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重點筆記_第1頁
《世界古代史》重點筆記_第2頁
《世界古代史》重點筆記_第3頁
《世界古代史》重點筆記_第4頁
《世界古代史》重點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古代史》重點筆記第一章:導論-世界古代史概覽1.1

什么是歷史?為何研究古代史?歷史是人類過去經歷的記錄,它通過文字、文物、口述傳統(tǒng)等多種形式保存下來。歷史學不僅幫助我們理解過去發(fā)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我們如何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以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研究古代史對于認識當今社會的文化根源、政治制度以及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了解古代文明的發(fā)展過程,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人類社會變遷的規(guī)律。1.2

古代史的時間框架舊石器時代(約250萬年前至1萬年前):人類開始使用簡單工具。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前至3000年前):農業(yè)革命發(fā)生,定居生活出現(xiàn)。青銅時代(約3000年前至1200年前):金屬加工技術得到發(fā)展。鐵器時代(約1200年前至公元前后):鐵制工具和武器成為主流。古典時期(約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5世紀):包括希臘羅馬等文明的黃金時代。中世紀早期(約公元5世紀至10世紀):西方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興起。1.3

主要文明的地理分布文明地理位置主要特征古埃及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流域發(fā)達的農業(yè)灌溉系統(tǒng)、法老統(tǒng)治下的中央集權國家美索不達米亞西亞兩河流域楔形文字、漢摩拉比法典、城邦文化印度河谷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城市規(guī)劃先進、發(fā)達的貿易網(wǎng)絡黃河流域東亞中國北方甲骨文、封建制度、儒家思想愛琴海地區(qū)歐洲東南部及周邊島嶼城邦制、民主實踐、哲學思想1.4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考古學:通過對遺址進行挖掘,發(fā)現(xiàn)并分析古代遺物。文獻研究:解讀古籍文獻,如官方記錄、文學作品和個人日記等。比較歷史學:將不同地域或時期的文明相比較,尋找共同點與差異。跨學科研究:結合語言學、地理學、人類學等多個領域知識,全面理解古代社會。第二章:早期人類社會-從狩獵采集到農業(yè)革命2.1

人類起源及早期遷移大約在200萬年前,現(xiàn)代人類的祖先——直立人出現(xiàn)在非洲東部。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早期人類逐漸向其他地區(qū)擴散。其中,最重要的一次遷移發(fā)生在6萬年至7萬年前之間,當時一群智人離開非洲,沿著海岸線向東遷徙,最終到達亞洲、澳大利亞乃至美洲大陸。2.2

農業(yè)革命的影響農業(yè)革命是指從狩獵采集生活方式轉變?yōu)檗r耕定居生活的過程。這一轉變大約發(fā)生在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農業(yè)革命使得人口密度增加成為可能,促進了城市化和社會復雜性的增長。同時,這也導致了社會分工的出現(xiàn),比如出現(xiàn)了專門從事手工藝的人群。2.3

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征定居生活:人們開始建造永久性住所,形成了村落。農業(yè)種植:學會栽培作物,如小麥、大麥等。動物馴養(yǎng):開始飼養(yǎng)家畜,提高了食物供給穩(wěn)定性。陶器制作:發(fā)明了陶輪,能夠批量生產儲藏容器。社會組織:出現(xiàn)了更加復雜的社群結構,如酋長制。2.4

社會結構的變化隨著農業(yè)革命帶來的生產力提高,社會內部出現(xiàn)了明顯的等級分化。土地所有者成為了社會上層階級,而那些沒有土地或者僅擁有少量土地的人則處于較低的社會地位。這種經濟上的不平等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固定的社會結構,為后來更復雜的政治體系奠定了基礎。第三章:古埃及文明3.1

尼羅河文明的誕生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羅河下游流域,這里肥沃的土地得益于每年定期泛濫帶來的淤泥沉積。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下埃及統(tǒng)一于第一位法老美尼斯之下,標志著古埃及王國正式建立。此后數(shù)千年間,盡管經歷了多個王朝更迭,但其核心區(qū)域始終圍繞著這條生命之河展開。3.2

法老制度及其演變初期階段:最初,法老被視為神王,擁有絕對權威。他們不僅是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也被認為是連接人間與神界的橋梁。中期階段:隨著時間推移,權力逐漸分散到了貴族階層手中,尤其是祭司集團的力量日益增強。晚期階段:到了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50年至前1069年),法老們試圖重新加強中央集權,但最終未能阻止帝國走向衰落。3.3

