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知識產權--資料_第1頁
德國知識產權--資料_第2頁
德國知識產權--資料_第3頁
德國知識產權--資料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德國法律,基于嚴謹科學的理性思維和博大精深的歷史沉淀,為各國法律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而 其成熟健全的現(xiàn)代知識產權法,則為國際知識產權制度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下面介紹了德國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歷史沿革、保護的內容和措施、相關的政府和司法機構的 職能、相關的行業(yè)協(xié)會等情況。特別值得我們借鑒和深入研究的是:(1)德國對相關法律的不斷修改,使之盡可能適應技術、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新形勢;( 2)在著作權法中規(guī)定的“加價”、“禁止”和“例外”等保護措施,具備 較強的可操作性。一、歷史沿革和相關法律 在德國,智力的成果被運用于商業(yè)并取得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15 世紀中葉古登堡發(fā)明印刷

2、術及其商業(yè)化運作。當時,當局處理這項“知識產權”的做法是把出版權授予印刷廠和 出版社,理由是作者的權力在貴重的印刷設備及其安全性(由于戰(zhàn)亂)的面前顯得微不足道。然而,這 一決定對知識產權(尤其是著作權)的影響一直延續(xù)至今。德語分布區(qū)直到 19 世紀上半葉都還處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據狀態(tài),產業(yè)發(fā)展滯后。英國和法國則不 同,民族國家的產生和統(tǒng)一,使工商業(yè)得以快速發(fā)展,同時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系統(tǒng)地展開了。早在 1789 年的法國大革命中就確立了:每個發(fā)明者就是此項發(fā)明的權利人。直到普魯士統(tǒng)一整個德國( 1870/71 ),作為德意志民族的國家才算建立起來,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工 作才得以在德國(帝國)全

3、境展開。在借鑒了英、法經驗的基礎上, 1876 年德國第一部版權法 ( Urhebergesetz )正式出臺。隨后大量的圖書和雜志的出版以及不斷增加的和不加控制的復制現(xiàn)象,催 生了 1901 年文獻和出版法( Literatur und Verlagsgesetz )的出臺。 1907 年又通過了藝術著作 權法。在工商業(yè)產權方面, 1874 年引入商標保護法( Markenschutzgesetz ),該法在 1894 被商標法 ( Warenzeichengesetz )所取代。在 1896 年還出臺了帝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Reichsgesetz zur Bekaempfung des

4、unlauteren Wettbewerbs)。 1903 年德國加入保護工業(yè)產權巴黎公約。這些法律與近、現(xiàn)代的德國法律之間具有很強的承傳性,有的法律至今仍然適用,如 1876 年的外觀設 計法( Geschmacksmustergesetz )。下面列出的是幾個主要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發(fā)布和主要改版的 年代:商標法( Markengesetz ) 1994 專利法( Patentgesetz )1936 1980專利律師規(guī)章( Patentanwaltordnung ) 1966 外觀設計法( Geschmacksmustergesetz ) 1876 實用新型專利法( Gebrauchsm

5、ustergesetz ) 1936 1986 著作權法( Urheberrechtsgesetz ) 1965 1993 2000 反不正當競爭法( Gesetz gegen den unlauteren Wettbewerb) 1909 2002雇員發(fā)明法( Gesetz ber Arbeitnehmererfindungen ) 1957歷史悠久的法律之所以能延續(xù)適用至今,主要的原因在于不斷的修改和補充。上述所列的法律在近年 內幾乎每年都被修改過。二、保護的內容和措施保護的客體可以分為工業(yè)產權和著作權 2大類。然而,這 2 者之間的界限并不總是十分清晰的, 2 者之 間往往具有許多天然的

6、相互滲透性。1保護工業(yè)產權工業(yè)產權的保護體現(xiàn)在 3 個環(huán)節(jié)上:智力成果(如外觀設計、專利發(fā)明、實用新型專利發(fā)明、半導體 芯片設計)、企業(yè)之間的競爭和智力的符號(商標)。在所有這些環(huán)節(jié)中都有對應的法律來規(guī)范,如 反不正當競爭法就是規(guī)范企業(yè)間競爭行為的。這些法律的基本內容和適用范圍已有另文專門介紹 (詳見波恩經商室 2004 年的調研報告德國工業(yè)產權保護及來德參展應注意的問題),在此不作重 復。這些工業(yè)產權要想得到國家的保護,就必須在相關的政府部門登記注冊。專門負責此項常規(guī)業(yè)務的政府 部門為德國專利和商標局及其在各地的分支機構。2保護著作權 與工業(yè)產權明顯不同的是:著作權屬于自然權,在德國不需要注

7、冊或專門登記。制定著作權法的宗旨 是通過保護著作人的作品來保護著作人的權益。法律對這些被保護的作品有如下界定:(1) 保護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特別是 語言作品,如文字作品、講話、計算機程序; 音樂作品; 啞劇和舞蹈作品; 圖像藝術,包括建筑藝術作品和應用性藝術作品以及相關的草案; 照片以及與照片形成過程類似的作品; 影視以及與影視形成過程類似的作品; 科學和技術的表現(xiàn)形式,如草圖、計劃、表格、符號、圖片和造形。(2) 法律所指的作品只能是自己智力的產物。 在實際操作中,對這些作品的理解有 2 個層面:內涵和內在形式;外在形式,即感覺器官可感知的層面 (如一個光盤)。產權就建立在這個外在形式的

