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復習試題分類匯編:論說類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復習試題分類匯編:論說類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復習試題分類匯編:論說類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復習試題分類匯編:論說類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復習試題分類匯編:論說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說類

(2023新課標1,10-1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材料一:

襄子國于晉陽中①,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

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

君臣之禮,是以先之?!敝倌崧勚?,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被蛟?

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

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

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

(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笫目②:"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

持久歷遠,遏奸中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附曰:"今世人

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

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蔽涑?/p>

曰:"諾。"子射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號與而后有功。乾韭書五夫子魯

2月!必提本然后難工菖有丕似裁?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

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

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作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

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瞳大道而不悟,

信省國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

之戰(zhàn),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鮑:孔鮑,孔子八世孫。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

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韓非書聞云夫子回善之目引向以張本月然目后難之目豈有同不似哉?

答案CEG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答案B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

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

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

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

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

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D.子鮑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船對

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

答案c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答案(1)我的群臣沒有不對我有驕傲輕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沒有失去君臣間的禮節(jié),因此把

他放在前面。(大意2分,"驕侮""先"各1分)

(2)請允許我大體說說一隅之見,先生您細察一下它是否真實。(大意2分,"請""審"各1分)

5.子船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3分)

答案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共3分;只抄原文,且

找準位置,即可以認為考生理解考題,給2分;只寫年代有差別但不具體的,給2分;意思對即可)

(2023新課標11,10-1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材料一:

凡戰(zhàn),若我眾敵寡,不可戰(zhàn)于險阻之間,須要十號寬廣之地。聞鼓則進得容則以無有不勝。

法日:"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溫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苻堅曰:“君

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zhàn)。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堅眾皆曰:"宜阻泥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

萬向水,逼而殺之?!比谝嘁詾槿弧K祺獗鴧s,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

銳八千渡犯水。玄、琰進兵大戰(zhàn)溯水南,堅眾大潰。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臼曰:"前代戰(zhàn)斗,多是以小術而勝

無術,以芍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p>

太宗顧侍臣檢《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

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察。,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

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隋而欲勝敵丕亦難坐星古攵旦無術毒苻豎之類趨也。“太宗

曰:"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配水,此兵能合

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

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p>

(節(jié)選自《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

L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

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夫為人困所同陷目而欲勝向敵且不亦難乎且臣故曰無術焉目苻堅之類問是也。

答案EFG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fā)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

答案B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苻堅與謝玄隔流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泗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晉軍

先渡河上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

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fā)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戰(zhàn)

于泗水之南,苻堅的部隊潰敗。

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

的兒子慕容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

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zhàn)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

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答案D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答案(1)請您稍稍后退,讓將士們得以展開戰(zhàn)斗,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觀戰(zhàn),不是很愉快

嗎!("卻""得""不亦......乎”各1分,句意1分)

(2)古人臨陣時出奇兵,攻擊敵人意想不到之處,這是變化的方法嗎?("出奇""不意""斯"各1分,

句意1分)

5.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泗水之戰(zhàn)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①為慕容垂所陷害;②用兵能合不能分。

(2022全國乙,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9分)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拿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yǎng)之,育之長之,

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日:“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

對目:“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

濟而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湯裝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

君不修德,船中之人盡敵國也?!蔽浜钊眨骸吧啤!?/p>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目:“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日:“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

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劉厥敵,摩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碧?,邵公入,

王日:“為之奈何?”邵公對目:“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鄙?/p>

公出,周公入,王日:“為之奈何?“周公日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

在于二人送玉日廣大平乎木下矣凡所以貴士君于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壽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公野之,喟然嘆目:“令吏養(yǎng)之。"晏子曰:“臣

聞之,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惫Γ邢采?。

晏子曰:“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

秩焉?!本肮浚骸爸Z?!庇谑抢先跤叙B(yǎng),鰥寡有室。

晉平公春筑臺,叔向日:“不可。古者圣王貴德而務施,緩刑辟而趨民時。今春筑臺,

是奪民時也。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日:“善?!蹦肆T臺役。

(節(jié)選自《說苑?貴德》)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

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

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

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

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饑者則食之”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

B.“而湯放之”與“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放”字含義相同。

C.“靡使有余”與“望其旗靡”(《曹劌論戰(zhàn)》)兩句中的“靡”字含義不同。

D.“公悲之”與“心中常苦悲”(《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悲”字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武侯乘船順河而下,對吳起說,險固的河山是魏國之寶。吳起以三苗氏、夏桀雖有河

