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攝影技術的發(fā)展_第1頁
外國攝影技術的發(fā)展_第2頁
外國攝影技術的發(fā)展_第3頁
外國攝影技術的發(fā)展_第4頁
外國攝影技術的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1.2.1 卡羅式攝影法 1.2.2 火棉膠攝影法濕版時代 1.2.3 干版與軟片 1.2.4 感光材料的進一步改進 1.2.5 攝影器材的發(fā)展 1. 卡羅式攝影法 2. 卡羅式攝影法的優(yōu)點 1. “蛋清玻璃”攝影法 2. 火棉膠(濕版)攝影法 3. 火棉膠(濕版)攝影法的優(yōu)點 4. 火棉膠(濕版)攝影法的缺點 1. 干版的發(fā)明 2. 干版涂布機的發(fā)明 3. “柯達”照相機和膠卷的發(fā)明 4. 攝影技術的普及 1. 火棉膠、蛋清到早期明膠乳劑的特點 2. 正色片的發(fā)明 3. 片基的改進 4. 膠片感光靈敏度的改進 5. 影像顆粒度的改進 6. 一步攝影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 7. 一層乳劑彩色片的發(fā)明 8

2、. 三層乳劑彩色片的發(fā)明 1. 鏡頭的改進 2. 光圈系數(shù)系統(tǒng)的制定 3. “萊卡”照相機的問世 4. “尼康”等品牌照相機的問世 5. 不同類型照相機的相繼問世 6. 測光表的問世 7. 電子閃光燈的問世1. 卡羅式攝影法 1834年,英國的一位業(yè)余科學家塔爾博特(Tatbot)在涂有氯化銀的紙上蓋上花邊或樹葉,并放在陽光下曝曬,結果也得到一張黑色襯底的白色圖像。不過,塔爾博特用濃鹽水解決了定影問題。同時,他的最大貢獻是只要把所得到的黑底白圖像的負像片與另一張未感光的感光紙的藥面相貼,然后曝光、顯影、定影,就可以得到無數(shù)張與原物影調一致的正像片。這種負片正片法一直延用至今。他把這種方法取名為

3、“卡羅式攝影法”。2. 卡羅式攝影法的優(yōu)點 卡羅法的優(yōu)點在于每張負像片可以印無數(shù)正像片,價格較低,印出來的像片不是左右相反的,且便于郵寄和保存;未印正像片以前,負像片還可以進行修飾,如去掉臉上的皺紋、斑點等。最大的缺點是由于負像片是紙質的,紙基的纖維影響了印片的清晰,影紋較粗,而且不均勻,易退色;感光性能較低,需要長時間曝光制作;與達蓋爾法差不多,工序也很繁雜,致使不具備一定化學知識的人都不敢把攝影作為業(yè)余愛好。到了1850年,人們仍在為攝影方法的局限性而苦惱,許多人在進行著更進一步的探索。1. “蛋清玻璃”攝影法 人們想得到的是既像達蓋爾法拍攝的照片那樣具有清晰的影像、細致的影紋,又像卡羅法

4、那樣能便宜、迅速地印出許多的照片,于是,有人提出了用透明片基代替紙基制作負像片的設想。那時,制作透明片只有玻璃可用。然而,感光藥品怎樣才能附著在玻璃上呢?人們開始尋找一種透明的粘合濟,它既可以將感光化學材料附著于玻璃板上,又能經得住顯影、定影的沖洗。人們首先想到了用蛋清作粘合劑。1847年,尼埃普斯的侄子圣維克多( SaintVictor)首先取得了“蛋清玻璃”攝影法的專利權。然而,混合于蛋清之中的感光藥品極有限,曝光約需5至15分種,不適于拍攝照片。但是,它對于制作“蛋清相紙”并用于洗相片和制幻燈片還是很適宜的。2. 火棉膠(濕版)攝影法 1851年,一項劃時代的重要發(fā)明出現(xiàn)在英國。這一年3

