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行業(yè)經(jīng)濟論文-辛亥革命時期的鹽務改革【內(nèi)容提要】辛亥革命的爆發(fā),猛烈沖擊了舊的鹽務體系,加速了舊體制的崩潰,使1911-1913年中國政治舞臺上,鹽政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這一時期發(fā)生在中央和地方的鹽務改革,盡管存在種種局限,但它延續(xù)了清末鹽務改革所開拓的思路,并在短期內(nèi)迅速使鹽務改革的問題成為公眾的觀念,其所起的作用需要認真地予以研究。【摘要題】專題研究【英文摘要】TheeruptionoftheRevolutionof1911dealtaheavyblowtotheoldmechanismofsaltadministrationandquickenedthepaceofthebreakdownoftheoldsystem.SaltadministrationplayedanimportantroleinChinaspoliticalarenafrom1911to1913.Inspiteoftheexistenceofvariouslimitations,itkepttotherouteofthesaltreformoftheQingDynastyandmadesaltreformaccetpedbythepublic.Itsfunctionisworthyofseriousstudyanddiscussion.【關鍵詞】辛亥革命/鹽政/鹽務改革theRevolutionof1911/saltadministration/saltreform【正文】中圖分類號:K257.9;F1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8-0460(2003)01-0122-07一清末以來的鹽政,誠如時人所說專商積弊,迄未革除,各省鹽務,紛亂如絲,國課民生,交受其困。(注:此即民國鹽務改革家左樹珍之言,轉(zhuǎn)引自田秋野、周維亮:中華鹽業(yè)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322頁。)鹽務的黑暗腐敗狀況,引起中國一些有識之士的擔憂和不滿,不少人研究鹽政,謀求整理之方。在清末倡導改革鹽務運動的人士中,最具影響的首推張謇,其次是景學鈐。張謇,字季直,清末民初實業(yè)家,光緒二十年(1894)狀元,退居家鄉(xiāng)江蘇南通,創(chuàng)辦實業(yè)。為振興日趨衰落的淮南鹽業(yè),1903年張謇集資規(guī)銀十萬元,收購淮南呂四場李通源鹽場,設立了同仁泰鹽業(yè)公司,開展了一系列改良鹽業(yè)的活動,包括擬定公司管理章程、革除舊鹽垣的官衙作風、破除陋規(guī)、嘗試手工業(yè)工場式的集中生產(chǎn)等等,給當?shù)鼗贷}生產(chǎn)帶來了新的氣象。這期間他還曾親赴日本考察美國和日本的制鹽法以及日本制鹵、煮鹽的工具,率先引進外國制鹽先進技術,試驗松江板曬法獲得成效,所制精鹽鹽白味鮮,曾于1906年在意大利萬國博覽會上榮獲優(yōu)等獎牌,是為我國鹽產(chǎn)品在世界上最早獲得的國際大獎。在經(jīng)營鹽業(yè)的過程中,張謇備受兩淮運司的留難與困擾,所制新鹽常常無端受阻,無法外銷,在鹽務實踐活動中,他亦深悉專商引岸的弊害,由此孕育了改革鹽務的思想。1901年張謇撰寫了著名的變法平議1(卷2),上書清政府,要求全面變法。在其中的改鹽法議中,他第一次闡明了自己關于改革鹽法的主張:設廠煎鹽而后就場征稅,若網(wǎng)在綱,可坐而理矣。此后張謇在所撰寫的衛(wèi)國恤民化梟弭盜均宜變鹽法議、鹽法改良后議、變通通九場鹽法議略1(卷17)、各國鹽法敘1(卷19)諸文中,對舊鹽法鹽制在鹽業(yè)生產(chǎn)運銷及緝私多方面的種種弊端進行了揭露。