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中歷史教師歷史意識的培育策略(草稿) 第一部分:問題的提出:現在的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1、在新課程名義下的歷史教學中存在之問題 A、在教學設計中“重原則、輕操作” 我們今天都非常明確中學歷史教學的價值在于構建科學正義觀、鑄造現代民族魂。中學歷史教學本質上是培養(yǎng)民主的而非專制的、開放的而非排外的、理性的而非盲目的現代公民教育。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卻不能去設計出具體的、清晰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去幫助我們達到上述教學目標,扶助學生走上自由思考之路。比如說,我們經常說要學生清楚辯證史觀,那么具體到每節(jié)課到底要培養(yǎng)學生哪一種辯證就需要細化。我們說要求學生掌握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那么
2、具體到每節(jié)課是專門指哪些基本原理呢?這些基本原理在具體教學內容與教學情景中應當如何運用,以及用到何種程度,這都需要我們進行細細思量。 B、在教學內容上“重情感、輕科學” 沒有情感的歷史固然不是歷史,但只有情感的歷史則是非理性的歷史,具體到教學內容中,人文與科學應當并重。我們清楚在舊歷史課程中,歷史科學是偽科學,歷史情感則被冷戰(zhàn)思維和斗爭哲學所囊括,這都是我們今天需要摒棄的。但是我們今天是否在人文主義歷史的面具下滋長了另一種歷史教學非理性化傾向呢?我們今天都非常明確新課程強調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而歷史課程又強調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由于缺乏務實的精神和實際水平的限制,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在口號中培育人文
3、主義的傾向。如:我們說綏靖政策的教訓是養(yǎng)虎為患、玩火自焚,全世界人民在面對人類的敵人時應當拋棄前嫌合作對敵。可是我們往往忽視或者不敢把綏靖政策放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下去分析。在那個背景下綏靖政策是否是不得不采取的對策,誰來判明那個希特勒政權是個邪惡的政權呢?在這種狀況下,學生對歷史的同情感和敬畏心怎么會產生,怎么可能使學生走上“認識決定情感”的自由思考之路。 C、在教學過程中“重規(guī)程、輕是非”。 在舊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學方法上的致命缺點是“重是非、輕規(guī)程”,結果是教師和學生都成了課本的奴隸。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的主體性被充分地強調,教材也只被認為是師生進行交往并獲得發(fā)展的“話題”。實際操作中,我們在
4、教學過程中就又走向了一個極端,即“重規(guī)程、輕是非”,以為只要學生參與了就是發(fā)展了,主體性也就弘揚了。可是學生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學生的主體性的弘揚也須和教師科學適時的點拔引導相結合。缺少了主導性主體教師的應有作用,學生學到的錯誤就可能得到強化,“過程”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就會脫節(jié),學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發(fā)展,主體性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爸厥欠?、輕規(guī)程”的典型一例是教師不能抓住學生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的普遍性問題中發(fā)掘出具有史學意義或教育意義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即所謂抓住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及時調整原先的教學計劃,重新系統(tǒng)地設計具體的、明確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探究學習。
