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石膏的臨床運用體會_第1頁
淺談生石膏的臨床運用體會_第2頁
淺談生石膏的臨床運用體會_第3頁
淺談生石膏的臨床運用體會_第4頁
淺談生石膏的臨床運用體會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談生石膏的臨床運用體會         【摘要】  生石膏是一味礦物藥,藥源充足,價格便宜,是物美價廉的清熱降火藥,在臨床上運用極其廣泛。生石膏,性辛甘,微寒,入肺胃二經(jīng)??偟挠盟幵瓌t是“熱者寒之”。適用于實熱證。生石膏具有良好的清熱瀉火功效,而且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的作用,治療外感熱病,風溫之邪侵犯肌表而內(nèi)熱者,可與辛涼解表劑銀翹散、桑菊飲中加入生石膏。陽明氣分熱盛證,可重用生石膏,如白虎湯。又如口舌生瘡,口舌糜爛,咽喉腫痛,胃火牙痛等熱證,用一般清熱藥不效者,均可加用生石膏。又如肺胃郁熱而致吐血、衄

2、血、咳血,經(jīng)服清熱涼血藥治療后效果不佳者,而又見一派熱證,如高熱、口渴、大便干等證,可在清熱涼血藥物中加入生石膏,可以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所以,筆者認為,生石膏除了具有清熱瀉火,養(yǎng)陰生津外,還具有透肌解表,涼血止血,鎮(zhèn)靜消炎的作用。 【關鍵詞】  生石膏;清熱瀉火;實熱證;臨床運用生石膏是一味礦物藥,藥源充足,價格便宜,在中藥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臨床應用上更是廣泛。從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中醫(yī)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至近代的張錫純所著的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對生石膏都有精辟的論述,筆者學習了前人的經(jīng)驗并運用于臨床實踐,每每獲效,現(xiàn)將個人粗淺的體會做一介紹,以饗同道。   生石膏的性味,概括

3、而言,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其性味“辛甘大寒”,如新編常用中藥手冊1、中藥學2 等所持的觀點。一種認為其性味“辛甘,寒”,中藥大辭典3作如是說。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則認為“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 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chǎn)乳,金創(chuàng)。”4第三種認識,近人張錫純推崇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其微寒,則性非大寒可知;且謂其宜于產(chǎn)乳,其性純良可知?!?并在其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做了大量發(fā)揮,影響頗大。筆者亦贊同張錫純之說,并同時認為:生石膏質(zhì)重,光明潤澤,煅之則無光澤,實為其原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鈣(CaSO4·2H2O)故,煅石膏則為無水硫酸鈣(CaSO4)。故生石膏性辛甘,微寒,除可以清熱

4、生津養(yǎng)陰外,還具有透肌解表,涼血止血,鎮(zhèn)靜、消炎的作用。關于生石膏的止血作用,醫(yī)書上沒有記載。筆者認為,生石膏本身沒有像三七、仙鶴草那樣的直接止血作用,而是通過清熱降火作用而達到止血目的的。關于生石膏的鎮(zhèn)靜、消炎作用,筆者是這么認為的,生石膏是礦物藥,含有大量的鈣質(zhì),鈣質(zhì)對神經(jīng)肌肉有抑制作用,故對高熱引起的煩躁、抽搐有一定的鎮(zhèn)靜作用。鈣質(zhì)還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故有消炎的作用。1   風熱外感   例1,男,30歲,2000年11月18日初診。   患者患感冒已4日,經(jīng)服中成藥及西藥解熱鎮(zhèn)痛及消炎藥,病情不見好轉(zhuǎn),發(fā)熱39,左側(cè)面部腫痛

5、,咳嗽,周身疼痛,僅僅少量飲食,舌質(zhì)紅,苔黃厚,脈象沉細。辨證:風熱外感,內(nèi)蘊郁熱。治則:清熱解表。方藥:生石膏45g,知母、黃芩、白芷、元參、秦艽、大青葉、連翹各10g,黃連3g,銀藤15g,薄荷6g。1劑,水煎服。   11月19日二診:服藥后熱勢稍減,體溫38,精神較好,周身感到輕松,脈沉細稍有力,舌質(zhì)紅苔黃膩,熱象有外達之勢,鼻出血較多約20ml,左側(cè)面部腫痛,繼服清熱解表之劑,上方中,生石膏劑量加大到60g,加杏仁、梔子各10g,余藥不變。1劑,水煎服。   11月20日三診:服藥后,脈象洪數(shù)有力,熱象之脈方顯,說明內(nèi)熱蘊郁已外達,發(fā)熱已退至3