他指出舊鹽法不過是沿襲歷代的流弊而已,所謂法之壞,政之弊,我國今日不寧唯鹽,而鹽其一也,并詰問:鹽法果足法乎?!在清末漸起高潮的鹽務改革活動中,張謇以其頗有成效的鹽業(yè)實踐活動,頗具說服力的說鹽政論,以及其與清室大臣關系頗為密切的特殊身份,為世人所推崇。另一位著名的鹽務活動家是浙江的一位地方官員,時任浙扛漁業(yè)公所董事的景學鈐。浙江東部的寧波、臺州、溫州地區(qū),漁業(yè)是主要的產(chǎn)業(yè),附近海域的舟山漁場是世界最大的漁場之一,為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提供豐富的海產(chǎn)品。漁業(yè)是耗鹽大戶,對鹽的需求量較大,但傳統(tǒng)的鹽務壟斷和無彈性的銷售額,常常使?jié)O業(yè)得不到充足的供應,于是閩鹽乘機走私侵銷,年銷量多達200萬擔。景學鈐受定海沿海數(shù)十島20萬漁民的委托,請求政府增加漁鹽供給,漁戶愿以提供給政府10倍的鹽稅為代價,來換取當?shù)佧}業(yè)壟斷者出售更多的鹽以滿足漁民的需要。然而鹽商害怕一地銷量上升會打破兩浙壟斷的區(qū)域平衡,堅決反對此項動議。在鹽商的壓力下,浙江主管鹽政的運司還是拒絕了漁民的要求。這件事自始至終景學鈐都參與其中,感受尤深,他自己就說:經(jīng)此打擊后,對于改革鹽政思想,更為堅固。21903年景學鈐求見張謇于上海。其時,來自意大利的漁船在浙江海域捕魚。為保全海權,清廷責令沿海七省設立漁業(yè)公所,以抗衡外國的漁業(yè)競爭,張謇為總負責人,景學鈐系浙江省的代表。一份類似原來提交浙江當局的建議,由景學鈐經(jīng)張謇之手再次呈遞到兩江總督那里,還是遭到了鹽商聯(lián)盟的抗拒。事雖未果,而浙省漁鹽減稅至每擔二角,迄今為各省最廉者,實發(fā)源于此。2就在這一年,張謇上書清廷,暢言廢引,主張就場征稅,任其所之;如果政府擔憂稅收短絀,他愿組織公司承擔此稅。戶部震于張謇之名,不敢虛詞搪塞,乃將原案交兩湖總督張之洞擬批。結果批語要張謇預繳全國一年鹽稅1700萬兩,方許試辦。不料各省引商大起恐慌,輦金入都,運動戶部,拼命反對。戶部因顧及鹽商之利害,對張謇的議案不再理會。數(shù)次挫折,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清末專商引岸制的頑固及其強大的能量,反映了政府對專商的倚靠和對引岸的維護。以張謇、景學鈐這樣頗有地位的政府官員,尚不能觸動舊的鹽法鹽制,更遑論其他。在張、景二人初次見面時,雙方研討改革方略,張謇提倡就場征稅,景學鈐主張就場專賣,改革模式雖有不同,但在主張廢除引制上完全一致。張謇認為依當前政局,談論鹽務改革尚非其時。他勉勵景學鈐,并以12年為期,斷言鹽務改革必有希望。其實,不過八年,風起云涌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各省鹽務改革乘勢興起。所謂迨政局變時,則鹽政改革,即可實行2,張謇之語,真正言中了!二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民國元年(1911年)孫中山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張謇任實業(yè)部長,兼兩淮鹽政總理。就任之始,張謇以曾任兩淮鹽政總理十年之經(jīng)驗,發(fā)表改革全國鹽法意見書,揭橥其就場征稅、廢止引岸的主張。他指出:中國舊時專制政治之毒最為滅絕人道者,無過鹽法。并對舊鹽法的丁籍制度、引岸制度、緝私制度、定價制度逐一進行批判,并由此提出由改革兩淮鹽業(yè)入手建設新鹽法的基本設想,即建設之道,唯有設場聚制而就場征稅。并按照制鹽、運鹽、銷鹽、稅鹽的順序,設計成大要條文。張謇主張實施以自由貿(mào)易為宗旨的就場征稅制度,認為只有消除專商引岸,才能不僅使眾多商人,同時也使鹽工與百姓得自由之福。