下形式:第一種是正史的《文苑傳》。二十四史的《文苑傳》始于范曄的《后漢書》,但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已經體現(xiàn)了明顯的文學史思想。比如,太史公把屈原與賈誼合傳,一方面肯定他們共同的文學成就,同時也彰顯他們之間的承繼關系。而在這篇傳記的寫法上,傳主自己的作品是推動和生成傳記結構的主要方式。第二種是“目錄”形式的文學史。目指書名,錄指敘錄。西漢劉向領銜整理群籍,撰成《別錄》二十卷,劉歆在此基礎上精簡為《七略》七卷。據(jù)現(xiàn)存內容,劉氏敘錄中最核心內容是描述全書大意,包括著者事跡、時代背景、辨別真?zhèn)魏驮u述全書大意等,體現(xiàn)“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觀念,呈現(xiàn)學術史的流變歷程。從《七略》“刪其要”而成的《漢書·藝文志》,其“詩賦略”就是中國第一部簡明文學史。它的“詩賦略”從傳播方式上區(qū)分“賦”和“詩”,從情志表達方式上給賦分類,然后探討各類各體的流變。說它是一部詩賦的簡史,是符合實際的?!澳夸洝毙问降奈膶W史之集大成者當為《四庫全書總目》?!端膸烊珪偰俊贰敖洸俊本褪且徊恐袊泴W史,“史部”就是一部中國史學史,“子部”就是一部中國思想史,“集部”就是一部中國文學史。第三種是“文選”形式的文學史,即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選錄或評點,以說明選者對文學發(fā)展的看法,其中即蘊含著文學史觀?!对娊洝返木幣牛脆嵭对娮V》的研究結果,則是充分考慮了地域特征和時間變化,所以一部《詩經》,就是一部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史。到了后來,文學越來越自覺,《昭明文選》的文學史意義更為明顯。第四種是“詩文評”形式的文學史?!段男牡颀垺肥枪糯娢脑u中空前絕后的著作,人們經常從文體論、創(chuàng)作論、批評論、鑒賞論等方面認識其價值,而歸根到底,是討論文學史的問題。“史”的觀念貫穿在《文心雕龍》的始終,尤其是從《明詩第五》到《書記第二十五》的文體部分,對不同文體的源流進行梳理,對歷代代表性作者和作品揭示并評價,鋪陳文理,總結文學變化規(guī)律,顯示出文學史家的眼光。《文心雕龍》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史著作,我們過去囿于西方文學史的框架和形式,總把《文心雕龍》拆散成不同的部分進行研究,忽略了它的文學史特性和文學史價值。中西方的文學史的著述形態(tài)相差很大,根本原因是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傳統(tǒng)中國文學史著述基本上不表示演繹推理的概念,感悟多而理論分析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西方文學史研究的思維方式和著述形式傳入我國,推動了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極大改變,這是應當充分肯定的。(摘編自伏俊璉《文學自覺與中國文學史著述的形成》,《光明日報》2023.08.21)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當今學術界認為中國文學史著作最早是由外國人完成,至今只有120余年的歷史。作者并不認同這一觀點。B.戰(zhàn)國以來,文人已有對詩賦的自覺,這是沒有疑問的。對于一般散文的自覺,作者認為大概率在西漢就有了。C.司馬遷的《史記》既體現(xiàn)了文學的自覺,又體現(xiàn)了文學史的自覺,可視為中國文學史著述已經成熟的標志。D.中西方的文學史著述形態(tài)差異很大,我們的研究不可盲目照搬西方標準,應避免西方文學史研究的思維方式。2.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史論著形式的認識,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史論著呈現(xiàn)為四種形式:正史的《文苑傳》、“目錄”、“文選”和“詩文評”。B.《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體現(xiàn)了司馬遷的文學史思想,作者將屈原和賈誼合傳,彰顯了他們文學創(chuàng)作的承繼關系。C.作者從傳播方式、情志表達方式等角度肯定了《漢書·藝文志》中的“詩賦略”,認為它就是一部簡明文學史。D.《文心雕龍》以往總被拆解成不同的部分來研究,我們從不同的方面認識其價值,卻忽略了其文學史價值。3.根據(jù)材料,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寄寓了內心郁結不平之氣,可視為文學自覺的證明。B.二十四史的《文苑傳》始于《后漢書》,因而在《漢書》中并沒有文學家合傳。C.《古文觀止》作為有評點的歷代散文選集,可歸入“文選”形式的文學史著作。D.《漢書·藝文志》敘錄的作家作品肯定能在《別錄》中找到,但詳略不一。4.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反駁“中國的文學史著作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一觀點?5.