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專題精練-《通鑒紀事本末 南詔歸附》_第1頁
高考文言文專題精練-《通鑒紀事本末 南詔歸附》_第2頁
高考文言文專題精練-《通鑒紀事本末 南詔歸附》_第3頁
高考文言文專題精練-《通鑒紀事本末 南詔歸附》_第4頁
高考文言文專題精練-《通鑒紀事本末 南詔歸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專題訓(xùn)練■?…《通鑒紀事本末?南詔歸附》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冬十一月,吐蕃、云南日益相猜,每云南兵至境上,吐蕃輒亦發(fā)兵,聲言相應(yīng),實為

之備。美畫由塞復(fù)造后血王書欲與其圭些簧膽之后性之處悉坐蛙餐城堡卷與云南氮大城于

境上置龍相保永同一家。

九年夏五月,云南王異牟尋遣使者三輩,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

金、丹砂詣書皋,金以示堅,丹砂以示赤心,三分皋所與書為信,皆達成都。異牟尋上表

請棄吐蕃歸唐,并遺皋帛書,自稱“唐故云南王孫吐蕃贊普義弟日東王”。皋遣其使者詣

長安,并上表賀。上賜異牟尋詔書,令皋遣使慰撫之。冬十月甲子,韋皋遣其節(jié)度巡官崔

佐時赍詔書詣云南,并自為帛書答之。

十年春正月,崔佐時至云南所都羊苴洋城,吐蕃使者數(shù)百人先在其國。云南王異軍尋

尚不欲吐蕃知之,令佐時衣驊河服而入。佐時不可,日:“我大唐使者,豈得衣小夷之

服!”異牟尋不得已.在迎之。佐時大宣詔書,異牟尋恐懼,顧左右失色,業(yè)已歸唐,乃

歙欷流涕,俯伏受詔。鄭回【注】密見佐時教之,故佐時盡得其情,因勸異牟尋悉斬吐蕃使

者,去吐蕃所立之號,獻其金。,復(fù)南詔舊名。異牟尋皆從之,仍刻金契以獻。異牟尋帥

其子尋夢湊等與佐時盟于點蒼山神祠。

夏六月,云南王異牟尋遣其弟湊羅棟獻地圖、土貢及吐蕃所給金印,請復(fù)號南詔。癸

丑,以祠部郎中袁滋為冊南詔使,賜銀窠金印,文曰“貞元冊南詔印”,滋至其國,異牟

尋北面跪受冊印,稽首再拜,因與使者宴,出玄宗所踢銀平脫馬頭盤二以示滋。滋日:

“南詔當(dāng)深思子子孫孫盡忠于唐?!碑惸矊ぐ萑眨骸案也辉摮惺拐咧??!?/p>

(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南詔歸附》,有刪減)

【注】鄭回:南詔國宰相,力勸南詔國王異牟尋叛吐蕃歸唐。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辛酉/韋皋復(fù)遺云南王書欷與共擊吐蕃/驅(qū)之云嶺之外/悉平吐蕃城堡/獨與云南筑大城/于

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

B.辛酉/韋皋復(fù)遺云南王書檄與共擊吐蕃/驅(qū)之云嶺之外/悉平吐蕃城堡/獨與云南筑大城于

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

C.辛酉/韋皋復(fù)遺云南王書欷與共擊底蕃驅(qū)之云嶺之外/悉平吐蕃城堡/獨與云南筑大城于

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

D.辛酉/韋皋復(fù)遺云南王書微與共擊/吐蕃驅(qū)之云嶺之外/悉平吐蕃城堡/獨與云南筑大城/于

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成都,以周太王“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得名,武侯祠、杜甫草堂在此。

