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30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作業(yè)指導書 宜昌市公路工程質(zhì)量檢測中心 作 業(yè) 指 導 書 (依據(jù)計量認證 /審查認可準則編制 ) YLJ-ZYZDS- 2 0 0 7 批準時間: 2010年 1 月 1 日 實施日期: 2010年 1 月 1 日 作業(yè)指導書 作 業(yè) 指 導 書 第 1 頁 第 1 頁 共 1 頁 主題:批準頁 第 1 版 第 0 次修訂 頒布日期: 2010 年 1 月 1 日 作 業(yè) 指 導 書 手冊版號: 1 生效日期: 2010 年 1 月 1 日 總 頁 數(shù): 299 頁 批 準 人: 日 期: 2010 年 1 月 1 日 副本控制: (不)受控制 編 號: 持 有 人: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0 -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1頁共 3頁 主題:目錄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第一章 土的顆粒分析試驗 (篩分法 )-1-1 3 第二章 液限塑限試驗 -2-1 3 第三章 土工擊實試驗 -3-1 4 第四章 承載比( CBR) -4-1 4 第五章 土的含水率試驗 -5-1 3 第六章 石料簡易鑒定方法 -6-1 第七章 石料含水率試驗 -7-1 2 第八章 石 料密度試驗 -8-1 2 第九章 石料毛體積密度試驗 -9-1 4 第十章 石料吸水性試驗 -10-1 2 第十一章 石料單軸抗壓強度試驗 -11-1 2 第十二章 石料堅固性試驗 -12-1 2 第十三章 石料抗折強度試驗 -13-1 3 第十四章 石料劈裂強度試驗 -14-1 2 第十五章 石料膨脹性試驗 -15-1 4 第十六章 粗集料及集料混合料的篩分試驗 -16-1 3 第十七章 粗集料含水率試驗 -17-1 第十八章 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試驗 -18-1 3 第十九章 粗集料含泥量及泥塊含量試驗 -19-1 2 第二十章 水泥混凝土用粗集料針片狀顆粒含量試驗 -20-1 2 第二十一章 粗集料針片狀顆粒含量試驗 -21-1 2 第二十二章 粗集料壓碎值試驗 -22-1 2 第二十三章 粗集料磨耗試驗 -23-1 2 第二十四章 粗集料磨光值試驗 -24-1 6 第二十五章 細集料篩分試驗 -25-1 3 第二十六章 細集料表觀密度試驗 -26-1 2 第二十七章 細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試驗 -27-1 4 第二十八章 細集料含水率試驗 -28-1 第二十九章 細集料含泥量試驗 -29-1 2 第三十章 細集料砂當量試驗 -30-1 4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0 -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2頁共 3頁 主題:目錄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第三十一章 細集料泥塊含量試驗 -31-1 第三十二章 細集料亞甲藍試驗 -32-1 4 第三十三章 細集料壓碎指標試驗 -33-1 2 第三十四章 鋼筋抗拉性能 -34-1 2 第三十五章 鋼筋焊接接頭拉伸 -35-1 3 第三十六章 鋼筋冷彎性能 -36-1 2 第三十七章 金屬材料洛氏硬度試驗方法 -37-1 2 第三十八章 水泥比表面積測定方法 -38-1 5 第三十九章 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檢驗方法 -39-1 2 第四十章 水泥凝結時間檢驗方法 -40-1 2 第四十一章 水泥安定性檢驗方法 -41-1 2 第四十二章 水泥膠砂強度檢驗方法 -42-1 3 第四十三章 混凝土試件制作及養(yǎng)護方 -43-1 4 第四十四章 混凝土抗彎拉強度試驗 -44-1 2 第四十五章 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 -45-1 2 第四十六章 瀝青針入度試驗 -46-1 4 第四十七章 瀝青延度試驗 -47-1 2 第四十八章 瀝青軟化點試驗 -48-1 3 第四十九章 瀝青溶解度試驗 -49-1 2 第五十章 瀝青薄膜加熱試驗 -50-1 3 第五十一章 瀝青閃點與燃點試驗 -51-1 2 第五十二章 瀝青脆點試驗 -52-1 2 第五十三章 瀝青標準粘度試驗 -53-1 2 第五十四章 乳化瀝青與礦料的粘附性試驗 -54-1 2 第五十五章 