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十四講新中國與中華民族新紀元-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案(1949—2012)授課題目教學目的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展的促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空前強化的實踐活動,學生全面掌握幾十年來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難點: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民族關系的根本標志”。1、教學活動的導入根據各節(jié)的內容需要,采用不同的導入手段,主要包括:創(chuàng)設情景;2、理論講授(1)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一方面,注重系統而科學的理論分析。另一方面,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通過一些實際案例幫助學生更形象、更清楚地認識問題,從而有效增強教學內容的說服力、(2)注重經常用設問的方式,引發(fā)學生的關注和思(3)理論講授注意感情的投入,增強對學生的感染3、學生課堂討論組織學生圍繞一些主題展開討論等,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2的疑難問題給予解答、分析和總結,進而引導和大一、大二、大三各專業(yè)學生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會的苦難命運,歷史性地跨入人民當家作主的新領全國各族人民,始終致力于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投身“解放”的洪流和“統一”的歷史進程,軍新疆,把五星紅旗插遍天山南北,粉碎了國內的陰謀,保衛(wèi)了祖國的西北邊疆。1949年9月2日,新華社發(fā)表社論《決不容許外國侵略者吞并中國的領土——西藏》,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解放包括西藏、新疆、海南島、臺灣在內的中國全部領土,不容有一寸土地被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治以外。西藏是中國的領土,決不容許任何外國侵略;西藏人民是中國人民的一個不可分離的組成許任何外國分割?!比耸?、各人民團體以及國外華僑等的積極響應。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今北京)召開。新政協籌備會分為六個籌備小組,其中五個小組都有少數民族代表參加。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參3加會議的代表、候補代表和特邀人士共662名、議期間,中共中央專門邀請少數民族代表座談,征求他們毛澤東在開幕詞中莊嚴宣告:“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毙抡f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代表全國人民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選舉產生了由毛澤東任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了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簡稱《共同綱領》)。團體的共同意志,強調要“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必須負責將人民解放戰(zhàn)爭進行到底,解放中國全部領土,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yè)”。這說明,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不僅僅是某個黨派的決定,而是國家意志,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祖國大陸實現了完全統一,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防本解決了國家長期“有邊無防”的被動局面,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奠定了主權領土版圖基礎。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黨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重大決策。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并經過兩年多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迫使美國簽訂停戰(zhàn)協定??姑涝瘧?zhàn)爭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它表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矢志不渝地推進并維護國家統一大業(yè)。中國政府于1997年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1999年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是祖國完全4統一路上的重要里程碑。20世紀90年代,海峽兩岸達成“九二共識”,堅持“兩岸同屬一中”“兩岸共謀統一”,為兩岸和平發(fā)展與和平統一奠定了政治基礎和民意基礎。不同于歷史上的大一統政權,新中國的政權是建立在億萬人民當家作主基礎上的現代政權。不同于少數人對多數人的資產階級專政,新中國的形態(tài),又有奴隸制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還有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形態(tài),如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西藏還是一個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社會。于20世紀50年代初基本完成。在牧業(yè)區(qū)的民主改革比在農業(yè)區(qū)的相對和進”方針,從1955年起采用和平協商的辦法分類分步推進社會主義改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正如鄧小平所指出道路”。偉大跨越。5西藏的民主改革,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史和世界人權史上的豐碑。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西藏是比歐洲中世紀還要黑暗、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社會,占西藏總人口不足5%的農奴主占有西藏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壟斷西藏的物質精神財富;而占西藏總人口95%以上的農奴和奴隸沒有人身自由,遭受著殘酷的壓迫和剝削。1959年3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領會的面貌煥然一新,開創(chuàng)了西藏發(fā)展的新紀元。為住”這段歷史,2009年,西藏自治區(qū)決定把每年3月28日設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級人民政權代替了部落制、土司制、山官制、盟旗制、伯克制、石牌制、家建構協調進步,中華民族實現了社會制度和國家管理制度的空前統一。通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以國家主人翁的自覺狀態(tài)捍衛(wèi)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這是現代中國國家建聚力,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石榴籽結構”鞏固深化的重要精神支撐。如在1962年10月至11月的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少數民族軍人為捍衛(wèi)民配合部隊作戰(zhàn)。有的不顧槍林彈雨為部隊帶路,在火線上掩護搶救傷員;有的寧愿自己挨餓,也要把僅有的糌杷、干糧,僅剩的一口水讓給傷員;6有的夜以繼日搶修通往戰(zhàn)區(qū)的公路,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跡?!敖涍^平叛改革獲得翻身解放的西藏百萬農奴,懷著‘驅逐印度侵略軍,保衛(wèi)幸福生活’的心愿,以極大的愛國熱情,踴躍地投入支前行列。許多地方出現了母送子,妻送夫,子送父,兄弟姊妹爭上前線的動人事跡?!侥系貐^(qū)隆子縣的翻身貧苦農奴南杰女兒都送上前線支前。全區(qū)共出動支前民工3.2萬余人、民畜1萬余頭(匹),支援糌粑112萬公斤、酥油3萬公斤、牛羊肉16萬公斤、柴火150萬公斤、馬料48萬公斤、蔬菜15萬公斤?!比绻f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那么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勝利則是藏族人民用糌粑喂出來的。了人民性的本質屬性,使人民共和國真正扎根在人民心中,使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區(qū)別于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新中國與舊中國之所以不是傳統王朝輪替,不是歷史周期率的簡單重復,根源就在于中國人民真正實現了幾千年未有過的民主與平等。