6、7,熱勢大減,鼻還出血,氣分之熱已涉及血分,擬清熱涼血養(yǎng)陰之劑服之。處方:生石膏30g,知母10g,薄荷6g,桑葉12g,菊花10g,杏仁10g,生地15g,麥冬10g,仙鶴草15g,地黃炭15g,血余炭10g,茅根15g,黃芩、元參各10g。2劑,水煎服。服藥后,熱退血止而愈。   按:此案系風熱外感,內(nèi)蘊郁熱之證。癥初起只見脈沉,因風熱之邪束表,內(nèi)蘊郁熱,陰氣不能外達,脈道不通所致,但證見一派熱象,舌質(zhì)紅苔黃厚,辨證當舍脈從證,擬解表清熱之劑服之。服藥后,表解里熱外達,脈道已通,脈象方顯本象。2   胃火牙痛   例2,男,27歲

7、,2001年8月21日初診。   患者牙痛已5天,經(jīng)服用消炎止痛藥,牙痛仍不止。逐來中醫(yī)科就診,牙痛難以忍受,夜不能眠,晝不得食,牙痛牽扯頭痛,大便干燥已4日未解,舌質(zhì)深紅,脈洪大有力。辨證:陽明經(jīng)腑實熱證。治則:清熱瀉火通便。方藥:白虎乘氣湯合方。生石膏60g,知母9g,薄荷6g,川軍30g,芒硝15g,銀花、黃芩、梔子、連翹各12g,厚樸9g,枳殼9g,生地30g。2劑,水煎服。   8月23日二診:服藥后牙痛不止,左側(cè)牙齦腫甚,大便未下,脈洪大有力。病重藥輕,再加重瀉下之品服之。生石膏100g,川軍、板藍根、銀花、生地各30g,芒硝21g,連翹15

8、g,厚樸9g,枳殼9g,黃芩、梔子各12g,知母9g,薄荷6g。連服4劑,大便通暢,熱勢逐減,牙痛止而愈。         3   口舌糜爛   例3,男,3歲,2002年11月4日初診。   患兒口舌糜爛已5日,經(jīng)服用西藥效果不佳,到中醫(yī)科就診?;純嚎谏嗝訝€,進食困難,大便干燥,小便赤黃,脈數(shù)有力,舌紅苔黃膩。辨證:此屬陽明實熱證。治則:清熱瀉火。方藥:白虎湯加三黃服之。生石膏30g,知母6g,大黃6g,黃連、黃柏各3g,元參9g,甘草6g。2劑,水煎1

9、50ml,分3次服,每4h服1次。小兒口瘡藥3代,外用敷入口中,每日3次。   11月6日二診:服藥后,效果甚佳,脈數(shù)有力,舌紅苔黃膩漸薄,口舌糜爛疼痛減輕,流口水,大便干,小便黃。辨證:脾胃濕熱不化之證。治則:清熱瀉火中加入芳香化濕之品。方藥:生石膏15g,佩蘭、藿香、梔子、竹茹各6g,川連1.5g,知母3g,元參、生地各9g。1劑,水煎150ml,分3次服,每4h1次。錫黃散2瓶,吹口中潰瘍面處。   11月7日三診:大便已不干,小便淡黃,口中流涎大減,口中潰瘍面大大縮小,可進食。告之患兒父母應禁食辛辣食物。再以清熱解毒之劑服之。處方:板藍根9g,元

10、參6g,黃柏3g,銀花9g,大青葉9g,連翹6g,陳皮4.5g,甘草3g。連服3劑而愈。4   咳血   例4,男,38歲,2003年6月14日初診。   患者每日咳血1020ml已4日,牙齦腫,口臭,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象:左脈弦有力,右脈弱。辨證:肺胃郁熱,熱迫血溢而咳血。治則: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方藥:銀花、連翹、梔子、生地、仙鶴草各15g,茅根30g,藕節(jié)炭12g,黃芩9g,小薊炭15g,陳皮9g,川連6g。2劑,水煎服。   6月16日二診:服藥后咳血好轉(zhuǎn),脈弦有力,熱像較重,熱迫血外溢,加重清熱之劑,原方