乳化瀝青水泥拌和試驗 -55-1 2 第五十六章 瀝青抗剝落劑性能評價試驗 -56-1 第五十七章 瀝青混合料試件制作方法 -57-1 5 第五十八章 壓實瀝青混合料密度試驗 -58-1 4 第五十九章 壓實瀝青混合料密度試驗 -59-1 2 第六十章 壓實瀝青混合料密度試驗 -60-1 3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0 -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3頁共 3頁 主題:目錄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第六十一章 瀝青混合料馬歇爾穩(wěn)定度試驗 -61-1 4 第六十二章 瀝青路面芯樣馬歇爾試驗 -62-1 第六十三章 瀝青混合料理論最大相對密度試驗 -63-1 3 第六十四章 瀝青混合料車轍 試驗 -64-1 3 第六十五章 瀝青混合料中瀝青含量試驗 -65-1 3 第六十六章 瀝青混合料的礦料級配檢驗方法 -66-1 2 第六十七章 無機結合料含水量 -67-1 2 第六十八章 無機結合料擊實試驗 -68-1 6 第六十九章 無機結合料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方法 -69-1 2 第七十章 水泥或石灰穩(wěn)定材料中水泥或石灰劑量測 定方法 -70-1 4 第七十一章 石灰有效氧化鈣測定方法 -71-1 3 第七十二章 石灰氧化鎂測定方法 -72-1 4 第七十三章 公路路基路面現(xiàn)場測試隨機選點方法 -73-1 4 第七十四章 路基路面幾何尺寸測試方法 -74-1 3 第七十五章 路基、路面厚度測試方法 -75-1 3 第七十六章 壓實度測試方法 -76-1 7 第七十七章 平整度測試方法 -77-1 2 第七十八章 路面構造深度試驗方法 -78-1 2 第七十九章 儀器設備及試驗操作規(guī)程 -79-1 92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1-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1頁共 3頁 第一章:土的顆粒分析試驗 (篩分法 )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T0115-1993 1、目的和適用范圍 本試驗 法適用于分析粒徑大于 0.075mm 的土顆粒組成。對于粒徑大于60mm的土樣,本試驗方法不適用。 2、儀器設備 2.1 標準篩:粗篩(圓孔)孔徑為 60mm、 40mm、 20mm、 10mm、 5mm、 2mm;細篩孔徑為 2.0mm、 1.0mm、 0.5mm、 0.25mm、 0.075mm。 2.2 天平:稱量 5000g,感量 5g;稱量 1000g,感量 1g;稱量 200g,感量 0.2g。 2.3 搖篩機。 2.4 其他:烘箱、篩刷、燒杯、木碾、研缽及杵等。 3、試樣 從風干、松散的土樣中 ,用四分法按照下列規(guī)定取出具有代表性的 試樣 : 3.1 小于 2mm 顆粒的土 100-300g。 3.2 最大粒徑小于 10mm 的土 300-900g。 3.3 最大粒徑小于 20mm 的土 1000-2000g。 3.4 最大粒徑小于 40mm 的土 2000-4000g。 3.5 最大粒徑大于 40mm 的土 4000g以上。 4、試驗步驟 4.1 對于無凝聚性的土 4.1.1 按規(guī)定稱取試樣 ,將試樣分批過 2mm 篩。 4.1.2 將大于 2mm試樣從大到小的次序 ,通過大于 2mm 的各級粗篩。將留在篩上的土分別稱量。 4.1.3 2mm篩下的土如數(shù)量過多 ,可用四分法縮分至 100-800g。將試樣按從大到小的次序通過小于 2mm 的各級細篩??捎脫u篩機進行振搖。振搖試件一般為 10-15min。 4.1.4 由最大孔徑的篩開始 ,順序?qū)⒏骱Y取下 ,在白紙上用手輕叩搖晃 ,至每分鐘篩下數(shù)量不大于該級篩余質(zhì)量的 1%為止。漏下的土粒應全部放入下一級篩內(nèi) ,并將留在各篩上的土樣用軟毛刷刷凈 ,分別稱量。 4.1.5篩后各級篩上和篩底土總質(zhì)量與篩前試樣質(zhì)量之差 ,不應大于 1%。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1-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2頁共 3頁 第一章:土的顆粒分析試驗 (篩 分法 )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T0115-1993 4.1.6 如 2mm 篩下的土樣不超過試樣總質(zhì)量的 10%,可省略細篩分析 ;如2mm 篩上的土不超過試樣總質(zhì)量的 10%,可省略粗篩分析。 