山之固卻因不修德而亡為例,指出德政才是國之寶。

B.太公建議把殷商的士眾全部殺掉,一個也不要剩。邵公則建議有罪的誅殺,無罪的人讓

他們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議。

C.景公在壽宮游玩,看到老人背著柴并面有饑色,就下令讓官吏供養(yǎng)老人。晏子則指出,

喜愛有才德的人,同情沒能力的人,是守國的根本。

D.叔向反對晉平公在春天筑臺,認為那樣做會耽誤農時,如果只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

被后世稱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臺的勞役。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

譯文:_

(2)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

譯文:—

答案

1.D

2.A

3.D

4.(1)武王戰(zhàn)勝了殷商,召見太公而問道:"將如何對待他們的官員和民眾呢?”(大意3分

"克""奈……何"各1分)

(2)現在請讓我尋找老弱而無人供養(yǎng)的人,孤苦而沒有成家的人,評定后供給用度。(大意3

分"不室""論"各1分)

(2022浙江,14-1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刑賞忠厚之至論

[宋]蘇轍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勝于斯民也。為刑用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人于其中以不

能自出也;為賞以待天下之賢才,而唯恐天下之無賢而其賞之無以加之也。蓋以君子先天

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為而號之也。故罪疑者從輕,

功疑者從重,皆順天下之所欲從。

且夫以君臨民,其強弱之勢、上下之分,非待夫與之爭尋常之是非而后能勝之矣。故寧委

之于利,使之取其優(yōu),而吾無求勝焉。夫惟天下之罪惡暴著而不可掩,別白而不可解,不得已

而用其刑。朝廷之無功,鄉(xiāng)黨之無義,不得已而愛其賞。如此,然后知吾蕓用刑,而非吾之好

殺人也;知吾之不賞,而非吾之不欲富貴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納之于刑,其跡可以引而

置之于無罪;其功與之而至于可賞,排之而至于不可賞。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則天下將有

以議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與不可賞也,則吾猶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無刑、

可以有賞之說,則將以我為忍人,而愛夫爵祿也。

圣人不然,以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無刑,刑之,而傷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賞、

可以無賞,無賞,而害于信。與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膚、保其首領,而無怪于其上;

與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樂得為善之利而無望望不足之意。嗚呼!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

而不與,是亦志于殘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與之也,豈徒目與之而已也,與之而遂因以勸之

焉耳。故舍有罪而從無罪者,是以恥勸之也;去輕賞而就重賞者,是以義勸之也。蓋欲其思

西得之也。故夫堯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無以見于民矣。

(選自《蘇轍集》)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思砸的一項是(3分)()

A.民自為而召之也召:招致

B.故寧等之于利委:交付

C.而無憾于其上憾:遺憾

D.與之而遂因以必之焉耳勸:勉勵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A.

(然后知吾之用刑

I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B.

(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

(求人可使報秦者

C.

[蓋欲其思而得之也

I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D.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亞琥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以說理為主,始終圍繞刑賞忠厚,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對照,層層遞進,通順暢達,體現

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風。

B.作者認為,要以忠厚仁愛為本,如果只把刑賞作為手段,就起不到勸善懲惡的作用,這反

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國的思想。

C.文章指出,從君與民的關系上看,君強民弱,君上民下,君不應用權力壓制百姓,而應讓百

姓得到更多好處,順應百姓愿望。

D.作者認為,圣人對罪惡不可掩蓋或解脫的人,對在朝廷無功勞、在家鄉(xiāng)不講信義的人,進

行刑賞,其他情況要舍有罪從無罪。

4.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3分)

若夫當時賞罰之所不能及則又為之明言其狀而使后世嗟嘆

痛惜之不已嗚呼賢人君子之功烈與夫亂臣賊子罪惡之狀于

此皆可以無憂其無聞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選自蘇轍《史官助賞罰論》)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則將以我為忍人,而愛夫爵祿也。(4分)

(2)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是亦志于殘民而已矣。(4分)

1.答案C憾:仇恨,怨恨。

2.答案BB.兩個“之”都是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第一個“以”是連詞,表

目的,相當于“來”;第二個“以”是介詞,意為憑借。C.第一個“者”用在數詞后面彳主往總指上

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譯時可在人、事、物名稱前加“個”“件”“種”等;第二個“者”是定