5、月號的英國克密斯特雜志發(fā)表了阿徹爾(Archer)的“火棉膠攝影法”?;鹈弈z是將火棉(硝酸纖維素)溶于75%的乙醚和25%的酒精的混和溶液中的一種高粘性液體,干燥后變堅硬,無色透明。阿徹爾是倫敦的一名雕塑家,他的方法是將含有碘化銀的火棉膠涂在玻璃上,然后使玻璃傾斜,讓火棉膠均勻地擴散在玻璃上,再浸入硝酸銀溶液中以增強光敏性。拍照時,必須在玻璃片濕的時候進行,火棉膠越干,感光度越底,這就要求火棉膠負片必須很快做好,并立即使用。因此,這種方法又被稱為“濕版”攝影法。3. 火棉膠(濕版)攝影法的優(yōu)點 濕版法的優(yōu)點是光敏度高,感光快。拍風景約需10秒至1分種,拍人像只要2至20秒。再用蛋清相紙,便可以

6、印出無限量永久性的照片,且影像、紋理清晰,層次豐富,景物優(yōu)美真實,價格低廉。同時,由于阿徹爾沒有將濕版法申請專利,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從1851年到1870年的20年中,濕版法幾乎成為英美及歐洲大陸的主要攝影方法,這就意味著攝影獲得了新生。從此,大部分人可以自己操作,并多次復印得到影像清晰的照片。不久,就沒有人再去拍攝達蓋爾或卡羅法的照片了。4. 火棉膠(濕版)攝影法的缺點 濕版法是攝影技術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但是,它也有不足,即制作不方便,時間要求較嚴格。凡拍攝者無論是在攝影室里或是在野外,都必須在附近備有暗房或不透光的帳篷及水源,而且要在20分種內完成配藥涂布在火棉膠、光敏增感曝

7、光的沖洗的全過程。那時沒有放大機,要想得到大幅照片,只有用又大又笨的攝影機。對技術不大熟練的人來說,即使知道操作的方法,但對那些會污染手指和衣物的銀化合物、又粘又稠的火棉膠、具有強烈刺激氣味的乙醚和上述嚴格的工藝條件,總是難以接受的。濕版法經過20年的興盛之后,人們又在向往著更簡易的攝影方法。1. 干版的發(fā)明 人們期望一種涂布能“干”用的材料,在商店里可以買到,并可以隨時裝入照相機拍照。 1871年9月,英國的一位醫(yī)生馬多克斯(Maddox)在英國攝影雜志上介紹了自已的研究成果:以糊狀的明膠為材料的溴化銀乳劑,趁熱涂在玻璃上,干燥時,不會像火棉膠那樣發(fā)生結晶現(xiàn)象。其他人在試驗馬多克斯的方法時,

8、又發(fā)現(xiàn)在配制乳劑過程中,延長加熱時間,可使乳劑光敏度大大提高。用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干版拍照影像質量好,性能穩(wěn)定,感光度強,在室外曝光時只需要1/25秒,且不一定要用三角架,外拍時便于攜帶,也不必再帶上“暗室”、帳篷和藥品等一大堆笨重的物品了。2. 干版涂布機的發(fā)明 然而,人們還是不滿足,越來越多的攝影者希望能夠有連續(xù)拍攝而不必來回更換干版的新攝影材料,同時,強感光度干版的出現(xiàn)也促使了新型手持照相機的問世。美國一家銀行的一位24歲記帳員、業(yè)余攝影愛好者伊斯曼(Eastman)發(fā)明了一個干版涂布機,并于1880年開設了“伊斯曼干版公司”。3. “柯達”照相機和膠卷的發(fā)明 攝影要普及必須具備輕便、價

9、廉、操作簡易的照相機和感光片。經過幾年的奮斗,他于1888年6月成功地制造了第一架“柯達”(Kodak)照相機,次年生產了成卷的軟質膠片?!翱逻_”照相機的體積小,便于攜帶,能拿在手中拍攝。照相機內裝有一卷6米長的軟片,能拍攝100張直經2英寸半的底片,曝光速度為1/25秒,固定焦距,光圈為F9,2.5米以外的景物都能拍攝清晰。上好弦后,攝影者只要取景按快門就行了。軟片膠卷是事先裝在照相機里的。當攝影者拍完100張底片后,即可將照相機寄回柯達公司,由柯達公司將膠卷取出沖印成照片,再將照相機裝上新軟片,連同照片寄還本人,而且價格好比較合適。 1891年,伊斯曼公司又制造出攝影者自己能裝卸的膠卷。4