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制定期間,3個月內有1.5億人次參與討論,提出100多萬條意見,翻身做主人的各族人民參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以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中國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政治制度,從而在憲法意義上奠定了共和國的人民民主底色。沒有這種政治結構與社會精神上的平等,中華民族永遠不可能完成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和轉型,中國永遠不可能變成一個會。人民民主是中華民族舊邦新命的鮮明特征,也跟著中國共產黨走的根本原因。一切的?!?01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寫入總綱第一條,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本性、全面性、時代性。7立中央集權體制的文明體系,但由于中國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層分散無力。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壓迫,中央政府孱弱,央地矛盾突出,階級矛盾激化,民族獨立、國家統一的歷史性成。正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指出:“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治統一,必先組織起來;要想組織起來,必先依賴一個深的先進政黨。立了黨的領導制度。一方面,建立全面的領導體制,黨領導人大、政府、眾自治組織等制度體系逐漸建立起來。從1949年12月到1950年12區(qū)劃的層級設置。另一方面,健全黨的組織體系,形成了黨的中央組織、黨的工作全覆蓋。8會改革、設立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各級自治機關;改革開放后召開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等,部署加快民族地區(qū)發(fā)展,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等一系列事關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發(fā)展進步的重大戰(zhàn)略。二是思想領導。黨始終用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保證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使黨和國家的方針路線、政策法律逐步成為全社會共識。三是組織領導。年10月22日組建的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是國務院最早成立的部委之一。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和全力支持。黨成立后,進行了廣泛的社會動員,完成了土地革命、家庭革命、階級革命,帶領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這與近代以來國家孱弱、主權喪失、領土淪喪、民不聊生的悲慘局面形成了鮮明對比。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育了各族人民,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只有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有效應對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圖謀和行徑。只要牢牢堅持黨的領導,就沒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勢力可以挑撥我們的民族關系,有了堅實的政治保障。新中國成立后,在系統推進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人民民主政治建設也在有步驟地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的確立,本利益的一致性,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增進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共同性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豆餐V領》規(guī)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和政體,確立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安排。1954年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同時9代表大會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數民族的政治代表權和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1954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規(guī)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員就包括了烏蘭夫等11位少數民族委員。作為中華民族大團結大聯合的政治聯盟,人民政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大限度地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實施綱要》規(guī)定,“各民族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區(qū)成立。目前,全國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個自治區(qū)、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都是全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充分體現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族雜居的多倫、寶昌、化德三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qū);1954年,原綏遠省包頭市劃歸內蒙古自治區(qū);1979年,赤峰、通遼復歸內蒙古自治區(qū),不同時期的行政區(qū)劃變動,目的在于促進內蒙古自治區(qū)內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958年,中央劃出甘肅的19個縣市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從全國調派了數萬名回族干部、知識分子、產業(yè)工人等赴寧夏工作。同年,中央將廣西省改建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合并壯族聚居的西部地區(qū)和漢族聚居的東部地區(qū),并將原廣東的北海、欽州等劃給廣西作為出???,以助力自治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不僅如此,為了提高壯族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中央政府還幫助壯族人民創(chuàng)制了拼音壯文。與制度建設相配套,國家還不斷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體系。2011年,有75部法律對民族問題做了規(guī)定,民族自治地方也結合各自實際,制定了139件自治條例和565件單行條例。這些法律條文都體現出,每個中國公民都有維護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義務;國家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依法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傊褡鍏^(qū)域自治制度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成果。這一制度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華治理傳統的結合,堅持了統一與自治的結合,突出了民族因素與區(qū)域因素的結合,既能有效加強國家的集中統一,又能切實保證各族人民共同當家作模式的超越,標志著中國走出了一條解決民族問題的特色道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國各民族就開始團愛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戰(zhàn)勝任何帝國主義的侵略,并且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為繁榮強盛的國家?!泵珴蓶|“以家喻國”的生動表達,揭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血脈關系?!稇椃ā返谒臈l規(guī)定,國家“維護和發(fā)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區(qū)別于幾千年來不平等民族關系的根本標志。族關系的基石。