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一、常用實詞知識點總結(jié)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用法及意義,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guān)鍵。 積累卡片:常見文言實詞例釋1.安 (1)安逸。例: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養(yǎng),奉養(yǎng)。例: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zhàn)) (3)怎么。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4)安穩(wěn),安定。例: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2.曾
2、0;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副詞,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記) (3)曾經(jīng)。例: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4)同“層”,重疊。例:蕩胸生曾云(望岳)3.從 (1)跟,隨。例:戰(zhàn)則請從(曹劌論戰(zhàn))/隸而從者(小石潭記) (2)學習。例: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 (3)追尋。例:溯洄從之(蒹葭) (4)依從。例:民弗從也(曹劌
3、論戰(zhàn)) (5)自,由。例:從口入,初極狹(桃花源記) (6)在。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公輸) (7)堂房親屬。例:贈從弟(贈從弟) (8)向。例: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送東陽馬生序)4.得 (1)能夠。例:余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2)領(lǐng)會。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4)實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獲得。例:優(yōu)劣得所(出師表)5.道 (1)(正確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主張,思想,學說。例: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禮記。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說。例: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6.當 (1)面對,對著。例: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5、; (2)在某個時候或某個地方。例:當余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3)應當。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7.方 (1)指面積。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處所。例:有朋自遠方來(論語。學而) (3)當時。例:方其遠出海門(觀潮) (4)將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8.國 (1)國防。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國家。例: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zhàn)) (3)國都,
6、京城。例: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葑酉嗔海?#160; (4)國事。例: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5)地勢。例:國險而民附(隆中對)9.會 (1)適逢。例: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2)體會,領(lǐng)會。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3)匯集。例: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 (4)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江城子)/會當凌絕頂(望岳)10.見 (1)看見。例:清澈見底(滿井游記)/見漁人(桃花源記) (2)拜見。例:徐庶見先主(隆中對)
7、/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3)接見。例:將軍豈愿見之乎(隆中對) (4)了解。例:見往事耳(孫權(quán)勸學) (5)認識。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quán)勸學) (6)xiàn,引見。例:胡不見我于王(公輸)11.將 (1)將要。例:將以攻宋(公輸)/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2)帶兵。例: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3)帶兵的人,將領(lǐng)。例: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帶領(lǐng)。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塞翁失馬)
8、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6)拿。例:自將磨洗認前朝(赤壁) (7)和,與,同。例:暫伴月將影(月下獨酌)12.盡 (1)全部取得。例:利盡南海(隆中對) (2)盡興。例:造飲輒盡(五柳先生傳) (3)盡頭,到頭。例:林盡水源(桃花源記) (4)窮盡。例: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觀潮) (5)完,沒有了。例: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6)全,這里作動詞,“吃盡”。例:一食
9、或盡粟一石(馬說)13.文 (1)文章。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記)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4)刺花紋,畫著文采。例:皆披發(fā)文身(觀潮)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2)同“智”,聰明,智慧。例: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謂知類(公輸) (5)識別,認
10、識。例:其真不知馬也(馬說)(6)覺得,感覺。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二、常用虛詞知識點總結(jié) 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shù)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種種語法關(guān)系。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七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頻繁,而且它們的解釋也相當靈活。常用虛詞例釋 1.但 副詞:表示對動作的
11、限制,可譯為“只”“僅僅”等。例: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連詞:用在復句的后一個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勺g為“但是”“不過”“只是”等。例: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2.而 代詞:相當于第二人稱,你、你們,你的、你們的。例: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凝S志異。促織) 連詞:A.表示遞進,相當于“而且”“并且”。例: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B.表示轉(zhuǎn)折,相當于“卻”“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C.表示順承,相當于“然后”
12、。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D.表修飾,相當于“地”。例:默而識之。(論語。述而) E.表并列,相當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3.耳 語氣詞:A.表示肯定、判斷語氣,相當于助詞“也”,可譯為“了”“啊”。例: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惿媸兰遥〣.表示限制語氣,相當于“而已”“罷了”,含有“不過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ㄇH) 4.何 疑問代詞:A.代事物,可譯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為學)B.代處所,可譯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