4.2 對于含有黏土粒的砂礫土 4.2.1 將土樣放在橡皮板上 ,用木碾將黏結的土團充分碾散 ,拌勻 ,烘干 ,稱量。如土樣過多時 ,用四分法稱取代表性土樣。 4.2.2 將試樣置于盛有清水的瓷盆中,浸泡并攪拌 ,使粗細顆粒分散。 4.2.3 將浸潤后的混合液過 2mm 篩 ,邊沖邊洗邊篩 ,直至篩上僅留大于2mm 以上 的土粒為止。然后 ,將篩上洗凈的砂礫風干稱量。按以上方法進行粗篩分析。 4.2.4 通過 2mm 篩下的混合液存放在盆中 ,待稍沉淀 ,將上部懸液過0.075mm 洗篩 ,用帶橡皮頭的玻璃棒研磨盆內(nèi)漿液 ,再加清水、攪拌、研磨、靜置、過篩 ,反復進行 ,直至盆內(nèi)懸液澄清。最后 ,將全部土粒倒在 0.075mm篩上 ,用水沖洗 ,直到篩上僅留大于 0.075mm凈砂為止。 4.2.5 將大于 0.075mm 的凈砂烘干稱量 ,并進行細篩分析。 4.2.6 將大于 2mm 顆粒及 2 0.075mm 的顆粒質(zhì)量從原稱量的總質(zhì)量中減去 ,即為小于 0.075mm 顆粒的質(zhì)量。 4.2.7 如果小于 0.075mm 顆粒質(zhì)量超過總土質(zhì)量的 10%,有必要時,將這部分土烘干、取樣,另做密度計或移液管分析。 5、結果整理 5.1 按下式計算小于某粒徑顆粒質(zhì)量百分數(shù): X=A/B 100 式中 :X 小于某粒徑顆粒的質(zhì)量百分數(shù)( %),計算至 0.01; A 小于某粒徑的顆粒質(zhì)量( g); B 試樣的總質(zhì)量( g)。 5.2 當小于 2mm的顆粒如用四分法縮分取樣時,按下式計算試樣中小于某粒徑的顆粒質(zhì)量占總土質(zhì)量的百分數(shù): X=a/b p 100 式中: X 小于某粒徑顆粒的質(zhì)量百分數(shù)( %),計算至 0.01; a 通過 2mm 篩的試樣中小于某粒徑的顆粒質(zhì)量( g);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1-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3頁共 3頁 第一章:土的顆粒分析試驗 (篩分法 )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T0115-1993 b 通過 2mm 篩的土樣中所取試樣的質(zhì)量( g); p 粒徑小于 2mm 顆粒質(zhì)量百分數(shù)( %)。 5.3 在半對數(shù)坐標紙上,以小于某粒徑的顆粒質(zhì)量百分數(shù)為縱坐標, 以粒徑( mm)為橫坐標,繪制顆粒大小級配曲線,求出各粒組的顆粒質(zhì)量百分數(shù),以整數(shù)( %)表示。 5.4 必要時按下式計算不均勻系數(shù): Cu=d60/d10 式中: Cu 不均勻系數(shù),計算至 0.1 且含兩位以上有效數(shù)字; d60 限制粒徑,即土中小于該粒徑的顆粒質(zhì)量為 60%的粒徑( mm); d10 有效粒徑,即土中小于該粒徑的顆粒質(zhì)量為 10%的粒徑( mm)。 5.5 本試驗記錄格式如表 T0115-1。 5.6 精密度和允許差。 篩后各級篩上和篩底土總質(zhì)量與篩前試樣質(zhì)量之差,不應大于 1%。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2-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1頁共 3頁 第二章: 液限塑限試驗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 T0118-2007) 1、目的和適用范圍 1.1 本試驗的目的是聯(lián)合測定土的液限和塑限,用于劃分土類、計算天然稠度和塑性指數(shù),供公路工程設計和施工使用。 1.2 本試驗適用于粒徑不大于 0.5mm、有機質(zhì)含量不大于試樣總質(zhì)量 5%的土。 2、儀器設備 2.1 圓錐儀:錐質(zhì)量為 100g 或 76g,錐角為 300,讀數(shù)顯示形式宜采用光電式、數(shù)碼式、游標式、百 分表式。 2.2 盛土杯:直徑 50mm,深度 40 50mm。 2.3 天平:稱量 200g,感量 0.01g。 2.4 其他:篩(孔徑 0.5mm)、調(diào)土刀、調(diào)土皿、稱量盒、研缽(附帶橡皮頭的研杵或橡皮板、木棒)、干燥器、吸管、凡士林等。 3、試驗步驟 3.1 取有代表性的天然含水率或風干土樣進行試驗。如土中含大于0.5mm 的土?;螂s物時,應將風干土樣用帶橡皮頭的研桿研碎或用木棒在橡皮板上壓碎,過 0.5mm 的篩。 取 0.5mm篩下代表性土樣 200g,分開放入三個盛土皿中,加入不同數(shù)量的蒸餾水,土樣的含水率分別控制 在液限 (a 點 ),略大于塑限 (c 點 )和二者的中間狀態(tài) (b 點 )。用調(diào)土刀調(diào)勻,蓋上濕布,放置 18h 以上。