B.金印,舊時帝王或帝王賜予高級官員的金質(zhì)印璽,文中指吐蕃賜予屬國南詔的印璽。

C.稽首,古代跪拜禮,與佛教叩頭動作一樣,左手按右手上,拱手于地,頭緩緩至地。

D.祖考,祖考指祖先,也指己故的祖父或父輩;祖妣指男女的祖先,也指已故的祖母。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吐蕃和云南之間互相猜忌,有云南兵來邊界時,吐蕃就發(fā)兵做出防范,還假稱是呼應(yīng)

對方,這為唐讓南詔歸附提供了機會。

B.云南王先后派出三批使者從不同地方來到成都,使者各自攜帶著具有象征意義的物

品,韋皋將其使者送至長安,得到朝廷答復(fù)。

C.大唐便者崔佐時來到云南,云南王在夜間迎接他,答應(yīng)了崔佐時殺死吐蕃使者,恢復(fù)

南詔舊名等要求,還刻成金契獻上。

D.大唐派出的冊南詔使帶著刻有“貞元冊南詔印”的金印來到南詔,南詔王接受冊封,并

表示接受冊封使世代忠于唐的囑托。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韋皋遣其節(jié)度巡官崔佐時赍詔書詣云南,并自為帛書答之。

(2)佐時不可,曰:“我大唐使者,豈得衣小夷之服!”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秋九月戊午,冊南詔蒙歸義為云南王。歸義之先本哀牢夷,地居

姚州之西,東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蠻語謂王日詔。先有六詔,兵力相埒,莫能相一,

歷代因之,以分其勢。蒙舍最在南,故謂之南詔。高宗時,蒙舍細奴邏初入朝。細奴邏生

邏盛,邏盛生盛邏皮,盛邏皮生皮邏閣。皮邏閣浸強大,而五詔微弱。會有破湃河蠻之

功,乃賂王昱,求合六詔為一。昱為之奏請,期廷許之,仍賜名歸義。于是以兵威脅服群

蠻,不從者滅之,遂擊破吐蕃,徒居大和城。其后卒為邊患。天寶九截。楊國忠德鮮于仲

通,薦為劍南節(jié)度使。仲通性褊急,失蠻夷心。故事,南詔常與妻子俱謁都督,過云南,

云南太守張?zhí)撏佣嗨髑?,南詔王閣羅鳳不應(yīng),虔陀迷人詈辱之,仍密奏其罪。閣羅鳳念

怨,是歲,發(fā)兵反,攻陷云南,殺虎陀,取夷州三十二。十載夏四月壬午,劍南節(jié)度使鮮

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分二道出戎、褐州,至曲州、靖州。南

詔王閣羅鳳遣使謝罪請還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我我將歸命吐蕃■云

南非唐有也停通不許囚共便進軍至西洱河,與閣羅風(fēng)戰(zhàn),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

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閣羅鳳致戰(zhàn)尸筑為東觀,遂北臣于吐蕃。蠻語

謂弟為“鐘”,吐蕃命閣羅鳳為贊普鐘,號曰東帝,給以金印。閣羅鳳刻碑于國門,言己

不得已而叛唐,且曰:“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賞,后世容復(fù)歸唐,當(dāng)指碑以示唐使者,知

吾之叛非本心也?!敝拼竽純删┘昂幽?、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瘁疣,未戰(zhàn)士卒死者

十八九,英肯應(yīng)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舊制,百姓有勛者免征役。

時調(diào)兵既多,國忠奏先取高勛。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唐德宗貞

元七年,勿鄧酋長苴夢沖潘通吐蕃,扇誘群變,隔絕云南使者。韋皋遣三部落總管蘇意將

兵至琵琶川。八年春二月壬寅,執(zhí)夢沖,數(shù)其罪而斬之,云南之路始通。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南詔歸附》)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南詔王閣羅鳳遣使謝罪描還所俘做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我/我將

歸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許/囚其使

B.南詔王閣羅鳳遣使謝罪/請還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我/我將歸

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許/囚其使

C.南詔王閣羅鳳遣使謝罪/請還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我/我將歸

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許/囚其使

D.南詔王閣羅鳳遣使謝罪隔還所俘麻城云南而去/且日/今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我/我將歸

