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宋代官窯瓷器 北宋官窯至今沒有找到窯址,文獻記載也很少,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傳世品看,被認為是北宋官窯的這批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瑩潤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開稀疏的大紋片。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隱約露出胎色。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窯一大特點;裹足支燒、器底有芝麻釘痕跡是另一大特點。官窯和汝窯一樣,以釉色為美,沒有紋飾,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紋或邊楞。器型種類較少,除了盤、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銅器的造型,如長頸瓶、貫耳瓶、貫耳尊、獸耳爐等。宋室南遷后,在臨安(今杭州)建都。從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窯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黃等色。胎有薄厚兩種,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釉厚的
2、瓷片從斷面可看出施釉痕跡,一層一層很清晰。釉子溫潤似玉,也有比較光亮的。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開比較細碎的紋片。南宋官窯既有裹足支燒的,也有墊燒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燒與墊燒共用的方法來保證質量。 汝窯瓷器鑒賞小知識 汝窯瓷器是官窯系統(tǒng)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品種。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共藏有30余件,約占全世界總收藏量的一半。 一、 造型 汝窯瓷器造型有盤、碗、瓶、洗、尊、盞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變化較為豐富,有紙槌瓶、玉壺春瓶、膽瓶等多種。 二、 胎釉 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都與燃燒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鑒定汝窯瓷器的要點之一。 汝窯瓷釉基本色調是一種淡淡
3、的天青色,俗稱“鴨蛋殼青色”。 釉層不厚,隨造型的轉折變化,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釉面開裂紋片,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紋片,俗稱為“蟹爪紋”。 三、 仿品與鑒定 后世仿汝窯者始于宣德官窯,署有宣德官窯款,其釉色較宋汝透亮,紋片較宋汝密而規(guī)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紋。清雍正唐英時再度仿汝窯,多數仿宋汝的天青色,紋片多為魚子紋,少有大紋片和無紋片的。唐英時的仿品十分精細,但鑒別時也很容易,因為宋汝為無光釉,清仿品則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隱現一圈藍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偽,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則屬清代特有,且御窟廠產品多書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款,更為鑒定提供了方便。 當代仿汝窯較為成功者為河南地
4、區(qū)的窯廠,他們的仿品是迄今為止仿的最成功的。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仿出了汝窯特有的那種“鴨蛋殼青”釉色。他們的許多產品被文物販子買去,作舊后,流散到市面上,常冒充真品,如果不仔細辨認,還真會上當。其仿品與真品的差距主要在造型和支燒工藝上,仿品造型多系現代工藝制成,與傳統(tǒng)手工工藝有很大差別,尤其罐的內底角處,曲線變化二者決然不同,支燒痕跡,真品均為細小的芝麻醬色支釘痕,新仿者支釘痕過大。 汝窯瓷器底款有刻“奉華”和“蔡”字的兩種,均為后刻,當為宋時所刻,均與宋宮廷和皇室相關,三件刻“奉華”和二件刻“蔡”字銘文的汝窯瓷器,分別藏于北京和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中。 汝窯瓷器以釉色取勝,少見花紋裝飾,但汝窯未燒
5、貢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產品,如寶豐汝窯遺址曾發(fā)掘出刻花鵝頸瓶,當為汝窯未成為官窯以前的產品,筆者1989年亦在遺址處采集到壺的殘片一件,其釉色為標準的天青色,但在壺嘴處有淺淺的刻花,也應是未燒官窯以前的產品。 汝窯瓷器傳世最少,且后代從未仿燒到九成像者,鑒別真?zhèn)尾皇呛茈y,尤其是記住汝窯的主要特征,更不會輕易上當。除胎釉、支釘痕外,汝窯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過30厘米,圓器口徑超過20厘米的完整傳世品。 汝窯因稀而貴,故歷來傳得神乎其神,如文獻中記載其曾以瑪瑙為釉,其實,瑪瑙在一個科技工作者眼中不過僅是石英一類的砂石而已。 汝窯未燒造官窯瓷以前也曾生產青瓷,同時也生產磁州窯類型產品,真正的汝官窯產
6、品,僅見于傳世的70余件。歷代墓葬中時至今日未見出土一件汝官窯瓷,故鑒定汝窯瓷器時一定要慎重考慮各種因素,尤其是汝窯青釉器也有類似汝官窯的,但那是民窯所產,與汝官窯是兩碼事。 汝窯因稀而貴,仿者甚多,更因科技的進步,仿者的手段也越來越高明。汝窯的鑒定如能用科技檢測方法,對其胎釉進行無損檢測,通過結構分析,先斷其年代后,再通過上述文中的傳統(tǒng)鑒定方法,確定其是否為精品,鑒定結論會更加完美。 元明清瓷器鑒定的要領 (一)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chuàng)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說陶瓷器在
7、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識別其形狀和神態(tài),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樸,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復。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里紅大碗有口徑達42厘米,青花和釉里紅大盤的口徑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體厚重,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