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結合材料,說說我們在研究歷史文化時該如何堅持文化自信?!敬鸢浮?.B2.A3.B4.①有三千年歷史自覺意識,而對文學史的認識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這是不合情理的;②提出“文學史”核心是“文學自覺”的觀點;至遲至漢代,文學史著述的雛形已產生;③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史論著豐富,形式多樣;④以西方文學史著述形態(tài)標準評判是不合理的。5.①撇除西方中心主義觀念的影響,采用中國視角;②梳理內在的發(fā)展脈絡,深入理解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③要借鑒西方研究的思維方式及著述形式,以豐富歷史文化研究?!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中國文學史的著作最早是由外國人完成,至今只有120余年的歷史”錯,原文是說“中國人自己的文學史著作則始于清末黃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寫的《中國文學史》。也就是說,中國人自己寫的‘中國文學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歷史”,可見中國人自己撰寫的《中國文學史》至今有120年的歷史。C.“中國文學史著述已經成熟的標志”錯,原文“至遲至漢代,文學的自覺、文學史的自覺已經完成,中國的文學史著述雛形已經產生”是說“雛形”而非“成熟”。D.“應避免西方文學史研究的思維方式”,原文是說“西方文學史研究的思維方式和著述形式傳入我國,推動了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極大改變,這是應當充分肯定的”,所以“避免”錯誤。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呈現(xiàn)為四種形式”錯,原文是說“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史論著主要呈現(xiàn)以下形式”,選項缺“主要”。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文本內容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B.“因而”強加因果,原文說“二十四史的《文苑傳》始于范曄的《后漢書》,但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已經體現(xiàn)了明顯的文學史思想。比如,太史公把屈原與賈誼合傳……”,可見前句無法推出后句。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①結合“中國是一個史學意識自覺很早的國家,至少西周時期就有了明確的歷史意識。有三千年歷史自覺意識,而對文學史的認識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這是不合情理的”可知,有三千年歷史自覺意識,而對文學史的認識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這是不合情理的;②結合“‘文學史’的核心是‘文學自覺’”“至遲至漢代,文學的自覺、文學史的自覺已經完成,中國的文學史著述雛形已經產生”可知,提出“文學史”核心是“文學自覺”的觀點;至遲至漢代,文學史著述的雛形已產生;③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史論著主要呈現(xiàn)以下形式”“第一種是正史的《文苑傳》”“第二種是‘目錄’形式的文學史”“第三種是‘文選’形式的文學史”“第四種是‘詩文評’形式的文學史”可知,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史論著豐富,形式多樣;④結合“中西方的文學史的著述形態(tài)相差很大,根本原因是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傳統(tǒng)中國文學史著述基本上不表示演繹推理的概念,感悟多而理論分析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可知,以西方文學史著述形態(tài)標準評判是不合理的?!?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由“我們過去囿于西方文學史的框架和形式,總把《文心雕龍》拆散成不同的部分進行研究,忽略了它的文學史特性和文學史價值”“中西方的文學史的著述形態(tài)相差很大,根本原因是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可知,撇除西方中心主義觀念的影響,采用中國視角;②由“文學史是客觀存在,文學史著述是對文學史認識的書寫,就是探討文學發(fā)展的軌跡和規(guī)律。