13、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C.代原因,可譯為“何故”“為什么”。例: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副詞:表示反詰,可譯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5.乎 語氣詞: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于“嗎”“呢”。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惿媸兰遥〣.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贊美或感嘆,相當于“啊”“呀”。例: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ú渡哒哒f)C.表示測度或商量,相當于“吧”。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献印A夯萃跸拢?#160; 助詞:用于形容詞或副詞后,助成音節(jié),可譯為“的樣
14、子”,或不譯。例: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 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從”。例: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B.表示對象,可譯為“對”。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蔽釃L疑乎是。(捕蛇者說) 6.或 代詞: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時間等的一部分,可譯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情況的揣測、估計,可譯為“也許”“大概”“或許”。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B.表示時間,可譯為“偶爾”“有時”。例: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15、岳陽樓記) 7.乃 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的相承,可譯為“就”“于是”等。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涉世家)B.表示動作行為或某種情況的發(fā)生、出現(xiàn)出乎意料,可譯為“竟然”“卻”等。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8.其 代詞:A.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B.代具體的事物。例:屠自后斷其股。(狼)C.指示代詞,可譯為“這”
16、“那”等。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副詞:表示推測、反問等語氣,可譯為“大概”“難道”,或者不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句中第一個“其”表反問,可譯為“難道”;第二個“其”表猜測語氣,可譯為“大概”。編者注) 9.且 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發(fā)生、出現(xiàn)是暫時的,可譯為“姑且”“暫時”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ㄊ纠簦〣.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fā)生、出現(xiàn),可譯為“將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連詞: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況且”“尚且”等。例:
17、160;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10.雖 連詞:A.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可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11.遂 副詞:A.表示結(jié)果,可譯為“終于”“結(jié)果”“竟然”等。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B.表示順承,可譯為“于是”“隨即”等。例: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游) 12.也 語氣助詞,用在句末:A.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可譯為“啊”“呀”,或不譯。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
18、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B.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呢”“嗎”,或不譯。例: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勸阻語氣,可譯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保ㄌ一ㄔ从洠?#160; 語氣助詞,用在句子中間: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可譯為“啊”“呀”等,或不譯。例: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黃生借書說) 13.已 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已經(jīng)發(fā)生、出現(xiàn),可譯為“已”“已經(jīng)”等。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fā)白帝城) B.與“而”組成固定詞組,表示后一個動作行為與前一個動作行為相隔不久
19、,可譯為“不久”。例: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醉翁亭記) 14.以 介詞:A.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出現(xiàn)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譯為“用”“拿”等。例: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送東陽馬生序)C.表示時間、處所或范圍,可譯為“在”“于”“從”等。例: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隆中對) 連詞:A.表示目的,可譯為“來”。例: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B.連接分句,表示結(jié)果,可譯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
20、#160; 15.矣 語氣詞:A.表示已然,可譯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輸)B.表示肯定語氣,可譯為“了”,也可不譯。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C.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ㄓ薰粕剑?#160; 16.于 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到時”等。例: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滿井游記)B.表示三、多音字知識點總結(jié) 多音字,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幾種用法: 1.讀音有區(qū)別詞性和詞義的作用。這種類
21、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異讀”,約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對這類多音字,我們應該根據(jù)不同的讀音加以辨析、記憶。如“將”:jing(可作動詞或副詞等),動詞可作“帶領(lǐng)”解,副詞可作“將要”解;jiàng(名詞),作“將帥”或“大將”解;qing(動詞),作“愿”“請求”講,如“將子無怒”(請你別生氣)。 2.使用情況不同,讀音也不同,讀音有區(qū)別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單用,薄餅、薄紙;bó,一般用于合成詞,薄禮、厚古薄今;bò,薄荷(專有名詞)。 3.語體不同,讀音不同,讀音有
