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xx “ xx述”論春秋是魯國的國史,也我國流傳至今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 子所編修。記事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下迄魯哀公十四年(公元 前 481 年),記載了春秋時期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史事,其中包括周王室和其他 諸侯國重要的政治、軍事活動,及一些奇異的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災害,實際上是 一部簡明的春秋史。前人對春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春秋是否經(jīng)由孔子筆削而成。二、春秋中是否蘊涵了圣人精妙的 微言大義。這是研究春秋所避不開的兩個問題,也是近現(xiàn)代學者爭論的焦 點??捎捎谑妨嫌邢蓿苍S永遠難以得出令所有人信服的公論,觀點的不同也 只代表了對相同的史料的不同理解而已。對
2、此,本文認同大多數(shù)學者較為一般 的看法,即,認為春秋確是孔子依據(jù)魯國國史并參考當時各諸侯國的國史 編修而成的,雖然并非如絕大多數(shù)經(jīng)學家所標榜的那樣,春秋字字都包含 了圣人的 “微言大義 ”,但無疑孔子在修撰春秋時采取了一定的體例,巧妙 地運用了一些筆法,其中灌輸了自己的哲學思想和政治理想。關于 “春秋筆 法”,前人多有研究,并取得了豐厚的成果,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 步,揭示孔子 “春秋筆法 ”的實質(zhì),以及在我國史學史上的重要意義。一由于 春秋記事簡短,往往用一兩句話或幾個字記述一件史實并同時通過譴詞造 句以示褒貶,所以后世治春秋的學者都不遺余力地尋求其體例。關于 “書 法”、“書例”
3、之說,是東漢何休在其春秋公羊注疏序中首先提出來的。何休 的公羊?qū)W傳自西漢武帝時代的胡毋子都,他認為春秋的條例在胡毋子都時早已 被確定。所謂 “往者略依胡毋生條例,多得其正,故遂隱括使就繩墨焉。 ”但何 休并未對春秋書法作出歸納總結,真正對此作出系統(tǒng)的研究和概括的是西晉的 杜預。杜氏和何休分屬不同的學派,可對此的態(tài)度卻并無原則上的分別。杜預堅信左傳深得春秋大義,并從左傳解經(jīng)的文字中歸納出 五十“凡”,謂之通例;通例之外,還有變例,如杜氏在春秋序中所說:“(春秋)諸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皆所 以起新舊,發(fā)大義,謂之變例。 ”為此,杜預還專門著有春秋釋例十五卷, 對春秋例法作
4、詳盡的闡釋發(fā)揮,其中不乏曲解和牽強附會之處。1 / 13后世學者對杜氏之學褒貶不一,但大都沿著這條思路繼續(xù)發(fā)揮,如唐儒趙 匡說:“故褒貶之指在乎例(諸范例是)綴述之意在乎體。所以體者,其大概有 三,而區(qū)分有十。所謂三者,凡即位、崩薨、卒葬、朝聘、盟會,此常典,所 當載也,故悉書之,隨其邪正而加褒貶,此其一也。祭祀、婚姻、賦稅、軍 旅、蒐狩、皆國之大事,亦所當載也。其合禮者,夫子修經(jīng)時悉皆不取,故 公、谷云:常事不書,是也。其非者及合于變之正者,乃取書之,而增損其文,以寄 褒貶之意,此其二也。慶瑞災異,及君被殺被執(zhí),及奔放逃叛,歸如納立,如 此并非常之事,以史策所當載,夫子則因之而加褒貶焉,此其
5、三也。此述作大 凡也。 ”參照今本春秋,這種解釋猶顯僵硬,但比三傳有更多合理之處。清 人顧棟高走得更遠,他在讀春秋偶筆中論曰:“春秋書初,書猶,書遂,俱圣筆頰上添毫處;書 初獻六羽 ,以明前此之 儧;書 初稅畝 ,以志橫征之始; 猶繹,猶三望 ,是認其可已而不已; 猶朝于 廟,是幸其禮之未盡廢; 遂伐楚,次于涇 , 遂伐許 ,遂圍許 ,是志其赴機之 捷; 遂滅賴,遂滅逼湯 ,遂伐曹,入其郛 ,是志其兵威之暴; 遂及齊侯宋公 盟,是志其國事之擅。他如:曰誘殺,曰以歸,曰取師,曰大去,曰 棄師,曰逃歸,曰殲,曰 戕,曰 用,皆圣人用意下字,此其顯然者。 ”如此刻意探求一字之微言大義, 顯然求之過深
