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輔導活動課有效分享的策略_第1頁
初中心理輔導活動課有效分享的策略_第2頁
初中心理輔導活動課有效分享的策略_第3頁
初中心理輔導活動課有效分享的策略_第4頁
初中心理輔導活動課有效分享的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課是重視活動體驗與分享的課程,活動是載體,是吸引學生參與課堂的媒介,在活動后有效引導學生分享尤為重要。有效的分享能夠增加活動的價值,從而將活動的意義引向深處,最終觸及學生的情感、意志以及他們的精神世界,促進其心靈的成長。要促進初中生在心理課上有效分享,可以從初中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出發(fā),從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問題串、及時反饋、運用心理技術等方面具體入手。關鍵詞:心理輔導活動課;課堂分享;情境創(chuàng)設;心理技術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一門重視活動體驗與分享的課程,這就要求心理教師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心理特點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體驗,并積極分享?;顒邮鞘侄危俏龑W生參與課堂的媒介,活動后引導學生分享體驗十分重要,有效的分享能夠增加活動的價值,從而將活動的意義引向深處,最終觸及學生的情感、意志以及他們的精神世界,促進其心靈的成長。然而,實際的教學情況卻是:活動時非常熱鬧,學生們都很投入,而到了分享環(huán)節(jié),學生們的主動性明顯不夠,即使參與分享,其分享內容也較為干癟。通過親自上課、現(xiàn)場聽課以及觀摩優(yōu)質在線課程比賽,發(fā)現(xiàn)造成此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1)有些教師沒有提前制定活動規(guī)則,并向學生解釋說明,學生似乎不太明白心理活動課與其他學科課程的區(qū)別。(2)課堂氛圍營造得不好,有些課程主題需要營造安靜、安全的氛圍,心理教師卻安排了很多活動,課堂顯得十分凌亂。(3)情境的創(chuàng)設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很好地觸發(fā)學生的情緒與情感。(4)活動過后,教師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沒有梯度,不能形成邏輯遞進的問題串,以此觸達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5)教師沒有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反饋與引導,一味地反饋“你的分享很棒、很好”,會顯得干癟、表面與應付,不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6)課堂的“心理味”不夠,有些教師還沒有將心理技術運用到心理課堂上的意識。針對上述情況,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具體闡述如何促進學生在心理課上進行有效的分享。一、制定規(guī)則,營造氛圍在先導課時,教師應和學生一起制訂心理活動課的規(guī)則,當學生親自參與制訂規(guī)則時,他們會更愿意遵守規(guī)則。當然,教師也要適當引領學生,比如向學生解釋清楚“尊重分享不評價”“保密隱私”等重要規(guī)則。制訂好規(guī)則后,前幾周可以在課程開始時通過PPT投屏規(guī)則的形式加以強化,在課上當學生做得比較好時,教師要及時表揚、肯定,學生會逐步適應并配合,接下來的活動開展就會事半功倍。同時,心理課氛圍的營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上課之前,學生們還沒有從上一節(jié)的學科課中抽離出來,或者課間他們還在放松或做作業(yè),教師如果一上來就直接開展活動,學生可能會感到生硬,難以融入心理課。尤其是涉及情感教育方面的課,比如親情、友情等主題,更需要營造溫馨、安全、真誠的課堂氛圍。一旦營造好氛圍,課上的分享就會讓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學生感受到情感的慰藉、心靈的觸動。那么,教師如何才能營造合適的心理課氛圍呢?可以嘗試根據(jù)不同的課程主題,選用音樂、故事、視頻、心理小實驗、課前搜集到的學生相關煩惱、心理輔導案例等形式進行課堂導入。比如,在上親情主題的心理課時,教師可以提前搜集一些小孩子的照片以及在成長過程中父母陪伴子女的照片、學校開展親子活動時的照片,并配以輕松的音樂,這樣往往能夠很快地營造適合課程主題的氛圍。