10、. 攝影技術的普及 伊斯曼的貢獻在于大大簡化了攝影方法,使攝影技術真正得到普及,并進入真正的實用攝影時代。與此同時,攝影器材也日益朝著方便、快捷、經濟的方向發(fā)展。攝影的影響范圍也日益擴大,很快就被廣泛地運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新聞傳播、科研及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1.火棉膠、蛋清到早期明膠乳劑的特點 從火棉膠、蛋清到早期的明膠乳劑,它們只能感受藍紫光,感色性能接近于今天的色盲片。當用來拍攝自然景物時,底片對景物中明亮的黃綠色和紅色的感受能力與人眼所感受到的顏色不同,在照片上呈現(xiàn)為深灰色和黑色。這種底片感光度底,但顆粒較細,反差大,可以在紅色安全燈下操作,所以今天仍用來翻拍文件和制作幻燈片。復制黑白電影的

11、考貝片也是色盲片。2. 正色片的發(fā)明 為了克服色盲片不能正確反映自然景物影調的缺點,德國化學家經過努力探索,終于在1882年制成了能對藍色和綠色都有感能力的“正色片”,也就是“分色片”。1906年又制成了第一批對整個可見光區(qū)都能感受的“全色片”。全色片對自然景物的各種不同顏色,都能以黑、白、灰相應的影調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因此也就成為現(xiàn)代黑白攝影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感光材料了。3. 片基的改進 自伊斯曼用硝化纖維片基制造膠卷以后,玻璃干版仍繼續(xù)被使用,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逐漸被淘汰。由于硝化纖維易燃、易斷裂,1930年人們改用了被稱為“安全片基”的醋酸纖維片基。到了20世紀70年代,又出現(xiàn)了比較堅

12、韌、不易膨脹的滌綸片基。感光乳劑除以銀鹽體系為主外,還有以重氮鹽等為光敏劑的非銀鹽體系。4. 膠片感光靈敏度的改進 最顯著改進的是膠片感光的靈敏度,其感光速度越來越快,也就是在同等條件下,高感光度的膠片可以用較短的曝光時間拍照。在使用火棉膠攝影法時,由于是自己動手制作,拍照后自行沖印,因此不需要太準確的感光度底片的密度可以在顯影時調節(jié)。而在干版和膠片出現(xiàn)后,大都由商店代沖,因此必須了解膠片的感光度,準確地進行曝光。1942年,美國標準協(xié)會制定了“ASA”感光速度系統(tǒng);德國工業(yè)標準組織也曾于1934年制定了“DIN”感光速度系統(tǒng)。后來,“國際標準化組織”將ASA和DIN合并為“國際標準感光速度”

13、,簡寫為“ISO”,如“ISO100/21”中的100是ASA100,21是DIN21。我國的國標GB等級劃分,采用的是德國DIN制。5. 影像顆粒度的改進 在改進膠片感光速度的同時,科學家們也在盡力保持較細的影像影粒,這主要是通過涂布技術、乳劑配方和研制新的微粒顯影液來解決的。其他如灰霧密度、寬容度、解像力、反差等性能的改進也都使膠片的質量比以往更高、更可靠,使用更加方便。6. 一步攝影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 1947年,美國的蘭德博士(Lsnd)發(fā)明的一步攝影法使攝影更為簡便。人們可以在拍攝后立即可以看到照片。在一步攝影系統(tǒng)中,還有彩色片、X光片、紅外線片等以及與之配套的攝影機。7. 一層乳劑彩色片的

14、發(fā)明 感光材料的技術進步,還表現(xiàn)在彩色技術的成功。最先在市場上出現(xiàn)的彩色片,是1907年法國盧米埃爾(Lumiere)兄弟創(chuàng)造的,被稱為“天然彩色片”。這種彩色片是在黑白全色乳劑上面涂有一層由紅、綠、藍三色混合而成的細微顆粒,這些透明彩色顆粒起著一種濾鏡的作用,在明亮的地方看時,能使透明正片的影像顯現(xiàn)正確的顏色。但是,這類彩色片由于必須通過彩色顆粒濾光,所需曝光時間很長,且不能印制成彩色照片,故未能普及。8. 三層乳劑彩色片的發(fā)明 1912年德國的化學家又提出了在膠片上涂布三層乳劑的設想。經過反復探索,1936年還是由柯達公司首次推出了涂有三層乳劑的彩色片。這種彩色片的色彩質量和光敏度都很好,