8、全面的。元瓷紋飾之豐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盤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為十二瓣花形),足見當時制作認真,雖底足之微也不輕易放過。此種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復見(永、宣只見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無花足盤)。 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wěn)。特別是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永樂時期另有一種純白脫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謂“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詩句。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后世雖有仿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
9、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chuàng)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種仿品。目前傳世品中常見的永、宣時期造型有:雞心碗、花澆、僧帽壺、長圓腹執(zhí)壺(流口為葫蘆形)、天球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季委角獸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弘治傳世瓷器雖不多,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于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嘉、萬以后造型漸趨復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chuàng)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制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載。只以文具一項來說,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臺、顏色碟、顏色倉
10、(俗稱溫盂)、印盒等多種多樣。更有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嘉靖黃地青花大盤口徑有達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勝過元代;其他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燈臺、繡墩等不勝枚舉。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時期的作品來未免粗制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chuàng)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chuàng)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虬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
11、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鐘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chuàng)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后,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chuàng)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yōu)榇直?,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qū)別并不顯著,以后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tǒng)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后,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
12、、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zhèn)蔚墓ぷ髦衅鹬喈斨匾淖饔?。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墻向外稍撇,較外墻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于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
13、”,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zhèn)螘r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qū)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fā)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qū)別在于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制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qū)別,因仿制時雖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燒前
14、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溫燒成后,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溫后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鑒別器形的關鍵)。至于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后來的已不成杯而變?yōu)榇笸耄灰娺^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并且由于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zhèn)蔚囊粭l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