測定 a 點的錐入深度,對于 100g 錐應為 20mm 0.2mm,對于 76g 錐應為 17mm。測定 c點的錐入深度,對于 100g 錐應控制在 5mm 以下,對于 76g 錐應控制在 2mm以下。對于砂類土,用 100g 錐測定 c 點的錐入深度可大于 5mm,用 76g錐測定 c 點的錐入深度可大于 2mm。 3.2 將制備的土樣充分攪拌均勻,分層裝入盛土杯,用力壓密,使空氣逸出。對于較干的土樣,應先充分搓揉,用調(diào)土刀反復壓實。試杯裝滿后,刮成與杯邊 齊平。 3.3 當用游標式或百分表式液限塑限聯(lián)合測定儀試驗時,調(diào)平儀器,提起錐桿(此時游標或百分表讀數(shù)為零)、錐頭上涂少許凡士林。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2-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2頁共 3頁 第二章: 液限塑限試驗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 T0118-2007) 3.4 將裝好土樣的試杯放在聯(lián)合測定儀的升降座上,轉動升降旋鈕,待錐尖與土樣表面剛好接觸時停止升降,扭動錐下降旋鈕,同時開動秒表,經(jīng)5s 時,松開旋鈕,錐體停止下落,此時游標讀數(shù)即為錐 入深度 h1。 3.5 改變錐尖與土接觸位置 (錐尖兩次錐入位置距離不小于 1cm),重復本試驗 3.3 和 3.4步驟,得錐入深度 h2。 h1、 h2允許平行誤差為 0.5mm,否則,應重做。取 h1、 h2平均值作為該點的錐入深度 h。 3.6 去掉錐尖入土處的凡士林,取 10g 以上的土樣兩個,分別裝入稱量盒內(nèi),稱質(zhì)量 (準確至 0.01g),測定其含水率 1、 2(計算至 0.1%)。計算含水率平均值。 3.7 重復 3.2 3.6步驟,對其它兩個含水率土樣進行試驗,測其錐入深度和含水率。 3.8 用光電式或數(shù)碼式液限塑限聯(lián)合測定儀 測定時,接通電源,調(diào)平機身,打開開關,提上錐體(此時刻度或數(shù)碼顯示應為零)。將裝好土樣的試杯放在升降座上,轉動升降旋鈕,試杯徐徐上升,土樣表面和錐尖剛好接觸,指示燈亮,停止轉動旋鈕,錐體立刻自行下沉, 5s時,自動停止下落,讀數(shù)窗上或數(shù)碼管上顯示鍵入深度。試驗完畢,按動復位按鈕,錐體復位,讀數(shù)顯示為零。 4、結果整理 4.1 在雙對數(shù)坐標上,以含水率 w為橫坐標,錐入深度 h 為縱坐標,點繪 a、 b、 c 三點含水率的 h-w 圖。連此三點,應呈一條直線。如三點不在同一直線上,要通過 a 點與 b、 c兩點連成兩條直線,根據(jù)液限 (a 點含水率 )在 hp- L圖上查得 hp,以此 hp 再在 h- 的 ab及 ac兩直線上求出相應的兩個含水率。當兩個含水率的差值小于 %時,以該兩點含水率的平均值與點連成一直線。當兩個含水率的差值不小于 2%時,應重做試驗。 4.2 液限的確定方法 4.2.1 若采用 76g錐做液限試驗,則在 h- 圖上,查得縱坐標入土深度 h=17mm所對應的橫坐標的含水率 ,即為該土樣的液限 L。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2-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3頁共 3頁 第二章: 液限塑限試驗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 T0118-2007) 4.2.2 若采用 100g錐做液限試驗,則在 h- 圖上,查得縱坐標入土深度 h=20mm 所對應的橫坐標的含水率 ,即為該土樣的液限 L。 4.3 塑限的確定方法 4.3.1 根據(jù)本試驗 4.2.1求出的液限,通過 76g錐入土深度 h 與含水率 的關系曲線,查得錐入土深度為 2mm 所對應的含水率即為該土樣的塑限 P。 4.3.2 根據(jù)本試驗 4.2.2求出的液限,通過液限 L與塑限時入土深度hP的關系曲線,查得 hP,再由圖 T0118-1 求出入土深度為 hp時所對 應的含水率,即為該土樣的塑限 P。查 hP- L關系圖時,須先通過簡易鑒別法及篩分法 (見土的工程分類及 T0115-1993)把砂類土與細粒土區(qū)別開來,再按這兩種土分別采用相應的 hP- L關系曲線;對于細粒土,用雙曲線確定 hP值;對于砂類土,則用多項式曲線確定 hP值。 若根據(jù)本試驗 4.2.2 求出的液限,當 a點的錐入深度在 20mm 0.2mm 范圍內(nèi)時,應在 ad 線上查得入土深度為 20mm 處相對應得含水率,此為液限L。再用此液限在“圖 T0118-2 hP- L關系曲線”上找出與之相應的塑限入土深度 h P,然后到 h-圖 ad 直線上查得 P相對應得含水率,此為塑限 P。 4.4 精密度和允許差。 本試驗須進行兩次平行測定,取其算術平均值,以整數(shù)( %)表示。