對文學自覺的認識,是對文學史自覺認識的基礎,因而也是文學史著述的基礎”可知,梳理內在的發(fā)展脈絡,深入理解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③由“西方文學史研究的思維方式和著述形式傳入我國,推動了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極大改變,這是應當充分肯定的”可知,要借鑒西方研究的思維方式及著述形式,以豐富歷史文化研究。(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城墻何偉在穿過省界前的最后一個村子里,我把車停了下來。這個地方叫作寧魯堡,這一帶很多城鎮(zhèn)的名字均含有“堡壘”的“堡”字,因為這些地方曾經是明代的衛(wèi)戍要地。在寧魯?shù)闹行奈恢?,依舊矗立著一座古代堡壘,村子周圍是一段段夯土墻。村子里僅有一百二十口人,在古代軍事要塞的映襯下,現(xiàn)代村民簡陋的住房顯得十分矮小。在有文物古跡的村子里停留時,我總會問有沒有人了解當?shù)氐臍v史。在寧魯,村子廣場上一群上了年紀的人立馬接過話頭?!罢依详愓f說看?!币粋€人回答說,另一個人則蹣跚著去找他。五分鐘后,老陳來了。老陳五十三歲,常年的日曬給他留下滿臉皺紋,頭上留著剪得極短的花白頭發(fā)。身上穿著一條深色的警褲,草綠色的襯衫上釘著幾顆軍裝上常見的黃色紐扣,外面套一件軍人常穿的藍色制服,肩部綴著肩章帶,袖口繡了幾道條紋。老陳筆直地站在那里,我向他作了自我介紹。我說我從北京來,對長城感興趣,我問他對這個村子的歷史是否了解。老陳聽得很認真,過了一會,他清了清嗓子。“跟我來吧,”他說,“我這兒有些資料。”我跟著他走過一段土路,來到一排土坯房前。在最大的一幢房子前,老陳打開了大門,磚石搭建的北方傳統(tǒng)土炕占了屋子里一多半的地方。冬天的時候,在炕的下面燒柴禾可以取暖。不過,當時寧魯還是秋天,老陳還舍不得用柴火取暖。房間里很冷,他給我倒了一杯茶,正好用來暖手。他打開柜子的一個抽屜,取出用薄薄的宣紙訂成的一個簿子。帶著些許自豪,他把這個簿子遞到我的手里。簿子的封面是手寫的標題:寧魯堡年鑒研究形成于1992年1月22日我翻到第一頁,上面是老陳工整的筆跡:“城墻建于嘉靖22年(公元1543年),窯制土磚鋪貼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彪S后我把整部書大致翻了翻,有幾十個頁碼,幾百個表示日期的數(shù)據(jù)。里面有地圖,其中一頁的標題是“長城”,藍色的粗線條和藍色的圓圈交織在一起?!斑@一帶有三十三個烽火臺,”老陳指著這些圓圈解釋道,“這些是明朝留下來的。明代的城墻沿著內蒙古的邊界修建。從這里經過的,也有其他朝代修建的城墻?!彼蜷_另外一個抽屜,拿出一些灰色的陶器殘片。他遞給我的時候,我的手心里感覺到那硬硬的陶器殘片涼絲絲的?!澳阌X得這是什么朝代留下來的?”他問道。我告訴他,我不知道,他的臉上有點失望?!鞍?,如果你還回來,也許可以帶個考古學家來,”他說,“我知道有個地方,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東西,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朝代的。”所謂研究,其實是他的業(yè)余愛好——他曾是個農民,過去當過黨支部書記?,F(xiàn)在他退休在家,不過種了兩畝地,種植土豆。他還養(yǎng)了五頭羊。他告訴我,他的年收入大概是一千多塊錢。他只讀到六年級,不過完全通過自學了解了很多歷史知識。退休后,老陳經常跑到二十多公里遠的左云縣檔案館去。他查到了一些關于當?shù)胤烙な碌馁Y料,然后對那一帶做了些調查,試圖把歷史遺跡和歷史記載聯(lián)系起來。他也走訪過寧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有些人還記得跟日本人打過的那場仗,那正是明代要塞上面的灰磚被大家取回家修房子的年代。我問他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研究。①“因為沒有人做過,”他說,“如果沒有人做這樣的研究,今后就沒有人了解這些歷史?!睆膶W術角度看,老陳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他告訴我,他終究想給他的書找一家省級出版社。在給我看過他寫的東西和他收藏的文物之后,他提出要帶我去參觀一下當?shù)氐某菈?。我們坐上吉普車,順著一條土路往北行駛。離開村子幾公里后,我們停下車來,他帶著我穿過一條雜草叢生的溝谷。他走得很慢,帶著鄉(xiāng)下人常有的那種若有所思的姿態(tài):埋著頭,雙手反背到身后,攥在一起。在一處明顯雜草覆蓋的山梁前,他停下腳步?!斑@是北魏修建的?!彼f。北魏統(tǒng)治從公元386年延續(xù)到534年,一千多年來,這個建筑已經被風雨侵蝕,現(xiàn)在僅存半米多高的殘墻,在山巒之間往東北方向延伸。②另一道山梁把它隔斷開來,那道山梁若隱若現(xiàn),不經他的指點,我差點沒有看出來?!澳鞘且欢螡h墻?!彼f。漢墻更古老了,漢朝始于公元前206年,終于公元220年。在高高的山巒上,還有第三道墻,日期可追溯到明朝。明朝修建的防御工事有一點八米高,呈東西向,向兩邊的地平線延伸過去,清晰可見。在這個地方,明朝防御工事是后來者——只有四百年歷史?!岸嗄陙恚覠o數(shù)次看見過這樣的東西,后來終于產生了好奇心,”老陳解釋說,“它們來自何處?背后有什么?這是我開始研究這個東西的主要原因?!蔽腋_車回到家里,又喝了一杯茶。他解釋說,這個村子的全名是“寧息胡虜”,意即“平定胡人”。古時候,“胡”是漢人用來指稱北方游牧民族的字眼。