5、 2、原因分析 A、是對新課程思想理解有誤。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后現代課程觀,它是對以穩(wěn)定性和精確性為核心的科學主義的超越。大概與國家經濟戰(zhàn)略中的“新型工業(yè)化道路”這個概念有一致的地方。后現代課程觀是對建筑在對現代化大機器生產式教育觀念的反思基礎上形成的,的確非常強調人的個性、強調人文性,但是同樣不否定現代性、科學性。我們有些教師在實踐中對教學內容上的科學性的忽視實際上說明他對新課程觀念進行了片面的理解。特別是由于歷史學科長期是“左”的重災區(qū),其內容急需要解決科學性的問題。外加一句,了解一下19世紀西方哲學史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兩條線有助于我們理解新課程思想的。 B、是對歷史學科的特點沒有很好
6、的把握?,F在非常不好的一個現象就是我們有些教師借新課程名義上的歷史課變成了大雜燴課。歷史課程是以歷史學科為載體開展教學的,歷史課程的特點之一就是在其“歷史性”,套用華東師大聶幼犁教授的觀點,歷史特點在于其有厚度、有穿透力,一曰“探源”(從何而來),二曰“探流”(怎樣來)三曰“探變”(如何變化),四曰“探因”(什么原因),五曰“探義”(有何作用與意義),六曰“探勢”(趨勢如何),七曰“探異”(還有什么不同解釋),八曰“探思”(我的解釋有問題么)。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要使歷史課程解決教育性功能,在教學設計中即需要重原則,更需要重操作。在教學內容中即需要重情感,也需要重科學。在教學過程中就即需要重規(guī)
7、程,也需要重是非。 C、是處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下的無奈。在現實教育資源與教育環(huán)境背景下,我們想開展活動課、組織辯論會,想把教材作為一個案例,我們就會思考教學成績是否因此會受影響,我們的手腳因此就會被束縛,所以我們的課堂就出現了一系列的怪現象,私下上課時完全是老一套,拿出來大家觀摩時成為了人文主義口號的展示會。教師在這個怪圈子中也就無法真正體驗到新課程的快樂與痛苦。有一位教師說得好,現在的教師一定要有理想主義精神,只有具備一定的理想主義精神,我們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進而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受益者。 D、是教師本體性知識的嚴重缺乏所致?,F在的時髦說法是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功底不足,教育教學科研意識
8、薄弱,以及“案例知識”(又叫“實踐性知識”)明顯缺乏,是導致我們的教學行為、教學實踐普遍呈粗放型狀態(tài),“為什么而教”、“怎樣教”這兩大問題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的首要原因。但是我想我們的大學教學實際,我們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學科性知識”(或者叫“原理知識”、“本體性知識”)更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如若沒有較為完備的“學科性知識”為支撐,我們就根本難以寫出歷史教學中登載的象真的是李鴻章賣的國嗎?這樣的教學案例。 現在,一方面是史學研究成果迭出,另一方面新課程背景下的教材只是提供教學過程中承載知識和思想的素材(樣本),只是引起學生認知、分析、理解事物并進行反思、批判和建構意義的中介,只是師生進行對話
9、并獲得發(fā)展的“話題”。這兩方面給我們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舉個例子,去年一模命題時,我們做了一個徐光啟與利瑪竇對話圖,答案是望遠鏡傳入中國,可是后來諸暨有一個學生提出來,利瑪竇死在望遠鏡發(fā)明之前,當時我就想,我們完善、更新歷史學科性知識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保障新課程改革順利推進的重要前提。 那么我們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增強我們的本體性知識呢,我想歸根結底是兩點,一是能否擁有更多的史料,二是能否掌握和運用先進的歷史史觀來組織史料開展教學。 第二部分、問題的核心-高中歷史教師完善本體性知識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1個環(huán)節(jié): 史實的“求真” 我想有兩點要提出來,