22、區(qū)別語體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口語和書面語等。如“給”:口語讀gi;書面語讀j,給予、給養(yǎng)。 4.方言詞匯的存在造成多音。這類多音字比較少,僅限于部分地區(qū)。如“忒”:tè,差忒(差錯之意);tu(方言),風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續(xù)使用到現(xiàn)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詳見第二節(jié)“異讀字”。)常見多音字例釋 行 xíng 行走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ㄕ撜Z。述而) 運動 天行有常(荀子
23、。天論) háng 路 遵彼微行(詩經(jīng)。七月) 行列 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漢樂府。雞鳴) 古代軍隊編制,二十五人為一行陳勝、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難 nán 困難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 nàn 患難 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數(shù) sh 動詞,計算 珠可歷歷數(shù)也(核舟記) 數(shù)落,列舉罪狀 晏子請數(shù)其罪(貞觀政要。納諫第五) s
24、hù 作數(shù)詞用,譯為“幾” 騎千余,卒數(shù)萬(陳涉世家) shuò副詞,屢次,多次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為 wéi制,造,做 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公輸) 充當,當作 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 擔任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是 中軒敞者為艙(核舟記) 稱為,叫做 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著,寫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
25、#160; 以為,認為 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焉”與“為”合用,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wèi介詞,為,給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對,向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為此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連詞,因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騎 qí 動詞,騎馬 其子好騎(塞翁失馬) jì 名詞,一人一馬叫一騎翩翩兩騎來是誰(
26、賣炭翁) 少 sho名詞,少數(shù)人 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不多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五柳先生傳) 稍微 賓客意少舒(口技) 少時,一會兒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年輕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小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陳涉世家) 好 ho 容貌美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陌上桑) 相善,交好 外結(jié)好孫權(quán)(隆中對)
27、; hào 愛好 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舍 sh 舍棄 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shè 房屋 又漸如高舍(山市) 號 háo 大聲喊叫 八月秋高風怒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聲哭 號呼而轉(zhuǎn)徙(捕蛇者說) hào 國號 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稱號 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命令 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 間 jin 中
28、間 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晏子春秋) 表房屋的量詞 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jiàn 暗地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參與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夾雜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離間 趙王信秦之間(廉頗藺相如列傳)四、異讀字知識點總結(jié) 異讀字是一種特有的讀音現(xiàn)象,它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而表示的意義相同的字。文言文異讀字有三種情況: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和古音異讀。
29、60; 破音異讀,又叫“讀破”。它是采用改變漢字通常讀音的方法來表示該字詞性和意義的改變。如:天雨墻壞。(智子疑鄰)句中沒有謂語動詞,因此“雨”轉(zhuǎn)化為動詞。所以,在習慣上把它讀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詞的“雨”(y)的區(qū)別。 所謂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xiàn)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這里的“說”是“悅”的通假字,因此,就應該讀成它的本字“悅”(yuè),而不能再讀shu音了。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稱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發(fā)古音。如:可汗問
30、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木蘭詩)此句中“可汗”是對我國古代北方部族首領(lǐng)的稱呼,應讀為“kèhán”,而不能讀為“khàn”。異讀字例釋 信 本義是表示“誠實”“信任”“的確”“任意”“使者”等意,讀xìn.例: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有時假借為“伸展”“伸張”之意,即與“伸”同義,讀為sh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食其 在用于人名時,“食”讀yì,“其”讀j。例:
31、160;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搓幒盍袀鳎?#160; 房 古同“旁”,讀páng,用于“阿房宮”。例: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王 作名詞,表示“帝王”“諸侯王”等意時,讀wáng.例: 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當其用作動詞,表示“成就王業(yè)”等意時,讀wàng.例: 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度 作名詞,
32、表示“計量長短的標準”“限度”“法制”“氣度”“度過”等意時,讀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在作動詞,并表示“計量”“揣測考慮”等意思時,讀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臭 作形容詞,表示與“香”相對的意思時,讀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亂) 作名詞,表示“氣味”時,讀xiù。例:
33、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送東陽馬生序) 乘 作動詞,在表示“駕”“坐”“趁”等意時,讀chéng.例: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贈汪倫) 在表示“車輛”或作“四”的代稱時,讀shèng.例: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讀 表示“誦讀”等意時,讀dú。例: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表示“句讀”(即不足一句,讀時須稍有停頓)的意思時,讀dòu.