宗教信仰與金字塔建造古埃及人相信死后靈魂可以繼續(xù)存在,并且需要一個肉體作為歸宿。因此,他們特別重視對死者的處理方式。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金字塔,這些巨大的陵墓主要用于安葬法老及其家屬。其中,胡夫金字塔是現(xiàn)存最大的一座,高度達到146.6米,至今仍令世人驚嘆不已。3.4

文字與科學成就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創(chuàng)造了一套獨特的書寫系統(tǒng)——象形文字,它由圖畫符號組成,能夠表達抽象概念。數(shù)學:他們在幾何學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在測量土地面積時應用廣泛。醫(yī)學:《埃伯斯紙草書》記錄了許多醫(yī)療處方,顯示出當時已經具備一定水平的解剖學知識。天文學:為了準確預測尼羅河泛濫時間,古埃及人發(fā)展出了一套復雜的天文觀測系統(tǒng)。第四章:美索不達米亞文明4.1

蘇美爾人與城邦國家蘇美爾人的起源: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今天的伊拉克境內)建立了最早的定居點。他們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居民之一。城市的發(fā)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定居點逐漸發(fā)展成為擁有城墻、宮殿和神廟等建筑的城市。其中最著名的有烏魯克、烏爾、拉格什等。社會結構:早期的蘇美爾社會以家族為單位組織起來,后來出現(xiàn)了更復雜的等級制度,包括統(tǒng)治者、祭司、工匠和農民等不同階層。4.2

漢摩拉比法典背景:約公元前1750年,巴比倫國王漢摩拉比頒布了一部法律集合,即《漢摩拉比法典》。這部法典是已知最早的成文法之一。內容:法典涵蓋了從財產繼承到婚姻家庭等多個方面,強調了正義和平等的原則。它規(guī)定了對犯罪行為的具體懲罰措施,并試圖通過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來維護社會秩序。影響:雖然該法典主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但它也成為了后世立法的重要參考,體現(xiàn)了法治思想的萌芽。4.3

巴比倫帝國的興衰興起:公元前18世紀末期至前16世紀初,巴比倫第一王朝建立,在漢摩拉比時期達到鼎盛。擴張:巴比倫軍隊征服了周邊地區(qū),包括蘇美爾、阿卡德以及部分安納托利亞地區(qū)。衰落:隨著外部入侵者的到來,特別是赫梯人和庫提人的攻擊,巴比倫帝國開始走向衰落。直到新巴比倫時期,尼布甲尼撒二世重建輝煌,但最終被波斯人所滅。4.4

亞述與新巴比倫時期亞述帝國:公元前9世紀至前7世紀,亞述成為一個強大的軍事帝國,控制著從中東到埃及的大片領土。特點:以其殘酷的戰(zhàn)爭手段聞名于世,同時也促進了文化交流和技術傳播。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7世紀中葉,尼布甲尼撒二世領導下的新巴比倫王國崛起,再次將巴比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成就:建設了著名的空中花園,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文明階段時間范圍主要特征蘇美爾城邦約公元前4000年至前2000年城市化發(fā)展、楔形文字出現(xiàn)古巴比倫約公元前18世紀至前16世紀漢摩拉比法典頒布中亞述約公元前14世紀至前11世紀軍事擴張、文化繁榮新亞述約公元前9世紀至前7世紀強大的軍事力量、廣泛的征服新巴比倫約公元前7世紀中葉至前6世紀尼布甲尼撒二世統(tǒng)治、空中花園第五章:印度河流域文明5.1

哈拉帕文化的發(fā)現(xiàn)考古發(fā)掘:1921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印度河谷發(fā)現(xiàn)了哈拉帕遺址,隨后又在莫亨佐·達羅等地發(fā)現(xiàn)了更多相關遺跡。時間框架:大約存在于公元前2600年至前1900年間,這標志著印度次大陸上最早的成熟文明。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現(xiàn)今巴基斯坦及印度西北部一帶。5.2

印度河城市規(guī)劃城市布局:哈拉帕和莫亨佐·達羅等城市的規(guī)劃顯示出了高度的組織性和統(tǒng)一性,街道呈網(wǎng)格狀排列,房屋之間有良好的排水系統(tǒng)。建筑材料:使用燒制磚塊建造住宅和公共設施,顯示出較高的技術水平。防御工事:許多城市周圍建有堅固的城墻,表明存在一定的防御需求。5.3