1949年通過的《共同綱領》和1954年制定及歷次修改的《憲法》都明確規(guī)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用國家根民族的平等權利。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歷史長短、發(fā)展快慢,不論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異同,都具有同等地位,不僅在政治上平等,而且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都平等享有權利,平等履行義務。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政府組織開展大規(guī)模的民族識別工作。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全國自報登記的民族名稱超過400個,當時經過識別和歸并確認了38個民族。本著從實際出發(fā)、客觀公正、遵從少數民族人民意愿等原則,歷經近30年,到1979年確認基諾族為單一民族后,由 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格局最終確定。我國的民族識別并沒有嚴格按照斯大林“四個共同”的民族定義,也沒有像蘇聯那樣細分為民族、部族和山民。毛澤東說,“科學的分析是可以的,但政治上不要去區(qū)別哪個是民族,哪個是部族或部落”,各民族一律平等。曾經不被認可、受壓迫和受排擠的少數民族得到國家正式確認,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平等的一員。民族識別為制定實施民族平等政策提供了依據。1951年和1956年,國家先后出臺了《政務院關于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性質的稱謂、地名、碑碣、匾聯的指示》《國務院關于今后在行文中和書報雜志里一律不用“滿清”的稱謂的通知》,糾正了帶有歧視族”改為德昂族,“毛難族”改為毛南族,“猛族”改為上施行優(yōu)惠政策,支持民族地區(qū)教育發(fā)展,大力極作用,但因其未能與時俱進地調整優(yōu)化,也存在固化民可能。制度退出了歷史舞臺,民族間的不平等關系轉變?yōu)楦髅褡?950年的國慶周年觀禮上,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了云南普洱地區(qū)部分民族頭人。觀禮結束后,代表團一行參觀了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漢、昆明等城市。此行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加深了對祖國的認識,使之深深體會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1950年12月27日,在普洱專區(qū)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上,全區(qū)26個民族(含支系)的代表與地方黨政軍代表共同立誓:“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斗!”其后,“民族團結誓詞”及簽名按原樣刻在石碑上。民族團結誓詞碑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顯了中華兒女“一心跟黨走”的政治品格,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1951年8月,廣西省政府利用中央訪問團到大瑤山開展慰問的契并將其刻于石碑,各族代表盟誓遵守?!豆s》載明,“今后大家必須相互諒解,不計舊怨,共同在中國共產黨、毛主席、人民政府領導下,親密團結,并訂立團結公約六條,共同遵守不渝”。族自治州于1953年率先把每年9月定為民族團結月,新疆將每年5月、內蒙古將每年9月、貴州黔東南州將每年7月定為民族團結月。各地、各級政府召開地區(qū)性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對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國家層面召開全國性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2005年,國務院將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確定為國家的一項法定活動,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的重視,標志著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走上道。有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優(yōu)勢互補,才能實現共同發(fā)展、共同富裕。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guī)椭贁得褡迦罕娍朔a生活上的困難,為推動建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打下了堅實基礎濟款。1950—1952年,僅廣西省人民政府就撥給少數民族救濟糧750萬1952年底,西南軍政委員會撥款400余萬元用于商店”,深入少數民族的山鄉(xiāng)村寨、草原帳篷,以公平合理的價格收購農牧土特產品,銷售生產工具和生活日用品。故事,如“三千孤兒入內蒙”與“齊心協力建包鋼”。1959—1961年,上海及周邊地區(qū)的大約3000名孤兒因為食品缺乏、營養(yǎng)不良,面臨著死亡威脅。危急之時,內蒙古人民將這些孤兒接回自己的蒙古包撫養(yǎng),成為各民族互幫互助的一段佳話。包頭鋼鐵是新中國首批建設的三大鋼鐵企業(yè)之一。1958年正值大規(guī)模建設時期,但一號高爐卻遇到設備和建設材料供應不足的難題。當時全國上下掀起一場支援包鋼的熱潮,平均每天有 10多個車皮的設備和材料從各地運到包鋼,這些材料和設備來自22個省55個市300多家企業(yè)。在全國支援的熱潮下,1959年9月26日5時55分,包鋼一號高爐流出第一爐鐵水,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時間,結束了內蒙古寸鐵不產的歷史。民族地區(qū),效果顯著?!笆晃濉逼陂g,國家先后組織60多個中央機關、18個省市、17家中央企業(yè)對口支援西藏,累計投入資金76億元。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對西海固地開展幫扶,形成了漢族幫少數民族、多地幫寧夏一域、多數人幫少數人的局面,走出了東部扶持西部、共同繁榮之路。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進行了6次大規(guī)模移民搬遷,累計搬遷移民120余萬人。2021年播出的電視劇《山海情》,生動再現了西海固人民將飛沙走石的“干沙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也包括港澳臺同胞,祖國內地始終支持特別行政區(qū)發(fā)展。在中央鼎力相助下,香港平穩(wěn)度過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內地人民“雪中送炭”,幫助香港徹底戰(zhàn)勝2003年的非典疫情;在香港市場低迷之時,內地“自由行”安排帶動市道暢旺。同展,助力內地改革開放駛入快車道。一大批香港愛國人士紛紛在內地投資建廠、發(fā)展實業(yè)、捐助教育等。1990年,由霍英東投資建設的廣州白天鵝賓館成為完全由中國人設計建造并管理的內地慈善家邵逸夫自1985年起,連年向內地教育事業(yè)捐贈,累計約47.5億港元,建設各類項目達6013個;1984年,中、英兩國就香港問題的談判進入最后時刻,香港歌手張明敏以一曲《我的中國心》亮相春節(jié)聯歡晚會,引發(fā)全體中華兒女的強烈共鳴。1997年香港回歸和1999年澳門回歸,中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空前提升。和諧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1949年通過的《共同綱領》確定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2005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和諧原則。這是對我國民族關系認識的重要發(fā)展。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源泉。但促進民族和諧的工作卻早已展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組織的“派下去”僅由中央有關部門接待的到內地參觀的少數民族代表就達6500人。1949—1964年,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接見的少團、觀禮團就達268個之多。一來一往,在民族地區(qū)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贏得了少數民族群眾對黨的衷心擁戴,厚植了少數民族的愛國主義情懷,增進了各民族間的了解和友誼。會交往擴大、聯系增多,民族通婚的比例越來越高家庭的數量不斷增加。2000—2010年,兩個民族戶的家庭數量從994萬戶增加至1081萬戶;三個民族戶的家庭數量從14萬戶增加至20萬201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少數民族與漢族組成的家庭有113萬多個,由兩個少數民族以上組成的家庭達14萬多個。在龍勝各族自治縣、隆林各族自治縣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九口之家、情融五族”隨處可見。堂、共敘鄉(xiāng)情、共謀發(fā)展的良好氛圍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各基層社區(qū)充分運用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jié)日,組織各民族群眾自導自演舉辦文藝晚會、包粽子比賽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性娛樂、趣味活動,搭建文化交流平臺,推動各民族交流互鑒,實現和睦相處。