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公元2—3世紀,漢帝國和羅馬帝國都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天花、鼠疫等疫亂。兩個帝國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躪,人口數量急劇下降。這一事件A.說明世界已經聯成一個整體B.表明專制制度不斷強化C.反映出疫病影響世界的發(fā)展D.導致兩個帝國分崩離析2、中國使用中藥抗疫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后期便出現了-部醫(yī)藥學著作,記錄了很多避災防疫的有效方法,如蒼耳為末以水服用可辟惡邪、松葉細切用酒服用能辟瘟疫等。這部著作是A.B.C.D.3、中唐以后,唐城市中出現了“侵街打墻,接檐造舍”和坊內開店的現象,一些里坊“或鼓未動即先開,或夜已深猶未閉”。據此可知,唐朝()A.坊市時空界限被徹底打破B.雇傭導致人身束縛松弛C.工商業(yè)市民階層不斷壯大D.國家對社會控制的弱化4、英國是近代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實現城市化的判斷標準是A.城市的數量B.城市的規(guī)模C.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的50%D.城市人口的素質5、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首次將蒸汽機用于克萊蒙脫號輪船上。1825年,英國發(fā)明家史蒂芬孫造的蒸汽機車運載450名旅客,以24千米/小時的速度從達靈頓駛往斯托克。據此可知,19世紀初()A.近代運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B.蒸汽時代開始到來C.美國交通革新領先世界D.世界科技中心西移6、張之洞任湖廣總督18年,1908年于黃鶴樓留下一副名聯:“昔賢整頓乾坤,締造先從江漢起;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亞歐遙。”對這副名聯認識正確的是()A.中國近代化從湖北武漢起步B.清末新政取得巨大成功C.政府措施推進了交通近代化D.中國鐵路事業(yè)趕上歐洲7、元朝王禎著有《農書》,他提出農業(yè)生產包括墾耕、耙勞、播種、鋤治、糞壤、灌溉、收獲等活動這表明我國古代農業(yè)的特點是A.男耕女織B.精耕細作C.因地制宜D.注重農時8、1882年9月《申報》載:“人見輪船招商與開平礦務獲利無算,于是風氣大開,群情若鶩,期年之內效法者十數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爭購之,以得股為幸?!边@一現象說明A.社會各界支持集股籌資企業(yè)B.清政府經濟政策出現重大變化C.洋務企業(yè)的近代化水平提高D.新型商業(yè)模式逐漸為人們接受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9、農業(yè)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yōu)槭澄颻__________者。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0、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發(fā)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論述題(共3題,共18分)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較圖1和圖2,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城鎮(zhèn)化率只有10.6%,建國初期的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吸納了大量農民進入城市,1960年中國城鎮(zhèn)人口是1949年的2.3倍,平均每年增長660多萬。1966年至1978年,受文革影響,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基本停滯,城鎮(zhèn)化率僅從17.86%提高到17.92%。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城鎮(zhèn)化進程,城鎮(zhèn)化率從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8年的59.58%,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摘編自《中國城鎮(zhèn)化70年:城市中國崛起》結合以上材料,就中國城鎮(zhèn)化問題提出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漕,本義是水道運糧。漕運指的是秦漢以來,歷朝歷代通過水道運糧的方式將糧食運到京師或是其他指定地點的過程。下表是中國古代漕運基本概況。。朝代漕運方向漕運功能秦漢東西走向多用于軍事活動,隨需而作。隋唐宋東南向西北隋唐在運河沿岸設置糧倉,分段漕運。宋代行和余之法,后形成“代發(fā)”制,即豐時買糧儲備,災時以所儲之糧上供,民眾納錢代糧。北宋都城開封的物資供給主要依靠漕運,汴河水道運輸繁榮。元明清由南向北明清專設漕運總督及以下各級機構和官吏,形成規(guī)模龐大的文冊《戶部漕運全書》。明清各地可截留、調撥漕糧?!幾詤晴赌箱畋边\:中國古代漕運轉向及其意義》

據材料,以“中國古代漕運”為主題,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2題,共14分)14、算一算,1911、1924年的鐵路總長(1924年全國鐵路總長1。2萬千米,其中大部分為外國人修建)分別占今天全國鐵路總長的百分之幾分析導致這種數據變化的原因。15、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發(fā)展模式也不盡相同。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

(1)20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點是什么?

