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代詞_第1頁
古代漢語代詞_第2頁
古代漢語代詞_第3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     古代漢語代詞分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和一些起稱代作用的其他代詞。      第一節(jié) 人稱代詞     人稱代詞包括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和第三人稱代詞。     一、第一人稱代詞     先秦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朕”“臺(yí)”“卬(ang)”。“我”“余”“朕”三個是殷商時期就有的,“吾”“予”“臺”

2、“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現(xiàn)的。其中“予”祇是“余”的不同寫法,尚書詩經(jīng)論語孟子等文獻(xiàn)用“予”,西周金文、戰(zhàn)國時期的多數(shù)文獻(xiàn)如左傳國語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一般都用“余”,漢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臺”可能是“余”的變體,祗見於尚書,例如:     (1)格爾衆(zhòng)庶,悉聽朕言。非臺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書·湯誓)     (2)朝夕納誨,以輔臺德。(尚書·說命)      “吾”和“卬”都是來自周人的母語,“吾”在春秋時期進(jìn)入了當(dāng)時的漢

3、民族共同語雅言,而“卬”祗見於尚書和詩經(jīng),而且用例很少,沒有真正進(jìn)入雅言。例如:     (1)越予沖人不卬自恤。(尚書·大誥)按:越:語氣詞。沖:幼。     (2)人涉卬否,卬須卬友。(詩經(jīng)·邶風(fēng)·匏有苦葉)按:涉,徒步過河。須:等待。     “我”“余(予)”“朕”“吾”這幾個代詞之間有表義上的差異。“余(予)”是謙卑的說法,漢武帝時犍爲(wèi)文學(xué)(姓名不詳)注爾雅曰:“余,謙卑之身也。”所以尚書中有“予小子”“予沖子”的說法,沒有“我小子”“

4、朕小子”的說法。周公自稱“余小子旦”,不說“我小子旦”。例如:     (1)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尚書·金縢)     (2)念茲皇祖,陟降庭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詩經(jīng)·周頌·閔予小子)     (3)(齊侯)對曰:“天威不違顔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左傳·僖公九年)按:唐·孔穎達(dá)左傳正義引犍爲(wèi)文學(xué)舍人爾雅注曰:“余,謙卑之身也?!?    “朕”是尊崇或倨傲

5、的說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稱,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時用。例如:     (1)韓侯受命,王親命之:“纘戎祖考,無廢朕命?!保ㄔ娊?jīng)·大雅·韓奕)     (2)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辭·離騷)     由於這個緣故,秦始皇二十六年欽定這個詞爲(wèi)皇帝專用,後來各朝代的皇帝都因襲之。     “我”則是既無謙卑也無尊崇、倨傲義的通稱說法,所以在“吾”字流行之前,第一人稱複數(shù)一般都用“我”。例如: 

6、60;   (1)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詩經(jīng)·召南·草蟲)     (2)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尚書FS:PAGE·君奭)     前一個例子中的“我”稱代吟唱者本人,是單數(shù);後一個例子中的“我”稱代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是複數(shù)。     此外,說話人提到自己的邦國時用“我”。例如:     (3)齊人歸我濟西田。(左傳·宣公十年) &#

7、160;   (4)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左傳·莊公十年)     例(3)(4)中的“我”都稱代魯國。      “吾”和“我”並行之後,在表義上也開始有所分工,“吾”有親近的意思,和現(xiàn)代漢語北京話裏的“咱”“咱們”類似。所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第一人稱代詞複數(shù)包括式一般都用“吾”。例如:     (1)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笨鬃釉唬骸扒螅o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wèi)東蒙主,且在邦

8、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wèi)?”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論語·季氏)     (2)鬬伯比言於楚子曰:“吾不得志於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保ㄗ髠?#183;桓公六年)     例(1)中的“吾二臣”稱代冉有和季路,是複數(shù)排除式;例(2)中的“吾”稱代說話人(鬬伯比)和聽話人(楚子)雙方,是複數(shù)包括式,例中的“我”稱代楚國。     第一人稱代詞發(fā)展到魏晉時期,又出現(xiàn)了“身”和“儂”?!吧怼?/p>

9、字例如:     (1)飛據(jù)水?dāng)鄻?,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可共來決死!”(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2)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dāng)與君共談析理?!保ㄊ勒f新語·文學(xué)) “儂”是六朝時期吳地方言詞。例如:     (1)道子頷曰:“儂知儂知。”(晉書·簡文三子傳)     (2)歡愁儂亦慘,郎笑我便喜。(鮑照吳歌)     又作“阿儂

10、”:     (3)吳人之鬼,居住建康自呼阿儂,語則阿傍。(洛陽伽藍(lán)記·景寧寺)      唐代以後又作“儂家”:     (4)侯印幾人封萬戶,儂家祗辦買孤峰。(司空圖白菊雜書之三)     二、第二人稱代詞     第二代詞有“爾”“汝(女)”“乃”“而”“若”“戎”,“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裏就有的,“爾”“而”“若”“戎”是西周以後才出現(xiàn)的,其中“戎”祗見於詩經(jīng),

11、可能與第一人稱代詞“吾”“卬”一樣來自周人的母語。和第一人稱代詞一樣,第二人稱代詞“爾”“汝(女)”“而”“乃”之間也有表義差異?!盃枴迸c“我”配對,是第二人稱代詞的通稱形式。春秋時期諸侯會盟時用“爾”稱代對方,用“我”稱代己方。例如:     (1) 宋及楚平,華元爲(wèi)質(zhì)。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保ㄗ髠?#183;宣公十五年) “汝(女)”與“余(予)”配對,是賤稱形式,含有鄙賤的意義。罵人或很不客氣的時候用它稱代對方。例如:     (1)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尚書·康誥)按:服,事

12、,責(zé)任。弘,大。     (2)(歜與職)二人浴于池,歜以撲抶職,職怒。歜曰:“人奪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傷!”(左傳·文公十八年)按:撲,荊條。抶(chì),鞭打。     “乃”與“朕”配對,是尊稱形式,含有尊敬的意義,提到對方祖先或?qū)Ψ降墓鞎r多用它來稱代對方,所以“乃”常作領(lǐng)屬性定語。例如:      (1)王曰:“舅氏,余嘉乃勳,應(yīng)乃懿德,謂督不忘。往踐乃職,無逆朕命。”(左傳·僖公十二FS:PAGE年)  

13、0;  (2)朕心朕德惟乃知。(尚書·康誥)      “而”表示親密的意義,常用來稱代關(guān)係親近的人。例如:      (1)公遽見之,執(zhí)其手曰:“余知而無罪也,入復(fù)而所?!保ㄗ髠?#183;昭公二十年)     (2)(燕姞)夢天使與己蘭,曰:“余爲(wèi)伯儵(sh),余,而祖也,以是爲(wèi)而子。”(左傳·宣公三年)     “若”在先秦文獻(xiàn)裏比較少見,莊子和漢代的史記裏用得較多,可能

14、是“汝(女)”字的一個變體。例如:     (1)又爲(wèi)惠公從余於渭濱,命曰三日,若宿而至,若干二命以求殺余。(國語·晉語四)按:此例韋昭注曰:“若,女也?!迸c此例相同的內(nèi)容左傳作“女(汝)”。     (2)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邪?(莊子·齊物論)     (3)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爲(wèi)人不忍。若入,前爲(wèi)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爲(wèi)所虜。”(史記·項羽本紀(jì))      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