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3-社會認知(1)-社會知覺_第1頁
社會心理學3-社會認知(1)-社會知覺_第2頁
社會心理學3-社會認知(1)-社會知覺_第3頁
社會心理學3-社會認知(1)-社會知覺_第4頁
社會心理學3-社會認知(1)-社會知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章社會認知(1)

社會知覺2009.2-社會心理學要研究人的社會化過程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對個體在社會情境中如何從一個生物人成長為一個社會人的過程及其在這一與他人及與社會相互作用過程中的有關規(guī)律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科社會化是指人類個體在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整個人生過程中,通過學習社會文化而使自己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并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自己的人格,不斷修正自己的價值觀念及相應的社會行為方式的過程。社會人自然人社會化(學會做人)繼續(xù)社會化(道德與行為重構)死亡道德修養(yǎng):是一個知、情、意、行的過程孔子《論語》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志于學問)三十而立([懂禮儀,]說話做事有把握)四十而不惑([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得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能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guī)矩)說明人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論語》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譯文:別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為立;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譯文:不懂得命運,沒有可能作為君子;不懂得禮,沒有可能立足于社會;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語,沒有可能認識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譯文:幾個人一塊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為我所取法的人:我選取那些優(yōu)點而學習,看出那些缺點而改正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钡?章社會認知(1)社會知覺1節(jié).社會認知與社會知覺概述2節(jié).印象形成過程3節(jié).社會知覺偏差第1節(jié)社會認知概述知覺與社會知覺的含義社會知覺的類別認知心理學的含義社會認知的含義社會認知與社會知覺的關系1.1知覺與社會知覺的含義哲學:知覺是人對外界事物的整體反映;信息加工:知覺是人將感覺獲得的信息進行選擇、組合,從而形成完整映象的過程。作用于人的信息有兩大類,因此,知覺也有兩大類:非社會性信息—物知覺社會性信息—人知覺非社會性信息指自然界中的機械、物理、化學和生物方面方面現(xiàn)象的信息。對非社會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覺,通常被稱為物知覺(objectiveperception)或一般知覺(generalperception);金,P103:一般知覺(普通心理學)主要討論人對物的各種物理和時間、空間、運動等方面的知覺(即如何獲得關于知覺對象的整體印象),以及在知覺過程中的對象與背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及知覺恒常性等問題。社會性信息指由人的實踐所構成的社會現(xiàn)象的信息,這里包括擔任社會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際關系和群體以及各種社會結構和社會事件等。對社會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覺就叫作人知覺(personperception)或社會知覺(socialperception)。社會知覺的類別(黃)1.人知覺,如對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覺(即形成印象的知覺,impressionformation)、人性知覺、自我知覺等;2.角色知覺(roleperception),如對某人從事何種職業(yè)的知覺等;3.人際關系的知覺(interpersonalrelativeperception);4.社會因果關系知覺(socialperceptionofcausation),如對行為成敗原因的知覺,對社會事件因果關系的知覺等;5.群體知覺(groupperception),如對群體特點與性質的知覺,群體歸屬知覺,領導關系與領導方式的知覺,群體氣氛的知覺等。兩種知覺的區(qū)別(金:103)

