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071-2022 自然災害應急期集中安置人員救助要求_第1頁
DB11-T 2071-2022 自然災害應急期集中安置人員救助要求_第2頁
DB11-T 2071-2022 自然災害應急期集中安置人員救助要求_第3頁
DB11-T 2071-2022 自然災害應急期集中安置人員救助要求_第4頁
DB11-T 2071-2022 自然災害應急期集中安置人員救助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13.200

CCSA80

備案號:94952-2023

DB11

北京市地方標準

DB11/T2071—2022

自然災害應急期集中安置人員救助要求

Reliefrequirementsforcollectiveresettlementvictimsduringresponse

periodofnaturaldisaster

2022-12-27發(fā)布2023-04-01實施

北京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

DB11/T2071—2022

自然災害應急期集中安置人員救助要求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自然災害發(fā)生后,集中安置點的選址、集中安置點的設立、集中安置人員的識別和安

置、集中安置人員的生活救助、應急期救助終止和集中安置人員救助管理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自然災害應急期集中安置人員的救助工作,其他突發(fā)性公共事件對受影響人員的集中

安置救助工作可參考本文件。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

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

GB51143防災避難場所設計規(guī)范

GB51324災區(qū)過渡安置點防火標準

MZ/T040應急期受災人員集中安置點基本要求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自然災害應急期naturaldisasterresponseperiod

當由自然因素造成人類生命、財產、社會功能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損害的自然災害發(fā)生時,為減少損失以

及恢復社會秩序而開展緊急救援、應急救助的階段。

3.2

集中安置點collectiveresettlementsite

可臨時安置50人(含)以上并能夠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安全場所。

注:包括自然災害應急避難場所,位于相對安全地帶的學校操場,公園、花園、廣場、綠地等空曠地,以及具備一

定防災抗災能力的室內公共場所(如學校教室及宿舍、體育館、村鎮(zhèn)公共用房等)。

[來源:MZ/T040—2013,3.2]

3.3

集中安置人員collectiveresettlementvictims

1

DB11/T2071—2022

因自然災害造成不能在現(xiàn)有住房中居住,暫時性生活困頓,短期內無法自行解決居住問題,確需進

行集中安置并給予臨時生活救助的受災人員。

4集中安置點的選址

4.1安全性

4.1.1集中安置點的選址應滿足MZ/T040中安全性要求,遠離、避開存在潛在危險的區(qū)域。

4.1.2針對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特點,將集中安置點選址在避免受相應災害威脅的相對安全地點。如

洪澇災害,需選址在地勢或樓層較高的地點;地震災害,需選址在周邊無高大建筑物的空曠地帶等。

4.1.3對于室內公共場所類型的集中安置點,應確保建筑體及內部的安全性。

4.1.4應遠離存在工業(yè)污染、水污染、核輻射及容易引發(fā)傳染病的區(qū)域。

4.2便利性

4.2.1宜選在供水、供電、通信、排水、交通等條件便利的區(qū)域。

4.2.2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就近選址,便于人員轉移安置。

4.3環(huán)境保護

4.3.1宜優(yōu)先選擇具備安全要求的未利用地,不宜占用或者少占用農田、林地。

4.3.2應避開自然保護區(q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qū)、歷史遺跡保護區(qū)以及生態(tài)脆弱區(qū)域,避免對土壤、水

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等造成破壞。

5集中安置點的設立

5.1基本要求

5.1.1集中安置點設立宜就近選擇基本設施條件較好、更符合集中安置點安全性要求的學校、體育館、

賓館、酒店等室內公共場所以及應急避難場所或者其他相對安全的空曠地等室外公共場所。

5.1.2在室內公共場所的集中安置點,可對已有設施采取必要的維修、改造。

5.1.3在室外公共場所的集中安置點,應搭建必要的帳篷、板房等臨時性設施。

5.1.4集中點的帳篷、板房間的距離應符合GB51143、GB51324的要求。

5.1.5集中安置點的每人生存居住空間宜不小于3m2。

5.1.6集中安置點的規(guī)模宜符合以下要求:

a)每個集中安置點安置人員規(guī)模宜在50人以上;

b)每個集中安置點安置人數不宜過多,一般情況下不宜超過1000人。

5.2基礎設施

5.2.1宜具備必要的道路交通條件。

5.2.2宜具有清潔充足的水源供應設施。

5.2.3宜具有穩(wěn)定充足的電力供應設施。

5.2.4具有基本的排水設施。

5.2.5具備必要的通信和網絡條件。

5.2.6可有用于直升機備降的點位。

5.3生活設施

2

DB11/T2071—2022

5.3.1應提供必要的照明條件。

5.3.2宜設立適量的盥洗室,配備適量的洗浴設施。

5.3.3根據氣候溫度條件,宜配備必要的降溫設施或采暖設施。

5.3.4宜建立集中安置點廣播系統(tǒng),及時向集中安置人員傳遞信息。

5.3.5宜配備干凈衛(wèi)生的公共廚具、灶具,根據需要可建立臨時公共食堂。

5.3.6具備臨時倉儲設施,供臨時存放床鋪、被褥、食品、飲用水、生活用具等基本物資。倉儲設施

的容量根據集中安置點規(guī)模、需儲備的物資種類和數量等進行估算。

5.3.7集中安置點及周邊應設置安置點標志、人員疏導標志和安置點功能分區(qū)標志。根據各種服務內

容,設立相應的服務標志,方便群眾識別。

5.3.8設立垃圾收集處理設施,集中收集、堆放并及時清理垃圾。醫(yī)療廢棄物應做特別處理,不與普

通生活垃圾混合處理。

5.3.9根據集中安置人員數量配備適量的公用廁所,宜每20人設1個蹲位。

5.3.10應適當考慮傷病員、老人、孕婦、嬰幼兒、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生活設施需求。

5.4安全設施

5.4.1室內應配備電氣火災監(jiān)控系統(tǒng)、滅火器、獨立式感煙火災報警系統(tǒng)等,其他消防安全宜符合GB

51324的要求。

5.4.2集中安置點公共區(qū)域可建立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

5.4.3集中安置點應規(guī)劃、標識區(qū)域分布和緊急避險逃生路線。

5.5醫(yī)療衛(wèi)生設施

5.5.1應設立醫(yī)療室、配備必要的診床等基本的醫(yī)療服務設施。

5.5.2應配備疫病臨時隔離和環(huán)境消殺設施。

6集中安置人員的識別和安置

6.1人員的識別

6.1.1宜對受災人員進行屬地管理,從區(qū)、街道(鄉(xiāng))、村(居)委會進行分級、分類識別集中安置

人員。

6.1.2復雜功能類型的社區(qū),可按照災前各類人群的組織方式分類識別,如學生按照學校、年級分類

識別,職員按照單位、部門分類識別。

6.1.3應做好人員信息登記,信息登記表可參見附錄A。

6.1.4應建立傷病員、老人、孕婦、嬰幼兒、殘疾人等特殊人群檔案臺賬。

6.1.5不應以國別、戶籍等因素將受災人員排除在救助范圍之外。

6.2人員的安置

安置人員的居住安排應考慮年齡、性別、親屬關系及相對熟悉等因素:

——應優(yōu)先按照家庭(戶)安置,對未按家庭(戶)安置的,男女分開安置;

——相對熟悉的家庭優(yōu)先安置在一起;

——傷病員、老人、孕婦、嬰幼兒、殘疾人等特殊人群宜與家庭成員安置在一起;

——應考慮安置人員的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

3

DB11/T2071—2022

7集中安置人員的生活救助

7.1基本服務

7.1.1應對新接納的集中安置人員進行必要的引導。

7.1.2應及時分配(發(fā))床位(鋪)和被褥等。

7.1.3可向集中安置人員發(fā)放個人基本生活物資及用品。

7.1.4應為集中安置人員提供飲食服務,飲用水應符合GB5749的要求,食品和食材應衛(wèi)生并在保質

期內。

7.1.5為集中安置人員提供服務時,應考慮傷病員、老人、孕婦、嬰幼兒、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營養(yǎng)