中華民族建設現代文明的重要階段。在此過程中,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融程度不斷加深,中華民族迎來了大發(fā)展大團結大進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經過長期努力,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3679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7%,居全球第11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1986年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10年達到41.21萬億元,超過日本并連年位居世界第二。從發(fā)展速度看,1979—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而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只有2.8%。我國外匯儲備從1978年的1.67億美元、居世界第38位,到2012年的3.31萬億美元、連續(xù)7年穩(wěn)居世界第一位。有力提高了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極大改善了少數民族貧窮落后的面貌。1952年,民族地區(qū)生產總值總量僅為57.86億元,1978年增長為324.1億元,2000年增長為8410.75億元,2005年增長為1.74萬億元,2012年增長為5.85萬億元。民族地區(qū)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量首次突破1000億元用了45年,突破2000億元用了10年,突破3000億元用了2年,突破在黨和國家重大戰(zhàn)略的支持下,民族地區(qū)經濟民族地區(qū)人均轉移支付占民族地區(qū)人均財政支出的比重,歷年均值都明顯高于非民族地區(qū)。200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同時編制實施《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fā)展規(guī)劃(2005—2010年)》《興邊富民行動“十一五規(guī)劃”》《少數民族事業(yè)“十一五”規(guī)劃》三個國家級規(guī)劃,極大地推動了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地區(qū)工業(yè)化水平迅速提升。此前,民族地區(qū)基本沒有現代工業(yè)。“一五”期間,中央政府圍繞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的初步工業(yè)基礎,其中40個項目布局在民族地區(qū)。1964年,中央啟動大規(guī)模的“三線建設”,在貴州、云南、青海、寧夏及豫西、鄂西、湘西、桂西北等三線建設重點區(qū)域,形成了若干新的工業(yè)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民族地區(qū)工為民族地區(qū)工業(yè)化發(fā)展提供了人力、資金和技術資源。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興建了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海30萬噸鉀肥工程等重大項目,民族地區(qū)建立了重要工業(yè)生產基地,走出了立足本地資源優(yōu)勢的工業(yè)發(fā)展道路。隨著民族地區(qū)工業(yè)化建設推進,農牧業(yè)在經濟中所占工業(yè)所占比重顯著提升。1952年,民族地區(qū)一、二、三產業(yè)比重分別為73:13:14;1978年,該比重變?yōu)?6:42:22;2005年,變?yōu)?9:42:39;2009年,變?yōu)?5:46:39。伴隨經濟產業(yè)發(fā)展,民族地區(qū)的居民收入也穩(wěn)步增長。1952年,民族地區(qū)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分別為:內蒙古173元,廣西67元,貴州58元,云南70元,西藏115元,青海101元,寧夏126元,新疆166元;到1978年分別增加到內蒙古317元,廣西225元,貴州175元,云南226元,西藏375元,青海428元,寧夏370元,新疆313元;到2000年分別增加到內蒙古6502元,廣西4652元,貴州2759元,云南4770元,西藏4572元,青海5138元,寧夏5376元,新疆7372元。民族地區(qū)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6元增加到2009年的14070元,增長了45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2009年的3931元,增長了27倍。農村貧困人口從2001年的3076.8萬人下降到2009年的1452萬人,部分少數民族實現整體脫貧。國的各項事業(yè)。各族人民共同捍衛(wèi)國家領土完整、主權獨立,共同開拓并守護著祖國的遼闊疆域。各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這一時期不斷深化。20世紀50年代初,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為主力的進藏部隊,爬雪山、涉激流、忍饑寒,既當“戰(zhàn)斗隊”又當“生產隊”,既當“工作隊”又當“宣傳隊”,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偉大使命。此后,成千上萬的干部人才響應黨的號召,支援西藏建設,以戰(zhàn)天斗地的豪情壯志,留下了感天動地的光輝事跡。1954年10月,黨中央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大部就地集體轉業(yè),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批又一批復員轉業(yè)軍人、城鄉(xiāng)青壯年和大中專畢業(yè)生從祖國四面八方陸續(xù)來到新疆,加入兵團這支新中國屯墾戍邊大軍。幾代兵團人發(fā)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白手起家,艱苦奮斗,把亙古荒漠改造成生態(tài)綠洲,開創(chuàng)了新疆現代化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人類發(fā)展奇跡。兩個女兒在1996年之前的34年里是這片遼闊土地上僅有的居民。在幾乎家庭用三代人近60年時間,捍衛(wèi)著祖國西南邊疆3644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一草一木,踐行著“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家國情懷。2017年,桑杰2017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距玉麥鄉(xiāng)4089千米的北京給姐妹倆回信寫道:“希望你們傳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像格?;ㄒ粯釉谘┯蜻呞?,做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蔽幕⒅袊伯a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涌現出了一大批傳唱的愛國主義藝術作品。1964年,解放軍戰(zhàn)士楊正仁(白族)聽到旋律優(yōu)寨,并唱遍全國,是“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的生動詮釋;和擁護,成為歷久彌新的文藝經典。各族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體現了中華民族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2008年5月12日,一場8.0級特大地震驟然襲擊了漢、藏、回、羌等民族聚居的四川汶川,一時之間牽動了每個中華兒女的心。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各地政府、軍隊、人民群眾團結一心,組成醫(yī)療隊趕赴前線,涌現了諸多手拉手、心連心的感人故事。72小時內14.6萬名陸海空集款物762.14億元,全國4550多萬名黨員自愿交納抗震救災“特殊黨費”97.3億元;臺灣同胞向災區(qū)伸出援手,以各種方式表達關懷、提供幫助。年8月8日、“莫拉克”臺風肆虐臺灣,祖國50年不遇風災水患的臺灣同胞,在短短不到3日內,就向臺灣災區(qū)提供首批捐贈現金合計達1.06億元人民幣、500萬港元。工程。全國的資源、人口在國家統一規(guī)劃下重新配置,包括許多專業(yè)技術人士在內的人口遷入邊疆民族地區(qū)。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流動性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中國社會整一家親”的社會氛圍逐漸形成。1950—1982年,年均凈遷入人口最多的地區(qū)依次為黑龍江、安徽、貴州、設民族地區(qū)貢獻力量。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我國流動人口迅猛增長,規(guī)模不斷擴大。1982—1990年,我國流動人口從657萬人增加到213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從0.6%增長到1.9%,平均每年約增加185萬人。