15、紋飾的發(fā)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后各種色彩的發(fā)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fā)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yōu)榻{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xù)的
16、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采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wěn)定,很不適于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于成化斗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并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里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征,往往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于鑒
17、別真?zhèn)螘幸欢ǖ膸椭?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qū)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于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于乾隆時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
18、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chuàng)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后出師表”、“圣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制。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zhèn)蔚木唧w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捎^,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干喜用
19、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干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于我們的鑒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zhèn)魏蛥^(qū)分窯口的線索,然而并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
20、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云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愛好和意愿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并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
21、(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tǒng))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于我們掌握其發(fā)展規(guī)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紋飾在同時代的銀器、漆器、銅器乃至織繡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證的事例也屢見不鮮。若能舉一反三,互相印證,往往能發(fā)現時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規(guī)律,而對于歷代瓷器紋飾中較為突出的時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
22、永、宣瓷的牽?;ㄅc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畫,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在決疑辨?zhèn)沃杏兄匾饔谩?總之,觀察瓷器紋飾既要考慮到它由簡單到復雜,由一色到多彩的發(fā)展過程,也要留意其題材內容、筆法結構以及時代風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參考其他旁證,方可得出初步認識,當然還不能執(zhí)此一端即輕下結論,因為后世利用所謂復窯提彩、舊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種種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亂真。必須進而結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三)掌握住明、清兩代款識的規(guī)律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zhèn)?,是鑒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
23、環(huán)節(jié)。因為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并且各有其特征。只以明代款識而論,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識,首先要注意其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肩等八筆的特征,都須認真加以領會和對比,以有助于識別真?zhèn)巍S捎诿總€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寫仿款的人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處。既然過于謹慎,就難免失于局促,筆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動。這種破綻,只有多結合實物反復印證方能看出。 然而,只靠這一方面的研究仍嫌不足,尤其是元代以前瓷器并無正式官窯年款。
