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的一些知識_第1頁
凈土宗的一些知識_第2頁
凈土宗的一些知識_第3頁
凈土宗的一些知識_第4頁
凈土宗的一些知識_第5頁
免費預(yù)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佛法發(fā)源于印度,流傳于世界各國。自從東漢明帝“夢感金人”,派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前去西域求取佛經(jīng)。行至中天竺大月氏國,巧遇前往東土弘傳佛法的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位尊者。得佛倚像,梵本經(jīng)60萬言,載以白馬,來到當時的京城洛陽。二尊者以沙門服謁見明帝,館于鴻盧寺。后于洛陽城西雍門外,敕建白馬寺。摩騰始譯出四十二章經(jīng),藏梵本于蘭臺石室,圖佛像于西陽城門及顯節(jié)陵上。此為佛法初傳入中原大地。后又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佛教的大量經(jīng)典不斷地傳入了中國。由于印度和中亞僧人的不斷西來傳譯佛經(jīng),中國僧人的陸續(xù)西行求取佛經(jīng),至隋唐時佛法興盛于中國,并且逐漸形成八大宗和二小宗。同時,凈土機熟,由廬山

2、慧遠大師的初創(chuàng)蓮社,經(jīng)由北魏曇鸞大師、道綽大師的大力宏揚,至善導大師才奠定了此宗的發(fā)展。佛法到了宋代以后,其它各宗都相繼沒落了,惟獨禪與凈土兩宗盛行于世。至清末民初之際,佛法幾乎衰滅,凈土宗亦不例外。靈巖山印光大師龍?zhí)焱瞥觯茏o諸宗,力弘凈土,使“善導高風,復(fù)見今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需求,凈土宗順應(yīng)時代需求,日益適應(yīng)眾生的根機。有見于此,略述凈土宗大意如下:一、凈土宗名稱的由來凈土宗是佛教中的一個宗派,以信仰西方彌陀凈土為宗旨,專持彌陀名號,達到臨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的目的。后世就稱此宗為凈土宗。又因此宗肇始于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首創(chuàng)蓮社,故又稱此宗為蓮宗。

3、二、凈土稱“宗”的時期佛法從永明初傳至隋唐時達到了鼎盛。由是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相繼形成,不外乎禪、教、律、密、凈五大宗派。這并不是古人特意要分的,而是為了便于初機有目可尋,以免望洋興嘆,故分門別類。更是為令行人一門深入,成就道業(yè)。所以后人繼往開來,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學佛捷徑。這也是佛法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的長期醞釀,不斷中國化的必然結(jié)果。隋朝智者大師創(chuàng)立了天臺宗。這是中國佛教最早的宗派之一。大約在唐初時,吉藏大師又創(chuàng)立了三論宗。唐高宗時,玄奘、窺基大師創(chuàng)立了慈恩宗。在唐高宗及武則天時期,法藏國師創(chuàng)立了華嚴宗;慧能禪師成立了禪宗;道宣律師成立了南山宗。又在唐開元年間,由金剛智、善無謂、不空三大士成立了

4、密宗。所有這些宗派中,天臺宗成立較早,密宗稍晚一些。其余各宗大約成立于唐初至武則天時期。當時風調(diào)雨順,政通人和,人們思維活躍,形成了創(chuàng)宗立派的社會環(huán)境。這時凈土思想也走向成熟期。在曇鸞、道綽等大師的大力宏揚下,由善導大師集大成。善導大師楷定了凈土宗所依的經(jīng)綸,使凈土宗和其它宗一樣,有了自己的教理、教判、教法和儀規(guī)。這樣人們就自然而然地稱之為“宗”了。迦才大師在凈土論序中說:“此之一宗,竊為要路矣”。窺基大師在阿彌陀經(jīng)疏中說:“因為廣說西方凈土之事,即以凈土為宗?!庇衷谖鞣揭獩Q中:“仰愿同緣正事,敬發(fā)身心,依此一宗,宗為拒割?!彼卧獣苑◣熢谟涡陌矘返乐幸炔胖f:“故知凈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圣