其允許差值為:高液限土小于或等于 2%,低液限土小于或等于 1%。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3-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1頁共 4頁 第三章: 土工擊實試驗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 T0131-2007) 1、目的和適用范圍 本試驗方法適用于細粒土。 本試驗分輕型擊實和重型擊實。輕型擊實試驗適用于粒徑不大于 20mm的土。重型擊實試驗適用于粒徑不大于 40mm 的土。 當土中最大顆粒粒徑大于或等于 40mm,并且大于或等于 40mm 顆粒粒徑的質(zhì)量含量大于 5%時,則應使用大尺寸試筒進行擊實試驗,或按 5.4條進行最大干密度校正。大尺寸試筒要求其最小尺寸大于土樣中最大顆粒粒徑的 5倍以上,并且擊實試驗的分層厚度應大于土樣中最大顆粒粒徑 3倍以上。單位體積擊實功能控制在 2677.2 2687.0KJ/m范圍內(nèi)。 當細粒土中的粗粒土總含量大于 40%或粒徑大于 0.005mm顆粒的含量大于土總質(zhì)量的 70%(即 d30 0.005mm)時,還應 做粗粒土最大干密度試驗,其結果與重型擊實試驗結果比較,最大干密度取兩種試驗結果的最大值。 2、儀器設備 2.1 標準擊實儀。擊實試驗方法和相應設備的主要參數(shù)應符合規(guī)范要求。 2.2 烘箱及干燥器。 2.3 天平:感量 0.01g。 2.4 臺秤:稱量 10kg,感量 5g。 2.5 圓孔篩:孔徑 40mm、 20mm 和 5mm各 1 個。 2.6 拌和工具: 400mm 600mm、深 70mm 的金屬盤,土鏟。 2.7 其他:噴水設備、碾土器、盛土盤、量筒、推土器、鋁盒、修土刀、平直尺等。 3、試樣 3.1 本試驗可分別采用不 同的方法準備試樣。 3.2 干土法 (土不重復使用 )。按四分法至少準備 5個試樣,分別加入不同水分 (按 2%-3%含水率遞增 ),拌勻后悶料一夜備用。 3.3 濕土法 (土不重復使用 )。對于高含水率土,可省略過篩步驟,用手揀除大于 40mm的粗石子即可。保持天然含水率的第一個土樣,可立即用于擊實試驗。其余幾個試樣,將土分成小土塊,分別風干,使含水率按 2-3%遞減。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3-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2頁共 4頁 第三章: 土工擊實試驗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 程編號 ( T0131-2007) 4、試驗步驟 4.1 根據(jù)工程要求,按規(guī)定選擇輕型或重型試驗方法。根據(jù)土的性質(zhì) (含易擊碎風化石數(shù)量多少、含水率高低 ),按規(guī)定選用干土法 (土不重復使用 )或濕土法。 4.2 將擊實筒放在堅硬的地面上,在筒壁上抹一薄層凡士林,并在筒底(小試筒)或墊塊(大試筒)上放置蠟紙或塑料薄膜。取制備好的土樣分 3-5次倒入筒內(nèi)。小筒按三層法時,每次約 800-900g(其量應使擊實后的試樣等于或略高于筒高的 1/3);按五層法時,每次約 400-500g(其量應使擊實后的土樣等于或略高于筒高的 1/5)。對于大試筒,先將墊塊放入筒內(nèi)底板上,按三層法,每層需試樣1700g左右。整平表面,并稍加壓緊, 然后按規(guī)定的擊數(shù)進行第一層土的擊實, 擊實時擊錘應自由垂直落下,錘跡必須均勻分布于土樣面,第一層擊實完后,將試樣層面“拉毛”然后再裝入套筒,重復上述方法進行其余各層土的擊實。小試筒擊實后,試樣不應高出筒頂面 5mm;大試筒擊實后,試樣不應高出筒頂面 6mm。 4.3 用修土刀沿套筒內(nèi)壁削刮,使試樣與套筒脫離后,扭動并取下套筒,齊筒頂細心削平試樣,拆除底板,擦凈筒外壁,稱量,準確至于 1g。 4.4用推土器推出筒 內(nèi)試樣,從試樣中心處取樣測其含水率,計算至 0.1%。測定含水率用試樣的數(shù)量按規(guī)定取樣 (取出有代表性的土樣 )。兩個試樣含水率的精度應符合規(guī)范規(guī)定。 4.5 對于干土法(土不重復使用)和濕土法(土不重復使用),將試樣搓散,然后按本試驗第 3 條方法進行灑水、拌和,每次約增加 2% 3%的含水率,其中有兩個大于和兩個小于最佳含水率,所需加水量按下式計算: mw=mi/( 1+0.01 i) 0.01( - i) 式中: mw 所需的加水量 (g); mi 含水率 wi時土樣的質(zhì)量 (g); 要求達到的含水率 (%)。 按 上述步驟進行其他含水率試樣的擊實試驗。