F.海德在其《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對人知覺和對物知覺的3個差別:①人能體驗其內部生活,而物不能。②物不被認為是其自身活動的原因,而人則往往被認為是第一原因。③人可以有意識地操縱和利用知覺者,而物則不能。臺灣學者張春興教授認為還存在以下區(qū)別:物的特征靜態(tài)者居多,人的特征是變動不居的;同類物之間個別差異小,人與人之間則個體差異很大。認知心理學的含義Neisser’sdefinition(1967):Cognitivepsychologyreferstoallprocessesbywhichthesensoryinputistransformed,reduced(簡約),elaborated(精細加工),stored,recovered,andused.Eyssenck(2005):研究包括注意、知覺、學習、記憶、語言情緒、概念形成和思維在內的錯綜復雜的現(xiàn)象。Sternberg(2003):認知心理學是研究人如何覺知、學習、記憶和思考問題的科學認知心理學的實質與核心(王甦認知心理學的實質就在于它主張研究認知活動本身的結構和過程,并且把這些心理過程看作信息加工過程。認知心理學的核心是揭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即信息是如何獲得、貯存、加工和使用的。社會認知的含義(socialcognition)金,103:社會認知(研究)包括關于特定社會性對象的全部認識過程:知覺、社會推理、對他人、對自身…13所院校:社會認知指的是個體通過人際交往,根據(jù)認知對象的外在特征,推測與判斷其內在屬性的過程。Aronson(2005):人們如何思考自身和社會性世界,或更準確地說,人們如何選擇、識記和使用社會信息來做出判斷和決定。Baron(2000):人們解釋、分析、記憶及使用社會環(huán)境信息的方式。社會認知與社會知覺(金:103)13所院校:由于社會心理學對于社會認知的研究著眼于對人及人關系的知覺感受,因而不少社會心理學文獻稱之為社會知覺或人際知覺。社會知覺是指人對各種社會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體性印象。其中主要是指人知覺(personperception);或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對群體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這種印象通常是關于對象的外表特征的認知。社會知覺…更關注在知覺過程中人們信息提取的傾向和哪些因素會影響人們的社會知覺的準確性。社會認知與社會知覺(金:103)雖然許多社會心理學家主張社會知覺與社會認識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但在本書中,社會認知是社會知覺的上位概念…社會認知要比社會知覺復雜得多:在過程上,社會知覺只是社會認知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在結果上,社會知覺只是社會認知的一個部分社會認知不僅包括對有關對象的外表特征的知覺,還涉及對有關對象的記憶、推理、判斷、解釋等復雜環(huán)節(jié)。*看別人怎樣做人2.第一印象的形成及影響因素2.1印象及其定向作用2.2社會知覺的對象性(自然-社會-心理,顯著性

2.3社會知覺的整體性(印象整合)2.4社會知覺的理解性(中心品質研究)2.5社會知覺的恒常性

(刻板印象)2·6對他人情緒的知覺1082·7對他人個性的知覺(內隱人格理論

1162.1第一印象的含義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到的社會情境時,主觀上按照以自己舊有經(jīng)驗為基礎的理解,將情境中的人或事物進行歸類所形成的關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會知覺過程的結果。這種對于別人或事物進行歸類,明確其對于我們的意義,使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的過程,就是印象形成。時:第一印象(firstimpression)是指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所形成的印象。特性1