它并不專門指稱某個部落或某個民族,但帶有貶義———那個詞語可以涵蓋所有的外來者。后面那個“虜”字,意指“蠻人”?!按篌w上說,我們這個村子的名字是‘殺死蠻人’,”老陳笑著說,“看這個?!彼蜷_我的《中國地圖》,指著東邊一個十五公里開外的村子:威魯。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威震蠻人”。旁邊有一個鎮(zhèn)叫作“破胡”:消滅胡人。別的村莊叫作“威胡”“鎮(zhèn)蠻”“殺胡”等等。當今印制的地圖上用老虎的“虎”字代替“胡”。這樣的替換首次在清朝出現(xiàn),當時的滿族統(tǒng)治者對這樣的字眼非常敏感。③但這種用詞上的改變僅僅是一種粉飾,它的原意,跟村子周圍那些高高聳立的古老城墻一樣,仍舊顯而易見。傍晚時分,太陽快要從田野落到山后的時候,我離開了寧魯。老陳把我送到吉普車上。在北邊,高高的山巒沿著省界聳立著——那是我的下一個目的地,那干燥的山巒仿佛被抽掉了色彩。老陳跟我握了握手,并祝我好運。④“下次來的時候,”他提醒我,“一定帶個考古學家來?!保ㄟx自《尋路中國》,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寧魯堡曾是明代的衛(wèi)戍要地,村子的名稱及村中的堡壘激發(fā)了作者一探究竟的興趣,為下文老陳出場作了鋪墊。B.《寧魯堡年鑒》表明老陳對寧魯堡這個村子歷史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這體現(xiàn)了老陳對家鄉(xiāng)風物、家鄉(xiāng)歷史的深厚情感。C.在記錄當?shù)貧v史時,老陳不僅查閱資料,還實地調查、走訪村民,是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嚴謹規(guī)范,以便出版。D.文中對“寧魯”“左云縣”等地名、“半米多高的殘墻”等細節(jié)的敘述,體現(xiàn)了紀實性文學以現(xiàn)實元素為背景的特點。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三個“沒有人”意思相同,既表明了老陳對研究當?shù)貧v史重要性的認識,也表現(xiàn)了老陳對此事的擔當。B.句子②“山梁若隱若現(xiàn)”“我差點沒有看出來”“一段漢墻”,既寫出了現(xiàn)實的荒蕪之感,又點出了此地的歷史淵源。C.句子③“粉飾”是對歷史上的統(tǒng)治者改名這一行為的否定,它與前文老陳對各村名原意的清晰解釋相呼應。D.句子④老陳再次提到“帶個考古學家來”,表現(xiàn)了他在缺少外部支持的窘境下想進一步了解當?shù)貧v史的迫切愿望。8.文章寫了作者兩次喝茶,分別有什么意味?9.“我”和老陳的交流,以老陳的“說”為主,作為一篇紀實文學作品,這樣處理有什么用意?【答案】6.C7.A8.①第一次是老陳待客之道的表現(xiàn),同時也表明當時環(huán)境的艱苦;②第二次表現(xiàn)了我與老陳繼續(xù)交流的愿望。9.①突出老陳所介紹家鄉(xiāng)風物、家鄉(xiāng)歷史的真實性;②體現(xiàn)出老陳作為農民“考古學家”的獨特性;③引導讀者關注所記錄的社會現(xiàn)實。【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是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嚴謹規(guī)范,以便出版”錯,是為了記錄當?shù)貧v史,以便后人了解。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詞句的分析鑒賞能力。A.意思不相同,第一個“沒有人”是指過去沒有人,第二個“沒有人”是指現(xiàn)在沒有人,第三個“沒有人”是指以后沒有人。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①由“我跟著他走過一段土路,來到一排土坯房前。在最大的一幢房子前,老陳打開了大門,磚石搭建的北方傳統(tǒng)土炕占了屋子里一多半的地方。冬天的時候,在炕的下面燒柴禾可以取暖。不過,當時寧魯還是秋天,老陳還舍不得用柴火取暖。房間里很冷,他給我倒了一杯茶,正好用來暖手”可知,第一次是老陳待客之道的表現(xiàn),同時也表明當時環(huán)境的艱苦;②“我”跟隨老陳看了幾段古城墻之后,由“我跟他開車回到家里,又喝了一杯茶”,這第二次喝茶表現(xiàn)了“我”與老陳繼續(xù)交流的愿望。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①先看老陳“說”了什么,如“‘這一帶有三十三個烽火臺,’老陳指著這些圓圈解釋道,‘這些是明朝留下來的。明代的城墻沿著內蒙古的邊界修建。從這里經過的,也有其他朝代修建的城墻?!薄斑@是北魏修建的”等,突出老陳所介紹家鄉(xiāng)風物、家鄉(xiāng)歷史的真實性;②再看“哎,如果你還回來,也許可以帶個考古學家來,”他說,“我知道有個地方,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東西,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朝代的”“‘因為沒有人做過,’他說,‘如果沒有人做這樣的研究,今后就沒有人了解這些歷史?!?,體現(xiàn)出老陳作為農民“考古學家”的獨特性;③最為紀實文學,以采訪對象的“說”為主,引導讀者關注所記錄的社會現(xiàn)實。