24、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制”四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只見過耀州窯有印著“大觀”、“政和”字樣的碎片,元代也只有帶“樞府”、“太禧”以及干支的器皿,且為數甚少。明清兩代縱有款識,而晚清及民國所仿字體十分逼真,極難識別,必須同時詳較其字體及位置,方不致發(fā)生錯誤。例如永樂年款以現有實物來說,只見到圓器上有四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器里部的中心,而文獻上還有六字款的記載,但無實物,并且在琢器上也未見過帶年款的器皿,不過仿器卻有四字或六字楷、篆字款寫在器里或底足、口邊的。又如宣德款所謂“宣德年款遍身”的說法。普通多在底足中心或圓器里心與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帶。甚至個別還有雙款(如合歡蓋盒
25、、文具盒等在蓋里和底足均有年款)。這類款識有豎款也有橫款,六字款多而四字款少。至于嘉靖年款的排列方式較前復雜,除單行橫款、雙行直款外,尚有環(huán)形款,十字款(即上下左右寫)等。諸如此類,都需要進一步掌握其規(guī)律。 大致說來,在字體方面明代多用楷書款(只有永樂、宣德、弘治和其他等少數例外);清代順治、康熙二朝亦為楷書盛行期(康熙篆書款尚不及百分之一),雍正則楷書款多于篆書款,由于乾隆開始篆書款漸多于楷書款,嘉慶以后篆書款遂成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復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而明、清兩朝的楷書款與篆書款書法上也各有其不同的風格,可以說是多種多樣了。 其次還應仔細觀察款色。例如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
26、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照視,多是深厚下沉,清初仿品也大致如此。道光以后的仿品青色則散渙,而且淺淡上浮。尤其是宣德款色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黑、藍、灰等幾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但是后世絕難仿效的特征。自明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甚多,有紅、綠、黑、藍、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與刻、雕、印、堆的方法上并未減少。只有認真加以區(qū)分,方可看出因用料和技術不同而各有其書法特點,同時由此也可大體判斷其時代真?zhèn)魏痛少|優(yōu)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寫成泰水。但是堆料款“康熙御制”的康字卻受原料特性與邊框的限制,不易舒展,又如乾隆時期以前多用青花
27、款,其后多用抹紅款,而且清代康、雍、乾堆料款的瓷器絕大部分是官窯中的精品。 在用字和寫法乃至字數方面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窯有的題某某年制,有的題某某造,而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製”,還未發(fā)現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寫一橫,成化的“成”字有所謂“成字一點頭肩腰”的特征,萬歷的“萬”字也有羊字頭與艸字頭的不同,以及寫“康熙御制”四字款的瓷器90%以上為當時新制的精品等等,這些都是鑒定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明、清瓷器除一般的官窯款外,民窯瓷器中帶年款的也不在少數。但大都是景德鎮(zhèn)所制,其他地方窯寫款的極為罕見。除上述記年款識外,還有所謂堂名款(中和堂、慎德堂)、殿名款(如體
28、和殿、儲秀宮)、軒名款(如宜古軒、塵定軒)、齋名款(如拙存齋、乾惕齋)、吉言款(如萬福攸同、德化常春)、贊頌款(如萬壽無疆、洪福齊天)、陶工款(如吳為、崔國懋)、珍字款(如珍賞、珍玩、奇石寶鼎之珍)、用字款(如上用、公用)、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辛丑年制)、供養(yǎng)款(如“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xiāng)德教里荊塘村奉圣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得一元帥打供?!薄盎是蹇滴跫鬃託q仲秋日吉旦供奉普陀禪院圣佛前?!保┑鹊?。 總之,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位置、款色和字數、結構等各方面,也應當知道同一時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風
29、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征。因此務必互相印證,稍有可疑之點,便應作進一步的推敲和研討。何況仿品中尚有新物舊款與真坯假彩等手法,主要仍須根據造型,其次要參考紋飾、胎釉等各種特點,如此步步深入,才可能具有比較可靠的辨別能力。 (四)細致觀察胎釉的特征 由于時代和地區(qū)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因此在鑒別一件陶瓷器時決不能離開這方面的細致觀察。 觀察古瓷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征。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但是有些仿品經過茶煮、
30、漿沱、藥浸、土埋的方法加工處理后,也可以將此種“火光”去凈(如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即能找見破綻和不自然的光澤)。相反地,一向被妥善保藏的舊瓷,有些從未啟封而保存至今,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燦爛如新(如遇到此種嶄新的舊瓷,須從器形、釉質、色彩、紋飾、款識等幾方面詳如考慮)。所以,如果只憑暗然無光即所謂“失亮”一點作為歷年久遠之證也是不可靠的,又如一般舊瓷常有所謂柳葉紋、牛毛紋、蟹爪紋、魚子紋、鱔血紋、冰裂紋等大小不同的片紋,這些雖成為宋官窯、哥窯、汝窯等等瓷器上自然出現的特征,然而后世仿品同樣能憑人力作出相似的片紋。尤其是雍、乾時期景德鎮(zhèn)仿官、仿哥的制品最能亂真,稍不經心極易混淆。因此仍需進一步觀察釉