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許/囚其使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字為“沿襲”之意,和《過秦論》中“因遺策,南取漢中”的“因”字含義相同。

B.,,德”字為“感激,,之意,和《諫太宗十思疏》中“德不厚而思國之理”的“德”意思不同。

C.“故事”為“按照舊例”之意,和《六國論》中嚇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故事”用法相

同。

D.“京觀”,古代戰(zhàn)爭,勝者為了顯示戰(zhàn)功,收集敵人的尸體,封土而成的高冢,也叫京

丘。

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皮邏閣先用武力威脅使各個蠻族部落服從他的管理,然后朝廷又準許了其把六詔合而

為一的請求,擊破吐蕃后移居到了大和城。

B.南詔王閣羅鳳沒有答應(yīng)張虔陀索求過多財物的要求,張虔陀就派人辱罵他,還秘密奏

報他的罪行,結(jié)果閣羅鳳發(fā)動軍隊反叛了唐朝廷。

C.楊國忠不僅推薦鮮于仲通做了劍南節(jié)度使,即使后來鮮于仲通在與南詔的戰(zhàn)爭中大

敗,楊國忠仍然幫他掩蓋了失敗的情況,還給他按戰(zhàn)功評定。

D.玄宗下詔招募大批士兵攻擊南詔時并未得到積極響應(yīng),楊國忠便采取強硬手段征調(diào),

致使民間哀嚎一片。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人聞云南多瘴厲,未戰(zhàn)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yīng)莫。

(2)勿鄧酋長苴夢沖潛通吐蕃,扇誘群蠻,隔絕云南使者。

9.選文中南詔歸附的過程十分曲折。你認為是哪些方面的因素對南詔歸附產(chǎn)生了影響?

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述。

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兒,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主時所用。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吐蕃進犯內(nèi)地以云南為前鋒,在險要之地設(shè)立營堡,并在當(dāng)?shù)刂刂丶淤x征兵助防,云

南因此困苦不堪,試圖歸附唐朝。

B.在異牟尋上表請求歸順唐朝后,韋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長安,并上表祝賀,后又派節(jié)度

巡官崔佐時到云南。

C.異牟尋不想讓吐蕃知道唐使者已到達云南,后在夜間迎接崔佐時,最終歸唐,俯首伏

地接受詔書,并答應(yīng)佐時的建議。

D.朝廷任命袁滋為冊南詔使,袁滋到南詔后,拿出玄宗賞賜的兩個銀平脫馬頭盤,并告

誡南詔應(yīng)當(dāng)子子孫孫效忠于唐。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異牟尋以為然,而無路自致,凡十余年。

(2)異牟尋帥其子尋夢湊等與佐時盟于點蒼山神祠。

14.紀事本末是按照時間順序,詳述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過程和結(jié)果的史書體裁。請簡述通

鑒紀事本末“南詔歸附”唐朝的過程。

答案

1、B句意:辛酉(初十日),韋皋再次給云南王寫信,想要和他一起攻打吐蕃,把吐蕃驅(qū)

逐到云嶺以外,全部掃平吐蕃的城池堡壘,單獨和云南在邊境上修筑一座大城,布置軍隊

相互防守,雙方永遠如同一家人一樣。

“吐蕃”作“擊”的賓語,共同構(gòu)成動賓結(jié)構(gòu),不可斷開,排除CD。

“于境上”是句子的后置狀語,修飾謂語“筑%二者不可斷開,排除A。

2.C"稽首……與佛教叩頭動作一樣”說法錯誤。佛教的叩頭動作手心是向上的,意為承接

佛法。

3.B”先后派出三批使者”說法錯誤。文中“云南王異牟尋遣使者三輩,一出戎州,一出黔

州,一出安南”,看不出有“先后”的意思。

4.(1)韋皋派節(jié)度巡官崔佐時送詔書到云南,并親自寫帛書答復(fù)云南王。

(2)崔佐時不答應(yīng),說:“我是大唐的使者,怎能穿夷人小國的服裝!”