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臣聞人主所與共天下者,二三大臣也。二三大臣所與共政事者,內外百執(zhí)事也。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表里無貳,頰末不渝;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緩急可以倚仗。如人各有心,身自為謀,則可否不得以相濟,小大不能以相維,而天下之患,有不可終窮者矣。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覺。故論今日風俗之弊者,莫不議其尚同也,而臣則疑其未嘗同也。面焉而唯唯否否,背焉而戚戚嗟嗟;成焉而挾其所嘗言以夸于人,不成焉而托于所嘗料以議其上。省曹之勘當,椽屬之書擬,有司之按事,長吏之舉賢,恩焉則斂而歸己,怨焉則委之曰:“此安能以自由?”時政之得失,除授之當否,疆場之緩急,言焉而得,則矜以為功,否焉則訕之曰:“此徒言而無益?!笔看蠓蚨舸耍瑒t其心豈復以國事為饑渴休戚者哉?使此習也,而日長月益,見利則逝,見便則奪,陛下亦何賴于此也?況自比歲封章、奏疏、對策、上書,大率應故事,徒文具,而無惻怛忠敬之實。其號為說直,亦不過先為稱贊之詞,而后微致規(guī)切之意。雖然,士習至此,亦有由然者矣。老師宿儒,零替殆盡,后生晚輩,不見典型。臣為此懼深愿陛下與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實拓開規(guī)摹收拾人物。茍挺特自守者,雖無順適之可喜,而決知其無反復難信之憂,必假借而納用之;雷同相隨者,雖無觸忤之可憎,而決知其有包藏不測之患,必疏遠而芟夷之。平居有規(guī)警之益,緩急無乏才之憂,其于治道興替,關系非輕。(選自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有刪改)【注】①文具,指條文規(guī)定。材料二: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此二者,古今之通義,流俗所共知耳。今猶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雖擾攘之際,猶有賢能若是之眾,況今太寧,豈曰無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詢眾庶,則才能者進矣;不有忌諱,則說直之路開矣;不邇小人,則讒諛者自遠矣;不拘文牽俗,則守職者辨治矣;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茍行此道,則何慮不跨兩漢軼三代,然后踐五帝、三皇之涂哉?(選自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有刪改)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臣為此懼A深愿陛下B與二三大臣C察人心D邪正之實E拓開F規(guī)摹G收拾人物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常指負有專責的官吏,也可泛指官吏。B.“賢”,指賢能的人,與《師說》“圣益圣”中的第一個“圣”用法相同。C.“自由”,指自作主張,與現(xiàn)在所說的“自由自在”中的“自由”意思并不相同。D.“矜”,指夸耀,與《陳情表》“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矜”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掌管天下需君臣同心,如果臣子各懷異心,各謀其利,那就會禍患無窮。此種情形并不為世人所察覺。B.若士大夫懷有私心,那么給皇帝的封章、奏疏、對策也不過沿襲舊例,表面應付,并無誠懇忠信可言。C.那些號稱正直的士大夫,雖心懷天下,但不敢直言,多有溢美之詞,少有規(guī)勸之意,作者深感痛心。D.王安石認為,國家因任用賢能人而興盛,因拋棄賢能的人、專斷獨行而衰敗,這是古今同一的道理。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緩急可以倚仗。(2)茍行此道,則何慮不跨兩漢軼三代,然后踐五帝、三皇之涂哉?14.魏了翁和王安石都闡述了用人之道,二者的主張有何共同之處?【答案】10.AEG11.D12.C13.(1)然后平時做事就會有益處,情況危急時就可以依靠他們。(2)假如能夠實行這些方法,那么哪里還用憂慮不能超過兩漢、三代的事業(yè),然后走上五帝、三皇那樣的道路呢?14.①要廣開選才之路;②要有包容之心;③要遠離阿諛奉承之人;④要任用賢人?!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為這而感到憂慮,深深地希望陛下與大臣們明察人心邪正的實際情況,不拘泥于程式,招攬人才?!俺紴榇藨帧敝?,“臣”是主語,“為此”是“懼”的狀語,句子結構完整,后面A處斷開;“陛下與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實”作“愿”的賓語,賓語后E處斷開;“規(guī)摹”是“拓開”的賓語,“人物”是“收拾”的賓語,兩個動賓句中間G處斷開。故選AE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正確。B.正確。都是形容詞作名詞,指賢能的人和圣人。句意:地位較高的官員的推舉賢人。