1(卷18)可以說,張謇的設想,大體具備了民國新鹽法雛型的基本因素。張謇的意見書,得到臨時政府的認可,但遭到各省各地既得利益者的群起反對。湖南總督譚延致電張謇,認為新法滯礙甚多;揚州民政部長李堅在致張謇電文中,更是危言聳聽:地方持為生計者數(shù)百萬人況淮稅甲于天下,為財賦之大宗,軍需所系,商民生命所關,如有更易,而失業(yè)者眾,滋生事變,禍莫能測。3(P664-670)兩淮鹽商也群起反抗,聯(lián)合向南京臨時政府發(fā)出四岸鹽商上臨時政府電。張謇為此寫了答復湘鄂西皖全體運商函,1(卷18)針對淮商為保護運票和引岸而對改革所作的種種攻擊進行批駁。由于淮商的不合作,加之各省軍閥以籌辦軍餉為名紛紛截留鹽稅款,在一片反對聲中,改進鹽政,雖有理想,終因臨時政府為時短暫而未能付諸實行。不久,張謇辭去兩淮鹽政職務。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后,仍然面臨著同臨時政府一樣的財政困難。舊的財政體系在革命中已經(jīng)崩潰,東南膏腴之區(qū),皆是創(chuàng)痍遍野,各省亦自顧不暇,其地丁雜稅無法應時解集,以濟中央之需;而海關收入稅金,列強又以賠款為辭,暫不繳付。誠如梁啟超1912年2月23日致袁世凱書所云:夫以今日而理中國之財,雖管仲、劉晏復生,亦不能不乞靈于外債。4(P380-381)梁氏鑒于俄國理財名臣懷特曾以借外債解救了沙皇的財政危機,因此認為中國也非借外債而無可為。5(P106-110)欲獲得大規(guī)模的外債,鹽稅收入事實上成了貸款唯一可能的長期擔保。但如果鹽務不改良,外國銀行是否接受這種擔保值得懷疑,所以鹽務改革已經(jīng)處于計劃之中。而當時全國樹鹽政改革旗幟者唯有張謇,因此,袁世凱一日數(shù)電,促其北上。張謇以為期待已久的鹽務革命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便邀請時任浙江鹽政局秘書的景學鈐赴大生紗廠駐滬事務所,共商改革方案。經(jīng)過反復討論,張謇始贊成景的主張,以就場專賣為改革之過渡,俟今后場產(chǎn)整理,各制鹽者由個人進為團體組織后,仍以就場征稅、自由貿(mào)易為依歸。宗旨既定,乃由景學鈐以張謇的名義,將兩人商討的意見草成改革全國鹽政計劃書6,計有民制、官收、商運三大綱領,主張廢除舊時場商之制,由國家于產(chǎn)鹽場地,特設官局,向制鹽者收買,加入鹽稅,以售之于運商,由商人自組運鹽公司,經(jīng)國家特許登記后,向產(chǎn)地官局購鹽運至承銷區(qū)域,售于各鹽店販商。在張謇看來,實行此制是兩全其美。一方面,可以廢除鹽商專利的傳統(tǒng)制度并清理它所帶來的種種積弊,還可減輕和劃一鹽價,改良鹽質(zhì),斷絕私鹽;另一方面,又便于建立由中央政府管轄的鹽稅管理制度,增加稅收。張謇抵京后,首先征得袁世凱贊成,并得到熊希齡、張弧、梁啟超諸先生的支持,然后與袁的心腹,時任財政總長的周學熙會晤,商議先以政府名義將計劃書提交給臨時參議院,然后改組鹽務署,為實行改革之籌備。周學熙是民初北方財政、實業(yè)界的著名人物,為振興經(jīng)濟出謀劃策貢獻諸多,當時中國實業(yè)界就有南張(謇)北周(學熙)之稱。但在鹽務問題上,周一向是保守的,就像后來擔任鹽務稽核所會辦的英國人丁恩所說對過去懷有深情。7(P68)他曾于1906年任長蘆鹽運使,在他籌辦中國實業(yè)銀行時,就擬以長蘆、山東、兩淮、浙江等地鹽商為主要股東,并得到鹽商們的大力支持。景學鈐揭露他是淮商領袖,家財巨萬,手中現(xiàn)握鹽票40余張(每張時價萬余金)。周雖與張謇素有戚誼,但為保護手中引票,蓄意阻擾改革,先是將計劃書原文泄漏給淮商,致使上海報紙登載原文時逐段加以反駁;隨之各省鹽商攻擊反對電文雪片而至,一時鬧得沸沸揚揚。繼而周又另拋一案,稱財政部改革鹽務說帖和財政部改革鹽務計劃書8,與張謇改革案一并提交臨時參議院。