10、一是所謂掌握更多的史料,關鍵的途徑是要閱讀一些史學作品,結合中學教學實際應用到課堂中去,同時去做些普及工作,而不是去發(fā)掘史料,這不是我們中學教師所能做到的。二是我們平常的教學與寫作過程中,對史料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標新立異、隨意臆測,一定要言之有據,這也是一種學風。 史實的“求真”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呈現歷史本來的面目,二是進行科學的價值判斷。 例掌握相互印證的史料有助于我們對歷史的判斷。我就搜集到香港版本的中學教材、中山大學袁偉時的觀點和北京大學茅海建教授的研究成果,發(fā)現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起因并非如教材所說。事實上,一是關于廣州的入城問題的爭議,在入城問題上中國的兩任兩廣總督徐廣縉與葉名琛負
11、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二是修約問題;三才是兩個案件,即使是我們一直認為中國人冤枉的“亞羅號事件”與“馬神甫事件”這兩個案件,也須放到當時既有的中外條約背景下去認識。這樣不但使我們更豐富地認識到中國近代權利的喪失更多是缺乏國際意識的產物,也促使我們從歷史教學實踐的角度去修正非理性的愛國主義教育。 例對史料的進一步掌握有利于對歷史固有觀點與結論進行科學的質疑。有關戊戌變法的歷史中,公車上書是否如康梁所說,康有為圍園殺后計劃的是非,袁世凱其中所起的作用等等史料汗牛充棟。但教材非常之老套,并沒有吸收哪怕一點點的研究成果。如以維新思想的傳播來說,我們教科書引用梁啟超的話說新學偽經考與孔子改制考引發(fā)了“思想界
12、之大颶風”、“火山大噴火”,這是事實,可這個后果對變法改制是積極影響呢還是消極影響,教材到此就放任不管了,似乎是為學生的獨立思考留下了一塊自留地,但是改革失敗的原因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的“正統(tǒng)性”結論明明又是擺著的,這塊自留地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研究性學習肯定要改變這一點,如我有一次試著引用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康有為“以好博好異之故,往往不異抹殺證據或曲解證據,以犯科學家之大忌”的判斷,又引用許多戊戌變法研究專家考證出來關于康有為曲解證據,導致樹敵更多的史實。學生就開始對戊戌變法的失敗之原因有多角度的理解,甚至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是改革行不通,而是康有為這樣的改革行不通的結論。我
13、想教材還把改革失敗原因與教訓的結論放在那里,完全是革命史觀作崇,在革命史觀下,將革命的特點強加于改革的特點,這在研究性學習大潮中肯定要淘汰。 例掌握相互印證的史料有助于我們擺脫“迷官”“迷洋”情節(jié)。斷章取義地摘引一些革命導師,特別是外國名人對歷史的評論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更是一種長久以來的弊端,曾為了說明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就說克拉克在簽署“停戰(zhàn)協(xié)定時”說過一句朝鮮戰(zhàn)爭是一場“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一個錯誤的敵人”開展的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殊不知克拉克在前面還有一個假設“假如戰(zhàn)爭擴大到共產黨中國的話”,戰(zhàn)爭并沒有擴大到中國來。再如其中的圓明園被搶掠、毀壞這一歷史事件,我們總要引用1861年,維克多
14、雨果在給朋友的信中所說的“在我們眼中,中國人是野蠻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對野蠻人干了些什么!”,但是雨果的話能不能當作證據,即使是證據,有沒有其它相反的說法,后來我搜集了一些南方周末中刊登的史料,發(fā)現大量的劫掠者不但有英法侵略軍,更有北京的老百姓,帶路者居然還是龔自珍的兒子龔孝拱。說到“迷官”“迷洋”情節(jié),還不僅在立場與潛意識中,在方法上也存在,我們常拿一個題目來講一段歷史,我們這種風氣是不好的。 我們是不是只要把這些新的史料帶進課堂去就行了嗎?我看不是,我看至少要解決這一些問題,這個新史料是哪里來的,在哪里得到印證,是在哪種背景下產生的,可以放到哪個主題下,否則也會把學生給搞糊涂的。 第2個環(huán)節(jié)
15、:關于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 講到方法問題,現在我們教師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恐怕是把一系列歷史研究與教學的方法庸俗化,如以生產力為中心的方法: 一方面是我們人云亦云,什么東西都往上面套,落入歷史工具主義的陷井,比如我們一個題目的原因時就把生產力往上面套,但是生產力為中心的方法,只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不能無條件運用。又比如說,我們從不懷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候把土地分給農民是促進農村生產力發(fā)展的最佳途徑這個問題,但是我們看了清華大學秦暉教授與已過逝的海外學者楊小凱通過大量的史料分析得出的不同的觀點后,就會使我們對革命運動的原因有更多的思考。 與此相應的是,我們走向了唯生產力論,比如說我們經常在講到一