6、。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離 “圣意 ”益遠。實際上,幻想從春秋中概括出一套嚴密的天衣無縫的體例是不可能的,就 連漢儒董仲舒也認為 “春秋無達詁。 ”但兩千多年的春秋學研究大體就是沿著這 條軌跡搖搖擺擺地前行,雖然其中偶有真知灼見(如前文所引唐儒趙匡所 論),但更多的是穿鑿附會和冥思曲解。所謂闡明圣人的微言大義,說到底是 借以發(fā)揮自己的 “大義 ”。這使得春秋為層層幻光迷霧所籠罩,讓人難以理 解。誠如宋人富弼所言:2 / 13“春秋使后人傳之、注之,尚未能通;疏之有疏之,尚未能盡;以之為 說、為解、為訓釋、為論議,至千余年而學者至今終不能貫徹曉了。 ”1前人研究春秋 “書法 ”、 “書例”,并非僅
7、僅把它作為史書的記事體例,而 是刻意探求蘊涵在其中的褒貶,即 “微言大義 ”。從語源上考察, “微言大義 ”一詞 當出于東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一文,所謂 “及夫子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卒 而大義乖 ”。但幾乎歷來的研究家都認為春秋微言大義之說肇始于孟子。 孟子 ?騰文公下篇說:“世衰道危,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君者有之,子弒父者有之??鬃討?,作 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 子成春秋而亂 臣賊子懼。 ”又據(jù)孟子 ?離婁下篇:“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而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 檮杌,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由”此可見
8、,孟子認為經(jīng)由孔子編修過的春秋同 原來的史書最大的不同正在于春秋之 “義 ”,孔子為挽救當時時勢,防止 “邪說暴 行”,才通過春秋以褒貶當世,所謂 “春秋,天子之事也。 ”后世的經(jīng)學 家便以孟子為依據(jù),認為春秋字字都蘊涵了圣人的微言大義,美刺褒 貶。如范寧谷梁傳序云:“(孔子)因魯史而修春秋, , 舉得失以彰黜陟,明成敗以著勸戒,拯頹綱 以繼三五,鼓芳風以扇游塵,一字之褒,寵踰華袞之贈 ,片言之貶 ,辱過市朝之 撻。”深受今文學影響的司馬遷也認為:“(孔子)據(jù)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 , 貶損之義, 后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直到近代,仍有學者 堅
9、持春秋一字褒貶之說。如皮錫瑞氏在經(jīng)學通論 ?論春秋一字褒貶之義宅 心恕而立法嚴中說:“春秋大義,在討亂賊,則春秋必褒忠義。 ”但關于春秋微言大義之 論,后世學者多疑之。唐劉知己史通有惑經(jīng)篇,從 “直筆 ”的標準出3 / 13 發(fā),對春秋經(jīng)文提出 “未喻”者十二, “虛美”者五。認為春秋 “多是古史 舊文 ”,“孔子之所修者,但因其行事,就加雕飾,仍舊而已。 ”孟子所說的 “孔子 成春秋亂臣賊子懼 ”,乃烏有之談。北宋王安石則徑直將春秋譏為 “斷爛朝 報”。南宋鄭樵也說:“凡說春秋者,皆謂孔子寓褒貶于一字之間,以陰中時人,使人不可曉解 , 此之謂欺人之學。 ”2就 連理學家朱熹也不滿學者過分探求