8、基礎之上。每一種新的媒體技術在產生的同時就構成了 對著作權保護的新的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和應對的交錯在過去數十年中的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如下 2 個時 代:模擬技術時代。在廣播和唱片開始流行時期,一般只有唱片公司和廣播電臺具有復制能力。為此,從20 世紀初起“音樂演奏和機械復制權益協(xié)會”(GEMA, Gesellschaft fuer musikalischeAufffuehrungs- und mechanische Vervielfaeltigungsrechte)就依法向唱片公司和廣播電臺等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費用,然后將這筆錢轉交給相關的作曲家和藝術家,以此作為對使用其作品的報償。上個世 紀 60

9、 年代以后,磁帶等復制技術的普及使個人也能夠輕易而廉價地從事復制。作為應對, 1965 年修改的 著作權法規(guī)定,為了體現(xiàn)權利人的利益,在銷售環(huán)節(jié)就在復印設施、空白磁帶和磁帶錄音機的價格基礎 上再增加一塊費用(以下簡稱為“加價”)。數字技術時代。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等數字技術的普及和提高徹底改變了以往看似平衡的格局。在過去模 擬技術還不是很成熟的時代,復制品在質量上一般總是較原版差一些,而現(xiàn)在的數字技術可以實現(xiàn)質量 和價值含量極高的復制。這就導致:以往的“加價”措施已經不足以實現(xiàn)對藝術家和原制作者的補償。 為了適應這種新的形勢,德國于 2003 年將歐盟關于著作權保護的準則轉變?yōu)榈聡鴩鴥确?,即?guī)范 信

10、息社會中著作權的法律( Gesetz zur Regelung des Urheberrechts in der Informationsgesellschaft )。該法明確禁止采用任何途徑(比如某種軟件)來繞開音樂光碟上的防復 制技術或措施。雖然允許個人私下復制音樂(只允許在沒有設置防止復制措施的情況下),但最多只能 復制 7 份,補償仍然是通過對空白的磁盤和光碟的“加價”來體現(xiàn)。這個新的法律在軟件保護方面未能 有新的突破,原則上,軟件只能以備份的目的復制,但對學校和學術機構( Wissenschaft )可以實行例 外。知識產權保護的實質就是在四方利益(權利人、使用者、消費者和社會)之間

11、尋找和確定平衡點。三、相關的行政、司法部門在德國,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部門有:聯(lián)邦司法部、聯(lián)邦經濟和勞動部、德國專利和商標局、紐 倫堡高級財政管理委員會(隸屬于聯(lián)邦財政部,負責領導相關的海關事務)、檢察機關和法院(聯(lián)邦專 利法庭和地方法院)等。聯(lián)邦司法部牽頭負責政府層面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歐盟的相關立法和 TRIPS 協(xié)議等事宜。聯(lián)邦經濟和勞動部負責在國際貿易政策中涉及知識產權的具體事項,比如代表德國參與歐 盟就 WTO知識產權問題的決策。德國專利和商標局及其在各地的分支機構主要負責在工商業(yè)產權保護方 面的日常管理和服務(登記、審核和發(fā)放證書),其有償服務的收入遠大于維持正常運作的各種開支

12、, 因此,它可能是唯一的非財政撥款的政府部門。在德國,對侵犯知識產權的追訴原則上要由權利所有人(權利人)自己來操作。權利人對侵權人所提 出的賠償要求(因侵權所造成的損失)可以通過地方法院的判決而生效。只要有犯罪(侵權)行為存 在,檢察院就可開展刑事追訴,但最終還是要由法庭裁決。此外,海關在出入境等環(huán)節(jié)還可對侵權商品 和有侵權嫌疑的商品采取“查扣”和“沒收”等行政手段(詳見駐德經商處 2004 年調研報告德國海關 與知識產權保護)。概言之,德國知識產權保護體制的特點是司法審判為主、行政執(zhí)法為輔。四、相關的商會、學會和協(xié)會 在德國,有許多非官方組織從事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活動?,F(xiàn)將一些相對重要的組織列

13、出,供國內有關 機構開展對口合作時參考。專利律師協(xié)會( Patentanwaltskammer )。按照專利律師規(guī)章的規(guī)定,德國所有的專利律師都必須加 入該協(xié)會。該協(xié)會作為一個獨立的護法機構依法實行對律師行業(yè)的自律管理和服務。商標聯(lián)合會( Markenverband )。它是德國最早的工業(yè)行會性質的組織之一,有 300 多個會員(單位)。 德國最重要的 100 個行業(yè)和專業(yè)協(xié)會中,有 95 個是該聯(lián)合會的成員。德國工業(yè)產權保護和著作權聯(lián)合會( Deutsche Vereinigung f r gewerblichen Rechtsschutz und Urheberrecht )。擁有國內外會