語后置的標志。D.第一個“而”是連詞,表承接;第二個“而”是連詞,表轉折。

3.答案D首先,原文中第二段提到對“罪惡不可掩蓋或解脫的人”不得已“用其刑”,對“在

朝廷無功勞、在家鄉(xiāng)不講信義的人”不得已“愛其賞”。“愛其賞”即“吝惜賞賜”,可知選項

對其概括不當。其次,第三段開頭才有“圣人不然”這樣的句子,可見原文中第二段的主語

并不是“圣人”。故D項錯誤。

4.答案若夫當時賞罰之所不能及則又為之明言其狀而使后世嗟嘆痛惜之不已嗚呼便

人君子之功烈〃與夫亂臣賊子罪惡之狀/于此皆可以無憂其無聞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解析首先,根據文意確定結構緊密的幾處:賞罰之所不能及、為之明言其狀、使后世嗟嘆

痛惜之不已、賢人君子之功烈、亂臣賊子罪惡之狀、無憂其無聞、圣人重史官。其次,

可根據句首或句尾虛詞,加以判斷。如''則”“而"“是故”是句間連詞;"焉''是句末語氣詞。由

此,可斷出第一層大的停頓。最后,由于“賢人君子之功烈”與“亂臣賊子罪惡之狀”是并列

關系,且同為“無憂其無聞”的主語,所以在“功烈”后是第二層停頓。故可作出如上斷句。

該文段意思是:如果當時的賞罰還達不到,又明白地記載事件的情狀,而讓后代為之嘆惋

痛惜不停。啊!賢人君子的功勛和亂臣賊子的罪惡的情狀,在史書中都可以不用擔心湮沒

不聞了。所以古代的圣人重視史官。

5.答案(1)那么(人們)將認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賞賜)爵位俸祿啊。

(2)知道(上面)那些情況有可以給予百姓(刑賞忠厚)的道理卻不給予,這也是存心傷害百姓

罷了。

解析⑴“以……為”:“認為……是"?!叭獭?“殘忍、狠心”?!皭邸?“吝惜,吝嗇”。(每點1分,

大意1分)

⑵“與,,:“給予”。“是亦……,,中這也是……”?!爸尽?“存心、有心”。(每點1分,大意1分)

知識歸納

①忍

例句詞義出處

小不忍,則亂大謀〈動〉忍耐《論語?衛(wèi)靈公》

吾羞,不忍為之下<動>愿意,甘心《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王為人不忍<形>殘忍;忍心;狠心《史記?項羽本紀》

②與

例句詞義出處

則與一生彘肩<動>給予《史記?項羽本紀》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動>親附,親近《六國論》

吾與汝畢力平險<連>和《愚公移山》

去時里正與裹頭<介>為潛《兵車行》

蹇叔之子與師<動>參加《骰之戰(zhàn)》

吾與點也<動>贊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助>相當于“歟”《齊桓晉文之事》

[參考譯文]

古代的君子統(tǒng)治天下,并不是有要勝過百姓的心理。(他們)制定刑罰的目的是制裁天下那

些犯了罪的人,而唯恐老百姓犯法而不能自免;(他們)制定獎賞的目的是等待天下的賢能

之才(來歸附),而唯恐天下沒有賢才而使得自己的獎賞無法施加到他們身上。因為君子(是)

把天下放在最先,然后才有不得不做的事。不得不動用刑罰,不是我們君子內心追求的事

情,而是老百姓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而招致的結果。所以,(君子在處理問題時)當罪行輕

重難以決斷時,他們就從輕處罰;當功勞大小不好確定時,他們就從重獎賞,(這)都是順從天

下人所希望的那樣去做。

況且,以君主的身份面對百姓,兩者之間形勢的強弱、地位的上下(顯而易見),是不必等到

在尋常的事情上爭出個是非之后才能分清勝負的。所以,寧可送給他們利益,使他們占取

優(yōu)勢,我(也)不追求勝過他們。只有天下那些罪過惡行暴露顯著不可掩蓋的,語言的辯白也

不能(讓其)脫罪的,不得已才使用刑罰。只有對那些在朝廷沒有功勞的,在家鄉(xiāng)不講信義的

人,不得已才吝惜賞賜啊。像這樣之后,(天下人)就知道我使用刑罰,不是因為我喜好殺人;