/圣人更加什么。C.正確。自作主張;隨心所欲。句意:這個怎么能夠自作主張呢?/隨心所欲,無拘無束。D.錯誤??湟?;憐憫。句意:就自夸而把它作為自己的功勞。/凡是在世的舊臣,還承蒙憐惜養(yǎng)育。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雖心懷天下”錯誤,由原文“其號為說直,亦不過先為稱贊之詞,而后微致規(guī)切之意”可知,那些宣稱是正直的,也不過是先寫了稱贊之詞,而后稍微表達規(guī)勸的意思,“心懷天下”無中生有。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平居”,平時;“裨”,益處;“緩急”,偏義復詞,危急。(2)“慮”,憂慮;“軼”,超過;“涂”,同“途”,道路?!?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①由原文材料一“拓開規(guī)摹,收拾人物”、材料二“博詢眾庶,則才能者進矣”可知,要廣開選才之路;②由原文材料一“必假借而納用之”、材料二“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可知,要有包容之心;③由原文材料一“雷同相隨者,雖無觸忤之可憎,而決知其有包藏不測之患,必疏遠而芟夷之”、材料二“不邇小人,則讒諛者自遠矣”可知,要遠離阿諛奉承之人;④由原文材料一“必假借而納用之”、材料二“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可知,要任用賢人。參考譯文:材料一:我聽說與君主共同掌管天下的,只是少數(shù)幾位大臣罷了。與少數(shù)幾位大臣共同治理政事的,只是朝廷內外百名左右官員罷了。君臣同心同德,大臣表里如一,自始至終一直不改變內心;然后平時做事就會有益處,情況危急時就可以依靠他們。假如大臣各有異心,遇事都為自身考慮,那么無論是提贊成或是反對的意見,都無助于事情的解決,小大官員不能相互聯(lián)結形成一個整體,而天下的憂慮,不能夠有窮盡的時候了。這私心存在于潛意識之中,而人們沒有覺察它。所以議論今天風俗的弊端,沒有人議論那無原則地求同,而我卻懷疑它未曾真正意見一致。當面一味順從別人,背后卻憂傷嗟嘆;事情成功了就憑借自己曾經說過的來向別人夸耀,事情不成功就依仗自己曾經預料的來非議他的上級。尚書省各部門的查究,輔佐的官吏的擬定任命,有關官員的查辦事情,地位較高的官員的推舉賢人,別人有感恩之舉就聚集而歸功于自己,別人怨恨就推脫說:“這個怎么能夠自作主張呢?”時政的得失,拜官授職的得當與否,邊疆前線的緩急情況,說得得當,就自夸而把它作為自己的功勞,說得不得當,就毀謗別人說:“這只是空話而沒有益處?!笔看蠓蛉绻襁@樣,那么他們的心哪里又能把國家大事當作自己的饑渴和喜樂憂傷一樣對待呢?假使這風氣日益增長,見到利益就前往,見到有利的機會就爭奪,陛下又怎么能依靠它呢?況且自連年給皇上的封章、奏疏、對策上奏,大都按照舊例,只是表面應付條文規(guī)定,卻沒有誠懇忠敬的實在內容。那些宣稱是正直的,也不過是先寫了稱贊之詞,而后稍微表達規(guī)勸的意思。雖然這樣,士大夫風氣到這地步,也是有原因的。輩尊資深的學者和老成博學的讀書人,幾乎都去世了,后生晚輩,不見榜樣。我為這而感到憂慮,深深地希望陛下與大臣們明察人心邪正的實際情況,不拘泥于程式,招攬人才。如果有人品突出、廉潔自守的人,雖然沒有順從的可喜,但必定知道他沒有反復無常、難以讓人相信的憂患,一定要寬容并且接納任用他;隨聲附和、討好上級的人,雖然沒有冒犯的可憎,但必定知道他有隱藏的難以預計的禍患,一定要疏遠并且鏟除他。平時有規(guī)勸告誡的益處,情況危急時沒有缺乏人才的憂慮,它對于治國策略興盛衰微,關系不可輕視。材料二:國家因為任用賢能的人而興盛,因為拋棄賢能的人、專斷獨行而衰敗。這兩點,是古往今來適用的道理,也是見識平常的人都知道的?,F(xiàn)在如同古代,現(xiàn)在的天下也同古代的天下。古代即使是擾動不安的時代,還有如此多的賢能之人,何況現(xiàn)在太平安寧,怎么能說沒有賢能之人呢?只是在于皇上如何使用罷了?;噬蠌V泛地征求眾人的意見,那么有才能的人就能夠得到進用;沒有忌諱的事情,那么正直敢于進諫的言路就開了;不親近小人,那么進讒言阿諛奉承的人自然疏遠了;不受成規(guī)習俗的束縛,那么守職的官吏就能明辨的處理事務了;不以細小的過錯責備人,那么有才能的官吏的志向就能完全得到實現(xiàn)了。假如能夠實行這些方法,那么哪里還用憂慮不能超過兩漢、三代的事業(yè),然后走上五帝、三皇那樣的道路呢?(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寫懷寄僧【明】沈周虛壁疏燈一穗紅,閑階隨處亂飛蟲。明河①有影微云外,清露無聲萬木中。澤國蒼茫秋水滿,居民流落野煙空。不知誰解拋憂患,獨對青山憶贊公②。【注】①明河,指銀河。②贊公,宋僧人贊寧,這里借指所憶僧人。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lián)用“虛壁”“疏燈”“閑階”“飛蟲”等意象來寫秋夜,“一穗紅”從形象和色彩來寫燈光。B.頷聯(lián)寫淡云遮映銀河,星跡影影綽綽,萬木叢中,清露無聲,天上人間一派靜謐出塵景象。C.頸聯(lián)寫秋水泛濫成災,百姓流離失所,而郊野煙波浩渺,一片空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D.尾聯(lián)寫詩人不知何人能解除水患,此番憂慮只有僧人朋友才能領會,呼應題目“寫懷寄僧”。