34、例: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泛 在表示“漂浮”“廣泛”“浮行”等意思時,讀fàn.例: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時,讀fng.例: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論積貯疏) 創(chuàng) 當表示“始造”“首創(chuàng)”的意思時,讀作chuàng.例: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在表示“創(chuàng)傷”的意思時,讀chung.例:夫身中大創(chuàng)十余,適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35、 罷 表示“停止”“罷免”等意思時,讀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當表示“疲勞困乏”之意時,同“?!保x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出師表)(注:教材中“罷敝”寫作“疲弊”) 女 表示“女性”“女兒”的意思時,讀n。例: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作人稱代詞時,則同“汝”,讀作r。例: 由,誨女知之乎?
3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降 動詞,在表示“降落”“降臨”“降給”“下達”等意時,讀jiàng.例: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在表示“歡悅”“平和”的意思時,讀xiáng.例:未嘗稍降辭色。(送東陽馬生序)五、通假字知識點總結(jié) 通假字,漢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簡稱。所謂通假,就是兩個字通用,或者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它們之間語音相同或相近,并沒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所以又稱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37、60; “本無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記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夠用,想記一事而無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來代替。 “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寫作時,不用原字或倉促間想不起原字,而寫成了另外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種類 “聲旁字”代替“形聲字”。 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座) “形聲字”代替“聲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庭廷)
38、160; 同聲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無隴斷焉。(愚公移山)(隴壟) 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常見通假字例釋 以下內(nèi)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釋義、例句及出處順序整理: 說 悅 愉快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女 汝 你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為政) 知 智 智慧 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還 旋 回轉(zhuǎn),掉轉(zhuǎn)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
39、桓公) 湯 燙 用熱水焐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齊 劑 湯藥 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止 只 僅僅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陰 蔭 樹蔭 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 屏 摒 舍去 屏棄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 帖 貼 粘 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火 伙 同伴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詩) 竦 聳 高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 &
40、#160; 爭 怎 怎樣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 見 現(xiàn) 出現(xiàn)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西江月) 要 邀 邀請 便要還家(桃花源記)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六、文體知識知識點總結(jié) 1.說 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從內(nèi)容上看,文體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fā)表議論;大多是一事一議,要求說出作者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這種“說”,它的敘事及議論,都是為了表明作者對社會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或某種現(xiàn)象的看法,從本質(zhì)上說,它是屬于議論性的文體,與現(xiàn)代的雜文或雜感小品相似。初中階段所學的有馬說愛蓮說黃生借書
41、說等。 2.表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jié)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我們初中課本所選諸葛亮的出師表即“表”中范例。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
42、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做“贈序”,內(nèi)容多是對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作者寫給同鄉(xiāng)晚輩的贈序。還有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或作詩的緣起,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边@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詞的緣起與過程。 4.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都用韻,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內(nèi)容多含頌揚、鑒戒之意。我們學過的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5.記 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