(2)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現象,各國紛紛采取怎樣的經濟對策?

(3)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C【分析】【分析】

【詳解】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天花、鼠疫為強傳染性疾病,羅馬帝國和漢朝都曾經暴發(fā)過此類傳染病,結合材料“兩個帝國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躪,人口數量急劇下降”可知,疫病影響世界的發(fā)展,故C項正確;AD兩項不符合史實,B項材料未體現,故均排除。2、B【分析】【詳解】

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編纂《本草綱目》,其中記載了很多避災防疫的有效方法,B正確;《天工開物》全書收錄了農業(yè)、手工業(yè),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不是醫(yī)書,排除A;C是農書,排除;D是地理學著作,排除。3、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中唐以后城市出現坊市時空界限被打破,這反映了國家對商業(yè)和城市的管控弱化,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中唐以后部分城市出現坊市時空界限被打破的現象,“徹底”的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雇傭問題,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部分現象,不能證明工商業(yè)市民階層壯大,排除C項。故選D項。4、C【分析】【詳解】

城市化是一個整體范疇。判斷某個國家是否實現了城市化。主要看這個國家城市人口是否超過了總人口的50%,C項正確;城市的數量、城市的規(guī)模、城市人口的素質只能代表城市的發(fā)展情況并不能作為衡量是否實現城市化的標準。排除ABD項。故選C項。5、A【分析】【詳解】

據材料“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首次將蒸汽機用于克萊蒙脫號輪船上。1825年,英國發(fā)明家史蒂芬孫造的蒸汽機車運載450名旅客,以24千米/小時的速度從達靈頓駛往斯托克”可知,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期間,蒸汽輪船和機車出現,說明近代交通運輸業(yè)蓬勃發(fā)展,A項正確;18世紀7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機并投入使用,標志著蒸汽時代的到來,排除B項;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期間,英國成就領先世界,排除C項;19世紀初的世界科技中心主要在英國,無法說明西移,排除D項。故選A項。6、C【分析】【詳解】

張之洞對聯上聯追憶歷史,把江漢也即湖北地區(qū)說成是中華創(chuàng)業(yè)的起點,下聯“軌”指的是引進了鐵路,1906年京漢鐵路全線正式通車,“文”是指請進來了外國教習和派出去了留學生,“不覺亞歐遙”指的是張之洞認為,經過多年洋務建設,武漢地區(qū)的發(fā)展水平與日本和西歐的差距已經不遠了,“交通文軌”與交通近代化有關,C項正確;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最早從受西方影響較深的沿海地區(qū)開始,排除A項;題干中張之洞得意于自己任內湖北地區(qū)洋務建設的成就,而非肯定清末新政的成績,排除B項;當時中國鐵路事業(yè)仍然與歐洲存在差距,排除D項。故選C項。7、B【分析】【詳解】

墾耕、耙勞、播種、鋤治、糞壤、灌溉、收獲等活動體現我國農業(yè)精耕細作的特點,故B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男耕女織,排除A;因地制宜指根據土地肥脊合理耕種,不符合題意,排除C;材料無法注重農時,排除D。8、D【分析】【詳解】

材料信息說明洋務運動中的民用工業(yè)的開辦,推動了民間創(chuàng)辦近代企業(yè)的風氣,“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爭購之,以得股為幸”,說明新型商業(yè)模式逐漸為人們接受,故D正確;頑固勢力仍然反對創(chuàng)辦近代企業(yè),故A項錯誤;清政府經濟政策出現重大變化指的是甲午戰(zhàn)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限制,故B錯誤;材料未涉及洋務企業(yè)的近代化水平,故C錯誤。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9、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農業(yè)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yōu)槭澄锷a者。故填空生產?!窘馕觥可a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0、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二戰(zhàn)后,發(fā)展中國家取得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fā)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題說法錯誤,一戰(zhàn)改為二戰(zhàn)。四、論述題(共3題,共18分)11、略