11、中加生石膏60g,丹皮9g。2劑,水煎服。   6月18日三診:服藥后,牙齦腫減,咳血量減少至每日45ml,口臭減,舌質(zhì)紅苔中心黃膩,脈弦顯和緩之象。繼服清熱涼血之劑,上方中加薄荷3g,三七粉1.5g沖服,2劑,水煎服。   6月20日四診:服藥后,牙齦腫大減,口臭大減,咳血仍有少量血絲,精神佳,飲食好。續(xù)服上方3劑而愈。   按:從以上治療過程中可看出,在清熱涼血藥中加入生石膏,可以加強涼血止血效果,筆者曾用此法治療數(shù)例咳血病人,均取得很好的效果。5   鼻出血   例5,男,68歲,2004

12、年5月31日初診。   患者系耳鼻喉科住院病人,5月30日住院時,鼻出血已3天,每天出血78次,每次少則2030ml,多則100200ml,出血量不等。查體:精神尚好,輕度貧血貌,血壓100/70mmHg,心肺未見異常。既往無任何出血病史。查鼻腔中、下鼻甲不大,未見異常,出血點未查出。耳鼻喉科治療以鼻腔填塞,壓迫止血為主,并給止血劑,頭部冷敷。5月31日下午,請中醫(yī)會診,鼻出血4天,仍繼續(xù)出血,時頭暈口干,頭部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黃厚,脈洪數(shù)有力。辨證:少陽陽明經(jīng)郁熱證。治則:清熱平肝涼血。方藥:生石膏60g,生地、仙鶴草、茅根炭、藕節(jié)炭各30g,鉤藤15g,生石決20g,黃芩、

13、知母、馬尾連各10g。2劑,水煎服。   6月2日二診:服藥后鼻繼續(xù)出血,但出血量減少,鼻部腫脹,頭暈,口干口渴,飲水多,大便干。此屬于陽明經(jīng)熱盛之證,加重清熱涼血之劑,上方中加川軍6g,血余炭10g。2劑,水煎服。   6月4日三診:服藥后鼻出血大減,每日僅12次,每次23ml,口干口渴大減,大便已通暢,脈洪有力顯和緩之象,前方已效,當繼服上方3劑而愈出院。6   暑溫(乙腦)   例6,女,8歲,1999年8月23日初診。   8月21日發(fā)病,高熱不退,8月22日來我院急診就診時,已呈半昏迷

14、狀態(tài),立即收入兒科病房治療。當時患兒發(fā)熱40,煩躁不安,昏迷。8月23日上午做腰穿后確診為:乙型腦炎。請中醫(yī)會診,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純寒敃r高熱昏迷,體溫40,不能回答問題,瞳孔一大一小,煩躁遺尿,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數(shù)有力。中醫(yī)辨證:暑溫。證屬于氣血兩燔,邪入心包,屬危重之象。擬犀角地黃湯和白虎湯加減服之。處方:生石膏120g,生地12g,黃連6g,炒梔子4.5g,知母6g,甘草4.5g,桔梗3g,黃芩6g,赤芍3g,竹葉3g,丹皮3g,元參6g,連殼6g,全蝎3g,蜈蚣一條,犀角粉1g(分2次沖服)。1劑,水煎服。安宮牛黃丸1粒一次服之。8月24日,仍宗原方服1劑。  

15、 8月25日二診:患兒服藥后,體溫逐漸平穩(wěn)下降,體溫39,但抽搐嚴重,仍處于昏迷狀態(tài)。仍投以清熱解毒止痙之劑。生石膏80g,生地18g,藿香、淡竹葉各6g,鉤藤、知母、連翹、元參各9g,全蝎3g,大蜈蚣兩條,水煎服1劑。安宮牛黃丸1粒送服。   8月26日三診:昏迷4日的患兒已經(jīng)清醒,抽搐已止,家屬非常高興。但筆者發(fā)現(xiàn)左半身癱瘓,舌質(zhì)紅苔白黃而干,脈數(shù),此內(nèi)熱已傷陰之證,擬清熱養(yǎng)陰止痙之劑,配合針刺治療。處方:生石膏60g,生地、黃芩、竹葉、鉤藤、知母、連殼各6g,沙參、元參各9g,薄荷、黃連各4.5g,全蝎3g。3劑,水煎服。紫雪散1瓶分2次沖服。以后又服清熱養(yǎng)陰,鎮(zhèn)肝安神之劑16劑而痊愈出院。   按:患兒經(jīng)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30天后痊愈出院,未留下任何后遺癥,前后共用生石膏兩斤余,經(jīng)過中西醫(yī)結合搶救重癥腦炎成功,證明臨床上辨證要精確,用藥要大膽,才會取得好的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