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3-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3頁共 4頁 第三章: 土工擊實試驗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 T0131-2007) 5、結果整理 5.1 按下式計算擊實后各點的干密度: d= /( 1+0.001) 式中: d 干密度( g/cm),計算至 0.01; 濕密度( g/cm); 含水率( %)。 5.2 以干密度為縱坐標,含水率為橫坐標,繪制干密度與含水率的關系曲 線,曲線上峰值點的縱、橫坐標分別為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如曲線不能繪出明顯的峰值點,應進行補點或重做。 5.3 按下式計算飽和曲線的飽和含水率 Wmax,并繪制飽和含水率與干密度的關系曲線圖。 max=Gs w(1+ )- /Gs 100 或 max=( w/ d-1/Gs) 100 式中: max 飽和含水率( %),計算至 0.01; 試樣的濕密度( g/cm); w 水在 4時的密度( g/cm); d 試樣的干密度( g/cm); Gs 試樣土粒比重,對于粗粒土,則為土中粗細顆粒的混合比重; 試樣的含水率( %)。 5.4 當試樣中有大于 40mm的顆粒時,應先取出大于 40mm的顆粒,并求得其百分率 p,把小于 40mm部分做擊實試驗,按下面公式分別對試驗所得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進行校正(適用于大于 40mm顆粒的含量小于 30%時)。 最大干密度按下式校正: dm=1/(1-0.01p)/ dm+0.01p/ wG s 式中 : dm 校正后的最大干密度 ( g/cm),計算至 0.01。 dm 用粒徑小于 40mm的土樣試驗 所得的最大干密度 ( g/cm);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3-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4頁共 4頁 第三章: 土工擊實試驗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 T0131-2007) p 試料中粒徑大于 40mm顆粒的百分率( %); G s 粒徑大于 40mm顆粒的毛體積比重,計算至 0.01。 最佳含水率按下式校正: 0= 0(1-0.01p)+0.01p 2 式中: 0 校正后的最大含水率 ( %),計算至 0.01。 0 用粒徑小于 40mm的土樣試驗 所得的最佳含水率 ( %); p 同前; 2 - 粒徑大于 40mm顆粒的吸水量( %)。 5.5 本試驗記錄格式按規(guī)范要求。 5.6 精密度和允許差。 本試驗含水率須進行兩次平行測定,取其算術平均值,允許平行差值應符合規(guī)范要求。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4-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1頁共 4頁 第四章:承載比( CBR)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 T0134-1993) 1、目的和適用范圍 1.1 本試驗方法只適用于在規(guī)定的試筒內(nèi)制件后,對各種土和 路面基層、底基層材料進行承載比試驗 。 1.2 試樣的最大粒經(jīng)宜控制在 20mm 以內(nèi),最大不得超過 40mm 且含量不超過 5%。 2、儀器設備 2.1 圓孔篩:孔徑 40mm、 20mm 及 5mm 篩各 1 個。 2.2 試筒:內(nèi)徑 152mm、高 170mm 的金屬圓筒;套環(huán),高 50mm;筒內(nèi)墊塊,直徑 151mm、高 50mm;夯擊底板,同擊實儀。試筒的形式和主要尺寸如規(guī)范所示,也可用( T0131-2007)擊實試驗的大擊實筒。 2.3 夯錘和導管:夯錘的底面直徑 50mm,總質(zhì)量 4.5kg。夯錘在導管內(nèi)的總行程為 450mm,夯錘的形 式和尺寸與重型擊實試驗法所用的相同。 2.4 貫入桿 ,端面直徑 50mm、長約 100mm 的金屬柱。 2.5 路面材料強度儀或其它載荷裝置 :能量不小于 50KN,能調(diào)節(jié)貫入速度至每分鐘貫入 1mm,可采用測力計式。 2.6 百分表: 3個。 2.7 試件頂面上的多孔板(測試件吸水時的膨脹量)。 2.8 多孔底板(試件放上后浸泡水中)。 2.9 測膨脹量時支承百分表的架子,如規(guī)范所示。或采用壓力傳感器測試。 2.10 荷載板:直徑 150mm,中心孔眼直徑 52mm,每塊質(zhì)量 1.25kg,共4 塊,并沿直徑分為兩個半圓塊 ,如規(guī)范所示。 2.11 水槽:浸泡試件用,槽內(nèi)水面應高出試件頂面 25mm。 2.12 其它:臺秤,感量為試件用量的 0.1%;拌和盤、直尺、濾紙、脫模器等與擊實試驗相同。 