1990—2014年,流動人口進入快速增長期,2000年已超過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9.5%;2010年為2.2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6.5%。少數民族人口流動速度也逐步加快,成為我國人口結構性變化的突出特點之一。19年,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僅有34萬人,流動參與度(0.5%)低于漢族人口0.2個百分點。此后開始持續(xù)增長,在1990年、2000年,2010年分別增伴隨著人口的大規(guī)模流動,中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率以年均超過1%的速率增加。2000年后,隨著西部大開發(fā)、新型城鎮(zhèn)化等國家統籌區(qū)域、城鄉(xiāng)發(fā)展戰(zhàn)略的到較大發(fā)展,不僅少數民族人口的城鎮(zhèn)化率在2010年達到32.84%,而且到民族地區(qū)開發(fā)建設、經商務工、旅游觀光的非本地人口也遍及邊疆的每一個城鎮(zhèn)。頻繁的跨區(qū)域人口流動,對人口分布格局產生了直接影響。各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的緊密聯系程度前所未有,為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進一步勢進一步強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格局特征。的守正創(chuàng)新發(fā)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確定了文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繁榮發(fā)展了社會主義文化。思想上,批判封建文化,樹立正確歷史觀,用馬克思主義教育億萬人民;實踐中,加大對文化建設基礎設施的投入,實施大型文化工程,創(chuàng)作了如紅色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等表現人民群眾改天換地創(chuàng)舉的藝術精品。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圖強成為時代最強音,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會風尚煥然一新。義新觀念,培育社會主義新人。1949年,中國有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1928—1949年,中國累計有大學畢業(yè)生18.5萬人,僅占全國成年人口的萬分之七,比清代舉人比例還低,各級教育均未普及。新中國成立后育普及和“學校向工農開門”成為全國教育界最重要的口號和方針。在大學招生時,國家明確要求在考分相近的情況下,優(yōu)先錄取工農畢業(yè)生、復員軍人、烈士子女、少數民族學生和華僑學生。1949—1978年,中國學前兒童的入學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左右激增到94%,成年人的文盲率則在這30年間下降了60%以上,越來越多的國民通過系統教育達到了較變人生軌跡,走向更廣闊的人生舞臺。2006年,國家啟動“農村義務教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攻堅縣農村學校任教。到2008年底,全國民族自治地方699個縣級行政區(qū)劃單位中有674個縣(市、區(qū)、旗)實現了“兩基”目標。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哈薩克族等14個少數民族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高于全國平均水傳統文化的專業(yè)人才、搶救瀕危民族文化遺產等。如組織3000多名專家學者,歷時30多年完成了《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自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五種少數民族叢書的編纂和出版,合計403冊,9000多萬字,發(fā)行50多萬冊,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我國少數民族的歷史與現實情況;收集整理了《格薩爾》《江英雄史詩;投入巨資對西藏的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等以及青海的塔爾寺、新疆的克孜爾千佛洞等大批重點文物進行維修和保護;專門設立國家級少數民族文藝獎項,如“駿馬獎”(文學)、“孔雀獎”(后為“文華獎”);定期舉辦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保護和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yè),在第一批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少數民族項目共367項,占35.7%,其中,人口較少的民族地區(qū)的項目共有41項,在前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少數民族傳承人占26.4%。地區(qū)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他民族的警惕、隔閡和猜忌心理,在各民族的平等交往和頻繁溝通中得以逐步消除。但是,在市場經濟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一些地區(qū)突出少數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通過宣揚“落后”“獵奇”的風俗習慣,博取眼球,獲得經濟效益,一些人刻意凸顯少數民族身份,淡化中華民族認同,有意無意忽視中華民族共同性,這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產生了消極影響,提出了迫切挑戰(zhàn)。見本章課件視頻1.簡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的重要意義。2.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黨和國家采取哪些措施帶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4.我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第十一講中華一家與中華民族格局底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案(清前中期)授課題目教學目的通過本講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清朝前中期政治一統、經濟一體、社會整合、文化交融的主要表現,理解清前中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定型的重要時期,對各民族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有更具象的認知。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重點:清朝在鞏固大一統國家政權方面做出的努力;清前中期中華民難點:清前中期大一統的政治觀;清前中期邊疆地區(qū)“因俗而治”與國家“一體化”的關系。1、教學活動的導入及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引導學生去思考具體問題。2、理論講授(1)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一方面,注重系統而科學的理論分析。另一方面,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通過一些實際案例認識問題,從而有效增強教學內容的說服力、感染力,提高教學效果。(2)注重經常用設問的方式,引發(fā)學生的關注和思(3)理論講授注意感情的投入,增強對學生的感染3、學生課堂討論組織學生圍繞一些主題展開討論等,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疑難問題給予解答、分析和總結,進而引導和啟發(fā)學生自己思考問大一、大二、大三各專業(yè)學生2其中準噶爾部與和碩特部勢力最強??滴跄觊g,準噶爾部噶爾丹崛起,在西域,乾隆年間,新疆回部(南疆)葉爾羌首領大和卓波羅尼都、3小和卓霍集占兄弟舉兵反叛,清軍歷時兩年平定叛亂。1690年起,清廷用兵西北,歷時約70年,徹底蕩除天山南北割據勢力,完全統一西北蒙回諸部。在南方,清初曾爆發(fā)“三藩之亂”,西南的土定叛亂后,清政府在西南力推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王朝對西南地區(qū)的統治,改變了當地的閉塞狀態(tài),促進了各族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阿拉布坦一度控制漠西,1717年占領西藏。清廷決定“驅準保藏”。1720年,清軍兵分三路挫敗準部勢力,收復西藏。在對西藏的治理方面,清朝強化了制度性管轄,建立駐藏大臣制度,并派遣駐藏軍隊,合理管轄西藏宗教與世俗事務,改變了歷史上以羈縻為主的治藏方略。藏傳佛教格魯派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1653年,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1713年,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清王朝還將寺廟和宗教領袖納入地方行政體系。在東南沿海,鄭成功率軍驅逐荷蘭殖民勢力,臺灣重回祖國懷1683年,清政府統一臺灣,次年設府置縣,隸屬福建1780年夏,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莊萬樹園筵宴班禪及其隨行喇嘛、這場盛宴體現出清朝在治理邊疆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政治成果。