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網時代的知識與管理3_第1頁
互聯(lián)網時代的知識與管理3_第2頁
互聯(lián)網時代的知識與管理3_第3頁
互聯(lián)網時代的知識與管理3_第4頁
互聯(lián)網時代的知識與管理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互聯(lián)網時代的知識與管理胡泳北京大學知識論導言JudithShea:WithoutWords悖論時代,1994商業(yè)問題常常具有悖論性和兩難性才智悖論工作悖論生產力悖論時間悖論財富悖論組織悖論代際悖論個人悖論正義悖論知識問題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和悖論的世界,對這個事實,也許最根本的例證是這樣的:知識問題之存在依賴于未來跟過去有所不同,而問題解決之可能則取決于未來像過去一樣。

——弗蘭克·奈特德魯克未竟的雄心上個世紀90年代,德魯克在《后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寫道:知識史在下一個世紀應該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他又說,希望100年后能夠寫出一本《知識論》。如今,哲人已萎,但我們無法忘記他在知識領域的篳路藍縷之功,是他為我們講述了知識的變化,知識所驅動的組織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做一個有知識的人含義的變化。富裕社會,1958知識社會理論的前輩開山鼻祖:泰勒生產力革命:知識被用于工作中(泰勒:“工廠的權力不一定以所有制為基礎,只能以優(yōu)越的知識為基礎”)。

知識被用于知識本身:管理革命奠基人德魯克提出“知識社會”和“知識工作者”的概念論述了知識型企業(yè)的形成為管理注入了兩個新觀念:知識社會就是專家社會,組織的知識化就是專家化何謂知識:DIKW金字塔捷克裔美國經濟學家米蘭·澤蘭尼

(MilanZeleny)澤蘭尼是知識管理界第一個提出DIKW金字塔的學者。他將數(shù)據(jù)、信息、知識、智慧等同于知識的不同形式,分別稱之為“無知”(know-nothing)、“事實性知識”(know-what)、“技能性知識”(know-how)

和“原理性知識”(know-why”)。

美國組織理論家羅素·艾可夫(RussellAckoff)數(shù)據(jù)是觀察的產物,但缺乏意義。信息可以從數(shù)據(jù)中推導出來,能夠回答諸如“誰?”“什么?”“哪里?”“什么時間?”這一類的問題,但只有當我們將這些答案彼此關聯(lián),才算形成信息。知識則是通過理解信息模式而獲得的實踐法門。理解意味著從以前所獲的知識中合成新知識的認知過程。智慧是對知識的基本原則的深刻理解,是外推性(extrapolative)的。數(shù)據(jù)·信息·知識·智慧數(shù)據(jù)是指明確、簡單、客觀的事實,是易取得、結構化、易溝通的,在找到其相關性之前,是沒有用的。信息是將數(shù)據(jù)加以分析并賦予意義,可能結合多個事實而構成新的事實。只有將數(shù)據(jù)賦予關聯(lián)性與目的,以成為對使用者有用的事實,才能稱為信息。但若只有信息的累積并不能成為知識,所謂知識乃是指經由分析信息而能洞察其模式并掌握先機的能力,亦即能隨情境轉變的變通能力,同時知識也是有關事物如何運作的理論。智慧是將知識經多次實踐累積而獲得的,可以準確評估知識,并依此設計行動方案。何謂知識管理?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托馬斯·H.達文波特和巴魯克·列夫(BaruchLev)在德魯克之后共同建起了知識管理的理論大廈,它包括三個面向:一是技術面向,關注能夠提升知識分享和創(chuàng)造的技術;二是組織面向,關注組織設計,即如何打造一個可以最好地促進知識過程的組織;三是生態(tài)面向,關注人、認同、知識和環(huán)境因素的互相作用,怎樣建立復雜的自適應系統(tǒng)。知識的分類學默會知識(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集大成者野中郁次郎野中:“把知識當成解釋公司行為的基本單位。”

知識的基本特性是寄生性。知識存在于人的大腦中和身體里。我們不能通過互聯(lián)網的網頁來實現(xiàn)知識的流轉。知識歸根到底只存在于人體內部,知識工作者們借助網絡所使用的只能是信息外顯知識VS默會知識,組織應該是一個兩者相互轉化的場野中郁次郎的SECI轉化模型知識管理的兩大源流對企業(yè)內部資源的關注和對數(shù)字化經濟的關注杰克·韋爾奇:“智識資產就是一切。我們正在做的、必須做的就是釋放員工的想法,如果我們想贏的話?!?/p>

第一,公司董事會對待知識的態(tài)度第二,知識管理蔚為流行,有些公司還任命了首席知識官第三,“實踐社區(qū)”(communityofpractice)深入人心,似乎在管理思維當中獲得了永久性的位置

第四,大多數(shù)公司的心態(tài)已經從知識儲藏變?yōu)橹R分享知識管理在美國發(fā)展的四大變化CelsusLibraryinEphesus,Turkey5thB.C.,ToledoMuseumofArt實踐智慧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中,將知識區(qū)分為三類:理論知識(episteme)、技藝(techne)和實踐智慧(phronesis)。理論知識是普遍的真理,關注普遍適用性,不依附環(huán)境、時間或空間;技藝大致與技巧、技術相對應,是需要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技術訣竅或實際技能;而實踐智慧是關于倫理、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實際知識,發(fā)軔于政治學領域。(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有實踐智慧的人看來是那種有能力很好地審思對自己好的和有利的事情的人——不是很好地審思部分的善和利益,比如說健康、強壯,而是對好的生活普遍地好的和有利的東西。"(NE,1140a24)實踐智慧是使人“以正當?shù)姆绞?,在恰當?shù)臅r間達到正確的目標”的稟賦。(NE,1142b28)這種稟賦在人的行動中有廣泛作用,從個人、家庭、社會事務乃至國家治理,都需要實踐智慧才能最好地處理各種情況,達到最好的結果。技藝的目的是產品,而產品是為了另外的使用的目的而存在,所以技藝活動本身并不是最終目的。而實踐智慧的目的是好的行動自身,也就是說,人的實踐行動自身就是最終的目的。從始點(arche),從我想做什么,從我去行為的決定,直到達到完成的行為,實踐智慧都內在地屬于行為。企業(yè)里的實踐智慧野中郁次郎認為,它包括以下6種能力:(1)判斷什么是“好”的能力;(2)與他人共享情境,創(chuàng)造出知識共享空間(也即“場”)的能力;(3)把握特定情境/事物本質的能力;(4)將特殊個性化為普遍共性的能力,反之亦然——使用共性語言概念描述個性的能力;(5)善于運用任何必要的政治手段,將共同利益轉化為現(xiàn)實的能力;(6)培養(yǎng)其他人的實踐智慧,建立起彈性組織的能力。有智慧的領導人有智慧的領導人可以被描述為一個多重角色的混合體:他是一個哲學家,能夠捕捉問題的本質,并從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