知道我不賞賜,不是因為我不希望使百姓富貴。假使某個人的罪行推一推就可以讓他受刑,

而考慮他的犯罪跡象,拉一拉卻又可以按無罪論處;某個人的功勞如果認同就可以給賞,

而稍加排斥就又可以不給賞。像這兩種情況,如果不把好處給人民,那么天下人就有用來

議論我的理由了。假如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可以處罰和不可以賞賜的,那么我們還可以自我

辯解。假如天下的人知道他有可以不用處罰、可以得到賞賜的說法(卻被我們處罰或不

賞),那么(人們)將認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賞賜)爵位俸祿啊。

圣人就不是這樣做的。(他們)認為天下的百姓,不幸而犯了罪,如果是可以處罰也可以不處

罰,那么,處罰了就會違背愛護人的道德;幸而立了功,如果是可以獎賞也可以不獎賞,那么,

不獎賞就會損害誠實不欺的信譽。與其嚴格搬用法律,不如讓老百姓保全他們的身體和性

命而對上沒有怨恨;與其(強調百姓)不要越過自己的身份使用器物、名號,不如引導百姓樂

于從為善中獲取利處,而不要有失望和不知滿足的心理。唉!知道(上面)那些情況有可以給

予百姓(刑賞忠厚)的道理卻不給予,這也是存心傷害百姓罷了。況且,那些君子給予百姓忠

厚的刑賞,難道只是為了給他們這種刑賞嗎?給他們這種刑賞,是趁機用來勉勵他們啊。所

以,放棄給他們定罪而隨之以無罪來處理他們,這是用羞恥心來勉勵他們;放棄輕微的賞

賜而選擇厚重的賞賜,這是用大義來勉勵他們。這是想要百姓思考然后懂得道理啊。所

以,(即使是)堯、舜和夏、商、周三代的盛世,如果舍棄了上面的做法,那么仁義忠厚的教

化也沒有辦法讓百姓知道了。

(2021新高考1,10-1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ff,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必鎮(zhèn)去工故

皇正叢三叢弟及匹弟之子里童獴皆為工工者數士人上叢容旦群里遍封宗子于木下利坐封德

彝對日:“上皇敦睦九族,大封串筆,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

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目:“然。朕為天子,所以養(yǎng)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yǎng)己之宗族

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降。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

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

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

是數年之后,凈中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

召見,問以政道。對日:“隋主好自專席今,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

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

能謹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上善其言,擢為侍

御史。上患更多受賊,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

目:“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入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上悅,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儻每事皆然,

何憂不治?”

臣光目: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

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

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

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

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

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年月日,文中是紀日。

B.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

C.海內,即國內,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D.庶務,指國家的各種政務,后來專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贊同封德彝的意見,認為天子應該養(yǎng)育百姓,不應辛勞百姓以養(yǎng)活自己宗族,

于是將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為縣公。

B.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認為應減輕賦稅,選用清官,

使百姓衣食無憂,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張玄素詢問政事,張說隋亡在于君王專權,以致下諛上蔽,若君王能分任

賢能之臣,考核成敗,賞罰分明,一定能夠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舊臣,進入唐朝后,忠于國事,不做面從之臣,敢于進言,對唐太宗

的不當行為諫錚,受到唐太宗的認可和當眾表揚。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上患吏多受冰,密使左右試賂之。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5.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

么道理?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B

2.D

3.B

4.(1)皇上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暗地里叫身邊人賄賂官員進行試探。

(2)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忠臣就會變?yōu)樨?;君主喜愛聽到正直的言論,佞臣?/p>

會變成忠臣。

5.第一問: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隨著君主的好惡而行動。

第二問:告誡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參考譯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起初,太上皇想加

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震懾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

即使是幼童也均被封為王,做王的有數十人。太宗語氣和緩地問群臣:“遍封皇族子弟為王,

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親善厚待皇親國戚,大肆分封宗室,自兩漢以來

沒有像現在這樣多的。封的爵位已經很高,又大量賜給勞力仆役,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

大公無私吧?!碧谡f:“是的。朕做天子,就是為了養(yǎng)育百姓,怎么可以使百姓辛勞來養(yǎng)活

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將宗室郡王都降為縣公,只有幾位有功者沒有降。太宗與群

臣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有人請求用嚴酷的刑法來禁止偷盜,太宗笑他說:“百姓之所以做盜

賊,是因為賦役繁重,官吏貪財求賄,百姓饑寒交迫,所以便顧不得廉恥了。朕應當杜絕奢

侈減少浪費,輕徭薄賦,選用清廉守正的官吏,使百姓吃穿有余,那么他們自然不去做盜賊,

怎么用得到嚴酷的刑法呢?”從此數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大門不閉,商人旅客可

在野外住宿。太宗聽說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的名聲,召見他,向他詢問為政之道。張玄素答

