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集_第1頁
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集_第2頁
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集_第3頁
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集_第4頁
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

六年級上冊

課題作者頁碼

1-1《使用工具》張寧素4

1-2《杠桿的科學》莫盈盈9

1-3《杠桿類工具的研究》楊曉蔚14

1-4《輪軸的秘密》薛靜艷18

1-5《定滑輪和動滑輪》馬水娟23

1-6《滑輪組》李宏勇28

1-7《斜面的作用》李金偉33

1-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汪璐珊37

2-1《抵抗彎曲》李錫珍41

2-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吳良林45

2-3《拱形的力量》鄭建新50

2-4《找拱形》毛偉建55

2-5《做框架》徐利紅60

2-6《建高塔》季麗奇65

2-7《橋的形狀和結(jié)構(gòu)》劉素芳70

2-8《用紙造一座“橋”》鄧偉75

3-1《電和磁》陳夢釵79

3-2《電磁鐵》徐玲英85

3-3《電磁鐵的磁力(一)》邱海軍90

3-4《電磁鐵的磁力(二)》王小永98

3-5《神奇的小電動機》金林敏103

3-6《電能和能量》王相本108

3-7《電能從哪里來》林志112

3-8《能量與太陽》阮玲燕116

4-1《校園生物大搜索》肖文潔122

4-2《校園生物分布圖》楊海群126

4-3《多種多樣的植物》沈燕132

4-4《種類繁多的動物》沈國萍138

4-5《相貌各異的我們》李張宇143

4-6《原來是相互關聯(lián)的》陳峰147

4-7《誰選擇了它們》包家歡153

4-8《生物多樣性的意義》陳安妮157

1.使用工具

【教材簡析】

本課是單元起始課,在這一課中,學生將通過對生活中使用工具經(jīng)驗的回

顧和用熟悉的工具解決具體問題,感受工具能幫助我們省力或提供方便,形成

初步的工具和機械的概念,為本單元后續(xù)學習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等簡單

機械做鋪墊。

本課教材由兩個活動構(gòu)成。

第一個活動: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回憶曾經(jīng)使用過的工具以及各種工具的作用,教師出示相應的工具幫助學

生認識。通過交流,引發(fā)學生對工具的一些思考,產(chǎn)生關于工具的一些可研究

的問題。

第二個活動:選用什么工具好

設置一些探索任務,如拔圖釘、鐵釘和螺絲釘,撬開奶粉罐蓋子,把一根

導線分成兩段等等。通過這些體驗活動學生會發(fā)現(xiàn):鐵釘可以用老虎鉗、羊角

榔頭來拔,用羊角榔頭更省力些;剪刀、一字螺絲刀、鑲子等可以撬開蓋子,

但一字螺絲刀更省力些等。

通過研討活動,學生會初步認識到: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完成同樣

的事情,使用恰當?shù)墓ぞ吣芙o我們帶來方便和省力。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都使用過工具,他們對簡單機械并不陌生。但他們

可能并不知道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甚至不能科學合理地使用這些工具,或者

沒有意識地去研究這些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在工作時,能使我們省力或方便的裝置叫做機械,機械在習慣上被人們

稱為工具。

2.象螺絲刀、羊角錘、剪刀等構(gòu)造簡單的機械叫做簡單機械。

科學探究目標

能嘗試使用5-7種常見工具,體驗科學合理使用工具的技能技巧。

科學態(tài)度目標

能思考和提出一些問題,能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使用感受。

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shù)剡x用工具和機械可以

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小組用材料一套,一些常見工具,一塊木板,一顆鐵

釘。

小組:

1.常用工具:剪刀、一字螺絲刀、十字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

刀、鏡子、老虎鉗等。

2.釘有三個圖釘、兩顆鐵釘和兩顆木螺絲釘?shù)哪緣K一塊,鐵絲一根,

奶粉罐一個。

3.《使用工具》活動記錄單(每人一份)。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一塊木板,一顆鐵釘,一些常見工具]

1.出示木板和鐵釘,誰能把這顆鐵釘釘?shù)侥景迳??(學生說需要工具)

提問:需要什么工具?(預設:榔頭、螺絲刀或老虎鉗)

提供學生所說的工具讓他嘗試。

成功后,提問:你認為這個活動中,榔頭起到了什么作用?(預設:省

力、方便)

2.出示工具概念:像榔頭這樣的物體我們給他們?nèi)€名字一一工具。(板

書)

3.提問: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根據(jù)

學生所說的工具,老師一一展示實物,并板書工具名稱)

4.揭示課題:使用工具(補充板書)

二、探索:(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每組一塊釘有三個圖釘、兩顆鐵釘和兩顆螺絲釘?shù)哪緣K、一

根鐵絲、一個奶粉罐、一套常用工具、《使用工具》活動記錄單]

1.分給每人一張活動記錄單,約45秒鐘閱讀后,提問:

(1)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2)你有什么地方需要再提醒大家嗎?(以獎勵的方式分發(fā)活動材料:一

塊釘有三個圖釘、兩顆鐵釘和兩顆螺絲釘?shù)哪緣K、一根鐵絲、一個奶粉罐。)

2.小組討論:(1)完成各項任務所需要的工具;(2)這樣選擇的理由。

3.分發(fā)工具,學生自主探究。

4.教師巡視,提醒學生記錄。

三、研討:實驗發(fā)現(xiàn)(預設12分鐘)

[材料準備:一塊釘有三個圖釘、兩顆鐵釘和兩顆螺絲釘?shù)哪緣K、一根鐵

絲、一個奶粉罐。]

1.統(tǒng)計全班的任務完成情況,為交流做準備。

2.學生反饋交流:做了什么活動?選用了什么工具?使用過程中有哪些感

受?認為完成這個任務最合適的工具是什么?