清朝疆域鼎盛之時,擁有1300余萬平方千米的陸地國土,以及遼闊的海疆,為現代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堅實的疆域版圖格局。區(qū)面臨外部勢力的重重襲擾,各族人民共同書寫抗擊外來清初,沙俄進犯黑龍江流域達斡爾等族聚居區(qū),燒殺搶掠,激起強烈反抗。此后,沙俄進一步深入我國東北地區(qū)。1685—1686年,清軍出兵雅克薩抗擊沙俄侵略,沙俄傷亡慘重。最終,中俄雙方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兩國邊界,確保了東北地區(qū)較長時間的安定。這也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個具有主權國家性質的條約,標志著傳統中國4的“王土”觀念開始向近代民族國家的領土意識轉變。乾隆中期,緬甸聲言西雙版納應屬緬甸,不斷侵擾西南土司地區(qū)。1765—1769年,清朝采取戰(zhàn)和并用乾隆后期,廓爾喀兩度侵入西藏,一度奪取西藏多座軍風雪入藏,歷經一年,將廓爾喀軍驅逐出境,維護了西藏地區(qū)的統一白山派大和卓波羅尼都之孫,生于中亞浩罕國。自嘉慶二十五年(1820)起,在浩罕國統治者的支持下,張格爾率部多次襲擊卡倫(哨奪,利用宗教煽動當地民眾叛亂。道光六年(1826)得英國之助,張格爾再次率浩罕兵入侵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等地,遭到當地而后俘獲張格爾,最終平定亂局。清朝前中期的大一統不是簡單的攻城略地,而是高度重視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產物。宋明以來,一部分中原士大夫用邊疆族群,自居正統。清朝疆域一統之后,確立了新的正統觀。如論證疆域合一、無內外之別(而非華夷之辨)才是大一統的核心要義,而清對蒙古、西南、東南等地的統一遠邁前代;如論證其施政擁有“德性”建“帝王經學”和新歷史觀,塑造符合儒家理想的“圣君”形象,“繼前統,受新命”,凸顯法統的一脈相承。清朝入關后,清政府重理對中原王朝與邊疆政權一視同仁。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也屢次重申,清朝入主中原承襲了明朝的正統性與合法性。清朝大一統的政治觀蘊含著“天下一家”的族群觀念。入關之前,能“得其和”。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最初族群之間的緊張關策調適得到緩和,順治帝強調清朝底定中原,天下一家,無論滿漢官民5皆是其臣子??滴醯壑赋觯磺猩穸际乔宓壑嘧?,覆育生成,沒有區(qū)別。論調,清政府對此竭力駁斥。雍正專門作《大義覺迷錄》指出,“夷”字是方域之名,并無貶義,天下一家、萬物一體是“萬而“類聚群分、鄉(xiāng)曲疆域”的“華夷之辨”則狹隘德者居之,無須分別華夷。清朝關于“天下一家”的論述,與日后“中師之外,都會加入各省日出入晝夜及節(jié)氣時刻列表,后又陸續(xù)增入蒙古、回疆部落以及大小金川土司等地域,宣示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格局。面紹述儒家思想,尊崇宋明理學,同時推崇蒙藏聚居地區(qū)的藏傳佛教信仰,使之與儒家思想并包互補;另一方面,清朝既有“一體化”統治,又有不同族群的“因俗而治”。與元明政府相比,清政府對各族事務的處理更加靈活高效,極大地穩(wěn)固了滿族與漢族、蒙古族、藏族之間的一體化政治關系。古等各族賢人能士共同參與管理,權自中央。在東北,建立四種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以盛京將軍、寧古塔將軍(后改稱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管轄旗人;以州縣制統轄民人,以姓長制統轄吉林邊民;以旗路制統轄黑龍江邊民。在北疆和西北地區(qū),實行軍政合一的盟旗制度,由理藩院委派蒙古王公擔任旗長和盟長,受當地駐守將軍節(jié)制。在新疆,實行軍府伯克制,以將軍轄下的都統、參贊、辦事、領隊等各級駐扎大臣兼管民政,地方行政方面則將州縣制、盟旗制和伯克制三者并用,分別推行凡涉及重大問題,如西藏與鄰國關系、軍隊駐防、宗教領袖繼承等,均6由中央政府決定人選。在西南,實行改土歸流,以中央委派的流官代替土官,使當地政治制度基本與內地一體。家方面成效明顯。清政府在中央層面還制定了治理邊疆族如《蒙古律例》《回疆則例》《西寧青海番夷成例》,以及《西藏通和《喇嘛律例》。生活在西南邊疆的苗、瑤、壯等族群,巡狩聯結各族感情,結成緊密的政治共同體??登鄹髁文涎?,對南北融合、滿漢融合,都有推動之功。清政府每年都會在承德接見蒙藏政教首領,舉行秋狝、禮佛、會盟、封賞、賜爵等活動,促進漢、滿、蒙古、藏等各族人民更好地融入統一的政治共同體。清朝前中期,中華一統的政治格局為族群間的經濟交流提供了廣闊舞臺。攤丁入畝的改革與新作物的引入,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隨著內地人口遷移與邊疆開發(fā)政策的推行,東北、西北、西南、臺灣等地得到進一步開發(fā)。北方廣大游牧地區(qū)改變了過去單一游牧經濟的狀況,多種經濟方式并行發(fā)展。內地與邊疆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其間形成的新的貿易地帶,在族際貿易、藩部朝覿、交通聯絡、族群交融等方面發(fā)揮著樞紐作用。清朝前中期,蒙古、東北地區(qū)的半農半牧區(qū)日漸增多,其與內地市場的聯系日益加強,物質和技術交流頻繁,商路拓展。為開發(fā)邊疆,清政府組織赴西北、西南與東北地區(qū)的大規(guī)模移民屯7墾。入關之前,女真部族已意識到屯田戍邊的重要性。統一政府推行“屯墾開發(fā)、以邊養(yǎng)邊”的政策,以兵屯、戶屯、回屯、遣屯和旗屯等方式發(fā)展屯田。這一政策,既可以保證駐軍的糧食供應,也可以紓解中部省份的人口壓力。大批內地滿漢兵民前往新疆,發(fā)展農耕和如南疆的哈喇哈什(今新疆和田西)、玉隴哈什(今新疆洛中心。雍正帝的改土歸流,為西南邊疆的開發(fā)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當地原來由土官、土司控制的封閉天地被打破,內地民眾紛至沓來。如漢人將種植粳米的技術傳授給德昂族,使其家家有余糧。乾隆年間,漢人知府傳授養(yǎng)蠶繅絲之法給仡佬、苗、漢等族人民,當地出現了“家家門前種青杠,家家虔拜馬頭娘。小姑絡絲大姑織,蠶事忙于農事忙”的景象。漢人使用的織布機也在貴州各族人民中逐漸推廣。此外,清朝時期數以萬計的漢人至云南、貴州經商、開礦,也促進了當地的商業(yè)發(fā)展和市鎮(zhèn)興起。清朝以前,臺灣地區(qū)地廣人稀,土地荒蕪。鄭氏父子治理時期,臺灣始有一定發(fā)展。臺灣重回中央政府管轄后,清政府在臺置衙設官,獎勸農桑,輕徭薄賦。閩粵沿海漢人不斷前往臺灣,與當地民眾一道開發(fā)山林。臺灣人口日增,耕地日廣。康熙后期,開墾范圍已有兩千余里,內地商賈、墾民,給當地民眾帶來漢人的先進農具、耕作方法和經商之道,當地民眾亦“以師事之”。嘉慶后期,臺灣大部分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已接近漢人聚居地。清政府取消了明朝設置的多數遷徙禁令,并以減免稅賦、發(fā)給谷種或牲8增加人口,康熙帝晚年頒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雍正朝進一步實行“攤丁入畝”(又稱“攤丁入地”“地丁合一”)改革,將歷代相沿的丁銀并入田賦,統一征收。這標志著在中國實行了兩千多年的人頭稅(丁稅)被徹底廢除。這一制度使勞動者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有利于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fā)展。清廷還招徠“有力者”,令其在指定地區(qū)(如云、貴、川)雇工開墾。康熙年間,上百萬人遷徙到云南、貴州等省,冒著瘴癘之氣,開發(fā)出肥沃的谷地。分散在華中、華南和漢水流域高地的“棚民”刀耕火種,披原本不適合種植糧食的坡地被開墾成田地,其中一些還被改造為梯田。經濟作物也越來越多見。北方農戶種植了大量的棉花、煙草、花生。在中原的一些地區(qū),20%~30%的土地用于種植棉花。在南方,閩粵的很多從江南帶回原棉,賣給本地織工。新作物的引進、土地的開墾,使農業(yè)上述因素直接導致中國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全國人口在乾隆六年(1741)突破1億;乾隆五十七年(1792)突破3億;道光十四年(1834)突清政府在全國建立了功能齊全、組織嚴密、制度完備的驛站郵傳系統,承擔官文傳遞、官員接待、物資運輸等事宜。全國性驛站網以京師皇華驛為核心,下設西北、東北、西路、中路、東路五條主干驛道。驛道成為中央與地方聯系的生命線,不僅有助于實現和鞏固政治軍事上的大一統,而且在族群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比如西南地區(qū),從中原聯結青藏高原周邊的驛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串聯起深山峽谷中的各個族群。其中,康藏驛道、滇藏驛道、青9藏驛道的作用尤為突出。驛道改善了當地的交通運輸,促進了青藏高原與中原、當地與周邊族群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在青藏高原周邊推動形成了聞名于世的藏彝走廊、茶馬古道、鹽馬商路等區(qū)域經濟紐帶,深化各族“互為依賴”“互為補充”的經濟聯系。原的名貴藥材,如麝香、蟲草、貝母等,亦受內地歡迎。而川滇地區(qū)種植多種農作物,又是世界著名的茶葉產地。通過驛站系統,青藏高原與川滇兩地互通有無,形成“茶馬互市”。清政府對驛道的有效管理和系統布置,使茶馬貿易經久不衰。商貿繁忙的茶馬古道,成為各族交往的活躍走廊。藏人的酥油、漢人的米茶、納西人的工藝、彝人的騾馬、傈僳人的弓弩、怒人的玉米在互市廣受歡迎。漢、藏、納西、彝、傈僳等生活在大西南和康藏區(qū)的各族人民,在古道旁共同譜寫族際互動交融的美好圖景。臺站和疆內臺站兩類。入疆臺站主要設置在自北京通往新疆地區(qū)的沿途;疆內臺站主要是從地方經濟政治中心伊犁,逐漸向周邊地區(qū)延伸,北疆輻射至巴里坤、古城(今新疆奇臺)、迪化南疆輻射至哈密、吐魯番、庫車、阿克蘇、和闐等地,從而形成以伊犁為樞紐的驛站網絡。