道:“隋朝皇帝喜歡自己把持所有事務,不委任給群臣,群臣內心畏懼,只知道奉命加以執(zhí)

行罷了,沒有敢違抗的??恳蝗说闹腔蹧Q定天下事,假使做到得失參半,荒謬悖理的地方已

經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人的阿諛奉承蒙蔽,國家不滅亡還等什么?陛下如果真能夠謹

慎地選擇群臣,分別讓他們擔任事務,自己安坐在朝廷上,天下太平,考查臣下的成敗,然

后施以刑罰或者賞賜,(如果能夠這樣,)還擔心國家治理不好嗎?”太宗贊許他的言論,提

拔他為侍御史?;噬蠐墓倮糁卸嘤薪邮苜V賂的,暗地里叫身邊人賄賂官員進行試探。有司

門令史收受絹帛一匹,太宗想要殺掉他,民部尚書裴矩勸諫說:“當官的接受賄賂,犯的罪

的確應當處死。但是陛下派人送賄賂給他,他才接受,這是陷害人觸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

子)所說的'用道德加以引導,以禮教來整齊民心太宗聽了很高興,召集五品以上的文

武官員,對他們說:“裴矩能夠做到在位敢于力爭,不一味順從,假如每件事情都能這樣做,

還擔憂國家治理不好嗎?”

臣司馬光說:古人說過:“君主賢明則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則是

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變化,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忠臣就會變?yōu)樨?;君主喜愛聽?/p>

正直的言論,佞臣就會變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圭表,大臣如同影子,圭表一動影子就

隨之而動。

(2021高考全國乙,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戴胄忠漬公真擢為大理少卿上必選人務詐置資蔭教金自首丕直煮死木幾有旌.鼠辜焚煮

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日:“敕者出于一時之喜

£7^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

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鄙夏浚骸扒淠軋?zhí)法,朕復何憂?”胄前后狎藜執(zhí)法,言如

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郁令裴仁軌私役門夫,上怒,欲斬之。殿中侍御史長安李乾

祐諫口:“法者,陛下所與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獨有也。今仁軌坐較罪而根松相,臣恐人無

所措手足。”上悅,免仁軌死,以乾祐為侍御史。上謂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

奏,蓋欲思之詳熟故也。而有司須臾之間,三覆已訖。又,古刑人,君為之徹樂懣月展。朕庭

無常設之樂,然常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斷獄,唯據律文,雖情在可矜,而不敢違法,其

間豈能盡無冤乎?”丁亥,制:“決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

尚食勿進酒肉,內教坊及太常不舉樂o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

由是全活甚眾。其五覆奏者以決前一二日,至決日又三覆奏。惟犯惡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嘗

與侍臣論獄。魏征日:“煬帝時嘗有盜發(fā),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訊取服,凡二

千余人,帝悉令斬之。木零烝張元濟怪其多,試尋其狀,內五人嘗為盜,余皆平民。竟不敢

執(zhí)奏,盡殺之。”上目:“此豈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

戒之?!?/p>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

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

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

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

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犯顏,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諫的執(zhí)著態(tài)度。

B.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

C.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等讓自己感到內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饌。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戴胄認為法律是國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條例,若皇上敕令與法沖突,應以法為準繩,

唐太宗聽從了戴的意見,并高度評價他的看法。

B.裴仁軌因私事使喚門夫,唐太宗要處死他,李乾祐說法律為皇帝與天下共有,不可

輕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軌死罪,以乾祐為侍御史。

C.唐太宗認為死刑關乎人命,如果機械執(zhí)行法條難免會出現冤案,于是加強死刑覆奏,

讓判決更為審慎,這一舉措使許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說,隋煬帝濫殺無辜,張元濟不敢諫凈;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

導致了隋朝滅亡,因此告誡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訓。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

答案

6.C

7.B

8.D

9.(1)但已經知道不能這樣處置,再依法裁決,這是忍下了小的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

(2)都讓門下省復核查驗,有依據法令應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憐憫的人,記錄下情形上報

朝廷。

參考譯文:

戴胄忠誠廉潔公正耿直,被提拔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選官員假冒資歷和門蔭,

下令讓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處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發(fā)覺的人,皇上想要處死他。戴