當然,在上課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氛圍的營造,特別是在活動結束后、學生分享前,教師應通過語言引導學生及時安靜下來,沉淀并覺察自己的感受,耐心傾聽他人的分享。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內心體驗如果教師沒有把學生帶入一個符合其年齡、心理特點以及與現(xiàn)實體驗密切聯(lián)系的情境中,學生在分享時可能會出現(xiàn)說空話、說大話、說套話的現(xiàn)象。例如,在“我的情緒我做主”一課中,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想讓學生認識到,人們對事件的不同認知直接導致了積極或消極情緒,教師用例子、雙歧圖等講解知識點,但這種理性指導并沒有使學生獲得深刻體驗,當再次遇到類似事件時,他們的自動思維可能會再次引發(fā)消極情緒。后來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小A愁眉苦臉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春天涼爽的風絲毫不能吹散他心頭的陰云。小A說:“我真慘,英語期中考試沒考好,被老師訓了一頓,免不了被同學嘲笑,回家還可能會挨訓……之前想著這次總分肯定能進全班前五呢,結果只考了第12名!平時我喜歡踢足球,但現(xiàn)在也失去了興致,作為足球社的社長,現(xiàn)在也無心管理社團了,這幾天我干什么事都提不起勁。我該怎么辦?我怎么這么笨?”現(xiàn)場邀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小A的消極想法(小黑)和積極想法(小白)。兩位扮演者上臺,分別坐在兩張椅子上,在小黑發(fā)言完畢后,小白去辯駁。小A坐在椅子上不說話,去感受不同想法帶來的內心體驗。學生顯然對這個情境非常感興趣,再加上期中考試剛結束,大多數(shù)學生都感同身受。為了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當小黑或者小白說不下去時,臺下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其中一個角色幫助小黑或者小白發(fā)言。在辯駁時,學生們會把自己平時的想法表達出來,通過辯駁使困擾他們的觀念得以澄清,這種體驗會讓他們領悟得更加深刻。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們有話可說,分享也能水到渠成。三、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形成問題串前文所提及的心理課規(guī)則的制訂、氛圍的營造、情境的創(chuàng)設都為接下來的分享環(huán)節(jié)做好了鋪墊,那么,如何讓學生把內心的深刻體驗分享出來,達成活動目標?教師首先要把握好本環(huán)節(jié)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預設活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設計怎樣的問題才能逐級遞進,更好地引導學生分享感受與體驗,最終達成活動目標。在上初一年級“正確看待比較”這節(jié)課時,在“和別人比什么”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如果沒有設計好有梯度的問題串,而是直接去探討:你平時都和同學比什么?學生可能回答出:比穿戴、家境、長相等,但很難獲得深刻的心靈觸動與感悟。鑒于此,我創(chuàng)設情境,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四個問題串。創(chuàng)設的情境如下:小B以非常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了某所重點中學。他的成績非常好,同學們都羨慕他,可他卻并不快樂。因為他覺得同學們的家境都比他好,他們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名牌,周末都有私家車接送,而自己的爸爸只是一名保安。四個問題串如下:問題一:小B在和同學比什么?對于他比較的內容,你怎么看?從情境中,學生能很快地發(fā)現(xiàn)小B在和同學比家境。然后再給學生播放《我的爸爸是保安》視頻,視頻中的女孩,其父母雖離異,但她的爸爸很愛她,她依然很自信。問題二:是什么讓視頻中的女孩如此自信?此問題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從別人的故事中習得經(jīng)驗,照見自己,從視頻女孩的表達以及自己的猜測中去發(fā)現(xiàn):父母的愛、自己的努力、比較時多看看自己擁有的東西、去嘗試改變等都是女孩自信的基石。問題三:你能嘗試給小B一些建議,讓他變得快樂起來嗎?結合對問題二的思考,再引導學生給小B提建議,學生很快打開了思路:小B應該看到自己學習成績很好,多欣賞自己的優(yōu)點,做保安工作的父親給自己很多父愛,自己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好的家庭條件,在普通的家庭條件下取得了好成績,應該為此感到驕傲、自豪等。