16.詩人在尾聯(lián)寫道“獨對青山憶贊公”,請結合詩句分析“憶贊公”的原因。【答案】15.C16.①詩人獨對疏燈、飛蟲,備感孤獨;②秋水成災,百姓流離失所,心懷悲憫;③無人能解除水患,內心苦悶。【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C.“郊野煙波浩渺,一片空漾,與之形成鮮明對比”錯,郊野只剩煙霧迷蒙,空空蕩蕩,襯托了百姓流離之態(tài)。故選C?!?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安恢l解拋憂患,獨對青山憶贊公。”詩人在憂患之余,不覺對著青山,念起曠達的僧友。贊公是宋代僧人贊寧,曾在靈隱寺出家,這里借指他的朋友。結合“虛壁疏燈一穗紅,閑階隨處亂飛蟲”可知,一個清幽寂靜的晚上,詩人獨坐書房,四周是空曠的墻壁,案前是稀疏的燈光,詩人正沉思默寫,忽然看見小蟲亂飛,一陣孤寂之感不禁縈繞心頭?!疤摫谑锜?、閑階飛蟲”,營造出一種清幽寂靜的氛圍,詩人獨對疏燈、飛蟲,備感孤獨。結合“澤國蒼茫秋水滿,居民流落野煙空”可知,秋雨綿綿,讓很多地方發(fā)生了水災。朝廷賑災又非常不及時,籌措的資金還被層層扣留,使得很多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詩人因秋水成災,百姓流離失所,而心懷悲憫。結合“不知誰解拋憂患”可知,寫詩人不知何人能解除水患,內心苦悶。(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薄秳駥W》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同樣說明了自我反省對學習的重要性。(2)在《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用“云”來表現(xiàn)自己自然恬淡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借“鳥”來表達自己回歸田園決心的句子是“_________”。(3)張華同學登上高樓,眼前一片開闊景象,腦中不由浮現(xiàn)出前人書寫登高望遠所見之景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②.則知明而行無過矣③.云無心以出岫④.鳥倦飛而知還⑤.落木千山天遠大⑥.澄江一道月分明(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博”“參”“己”“知”“岫”“倦”“澄”“坼”“乾”“坤”“蕭”。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過去的10年中,①據(jù)實驗室研究和臨床研究表明,②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長影響身體的所有系統(tǒng)。③睡眠不足會導致胃饑餓素的上升,④這是一種與瘦素相對的刺激食欲的激素。⑤睡眠不足還會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⑥這是一種與胰島素相對的可以促進脂肪分解的激素。⑦瘦素和胰島素有許多共同之處,⑧然而這兩者有彼此對立的傾向。⑨兩者都是一種炎性細胞因子,⑩它們在身體抵御炎癥的過程中起非常重要的關鍵作用。瘦素和胰島素都是人體命令鏈中的高層領導,一旦失衡會引起一系列問題,并且影響受其控制的每個身體系統(tǒng)。此外,瘦素和胰島素____A_____,越是加工程度高的碳水化合物,對它們的影響就越大。持續(xù)攝入碳水化合物會破壞人體的胰島素和血糖平衡,最終會導致胰島素抵抗,使身體接收不到胰島素的信息。對于瘦素也是一樣,當身體中有過多引起瘦素持續(xù)波動的物質時,瘦素受體開始關閉,身體變?yōu)槭菟氐挚梗荏w_____B____。簡單而言,吃飽了身體也收不到信號了,并且身體變得易于生病而且失調的情況更嚴重,這是我們不可或忽的。世界上沒有藥物或者補劑能夠平衡瘦素的水平,但是改善睡眠和飲食能夠做到這一點。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19.文中一二段中標序號語句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敬鸢浮?8.A還受碳水化合物的影響B(tài)無法再接收到瘦素的信息19.①改為“據(jù)實驗室研究和臨床研究”或“實驗室研究和臨床研究表明”⑧改為“雖然這兩者有彼此對立的傾向”⑩改為“它們在身體抵御炎癥的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或“它們在身體抵御炎癥的過程中起關鍵的作用”【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處,“此外”“越是加工程度高的碳水化合物,對它們的影響就越大”說明瘦素和胰島素還受碳水化合物的影響,應填:還受碳水化合物的影響。B處,前面說“導致胰島素抵抗,使身體接收不到胰島素的信息”,此處“瘦素受體開始關閉,身體變?yōu)槭菟氐挚埂北砻魇荏w也無法接收到瘦素的信息,應填:無法再接收到瘦素的信息?!?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式雜糅,“據(jù)……表明”是兩套句式,不能同時使用,改為“據(jù)實驗室研究和臨床研究”或“實驗室研究和臨床研究表明”。