43、。文言文標題中的“記”,相當于現(xiàn)代文“記”的形式。如“小石潭記”,就是“記小石潭”,即記述游小石潭的行蹤以及小石潭的景物。這類文章當中,大多數(shù)是游記,一種用來記敘旅途見聞和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勝古跡等的散文體裁。其次是些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包括如桃花源記這樣的詩前序文)。除以上兩篇,我們學到的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核舟記等。 6.傳 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跡。多采用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慣用于史書。一般為他人所寫,如張衡傳等,也有寫自己的傳
44、記,如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7.書 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尺牘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后學,形成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tǒng)。尺牘講究謀篇布局,文質(zhì)俱佳。七、詞類活用知識點總結(jié)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實詞運用現(xiàn)象,它主要有以下幾類: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一般情況下是兩個名詞連用,必有一
45、個名詞作動詞;副詞后面直接帶名詞,名詞就活用為動詞?;钣煤蟮囊饬x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guān),只是動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為名詞,洞穴,轉(zhuǎn)化為動詞“打洞”之義。 (2)一般名詞作狀語 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如“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中的“途”,原意為道路,這里作狀語,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jù)、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這里作狀語,修飾動詞“斬”,表示行為的依據(jù),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行為的身份或?qū)?/p>
46、待的方式。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項羽本紀)中的“兄”,本為名詞,轉(zhuǎn)化為狀語,是“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的意思。 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詞“狗”,在這兒作狀語,意思是“像狗一樣”。 (3)方位名詞作狀語 方位名詞直接作狀語,這種語法現(xiàn)象在古漢語中很多,往往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記)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來修飾“望”,限制其方向。 (4)時間名詞作狀語 時間名詞
47、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如“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時間名詞作狀語。它們往往用“而”或“以”同動詞相連接。 (5)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作名詞。如“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中的“射”,本是動詞“射箭”,這里轉(zhuǎn)化為名詞“射箭的本領(lǐng)”。 (6)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在句子中,形容詞如果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義,形容詞就轉(zhuǎn)化為名詞。如“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
48、陽馬生序)中的“鮮肥”,就是形容詞轉(zhuǎn)化為名詞,作“新鮮肥美的東西”講。 (7)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形容詞就轉(zhuǎn)化為動詞。如“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中的“苦”,因帶賓語“秦”,意為“(對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感到苦惱”。 (8)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以為)怎么樣”的意思。 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中的“賓客”,本為名詞,“賓客其父”為動
49、賓結(jié)構(gòu),“賓客”就活用作動詞,意思是“以其父為賓客”。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如“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中的“異”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異之”就是“以之為異”,“認為這事奇怪”。 (9)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怎么樣”的意思。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活用之后,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有所改變。 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在一起,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chǎn)生這個動詞表示的
50、動作行為。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餓”是動詞,因后面帶賓語“其體膚”,就活用為使動,“使體膚經(jīng)受饑餓”。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假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那么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帶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棟”(黃生借書說)中的“汗”本是名詞“汗水”,因其后帶賓語“?!保鉃椤笆古3龊埂?,成為使動。常見詞類活用例釋(一)名詞活