問題四:我們以后在與別人進行比較時應該注意什么?通過對前面三個問題的探討,學生順其自然地得出比較時的注意事項,比如:要理智地比較、比有意義的東西、從多個方面去比較、比自己能夠改變的東西等。此時教師再做適當補充:在比較時,要注意情緒的穩(wěn)定、考慮對方的感受等。四、教師及時反饋,讓更多的學生愿意分享當學生分小組參與活動后,如果氛圍營造得好,問題設計得合理且能讓他們有話說,學生其實是愿意表達自己的體驗或想法的。但是,為什么有些教師在上完幾節(jié)心理課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分享主動性下降了呢?從我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來看,這可能是因為每位學生在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后都希望得到一個積極反饋或者希望被欣賞、被肯定,而授課教師卻忽略了這一點。教師如果能夠靈活地對每位學生的發(fā)言亮點給予恰當?shù)?、及時的反饋,就能夠強化該學生接下來的發(fā)言行為,同時也能激發(fā)其他學生積極發(fā)言。這考驗著教師的專業(yè)功底,教師要提前對活動過后學生可能做出的分享內容進行預設,才能在學生發(fā)言后及時用簡單、準確的語言給予反饋。當然,教師也可以用鼓掌、點贊、拍肩膀、微笑、點頭等方式來與學生互動,同時注意時間的把握。比如:可以肯定學生回答問題的角度新穎、思路和其他同學不一樣、能在同學的啟發(fā)下舉一反三、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感受、聲音洪亮等??傊?,教師要用心鉆研、不斷摸索,結合活動目標及學生的回答、班級的氛圍等多種因素對學生的分享給予及時、恰當?shù)姆答?。五、靈活運用多種心理技術,促進學生分享心理技術的靈活運用不僅能增添課堂的“心理味”,同時也會促進學生分享。平時我們可以嘗試將心理咨詢中的開放式提問、自我暴露、共情、具體化、追問等技術運用到心理活動課中,接下來主要探討共情、具體化兩種技術在促進學生分享中的運用。(一)共情技術共情技術是指感知他人的內心世界,能從他人的立場出發(fā)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并能將這種感受與理解表達出來。學生參與活動后,可能會有情緒的表達與流露,教師要及時覺察、發(fā)現(xiàn)并共情,讓學生感受到被理解、被關愛,從而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比如在“珍愛生命”的活動課中,我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繪制生命坐標”,橫坐標是年齡,縱坐標是心情,讓學生在坐標中畫出心情隨年齡增長的變化趨勢,并分享三件從出生到現(xiàn)在讓自己感到開心、快樂以及傷心、難過的事件。當時一名女生分享的內容為:“媽媽說小時候奶奶很疼愛我,可奶奶過世得早,我當時還小,現(xiàn)在都不怎么記得了,這件事讓我很難過?!蔽壹皶r回應:“你對奶奶很疼愛你而你卻記不得她了而感到有些內疚,是嗎?”她點點頭,我接著說:“如果奶奶現(xiàn)在能和你交談,你覺得她會說什么?”她想了想說:“我的乖孫女不要內疚,奶奶現(xiàn)在挺好的,你要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好學習。”我順勢引導她:“既然奶奶希望你好好學習、聽父母的話,那我們就滿足奶奶的愿望,好嗎?”她認真地點了點頭。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她的堅定。(二)具體化技術具體化技術是指咨詢師在傾聽來訪者的敘述時,若發(fā)現(xiàn)來訪者陳述的內容有含糊不清的地方,咨詢師以“何人、何時、何地、有何感覺、發(fā)生什么事、如何發(fā)生”等方式提問,協(xié)助來訪者更清楚、更具體地描述其問題。教師要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幫助其清楚準確地表達自己所持有的觀點、所運用的概念、所體驗的情感以及所經(jīng)歷的事件。有時學生在分享時會比較概括或者表達得比較模糊,這時教師可通過具體化技術來幫助其澄清真正要表達的內容。比如在“正確看待比較”一課中,我用一張照片作為課堂導入,照片中有兩位男士,一高一矮,高個子低著頭看著矮個子,矮個子叉著腰看著高個子。我用馬賽克擋住了兩個人的頭,讓學生通過觀察,從兩人中選擇一個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并說明理由。有學生選擇了矮個子,我詢問原因,學生回答:“沒什么原因,就是感覺不錯。”我繼續(xù)提問:“矮個子哪些地方讓你感覺不錯?”他想了想回答:“雖然他的個子不高,可在面對高個子時,他叉著腰,在氣勢上感覺不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