知覺的對象性知覺的對象性是指我們的感覺系統(tǒng)為我們提供的是光、色、聲、嗅、味和觸等各種信息,但我們知覺到的卻是一個統(tǒng)一體或完整具體的對象。知覺的對象與背景相比較,它形象清楚,好象突出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則好象退到它的后面,變得模糊不清。知覺的對象性在社會知覺中的表現(xiàn)(金,105知覺對象性在社會知覺中的表現(xiàn)1自然特征的信息選擇傾向2社會特征的信息選擇傾向3心理特征的信息選擇傾向知覺者關心的社會事件容易成為知覺對象,而其他事件則成為知覺該對象的背景。例如,媽媽們在幼兒園門前接孩子回家時,每位母親通常只關心自己的孩子,因此,自己的孩子最容易成為知覺對象,別的孩子只是成為知覺該對象的背景。特性1顯著性心理學研究指出,人們的注意通常會轉向那些在知覺領域中突出的方面——主題——而非背景或場景設置,這叫做主題背景原則(thefigure-groundprinciple)在印象的形成過程中,最顯著的線索被應用得最多Gestalt的客體知覺規(guī)律可回答什么線索會比其他線索更顯著的問題顯著性提高了印象的整體性特性2知覺的整體性的含義知覺的對象有不同的屬性,由不同的部分組成,但我們并不把它感知為個別孤立的部分,而總是把它知覺為一個有組織的整體。知覺的這種特性稱為知覺的整體性或知覺的組織性。格式塔心理學家曾對知覺的整體性作過許多研究,結果認為整體知覺的組織原則主要有接近因素、相似因素、完整傾向因素、好圖形因素、好的連續(xù)因素和共同命運因素等。信息整合的含義當人們與他人相互接觸時,會接收到對方有關外貌和內在各種人格特征的信息,并經(jīng)過心理加工把這些信息整合成一個有關對方統(tǒng)一印象的過程叫信息整合。實例印象形成往往是多種信息聯(lián)合作用的結果,對于人們如何整合這多種信息,信息整合理論的兩位代表人物提出了不同的觀點。N.H.Anderson(1959,1965)主張平均法M.Fishbein(1964)主張加法法實例現(xiàn)在讓你與兩個人接觸后,要求你從一個從-5到+5的量尺上對他們的各種品質進行評價:甲在機智、學術淵博、沉著、自信等品質上的得分分別是:+4、+4、+2、+3;乙在上述四種品質上的得分與甲一樣,但你還認為乙還有坦率和不講究衣著的特點,你對這兩個特點的評價分別是+3和-2,你認為你對他們兩人最后形成的印象哪個人的會更好些?你是根據(jù)什么來形成這個最后的印象的?評估第一印象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評估(evaluation)即: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這個人?Osgood等(1957)的經(jīng)典實驗Osgood(1957)對好惡評價特征的研究研究目的:證明評價維度可以將許多信息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研究方法:使用一種叫做語義差異的測量程序研究過程和材料:讓被試選擇一些描述特征的配對詞(如愉快一悲傷、好一壞、強一弱、冷一暖)去形容一些人或物。研究結果這一研究結果得到后人的支持。羅森伯格等(S.Rosenberg等,1968)發(fā)現(xiàn)人們往往根據(jù)社會的和智慧的品質去評價他人,但最初人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仍然依據(jù)喜歡不喜歡這—評價維度。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人們根據(jù)三個基本的維度進行評估,即評價(evaluation)(如好——壞)、力度(potency)(如強——弱)和活動向度(activity)(如主動——被動)。其中,評價維度在印象形成中最為重要,一旦人們對他人或物的判斷在這個維度上確定了,其它兩個維度作用就不太大子。Osgood隨后所設計的一系列研究表明這三個基本維度在許多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的認知都是顯著的。Rosenberg等人的研究結果評價社會特征智慧特征好的評價樂于助人為人誠實能容忍人平易近人幽默感科學堅決熟練聰明不懈不好的評價不快樂自負易怒令人厭煩、缺乏人緣愚蠢輕薄動搖不可靠、笨拙2.2.2(3·2·5)平均化原則P692.2.2.1要解決的問題2.2.2.2信息整合的法則加法法則平均法則例一、例二2.2.2.3Anderson的加權平均法則和信息整合法則2.2.2.1要解決的問題P69我們的大多數(shù)印象都不是絕對正性或者絕對負性的,而是程度和內容不同的印象的混合。我們如何把關于一個人的分離的印象“碎片”合成一個簡單的整體印象呢?加法法(additiveprinciple)加法法認為,印象形成是各項信息相加的結果,用數(shù)學公式表示如下:

公式說明,印象形成是各項信息重要性之和。平均法(Averagingprinciple)平均法認為,印象形成是各項信息的平均值,用數(shù)學公式表示如下:公式表明,印象形成是各項信息重要性的平均。例一P70假設蘇珊剛剛見到了她的肓約對象喬治。她很快認為他是一個風趣、聰明、有禮貌的人,不過個子不高,而且穿著不雅。她從這些特質的正性或負性程度出發(fā)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假設她被要求在一個從+10(10分為正性)到-10(10分為負性)的量表上評估這些特質??赡艿脑u估結果可能的評估結果個人特質平均法則評價累加法則評價風趣+10+10聰明+10+10有禮貌+4+4很矮-5-5穿著不雅-9-9總體印象+10/5=+2.00+10例二例如,現(xiàn)在有兩個人,如果讓你在一個從-5到+5的量尺上對他們的品質進行評價,甲機智、學識淵博、沉著、自信,你給他的打分分別是+4、+4、+2、+3。乙除具有上述品質外還有坦率、不講究衣著兩個特點,你對他的打分分別是+4、+4、+2、+3、+3、-2。兩種法則可能的評估結果按照加法法和平均法計算,所得結果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可能的評估結果個人特質甲的評分乙的評分機智44學識淵博44沉著23自信32坦率3不講究衣著-2平均法則總體印象13/4=3.2514/6=2.33累加法則總體印象13142.2.2.3Anderson的加權平均法則Anderson于1968年提出了信息的加權平均(weightedaveraging)加工模式。根據(jù)這一模式,人們將所有品質平均起來形成印象,但他們給予那些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品質以更多的權數(shù)。也就是說,人們根據(jù)平均法則去形成印象,但對極端品質予于加權。如,當公司招聘高技術開發(fā)人員時,招聘者更注重應聘者的“智慧”品質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Anderson的信息整合法則

背景作用:背景對人際知覺的影響在于:一個新特質對一般印象的作用依賴于已有的其他特質。如智慧一般說來是個好的特質,它在其他好特質如熱情關懷的背景上起著好特質的作用,但它在其他不好特質如冷酷無情的背景上則不起好特質的作用。智力這個特質在冷酷無情的人身上可能具有威脅性、破壞性,而在熱情關懷的人身上可能表示同情、有遠見。Anderson的信息整合法則N.安德森認為,背景對一個新特質的影響乃是這個新特質的單獨數(shù)值與背景數(shù)值的平均。例如,假定智力這個特質的單獨數(shù)值是+2,冷酷無情的聯(lián)合數(shù)值是-4,那么在這個背景下智力是這兩個數(shù)值的平均,即[(+2)+(-4)]÷2=-1如果熱情關懷的聯(lián)合數(shù)值是+4,那么智力在這里就是+3。在前一種情況下數(shù)值由正變負,在后一種情況下數(shù)值由+2變成+3。Anderson的信息整合法則認為人們對他們所加工的每項信息賦予兩個參數(shù):權數(shù)和價值。權是個人對信息真實性的主觀信念,即信息的可信度價值是個人對信息的主觀評價,從極端積極到極端消極權與價值的結合決定個人賦予某項信息的相對重要性。這個重要性可用數(shù)學公式表示為:公式表明,某項信息的重要性等于該信息的權數(shù)和價值的乘積。2.4知覺的理解性知覺的第三個特性是指知覺的理解性。這是指人對于知覺的對象總是以自己過去的經(jīng)驗予以解釋,并用詞來標志它。知覺的這種特性在對社會信息的知覺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上下文效應