胄上奏說:“依照法律(這個人)應當被流放?!被噬仙鷼獾卣f:“你想遵守法律,卻讓我失信

于天下嗎?”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產生于一時的喜怒,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昭示大信

用的?;噬显购藓蜻x官員多有欺詐行為,所以想要殺掉他們,但已經知道不能這樣處置,再

依法裁決,這是忍下了小的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被噬险f:“你能依法辦事,我還擔憂什

么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的威嚴執(zhí)行法律,奏答的言論像泉水一樣涌出,皇上都聽從

他的意見,天下沒有冤案。郁縣縣令裴仁軌私下役使看門人,皇上大怒,想要斬殺裴仁軌。

殿中侍御史長安人李乾祐勸諫道:“法律,是陛下與天下百姓共有的,不是陛下所獨有的。

現在裴仁軌犯罪較輕卻被處以死刑,我擔心人們將無所適從?!被噬细吲d,免除了裴仁軌的

死罪,任命李乾祐為侍御史。皇上對近侍大臣說:“我認為死刑是最重的刑罰,所以下令進

行三次回奏,是想要深思熟慮的緣故??墒怯嘘P官吏在片刻之間就已經完成三次回奏。另外,

古代懲治犯人,君主為此撤掉樂器減少膳食。我的宮廷里沒有常設的樂器,然而常常為此不

吃肉喝酒。再者,百官斷案,只依據法律條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違法,這

當中怎能完全沒有冤枉的呢?”丁亥日,皇上下詔:“判決死刑犯,兩天之內要進行五次回

奏,下發(fā)到各個州的要進行三次回奏。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獻上酒肉,內教坊和太常

不奏樂。都讓門下省復核查驗,有依據法令應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憐憫的人,記錄下情形上報

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處決前一二天(完成兩次回奏),到處決

當天還要進行三次回奏。只有犯惡逆罪(古代刑律十惡大罪之一)的,進行一次回奏就可以了。

皇上曾跟近侍大臣討論案件。魏征說:“隋煬帝時曾發(fā)生盜竊案,隋煬帝命於士澄逮捕盜賊,

稍微牽涉有可疑之處的,全都拷打審訊迫使其認罪,總共兩千多人,隋煬帝下令全部斬殺他

們。大理寺丞張元濟奇怪盜賊數量之多,試著查究他們的罪狀,(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盜賊,

其余的人都是平民。(張元濟)最終沒敢奏報皇上,把所有人都殺掉了?!被噬险f:“這難道僅

僅是隋煬帝不行正道嗎?他的大臣也沒有盡忠。君臣全都這樣,怎么能不滅亡?你們應該以

此為鑒?!?/p>

(2021高考浙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

答謝景山①書

[宋]蔡襄

襄頓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數十篇,其間景山所稱道而仆所不愿為者,因事往問,

幸而時中,欲景山思而從之,不敢陳于文辭也。近蒙示書,盈千百言,引喻稱類,若固守而

不移者。某欲終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罩于人,亦某過之大者也。

某嘗詼景山好稱學韓杜筆,語于人,今而日:“既師其意,又師其辭,何患?且嗜退之

文辭,欲誘人同所樂也。“某謂由道而學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

矣。是故道為文之本,文為道之用。與其誘人于文,孰若誘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書主文辭

而言,故有是云。襄豈敢鄙文詞哉?顧事有先后耳。襄之為文,無能過人,其句讀高下,時

亦類乎古人,無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務以文詞求于有位,今而日:“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為

無枉。古之人重其自進,我仕且困墜,求知于人無愧?!庇衷疲骸霸跀淀曁?,必歸耕海上?!?/p>

景山何樂于自進,而勇于自退乎?是未離乎躁也。妄者易進而難退,狷者難進而易退,妄與

狷,君子皆不中也。君子之于進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進為比,茍有異

于襄之說,雖前世重人,襄不從矣。其稱仲尼,佛胖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魯侯,斯二者

何求哉?委乎天用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顛跋,今而目:“非恤美仕之未得,憤意外之橫辱?!彼挂嗑吧轿粗?/p>

思與?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賢者之規(guī),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

使其言蹈乎圣人賢者之說,吾畏而且愧焉;其言異于是,吾將憫之,豈暇受而為辱乎?小人

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憤之心日益損矣!景山又云:著使襄年四十而

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茍也。襄又復而讀之,益悲,豈行己之謬與?如景山且不能見信,

尚何望于眾人?雖然,襄無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窮泰,不得而知之,為學遠近,力窮

貝I已,其所自信者,不卻行而利動也。今日視前日,猶能樂其所是,而修其所不至;使年益

加而慮益廣,豈肯舍所樂而從所恨哉!