10、一字之間的褒貶,他 說:“若欲推求一字之間。以為圣人褒善貶惡專在于是,竊恐不是圣人之 意。 ”3認 為:“圣人只是直筆,據(jù)見在而書,豈有許多忉怛。 ” 4有 清一代,歷史考據(jù)學 興起,以錢大昕、王鳴盛、趙翼為代表的考據(jù)史家將 “據(jù)實直書 ”、“實事求是 ”作 為史學的根本任務,主張如實記錄和審慎考求史實,反對史家追求 “褒貶義 例”,以既定的價值觀來裁斷和評論史實。因此,他們雖然不敢直接否定春 秋的微言大義、褒貶義例,也只是認為春秋僅僅直書其事,使之善惡自 現(xiàn)。如錢大昕氏云:“春秋,褒善貶惡之書也,其褒貶奈何?直書其事,使人之善惡,無所隱而 已矣。 ”5并 對孟子言 “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 ”進
11、行了懷疑和批判,認為孟子 實夸大其辭。近代著名學者章炳麟也認為:“若謂春秋之道,但在明法氐罪,以懼亂臣賊子,則已死之亂臣賊子, 何由知懼?見在之亂臣賊子,大利當前,又何恤于口誅筆伐哉? ”6總之,前人雖然對 “春秋筆法 ”多有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大多都 過于專精,而割裂穿鑿。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春秋著作 本身太過簡短難明外,還有政治上的因素。由于孔子和春秋在我國歷史上 特殊的地位,再加上自漢代以來經(jīng)史分途,就更加導致了學者們認識上的局限 和混亂。研究者大多囿于門戶之見,各據(jù)一端,或以經(jīng)繩之,或以史繩之,終 難得其要旨。例如清人皮錫瑞在其經(jīng)學通論中還振振有辭地說:“經(jīng)史分別
12、甚明,讀經(jīng)者不得以史法繩春秋,修史者亦不當以春秋 書法為史法。 ”當代學者呂紹綱先生也認為:4 / 13“(春秋)看來是史書,實為一部政治書。 ”7而 近世力倡 “新史學 ”的梁 啟超,則標榜史學的最高目的是 “使恰如其本來 ”,對我國傳統(tǒng)史學提出了猛烈 地抨擊,其鋒芒所向,首指孔子。他認為我國傳統(tǒng)史學 “從不肯為歷史而歷史, 而必移懸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經(jīng)世等,一切史跡則以供吾目的的芻狗 而已,豈結果必至強史就我 , 此惡習起自孔子,而二千年之史無不播其毒。 ”8 并進而譏春秋為 “穢史 ”,所謂 “蓋春秋而果為史者,則豈惟如王安石所譏之 斷爛朝報 ,恐其穢乃不減魏收矣。 ” 9其 觀
13、點之偏頗,可見一斑。二春秋筆法,主要是指春秋獨特的記事體例。所謂 “體”,就是孔子修 春秋時用以選材和立意的一般標準。 “例”,則是指對各類問題分別使用不 同書法的具體標準。如果我們放棄這種幻想從春秋中得出一套完美體例的 不切實際的想法,春秋還是有一定體例可尋的,并非只是 “斷爛朝報 ”。例如,一個人被殺,運用的筆法不同,表示的褒貶就不同,春秋隱公四年 記:“衛(wèi)人殺州吁于 xx?!?xx解曰:“其稱人何?討賊之辭也。 ”谷梁傳解曰:“稱人以殺,殺有罪也。 ”春秋僖公七年記:“ xx殺其大夫 xx?!眡x解釋曰:“稱國以殺大夫,殺無罪也 ”??梢?,稱人稱國只有一字之差,卻有有罪無 罪質(zhì)的差別。說
14、衛(wèi)國人殺州吁,意思是衛(wèi)國人都主張殺州吁,表示州吁有罪該 殺。說鄭國殺其大夫申侯,則只是說鄭國國君個人殺了申侯,申侯則不一定有 罪。至于國君被殺,稱人稱國都表示國君無道,只有指出某人弒其君時才表示 殺君者有罪而君無罪。如春秋文公十八年記:“莒弒其君庶其。 ” xx解釋說:“稱國以弒君者,眾弒君之辭。 ”春秋成公十八年記:“晉弒其君州 xx。 ”xx解釋說:5 / 13“稱國以弒君者,君惡甚矣。 ”又如,春秋同是記戰(zhàn)爭,有伐、侵、戰(zhàn)、 圍、救、取、執(zhí)、潰、敗、等不同的寫法。當代著名學者顧頡剛先生雖認為 “春 秋為魯史所書 ”,并未經(jīng)孔子編修,但仍承認:“(春秋)亦當有例 ”。 10 故“從春秋中推
15、出些例來,不足為奇。 ” 白壽彝先生以 “春秋經(jīng)校魯史佚文 ”,認為春秋 “有襲用舊史者,有修改 舊史者,有刪繁就簡者,有削而不采者 ”。11 當為公允之論。據(jù) xx史記 ? 十二 xx 年表序:“孔子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鱗,約其文辭, 去其繁重,以制義法。 ”杜預春秋序亦云:“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zhèn)?,而志其典禮。 ”可見,孔子參閱舊史編 修春秋的過程也是他對歷史進行重新認識和理解的過程。因此,所謂 “書 法”,“義例”實際上代表了孔子對史實的認識和理解,也是孔子歷史思想的集中 反映。概而言之, xx 包括如下兩種情況:第一,孔子承認歷史事實的發(fā)生,但在修史過程