⑧“瘦素和胰島素有許多共同之處”與“這兩者有彼此對立的傾向”是轉折關系,語境強調的是“瘦素和胰島素有許多共同之處”,可見此句是轉折后的句子,把“然而這兩者有彼此對立的傾向”中的“然而”改為“雖然”。⑩成分贅余,“非常重要”與“關鍵”語意重復,刪掉其中一個,改為“它們在身體抵御炎癥的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或“它們在身體抵御炎癥的過程中起關鍵的作用”。(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小時候的富蘊縣,縣客運站的候車室非常小,就兩排椅子。那時的冬天,乘客們擠在狹小密封的房間里,一邊等車,一邊交談,一邊烤火。一只很小的鐵皮爐支在房間中間,煙囪拐了幾道彎伸向窗邊。窗玻璃總是水汽厚重,沒人能看得出去,也沒人能看得進來。車站工作人員不時擠過來加煤。那時,所有人讓開一條道,所有交談暫時停止,所有眼睛看著他用爐鉤揭開爐圈,再用火鉗夾著煤塊置放在火焰中。安靜的如世界盡頭的富蘊縣,只有四條馬路呈井字形交叉的富蘊縣,全是樹的富蘊縣。每當我背著書包走在學校和家之間的那條筆直、安靜的林蔭道上,濃密的樹冠在上方交錯,形成陰涼的拱廊。眼前,世界無限深邃而古老,直到現(xiàn)在仍然迷惑著我的心。走完那條路,書包便更加沉重了。裝著完整的落葉,斑斕的石子,動物的完美對稱的骨骼,或一只空香水瓶,一只裝過藥水的硬紙盒。當我小的時候我什么都愛。當我長大了,我忘記了我其實什么都愛。20.本文多處使用排比,請在畫橫線的句子中任選一處談談排比的表達效果。(1)一邊等車,一邊交談,一邊烤火。(2)安靜的如世界盡頭的富蘊縣,只有四條馬路呈井字形交叉的富蘊縣,全是樹的富蘊縣。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中的句號能否改為分號?為什么?22.語言文字運用I和Ⅱ中加點字“或”的表意有何不同?(1)這是我們不可或忽的。(2)裝著完整的落葉,斑斕的石子,動物的完美對稱的骨骼,或一只空香水瓶,一只裝過藥水的硬紙盒。【答案】20.(1)①句式整齊,節(jié)奏舒緩;②寫出乘客們等車時的悠閑。(2)①寫出了富蘊縣不同層面的特點,②強調了“我”對富蘊縣的深厚情感。21.不能。使用句號停頓延長,表明小時候與長大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觀念,對比效果更鮮明。22.(1)句中的“或”是稍微的意思,強調我們應重視持續(xù)攝入碳水化合物對身體的危害。(2)句中的“或”是或者的意思,指出所有的東西對小時候的“我”而言都是一樣的,“我什么都愛”?!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的表達效果的能力。第(1)句,內容上,“一邊等車,一邊交談,一邊烤火”,寫出了乘客們在小小的候車室里等車的生活場景,生活節(jié)奏緩慢而悠閑;語言表達上,運用“一邊……一邊……一邊……”的相同句式,句式整齊,節(jié)奏舒緩。第(2)句,“安靜的如世界盡頭”“只有四條馬路呈井字形交叉”“全是樹”,從“安靜”“馬路”“樹”這三個角度來寫富蘊縣,寫出了富蘊縣不同層面的特點;運用三個“……的富蘊縣”,突出強調了富蘊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用排比句強調了“我”對富蘊縣的深厚情感?!?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畫線句“當我小的時候我什么都愛。”后面的分句是“當我長大了,我忘記了我其實什么都愛?!苯Y合語境分析,語段中是將小時候與長大后進行對比,突出生活觀念上的截然不同。根據(jù)標點的使用規(guī)則,句號是句末點號,表示一句話的結束,故停頓時間較長;而分號是句中點號,表示分句內的停頓,故停頓時間較短。故句號與分號相比,可使停頓時間延長。因此畫線句后使用句號,可使小時候與長大后的對比效果更加鮮明。所以不能改為分號?!?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理解詞語的能力。第(1)句,所在語段講的是持續(xù)攝入碳水化合物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危害,使我們的身體易于生病而且失調,這種情況是我們必須重視的,稍有一點忽視都不行,由此可知,此句中的“或”是稍微的意思,起強調作用。第(2)句,結合前文“走完那條路,書包便更加沉重了”可知,“裝著完整的落葉……或一只空香水瓶,一只裝過藥水的硬紙盒”是“我”走完那條路書包更加沉重的原因,也就是說,落葉、石子、動物骨骼或者空香水瓶、硬紙盒這些東西都曾經是“我”書包里裝過的,都是“我”小的時候所喜愛的東西,此句中的“或”是或者之意,指出所有的東西對小時候的“我”而言都是一樣的,“我什么都愛”。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F(xiàn)代文閱讀Ⅱ寫到了寧魯堡附近的城墻。實際上我們都有自己的“城墻”,它一方面可以保護自己,另一方面也可能禁錮自我。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敬鸢浮坷模焊F山距海,無遠弗屆一堵墻,壁壘森嚴,有人僅僅依靠在高墻下,安之若素,從不曾跨越一步。而有的人卻勇敢向前,打破壁壘,把突破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