3、試樣 將具有代表性的風干試料(必要時可在 50烘箱內(nèi)烘干),用木碾搗碎,但應盡量注意不使土或粒料的單個顆粒破碎。土團均應搗碎到通過 5mm的篩孔。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4-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2頁共 4頁 第四章:承載比( CBR)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 T0134-1993) 采取有代表性的試料 50kg,用 40mm篩篩除大于 40mm 的顆粒,并記錄超尺寸顆粒的百分數(shù)。將已過篩的試料按四分法取出約 25kg。再用四分法將取出的試料分成 4份,每份質(zhì)量 6kg,供擊實試驗和制件之用。 在預定做擊實試驗的前一天 ,取有代表性的試料測定其風干含水率。測定含水率用的試樣數(shù)量可參考規(guī)范采取。 4、試驗步驟 4.1.稱試筒本身質(zhì)量( m1) ,將試筒固定在底版上 ,將墊塊放入筒內(nèi) ,并在墊塊上放一張濾紙 ,安上套環(huán) . 4.2.將試料按規(guī)定的層數(shù)和每層擊數(shù)進行擊實 ,求試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4.3.將其余 3 份試料 ,按最佳含水率制備 3 個試件。將一份試料平鋪于金屬盤內(nèi),按事先計算得的該份試料應加的水量均勻地噴灑在試料上。 Mw=mi/( 1+0.01wi) 0.01( w-wi) 式中: mw 所需的加水量( g); mi 含水率 wi 時土樣的質(zhì)量( g); wi 土樣原有含水率( %); w 要求達到的含水率( %)。 用小鏟將試料充分拌和到均勻狀態(tài) ,然后裝入密閉容器或塑料口袋內(nèi)浸潤備用。浸潤時間 :重黏土不得少于 24h,輕黏土可縮短到 12h,砂土可縮短到1h,天然砂礫可縮短到 2h左右。 制每個試件時 ,都要取樣 測定試料的含水率。 注:需要時,可制備三種干密度試件。如每種干密度試件制 3個 ,則共制 9個試件。每層擊數(shù)分別為 30、 50和 98次 ,使試件的干密度從低于 95%到等于 100%的最大干密度。這樣 ,9個試件共需試料約 55kg。 4.4.將試筒放在堅硬的地面上 ,取備好的試樣分 3次倒入筒內(nèi) (視最大料徑而定 ),每層需試樣 1700g 左右 (其量應使擊實后的試樣高出 1/3 筒高 12mm)。整平表面 ,并稍加壓緊 ,然后按規(guī)定的擊數(shù)進行第一層試樣的擊實 ,擊實時錘應自由垂直落下 ,錘跡必須均勻分布于試樣面上。第一層擊實完后 ,將試樣層面“拉 毛” ,然后再裝入套筒 ,重復上述方法進行其余每層試樣的擊實。大試筒擊實后 ,試樣不宜高出筒高 10mm。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4-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3頁共 4頁 第四章:承載比( CBR)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 T0134-1993) 4.5 卸下套環(huán) ,用直刮刀沿試筒頂修平擊實的試件 ,表面不平整處用細料修補。取出墊塊 ,稱試筒和試件的質(zhì)量 (m2)。 4.6 泡水測膨脹量的步驟如下 : 4.6.1 在試件制成后 ,取下試件頂面的破殘濾紙 ,放一張好濾紙 ,并 在其上安裝附有調(diào)節(jié)桿的多孔板 ,在多孔板上加 4 塊荷載板。 4.6.2 將試筒與多孔板一起放入槽內(nèi) (先不放水 ),并用拉桿將模具拉緊 ,安裝百分表 ,并讀取初讀數(shù)。 4.6.3 向水槽內(nèi)放水 ,使水自由進到試件的頂部和底部。在泡水期間 ,槽內(nèi)水面應保持在試件頂面以上大約 25mm。通常試件要泡水 4 晝夜。 4.6.4 泡水終了時 ,讀取試件上百分表的終讀數(shù) ,并用下式計算膨脹量 : 膨脹量 =泡水后試件高度變化 /原試件高 (=120mm) 100 4.6.5 從水槽中取出試件 ,倒出試件頂面的水 ,靜置 15min,讓其排水 ,然后卸去附加荷載 和多孔板 ,底板和濾紙 ,并稱量 (m3),以計算試件的濕度和密度的變化。 4.7 貫入試驗 4.7.1 將泡水試驗終了的試件放到路面材料強度試驗儀的升降臺上 ,調(diào)整偏球座,對準、整平并使貫入桿與試件頂面全面接觸 ,在貫入桿周圍放置 4塊荷載板。 4.7.2 先在貫入桿上施加 45N 荷載,然后將測力和測變形的百分表的指針均調(diào)整至整數(shù),并記讀起始讀數(shù)。 4.7.3 加荷使貫入桿以 1 1.25mm/min 的速度壓入試件 ,同時測記三個百分表的讀數(shù)。記錄測力計內(nèi)百分表某些整讀數(shù) (如 20、 40、 60)時的貫入量 ,并注意使貫入量為 250 10-2mm 時 ,能有 5 個以上的讀數(shù)。