31、中所含氣泡的大小疏密,方不致眩于假象。如官、哥窯釉泡之密似攢珠,汝窯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謂的“棕眼”等,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此外,在觀察釉質時對于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tài)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如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難能可貴的特點,可是后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若不參照其他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邊、底足等處,則往往失于片面。例如元代琢器表里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窯裂、漏釉、縮釉、夾扁的缺陷;永樂白釉器皿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閃白和閃黃色,釉厚聚處則閃淺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勻一
32、致;康熙郎窯紅釉則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湯底”“蘋果青底”等特征。這些都是后世仿品難于仿效之處。 至于明代景德鎮(zhèn)官窯的釉質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初期官窯釉質則有緊密之感,不過是就一般而論,當然也有例外,而且后世的仿品在這方面更不乏亂真之作。所以說只憑釉質而斷瓷器的新舊真?zhèn)稳韵硬蛔?,必須進一步研究其胎質。 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大致說來,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質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但也有極少數底款有釉而周圍無釉的),清中葉以后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的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之處,大都可以看出胎質火化的特色。例如元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胎多較潔白細膩而
33、且很少含有雜質,火石紅色也減少甚至不見。這些一方面標志著胎土淘煉方法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不斷進步,同時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zhèn)沃g的一條分水嶺。試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論,因為選料和淘煉技術較元代粗細,雖亦不免含有微量雜質,形成黑褐色的星點,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點,用手撫摸多有溫潤細膩之感。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后世仿品的胎質則比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質一向以純潔細潤著稱于世,迎光透視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具有一種如脂如乳的瑩潤光澤。而雍正官窯仿成化的瓷器盡管在造型、紋飾和色調方面都有相當成就,同時其釉質、胎質在表面上看來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則呈純白色或微閃青色。 上述這一點當然也關系到原料本身
34、質量的改變,例如對于嘉靖瓷質不及前朝,一般多歸咎于“麻倉土”漸次告竭。博物要覽中曾有“夸饒土漸惡,較之往日大不相侔”的說法。然而也不宜過分執(zhí)著于胎土的顏色和粗細之論,因為即使是景德鎮(zhèn)同一時代所產的瓷土,也決不止采自一兩處產坑,從而有的細膩滑潤,有的細而不潤,有的甚至相當粗糙,何況胎土配合的成分也是決定胎質的關鍵,而且由于制作方法和火候不同,胎色又有純白、微黃、微灰或微青等若干區(qū)別,因此如果憑胎體本身的質量作為斷代的標準,還是不夠全面的。 有些胎體過薄的器皿如脫胎瓷和永樂、成化瓷一類,因露胎處極為細小,較難辨別胎土的顏色。有些即使不是薄胎,但因裹足支燒而足不露胎,或受窯火影響而使露胎顏色發(fā)生變化
35、,如所謂“紫口鐵足”的器皿在宋、明、清瓷中均不乏其例。這些似已成為鑒別上的重要條件,然若剖視其斷面,便可發(fā)現未直接受窯火煅燒的內部胎色并不如此。同時,一般傳世品經過多年的污染,也很難辨清胎體的本來顏色。所以為了有助于胎質方面的鑒別,有時還需要兼用比重量、聽聲音的方法(如所謂瓷胎聲音清脆,缸胎體重而堅硬,漿胎體輕而松軟等)。至于帶有支釘痕的器物,如能細審其釘痕的大小、形狀及數目、顏色,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般說來,永、宣、成瓷胎均較元瓷為輕,而宣德器皿又比永樂為重,若由斷面剖視元、明器皿,在口邊處的厚薄區(qū)別并不很大,主要全在器身和器底相差懸殊。其他如后世新仿的宋吉州窯黑釉圓琢器皿,無論其外貌如何神
36、似,總覺聲音清脆(古瓷研究者術語中所謂聲音發(fā)“冷”),而真者聲音反覺沙啞,也是一個明顯的實例。 由此可見,辨別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光辨其色澤,度其厚薄,審其片紋,觀其氣泡,也要用手摩挲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梢哉f耳、目、手三者并用,方不致限于表面或拘于一格,而對于舊坯新彩、補釉提彩、舊彩失色重畫,以及舊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識等各式種樣的仿品。尤其應當慎重研究。如果滿足于局部的特征相符而失于整體的條件不合,或只看外表而忽略器里,或但觀釉色而不問胎質,都是片面的。所以說造型、紋飾、款識、釉質、胎質等鑒定方法必須同時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歸,全面一致的效果。 明代陶瓷鑒賞點滴 古人對陶瓷既有書籍
37、記載,又有詩文贊頌。下面是筆者從實踐中得出的對明代陶瓷的一些感悟。 首先,明代陶瓷胎體迎光透視,多顯肉紅色。對明清瓷器的胎體有這么幾種說法:一是明代江西瓷器的胎體迎光透視,多顯肉紅色;明成化胎體透光顯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顯青白色。二是在強光下透視明代陶瓷可以看到胎釉是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 不管是迎光透視、強光下透視,還是在日光或燈光下映照,這里的關鍵是“光”是什么?怎么透視?開始筆者拿著明代瓷器在日光下映照,在日光燈下迎光照,在節(jié)能燈下透視,在白熾燈下迎光照,就是看不到粉紅、肉紅和蝦紅色,心里很納悶。后來,筆者突然醒悟,這里古人說的光有三種:一是燈,它不是電燈,而是燭燈、
38、燭光;二是太陽、太陽光;三是燃燒的柴火,如灶堂里的火。你拿著明代的碗盒,點是蠟燭,湊近燭光看,胎體肯定多顯肉紅色;你拿著明代的碗盤,迎著通紅的太陽強光透視,胎體肯定顯肉紅色;你拿著明代的碗盤,迎著燃燒的柴火透視,胎體肯定呈粉紅、肉紅或蝦紅色。 其次,明代永樂宣德朝甜白釉,具有甜潤的白糖色澤。永樂年間以出產“甜白釉”而著名。怎樣理解這個“甜白”?專家認為甜潤的白糖色澤,瓷色甜凈,釉質潔白,溫潤如玉,奶白,填白(可以填畫彩色的白瓷)。當今有不少人理解“白糖”為現代生活中綿白糖、白砂糖的潔白色,但有一點不容忽視,現在的綿白糖和白砂糖產是近代工業(yè)機器提純的產品,潔白如雪。古時的麥芽糖、蔗糖色澤不是純白