5、人也?!笨梢?,在唐高宗時凈土已被稱“宗”了。(此段主要參考陳揚炯的中國凈土宗通史)三、凈土宗的祖師關(guān)于凈土宗的祖師,并不是一開始就確立的。而是直至宋代,宗曉、志磐法師等才確定了凈土宗的祖師,以廬山東林慧遠大師為初祖,共立了五位祖師,由于后人不斷的推尊,至今天已有十三代祖師了。按年代先后順序依次排列祖位為:廬山東林慧遠大師長安光明善導大師南岳般舟承遠大師五臺竹林法照大師新定烏龍少康大師杭州永明延壽禪師杭州昭慶省常大師杭州云棲袾宏大師北天目靈峰智旭大師杭州虞山截流大師杭州梵天實賢大師紅螺山資福徹悟禪師姑蘇靈巖印光大師等共十三位。(此中善導、延壽二位大師為彌陀再來,依印光大師所言,藕益大師的彌陀要解

6、,即便是古佛再來重著此經(jīng),亦不超于此,依此可認為亦是彌陀再來。承遠大師和省常大師是以身作則,終生念佛,無有著作。)能被本宗推尊為祖師的,大都以大力弘揚凈土法門,并且對凈土法門有巨大貢獻。這些祖師圓寂以后,由八宗的大善知識共同推舉,無一人反對,方能尊為祖師,并非象其它宗派的法系,有前后傳承的關(guān)系。四、本宗所依的經(jīng)綸善導大師楷定的凈土宗所依的經(jīng)綸,即“三經(jīng)一論”如下:佛說阿彌陀經(jīng),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劉宋僵良耶舍譯。佛說無量壽佛經(jīng),曹魏康僧鎧譯。往生論(全名是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1卷,世親菩薩造。后來,到了清朝末年,魏源居士又把普賢菩薩行愿品列入了凈土經(jīng)典,稱為“凈土四經(jīng)

7、”。至印光大師時,又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列入了凈土經(jīng)典,稱為“凈土五經(jīng)”。印祖又極力推崇凈土十要一書。所以今天凈土宗所依經(jīng)論有“五經(jīng)一論十要”的說法。五、本宗的教判凈土宗的判教,有以下三種說法:1、難行道和圣行道此約行之教相,出自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莎論。曇鸞大師依此論,判釋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為難行、易行二道。所謂的難行道,是指在五濁之世,在無佛出世的情況下,求其不退,為難行道。譬如陸路,步行則苦。而所謂的易行道,是指以信佛因緣,愿生凈土,乘阿彌陀佛的愿力,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佛力加持,入大乘正定之聚,為易行道。譬如水路,乘船則樂。2、圣道門和凈土門道綽禪師在安樂集里,分大乘圣教為二種勝法。

8、一謂圣道門和往生凈土門。所謂的圣道門,是指在娑婆世界,能夠斷惑證真,入圣得果,名圣道門。而所謂的凈土門,是指依靠阿彌陀佛的大愿力,生彼極樂世界,入圣證果,名凈土門。圣道門,今日難證。原因有二:一由去圣時遙,二由理深解微。當今末法,為濁惡世,惟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圣道凈土,難信易行,其言雖異,其意則同。故難行圣道同為自力。易行凈土,俱是他力。于是把凈土宗判為易行道凈土門。其它諸大小乘教,屬于難行道圣道門。(印光大師依斷惑之難易,判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為自力法門與他力法門。以修其它一切通途法門要憑自力斷惑證真,惟有凈土法門可仗佛力往生西方。故稱通途法門為自力法門,稱凈土法門為他力法門。但并非是絕對的

9、自力,或絕對的他力。)3、聲聞、菩薩二藏,漸、頓二教善導大師在觀經(jīng)四帖里說,凈土宗在聲聞、菩薩藏中,屬于菩薩藏;于漸頓二教中屬于頓教。六、本宗的主旨以行者的念佛行業(yè)為內(nèi)因,以阿彌陀佛的愿力為外緣,內(nèi)外相應(yīng),往生極樂國土。七、本宗的修證經(jīng)驗凈土宗提倡實證實修,也就是老實念佛,特別是持名念佛。念佛法門有三種: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按:念佛法門也有作四種的說法,即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1、持名念佛:就是口稱佛名。2、觀想念佛:就是觀佛相好功德。3、實相念佛:就是觀佛法身非有非空的中道實相的理論。以上觀想、實相二種念佛,合稱定心念佛,或叫觀察念佛。廬山慧遠大師以來的凈土古師