3.交流中隨機提問并適當演示:怎樣用老虎鉗夾斷導線最方便?拔出木板

上的圖釘有何竅門?拔不同的螺絲釘用什么工具最方便等。

4.小結(jié):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選用合適的工具,做事更省力、方

便。

四、拓展應用:(預設8分鐘)

[材料準備:課件]

1.課件一一出示:油桶和卡車、五星紅旗、大石頭;定滑輪、長木板、木

棍和繩索。提問:你打算選擇什么工具完成這些工作?說說選擇的理由?

2.學生交流(預設:油桶用斜面推上卡車,可以省力;五星紅旗用繩子和

定滑輪可以方便地升上去;大石頭用木棍撬動省力)

3.小結(jié):是的,有一些費力、很難做的事情,使用工具可以省力、方便地

完成。能使我們省力或方便的裝置,我們稱為“機械”。今天我們用的螺絲

刀、羊角錘等機械構(gòu)造簡單,叫“簡單機械”,人們習慣稱之為“工具”。

4.延伸:關于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么問題想要研究?

【板書設計】

1.使用工具

剪刀

老虎鉗省力

小刀簡單機械

螺絲刀方便

【活動記錄單】

《使用工具》活動記錄單

任務要求選用什么工具最合適使用工具后的感受

撬開奶粉罐蓋子

把鐵絲剪成兩段

取出鐵釘

取出螺絲釘

取出圖釘

注意事項:

1.根據(jù)任務要求討論:完成任務各需要哪些工具,并說說選擇這些工具的

理由。

2.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愛護課桌。

3.完成一個任務后及時記錄。

【作業(yè)設計】

1.選擇題

(1)打開啤酒瓶蓋子,最合適的工具是()。

(2)小核桃很硬,剝開小核桃,用下面哪個工具省力又方便。()

2.判斷題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學道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

(2)使用工具做事,一定可以省力。

()

(3)鑲子、羊角錘、剪刀等工具,又叫簡單機械。

()

2.杠桿的科學

【教材簡析】

在本單元第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什么

是簡單機械。從本課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

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將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通過實驗研究

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guī)律。

聚焦板塊:認識杠桿。這個板塊分為二部分內(nèi)容。首先,通過撬棍撬石頭情

景來幫助學生認識杠桿以及杠桿的三要素。其次,教材呈現(xiàn)不同的杠桿類工

具,讓學生意識到不同的杠桿類工具三個點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并且可以通過

這三個點來判斷身邊的工具是否屬于杠桿,具備初步識別杠桿類工具的能力。

探索板塊:借助杠桿尺來研究杠桿的秘密,通過設計實驗、動手實驗來感

知杠桿的省力情況,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不省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

關。

研討板塊: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學生發(fā)現(xiàn)當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

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省力,當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時杠桿費力,當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不省力也

不費力。

拓展板塊:由于本課教學內(nèi)容較多,教材另外沒有安排拓展內(nèi)容。如有時

間,筆者認為可以讓學生找找身邊的杠桿類工具,并且判斷是哪種杠桿。

【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學生經(jīng)常會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

鉗夾斷鐵絲、用螺絲刀擰螺釘、用鏡子夾東西等等。學生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

程度上來源于經(jīng)驗的積累,學生們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深層次思考這些工具

的工作原理。有些孩子認為工具都是省力的,但事實卻正好相反,比如使用筷

子吃飯時,筷子是費力杠桿。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杠桿有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科學探究目標

1.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shù)據(jù),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

也不費力的規(guī)律。

2.借助示意圖,識別杠桿類工具。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體會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2.發(fā)展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生活中善于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的習

慣。

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初步了解杠桿類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使用杠桿類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解

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shù)據(jù),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

省力也不費力的規(guī)律。

難點:1.識別杠桿類工具;2.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大箱子、撬棍、病或其他物體代替。

小組:杠桿尺、鉤碼1盒、記錄表。

【教學過程】

[材料準備:大箱子、撬棍、磚]

一、聚焦:認識杠桿,揭示課題(預設12分鐘)

1.出示一個大箱子,今天老師帶來一個挑戰(zhàn),想不想嘗試一下?先請一位

大力士坐在這個箱子上,有什么辦法撬動這個大箱子?生上臺演示(預設:用

一根棒子和一塊磚)

2.揭題: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杠桿。今天我們就要來探究杠桿的科

學。(教師板書:杠桿的科學)

3.課件出示撬棍撬箱子的示意圖,師板畫簡圖(圖如下),請大家找一找撬

箱子過程中撬棍上發(fā)揮重要作用的三個位置,請一名學生上臺用箭頭表示。

預設:1

4.師根據(jù)情況進行板書(圖見板書設計),并介紹三個重要的位置。杠桿

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zhuǎn)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

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5.出示壓水井的壓桿圖片

提問:壓水井的壓桿是杠桿,它的三個點在什么位置?根據(jù)回答課件標

出。

6.出示蹺蹺板的圖片

提問:蹺蹺板的三個點在什么位置?根據(jù)回答課件標出。(有三種預設:

一種左邊是用力點,右邊是阻力點;另一種右邊是用力點,左邊是阻力點;第

三種是蹺蹺板的兩邊既是用力點也是阻力點。生分別說自己的理由。)

7.課件出示一組圖片:剪刀、羊角錘、鉗子、天平、搟面杖,螺絲刀(可

不加,需要在具體情境上來判斷)

提問:這些工具是不是杠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如果是杠桿,三個點在

哪里?