參考譯文:

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冬十一月,吐蕃、云南之間越來越互相猜疑,每當(dāng)云南兵來

到邊界,吐蕃也就發(fā)兵,聲稱相互呼應(yīng),實際上是做防守的準備。辛酉(初十日),韋阜

再次給云南王寫信,想要和他一起攻打吐蕃,把吐蕃驅(qū)逐到云嶺以外,全部掃平吐蕃的城

池堡壘,單獨和云南在邊境上修筑一座大城,布置軍隊相互防守,雙方永遠如同一家人一

樣。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夏五月,云南王異牟尋派遣三批使者,一批從戎州出發(fā),一

批從齡州出發(fā),一批從安南出發(fā),各自攜帶生金、朱砂來到書阜處,黃金表明其不動搖的

決心,朱砂表明其赤誠的心,把韋皋所寫的信分成三部分拿來作為憑信,都到達成都。異

牟尋上奏表請求背離吐蕃歸順唐朝,并寫帛書一封給韋阜,自稱“唐故云南王孫吐蕃贊普

義弟日東王”。書皋把他的使者送到長安,并上表祝賀。德宗賜給異牟尋詔書,命令由皋

派遣使者安撫南詔。冬十月甲子(十八日),韋皋派節(jié)度巡官崔佐時送詔書到云南,并親

自寫帛書答復(fù)云南王。

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春正月,崔佐時到云南都城羊苴畔■城,吐蕃使者數(shù)百人原先

就在云南。云南王異軍尋還不想讓吐蕃知道這件事,命令崔佐時穿群婀■蠻的服裝入城。崔

佐時不答應(yīng),說:“我是大唐的使者,怎能穿夷人小國的服裝!”異牟尋沒有辦法,在夜間迎

接他。崔佐時大聲宣讀詔書,異牟尋害怕,看身邊跟隨的人都變了臉色,已經(jīng)歸附唐朝,

就抽喳流淚,俯首伏地接受詔書。鄭回秘密會見崔佐時教過他,所以崔佐時了解云南的全

部情況,于是勸異牽于將吐蕃使者全部桑花,去掉吐蕃所立的稱號,獻出吐蕃給的金中,

恢復(fù)南詔原來的名稱。異牟尋全都聽從了他的建議、還劃成金契獻給他。異軍尋帶領(lǐng)兒子

尋夢湊等人與崔佐時在點蒼山神祠立下盟約。

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夏六月,云南王異牟尋派他的弟弟湊羅棟獻地圖、土產(chǎn)貢物

以及吐蕃所給的金印,請求恢復(fù)南詔國號。癸丑日,朝廷任命祠部郎中袁滋為冊南詔使,

賜給異牟尋銀案金印,上刻文字“貞元冊南詔印”。袁滋到南詔后,異牟尋面向北跪著接受

冊封的印信,叩頭再拜后,接著宴請使者,異軍尋出示玄宗所賞賜的兩個銀平脫馬頭盤給

袁滋看。袁滋說:“南詔應(yīng)當(dāng)深切地思念祖先,子子孫孫都要向唐朝竭盡忠誠?!碑惸矊ば?/p>

拜禮說:“豈敢不恭敬地接受使者的指示?!?/p>

5、C句意:南詔王閣羅鳳派遣使者前來謝罪,請求歸還所俘獲掠奪的東西,把云南城修繕

好后離開,并且說:“現(xiàn)在吐蕃重兵逼近邊境,如不答應(yīng)我,我就將歸順吐蕃,云南就不

歸唐朝所有了?!磅r于仲通沒有答應(yīng),囚禁了他的使者。

“俘掠”固定詞匯,是“請還所俘掠”的賓語,中間不能分開,排除AD;“若”放在句首表假

設(shè),省略了主語“你”,即“若(你)不許我”,應(yīng)在其前斷開,排除兒

6.C

A.兩個“因”都意為“沿襲二“因”字含義相同。句意:歷代沿襲。/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奪