與景山別久,思一相見,以道所懷。今雖諄諄其利韭求勝于景山蓋陳己之所守抑非知量

出必為韭是也誠必為韭建幸亦諳覆襄丕藜憚場于■吉電。不宣。襄頓首上。

(選自《全宋文》)

【注】①謝景山:謝伯初,字景山,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進士,官

許州法曹,有《謝景山詩集》。②佛胖(xl):人名,與孔子同時。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特唱于人唱:稱道,贊揚。

B.某嘗酒景山好稱學韓杜筆?。号u,不滿。

C.君子皆不用也由:遵循,遵從。

D.而偎其所不至恨:遺憾,后悔。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J困于道者多矣

A,1移其粟于河內

|委乎天頂待用者也

]惜其用武巾不終也

|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仁]其翼若垂天之云

[以道所懷

D,[作《師說》/貽之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體現,對謝景山沉溺文辭、倒

置文道的寫作傾向,抱有質疑、商榷的態(tài)度。

B.謝景山年過四十,仕途不順,感嘆世間少有知己伯樂,怨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

于以文求進,卻又輕言放棄,常常急躁不安。

C.作者希望謝景山能潛心向道,增進才識,不輕易為他人言語議論左右,不仿效前代

高位之人自進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D.本文采用逐層辯駁的手法,表達作者淡泊名利、樂學自信、溫厚雅正的處世態(tài)度,

行文真誠坦蕩、理直氣剛,措辭精確凝練。

17.用7”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于景山蓋陳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為

非是也誠以為非是幸亦語焉襄不敢憚煩于屢告也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既師其意,又師其辭,何患?且嗜退之文辭,欲誘人同所樂也。

(2)襄又復而讀之,益悲,豈行己之謬與?

答案

14.A

15.D

16.C

17.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于景山/蓋陳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為非是也/誠以為非是/幸

亦語焉/襄不敢憚煩于屢告也

18.(1)(我)學習他們的精神,又學習他們的文辭,還擔心什么呢?并且(我)特別愛好韓

愈的文章,想誘導他人與自己一樣喜愛。

(2)我又再次讀信,更加感慨,難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錯嗎?

參考譯文:

蔡襄頓首叩拜景山足下:夏天的時候承蒙你降低身份(向我)出示幾十篇新作的文章,其

中有你所稱贊的卻是我所不愿意做的,借由事情前來咨詢,幸而不時切中,想讓你思考并遵

從,(卻)不敢用文辭表達出來。近來承蒙(你向我)出示書信,滿滿千百字,引用類似的例證

來說明事理,和固執(zhí)堅守不變的人一樣。我想始終不說,但要是使景山你固執(zhí)不改變,只是

向別人倡導,也是我的大過錯了。

我曾經批評你好以學習韓杜筆法自詡,告訴別人,現在又說:“(我)學習他們的精神,

又學習他們的文辭,還擔心什么呢?并且(我)特別愛好韓愈的文章,想誘導他人與自己一樣

喜愛。”我認為通過學習道來學習作文,道達到(一定高度),文也會達到(一定高度);而通

過學習作文來學習道,被道困住的人就很多了。所以說道是文的根本,文是(宣揚)道的工具。

與其通過文辭的優(yōu)美來吸引別人,哪里比得上先通過道來吸引別人呢?你之前來信主張以文

辭為主,所以(我才)有這樣的一番話。我哪里敢鄙視文辭呢?只不過是事情有先后之分罷了。

我寫文章,沒有能力超過別人,行文斷句的水平,有時也和古人類似,不值得奇怪的。

又擔心景山嗟嘆世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通過文辭求于高位之人,現在說:“我憑借文