(預設:搟面杖不是杠桿,其余都是杠桿。)

二、探索:研究杠桿的秘密(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杠桿尺、鉤碼1盒、記錄表]

1.撬棍能夠撬起很重的石頭,使用撬棍我們感覺很省力。那是不是所有的

杠桿都能省力呢?怎么樣的杠桿才能省力?我們可以借助杠桿尺研究這個問

題。

2.師出示杠桿尺并作介紹。先把杠桿尺放在平整的桌面,保持平衡。杠桿

尺上有支點,左右兩邊都有到支點距離的標記?,F(xiàn)在我們把杠桿尺當作撬棍,

左邊掛上的鉤碼當作被撬動的重物,把右邊掛上的鉤碼當作撬動時我們用的

力。

3.師演示,提問:現(xiàn)在在左邊3的位置掛2個鉤碼當作重物,這個點就是

阻力點,你有什么辦法讓杠桿尺平衡?(預設:右邊3的位置掛2個鉤碼))

這時用力情況是怎么樣的?(預設: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現(xiàn)在左邊的鉤碼數(shù)

不變,右邊還能怎么掛使杠桿平衡?(預設:右邊1的位置掛6個鉤碼)這時

用力情況是怎么樣的?(預設:杠桿費力)

4.課件出示溫馨提示,在研究之前老師有個溫馨提示。先在左邊掛重物,

位置和鉤碼數(shù)量自己選擇,但只能選一個位置掛鉤碼(師可以適當演示),掛

好后在右邊一個位置掛鉤碼,想辦法讓杠桿尺平衡。掛出一種平衡后馬上在記

錄單上進行記錄,并分析用力情況。

5.出示記錄表,介紹記錄表的填寫內(nèi)容。提醒學生實驗結(jié)束后到老師課件

中填寫數(shù)據(jù)。

6.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巡視。

三、研討: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規(guī)律(預設10分鐘)

1.出示全班的數(shù)據(jù)(三張用力情況不同的數(shù)據(jù)記錄表),這是全班同學的

數(shù)據(jù)。請大家仔細觀察,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小結(jié)并板貼:當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省

力。

2.請大家觀察分析數(shù)據(jù),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小結(jié)并板貼:當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費

力。

3.請大家分析數(shù)據(jù),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小結(jié)并板貼:當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不省

力也不費力。

4.今天我們收集了很多的數(shù)據(jù),大家是用怎樣的方法步驟來收集數(shù)據(jù)的?

哪種方法更為合理。(預設:先左邊的鉤碼不動,改變右邊鉤碼直到平衡,分

別一一記錄下來。再改變左邊的鉤碼位置和數(shù)量重復實驗)

四、拓展: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預設3分鐘)

1.我們用撬棍撬起了箱子,撬棍屬于什么杠桿呢?為什么?(預設:省力

杠桿,因為用力點離支點的距離比較遠。)

2.再次出示壓水井的壓桿和蹺蹺板,他們是屬于什么杠桿呢?為什么?

(預設:壓桿是省力杠桿,因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

離。蹺蹺板是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因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

點的距離)。

【板書設計】

2.杠桿的科學

當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省力

當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費力

當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作業(yè)設計】

1.下列工具不屬于杠桿的是()。

A.天平B.搟面杖C.老虎鉗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比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更遠的杠桿是()。

A.省力杠桿B.費力杠桿C.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3.請根據(jù)示意圖在相應的括號中填寫支點、用力點、阻力點。

3.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教材簡析】

本課是六上科學《工具和機械》單元的第三課。在前一課,學生已初步認

識了杠桿類工具,并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研究,初步了解到杠桿有省力、費

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之分。本課中學生將對生活中的一些杠桿類工具的省力情

況進行分析、識別和分類,認識各類杠桿的作用。通過研究,讓學生對杠桿類

工具的認識向生活遷移,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種杠桿類工具的科學原

理。

本課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杠桿類工具的比較,主要讓學生對生活中常

見的一些杠桿類工具進行實踐操作,通過討論、分析、比較,區(qū)分杠桿的類

別。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關鍵是讓學生通過分析,找準杠桿的三個點,從而

判斷是否省力。但是生活中的杠桿并不像杠桿尺那樣簡單直觀,不同杠桿的用

力點、支點和阻力點的位置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

不同,它的三個重要位置也會發(fā)生變化。而學生對于杠桿類工具的認識是需要

一個過程的,因此要用較多的常見杠桿類工具幫助學生分析理解。第二部分是

小桿秤的研究,這是杠桿類工具的運用,通過學生的親手制作,解釋“秤蛇雖

小,能壓千斤”的道理。

【學情分析】

在前一課,學生初步認識了杠桿類工具,學生對杠桿類工具有一個大概的

了解。本課的探究讓學生對杠桿類工具的認識向生活遷移,但生活中的杠桿并

不像杠桿尺那樣簡單直觀。學生對生活中杠桿類工具的省力情況、識別、分類

及科學原理并不清楚。這也是本節(jié)課教學需要著重考慮的地方,需要老師花費

更多的時間去指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科學探究目標

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科學態(tài)度目標

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

杠桿。

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種杠桿類工具的科學原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不同類型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判斷是否省力的情況。

【教學準備】

為每位學生準備:1支長竹筷(秤桿)、螺絲帽或鉤碼(秤泥)、粗棉線

或釣魚線、小塑料圓盤(秤盤)、記錄單。

為每組學生準備:撬蓋的鐵片、開瓶器和夾子。

為全班學生準備:出示奶粉桶一個、啤酒一瓶,硬幣3枚;夾子、一字螺

絲刀,開瓶器,傳統(tǒng)桿秤。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奶粉桶一個,啤酒一瓶,硬幣3枚,夾子、一字螺絲刀,開

瓶器]

1.游戲:出示奶粉桶一個,啤酒一瓶,硬幣3枚,夾子、一字螺絲刀,開

瓶器。

(1)選用工具把奶粉桶撬開;

(2)選用工具打開啤酒瓶;

(3)選用工具從杯中夾出3枚硬幣。

請看清楚要求,然后請三位同學上來游戲。

2.剛才三位同學的表現(xiàn)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

合適嗎?(預設:合適)

3.在我們的生活中使用的很多工具都是應用了杠桿原理,今天我們就一起

來研究生活中多種多樣的杠桿類工具。

4.揭示課題:杠桿類工具的研究(板書)

二、探索:杠桿類工具的比較(預設10分鐘)

[材料準備:每組撬蓋的鐵片、開瓶器和夾子]

1.思考一下,剛才三位同學所使用的三種工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比

較一下哪種是省力的?哪種不省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

由。)

2.引導:判斷它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預設:找出三個

點,然后進行比較。)

3.在全班內(nèi)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個別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

析夾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

4.思考:這三種杠桿類工具,哪個省力?哪個費力?