16、個題目,人們?yōu)槭裁凑J為武則天是一個好皇帝,這是因為她統(tǒng)治年間,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可是我們亦要想一下,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下面,“國庫”之富不等于國民之富、國家之福。在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的古代中國,國富民窮的狀況十分常見,國窮民富的情形也間或有之。兩宋朝廷長期困于財政拮據,號稱“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于盛唐。而新莽朝廷滅亡時,僅集中于王莽宮中的黃金就達七十萬斤之多,其數量據說與當時西方整個羅馬帝國的黃金擁有量相當!明末李自成進京時發(fā)現宮中藏銀達七千萬兩之巨,比雍正時的國庫要多得多。而新莽王朝與明王朝都是在餓殍盈野的社會危機中爆發(fā)民變而滅亡的。其實連古代史家對盛世的篩選也凝
17、聚著批判暴政的人文精神。某些歷史時段,本來具備了盛世的一般特征,但煌煌青史卻吝于以“盛世”為稱。如隋朝的國力一度達到鼎盛,隋代糧倉庫存之豐富,讓后人驚詫不已;所開通的大運河,作為溝通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也曾造福百代。其所成就,不可謂不大。又如武則天在位時,破格用人,嚴于治吏,大力發(fā)展農業(yè),促成了社會的穩(wěn)定,完成了由貞觀之治向開元之治的過渡。再如明成祖親征漠北,一手締造有明一代軍事力量的鼎盛;派遣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又組織編撰永樂大典,也足稱得上是曠代盛舉。然而,歷史定評從來不把隋煬帝、武則天、明成祖統(tǒng)治時期稱為“盛世”。究其原因,或是奴役百姓、涂炭天下;或是任用酷吏、誅殺政敵過于酷濫
18、;或是恃強橫行、殺戮忠良而株連無辜。西漢政論家賈誼甚至說:那些說天下已經平安大治的人“非愚則諛”,真實的情況卻是“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大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古人尚且有如此人文精神,我們的生產力中心觀實在不應走向極端,這一點實際上也是當今時代的要求,而且也是新課程超越科學主義的題中之義。 第3個環(huán)節(jié):樹立科學的歷史觀 將不正確的史實代代相傳,把科學方法庸俗化,將歷史結論教條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不科學的歷史觀 高中教學既然是以培養(yǎng)現代公民為已任,那么其前提是正確判斷事物的正與非,這只有基于科學的社會科學觀-歷史唯物主義才有可能。從教學實踐上講,科學
19、的方法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分析正義問題的方法論,它是唯物辯證法的集中體現。它是從歷史的聯系與發(fā)展的觀點考察社會歷史現象與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原則與方法,而且著重于要求人們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放置于具體的歷史條件、歷史關聯與歷史進程中去分析、評價。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 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特別是反右擴大化以來,民主與科學這一脈絡斷掉了,我們長久以來把歷史當作政治的工具,把歷史寫成一部階級斗爭史、政治道德史。歷史判斷被道德判斷所取代,邏輯代替了史實,西方的鐵幕預言不其然變成了現實。如就歷史人物而論,他們被裝進“好人”與“壞人”的框框,或者保守反動,或者
20、革命,或者無才無德,或者德才兼?zhèn)?。道德之劍一旦砍下,忠奸立判,涇渭分明。德與才不可分割,破與立不可同列。我們不愿看到好人有污跡,我們厭惡壞人有優(yōu)點。是則是,非則非。歷史人物臉譜化、線條化了。講到新政與預備立憲,西太后與袁世凱既然是壞人,他們的改革肯定可疑,改革之手肯定骯臟,改革動機肯定自私。在中國近代史中,邏輯代替了史實,歷史的史實被邏輯的鮮血所染紅了,我們研究教學歷史不得不把鮮血淘洗掉。 我想這一點是我們,特別是年輕教師要充分注意的。 第三部分:問題的解決:高中歷史教師歷史意識的培育策略 第一點:重建學科體系,確立科學的研究與教學的范式 a) 通讀大學教材,初步架構歷史學科體系。 參加工作之