15、只是印制色彩時仍很困難。后來,有人用“染印法”制成一套分色底片,再依次印在相紙上,這種方法雖然是可行的,但手續(xù)相當復雜,所以,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使用彩色片從事拍攝的人仍然極少。只是到了70年代以后,彩色攝影才真正得到普及。1. 鏡頭的改進 自1888年第一架“柯達”手持照相機問世后,又相繼出現(xiàn)了折疊式袖珍照相機和雙鏡頭反光照相機。 手持照相機拍照必須減少曝光時間以保持穩(wěn)定。為此,科學家不斷地研究具有更大聚光能力的鏡頭。早在達蓋爾法公布不久,維也納的培茨瓦爾(Prtzval)就為達蓋爾設計了一只新鏡頭,口經是F3.6,比達蓋爾原來的F11鏡頭亮了10倍。自1841年以后的60年間,攝影者使

16、用的照相機大都是培茨瓦爾的鏡頭。在改造培茨瓦爾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是,鏡頭光孔越大,像差就越明顯,影像的清晰度也就越差。于是,鏡頭生產廠家對鏡片形狀、玻璃類型、空間距離等方面進行精密的選擇和設計。在“柯達”照相機問世的第二年(即1889年),德國蔡司公司制造出了清晰度較高、更少變形的消像散鏡頭。2. 光圈系數(shù)系統(tǒng)的制定 鏡頭質量改進了,膠片感光度提高了,為了正確曝光,人們要求鏡頭的光孔級數(shù)系統(tǒng)也與膠片感光度一樣,應該有統(tǒng)一標準。最初,各制造廠家在各自生產的鏡頭上刻上自己的制定的光孔級數(shù)。直到1900年才在一次巴黎會議上制定了國際公認的光圈系數(shù)系統(tǒng),即目前通用的F2.8、F4、F5.6、F8等英

17、國制式。與此同時,對照相機快門速度也作出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定。3. “萊卡”照相機的問世 1914年,德國萊茲(Leitz)公司的一位設計師巴那克(Barnack)制作了一臺用35毫米膠片拍攝24毫米36毫米照片的小型照相機。經過不斷改進,于1924年在市場上出售,定名為“萊卡”照相機。由于當時膠片的解像力不夠高, 底片在放大時顆粒較粗,萊卡照相機在問世初期并沒有引起社會重視。直到30年代以后,由于膠片質量有所改進,它才得以普及,并帶來了具有革命性攝影觀念的更新。與此同時,德國于1928年生產出勞萊弗萊克斯反光照相機。此外,還有愛克賽克塔(Exakta)35毫米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康泰克斯(Contax

18、)、蔡司伊康(Zeiss Ikon)折疊式照相機等,幾乎都是德國制造的。4. “尼康”等品牌照相機的問世 “二戰(zhàn)”期間,德國的攝影器材無法出口,各國開始自己生產照相機、鏡頭和膠片。1945年,瑞典推出了一種高 檔 的 1 2 0 單 鏡 頭 反 光 照 相 機 哈 薩 布 萊 行(Hasselblad)。以后,日本的尼康(Nikon)等生產廠家開始研究高質量35毫米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他們在聚焦屏上裝上一塊五棱鏡,使單鏡頭反光照相機能夠平視取景,同時使用焦點平面快門,可以更換鏡頭。60年代以后,35毫米照相機除焦距為50毫米左右,視角為46左右的標準鏡頭之外,又有了焦距為6毫米至8毫米,視角大至

19、220的魚眼鏡頭、焦距為17毫米至24毫米,視角在84至104的超廣角鏡頭、焦距為28毫米至39毫米,視角在58至75的廣角鏡頭,以及焦距從70毫米至1200毫米以上的中長焦和各種變焦鏡頭等組成的鏡頭群。5. 不同類型照相機的相繼問世 隨著攝影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不同用途、不同類型的照相機相繼問世。除常見的35毫米照相機、120照相機外,還有用與120膠卷寬度相同,長度比120膠卷長一倍的220照相機。有用35毫米膠卷但像幅尺寸是原來24毫米36毫米的一半(即像幅為18毫米24毫米)的半幅照相機。有用來拍攝畫面為26毫米26毫米、一卷可拍24張的126照相機,還有比半幅照相機的像幅更小,尺寸只有13毫米17毫米的110照相機、像幅為8毫米11毫米的超小型9.5毫米照相機等。至于照相機的各種附加鏡、濾鏡,不同種類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