三、研討: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預設10分鐘)

[材料準備:活動手冊]

1.出示幾類工具圖片,與前面的三種杠桿類工具進行比較。哪個與哪個更

相似?

2.再出示一組杠桿類工具,你能獨立分析,按是不是省力的標準給它們分

分類。

3.小組討論并填寫表格。

4.匯報交流。

思考:為什么有些杠桿類工具要設計成費力的呢?

四、拓展:小桿秤的研究(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1支長竹筷(秤桿)、螺絲帽或鉤碼(秤蛇)、粗棉線或釣魚

線、小塑料圓盤(秤盤)、桿秤]

1.出示桿秤,俗話說:“稱蛇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

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蛇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

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親自來做一桿小桿秤。

(出示課件)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

?用長竹筷做秤桿,用鉤碼或螺帽穿上線系好做秤坨。

?用塑料圓盤做秤盤,并在圓盤上系好三條一樣長的細繩固定在秤桿的一

端。

?在秤花和秤盤間選擇一個位置系上一個繩套做提繩,一般比較靠近秤

盤。

?調(diào)試刻度。在秤盤里放一個50g鉤碼,移動秤蛇使秤桿平衡,并在掛秤

蛇的位置做好標記;再逐個增加鉤碼個數(shù),依次調(diào)平秤桿,做好標記,直到秤

桿用完為止。

3.欣賞其他同學制作的小桿秤,然后自己動手制作。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桿秤。

【板書設計】

3.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省力杠桿:開瓶器、羊角錘

費力杠桿:鐐子、火鉗

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蹺蹺板、訂書機

小桿秤:秤桿、秤蛇、秤盤

【作業(yè)設計】

1.如圖所示是安裝在公路收費站欄桿的示意圖,當在A處施加一個力時,

可將欄桿逆時針拉起來,它是一根()

A.省力杠桿B.費力杠桿C.不省力也不費力

2.下列各種杠桿工具費力的是()

A.鑲子B,起子C.老虎鉗

3.下列工具中,屬于省力杠桿的是()

A.夾郵票用的鐐子B.理發(fā)師修剪頭發(fā)用的剪刀

C.剪鐵絲用的鋼絲鉗D.釣魚用的魚竿

4.輪軸的秘密

【教材簡析】

《輪軸的秘密》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工具和機械》單元的第四

課時。本課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輪軸有什么作用;二是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

影響。

輪軸機械在生活中應用廣泛,但對學生而言,輪軸是一個新的簡單機械,

對輪軸的概念和省力現(xiàn)象的理性分析也是缺乏的。所以本課要充分喚起學生的

前概念,從生活中使用的水龍頭開始,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觀察水龍頭的構(gòu)

造上來,從而了解輪軸的概念: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zhuǎn)

動的機械叫輪軸。先讓學生通過游戲體驗感受輪帶動軸運動時省力,猜測輪軸

能省力,接著教材通過組裝一個輪軸的實驗裝置,來探究輪軸的作用。在反復

比較輪上和軸上的鉤碼數(shù)量,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后,得出輪上用力比較省

力,軸上用力比較費力。緊接著教材安排了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的實

驗。先改變輪軸裝置,將輪變大,調(diào)整輪上和軸上的鉤碼數(shù)直到平衡,記錄下

鉤碼的數(shù)量情況,接著將記錄下的數(shù)據(jù)與前一次實驗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

這是本課的關鍵,因為本單元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從數(shù)據(jù)中得出規(guī)律的能力。

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軸不變,輪越大,在輪上用力越省力。

【學情分析】

輪軸雖然是一個全新的機械,但通過前面三課的學習,使用工具和杠桿的

認識,學生對于輪軸的作用自然猜想到省力,六年級的孩子已經(jīng)具有一定獨立

探究的能力,會利用觀察、實驗所獲的證據(jù)來解釋所探究的問題,本課關于輪

軸是否省力,學生根據(jù)輪軸裝置會設計并收集到證據(jù)來證明他們的猜想,通過

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認識輪軸的本質(zhì)。通過課堂上的活動,學生對輪軸的本質(zhì)有了認

識,同時激發(fā)他們?nèi)ふ疑钪袑儆谳嗇S的簡單機械。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認識輪軸是輪與軸固定在一起轉(zhuǎn)動的簡單機械。

2.輪帶動軸轉(zhuǎn)動時省力,軸帶動輪轉(zhuǎn)動時費力,輪越大越省力。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擰水龍頭、螺絲刀吊鉤碼游戲等輪軸性工具,認識輪軸的本質(zhì)特

征。

2.通過在不同大小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軸的作用,以及輪

越大越省力。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在輪軸游戲中產(chǎn)生對工具和機械類知識探究的興趣。

2.通過體驗活動,感受輪軸工具給我們帶來的省力和方便。

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1.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

2.意識到可以利用工具幫助我們完成任務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了解輪軸的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難點: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軸不變,輪越大越省力。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大螺絲刀一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鉤碼一盒、輪的

大小對輪軸作用影響的器材一套

小組:實驗活動記錄單一份、水龍頭一個、鉤碼一盒、螺絲刀一把、繩子

一根、不同大小的輪一套(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套裝一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課題(預設3分鐘)

[材料準備:閥門式水龍頭]

1.出示實物水龍頭(沒有輪的閥門式水龍頭)

提問:認識嗎?有誰來將它擰開?