從行為到特質2.2.3(3·1·3)上下文效應P66背景(上下文)會影響到社會判斷(對比、同化社會背景也能給印象形成提供信息我們自己在背景中的角色也會影響我們對他人印象的形成背景的作用是微妙的,所以當認知者試圖推論目標個體的特征時,他可能不會觀察到背景或情境在引發(fā)和保持特定行為上所起的作用金,103:Bruner的貨幣實驗(1947)1.基本概念2.經(jīng)典實驗3.著名理論生理機制上下文效應的類別背景的上下文效應有兩類:對比指這樣一種歪曲效應,它使做出的判斷與環(huán)境背景相違反同化指這樣一種歪曲效應,它使做出的判斷與環(huán)境背景方向相同是什么決定了出現(xiàn)對比還是出現(xiàn)同化呢?當在一個比較淺的層面上對個體信息進行加工時,可能出現(xiàn)的是同化;當對個體的行為信息進行更加詳盡和系統(tǒng)化的加工時,或人們有精確化的動機時,同化則不容易出現(xiàn)Bruner的貨幣實驗(1947)P103實驗目的探討家庭貧富背景對孩子社會知覺的影響實驗方法:雙因素混合測量實驗材料:投影儀、一套硬幣、一套紙幣實驗對象:30名家庭貧富不同的10歲的孩子;實驗程序:先把兩套材料先后投射在銀幕上,讓被試依次觀看,然后移去刺激物,令被試畫出剛才看到的硬與圓形紙片。實驗結果實驗方法兩因素混合實驗自變量一:實驗材料的性質(硬幣—紙幣)自變量二:被試家庭貧富背景(富—貧)實驗材料1、一套含1分、5分、10分、25分和50分幣值、大小不一樣的圓形硬幣2、一套是與上述各種硬幣大小形狀相同的硬紙片;實驗結果被試畫出來的圖形大小和實際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們畫的圓紙片圖形與實際的硬紙圓形的大小較一致,但所畫的硬幣圓形大小卻遠較他們看到的真實硬幣更大,尤其是貧苦家庭的孩子所畫的硬幣圓形更大。這個實驗說明,社會認知受主客觀因素所制約。從行為到特質通常,我們與他人第一次接觸后會得到對方有關外貌、行為甚至姿勢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很快會從這些信息中去推論對方是什么樣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接著,人們還會用推斷出對方的某些特質去推斷其他的特質從行為推論到特質與從特質推論其他特質這兩個現(xiàn)象是交替發(fā)生的(內隱人格理論

116)對他人特質的推斷通常分為兩類:與任務相關的能力或智力人際(社會)能力我們還會用推斷出的特質去預測對方未來的行為Arch、Kelley等人對中心品質影響印象形成的研究Kelly(1955)內隱人格理論

116內隱人格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心照不宣地認為別人具有的品質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一旦掌握了某人其中的一種品質就可以推想其它的品質及行為表現(xiàn),如一個人若很內向,就推斷他很膽小、不愉快等。這種被戲稱為“外行人的人格理論”反映了人們將每天所見到的復雜信息作簡化處理的傾向。認知心理學在解釋印象形成時繼承了這一看法。此外,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都是有選擇地接受信息并將其統(tǒng)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Arch等人對中心品質影響印象形成的研究在印象形成中各種特質或信息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嗎?認知論與學習論的認識不同。阿希將那些與刺激物的其它若干特征聯(lián)系密切、對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品質稱為中心品質(centraltraits),他通過實驗證明了中心品質的存在及作用。H.H.Kelley的實驗(1972)認知論與學習論的認識不同。學習論的平均模式簡單地認為所有特質無論其價值大小都要對印象的形成發(fā)生影響。在他們看來,“冷酷”永遠是一5分,“熱情”永遠是+5分。相反,認知觀點認為某些特征所含的意義要比另一些特征多,例如“熱情一冷淡”品質可以與許多其它特征聯(lián)系,而“文雅一粗魯”則與其它品質的聯(lián)系很少。Arch(1946)的實驗實驗目的:證明“熱情一冷淡”是否具有核心品質的作用。研究方法:單因素完全隨機實驗設計被試:大學生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實驗過程1、將被試分成兩組,每人拿到一張描寫某個人特征的包括7個形容詞的表一組被試的表上寫著“聰明、靈巧、勤奮、熱情、果斷、實際、謹慎”,二組被試的表上的詞除將“熱情”換為“冷淡”外,其它一切與一組被試的相同。2、然后讓被試對表中所述那個的其他特征進行評價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第一組被試多數(shù)認為此人慷慨、幸福、人道,而第二組的評價幾乎相反。阿希又分別用“文雅”和“粗魯”去代替“熱情”和“冷淡”,發(fā)現(xiàn)兩組被試的評價幾乎無多大差別。結果表明“熱情一冷淡”是核心品質,而“文雅一粗魯”則不是。H.H.Kelley的實驗