該案幾乎全文照抄張謇的計劃書,僅將官收改為官收、商收并行,將商運改為保存專商引岸。周氏此舉,乃釜底抽薪,全盤否定改革計劃。張謇目擊此狀,知現(xiàn)政府萬無改革希望,遂決計即日南歸。中央鹽務改革的形勢不容樂觀,地方上的情形又如何呢?革命運動加劇了清末以來鹽務管理混亂的程度,(注:如辛亥革命前食鹽走私活動猖獗即反映了鹽政本身的紊亂,據(jù)清實錄載,1900年安徽地方長官要求清廷出兵鎮(zhèn)壓因食鹽走私所引發(fā)的地方動亂;1902年有奏文稱江南販運私鹽者成群結隊,船至數(shù)百艘;1908年兩江總督端方報告說浙江江蘇交界地區(qū)鹽梟團伙有300多個,任意攻擊鹽稅機構、教堂和學校。)導致了傳統(tǒng)體制功能的全然喪失。例如,在四川,1911年至1912年冬,犍為、樂山、富順、忠縣四個主要鹽區(qū)的食鹽出口通道全被云南的軍隊封鎖;成都通訊社1911年9月7日報道劫匪們沖擊鹽運司。在揚州,人們組織起來保護鹽運司;在宜昌,革命者抓獲了監(jiān)理鹽政的道臺官員;在安徽,管理大同鹽厘稅收的海關人員描述了1911年12月8日革命起義部隊之間為控制當?shù)佧}稅收入而引發(fā)的戰(zhàn)斗。揚州、宜昌、大同都是鹽稅征收的中心。即使在淮鹽引地,引制亦難以發(fā)揮作用。1913年淮北鹽只運輸了67870引,而1911年前是360000引。傳統(tǒng)的鹽政不能繼續(xù)有效運作了,正如鄧孝可所說的那樣批發(fā)的資本金沒有了,鹽運路線中斷了,鹽稅部門被焚毀了,鹽商逃跑了。7(P70-71)由于時勢遽變,鹽政紊亂,地方政府幾乎完全停止向北京上繳稅款。1912年3月財政總長陳錦濤在呈送臨時大總統(tǒng)的報告中訴苦說:自光復以來,各州縣經(jīng)征款項,應劃歸中央者,雖早經(jīng)本部通電催解,而各該省迄未照解前來,以致收入亦無從概算。9這應是當時真實的寫照。辛亥革命時期的鹽務改革運動,一開始就是無序的,局部的。當時同時并存著數(shù)個改革中心,主要分布在南京臨時政府管轄范圍內(nèi)的一些南方省份,如江蘇、浙江、四川、福建、廣東。在江蘇,張謇支持就場征稅的政策,他利用擔任兩淮鹽政總理的機會,計劃以兩淮鹽區(qū)為試點,把改革方案付諸實施。在四川,鄧孝可向舊鹽法發(fā)難,民國成立,川省首先舉義,以舊鹽法多苛政,悉罷之。鄧孝可主鹽政,取消官運,破除引岸,改為就場征稅。只于各場設榷稅司,專管稅收事宜,新定稅則不及舊收三分之一,此后無論何省何商,均可赴場納稅購鹽,自由運售;廣東也改為自由貿(mào)易,于民國元年一月開辦。10(P41-42)云南等省份因邊遠人民反抗激烈,早已實行民運民銷。在浙江,軍政府于1911年成立了由莊松甫、范高平任局長、景學鈐任秘書的鹽政局,并發(fā)表由景氏起草的宣言,實施官售商買,廢除專商。11(P9)景學鈐的就場專賣政策在福建以及東北的吉林、黑龍江得以采納,并計劃推廣到奉天。10(P39,32)據(jù)景學鈐的鹽務革命史、丁恩的改革中國鹽務報告書所述,1911-1913年各大鹽區(qū)鹽政基本情況可如表1所示。由此可見,各省的鹽務改革缺乏一貫的共同的原則:一方面四川、廣東、云南進行了自由貿(mào)易的嘗試,另一方面東北、長蘆、淮北和福建又進一步強化了官方控制。改革原則所顯示的反差性意味著統(tǒng)一的國家體制還沒有堅實的基礎,實際上缺乏系統(tǒng)性這個問題在鹽務領域里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直到1912年底,鹽務改革運動還是分散的,既無統(tǒng)一的綱領,也沒有全國性的組織,即使在同一地區(qū),改革者之間也很少相互聯(lián)系。景學鈐和莊崧甫在1912年加入浙江鹽政局之前就沒有見過面,景學鈐對另一鹽務改革家左樹珍雖然心儀已久,但直到五年后的1913年才有了聯(lián)系。