(學生活動:一學生上來擰水龍頭,其他學生觀察有依據(jù)地猜測與交

流。)

提問:擰不開,這跟你平時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樣的?(預設:上面還有一

個擰的裝置。)

2.提供輪子裝置,將輪安裝在一起,讓學生再次來擰水龍頭。

提問:前后兩次擰水龍頭,說一說不同的感受。(預設:有輪更輕松、方

便、省力。)

3.觀察水龍頭,對比前后兩次擰水龍頭的不同感受,說一說水龍頭開關的

主要組成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特點?(教師可指出: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

固定在一起,可以轉(zhuǎn)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4.揭示課題:輪軸的秘密(板書)

二、輪軸有什么作用(預設15分鐘)

(一)螺絲刀吊鉤碼游戲

[材料準備:螺絲刀一把、鉤碼一盒、繩子一根、輪軸套裝]

1.出示螺絲刀,提問:這是什么?螺絲刀是輪軸嗎?哪部分是輪?哪部分

是軸?

2.用螺絲刀吊鉤碼,教師指導兩種“吊法”,一種方法是把5個鉤碼掛在

輪上,轉(zhuǎn)動軸,另一種方法是把5個鉤碼掛在軸上,轉(zhuǎn)動輪。

3.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正確操作。

4.研討交流,兩種方法吊鉤碼,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預測:轉(zhuǎn)動輪吊起

鉤碼省力,轉(zhuǎn)動軸吊起鉤碼費力。)

(二)探究:輪軸的作用(找證據(jù),用數(shù)據(jù)來驗證輪軸的作用。)

[材料準備:輪軸裝置一套、鉤碼一盒]

1.出示輪軸裝置,提問:哪部份是輪?哪部分是軸?

2.教師演示在輪軸裝置的輪和軸上各掛上一個鉤碼,提問:輪軸平衡嗎?

為什么?

3.你有辦法讓它平衡嗎?輪軸平衡時記下輪上和軸上的鉤碼數(shù)。如果我在

輪上加2個鉤碼呢?你能找到更多的證據(jù)嗎?

4.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正確操作。

5.研討交流,學生根據(jù)所得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交流。

6.總結(jié):輪上用力比軸上用力省力,輪帶動軸運動省力。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不同大小的輪的輪軸裝置一套,鉤碼一盒]

1.給這個輪軸裝置再加一個大輪,組成一個新的輪軸,這個輪軸跟剛才的

輪軸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2.在輪上掛一個鉤碼,猜測在軸上掛幾個鉤碼能夠達到平衡?你還能收集

到更多的數(shù)據(jù)嗎?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知道學生正確操作。

4.研討交流,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軸不變,輪越大越省力。

四、拓展:生活中的輪軸(預設7分鐘)

[材料準備:扳手、螺絲釘]

1.出示扳手,認識哪一部分是輪,哪一部分是軸,解釋原理。

2.出示生活中運用輪軸的圖片,讓學生來觀察解釋原理。

3.教師演示:用螺絲刀擰螺絲釘,提問:運用了什么原理?怎樣擰更省

力。

4.小結(jié):生活中的輪軸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這些輪軸

幫助我們解決了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4.輪軸的秘密

軸不變輪越大越省力

軸費力

表1:研究輪軸作用的實驗記錄表

輪上鉤碼的個數(shù)軸上鉤碼的個數(shù)我們的發(fā)現(xiàn)

1

2

表2:研究輪軸的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實驗記錄表

更大輪上鉤碼的個數(shù)軸上鉤碼的個數(shù)我們的發(fā)現(xiàn)

1

2

【作業(yè)設計】

1.輪軸的輪越大越,輪帶動軸運動時,軸帶動輪運動時

師39江公迎篁)3?433

2.如圖,扳手工具就是應用了原理,使用時,在用力

最省力。

ABC

3.判斷:輪軸一定省力。()

5.定滑輪與動滑輪

【教材簡析】

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

械。在本單元的前面幾課學習中,孩子們己經(jīng)認識了杠桿與輪軸兩種機械,本

課是在此基礎上認識定滑輪與動滑輪兩種機械,并將分別通過觀察鉤碼數(shù)量和

用測力計測量兩種方法研究定滑輪與動滑輪的省力情況,同時,本課也為后續(xù)

的學習《滑輪組》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共有兩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旗桿頂部的滑輪(定滑輪)

做一個模擬升旗的裝置:可以用鐵架臺做支架,把定滑輪固定在支架頂

部,用一根細線當升旗繩,用紙做一面旗幟固定在細線上,當向下拉動繩子

時,旗幟就會隨著繩子上升。這里強調(diào)通過演示讓學生觀察、體驗這種向下拉

繩子而旗幟能夠向上升的現(xiàn)象,初步認識定滑輪能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定滑輪能不能省力呢?鼓勵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自主研究定滑輪是否省

力。用鐵架臺做支架,安好定滑輪,在定滑輪上掛一根繩子,在繩子的兩端任

意掛上一些鉤碼,當繩子平衡時,兩端的鉤碼數(shù)相同,由此可以說明定滑輪不

能省力(請注意滑輪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否則會產(chǎn)生不同數(shù)量的鉤碼也平

衡的現(xiàn)象)。

第二部分:會移動的輪子(動滑輪)