16、中,他又對其重新解釋、 界定。史記 ?孔子世家記載:“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 子 ??贾谑穼崳瑓蔷詨蹓羰?稱王,時在公元前 585 年。楚君稱王更早,據(jù)史記 ?楚世家記載,楚君熊渠 已立其子為王,后因懼周厲王討伐,才去其王號。到楚君熊通時,又自立為武 王,并遭到周王室的譴責。孔子當然通曉此事,可在他看來,當時天下只能有 一個王,即周王。吳楚之君雖然自封為王,但并不是合法的王,所以在修春 秋時仍依其原爵稱為 “子 ”。春秋隱公十一年記:“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但據(jù)左傳,我們得知隱公乃魯大夫羽父所 弒。杜預注曰:實弒,書薨。 , 史冊所諱也。 ”6 / 13春秋 xx 十八年記:“夏四
17、月丙子,公薨于齊。 ”而事實上卻是桓公和夫人文姜入齊,文姜與齊 侯私通,為桓公所責,齊侯便派公子彭生刺殺桓公。如按春秋的記事體 例, “凡自虐其君曰弒,自外曰戕 ”。則此事當記為 “公戕于齊 ”。此事乃魯國國 恥,孔子當深知之,但孔子卻書曰 “公薨于齊 ”。故杜預注云:“不言戕,諱之也。 ”又昭公二十五年,昭公舉兵討伐公族季氏,季氏反擊,昭公不敵,逃敗于 齊。春秋記為:“九月乙亥,公孫于齊。春秋僖公元年記:“春王正月。 ”如按春秋體例,于元年春王正月下應接著書公即位。對 此,左傳解釋曰:“元年春,不稱即位,公出故也。公出復如,不書,諱之也。諱國惡,禮也。 ”魯國十二國君中, “元年春,王正月
18、”之下不書 “公即位”的 除了僖公外,還有隱公、莊公、閔公。另外,定公元年之下既不書 “王正月 ”, 又不書“公即位”。隱公“不書即位 ”,攝也。莊公 “不稱即位,文姜出故也 ”。閔公 “不書即位,亂故也 ”。定公以昭公去年死于國外,次年六月柩至于國,則定公 只得于六月即位,而次年又不得不改王,故不書王正月,公即位。春秋成公十年記:“秋七月,公入晉。冬十月。 ”冬十月下,無記事。左傳解釋曰:“秋,公入晉。晉人止公,使逆葬冬, , 葬晉景公。公送葬,諸侯莫在。魯 人辱之,故不書,諱之也。 ”春秋僖公二十四年記:“冬,天王出居于鄭。 ”天王者,周襄王也。杜預注曰:7 / 13天子以天下為家,故所在
19、稱居。 ”明顯曲解。孔穎達疏云:“出居 ,實出奔也。 ”可謂一語中的??擅髅魇侵芡踉趦?nèi)亂中失利,不得不到諸侯國避難,孔子為何書 “出居 ”? 對此,三傳解釋甚明。如左傳解釋曰:“天子無出。書曰:天王出居于鄭。 避母弟之難也。天子兇服降名,禮也。 ”公羊、谷 梁的解釋與此大致相同。 xx襄公二十年記:衛(wèi)甯 xx 疾, xx悼子曰:“吾得罪于君,悔而無及也。名藏在諸侯之策,曰:孫林父、甯殖出其君。 君入則掩之。若能掩之,則吾子也。若不能,猶有 鬼神,吾有餒而已,不來食矣。 ”悼子許諾。惠子隧卒。由此可知,孫林父、甯 殖逐出衛(wèi)獻公一事,諸侯史冊均書曰:“衛(wèi)孫林父、甯殖出其君。 ”這是甯殖自己也很清楚
20、的,所以在臨死時才要 其子為他掩蓋這一丑事,竟以 “不來食 ”相脅??山癖敬呵镌谙骞哪陞s 記為:“衛(wèi)候出奔齊。 ”據(jù)此,楊伯峻先生認為 “這一定是甯殖把持衛(wèi)國政權,改行 通告諸侯,諸侯太史也依通告照改 ”,并以之作為否認孔子修春秋的重要證 據(jù)。 13而實際上這正是孔子修過春秋的明證,因為 “衛(wèi)孫林父、甯殖出其 君。 ”早已 “名在諸侯之策 ”,就算后來憑借其權勢修改了衛(wèi)國的國史,也不可能 重改其他諸侯國的史冊。無疑,今本春秋所書當是孔子所修,是孔子對這 件史實深入考察后得出的定性的結論。按照春秋的體例, “凡弒君稱君,君 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 ”??芍?,原來各國史冊所書意在責臣下,孔子所