印度宗教思想的發(fā)展原始信仰:早期的印度河文明可能存在著多神崇拜,通過對自然現(xiàn)象的敬畏來表達對未知世界的理解。吠陀時代:隨著雅利安人的遷入,印度宗教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吠陀時代。這一時期的文獻《吠陀經》記錄了大量的神話故事、儀式指南以及哲學思考。種姓制度:盡管具體形成時間仍有爭議,但普遍認為種姓制度是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的,對后來印度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5.4

雅利安人的遷徙與吠陀時期遷徙路線:據(jù)信雅利安人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從中央亞洲遷移到印度次大陸北部。語言與文化:他們帶來了自己的語言——梵語,并且引入了一套新的宗教體系,即吠陀教。社會變遷:雅利安人的到來不僅改變了當?shù)氐奈幕婷?,還促進了社會結構的變化,尤其是在社會組織形式和社會價值觀方面。第六章:中國早期文明6.1

夏商周三代概述夏朝:傳統(tǒng)上認為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左右。然而,由于缺乏直接的文字證據(jù),其確切性質仍存爭議。商朝:緊隨夏之后的是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這個時期見證了青銅器制造技術的高度發(fā)達,以及甲骨文的出現(xiàn)。周朝:周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前771年)和東周(公元前770年至前256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標志著封建制度的確立和發(fā)展。6.2

甲骨文與中國文字的起源甲骨文:商朝晚期,人們開始在龜甲或獸骨上刻寫卜辭,形成了最初的漢字形態(tài)——甲骨文。功能:主要用于占卜記錄,但也包含了大量關于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信息。意義:甲骨文不僅是研究商代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探索漢語書寫系統(tǒng)演進的關鍵線索。6.3

周朝封建制度分封制:周武王滅商后實行分封制,將土地賜予功臣和貴族,讓他們管理地方事務并向中央政府效忠。宗法制:強調血緣關系的重要性,通過“大宗”與“小宗”的區(qū)分來維持社會秩序。禮樂制度:倡導禮儀規(guī)范,提倡音樂教育,以此來培養(yǎng)貴族子弟的良好品德。6.4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變革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戰(zhàn)爭頻繁發(fā)生,傳統(tǒng)的禮制受到挑戰(zhàn)。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各國紛紛變法圖強,出現(xiàn)了如秦國這樣的強大勢力,最終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思想百家爭鳴: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眾多學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為中國古代哲學奠定了基礎。第七章:希臘古典文明7.1

米諾斯與邁錫尼文明米諾斯文明:約公元前2000年至前1450年,位于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是愛琴海地區(qū)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文化之一。其特點是精美的宮殿建筑、壁畫藝術以及復雜的行政體系。邁錫尼文明:繼米諾斯之后,在希臘本土興起的邁錫尼文明(約公元前1600年至前1100年),以宏偉的城墻和圓頂墓葬聞名。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提到的特洛伊戰(zhàn)爭就發(fā)生在這個時期。文明時間范圍主要特征米諾斯約公元前2000年至前1450年宮殿建筑、壁畫藝術、線性文字A邁錫尼約公元前1600年至前1100年城墻、圓頂墓葬、線性文字B7.2

城邦制與民主政體城邦的概念:古希臘城邦(polis)是指一種小規(guī)模的政治實體,通常由一個城市及其周邊農村組成。每個城邦都有自己的政府、法律和社會結構。雅典民主:雅典被認為是古代民主政治的典范。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領導下的雅典實行了直接民主制度,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有權參與公共事務決策。斯巴達體制:與雅典不同,斯巴達實行的是軍事寡頭統(tǒng)治,強調集體主義和個人服從于國家利益。7.3

希臘哲學家們蘇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末至4世紀初的雅典,他通過對話的方式探討道德問題,強調知識即美德。柏拉圖:蘇格拉底的學生,創(chuàng)立了西方第一個哲學學院——學園,并著有《理想國》等重要著作,提出理念論。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學生,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他對邏輯學、物理學、生物學等多個領域都有深入研究,對后世影響深遠。7.4

希臘藝術與文學雕塑藝術:古希臘雕塑以其對人體比例的精確把握和對美的追求而著稱,如《米洛斯的維納斯》和《擲鐵餅者》。建筑風格:典型的希臘建筑包括神廟,如帕特農神廟,其柱式分為多立克式、愛奧尼亞式和科林斯式。戲劇:悲劇和喜劇是古希臘重要的文學形式。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被譽為“悲劇三杰”,阿里斯托芬則是著名的喜劇作家。第八章:羅馬共和國至帝國8.1