人們在搬運貨物時,常使用一種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來搬運,這種隨重

物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動滑輪有什么作用?它和定滑輪有什么不同?這里可以參照研究定滑輪的

實驗進行,如用鐵架臺做支架,把繩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繞過動滑輪向上

提(這里可用橡筋或測力計),動滑輪下掛重物。

【學情分析】

在前面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杠桿與輪軸兩種機械的學習過程,

對機械的學習方法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經(jīng)歷,知道可以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機械

是否可以省力,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校里每周都要進行升旗儀式,這是孩子們非常熟悉的生活場景,但是由

于定滑輪的位置較高,真正看清的孩子不多,實際應用中動滑輪和定滑輪常組

合在一起使用,因而學生對這類機械的感性認識是比較缺乏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2.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3.定滑輪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可以省力。

科學探究目標

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

用。

科學態(tài)度目標

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fā)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了解定滑輪與動滑輪及其作用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定滑輪與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難點:通過實驗來探究定滑輪不省力,動滑輪省力。

【教學準備】

為每組學生準備:1個鐵架臺、35厘米長的線、1個滑輪、1盒鉤碼、1個

自制的紅旗,1個測力計。

【教學過程】

一、引入(預設3分鐘)

觀看圖片:學校升旗儀式。

1.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問題想提嗎?

2.指出旗桿頂部有個幫助升旗用的機械裝置一一滑輪。(展示局部放大的

照片)

二、模擬升旗的裝置,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預設14分鐘)

1.我們也來做一名旗手,做一個模擬升旗的裝置,一起來觀察、體驗升旗

的過程。

2.分組活動:模擬升旗

3.你觀察到了什么?旗桿頂部的輪子是怎么運動的?

揭示: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zhuǎn)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

定滑輪。

4.讓旗手再次拉動線繩,讓學生觀察升旗的過程。提出問題:當我們向下

拉動繩子時,掛有旗幟的那部分繩子是怎樣運動的。(揭示:定滑輪可以改變

力的方向)

5.做定滑輪是否省力的實驗

定滑輪能不能省力呢?你能否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

學生小組作簡單交流,設計一個有關“定滑輪是否省力”的研究方案,形

成一個共同的實驗計劃。如:用鐵架臺做支架,安裝一個定滑輪,把一根繩子

放到定滑輪上,在繩子的兩端任意掛上一些鉤碼,直到平衡。

學生開展實驗,注意在記錄單上記錄數(shù)據(jù)并在小組內(nèi)分析整理自己的發(fā)

現(xiàn)。

交流“關于定滑輪是否省力”實驗的結(jié)果及發(fā)現(xiàn)。

小結(jié)形成共識:定滑輪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是并不省力。

三、研究會移動的滑輪一一動滑輪(預設18分鐘)

1.出示圖片(吊車吊運重物的情境),告訴學生在生活中常??梢钥吹竭@種

隨重物移動的滑輪,這種滑輪叫動滑輪。

2.模擬組裝一個動滑輪。

3.動滑輪有什么作用?

預測

設計實驗驗證(復習測力計及使用方法以及力的單位:牛頓(N))

分組實驗,記錄數(shù)據(jù)。

匯報交流,整理數(shù)據(jù)。

4.小結(jié):動滑輪可以省力。

5.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預設5分鐘)

1.想想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2.如果我想要一個既改變力的方向又省力的滑輪,該怎么辦呢?

【板書設計】

5.定滑輪和動滑輪

定滑輪:改變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動滑輪:省力

【活動記錄單】

1.定滑輪是否省力活動記錄單

左邊鉤碼右邊鉤碼定滑輪的狀態(tài)我們的發(fā)現(xiàn)

(平衡或不平衡)

數(shù)數(shù)

2.動滑輪是否省力活動記錄單

直接提升重物的力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力(N)我們的發(fā)現(xiàn)

(N)

【作業(yè)設計】

1.下列能省力的滑輪是(),能改變力的方向的是()

A.定滑輪B.動滑輪

2.在使用過程中,隨著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是()

A.定滑輪B.動滑輪

3.仔細觀察下圖,使用了定滑輪的是(),使用了動滑輪的是(

6.滑輪組

【教材簡析】

在本單元第五課,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有關知識,本課將專

門引導學生對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組合“滑輪組”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通過

圖片或視頻觀察建筑工地上的吊車、起重車等發(fā)現(xiàn)起重機上有許多定滑輪和動

滑輪在組合起來使用。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滑輪組。要思

考這些滑輪組有什么作用,需要在課堂上組裝一些滑輪組,來模擬研究滑輪組

的作用?;喌慕M裝有兩種方法,這里不強調(diào)方法的不同,也不需要讓學生比

較兩種方法哪種更省力。為避免出現(xiàn)用力方向與重物上升方向一致而不便學生

解釋的現(xiàn)象,老師可以示范在定滑輪上固定線的方法組裝滑輪組。當學生組裝好

滑輪組后,首先測試用一個鉤碼作為重物,直接提起需要多大的力,然后再測

試用滑輪組提起需要多大的力,并記錄下來。隨后多次改變鉤碼的數(shù)量,使用

測力計進行測量,記錄下每次的測量數(shù)據(jù)。通過分析實驗獲得的幾組數(shù)據(jù),發(fā)

現(xiàn)用力大小與滑輪組的結(jié)構(gòu)的關系。如果增加滑輪組的滑輪數(shù)量,用力大小會

怎么變化呢?這一問題將學生對滑輪組作用的研究引向深入。

采用游戲的方式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從游戲中進行體驗。分析

游戲和滑輪組實驗,學生可以認識到滑輪組的組數(shù)(1個定滑輪和1個動滑輪

組合在一起為1組)越多,就越省力。這也是起重機能夠吊起很重的物體的原

因。

【學情分析】

在前一課學生認識并研究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這一課學生將通過生

產(chǎn)生活中的現(xiàn)象認識滑輪組,并親手組裝滑輪組,進行滑輪組作用的研究實

驗。將滑輪組合起來使用是生活中常用的省力機械。學生在前一課學習的基礎

上也可能已經(jīng)作出滑輪組更省力的推測,組裝一個滑輪組并進行實驗驗證,感

受機械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是有基礎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滑輪組。