39、,而是帶一點淡黃色或白中帶淡青色。我想,明代永宣的“甜白釉”,應和現在榨出的甘蔗水經過沉淀后的色澤相近吧。至于明代白瓷發(fā)奶白色澤的,至少應該是永宣以后的白瓷了。 洪武時期瓷器的鑒定1、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點裝或大片火石紅斑。這種火石紅斑,自元代開始出現,經明代,沿續(xù)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2、釉面多為青白色,色澤清雅、柔和悅目。3、所繪龍紋,不如元代兇猛,多為五爪龍。元代所繪的折枝或纏枝蓮葉紋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到洪武時則明顯縮小。4、瓷器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傳。5、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嫻熟,豪放生動。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麗,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風格。 永樂時期
40、瓷器的鑒定1、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占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2、永樂瓷器的造型清芳、圓潤、靈巧。3、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4、釉面肥厚,瑩潤平凈,無桔皮紋。臼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歸白色或黃色,和l汁!手聚處閃淺談和蝦青色。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艷,體態(tài)優(yōu)美俊秀,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凸凹不平狀。6、圓器中的口沿,以手試之有鋒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圓潤,不見棱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年代初區(qū)分真?zhèn)蔚闹饕罁弧?、琢器胎體接痕微露,
41、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8、常見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處多泛火石紅斑。盤碗類,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9、永樂時,開始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四字篆書。 成化時期瓷器的鑒定1、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2、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的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
42、并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并存。4、斗彩為成化創(chuàng)新品種。5、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涂,只分濃談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wěn)定,發(fā)色蘭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6、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7、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guī)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面一條則顯清談。可用這一點來做鑒定參考依據。8、款識字體,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為“大明成化年制”,“
43、大”字尖圓頭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橫不越刀。 正德時期瓷器鑒定1、正德時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顯。2、此時正處于大明瓷由細致、薄胎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因而粗細兼有。3、釉面有白中閃青的特點。4、圖案紋飾中,多有表現回教、道教色彩的裝飾。青花器的繪畫,除沿用一筆勾勒點劃外,兼用雙線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窯器物,大多粗率豪放。5、器足露胎處一般修切平齊,也有滾圓狀出現。較淺的器足多向里收斂,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現象。有的足心似乳狀突起,與明初的肚臍狀底足相似,民窯也是如此。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書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
44、。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其特征是:“大”字橫短頭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筆鋒三橫平,“德”字,心寬十字小,“年”字橫劃上最短,“制”字衣橫少越刀。 宣德時期瓷器鑒定1、永樂為明代瓷器的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凈,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形多樣,青花濃艷,紋樣優(yōu)美而久負盛名。琢器接口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致。2、釉面特點為桔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后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3、青花用三種色料;進口蘇泥勃青料,國產料,進口和國產混合料。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