21、后通讀大學教材對現在的年輕教師尤其重要,通讀大學教材關鍵就是初步理解學科體系。比如我們許多教師世界史學科體系建立起來關鍵是得益于劉宗緒教授的那本世界近代史教材,其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特別是法國大革命的論述給中學的教學與研究帶來了很有益啟示,時至今日,許多教輔資料的觀點都來源于他的觀點。如中國近代史部分就應當去讀一下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近幾年有關中國近代史的觀點基本來源于這本書。 b)提高理論素養(yǎng),確立教學與研究范式,重構學科體系。 近幾年來,隨著階級斗爭學說與革命范式弊端逐漸明顯,生產力根本說、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等四種比較新的研究與教學范式成為主流。這里著重講一下現代化
22、范式問題?,F代化范式的依據就是世界歷史是一部從文明起源到現代化的歷史。具體說是由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核心是指生產力的提升,是工業(yè)化的過程,它包括機器化、市場化、都市化、專業(yè)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等;同時這個轉變又是人類急劇變化過程的總稱,總的說來有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經濟上的機器化、市場化,文化上的科學化、理性化?,F代化范式給了我們高中歷史教學以新的問題意識、概念話語、分析視角來解讀歷史,使歷史更加豐富、更加精彩的同時也有利于新的時代價值取向的形成。 但這種范式是不是存在著另一種缺陷呢?由于現代化理論主要是一個美國式的概念,現代化范式教學就隱含著兩重假命題,一是現代一定比古代先進,
23、二是西方一定比中國先進,并過度夸大這兩方面的二元對立。這樣就造成一系列問題:如,以西方理想型社會來衡量中國社會;把一些西方社會具有的特征誤認為是中國社會的特征或應該有的特征。從而忽略了歷史的復雜性特征,忽略其與傳統(tǒng)相聯系的一面,造成研究與教學的簡約化、表面化傾向。這些問題在提倡后現代化課程觀的今天尤其需要注意。2001年1011期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連載了北京師范大學春秋學社會主辦,何成剛老師主持的中國近代史重大歷史問題研究概況,對民族獨立與近代化、中外戰(zhàn)爭、歷史人物這些由于現代化范式造成的評價混亂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說明就是其中建設性的一例。 下面介紹一下這方面的資料 一是純理論方面的:2002年光
24、明日報理論版有個近代化專題,今天在光明日報電子版或近代中國網上找到。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國干部學習讀本從文明起源到現代化-中國歷史25講也是從這個主題展開,這本書對我們高中教學非常有用。 二是從理論與中學教學實際相結合方面。南京大學英國史教授錢乘旦先生在2003年第3期世界歷史上發(fā)表的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現代史的新的學科體系,認為世界歷史是一部世界現代化的準備、起動、成熟與發(fā)展、全球擴張、轉型的歷史。北京市王富友在2003年第3期考試雜志上刊出從現代化的視角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體內容則對中國近現代史進行現代化為主題解讀。還有一篇尚可一讀的是四川成都教育學院馮一下在2002年12期中學歷史教學
25、參考發(fā)表的現代化范式:高考歷史復習教學的新思路。 三、對現代化理論想深入了解的有作品也很多,如羅榮渠的現代化新論。后現代主義史學作品就不介紹了。 C)學習一點相關學科的常識,關注現實世界,豐富學科體系的內涵,拓展其外延,進一步完善學科體系。 我現在印象最深的是上學年高一期末考試中憲法題中的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體現了什么原則,第二個是統(tǒng)治權力的分工體現什么思想。答案當然分別是主權在民思想與三權分立思想??墒侨绻覀儗ξ鞣秸嗡枷胗兴芯康脑挘覀儼l(fā)現前者可以說是民主思想,后者則可以說是共和思想。在現在的形勢面前,我覺得我們老師一定要去研究啟蒙思想、并且具備這種思想。