14、員 4000 余個,會員成份較雜,有學者、法官、律師和專利律師、企業(yè)和 企業(yè)組織。內設 8 個專業(yè)委員會(醫(yī)藥和食品,發(fā)明者,外觀設計,卡特爾,專利與實用新型,植物培 植保護,著作權和版權,競爭和商標權),下設 8 個地方性分部。該聯(lián)合會具備完全的獨立性,并且對 德國和國際性的相關立法有一定的影響能力。工業(yè)產權保護專業(yè)聯(lián)合會( VPP)。成員主要是那些在專業(yè)或職業(yè)方面與知識產權關系密切的人士。激發(fā)創(chuàng)新 -發(fā)明者俱樂部( INSTI-Erfinderclubs )。這是一個由聯(lián)邦教育和研究部于 2003 年設立和資助 的一個長期項目。目的是以發(fā)明促創(chuàng)新,激發(fā)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創(chuàng)造性。案例: 中

15、華老字號海外維權第一勝訴案“王致和”德國維權始末王致和集團是一家生產豆腐乳等食品的中華老字號企業(yè),2006年7月,王致和公司去德國注冊其商標,卻意外被告知,德國歐凱 (OKAI)公司在 2005年11月21日向德國專利商標局申請注冊“王致和”商 標,類別為食品類第 29項、 30項和服務類第 35項。2006年2月16日,注冊申請被通過,在德國的注冊商標 號為 30570147。這是王致和商標第一次在國外被搶注,這家由德籍華人開辦的百貨公司,主要經營來自 中國的食品,它曾是王致和產品在德國的銷售商。另一知名商標“洽洽”也遇到這樣的遭遇。2006年 10月,合肥華泰集團接到“王致和”代理公司發(fā)函

16、,稱包括“洽洽”在內的國內 4家食品公司在德國遭搶注。隨后,華泰集團通過律師調查了解到,搶注 商標的公司是由當地一位德國籍華人開辦的名為“OKAI”的百貨公司, 2005年 5月曾代理銷售過合肥華泰集團的“洽洽”系列產品。同時被搶注的“白家”、“王致和”、“老干媽”3家國內品牌產品也在其代理之列。據了解,德國歐凱公司之前曾經經營過國內不少企業(yè)的食品,知道這些產品在中國和華人世界的知 名度。因此,該公司搶注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企圖取得我國知名產品在海外的銷售代理權,作為與國 內企業(yè)談判的籌碼。在此之前,由于品牌遭到搶注而引發(fā)商標爭議的事情屢見不鮮,電子行業(yè)的品牌海 信 (Hisense) ,知名

17、化妝品商標潘婷、飄柔、沙萱等不少馳名商標都曾經成為“搶注目標”。由于國內企 業(yè)知識產權保護的相對滯后,不少企業(yè)在面對自己的商標被搶注的尷尬與無奈之后,往往是不得不再花 費重金,贏得自己的商標使用權。在與德國歐凱公司協(xié)商未果后,王致和集團在德國提起訴訟,追討其商標權。庭審過程中,雙方焦 點主要集中在:王致和集團主張對方是惡意搶注,但對方則強調其在德國是合法注冊;王致和集團主張 對王致和商標有著作權,而對方則提出王致和集團的標識是通用的“中國古代士兵頭像”;此外,王致 和集團還提出,對方違反德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方則辯稱其注冊王致和的商標是對自己的保護。歐 凱公司在庭審中指出,不想歸還王致和商標

18、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擔心商標歸還王致和后,再有其他代理商 代理王致和的產品,從而影響他們的市場。慕尼黑地方法院經一審后,判決支持了王致和集團的前兩項請求。歐凱公司不服,提出上訴。隨 后,王致和集團向慕尼黑高等地方法院提起交叉訴訟。2009年 4月23日,慕尼黑高等地方法院判決認定,歐凱公司申請注冊的食品類 (第29項和 30項) “王致和”商標構成不正當競爭,但強制救濟僅應限于食品 類第 29項和30項的爭議商標,服務類第 35項的爭議商標則不受保護。慕尼黑高等地方法院的判決指出,根據德國商標法第51條第1款、第15條、第 12條、第5條和巴黎公約第 8條,也可以對服務類第 3項的商標進行注銷。例如第 15條規(guī)定,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將 易引起公眾混淆的相似商標用于商業(yè)用途。如果商標在德國為知名商標,即使相似商標不會引起公眾混 淆且不會對原商標構成不正當利用或損害,也不予以注冊。巴黎公約第8條也規(guī)定,即使沒有注冊的責任且不構成商標的一部分,商業(yè)名稱也應在所有締約國內進行保護。但是此案中,原告的商業(yè)名稱在 德國是否應受到保護并不明確,因為其并沒有在德國使用其商業(yè)名稱。同時,原告既沒有證明其商業(yè)名 稱在德國為知名商標,也不能證明服務類第35 項商標對其知名度進行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