45、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4、磯紅彩始于宣德,瓷釉為宣德創(chuàng)新品種之一,仿哥釉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制成功的,青金蘭釉又稱“雪花蘭”或“灑蘭”,為宣德時景德鎮(zhèn)能工巧匠又一杰作。5、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兇猛之狀,可為明、清兩代之最。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較永樂時顯著增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的,書寫部位不定,全身均可書寫,亦采用篆書。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7、彩瓷楷書寫“德”字無“心”上一橫,篆書寫“德”字,“心”上都有一橫。8、器足、琢器多細砂底,無釉、無旋痕,泛有火石紅斑。盤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盤底,
46、于足脊處滾圓如“泥鍬背”狀。 弘治時期瓷器的鑒定1、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guī)整纖巧。2、釉面肥腴滋潤,潔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閃灰色)。3、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為柔和透逸。4、盤有塌底現象。由于器底整個收縮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處微顯凸露。5、圈足處理光滑圓潤,足墻比成化時略矮,內墻直立,深淺不一。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一樣,亦有“器足雙邊線”的特征。6、器足底釉面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yōu)榛疑?,后期則為“亮青釉”。7、款識雖沿用舊制,但字體趨于清秀,筆劃纖細柔和。以楷書為主,字體小而規(guī)整。有四字或六字兩行豎寫款。 嘉靖、隆慶時期瓷器的鑒定1、嘉靖胎質不及前朝,器型多種多樣,
47、有方形、棱形的造型。2、琢器胎體厚重,接痕顯露。圓器多有隨底心下凹和塌陷。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窯及民窯小件器物則細潤肥厚。往往見釉下的青花輪廊線有模糊不清及暈散的現象。4、青花用回青料,有時加入石青,其色調呈特殊的紫蘭,青金蘭色,同時也有發(fā)淺淡黑灰色。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醬黃釉,形成黃口之特征。6、紋飾線條雖纖細清麗,畫風多寫意卻顯得粗率,畫面多見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內容。7、器底施釉,多為亮青釉。8、圓器圈足多向內收斂,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掛起來。玲瓏薄胎器皿一般為滾圓矮淺窄小的圓足。9、款識字體,筆劃較粗,均為楷書體。一般多于底足書寫六字雙行、帶有雙圈?!按蟆弊值囊粧佉晦噍^平
48、,“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拋挨上點,“制”字衣橫少越刀。10、隆慶時青花色調蘭中泛紫,濃重艷麗。在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的青花中,以隆慶時青花呈色最佳。這點可作鑒定判別隆慶青花器的主要依據。11、款識多寫“大明隆慶年造”,極少寫“制”字。隆慶時器物傳世不多。 萬歷時期瓷器的鑒定1、萬歷瓷器,一般質地粗松,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guī)。2、青花色調,早中期呈蘭中泛紫,晚期為灰暗暈散,并開始采用淺描手法。3、裝飾工藝技法,有樓雕、樓空、開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現類似鐵線描的繪畫。此時繪畫風格,繁縛麻密,幼稚滯拙,具有粗礦的民間藝術色彩。晚期畫面不考究,布局繁亂,比例失當。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個別平底
49、或淺寬圈足,底部落款處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臍。盤碗之類,足徑較闊,底部多施釉,無釉的砂底,可見明顯的放射狀跳刀痕與火石紅色,官窯圈足多處理為滾圃,民窯則多斜削,并出現了通常認為是康熙時才有的那種斜削式拱壁底。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渾重艷麗,蘭中泛紫。中期蘭中閃灰,發(fā)色漸淺。晚期蘭色灰暗,多有暈散。 天啟、崇禎時期資器的鑒定1、器型大多不規(guī)整。此時出現了日本風格的造型。崇禎時,器型不規(guī)正的現象較天啟時更為突出,一般器物,胎體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2、胎質粗糙為多,淘煉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細,并有萬歷遺風。3、釉面亮青程度明顯減弱,施釉稀薄。崇禎時,器
50、口普遍施加黃色醬釉。4、青花有四種不同色調,其中暈散和黑灰的與那種纖細輕淡的色調相差懸殊。崇禎時,青花色調的暈散和走釉現象比天啟時更甚。常使紋飾模糊不清,也有較鮮亮明快或類似天啟時談描色澤。5、紋飾中多反映出日本風格,如扇面紋、皮球花紋等。另外,明末清初時盛行的題詩聯句風氣,在此時亦有表現。此時流行的豪放夸張的減筆寫意畫,與萬歷那種密麻零亂的紋飾構圖,形成鮮明對比。6、器足可見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類似明初器底的小乳頭,此時底足不施釉的較多,但沾有砂粒。多為細潤白砂底足,足邊修切圓滑齊整,胎體裸露部分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獨特的器足特征,并為斷代提供了依據。7、天啟器物
51、款識少。一般寫于器底。格式為“大明天啟年制”。崇禎時,從款識上看,有書官窯款識的,也有以隸書寫干支紀年款的,此外,還多見隨意亂寫的“宣德”、成化”、“嘉靖”等偽托前朝的年款。 明代宣德青花瓷器賞鑒宣德青花胎體精密細膩,胎質潔白堅硬,薄厚適度。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有桔皮紋,極少數有開片。釉中氣泡密集,大小不一。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那種鈷料描繪那個部位的紋飾,從宮中傳世品來看,以進口料描繪為主。這種進口青料來自波斯,叫蘇麻離青(亦稱蘇泥