26、再說地理方面的問題,這一方面做得最好的,我覺得不是我們現在,而是新文化運動中成長起來的那一批人,張陰麟的中國史綱、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就是典范。蔣廷黻曾用中西交通的變遷來解釋西方侵華的特點,他在談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加強對中國經濟侵略的原因時就在蘇伊士運河通航和上海至舊金山電報線路接通的角度入手。湯因比等西方史學家與漢學家就做得更好了,李約瑟本人在解答李約瑟難題時,就從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入手:說“跟極其重要的水利網有關”,中國有歐洲所沒有季風氣候和特別的河流與山脈,需要集最大力量建造歐洲人不需要的巨大的水利網以對其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整體治理,解決水患。從而來解釋中國為什么自秦實行首次統(tǒng)一后,就實行
27、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來管理帝國,不允許存在城邦與選舉,不允許發(fā)展商業(yè)資本主義,科技發(fā)展也就遇到了歐洲所不可能遇到的阻力。所以我們平時就要多朝這個方面考慮一些問題:儒學為什么會發(fā)展成為主流思想、阻礙中國近代化的“華夏中心論”產生原因是什么、當今日本與德國對法西斯戰(zhàn)爭罪行的承認程度之不同有哪些原因。 第2點:廣泛地閱讀、搜集相關材料,對歷史的史實要進行深入地了解(以下均可以用google搜索),僅舉幾例: 百年潮雜志就經常發(fā)表楊天石有關閱讀晚清民國時期政治人物的日記、電文的文章。如今他的文章已單獨成冊編為近史探幽系列,其中文章有利于我們對晚清民國時期的一些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特別是康有為、孫中山
28、和蔣介石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去年魯迅中學就有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了中山艦事件的真相,結果其中一個來試講的老師根本無法回答。 南方周末經常有一些好文章,如孫中山的籌款歷程、1922年:孫中山與陳炯明、鴉片戰(zhàn)爭中的琦善、“九•一八”事變前后的張學良與蔣介石、都對鮮為人知的史實進行一些披露。這份報紙在去年還有一個欄目叫夕花朝拾把晚清民國年間的一些歷史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而且都是信史。 對歷史上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容進行披露往往會在不期然間被我們發(fā)現。我在讀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時就曾發(fā)現朱維錚教授說到的關于梁啟超從政的歷史,然而我再去有意識地看一些朱維錚教授的文章,發(fā)現了更多的東西。韋幕庭、康德剛、
29、歐陽哲生、雷頤、王爾敏等學者的文章,我都是通過這種途徑讀到的。也有很多文章可前幾年的讀書、世界知識、萬象、尋根等雜志中找到的。 第3點:尋找材料,對歷史的基本觀點進行研究 闡發(fā)型研究 光明日報每星期二的理論版經常發(fā)表一些有關的歷史論文,比如金沖及等中國是怎樣走向共和的對戊戌辛亥年間歷史的走向、人物的評價進行了規(guī)范;比如白鋼先生的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對改革的地位與特點、成敗的因素、經驗教訓進行了詳實地分析論證,真正做到了通古今之變,看了這篇文章會對我們反思傳統(tǒng)的改革觀提供一些啟示;比如說孫家洲先生的中國歷史上的盛衰巨變則對中國古代盛世的概念、特點、存在問題、衰敗原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論證。如馬大正教授
30、的中國古代的邊疆與邊疆政策、李犁教授的二十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宋健教授的百年留學潮、趙鐵信教授的 科舉制度淺說 都是我們研究與教學中不可多得的資料。值得指出的是,這類文章非常切合新課標與高考的一種專題式導向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在這方面作為成冊著作往往就是在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這種出版社出版。因為它體現著國家的意志,同時了體現著改革的成果。剛才所說從文明起源到現代化-中國歷史25講就對中國歷史進行專題形式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說,觀點新穎、史料準確、概括力度強、文筆亦不錯。 反思型研究 我本人是比較喜歡看外國一些大師的歷史研究書籍的,因為這個東西很容易使我們反思我們教學與研究中的弊端,而且馬