2.滑輪組能夠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觀察1個定滑輪和1個動滑輪組裝的滑輪組,知道滑輪組既可以省

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2.能通過觀察多個定滑輪和動滑輪組裝的滑輪組,了解滑輪組數(shù)越多可以更

省力。

3.能結(jié)合對滑輪組的研究,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能如實地記錄和描述滑輪組省力的證據(jù)。

2.能積極參與科學實驗和游戲活動并與同學友好地合作研究。

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初步了解簡單機械滑輪組在日常生活中的的應用,認識到科學與技術(shù)結(jié)合起

來能更好地造福人類。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實驗探究滑輪組的作用。

難點:認識滑輪組省力的大小關系和規(guī)律。

【教學準備】

教師:2根光滑的木棒或圓管、1根約20米長的繩子、課件。

小組:1個鐵架臺、2個單滑輪,2個雙滑輪(串輪)、約50厘米長的

線、1盒鉤碼、測力計。

【教學過程】

一、引入一一觀察起重機上的滑輪(預設5分鐘)

1.提問:不管是在建筑工地還是港口碼頭上,我們常能看到有高大的起重

機在忙碌的把鋼材、磚石、水泥等建筑材料,甚至把集裝箱吊到高空中,起重

機是怎樣將那么重的物體運送到高處的?你在圖片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預設:有

許多定滑輪和動滑輪。)

2.是的,起重機上有許多動滑輪和定滑輪,它們組裝在一起組成了——滑

輪組。

3.揭示課題:滑輪組(板書)

二、研究滑輪組的作用(預設25分鐘)

[材料準備:1個鐵架臺、2個單滑輪,2個雙滑輪(串輪)、約50厘米長

的線、1盒鉤碼、測力計、實驗記錄表]

1.滑輪組的定義引入

提問:原來,起重機內(nèi)發(fā)揮作用的是滑輪組,那么什么是滑輪組呢?(把

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gòu)成了滑輪組。)

觀察結(jié)構(gòu)圖,理解滑輪組的構(gòu)造。

2.實驗探討簡單滑輪組的作用

提問:滑輪組有什么作用?我們用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裝一個最簡

單的滑輪組,怎么把他們組合起來呢?

出示組裝滑輪組的材料并向?qū)W生介紹,演示組裝一個滑輪組的方法:將一

個滑輪固定在鐵架臺的上端,作為定滑輪;在定滑輪的固定鉤上系上一根線,

繞過另一個滑輪后再繞過已固定的定滑輪,組成一個簡單的滑輪組。

(1)小組合作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

思考:滑輪組怎樣安裝?線怎么纏繞?實驗數(shù)據(jù)怎么測得?

(2)學生分組實驗,需要把直接提升重物的力和利用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力

進行比較,能發(fā)現(xiàn)什么?

出示任務提示,學生自由閱讀提示。

提問:提示中的“先定后動”是指什么?

預設:組裝時先裝定滑輪,再裝動滑輪。

提問:測試時“勻速直線提升時讀數(shù)”指什么?

預設:“勻速直線提升時讀數(shù)”指在勻速提升重物時才能讀測力計的讀

數(shù)。

(3)小組分組實驗研究。(完成實驗記錄表一)

(4)各組展示匯報。(在這里可能會出現(xiàn)重物比較輕的時候省力效果不明

顯,但隨著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顯,越趨向于省一半的力)

小結(jié):滑輪組不但能夠省力,而且能夠改變力的方向。(板書:滑輪組省

力改變力的方向)

3.實驗探討多個動滑輪和多個定滑輪組裝的滑輪組作用。

(1)提問:如果增加滑輪組的滑輪數(shù)量,(例如用2個動滑輪和2個定滑

輪),用力大小會怎么變化?

(2)在一定一動滑輪組組裝的基礎上,繼續(xù)把牽引線繞到動滑輪和定滑輪

上。用與前面實驗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情況,并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

出結(jié)論。

三、有趣的游戲一一小個子戰(zhàn)勝大力士。(預設7分鐘)

[材料準備:2根光滑的木棒或圓管、1根約20米長的繩子]

小個子戰(zhàn)勝大力士:游戲規(guī)則見教材P15

1.出示游戲器材,找2個大個子學生和一個小個子學生參加游戲。

2.要求沒有直接參加游戲的同學對數(shù)據(jù)進行記錄,尋找其中的規(guī)律。

3.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

討論交流: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并從這個游戲中明白了什么?

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么起重機能夠吊起那么重的物體。

四、課堂小結(jié)(預設3分鐘)

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滑輪組,滑輪組能夠省力和改變力的方

向,組數(shù)越多越省力。所以起重機等機械設備可以給我們的生活提供很多的方

便。

在人類的發(fā)展史上,人們經(jīng)常把科學知識轉(zhuǎn)化為技術(shù),發(fā)明一些工具、機

械。希望同學在課后多關注生活中的科學知識,把我們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與各種

生活現(xiàn)象、工具、機械等聯(lián)系起來。

【板書設計】

6.滑輪組

動滑輪(省力)]r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

向>?