取漢中。

B.“德不厚而思國之理”的“德”意為“道德“德”意思不同。句意:楊國忠為了感激鮮于仲

通。/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

C.“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意為“舊事、先例”?!肮适隆庇梅ú煌?。句意:按照過

去的慣例。/降低身份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

D.正確

7.A“皮邏閣先用……然后朝廷又準許了其把六詔合而為一的請求”時序顛倒,原文“皮邏

閣浸強大,而五詔微弱。會有破沸河蠻之功,乃賂王昱,求合六詔為一。昱為之奏請,朝

廷許之,仍賜名歸義。于是以兵威脅服群蠻,不從者滅之,遂擊破吐蕃,徒居大和城”,

先“求合六詔為一”,再“以兵威脅服群蠻乙

8.(1)人們聽說云南多流行由瘴氣引起的疾病,還未交戰(zhàn)士兵就要死掉十分之八、九,

沒有人愿意響應(yīng)招募。

(2)勿鄧酋長苴夢沖暗中與吐蕃勾結(jié),煽動引誘蠻族各部,阻隔云南使者與唐往來。

9.①南詔王方面:其實一直并非誠心歸附;

②唐玄宗方面:用人不善,如偏信楊國忠等;

③唐朝官員方面:氣量狹小,不恤民生,不得民心。

參考譯文: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秋九月戊午(二十三日),冊封南詔蒙歸義

為云南王。蒙依義的祖先本是我軍夷人,地處姚州的西邊,東南與交趾相接,西北與吐蕃

相接。蠻語言稱王為詔。以前有六個詔,他們的軍隊實力相當(dāng),不能統(tǒng)一,歷代沿襲,以

此來分散他們的勢力。蒙舍在最南部,所以稱為南詔。唐高宗(李治)時,蒙舍王細奴邏

開始謁見天子。細奴邏生子邏盛,邏盛生子盛邏皮,盛邏皮生子皮邏閣。皮邏閣時南沼逐

漸強大,而其余五詔力量衰微。恰巧皮邏閣立有擊敗濟河蠻的功勞,于是他賄賂王昱,請

求把六詔合而為一。王昱為他向朝廷奏請,朝廷準許了他的請求,仍然贈皮邏閣以歸義的

名號。自此他用武力威脅來使各個蠻族部落服從,有不服從的就將其消滅,接著又擊敗了

吐蕃,移居到大和城。以致最終成為唐邊境遭到侵犯的禍患。唐玄宗天寶九年(750年)。

楊國忠為了感激鮮于仲通,推薦他為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氣量狹小,性情急躁,失去蠻

夷各族的人心。按照過去的慣例,南詔王常常與妻兒一同來觀見都督,經(jīng)過云南時,云南

太守張虔陀大量地勒索財物,南詔王閣羅鳳沒有答應(yīng)他的要求,張虔陀就派人辱罵他,還

秘密奏報他的罪行。閣羅鳳很憤恨,這年,他發(fā)動軍隊反叛唐朝廷,攻陷了云南郡,殺掉

張虔陀,強奪原歸附于唐的西南夷三十二個州。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夏季四月壬午(三

十日),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伐南詔,被南詔在瀘南打得大敗。當(dāng)時鮮于仲通率領(lǐng)八萬

軍隊分兩路從戎州、滿州出發(fā),到曲州、靖州。南詔王閣羅鳳派遣使者前來謝罪,請求歸

還所俘獲掠奪的東西,把云南城修繕好后離開,并且說:“現(xiàn)在吐蕃重兵逼近邊境,如不

答應(yīng)我,我就將歸順吐蕃,云南就不歸唐朝所有了?!滨r于仲通沒有答應(yīng),囚禁了他的使

者。進軍到西洱河,與閣羅鳳交戰(zhàn),唐軍大敗,士兵死了六萬人,鮮于仲通僅只身逃脫。

楊國忠掩蓋了他失敗的情況,仍舊給他按戰(zhàn)功評定。閣羅鳳收攏聚集戰(zhàn)死者的尸體修建成

京觀,于是北向吐蕃稱臣。蠻語稱弟弟為“鐘”,吐蕃洽予閣羅鳳為“贊普鐘”的名號,

號為“東帝”,給他金印。閣羅鳳在邊境刻石立碑,說明自己不得已背叛唐朝,并且說:

“我們世世代代侍奉唐朝,接受他們的官爵和財物,后代如能允許再返回唐期,應(yīng)當(dāng)把此

碑指給唐期使者看,使他們知道我的叛唐不是出自本來的心愿?!毙谙略t大批招募兩京

及河南、河北士兵攻擊南詔。人們聽說云南多流行由瘁氣引起的疾病,不及交戰(zhàn)士兵就要

死掉十分之八、九,沒有人愿意響應(yīng)招募。楊國忠派遣御史分別到各道捕捉壯丁,用枷鎖

鎖至軍隊所在地。按照舊的制度,百姓中有功者可免除服兵役。當(dāng)時調(diào)兵的量多,楊國忠

上奏皇帝請求先征發(fā)功勞大的人。自此應(yīng)征出發(fā)的人憂愁怨恨,父母妻子孩子送別親人,

民間到處是哭聲。唐德宗貞元七年,勿鄧酋長苴夢沖暗中與吐蕃勾結(jié),煽動引誘蠻族各

部,阻隔云南使者與唐往來。韋皋派三部落總管蘇冠領(lǐng)兵到琵琶川。唐德宗貞元八年(792

年)春二月壬寅(十七日),捉住了苴夢沖,一一列舉他的罪狀后把他殺死,通往云南的

道路開始暢通。

10、C句意:貞元九年夏,云南王異牟尋派遣三批使者,一批從戎州出發(fā),一批從黔州出

發(fā),一批從安南出發(fā),各自攜帶生金、朱砂來到韋皋處,黃金表明其不動搖的決心,朱砂

表明其赤誠的心,都到達成都。

“使者三輩”是定語后置句,應(yīng)該在后置定語“三輩”后斷開,據(jù)此排除BD;

“金以示堅”和“丹砂以示赤心”結(jié)構(gòu)一致,斷法也應(yīng)一致,所以“金”后不能斷開,排除A。

11.A

A.持有、攜帶/送給、賦予。兩句中的“赍”含義不同。句意:韋皋派節(jié)度巡官崔佐時攜帶詔

書到云南。/這就是所說的把武器借給了賊兵,把糧食送給了盜匪。

B.兩句中的“而”都是連詞,表修飾,用法相同。句意:讓崔佐時穿群舸人的服裝入城。/于

是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土地。

C.解說正確。

D.解說正確。

12.D“袁滋到南詔后,拿出玄宗賞賜的兩個銀平脫馬頭盤”錯誤,由原文“異牟尋北面跪受

冊印,稽首再拜,因與使者宴,出玄宗所賜銀平脫馬頭盤二以示滋”可知,是異牟尋拿出

玄宗賞賜的兩個銀平脫馬頭盤給袁滋看。

13.(1)異牟尋認為是這樣,但沒有途徑表達自己的意愿,這樣一共過了十多年。

(2)異牟尋帶領(lǐng)兒子尋夢湊等人與崔佐時在點蒼山神祠立下盟約。

14.①在吐蕃的盤剝重壓下,云南王異牟尋打算歸附唐朝;②在韋皋任西川節(jié)度使時,異

牟尋派使者攜帶生金、朱砂到成都表達通好之意;③韋皋先派崔佐時送詔書到云南,接著

朝廷任命袁滋為冊南詔使到云南,異牟尋接受了冊封,南詔歸附唐朝。

參考譯文:

云南有民眾數(shù)十萬,吐蕃每次進犯內(nèi)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