【分析】【詳解】

本題首先要根據圖1和圖2的中國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布局的基本信息,整理和歸納一個基本觀點,如:根據中國古代城市和現代城市布局可知,二者主要體現在城市的功能不同、指導思想、發(fā)展動力等方面不同,需要從政治軍事功能、儒家教化功能、經濟功能、尊卑有序的觀念、近代工業(yè)發(fā)展等方面進行思考,結合相關的時代背景和相關知識來進行闡述即可?!窘馕觥渴纠挥^點:中國古代城市與近代城市功能不同。

說明:①古代城市主要發(fā)揮政治軍事功能,圖1主要有衙署;武廟、兵營、城墻、護城河等。②近代城市主要發(fā)揮經濟生活功能,圖2主要有工業(yè)居住混合區(qū)、商埠區(qū)與居民生活的老城區(qū)和新市區(qū)。

結論: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古代和近代城市的功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示例二觀點:中國古代城市與近代城市城建思想不同。

說明:①古代城市主要體現統(tǒng)治(鎮(zhèn)壓)性與秩序性。圖1主要有衙署;武廟、兵營、城墻與護城河,體現了統(tǒng)治性與鎮(zhèn)壓性;而官府居中,布局方正,街巷井然,則體現了秩序性。②近代城市主要體現商業(yè)化與世俗化。圖2有很大的商埠區(qū),有主要是市民居住并包含商業(yè)中心的老城區(qū)與新市區(qū),以及向城外延伸的工業(yè)居住混合區(qū),主要體現了城市濃郁的近代商業(yè)氣息和市民世俗生活特點。

結論: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古代和近代城建思想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

示例三觀點:中國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文化元素不同。

說明:①古代城市文化體現單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圖1設有城墻,體現出集權政治下保守封閉的“圍墻”文化;建有神廟,體現神權與皇權的結合;布兵重重,注重防衛(wèi),體現專制政治的鎮(zhèn)壓力。②近代城市體現中西混合的文化元素,且西方文化元素越來越強化。圖2既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老城區(qū),又有引入西方工業(yè)的工業(yè)居住混合區(qū),建有西式新中心的商埠區(qū),并修有西式鐵路,大量地引入西方近代工業(yè)文明,城市由封閉走向開放,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舉。

結論: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古代和近代城市文化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此類題目要通過對材料的解讀,概括一個完整觀點,且語言簡練。論述要嚴格圍繞觀點展開,并做到論從史出、論證充分且邏輯清晰。材料敘述了1949年到2018年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歷程。材料里這些關鍵詞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受文革影響”“改革開放以后”都是考生找出觀點和論述觀點的關鍵。然后利用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這些核心詞匯,對觀點加以論述,最后進行總結,總結要避免對觀點的簡單重復。【解析】示例:中國的城鎮(zhèn)化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論證:建國初期,國家經濟困難,迅速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為重要任務,1953年開始進行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吸納了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奠定了中國工業(yè)化的初步基礎,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促進了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改革開放后,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總結:我國城鎮(zhèn)化建設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zhèn)化道路。13、略

【分析】【詳解】

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可結合材料的信息從多角度概括。根據“多用于軍事活動,隨需而作”“隋代開通運河汴河水道運輸繁榮?!钡葍热莶⒔Y合所學可概括出漕運路線的轉向反映了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空間變動。論述時,結合秦漢、隋唐到明清時期,政治中心的變化,以及歷代以來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的變化趨勢進行概括,最后再進行總結,言之有理即可?!窘馕觥空擃}:漕運路線的轉向反映了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空間變動。

闡述:漕運連接著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其線路方向一直處于變化之中。秦漢時期,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均在黃河流域,主要通過東西走向的自然水道黃河和渭河溝通關中和山東;隋唐定都長安、北宋定都開封,但江南地區(qū)已得到開發(fā),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漕運的重心轉移到南方,隨著大運河的開通,漕運路線逐漸轉為以東南一西北向為主;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漕運路線進一步調整為從南到北的方向。漕運路線的轉向,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在空間上的地域關系變動,總體趨勢是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南北分立,南糧大量北運。五、簡答題(共2題,共14分)14、略

【分析】【詳解】

原因:根據題干數據和時間1911年,9292千米;1924年,約1.2萬千米;2004年底,約7.15萬千米并結合所學知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