因此 ,測力計內(nèi)的第一個讀數(shù)應是貫入量 30 10-2mm左右。 5、結果整理 5.1 以單位壓力( p)為橫坐標,貫入量( l)為縱坐標,繪制 p-l關系曲線,如規(guī)范所示。圖上曲線 1 是合適的。曲線 2 開始段是凹曲線,需要進行修正。修正時在變曲率點引一切線,與縱坐標交于 O 點, O 即為修正后的原點。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4-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4頁共 4頁 第四章:承載比( CBR)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 T0134-1993) 5.2 一般采用貫入量為 2.5mm時的單位壓力與標準壓力之比作為材料的承載比 (CBR)。 即: CBR=p/7000 100 式中: CBR 承載比( %),計算至 0.1; p 單位壓力( KPa)。 同時計算貫入量為 5mm 時的承載比: CBR=p/10500 100 如貫入量為 5mm時的承載比大于 2.5mm 時的承載比 ,則試驗應重做。如結果仍然如此 ,側采用 5mm 時的承載比。 5.3 試件的干密度使用下式計算: =( m2-m1) /2177 式中: 試件的濕密度( g/cm) ,計算至 0.01。 m2 試筒和試件的合質(zhì)量( g); m1 試筒的質(zhì)量( g); 2177 試筒的容積( cm3 ) 。 5.4 試件的干密度用下式計算: d= /(1+0.01 ) 式中: d 試件的干密度( g/cm),計算至 0.01。 試件的含水率。 5.5 泡水后試件的吸水量按下式計算: a=m3-m2 式中: a 泡水后試件的吸水量( g); m3 泡水后試筒和試件的合質(zhì)量( g); m2 試筒和試件的合質(zhì)量。 5.6 本試驗記錄格式如規(guī)范所示。 5.7 精密度和允許差。 如根據(jù) 3個平行試驗結果計算得的承載比變異系數(shù) Cv小于 12%,則去掉一個偏離大的值,取其余兩個結果的平均值。如 Cv小于 12%,且 3個平行試驗結果計算的干密度偏差小于 0.03 g/cm,則取 3個結果的平均值。如 3個試驗結果計算的干密度偏差超過 0.03 g/cm,則去掉一個偏離大的值,取其兩個結果的平均值。 承載比小于 100,相對偏差不大于 5%;承載比大于 100,相對偏差不大于 10%。 作業(yè)指導書 作業(yè)指導書 文件代號 YJ/C001.5-2010 第 1版 第 0次修訂 第 1頁共 3頁 第五 章:土的含水率試驗 實施日期 2010 年 1月 1日 參照規(guī)程編號 ( T0103-1993) 1、目的和適用范圍 土的含水率試驗方法有烘干法、酒精燃燒法、比重法三種,烘干法適用于測定黏質(zhì)土、粉質(zhì)土、砂類土、砂礫石、有機質(zhì)土和凍土的含水率。酒精燃燒法適用于快速簡易測定細粒土(含有機質(zhì)的土除外)的含水率。比重法適用于測定砂類土的含水率。 2、儀器設備 2.1 烘箱:可采用電熱烘箱或溫度能保持 105 110的其他能源烘箱。 2.2 天平:稱量 200g,感量 0.01g;稱量 1000g,感量 0.1g 2.3 稱量盒 為簡化手續(xù),可將盒質(zhì)量定期( 3 6個月) 調(diào)整為恒質(zhì)量值。 2.4 酒精:純度 95% 2.5 玻璃瓶:容積 500ml以上 2.6 滴管、火柴、調(diào)土刀、漏斗、小勺、吸水球、玻璃片、土樣盤及玻璃棒等 3、試驗步驟 3.1烘干法 3.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倉庫防水合同樣本
- 二零二五版車用尿素合同范例
- 二零二五版校醫(yī)聘用合同
- 二零二五房地產(chǎn)租賃居間協(xié)議
- 二零二五版擔保的法律意見書
- 住宅雨棚加工合同標準文本
- 家政雇傭協(xié)議合同書
- 合資企業(yè)股權轉讓協(xié)議書范例二零二五年
- 全屋訂制合同標準文本
- 臨時送貨合同樣本
- 綜合錄井儀工作原理演示教學課件
- 小學三年級詩詞大會初賽比賽題目課件
- 房建監(jiān)理大綱(共114)
- 國際工程招投標流程圖
- 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工作物資消耗定額
- 液化氣站三級安全教育培訓試題
- 經(jīng)濟法實用教程(理論部分)(第八版)(何辛)案例分析及參考答案
- 532近代前夜的危機
-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備案專家意見表
- (精心整理)朱德熙_說 “的”
- 《雷鋒叔叔,你在哪里》說課稿(附優(yōu)質(zhì)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