21、書則 是責備衛(wèi)獻公無道,出奔系咎由自取。春秋僖公二年記:8 / 13“虞師晉師滅夏陽。 ”據(jù)左傳可知,晉欲假道于虞以伐虢,虞接受了晉 的賄賂,且出師和晉師共同伐虢,滅夏陽。因此,滅夏陽者實晉國也,虞國頂 多是扮演了一個幫兇的角色。而春秋書曰 “虞師夏師滅夏陽 ”,雖屬實錄, 但首書虞師,實際是譴責虞公接受晉國賄賂。僖公五年,晉復假道于虞以伐 虢,虞公不聽宮之奇之諫,隧致亡國,春秋書曰:“晉人執(zhí)虞公。 ”按春秋記事體例,顯然是罪虞公。春秋襄公七年記:“十有二月,公會晉候、宋公、陳候、衛(wèi)候、曹伯、莒子、邾子于鄬。鄭伯 如會,未見諸侯。丙午,卒于鄵。 ”鄭伯,鄭僖公也。鄭僖公無禮,終歸為其大 夫子駟
22、所弒。而春秋書曰 “卒于鄵 ”,明顯是責鄭僖公無禮。公羊傳和 谷粱傳都認為春秋不書 “弒”是“為中國諱 ”,“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國 之君也 ”。如此探求春秋大義,顯然過于迂遠。第二,孔子雖承認史實的發(fā)生,但在修春秋時又用自己的觀念否定它。還舉司馬遷在其史記 ?孔子世家里所提到的那個例子, “踐土之會實召 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 天王狩于河陽 ?!睋?jù)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是會也,晉候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昭君,不可以訓 。故書曰 天王狩于河陽 。”關于左傳所言之 “書” 是舊史所書還是孔子修定春秋所書,前人多有爭論。此事又見于史記 ?xx 本紀,說:“周襄王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
23、襄王會之河陽、踐土,諸侯畢朝。書諱 曰:天王狩于河陽。 根據(jù)這條記載,同樣無法斷定天王狩于河陽是否是孔子所 書。史記 ?晉世家亦云:“晉候會諸侯于溫,欲率之朝周。力未能,恐其有畔者,乃使人言周襄王狩 于河陽。壬申,隧率諸侯朝王于踐土。孔子讀史記至文公,曰:9 / 13諸侯無召王。 “王狩河陽者 ”,春秋諱之也。 其”中所提到的孔子所讀之 “史記”當然是指周史或晉史,而且,晉文公召王時就是以 “王狩 ”作為招牌,必為 各國國史所載??梢?“王狩 ”之說并非孔子發(fā)明。但,孔子肯定并接受了這種筆 法,是確定無疑的。可 “會盟 ”于“狩獵”畢竟是不同的兩件事,如汲冢所出土的 竹書紀年則直書為:“周襄王
24、會諸侯于河陽。 ”也正是這個原因,唐劉知己在史通 ?惑經(jīng)中才 批評孔子這種筆法不是 “實錄 ”。春秋 xx 二年記:“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臯。 ”對此,左傳解釋說:“晉靈公不君 , 宣子(趙盾)隧自亡也。乙丑,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宣子未 出山而復。太史書曰 : x弒x 其君。 以示 xx。 xx 曰:不然。 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宣子曰:嗚呼!詩曰:“我之懷矣,自詒伊戚 ”,豈我之謂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為法受惡。惜也, 越境乃免。 由”此可見,當時各諸侯國史官記事有相對固定的模式,即 “書法”, 其中貫穿了國家的禮法和
25、習俗并為人們普遍接受。所謂 “書法不隱 ”,是史官的 基本操守, “不隱”,即不隱 “書法”中所蘊涵的禮的精神。如班固漢書 ?藝文 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孔子無疑贊同 并繼承了這種筆法,所以,于此事的記載直接襲用晉史原文。可弒君者乃趙 穿,書趙盾弒其君,畢竟有違事實真相。對此,孔子有清楚的認識,既贊揚董 狐為“古之良史 ”,又惋惜趙盾 “為法受惡 ”。但在求真與求善的矛盾沖突中,孔子 還是選擇了后者。10 / 13宣公四年,楚人獻龜于鄭靈公,子公與子家將見。子公食和指動,云:“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qū)⒃?,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告。及食龜,