辭向皇帝尋求正道,并不損害道義。古人重視自謀仕進,我仕途艱難,請求別人了解我也沒

有什么慚愧的?!庇终f:“(如果我)有數頃田地,一定回到湖海之上歸耕田園?!蹦銥槭裁磿?/p>

以自謀仕進為樂,卻又以自我隱退為勇?這是沒有脫離焦躁呀。狂妄的人容易冒進很難后退,

狷介的人很難自進卻容易后退,這兩種情況都是君子所不愿意遵循的。君子在進退方面,(愿

意)遵從的只有道而已。景山你又常常以前世有權勢的人自謀仕進的經歷自比,如果和我的

說法不同,即使是古代有權勢的人,我也不認同。就說仲尼,佛聆召見他,他才打算前往,

孟子不被魯侯禮遇,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命運委托給上天,等待被任命呀。

(我)又批評你憂慮做官的處境艱難,現在說:“不是憂慮得不到好的官位,是憂憤意外

遭到無辜的屈辱?!边@也是景山你沒有想到的嗎?圣人的話,我敬畏;賢人的規(guī)矩,我(因做

不到而)感到羞愧。有人說我,我便將喜悅憤怒放在一邊,然后辨別其中的是非曲直。如果

他們的話符合圣人賢者的言論,那么我就敬畏而且感到羞愧;他們的話不符合(圣人賢者的

觀點),我將憐憫他,哪里有時間接受并(把這)當作羞辱呢?在普通人眼里是羞辱,在君子

眼里不是羞辱,景山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要明白呀,(不然)抑郁憤怒的心會更加讓你受

損傷。景山你又說:假使蔡襄年過四十地位卑下屈辱,未必能像我一樣恬然不茍且。我又再

次讀信,更加感慨,難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錯嗎?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還怎么企望眾

人(相信我)呢?即使如此,我不求讓別人相信我,我對自己的相信更加明晰。身體的困頓安

泰,不能知道,求學的遠近,只要盡力就可以了,我所能相信自己的就是,行動上不退卻,

(想盡一切)有利于行動(的辦法就可以了)。現在看從前,還能以自己所堅持的為樂,遺憾自

己所不能到達的;假使年齡越大,而思慮越廣,豈能舍去自己樂于堅持的,而聽憑自己所遺

憾的!

和你分別很久了,想著能見上一面,來說出我的感懷?,F在雖然說的是誠懇的言辭,并

不是要戰(zhàn)勝你,只是要陳述我自己堅持的觀點。也并不知道你認為是不是這樣,如果(你)

認為不是這樣,希望你能告訴我,我不敢對你的屢次告知害怕厭煩。不說了,蔡襄頓首叩拜

致上。

(2020天津,7—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5分)

吾家在唐為輔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載令聞。念后世不可事偽國、茍富貴,?辱先人,始棄

官不仕。東徙渡江,夷于編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鄉(xiāng),家法凜然,久而弗改。宋興,海內一

統(tǒng),陸氏乃與時俱興,百余年間文儒繼出,有公有卿,子孫宦學相承,復為宋世家,亦可謂盛

矣!

然游于此切有懼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游童子時,先君諄諄為言,太傅①出

入朝廷四十余年,終身未嘗為越產;家人有少變其舊者,輒不用晚歸魯墟,舊廬一椽不可加

也。楚公②少時尤苦貧,革帶他,以繩續(xù)絕處。秦國夫人⑧嘗作新襦,積錢累月7能就,一日覆

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歸寧,食有籠餅,亟起辭謝曰:“昏耄不省是誰生日也?!弊笥?/p>

或匿笑。楚公嘆曰:“吾家故時,數日乃啜羹,歲時或生日乃食籠餅,若曹豈知耶?”是時楚公

見貴顯,顧以啜羹食餅為泰,愀然嘆息如此。游生晚,所聞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將不聞。而

舊俗方以大壞,?藜蹩,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為諱。使不聞,此風放而不還,耳有陷于危

辱之地、淪于市井、降于皂隸者矣。復思如往時安樂耕桑之業(yè)、終身無愧悔,可得耶?

嗚呼,住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提節(jié)以求貴市道必營利苣家之所深勝。子孫戒

之,尚無墜厥初。

(節(jié)選自宋?陸游《放翁家訓?序》)

[注]①太傅:陸游的高祖。②楚公:陸游的祖父。③秦國夫人:陸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農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貿遷有無,商之治生也;膏油繼暮,士之治生

也。然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效古人體天地、育萬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丈夫

哉!

治生非必營營逐逐、妄取于人之謂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議、幽有鬼神,于心不安,

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此豈善治生歟?

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養(yǎng),一以節(jié)省為本,不可過多。寧使家有贏余,毋使倉有

告改。且奢侈之人,神氣必耗,欲念熾而意氣自滿,貧窮至西廉恥不顧。儉之不可忽也若是

夫!

(節(jié)選自宋?葉夢得《石林治生家訓要略》)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