52、勃青)。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明萬歷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書記載:“我朝則專設于浮梁縣之景德鎮(zhèn),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腙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清代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也曾提到。與國產料有很大的不同,據化學分析,這種進口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燒出的瓷器呈色黑藍,深沉濃艷,有著自然暈散的藝術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樣,特別濃色處出現銀黑色結晶斑點,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成書于清代的南窯筆記宣窯中講宣德青花“宣窯一種,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銹者”。用這種青料描繪的紋飾具有
53、中國畫的水墨韻味,被視為無法模仿的特色。同時,工匠們熟練地運用不同含量的青料,燒制出色調不同的青花,令人賞心悅目,如藍地白花、淡描青花等。青花的制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明王世性廣志繹中載:“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泵鲝垜那迕夭卣摳G器中描述“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fā)古未有,為一代絕品”。清乾隆年間朱琰陶說談宣德窯“按此明宣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以上二本書均對宣德青花有很高的贊譽。另外還有許多明、清文獻對宣德青花在造型、釉色、燒造工藝及藝術特色等方面均有
54、不同程度的描述和評價。宣德青花造型比永樂青花豐富得多,形體多種多樣,十分富于變化。常見有盤(敞口、撇口、折沿、菱花口),碗(撇口、花口、墩式、雞心式、合碗、臥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高足杯,瓶(梅瓶、小口微撇,肩部豐滿,瓶體肥胖與元代比頸部粗而短,玉壺春瓶、膽瓶、貫耳瓶、四方委角瓶、大天球瓶、綬帶耳葫蘆扁瓶、扁瓶),罐(壯罐、軸頭罐、蟋蟀罐、蓋罐、直口罐、出戟蓋罐),鳥食罐(瓜式、竹節(jié)式、盂式),花盆(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壺(扁壺、背壺、梨形壺、執(zhí)壺、茶壺、僧帽壺),洗(花口洗、臥足洗、菱花式洗),硯滴、筆管、燈、水盂、盞托、軍持、花澆、缽、盒、豆、爵、石榴
55、尊、長方爐、三足筒爐、魚缸等。盤類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斂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圓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種造型有多種尺寸,小的十幾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以把蓮盤傳世最多無論大小極少見塌底現象,胎體都比較厚,足墻不是很高,墻內斂,里墻外斜,無法用手抓起,為無釉細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兩種,釉底多寫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臺階底,除此之外,當時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許多造型摹仿西亞地區(qū)的金銀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點,如:天球瓶,瓶頸短粗,上闊下斂,花澆、魚簍尊、盤座、折沿盆、八方燭臺等。整體風格是雄偉渾厚,莊重古樸,大件器皿增多,相對于盤、碗、碟類器物來說制作難度要大得多,胎體均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體厚,制作非常規(guī)整,比例協調,沒有變形現象,說明成型技術和燒成技術都十分成熟,大盤底足淺,足下部內斂。小件器物精致細巧,厚薄適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藝術風采。宣德青花紋飾取材范圍比較廣闊,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并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征,改變了元代青花層次繁密的布局風格及粗獷的畫法,裝飾上漸趨疏朗,規(guī)矩中富于變化。紋樣繪畫上,采用小筆渲染填色,由于筆小蘸料有限,需不斷重新蘸料繪畫,這樣就使得紋飾留下許多深淺濃淡的筆觸痕。其構圖都達到很概括、夸張和取舍,增強了裝飾性。最常見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蓮花組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無氧紅銅數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手機遮光片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丁基橡膠助動車內胎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網孔過濾海綿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燕京祿酒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形式語言在黑白木刻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研究
- 2025版農業(yè)保險產品設計與銷售承包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旅游讓與擔保合同(文旅融合)3篇
- 二零二四年度新能源汽車充電設備供應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行政出差費用報銷管理合同3篇
- 化學-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5屆高三調研考試(三)試題和答案
- 智慧農貿批發(fā)市場平臺規(guī)劃建設方案
- 林下野雞養(yǎng)殖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3年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招聘考試真題
- Python編程基礎(項目式微課版)教案22
- 01J925-1壓型鋼板、夾芯板屋面及墻體建筑構造
- 欠電費合同范本
- 2024年新高考地區(qū)數學選擇題填空壓軸題匯編十八含解析
- 網易云音樂用戶情感畫像研究
- 小學四年級奧數題平均數問題習題及答案
- 工作違紀違規(guī)檢討書范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