表11911-1913年各大鹽區(qū)鹽政基本情況表鹽區(qū)鹽務管理基本情況東三省吉林黑龍江:官專賣奉天:自由貿(mào)易長蘆官專賣山東官專賣河東官專賣淮北官專賣淮南商專賣就場征稅兩浙商專賣福建官專賣廣東就場征稅,自由貿(mào)易四川就場征稅,自由貿(mào)易云南自由貿(mào)易西北官專賣中央和地方鹽務改革的嚴峻形勢,使改革者們和政府的部分官員都認識到,當前的首要任務是要將1911年以來的分裂狀況統(tǒng)一起來,進而壯大改革力量。在這方面,由于景學鈐出色的組織才能,終于在1912年12月成立了鹽政討論會12,該會以討論全國鹽政之改革方針為宗旨,并注重普及鹽政之常識;張謇、熊希齡分任正、副會長,首批會員有張弧、梁啟超、徐國安、莊景仲、胡睿泰、胡光智、劉垣等40人,還創(chuàng)辦鹽政雜志。第一期雜志上有梁啟超撰寫的序言,呼吁鹽政改革。討論會還集合了一批關注和支持鹽務改革的人士,各省相繼成立鹽政討論會分支會,首批會員就有數(shù)千人。鹽政討論會成立的直接原因,當然是由于張謇、景學鈐等人1912年秋的改革計劃的挫折所致,盡管他們是由袁世凱親自召到北京的,但他們遭到在臨時議會中擁有多數(shù)的周學熙與國民黨聯(lián)盟的反對,同時他們也意識到,改革必定要損害多達數(shù)十萬鹽官和鹽商的既得利益,反對的阻力是巨大的。因此必須使多數(shù)人明了鹽務的利害,為改革爭取更廣泛的輿論支持。另一方面,其時袁世凱正向外國銀行團商借巨款,列強一再要求把中國鹽政像海關一樣交由他們管理,中國改革者們把這看作是對中國主權的極大威脅。內(nèi)憂外患使得張謇等人的改革之心更為堅定??梢哉f,它的成立,是全國鹽務改革者們聯(lián)合起來的標志,他們以建立共同組織的成功方式證明了在特定領域國家政治所能獲得的成功。這應是革命時期鹽務改革的亮點之一。三辛亥革命時期發(fā)生在中央和地方的鹽務改革,盡管存在種種局限,但它既延續(xù)了清末鹽務改革所開拓的思路,又為繼之而來的由洋會辦丁恩主持的1913-1918年全國鹽務改革打下一定的基礎,(注:關于1913-1918年鹽務改革的情況,請參見拙作論洋會辦丁恩在民國初期的鹽務改革,載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1期。)其所起的作用需要認真加以討論。首先,鹽務改革猛烈地沖擊了舊的鹽務體系,加速了舊體制的崩潰,使1911-1913年中國政治舞臺上,鹽政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如前所述,中央鹽政改革旋即失敗,周學熙對鹽務改革的敵意激怒了張謇和他的支持者,削弱了他們對政府改革的信心。實際上,張與周的分歧不僅是個人關系上的,也不限于鹽務上,他們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團體對袁世凱的不同的支持。作為長蘆鹽務運使和灤州煤礦公司經(jīng)理,周學熙與袁世凱聯(lián)姻,是總統(tǒng)的親信之一。另一方面,張謇是江蘇地方議會主席,他代表著地方士紳階層,正是這批人背離并推翻了舊的總督,于1912年成立了共和黨,并成為該政黨的核心。袁世凱失去這些人的支持是他最后徹底垮臺的一個重要因素,鹽務改革有如催化劑加速了他的失敗。鹽務問題也影響到袁世凱與國民黨的關系。為了否決張謇在臨時議會上的改革提案,周需要當時在議會占多數(shù)的國民黨的支持,并加入了與國民黨的聯(lián)盟。景學鈐認為這純粹是一種機會主義的行為,周氏入國民黨,欲借黨爭,以破壞鹽政之改革,于國民黨內(nèi)設立鹽務研究會,以維持現(xiàn)行制度,列為國民黨政策之一。2或許也可以認為,在與共和黨的聯(lián)合失敗后,周的行動是滲透和穩(wěn)住國民黨計劃的一部分,其時國民黨某些領導人如黃興也贊同這種聯(lián)盟。周學熙試圖利用這種聯(lián)盟來反對鹽務改革的企圖遭到主持國民黨黨務的宋教仁的反駁。宋教仁指出:引制萬難存在。