新疆臺站的功能,最初以軍用為主,疆內局勢穩(wěn)定后,其用途逐漸多元化,為新疆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與內地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提供諸多便利。伴隨著各族間商貿活動的頻繁,驛站沿途興起了大大小小的城四川理塘)、察木多(今西藏昌都)、拉薩、松潘、西寧、蘭州等諸多城鎮(zhèn)聯結;在內地和蒙古、西域之間,則形成包括歸巴里坤、迪化在內的貿易路線,其中很多市鎮(zhèn)至今仍是區(qū)域商業(yè)中清朝形成了一個內部緊密聯結與互動的大規(guī)模經濟交換系統。入關之前,清朝就已經憑借軍事和其他手段控制了長城沿邊的貿易。問鼎中原之后,清朝借助貿易將自己與蒙古諸部的利益深度融合,以非軍事手旅蒙行商群體的形成是長城內外經濟交融的典型代表??滴踔斜M管政府取消邊地官營馬市,但民間集市卻悄然興起。清軍西征準噶爾期間,以晉商為主的內地商賈紛紛開展隨軍貿易,赴大漠經商,逐漸形成規(guī)模大、時間長、影響深的旅蒙行商群體。清政府對旅蒙商人優(yōu)渥有加,允許其到新疆、歸化城土默特等地貿易??滴鹾笃?,凡赴歸化城以北和漠西厄魯特蒙古的旅蒙商人,憑歸化城將軍批準頒發(fā)準入票”赴特定盟旗貿易。清中期以后,封禁政策日漸松弛,旅蒙商或深入漠北的喀爾喀、科布多,乃至唐努烏梁海,或赴漠西伊犁、塔爾巴哈臺等地,蹤跡幾乎遍布大漠各個角落。隨著經濟實力日增,一些旅蒙商由行商轉為坐商,形成實力雄厚的商號,大盛魁、天義德、元盛德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為漠南政治經濟中心,歸化城成為溝通各地的經濟樞紐,盛極一時。包頭市場多為晉商占據。乾隆年間,由山西祁縣喬家創(chuàng)立的復盛公商號,經營范圍廣泛,凡糧食、皮毛、綢緞、藥材、錢業(yè)、典估等應有盡有,當地諺語云“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在遼東,八旗的每一旗都作為相對獨立的商業(yè)單位參與貿易,掌握了后金的經濟命脈。晉商的貿易網絡因其影響力被八旗旗商吸納。其中最重銷往蒙古和西域的第二大宗商品。在蒙古地區(qū),磚茶甚至被當作貨幣來茶馬貿易逐漸轉為茶葉貿易。清朝采用陜甘茶引、四川邊引等茶葉邊銷模式,茶馬司頒引(發(fā)照)、商納稅銀,在保持政府控制下的茶商專賣制度的同時,更多延續(xù)明朝后期茶葉邊銷的市場化趨勢,創(chuàng)立以票代引、部票貿易兩種市場化運作模式。除茶葉之外,內地銷往邊疆的還有哈達旗布、針、棉線、繭油、風帕、布匹、煙葉、水煙等諸多農產品和手工業(yè)品,而藏族聚居地區(qū)內銷的則有鹿茸、麝香、黃白金、狐皮、藏紅花、藏香等,西域則向內地出售現銀、金砂、鹿茸及各種干果。清廷以茶葉貿易為邊政和財政服務,降低了邊疆治理成本。在川藏茶葉貿易中,清政府“歲約征銀十數萬兩”,為賞賜喇嘛、修繕寺廟提供了穩(wěn)定的經費來源;在甘青西域,清廷曾以茶搭放兵餉;在蒙古,來自茶葉貿易的稅、費、捐是各衙門的重要經費來源。清朝貨幣供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急劇增長。清朝在各省均設有鑄幣廠,鑄幣頻率也遠非前朝所能及。隨著海外貿易的開展,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乾嘉年間,銀票、錢票、錢莊本票、匯票,以及轉賬制度等信用支付手段日漸普遍。天山以北與內地一樣使用銀兩,清政府在伊犁鑄造制錢;新疆六城地區(qū)(塔里木盆地周圍地區(qū))則以“紅錢”為主,其幣面由于江南以及運河沿岸、長江中下游沿岸等稻米主產區(qū)大規(guī)模種植棉花,導致糧食作物短缺,贛江流域、湘江流域、四川盆地等區(qū)域先后加入商業(yè)化稻作。雍正年間,每年有800萬石至1300萬石稻米從長江中上游運到江南,漢口成為這一龐大跨區(qū)域貿易的集散地。清中期,全國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1/2以上的棉布、9/10以上的生絲,以及幾乎所有的茶葉,都是為了在市場販賣而生產。清朝城鄉(xiāng)市場網絡體系逐漸發(fā)展分化為流通樞紐城市、中鎮(zhèn)和農村集市三大層級。流通樞紐城市指全國性或大區(qū)域的流通樞紐,中等商業(yè)城鎮(zhèn)是地區(qū)性商業(yè)中心,貿易范圍覆蓋一兩個府十來個縣,如運河沿線的山東濟寧和江西贛州等。農村集市是遍布全國各州縣的基層市場,與小農的關系最為密切。在清中期,平原地區(qū)的小農只需步行一兩個小時即可到達集市,半日可往返;河網區(qū)耗時更短。最晚至道光年間,多數省區(qū)已形成廣闊的農村集市網,與流通干線上的商業(yè)城鎮(zhèn)相聯系,形成全國性的商品流通網絡體系。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廣大農民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和大部分手工業(yè)品就能滿足生活需要,因此對外來商品需求不大。加之有清一代,政府沿襲重農抑商傳統,視外貿為對外夷的恩惠,對外國商品在中國很難打開市場,但中國商品在外國卻很受歡迎。當時歐洲和北美的普通人已經用中國瓷器、飲中國茶、穿中國絲綢。因此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處于絕對出超地位。18世紀上半葉,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輸出的貨值,不少年份有95%以上是白銀;到18世紀末,每年仍有大約74萬兩白銀輸入中國;直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夜,美國輸入中國的貨值仍有50%左右為白銀。拆去藩籬,彼此交流,走向融合。廣泛存在的聯姻現象,使各族之間水乳交融。清朝大規(guī)模移民活動屢見不鮮,漢人由中原遷至邊疆四至,同時周邊族群或南下或北上而進入中原地區(qū),基本上形成了漢人與其他各族縱橫交錯的分布格局。有清一代,中原等地因人口激增而地力有限,民眾背井離鄉(xiāng),遠赴蒙古、東北等邊疆地區(qū)謀生,“走西口”“跑口外”“闖關東”是其中主要途徑?!翱凇北局该鏖L城的關口。順治年間,清政府允許民眾在各邊口內的空地治田營生,但禁止到口外游牧開墾。然而,令已出而禁未止。陜迫于生計,不得不租借口外蒙古人的土地耕種,春出秋歸,歲以為常,被稱為“雁行客”??滴跄觊g,綠營軍駐防內蒙古,推行“開邊制”,招漢人耕種。山西、陜西、甘肅等地貧民蜂擁而至,經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殺虎口及陜西邊外關口等,遷往內蒙古西部。伊克昭盟七旗境內,凡鄰黃河、長城處,皆有漢人足跡。雍正以后,內地農民前往后套(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狼山、烏拉山麓南部平原)開墾者漸多。隨集中分布在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彥淖爾至庫倫。但遼東土地肥沃,地廣人稀,又鄰近直隸(今河北)、山東,故偷越關口者始終不絕。乾隆年間,直隸、山東農民已深入東北腹地。其中一部分在進入吉林烏拉(今吉林吉林)、伯都訥(今吉林松原)地區(qū)的同時,還沿遼河和柳條邊墻北上,進入內蒙古東部的哲里木盟(今吉林通遼)墾種。在清朝大規(guī)模移民運動中,還有一個感人的西遷故事,即錫伯族萬里戍邊。清廷平定準噶爾叛亂之后,剛被收復的伊犁地區(qū)歷經數十年戰(zhàn)亂,地荒牧凋,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邊防空虛。彼時沙俄步步東擴,時時覬覦。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廷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駐扎伊犁惠遠城(今新疆霍城南),統轄全疆軍政事務。1764年富力強的錫伯族士兵1000名,防御、驍騎校20名,連同眷屬3275名,西遷伊犁。生活在白山黑水間的錫伯人彪悍忠義,善騎射,能打仗。嚴酷的自然地理、寒冷的氣候條件、多次生業(yè)方式的轉變以及百年戎馬生涯的鍛煉,培養(yǎng)了錫伯人豪爽強悍、兼容并蓄、吃苦耐勞和堅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心態(tài)。錫伯族軍民趕著牛車、駝隊,帶上行裝,一次斷糧,靠野菜果腹。乾隆帝原本給了3年的行軍期限,他們卻只用了1年3個月,就抵達伊犁霍城一帶。抵達次年(1766),他們被安排到察布查爾地區(qū)組建錫伯營。作為集軍事、行政、生產于一體的組織,錫伯營在當地挖渠墾荒、擴大生產,同時數次參加平叛斗爭,為促進邊疆發(fā)展、大規(guī)模移民使得不同人群錯落雜居,族群融合的趨勢難以阻擋。清初,實行“旗民有別”的政策。順治初年,將漢官及商賈民人盡徙北京南城居住,北京內城為八旗所居;在近畿則推行圈地、投充、撥補等政策、強征良田,設立屯莊,分給旗人,或作為皇莊、王莊。各地駐防八旗另建“滿城”居住,與當地民眾隔離,去世或致仕須歸京。加上旗人的種種政治、經濟特權,這些構成清初滿、蒙古、漢旗民同普通民眾之語言習俗相互浸染。旗人社區(qū)功能從以族群血緣和政治軍事需求為主,轉向以經濟文化生活為主。畿輔旗屯由于頻繁的土地交易,與普通村莊漸無差別。駐防八旗所在各地的民眾,通過做奴仆、雇傭、抱養(yǎng)等滲入旗人社會,有的養(yǎng)子甚至承襲旗人身份。乾多奏報,西安駐防兵額僅8600余名,仆人卻在蒙古,隨著內地移民不斷涌入以及八旗駐防、屯墾、經商等活動影響,土默特地區(qū)有蒙古、漢、滿、回、藏等族聚集生息,村落也由單乾隆中期以后,漢民在該地中部呈點狀分布;道光、咸豐時期,漢人移民激增,分布于該地東部長城沿邊一帶。道光中期,伊克昭盟蒙漢人口結構發(fā)生極大變化,漸漸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在甘青寧地區(qū),隨著移民墾殖和商貿流寓人口增多,當地漢人從明朝的集中于屯田、衛(wèi)所等據點,發(fā)展為廣泛而分散的面狀分布,與回、藏人群雜居??滴醵?1681),在河湟地區(qū),“衛(wèi)之輻轅殷繁,不但河西莫及,雖秦塞猶多讓焉。自漢人、土人而外,有黑番……有西夷……而番回特眾”。乾隆初年,大通衛(wèi)各堡寨均為漢、回、土民雜居,如新莊堡“土人什之六,回民什之三,漢人什之一”,百勝堡“土漢民各半,間有回民”,河州堡“回民、漢人間有”。