51、用為動詞 1.但微頷之(賣油翁)“頷”轉(zhuǎn)化為動詞“點頭”。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峽)“霜”轉(zhuǎn)化為動詞“下霜”。 3.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蹄”轉(zhuǎn)化為動詞“用蹄子踢”。 4.婦撫兒乳(口技)“乳”轉(zhuǎn)化為動詞“喂乳”。 5.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名”轉(zhuǎn)化為動詞“說出”。 6.其夫囈語(口技)“囈語”轉(zhuǎn)化為動詞“說夢話”。 7.會賓客大宴(口技) “宴”由名詞“宴席”轉(zhuǎn)化為動詞“宴請”。
52、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滿井游記)“泉”“茗”“罍”“歌”“紅裝”“蹇”等分別轉(zhuǎn)化為動詞“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著艷裝”“騎驢”。 9.人恒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過”轉(zhuǎn)化為動詞“犯過失”。 10.神弗福也(曹劌論戰(zhàn))“?!鞭D(zhuǎn)化為動詞“保佑”。 11.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鼓”轉(zhuǎn)化為動詞“擊鼓”。 12.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轉(zhuǎn)化為動詞“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輸)“寇”轉(zhuǎn)化為動詞“入侵”。
53、; 14.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臘”轉(zhuǎn)化為動詞“風干”,這里譯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說)“毒”轉(zhuǎn)化為動詞“怨恨”。 16.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約客)“雨”轉(zhuǎn)化為動詞“下雨”。 17.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環(huán)(送東陽馬生序)“腰”轉(zhuǎn)化為動詞“腰佩”。 (二)名詞作狀語 1.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
54、船載以入(黔之驢)“船”是“用船”的意思。 3.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見小溪(小石潭記) “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記)“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記)“犬牙”是“像狗的牙齒一樣”。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記)“山”是“沿著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記)“翼”是“像鳥的翅膀一樣張開”。 9.箕畚運于渤
55、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岳陽樓記)“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三)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互用 1.攘除奸兇(出師表)“奸兇”,形容詞作名詞,“奸兇之人”。 2.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親”“遠”,形容詞作動詞,“親近”“疏遠”。 3.此皆良實(出師表)“良實”,形容詞作名詞,“賢良誠實的人”。 4.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奔”,動詞轉(zhuǎn)化為名詞,“飛奔的馬”。
56、60; 5.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出”“入”,動詞轉(zhuǎn)化為名詞,“產(chǎn)出”“收入”。 6.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故”“新”,形容詞轉(zhuǎn)化為名詞,“舊知識”“新收獲”。 (四)意動用法 1.父異之(傷仲永)“異”是“以之為異”。 2.邑人奇之(傷仲永)“奇”是“以之為奇”。 3.父利其然也(傷仲永)“利”是“以其利”,譯為“認為那樣有利可圖”。 4.吾妻之美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美”是“以我美”。 5.
57、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異”是“以之為異”。 6.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恥”是“以為恥辱”。 (五)使動用法 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亂”“勞”是“使耳亂”“使形勞”。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苦”“勞”“餓”“空乏”等都是使動用法。 3.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息
58、”,“使心息”。 5.亂花漸欲迷人眼(錢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八、一詞多義知識點總結(jié) 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比較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義項,在另一個句子里又是一個義項。一般說來,一詞多義的各個義項之間均有一定的聯(lián)系。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應該由本義入手,來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詞的本義有兩種理解:A.就詞的來源說,即該詞的最初意義。如“去”的最初意義是“離開”,“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B.就詞的應用來說,把常用的那個意義算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意義。