31、上可以應用到實際中去。 如研究法國大革命的學術書籍很多,觀點也眾說紛紜。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就是很好的一例。托克維爾依據大量事實說明了革命前的政府往往是一個思想控制有所放松,正致力于漸進改革的政權,是一個難得的好政府。我們在思考托爾維爾的觀點有沒有普適性的同時不得不深入思考我們對現代革命背景分析的模式。我們不顧實際地否定了那個致力于自改革的政府和那個領導人的做法的原因是什么,會導致什么后果。我們是否對政治全能主義式的盛世仍抱有期望的心態(tài)呢?我們是否需要、怎樣把歷史人物心理學的基本方法融入歷史研究與教學中去呢? 又如我們在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朱學勤的道德理想國的覆滅等一些作品后,就可以清楚在
32、世界思想史上不僅有著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分,更有著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盧梭、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列寧的一條線,和從洛克到孟德斯鳩、伏爾泰、托克維爾、柏克、羅素、哈耶克的一條線的分野。這兩條思想史也同樣反映在政治史上(又說是英美政治文化與法國政治文化)。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就不能只知英法革命的共性而不知其政治文化的多樣性,不能只知法國啟蒙思想的共性不知盧梭與伏爾泰、百科全書派的分野;我們就能對“178918711917脈絡”、對中國近代的胡適與魯迅的不同命運作出自己的解釋,對革命成功后的社會改造以及恐怖政策都會有更新的認識。 第4點:掌握一些人文科學研究方法 研究性學習的提出,給我們教師提出
33、了要求掌握更多歷史研究與教學方法的任務,在此略提四點。但事先要說明,每種方法都有限制性條件。 是要注意個案研究。 進行個案研究是歷史研究的常用方法,也是研究性學習的常用手段。比如我們可以從研究康有為在戊戌年間的言行來透視戊戌變法。康有為在京期間從來不按風俗去拜訪同鄉(xiāng)京官;李鴻章在問他變法是否要盡撤六部時,康有為回答說中國落后全由六部之故;有人問他改革需要大量的經費,如何籌措時,康有為居然回答可以把西藏賣給英國人,東北與日本相合并等等。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我們對戊戌變法的失敗就有了自己的看法。 同樣,辛亥革命史研究,紹興一中曾經以紹興這個城市作為個案進行研究。我們可從上海這個城市如何融入中國的角度
34、加以切入進行個案研究。我們都知道19世紀末的上海東不東西不西,面臨著重返中國的任務,從上海切入來研究辛亥革命是非常好的的方法。我們可以從上海的市民社會的形成、服飾的變化、價值取向的變化、公共組織的出現和特點、政治人物的聚集、傳媒的發(fā)展、革命團體的建立進行考察。 是要多運用技術角度研究 黃仁宇的作品風靡中國大陸,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所運用的技術視角面對我們長久以來所慣用的道德視角面貌煥然一新,大大地拓展了我們的歷史思維與認識領域。如現在我們對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我們就可以從財政問題切入,孫中山一生實際上也是一個為革命不斷籌措款項的歷史,以這一條線,我們可以再去考察孫中山與日本的關系、孫中山與輪船招
35、商局的關系、孫中山與光復會的矛盾、孫中山革命勝利后裁軍的原因、孫中山讓位于袁世凱、孫中山與二次革命以及孫中山與陳炯明的關系等等。談到世界史,我們亦可以用所有制問題的切入來確定西方民主制度的發(fā)展、可以經濟全球化角度來研究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起源。 是要把“事實和思想、歷史哲學和歷史本身結合起來”,也即用各種方法把一般歷史理論與事實之間架起一座橋。 義和團事件為何從山東興起,教科書說主要原因就是山東是帝國主義侵略重災區(qū),這沒有什么問題。不過這樣是無助于我們認識歷史的,我們去了解一些資料就會知道,義和團運動既不是發(fā)生在受帝國主義侵略最直接、最嚴重的山東半島,也不產生于曾有“大刀會”反洋教傳統(tǒng)的魯西南,而單
36、單起源于帝國主義勢力是很難到達的魯西北地區(qū)。如何將上述理論與上述事實相聯系起來,還需要很多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針對上面這個問題,美國學者周錫瑞在義和團運動的起源一書中就把山東分成幾個單元格,從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經濟類型的比較、兵荒之災的后果、社會治安之狀況、歷史上中舉之人數的統(tǒng)計等多種角度進行了綜合分析,將歷史的一般理論與事實相連結起來。時至今日對農民起義的神化與妖魔化兩種思潮并存,語焉不詳就是他們常用的手段。 是要運用歷史的長鏡頭,以大歷史眼光進行中西比較 運用大歷史觀進行中外聯系有利于拓展我們的歷史教學思維。中國的近代化努力處于西方怎樣的歷史發(fā)展階段,這給推動中國近代化的一些人士的思想與實踐帶來怎樣