羅馬的建立與發(fā)展傳說中的起源:根據(jù)羅馬神話,羅馬城是由羅慕路斯和雷穆斯這對雙胞胎兄弟在公元前753年建立的。早期發(fā)展:從一個小村莊逐漸成長為一個強大的城邦國家,經歷了王政時代(約公元前753年至前509年)、共和時代(公元前509年至前27年)和帝國時代(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三個階段。8.2

共和國的政治體制元老院:由貴族組成的最高權力機構,負責制定政策和管理國家事務。執(zhí)政官:每年選舉兩名執(zhí)政官作為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任期一年。平民大會:雖然最初影響力有限,但隨著時間推移,平民階層逐漸獲得了更多權利,特別是在立法方面。8.3

凱撒與奧古斯都時代的轉變尤利烏斯·凱撒:公元前49年,凱撒渡過盧比孔河,發(fā)動內戰(zhàn),最終成為獨裁者。他的改革措施包括擴大公民權、調整日歷等。屋大維/奧古斯都:凱撒遇刺后,屋大維擊敗對手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結束了內戰(zhàn)。他在公元前27年被授予“奧古斯都”稱號,標志著羅馬正式進入帝國時代。奧古斯都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推行社會改革,如鼓勵生育、整頓軍隊等,為羅馬帶來了長達兩百年的和平穩(wěn)定期。8.4

羅馬帝國的文化遺產法律體系:羅馬法是現(xiàn)代西方法律體系的基礎,其中《十二銅表法》是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工程技術:羅馬人在道路建設、橋梁建造、供水系統(tǒng)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羅馬大道、引水渠等。宗教信仰:基督教最初在羅馬被視為非法宗教,但在君士坦丁大帝統(tǒng)治下獲得合法地位,并逐漸成為國教。第九章:美洲原住民文明9.1

奧爾梅克、瑪雅等早期文明奧爾梅克文明:約公元前1200年至前400年,位于墨西哥灣沿岸的奧爾梅克人創(chuàng)造了中美洲最早的復雜社會。他們以巨石雕刻的人頭像聞名。瑪雅文明: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開始形成,瑪雅文明在數(shù)學、天文、建筑等領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瑪雅人發(fā)明了復雜的歷法系統(tǒng),并建立了眾多城市中心。9.2

特奧蒂瓦坎與阿茲特克帝國特奧蒂瓦坎:位于今墨西哥中部,約公元前100年至公元750年間繁榮,是當時最大的城市之一,擁有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等標志性建筑。阿茲特克帝國:14世紀末至16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在墨西哥高原建立了強大的帝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是一個建在湖中的水上城市。阿茲特克人以其精湛的手工藝和復雜的宗教儀式著稱。9.3

印加帝國的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印加帝國通過嚴密的中央集權制度來管理龐大的領土,皇帝被稱為“薩帕·因卡”,擁有絕對權威。道路系統(tǒng):為了有效控制廣大的疆域,印加人修建了一套完善的道路網(wǎng)絡,總長度超過2萬公里,連接了各個省份。農業(yè)技術:利用梯田和灌溉技術,印加人在高海拔山區(qū)成功種植作物,保障了糧食供應。9.4

美洲文明間的交流與影響貿易網(wǎng)絡:盡管地理上相隔較遠,但美洲各地的文明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聯(lián)系,主要通過貿易活動實現(xiàn)。文化交流:例如,瑪雅文明的一些天文學知識可能傳播到了阿茲特克人那里;同樣地,某些宗教儀式和藝術風格也在不同文明間有所共享。沖突與融合:隨著各文明勢力范圍的擴張,相互之間的沖突也不可避免。然而,在征服過程中往往也伴隨著文化的交融與吸收。第十章:波斯帝國及其影響10.1

居魯士大帝與波斯擴張居魯士的崛起:約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成為波斯國王,他通過一系列軍事征服行動,將原本分散的部落統(tǒng)一起來,奠定了波斯帝國的基礎。征服過程:居魯士首先擊敗了米底王國,隨后征服了呂底亞、巴比倫等地區(qū),最終建立了橫跨亞洲西部和中東的大帝國。寬容政策:居魯士以其對被征服民族的寬容著稱,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tǒng),這為后來的帝國統(tǒng)治者樹立了榜樣。10.2

波斯帝國的行政管理行省制度:為了有效管理廣闊的領土,波斯帝國實行了行省制。每個行省由總督(Satrap)負責,總督直接向國王匯報?;始掖蟮溃簽榱思訌娭醒肱c地方之間的聯(lián)系,波斯人修建了一條貫穿帝國的主要道路——“皇家大道”,這條道路上設有驛站,方便信息傳遞。稅收系統(tǒng):各地方需定期向中央繳納貢品或稅款,以支持帝國的運作。這種高效的財政體系保證了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行政措施描述行省制度將帝國劃分為多個行省,每省設總督管理皇家大道一條重要的交通路線,連接首都和其他重要城市稅收系統(tǒng)各行省需定期向中央繳納貢品或稅款10.3