10、所弘揚的凈土法門,大都是觀察念佛。到了曇鸞大師,開始把觀察、稱名兩種念佛方法合二為一,然后由道綽和善導兩位大師簡約為持名念佛一門。從此以后,凈土宗的行持即以稱名念佛為主。善導大師把往生凈土的行業(yè)分為正、雜二行。正行是專依凈土經(jīng)典所修的行業(yè)。雜行是其余諸萬行。正行又分作五種:1、讀頌正行,專讀誦本宗正依的觀無量壽佛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2、觀察正行,專思想、觀察、憶念阿彌陀佛凈土依正二報的莊嚴。3、禮拜正行,專禮拜阿彌陀佛一佛。4、持名正行,專稱阿彌陀佛一佛的名號。5、贊嘆供養(yǎng)正行,專贊嘆、供養(yǎng)阿彌陀佛一佛。這五種正行中更有正業(yè)、助業(yè)的分別,讀誦、觀察、禮拜、贊嘆供養(yǎng)都是助業(yè),只有持名是符合阿

11、彌陀佛本愿的正業(yè)。善導大師的凈土法門則是舍雜行歸正行;而有正修正業(yè),旁修助業(yè);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佛的名號,念念不舍,以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為期。從此以后,凈土宗的行持即以持名念佛為主。本宗以修念佛三昧為一宗之要旨。梵語三昧,意譯為正授、正定。念佛三昧有二種:一是根本三昧,二是究竟三昧。分別解說如下:1、根本三昧:行者閉關(guān)念佛,必念至一塵不染,萬緣俱寂,心中唯存四字佛號。雖強覓妄念,亦了不可得。然后得為一心不亂,既證一心,則可謂是根本三昧。事一心。2、究竟三昧:行者既證根本三昧,復(fù)進修不已,且嘗欲發(fā)見性之愿。然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方得謂之究竟三昧。理一心。若依藕益大師的教判來說

12、,欲得事一心則必斷見思煩惱;欲得理一心則須破無明??梢娨话阈腥穗y以成證三昧,故藕益大師極力倡導“帶業(yè)往生”之旨。要知諸宗繁雜,且多退墮。惟獨凈土法門橫超生死,事半功倍。茍證念佛三昧,尤足囊括諸宗。即使三昧未就,但若能臨終正念,亦可往生。既獲往生,則永無退墮之緣。3、眾生往生之因果若欲往生凈土,則須內(nèi)因外緣具足,方能得生。此中有三,一往生內(nèi)因,二往生外緣,三往生品位。茲簡單介紹如下:1、 往生內(nèi)因,就是念佛者必備得心理條件,有以下五種:(1)菩提心:凡欲往生凈土者,先須發(fā)菩提心所謂菩提心者,無量壽愿王所由建立,亦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從中出。是以大經(jīng)三輩,觀經(jīng)上品,俱以發(fā)菩提心為本。所謂的菩提,即

13、是佛果之名;所謂的心,乃是眾生能求之心。兩者合起來,梵語稱為“阿縟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譯云“無上正遍知心”,“無上正等正覺心”。無上者,窮理盡性,更無過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知,法界無相故,正智無知。以無知故,無不知。無知而知,是正遍知。又云無上道心。道者,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為無上道發(fā)大心,故云發(fā)菩提心。,往生論謂此無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佛國土的心。是故愿生彼安樂凈土者,要發(fā)無上菩提心。也就是發(f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愿。(2)厭離心、欣求心所謂的厭離心者,是要對八苦交煎、冤家聚會的穢土生起厭離心;所謂的

14、欣求心者,是要對萬福莊嚴,壽命無盡極樂凈土發(fā)起欣求心,并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心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xiāng),如奔寶所。此厭離心,欣求心是菩提心及至誠心、深心、回相發(fā)愿心的基礎(chǔ)。何以故?不厭不欣,則菩提心不起,三心也亦不會生起。(3)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大經(jīng)云:“至心信樂”。阿彌陀經(jīng)云:“一心不亂”。觀經(jīng)云:“三心”。具三心者,必生阿彌陀佛國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所謂的至誠心者,一切眾生身口意業(yè)所修能行,必須內(nèi)外相應(yīng),真實為求生阿彌陀佛凈土,不得內(nèi)蓄名聞利養(yǎng)之心,外現(xiàn)賢善精進之相。所謂的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有機、法二種:初為信機心,決定