37、的影響就是這個方面的一個典型命題。如在經濟近代化上就可得出,我國以重工業(yè)為先導,以國家干予、封建政府主導為主要模式進行近代化努力。而重點在政治上,則至少有兩層意思需要展開,一是中國是后發(fā)國家,政治危機對促進近代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對中國政治近代化努力影響至關重要。華東師范大學許紀霖教授就在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公共領域中認為,近代公共領域的出現,大致在甲午海戰(zhàn)失敗到戊戌變法這段時間,而且致力于公共領域建構的新型士大夫不是以文學而是直接以政治作為中介聚集起來,這“直接與救亡和變革這些政治問題相關”。二是當中國政治近代化興起之時,正值西方各國全面工業(yè)化之時,勞資矛盾十分尖銳、貧富分化十
38、分懸殊、環(huán)境污染極其嚴重、精神信仰無所依托,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震碎了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昨日世界里深情回憶的“太平黃金時代”的美夢,西方文明,特別是科學萬能觀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就連許多歐美思想家與政治家都急切地想從東方尤其是中國文化中尋求救助的良藥。這對中國的思想家與政治家們在怎樣推動中國近代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孫中山繼提出民生主義后就曾大力批判資本主義,“并以極端社會黨自居”,最后又提出了“以俄為師”,梁啟超就曾反思道:“救知識饑荒,在西方找材料;救精神饑荒,在東方找材料”。 華南師大的中學歷史教學雜志經常發(fā)表一些人教社馬執(zhí)斌的文章,其中一篇鴉片戰(zhàn)爭沒有商業(yè)戰(zhàn)爭性質一文一看似乎論證嚴密,實際上非常明顯沒有運用歷史長鏡頭,而留于就事論事的格局。是他的立場決定了他的觀點、他的表達手段,我們不可為其是權威而縛。 第五點:學習一點歷史理論與哲學常識 要閱讀一些專著,如現代理論研究可以去閱讀費正清系列、民國時期一系學術作品,如前所說的,光明日報理論版經常開辟一些專欄如在2002年間開辟的早期現代化研究,配合以德治國戰(zhàn)略的儒學專題,配合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的湘學專題等等,都值得我們關注。 要學一點哲學常識,對于概念的把握很有幫助。如民族主義這個概念,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生的重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草原生態(tài)修復與草場租賃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贖樓保險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版園林景觀草皮種植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建筑農民工勞動合同與建筑行業(yè)質量管理體系協(xié)議2篇
- 個人居間合作合同書:2024年公司間交易模板版
- 二零二五年教育培訓機構廣告合作與招生推廣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能源管理咨詢服務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寫字樓安全管理承包合同樣本
- 二零二五板材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城市綠化帶養(yǎng)護分包合同示范文本3篇
- 2023社會責任報告培訓講稿
- 2023核電廠常規(guī)島及輔助配套設施建設施工技術規(guī)范 第8部分 保溫及油漆
- 2025年蛇年春聯帶橫批-蛇年對聯大全新春對聯集錦
- 表B. 0 .11工程款支付報審表
- 警務航空無人機考試題庫及答案
- 空氣自動站儀器運營維護項目操作說明以及簡單故障處理
- 新生兒窒息復蘇正壓通氣課件
- 法律顧問投標書
- 班主任培訓簡報4篇(一)
- 成都市數學八年級上冊期末試卷含答案
- T-CHSA 020-2023 上頜骨缺損手術功能修復重建的專家共識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