南通(張謇)計劃,準淮商組織公司,余尚認為不徹底,照余主張,非自由貿(mào)易不可。南通此計劃,系彼二十年苦功。又經(jīng)全國改革家共同研究,并非共和黨之計劃。吾黨對于共和黨可以攻擊;對于張南通可以攻擊;萬不可以此為武器。若意氣用事,以此為黨爭,其結果無異于自殺,萬勿被鹽商利用,自損本黨之信用與名譽。2國民黨得宋氏警告,遂不為周氏所利用。周學熙乃不提改革,只議鹽官制度,任張謇的改革計劃在臨時參議院擱置數(shù)月。周一面又乘舉借外債之機,在善后借款草約中,將引岸制度列入合同中,其目的即在引票由洋員簽字一語。周學熙認為俟國會開幕,即使改革法案通過,而國際條約之效力,更勝于憲法。是以在簽字之日,周氏大放厥詞,稱改革派無論如何,在三十七年內(nèi),決無廢引可能。2因鹽政改革所引起的宋教仁與周學熙的政見對立,由于兩人在政界地位之舉足輕重,也可視為國民黨與袁氏政權之間的隔膜與猜疑,迨至宋教仁被暗殺一案發(fā)生,借款合同正式簽字,參眾兩院議長通電宣布政府違法借款,最終導致國民黨與袁世凱政府的決裂,有200余名國會中的國民黨員加入了鹽政討論會。在這里鹽政又一次扮演了分裂的角色。其次,辛亥革命時期中央政府試圖徹底結束省自為政的鹽法混亂狀況,建立起以中央集權為主要特征的獨立的國家鹽政管理系統(tǒng)的種種努力,雖然成效甚微,但它標示了中國鹽政走向現(xiàn)代化的起步,特別是改革中就場征稅制與就場專賣制的提出及其實踐活動,鋒芒直刺弊竇叢生的專商引岸制,應視為最富創(chuàng)意的制度安排,與后續(xù)民國鹽務改革目標是基本一致的,對推進中國鹽務現(xiàn)代化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再次,鹽務改革激發(fā)了新觀念。清雍正以來,政府不滿任何公開政治團體的存在,只有在經(jīng)世文編之類的文集中可以讀到有關鹽法的短論、雜議。辛亥革命打破了這些限制,鹽政討論會不是政府組織,卻可以公開履行職責并通過發(fā)行刊物自由發(fā)表觀點,鹽務政策成為社會大眾的熱門話題,可以公開討論,所謂今則因鹽政雜志,鼓吹之力,全國大半,皆知改革之要。13這有助于掃除改革思想上的障礙。此外,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清末以來積極參與鹽務改革的人員,不少在民國初年的中央與地方政府中擔任要職。如張謇、景學鈐、梁啟超、熊希齡、張弧等都是民初力主鹽務改革之士,他們特別是曾任國務總理、財政總長的熊希齡與曾任鹽務署長、稽核所總辦張弧二人在丁恩改革中作用顯著,出力尤多??梢哉f,正是中國改革者們的努力,以及后來善后借款所造成的外國勢力對征稅的控制,這兩方面因素幾乎伴隨辛亥革命同時發(fā)生,并有效地阻止了鹽政舊體制的再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校黨務印章管理制度
- 公司期貨部管理制度
- 車隊油料備件管理制度
- 門診醫(yī)師工作管理制度
- 黨支部決策管理制度
- 車間天車安全管理制度
- 鋼材門店標準管理制度
- 鑰匙使用登記管理制度
- 公司私人戶管理制度
- 食堂衛(wèi)生管理制度培訓
- 招投標法對簽訂合同的規(guī)定(2024版)
- 2024字畫裝裱合同范本
- 宋詞概況完整版本
- JT-T 1485.2-2023 自動化集裝箱起重機遠程操控安全作業(yè)規(guī)程 第2部分:集裝箱門式起重機
- 小學英語語法名詞練習(含答案)
- 海上風電柔性直流輸電系統(tǒng)先進控制技術分析報告
- JJG 927-2013輪胎壓力表檢定規(guī)程
- 《客艙安全與應急處置》-課件:15秒開艙門
- GB/T 22076-2024氣動圓柱形快換接頭
- 研究生科研第一課:快速進行文獻檢索與閱讀
- 高功率固體激光器熱管理新技術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