需求及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

7.1.6應提供基本醫(yī)療服務,并為患者及時提供轉診服務。

7.2其他服務

7.2.1宜為因災遇難人員的家屬、受災驚嚇者和心理受創(chuàng)嚴重的人員提供必要的心理撫慰和診療。

7.2.2應及時向集中安置人員公布災情、救災工作進展、救助政策等信息。

7.2.3可建立臨時學校,為學生提供臨時上課的條件。

7.2.4可組織集中安置人員開展文化體育活動。

8應急期救助終止

8.1集中安置人員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暫時性生活困頓情況已經消除,不再需要救助時,應對其情況進

行登記確認后,安排其有序離開集中安置點。

8.2集中安置人員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暫時性生活困頓情況仍未消除,但其原住所的道路、房屋、生活

環(huán)境衛(wèi)生等具備居住條件,或可投親靠友的,可對其情況進行登記確認后,安排其遷回原住所或轉為分

散安置等救助形式。

8.3自然災害應急期結束,集中安置人員仍然存在因災房屋倒塌或嚴重損壞無房可住、無生活來源、

無自救能力情況,應對其情況進行登記確認后,轉入過渡期生活救助。

9集中安置人員救助管理

9.1管理人員

9.1.1應設立集中安置點救助管理工作組。工作組可設治安保衛(wèi)組、消防安全組、醫(yī)療衛(wèi)生組、宣傳

引導組、生活保障組、志愿服務組等,管理人員數量根據安置人員規(guī)模確定。

9.1.2宜從受災人員中選取志愿者參與集中安置點服務管理。

9.1.3每間居室(或帳篷、板房等)宜確定1名負責人員,協(xié)助做好服務管理。

9.1.4根據集中安置點的就診人員數量,宜安排相對固定的醫(yī)務人員值守。

9.1.5規(guī)模較大的集中安置點宜分區(qū)服務管理。

9.2管理制度與措施

9.2.1應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制度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管理人員崗位職責、消防安全、衛(wèi)生防疫、物

資發(fā)放、值班值守等。

9.2.2應安排必要的管理人員24小時輪班在崗,緊急情況及時報告。

4

DB11/T2071—2022

9.2.3應做好集中安置點安全檢查,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9.2.4應定期對公共區(qū)域進行消毒,開展蚊、蠅、鼠等病媒生物殺滅工作,防止傳染病的傳播。

9.2.5應建立安置點物資發(fā)放臺賬(見附錄B),明確物資接收與配發(fā)程序,及時核查物資發(fā)放情況。

9.2.6集中安置點內管理人員宜佩戴統(tǒng)一的標識證卡,便于識別辨認。

9.2.7制作發(fā)放集中安置點救助卡(見附錄C),便于對集中安置人員身份的識別和救助服務。

9.2.8集中安置點宜封閉管理,集中安置人員臨時外出或來訪人員應實名登記。

9.2.9應急期救助結束后,善后工作按照相關要求處理。

5

DB11/T2071—2022

A

附錄A

(資料性)

集中安置人員信息登記表

集中安置點受災人員信息登記表見表A.1。

表A.1集中安置點受災人員信息登記表

姓名性別

國籍民族

籍貫身份證號

聯(lián)系方式年齡

現(xiàn)居住地所屬單位

職業(yè)血型

親屬

信息

受災

情況

特殊

需要

備注

6

DB11/T××××—××××

附錄B

(資料性)

集中安置點救災物資發(fā)放臺賬

集中安置點救災物資發(fā)放臺賬見表B.1。

表B.1集中安置點救災物資發(fā)放臺賬

序號物品名稱數量領用人領取日期領用人簽字備注

1

2

3

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