在新疆,清前中期移民進一步使當地族群結構多樣化。察哈爾蒙古吾爾)、哈薩克、布魯特等,發(fā)生不同程度的交往。他們畜養(yǎng)的馬牛羊有相當部分供給綠營等作為軍糧。新疆各族交錯居住的格局基本形西南地區(qū)經歷了同樣的歷史進程。以往滇東南以壯、彝、瑤、傣等族民眾為主。隨著改土歸流的推行,滇銅滇錢外輸,便利了交通往來,當地漢人逐漸增多。雍正年間,云南普洱府便有大批漢人移入,“客籍之商民于各屬地,或開墾田土,或通商貿易而流寓焉”,道光時已是“風俗人情,居然中土”。同時,本地原有的族群界限被沖破,逐步擴散。很多單一族群聚居的村寨大部變?yōu)槎嘧迦弘s居。據《開化府志》,該府八里共轄村寨1203個,其中漢人聚居的只有25個,漢夷雜居的則有110個,其余多為壯、彝、傣族各支系的人所居族際通婚是清前中期族群融合的突出特征。從社會上層來看,清朝將聯姻作為鞏固統治的重要手段。其中,滿蒙聯姻是清朝長期推行的一項國策。入關前,清朝便已與科爾沁、杜爾伯特、敖漢、土默特等大部分蒙古歸屬部落建立聯姻關系。入關后,更是形成了以“指婚制”為核心,包含婚禮、陪嫁、額駙及格格等人封號、省親、喪葬等內容為一體的聯姻制度。嘉慶后,滿蒙王公自行通婚。滿蒙聯姻持續(xù)300年,清皇室通婚近600人次。在滿蒙聯姻的背景下,蒙古諸部對清朝普遍忠誠。清朝滿蒙聯姻的意義遠超往代“和親”,不但維蒙古的統治,也使蒙古成為鞏固邊疆的重要力量。不少蒙古額駙或出任各類官職,或主動請纓征戰(zhàn),為維護統一立下汗馬功勞。滿漢上層的通婚亦時有發(fā)生。貝勒岳托于天聰六人民奏》,建議滿漢聯姻?;侍珮O接受建議,安排岳托娶漢人佟養(yǎng)性之女為妻,后又分賜“大凌河官員及副將十五員娶妻”之禮,由此大開漢滿聯姻之風。清初八旗內部的滿、蒙古、漢人聯姻,不受旗分限制。順治帝有四位妃子是漢軍八旗女子,康熙帝娶漢軍八旗女子更多,而清朝公主下嫁漢軍旗人的亦不少。各族間的通婚亦很普遍。順治五年(1648),曾頒行滿漢通婚條例。清廷又很快轉向禁止?jié)M漢間的通婚,嚴格地說是禁止八旗內外的通婚。但滿漢民眾通婚非常普遍,道光年間,這種情況令。為了規(guī)避禁令,有人用“頂名”的辦法先轉為漢軍旗人身份,再通婚。駐防八旗雖然與當地民眾有著更為嚴格的隔離,但也不乏通婚。漢漢人移民草原使蒙漢通婚增多。滿蒙聯姻時,不少漢人仆役隨嫁而來,定居蒙古。法庫縣四家子鄉(xiāng)蒙古人李姓,昌圖縣東嘎鄉(xiāng)四家子鄉(xiāng)的金、王、李、趙、賈、孟、何、高“八姓蒙古”,都是雍正年間隨端柔公主出嫁,從直隸灤州遷來的。隨嫁的仆人、匠人、守陵戶與蒙古人雜居、通婚,“穿蒙服、說蒙語、姓蒙姓、叫蒙古名”,漸漸融入。在甘青寧地區(qū),蒙古、藏、漢、回等人群間的通婚、融合非常普遍。蒙藏民眾信仰一致,生活方式相似,通婚較多??滴跄觊g,今青海省黃南州河南蒙旗地區(qū)的親王與拉卜楞寺結成供施關系,蒙藏民眾交流更趨密切。歷代河南親王中有4人具有藏族血統,其部眾與藏人之間的通婚也非常普遍。西南地區(qū)改土歸流后,隨著大規(guī)模的移民開發(fā),各族群眾之間通婚現象普遍,當地少數族群受漢文化的影響也較多。乾隆年間,貴州巡撫愛必達按照接受“教化”的程度,把黎平府的村寨分為幾種。其中,“洞苗”“向化已久”,男子耕讀,女子穿漢裝、纏足,與漢民通婚;“花衣苗”“白衣苗”“黑腳水西苗”能難發(fā)、讀書應試,然而婦女的服飾未改;“黑苗”則固守舊俗,“鮮知文字”。雍正元年(1723),云南麗江改土歸流設流官知府后,清廷設置以漢軍綠營把守的關、哨、汛、塘等軍事、交通據點。這些軍人或彼此通婚,或娶“夷婦”,形成雜居在麗江關渠山隘間的漢民村落。他們的后代則普遍同當地民眾通婚,部分隨俗融合于納西等族。麗江等地往來的商人,也多有娶妻生子者,往往經過一二代后融入納西族?!暗澜y”與“治統”合于一身,極大影響了清朝學術,增進了國家認同。同文之治是清朝文化的另一特色,以多語文為特征的多族群文化共存于大一統實踐之中,“和而不同”文化理念逐漸彰顯,“精忠無二”的政治倫理廣為推崇,漢、滿、蒙古等各族人民在語言、生活方式、精神領域、社會活動等層面深入互動交融,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統治文化發(fā)達的中原地區(qū),特別是規(guī)模龐大的士人群體,康雍乾三帝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了儒學傳統,力圖實現“道統”與“政統”的合一,維系大一統的政治觀。從皇太極、順治帝,到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都崇德尚學,通過“經筵日講”、解釋經典等活動,把自己塑造成符合儒家理想標準的帝王形象,確立“圣君”地位。此外,他們通過編纂大型類書、官修史籍等手段,引導民眾思想,塑造了天下讀書人對清朝統治的認同。清前中期尊崇孔子,順治帝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康熙帝對孔子行三跪九叩之禮,御書“萬世師表”。清帝壟斷孔廟禮儀,來表達“治教合一”。雍正帝即位之初,頒布《諭封孔子五代王爵》諭旨,首次以官方形式明確規(guī)定“天地君親師”的次眾,皇權擁有政統,負責行政治理。但是,康雍乾三帝卻刻意打造“圣君”形象,獨占道統,最終實現二者匯聚于皇權之下。以“經筵日講”為例,清帝一方面借此塑造自身符合儒家“圣君”標準的勤學形象,另年后,“復講”提前,由皇帝先講。這一角色調轉,使經筵日講成為皇清帝屢屢親自參與論辯、清整經說、編纂經書,引領治成清朝獨具特色的“帝王經學”。順、康二帝漢宋兼采而尊朱子,雍、康熙年間官修《易》《書》《詩》《春秋》四部經書的注本,乾隆初年官修《三禮義疏》,均反映了清朝官方的經學思想。特別是自康時期,陸續(xù)纂修的《欽定春秋傳說匯纂》《日講春秋解義》《御纂春秋直解》等解經之作,以“尊王”為中心構建解釋體系,消弭其間的華夷之辨。乾隆帝還親自操控史事評鑒,設定褒貶標準。知識資源,重建價值體系、學術范式,以此來強化江南士大夫對清政權的文化認同?;噬弦允サ露犹煳?,天下大治,生民乂安,故知道統之傳果在上而不在下也。”此外,清前中期諸帝極為看重官員化民成俗的責任,通過鄉(xiāng)約、社學、巡歷鄉(xiāng)村等舉措深入基層?!妒ブI廣訓》的廣泛傳播、教導和流傳,便是例證。道光年間的古壯文典籍《頓造忙(創(chuàng)世經)》中,也記錄了廣西鎮(zhèn)安府土司向當地傳播詩書和書“同文”之治跨越語言與族群的界域而具有超軼前朝的治理效力。多語文書并非清朝首創(chuàng),元、明皆有。但清朝的多語合璧文書卻成為定制,規(guī)模較大,在邊疆治理、禮儀實踐、認同塑造等方面發(fā)揮重要古文地位下降,公開文書以滿漢合璧為主。后來,越來越多的文字進入書中注釋一律用漢文,以便“凡識漢字者莫不通其文、解其意”。這說明滿文雖有特殊地位,但漢文作為通用文字的地位趨于穩(wěn)固,其傳達的教化理念是“同文”的核心。的基礎上,先后添加漢文、蒙古文、藏文和察合臺文,增纂鑒?!稓J定西域同文志》是清朝第一部關于新疆、青名的多語種大型辭典。清朝還系統翻譯各族各類典籍,文翻譯《遼史》《金史》《元史》《明實錄》《明史間以滿文重新翻譯“四書五經”,以滿漢文合璧形式雕版印刷;民間以滿文翻譯刊印了《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小學》等漢文蒙學書籍;還將卷帙浩繁的《甘珠爾》《丹珠爾》兩部大藏經翻譯成滿文、蒙古文。清朝特別設置翻譯科,為多語人才進身之階,又設蒙古學、唐古忒學、回子官學(后改為回緬官學)、托忒學等,以培育人才。雖然入關前清朝統治者便將“國語騎射”作為立國之本,但旗人子弟“漸習漢語”“沾染漢習”的現象仍不可逆轉??滴跄觊g,因各滿洲官員已通曉漢語,裁去部院及各地衙門中的翻譯人員——“通事”。嘉慶年間,八旗子弟的滿語口語生疏,甚至已不識滿文。騎射習俗也未能保持。雍正以后,清帝屢屢為此怒斥八旗官兵。八旗子弟開始仿效漢人服飾風俗,出現取漢姓及字號、以行字界定輩分等漢化現象。這反映出滿漢文化交融,漸呈一軌同風之象?!巴摹敝伪憷烁髯逶谡Z言、服飾、文學、藝術等方面的互滲交融。在語言方面,首先,作為現代普通話語言基礎的北京官話,吸收了以滿語音譯詞為代表的大量滿語詞匯,如耷拉、磨蹭、馬虎、貓兒膩、挺(很)、薩其瑪以及“寧古塔”“松花江”等地名。其次,新生了一些把式”由漢語的“車”和滿語“把式”復合而成。最后,出現了因滿人風俗而創(chuàng)造的滿式漢語詞匯,如剃頭、抓辮子、捕婁子、旗袍、下嫁、漢全席,亦滿亦漢,非滿非漢,是滿漢飲食文化融合的典范。在建筑方面,北京紫禁城在建筑群體布局、空間序列設計上,傳承了軸線布局、又汲取了豐富的多民族文化特性,見證了滿、漢、蒙古、藏等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版微電影劇本委托創(chuàng)作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版錨索施工項目質量監(jiān)督及驗收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高校教師博士后工作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個人食材采購與加工一體化服務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品牌冰箱環(huán)保認證與推廣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國際會議外籍嘉賓邀請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公共場所安全管理服務協議3篇
- 2025版國際合作項目合同中因國際關系變化情勢變更的合同修訂條款4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業(yè)專利技術評估與交易合同3篇
- 2025年度商業(yè)地產租賃轉租與廣告投放合同3篇
- 第十七章-阿法芙·I·梅勒斯的轉變理論
- 焊接機器人在汽車制造中應用案例分析報告
- 合成生物學在生物技術中的應用
- 中醫(yī)門診病歷
- 廣西華銀鋁業(yè)財務分析報告
- 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申請表(個人)
- 大學生勞動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繼電保護原理應用及配置課件
- 《殺死一只知更鳥》讀書分享PPT
- 蓋洛普Q12解讀和實施完整版
- 2023年Web前端技術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