15、深信自身現(xiàn)是煩惱具足之凡夫,自無始以來,漂溺五趣,循環(huán)不息,無有出離之緣; 次為信法心,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愿,攝受一切眾生,無疑無慮,專念彼佛名號,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仗彼佛加被護念力,定得往生極樂。所謂的回向發(fā)愿心者,就是要把自己無始以來以及今生自他所修一切世出世間善根,悉皆回向,愿生彼佛國土。又回向發(fā)愿愿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發(fā)愿作得生想。念佛行人若具此三心,則必得生也;若少一心既不得生也。(4)定散二善定散二善,具如觀經(jīng)所說,定則息慮以凝心;散則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所謂定善,指佛因韋提希夫人致請所說十三觀法。即一日觀,二水觀,三地觀,四寶樹觀,五寶池觀,

16、六寶樓觀(又名總觀),七華座觀,八像觀,九真身觀,十觀音觀,十一勢至觀,十二普觀,十三雜想觀。所謂散善,指佛不待請自說之三福九品諸行。三福者,一世福、二戒福、三行福。世福者,孝養(yǎng)父母,奉世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戒福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行福者,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九品者,開此三福,說九品行。(5)正助雜三行凈土宗行者,專依往生凈土經(jīng)典所修行業(yè),叫正行。其余一切諸善萬行,都是雜行。茲把五種正行和五種雜行簡單介紹如下:讀誦正行與雜行:就是一心專讀凈土正依之觀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名為讀誦正行,而把讀誦般若法華諸經(jīng),名為讀誦雜行。觀察正行與雜行:就是一心專注思想觀

17、察憶念西方極樂凈土依正二報,名為觀察正行,而把觀察其他十方凈土,或觀察真如法性等,名為觀察雜行。禮拜正行與雜行:就是把一心專禮西方極樂凈土教主阿彌陀佛,名為禮拜正行,而把禮拜其他佛菩薩世天等,名為禮拜雜行。稱名正行與雜行:就是把一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名為稱名正行,而把稱其他佛菩薩等名號,名為稱名雜行。贊嘆供養(yǎng)正行與雜行:就是把一心專贊嘆供養(yǎng)阿彌陀佛,名為贊嘆供養(yǎng)正行,而把贊嘆供養(yǎng)其他諸佛菩薩,名為贊嘆供養(yǎng)雜行。第四種持名正行,為順本愿之正業(yè)。其余四種正行,為助業(yè)。舍雜行,歸正行。正行中傍修助業(yè),專修正業(yè),稱佛名,期往生,就是即念佛往生凈土。(6)凈土宗五念門往生論主張,經(jīng)過修五念門,一定能夠得

18、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茲把凈土宗五念門簡單介紹如下:禮拜門:謂向阿彌陀佛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一心翹勤,恭敬禮拜。贊嘆門:謂贊嘆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作愿門:謂常以清凈意業(yè),發(fā)大誓愿,愿生彼安樂國土。觀察門:謂以智慧觀察。此有三種,一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三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回向門:謂心常作愿,以己功德,回施一切眾生,共往生彼安樂國土。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7)念佛三昧凈土宗以修念佛三昧為要旨。三昧是梵語,意譯為正受,正定,為禪定之異名。念佛三昧有二種,一為根本三昧(事一心不亂),二為究竟三昧(理一心不亂)。前面已

19、說,此不再繁述。(8)凈土宗的四種修行往生禮贊(即善導撰往生禮贊偈)中又勸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這四種修法如下:恭敬修:謂恭敬禮拜阿彌陀陀佛及一切圣眾等,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無余修:謂專稱阿彌陀佛名,專念專想專禮專贊阿彌陀佛及一切圣眾等,不雜余業(yè),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無間修:謂相續(xù)恭敬禮拜,稱名贊嘆,憶念觀察回向發(fā)愿,心心相續(xù),不以余業(yè)來間。又不以貪嗔煩惱來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長時清凈。長時修:不論年月長短,初發(fā)心以后,畢命為期,誓不中止所修行業(yè)。2、往生外緣,就是凈土宗行者必須創(chuàng)造的外部環(huán)境,即阿彌陀佛之愿力。阿彌陀佛愿力有總別二類??傇福粗T佛菩薩的通愿,四宏誓愿;別愿,即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其中的第十八愿,亦稱生因本愿。生因者,往生正因也。第十八愿文為,“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至心信樂,愿生我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故第十八愿,名念佛往生愿。即四十八愿中,獨第十八愿,唯取念佛,悉舍余行。依此義可知生因本愿,唯限于念佛一行。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愿行來收,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fā)深重誓愿,現(xiàn)在西方,以光明名號攝取十方眾生。若能一心專志,稱彼妙德,成就六字名號,則彌陀與行者,彼此相應(yīng),具足親近增上三緣。所謂具足親近增上三緣,就是觀經(jī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