西方與東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波斯帝國控制了從印度到地中海的重要貿易路線,促進了東西方商品的流通。絲綢、香料、寶石等奢侈品通過這些路線傳入歐洲。思想交流:隨著人員流動,不同地區(qū)的哲學思想、宗教觀念也得以傳播。例如,希臘哲學家們對于波斯的宗教和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藝術影響:波斯的藝術風格深受周邊文明的影響,同時也對其他地區(q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波斯地毯、細密畫等藝術品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10.4

波斯對后世的影響政治遺產:波斯帝國的治理模式,特別是其相對寬容的文化政策,對后來的帝國如馬其頓帝國和羅馬帝國都產生了影響。法律體系:《貝希斯通銘文》記載了大流士一世的改革措施,其中包含了一些關于公正和正義的原則,這些原則對后世的法律制定有借鑒意義。文化遺產:波斯的語言、文學、建筑等文化元素至今仍影響著中東乃至更廣泛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第十一章:猶太歷史與基督教的興起11.1

古以色列王國的歷史背景起源:根據(jù)《圣經》記載,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從美索不達米亞遷徙至迦南地,他的子孫在此繁衍生息。王國建立:約公元前10世紀,掃羅成為第一位以色列王,隨后大衛(wèi)和所羅門相繼繼位,建立了統(tǒng)一的以色列王國。分裂時期:所羅門去世后,王國分裂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兩國分別經歷了不同的命運。11.2

猶太教的核心教義一神論:猶太教強調只有一位真神耶和華,這是其最核心的教義之一。律法:《摩西五經》是猶太教的基本經典,包含了上帝賜予摩西的律法,指導信徒如何生活。圣殿崇拜:最初,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建造了圣殿進行祭祀活動,直到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毀。11.3

耶穌基督的生活與教導出生與成長:據(jù)《新約圣經》記載,耶穌出生于猶太伯利恒,成長于拿撒勒。他三十歲左右開始傳道,宣揚愛、寬恕和救贖的信息。主要教導:耶穌強調內心的純潔和對鄰舍的愛,反對形式主義和虛偽的宗教行為。他提出了許多著名的比喻,如“好撒瑪利亞人”、“浪子回頭”等。受難與復活:耶穌因被指控為叛亂分子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三天后復活,這一事件被視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11.4

早期基督教社群的形成使徒時代:耶穌升天后,彼得、保羅等使徒繼續(xù)傳播福音,形成了最初的基督教社群。迫害與擴散:早期基督徒面臨來自羅馬帝國的迫害,但這反而促使基督教迅速傳播開來。到了公元4世紀,基督教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教義發(fā)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督教逐漸形成了系統(tǒng)的教義體系,并分化出不同的派別,如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等。第十二章:伊斯蘭教的興起及阿拉伯帝國12.1

默罕默德生平簡介早年生活:穆罕默德于公元570年出生于麥加的一個商人家庭。年輕時,他以誠實可靠著稱,在商界頗有聲望。啟示錄:公元610年,穆罕默德聲稱收到天使加百列的啟示,開始公開宣講一神論的思想。遷移麥地那:由于受到麥加多神教徒的迫害,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帶領追隨者遷往麥地那,這一年被稱為“希吉拉”(Hijra),標志著伊斯蘭歷的開始。12.2

伊斯蘭教的基本原則六信:相信獨一的真主安拉、使者穆罕默德、天啟的經典《古蘭經》、天使、末日審判以及前定。五功:念誦清真言、按時禮拜、齋戒、朝覲和施舍。社會倫理:提倡公平、正義、慈善和社會責任,禁止飲酒、賭博、高利貸等行為。12.3

阿拉伯半島統(tǒng)一征服麥加:經過多年的努力,穆罕默德終于在公元630年和平占領了麥加,徹底結束了當?shù)囟嗌癯绨莸膫鹘y(tǒng)。半島統(tǒng)一:穆罕默德去世后,四大哈里發(fā)繼承了他的事業(yè),繼續(xù)擴大伊斯蘭教的影響范圍,最終統(tǒng)一了整個阿拉伯半島。12.4

阿拔斯王朝的文化貢獻科學與哲學:阿拔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