59、如“兵”的常用意義是“士兵”等。 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fā)展而來的,同基本義有相似的、相對的或相關(guān)聯(lián)的意義。如“刑”,本義是“刑法”,基本義還包含對犯人的處罰,后來這個意義發(fā)展出“懲罰”的意義(皆刑其長吏陳涉世家)。 比喻義是詞的比喻用法固定下來的意義,有的比喻義是從詞的本義、基本義產(chǎn)生的。如“窩”的本義、基本義都是“鳥獸昆蟲居住的地方”,從這個意義產(chǎn)生出的比喻義,即“壞人居住的地方”。常見多義詞例釋 按照多義詞、義項、例句及篇目順序整理: 從 跟從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60、(狼) 順從,聽從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順著,隨著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與朱元思書) 依從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介詞,由 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介詞,向 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策 名詞,泛指馬鞭子 執(zhí)策而臨之(馬說) 動詞,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記載(名詞用作動詞) 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61、 故 舊的,原來的(知識) 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 原因,緣故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兩小兒辯日) 特意 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所以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具 詳細,詳盡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具有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核舟記) 工具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傷仲永) 備,置辦 故
62、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 同“俱”,全,都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九、古今異義字知識點總結(jié) 現(xiàn)代漢語由古代漢語發(fā)展而來,有些詞義一直沿用下來,有些詞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形成古今異義的現(xiàn)象。古今異義詞主要有以下幾種: (1)詞義擴大。 文言文中,有些詞語的本來意義比較狹小,后來它的意義有所發(fā)展,應用的范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xiàn)象叫詞義的擴大。這種詞義是今義大于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如“河”,古代僅僅指黃河(飲于河、渭);現(xiàn)在則是一個普通的名詞,成為河流的通稱。 &
63、#160; (2)詞義縮小。 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變得狹小。詞義縮小主要有兩類: A.程度減弱。如“病”,古義指嚴重的疾病,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君之病在腸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減弱了。 B.范圍縮小。如“臭”,古代指氣味(左佩刀,右備容臭);現(xiàn)在則僅僅指臭味。 (3)詞義轉(zhuǎn)移。 古漢語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zhuǎn)移為表示另外一種對象,這就叫詞義的轉(zhuǎn)移。主要有以下幾種: A.由表示甲事
64、物轉(zhuǎn)化為表示乙事物。如“顏色”,古義指容顏、臉色(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今義指色彩。 B.由表示甲動作轉(zhuǎn)化為表示乙動作。如“去”,古義指離開、距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今義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義的范圍轉(zhuǎn)化為表示乙義的范圍。如“鮮美”,古義有“鮮艷美麗”的意思(芳草鮮美);今義則是形容詞,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圍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顏色轉(zhuǎn)化為表示事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義轉(zhuǎn)化為表示乙義時,詞性也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如“烈士”,古義指有遠大抱負的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今義指“為了正義事業(yè)而獻出自己生命的
65、人”。 (4)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 古今詞義在演變的歷史過程中,褒貶義相互轉(zhuǎn)化的現(xiàn)象,叫做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主要有三種情況: A.褒義詞轉(zhuǎn)化為貶義詞或中性詞。如“風流”,古義指杰出、英?。ù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今義多指輕浮放蕩,含貶義。 B.貶義詞轉(zhuǎn)化為褒義詞。如“乖”,原指偏執(zhí)、不順服(行為偏僻性乖張);現(xiàn)在是“聽話”“安順”之義。 C.中性詞變?yōu)榘x詞或貶義詞。如“鄙”,古義表示“見識短淺”,是一個中性詞(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今義指品質(zhì)惡劣,成為貶義詞。常見古今異義詞例釋 以下內(nèi)容按字詞、例句及所選篇目、古義、今義順序整理: 窮 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記)窮盡 貧窮 絲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醉翁亭記) 弦樂器 蠶絲 委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放棄 委托 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離開 到,往 是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這 表示判斷 舉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生于憂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物資采購標準合同范本
- 財務(wù)管理年度工作計劃
- 拳擊基礎(chǔ)與實戰(zhàn)技巧考核試卷
- 期貨市場交易策略的實證研究考核試卷
- 員工續(xù)簽合同范本
- 社交媒體營銷與品牌傳播策略的融合
- 智能校園教學與管理系統(tǒng)考核試卷
- 國際化背景下保安工作的挑戰(zhàn)計劃
- 消費者洞察與品牌策略結(jié)合計劃
- (新版)網(wǎng)絡(luò)攻防知識考試題庫(含答案)
- 建筑工程資料檔案盒側(cè)面標簽
- 工程設(shè)計變更工程量計算表
- 廣東粵教版第3冊上信息技術(shù)課件第5課神奇的變化-制作形狀補間動畫(課件)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yè)英語課件
- 幼兒系列故事繪本課件達芬奇想飛-
- (中職)中職生禮儀實用教材完整版PPT最全教程課件整套教程電子講義(最新)
- 出納收入支出日記賬Excel模板
- 給水排水用格柵除污機通用技術(shù)條件
- 一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課件-身邊的水果和蔬菜全國通用16張
- 市政工程主要施工機械設(shè)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