?/滑輪組L

定滑輪(改變力的方向)組數(shù)越多越省力

【作業(yè)設計】

1.(判斷題)滑輪組的組數(shù)越多,就越省力。()

2.能省力又能改變用力的方向是下面中的哪一類滑輪工具。()

A.定滑輪B.動滑輪C.滑輪組

3.滑輪組中的滑輪個數(shù)()。

A.一定是1個B.一定是2個C.2個或2個以上

7.斜面的作用

【教材簡析】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工具和機械》單元的第7

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杠桿、輪軸、滑輪等簡單機械,對簡單機械的作用

(省力、改變運動方向)已有所了解。本節(jié)課要研究斜面的簡單機械原理是什

么。

聚焦板塊,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再現(xiàn),引出斜面的作用是什么。

探索板塊,主要是通過實驗,學生會發(fā)現(xiàn),斜面的作用是省力。通過研討

并再次實驗,學生可以認識到斜面的坡度越大越不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

拓展板塊,通過實驗所得結(jié)果,來舉例并解釋生活中斜面的應用。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探究能力,能夠結(jié)合材料設計簡單的實

驗?;谥皩W習其它簡單機械的基礎,學生能主動探究,并在探究中熟練運

用對比實驗的方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像斜搭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2.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從日常生活中的斜面應用中提出可探究的問題。

2.能設計實驗方案并能通過來收集斜面的作用的證據(jù),通過研討、對比并

再次論證發(fā)現(xiàn)斜面的作用的規(guī)律。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積極參與科學實驗,能分享能交流。

2.能如實地記錄和描述有關斜面作用的證據(jù)。

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解釋“斜面的作用”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兩組實驗發(fā)現(xiàn)斜面能省力,并且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省

的力越少。

難點:如何將斜面原理運用到生活中去。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水桶、木板

小組:一塊搭斜面的平面板材料、4個不同高度的方塊、1盒鉤碼、1個測

力計。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裝有許多水的水桶、木板]

1.邀請一位男生將水桶徒手搬到講臺上。(預設:男生搬不動)

2.出示一塊木板,提問:大家能用這塊木板幫他想想辦法嗎?(預設:沿

著木板滾上去。)

3.男生再次嘗試將水桶沿著斜搭的木板滾上去。(預設:成功將水桶放在

了講臺上。

4.像這樣將木板斜搭在講臺旁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揭示課題:斜面的作

用。(板書)

二、探索:斜面的作用(預設10分鐘)

[材料準備:一塊平面板、一個方塊(每組的方塊高度不同)、一盒鉤

碼、一個測力計、實驗記錄單]

1.猜想斜面的作用,斜面真的能省力嗎?讓我們一起來設計一個實驗來研

究它。

2.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通過交流進行改良并確定最終方案。

3.出示實驗記錄單,明確實驗要求。

4.分組實驗。

三、研討:實驗發(fā)現(xiàn)(預設20分鐘)

[材料準備:一塊平面板、四個高度不同方塊、一盒鉤碼、一個測力計、實

驗記錄單]

1.學生反饋交流:斜面的作用是什么?

小結(jié):斜面能省力。(板書)

2.提問:請大家仔細觀察每組的數(shù)據(jù)都不同,有的差別很小,有的差別很

大你認為是什么原因?(預設:1.沒有沿著斜面向上拉。2.測力計使用之前沒

有歸零。3.用來搭平面板的方塊高度不同)

3.取數(shù)據(jù)差別較大的三個小組的方塊上臺展示,提問:高度果然不一樣,

斜面的坡度也會不一樣,你認為不同的坡度的斜面省力情況會是怎樣?(預

設:1.坡度越小越省力。2.坡度越小越不省力。3.坡度越小越費力。)

4.到底誰說的才是正確的,讓我們一起來通過實驗尋找證據(jù)。

5.交流并確定實驗方案。

6.出示實驗記錄單,明確實驗要求。

7.分組實驗。

8.交流反饋,強調(diào)斜面是省力的簡單機械,并小結(jié):坡度越小越省力,坡

度越大省的力越少。(板書)

四、拓展:斜面應用(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圖片]

1.出示盤山公路圖片,提問:數(shù)學中有兩點一線直線最短,為何不直接修

建一條筆直通向山頂?shù)牡缆?,而是修建成盤山公路蜿蜒而上?

2.學生用斜面原理解釋問題。

3.出示圖片,提問:這兩個螺絲釘,哪個轉(zhuǎn)進去的時候省力?為什么?

(預設:螺紋較密的省力,因為坡度越小越省力。)

4.請同學們課后在生活中尋找還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斜面原理。

【板書設計】

7.斜面的作用

斜面能省力

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省的力越少。

【作業(yè)設計】

1.下面物品中,應用斜面原理制成的是()

A.扳手B.商場自動扶梯C.桿秤

2.如圖,斜面()最省力,斜面()省的力最少,斜面()

路程最長。

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教材簡析】

本課是“工具和機械”單元的最后一課,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研究他們所

熟悉的自行車這個綜合運用簡單機械的交通工具,將自己前幾課所學的原理運

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本課的活動,可以評價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有關簡單機

械原理的能力。每一個學生將分析自行車上的鏈條和齒輪兩個機械結(jié)構(gòu),然后

尋找自行車上更多的簡單機械,最后集中探討本單元所認識過的簡單機械的種

類和他們那的作用,形成對簡單機械的總體認識。主要分為三部分內(nèi)容:(1)

自行車上的鏈條和齒輪;(2)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3)對簡單機械的

討論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幾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都是

簡單機械,也認識到不同的機械具有不同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本課以六年級學生較

感興趣的自行車為“載體”,學生試著通過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了解分析

自行車的構(gòu)造、研究運動原理。學生會對剛剛所學的簡單機械有所認識,同

時,也會發(fā)現(xiàn)找全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并加以解釋會有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自行車運用了輪軸、斜面、杠桿等簡單機械的原理,是應用廣泛的交通工

具。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自行車,發(fā)現(xiàn)并分析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和作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整理已認識的各類機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