P63實驗目的:驗證“熱情一冷淡”是否具有核心品質的作用。實驗方法:現(xiàn)場實驗被試: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實驗過程告訴學生說有一位客座教師要來指導他們的討論,在他到來前將關于他的特征描寫的材料發(fā)給大家,學生拿到的材料是與阿希用的完全一樣,即:一半學生拿到的是包括有“熱情”的形容詞表,另一半拿到的是包含有“冷淡”的詞表,其余的詞完全一樣。客人到來后指導學生進行了20分鐘的討論。等他走后,學生對他的有關品質進行評價。Kelley的實驗結果品質熱情冷淡自我中心的6.39.6不好交際的5.610.4不受歡迎的4.07.4嚴肅的(刻板)6.39.6易怒的(煩躁)9.412.0無幽默感的8.311.?粗魯?shù)模o情)8.611.0特性4知覺的恒常性當知覺對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圍內發(fā)生了變化的時候,知覺形象并不因此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知覺的這種特性稱為知覺的恒常性??贪逵∠蟮暮x金盛華(127):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人們通過整合有關信息及個人經(jīng)驗形成的一種針對特定對象的既定認知模式。它使人傾向于按照既有概念的軌道來認識和解釋有關對象…它對人的知覺的影響,通常是在人無意識的情況下發(fā)生的。時蓉華(1998):社會刻板印象(socialstereotypicalimpression)是指社會上對于某一類事物產生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種概括而籠統(tǒng)的看法…許多學者都曾強調社會刻板印象具有“保守性”、“僵化性”和“對抗相反信息的能力”。刻板印象有關研究(較多的是對他國國民印象的研究)D.Katz&K.W.Braly

(

1933)調查了美國100名白人大學生對某些種族群體的刻板印象,發(fā)現(xiàn)他們認為:黑人有迷信、懶散、無憂無慮等共同品質;德國人有科學頭腦、勤奮、呆板等共同品質。楊國樞、李本華(1970)研究了臺灣大學生對各國人的刻板印象,如認為美國人民主、天真、樂觀、坦率等,日本人善模仿、愛國、尚武、進取等。Duncan(1976)的實驗研究(金:P128)刻板印象的產生機制:類別化刻板印象是類別化的產物:生活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的人們常常表現(xiàn)出許多相似性,人們在社會知覺中總是傾向于按一定的標準將這種相似的特點加以歸納,概括到認識中并固定下來,結果便形成了刻板印象。這一將人歸類過程就是類別化(categorization)。它是一個基本自動化的認知過程。類別化的后果是,決定某個個體是某個類別的一員會使我們對這個個體做出與其所在類別刻板印象相一致的評價。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對情緒的知覺了解他人的情緒需要借助一定的線索: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語表情Darwin:面部表達出來的基本情緒具有普遍性Ekman等人(1971)的實驗研究目的:探討不同各族的人對不同情緒表現(xiàn)的理解研究材料、研究結果、結果的含義primaryemotions(Darwin1872)primaryemotionsJudgerNangerfearDisg-ustSad-nesshappinessSurp-riseUSA99679592849795Brazil40906797599587Chile119946892889593Argentina168905492789895Japan2990669062100100結果的含義上述結果表明,無論在有文字的文化還是在沒有文字的文化中,有一些情緒的面部表達可以得到普遍的視覺識別。第3節(jié)社會認知過程中的偏見3.3.1普通心理學有關知覺研究中的錯覺3.3.2社會知覺中常見的錯覺首因—近因效應暈輪效應積極性偏差信息的先后順序對印象形成的影響(Lushins1957)實驗目的:印象形成過程中是否存在首因效應實驗方法:單因素完全隨機(自變量:材料性質實驗材料實驗過程實驗結果結果證明了首因效應的存在,即前面一段信息對被試印象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實驗材料兩段描寫一個叫吉姆的男孩一天活動的文字其中一段(簡稱E)描寫吉姆與朋友們一起去上學、在陽光下取暖、在商店與熟人聊天、與前幾天剛認識的女孩打招呼。這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