26、召子公而弗與,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靈公怒,欲殺子 公。子公于子家謀先為難,子家先不從。子公隧譖子家。子家懼而從之。夏, 弒靈公。 ”春秋于宣公四年記:“夏四月乙丑,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 ”左傳解釋說:“書曰: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 ,權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無能達也。 即”認為子家為仁不終,故書以弒君以懲戒。又,召公十九年,許悼公疾,飲太子止之藥卒。春秋書曰:“夏五月戊辰,許世子止弒其君買。 ”左傳解釋說:“君子曰:盡心力以事君,舍藥物可也。 服”虔注曰:“醫(yī)不三世不使。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公 疾未瘳,而止進藥,雖嘗而不由醫(yī)而卒,故國史書 弒,告于諸侯。 ”
27、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修史是他對史實的重新解釋、界定 和理解,是按照他的觀念對史實經(jīng)過深入分析后所得出的定性的真理,因此, 他所求的 “真”實際上是倫理的 “真”。倫理的真當然與事實的真有所不同,學者已 多有論之,但如果我們歷史地看問題,倫理的真也是歷史的一種真,它實際是 一種觀念的真,它雖不反映當代的事實,卻是以往歷史的反映。在孔子看來, 三代時倫理的真和事實的真是相符合的,即所謂名實如一??蓶|周以降,情況 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禮崩樂壞 ”,名實相違,孔子認為歷史的發(fā)展在逐漸背離 道的軌跡,走向無道。所以,孔子在修春秋時用一定的名分作為標準來衡量史 實與人物并寄以褒貶。即春秋大義。11 / 13三關于孔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整院租房合同模板
- 河南省鄧州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
- 工地建筑混凝土合同范例
- 工業(yè)陶瓷噴涂訂購合同范例
- 小學廚師聘用合同范例
- 開放樓盤合同范例
- 骨折手術術前檢查
- 家具招商合同范例
- 員工勞務用工合同范例
- 無償加裝電梯合同范例
- 高考專題復習:散句與整句變換(課件32張)
- 霧化吸入常見并發(fā)癥的預防與處理
- 中小學幼兒園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進校園管理辦法
- 高效課堂做好筆記 課件-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主題班會
- 鞍鋼鲅魚圈鋼鐵基地項目設計方案
- 消化內(nèi)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流程圖(最新)
- 人衛(wèi)版外科學小腸疾病第一、二、三節(jié)課件
- 《區(qū)塊鏈應用技術》課程教學大綱
- 工程變更洽商記錄樣板
- 內(nèi)蒙古蒙特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000噸酪蛋白及衍生產(chǎn)品項目環(huán)評報告表
- 《企業(yè)組網(wǎng)技術》考試題庫(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