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中藥基礎理論課件_第1頁
中醫(yī)中藥基礎理論課件_第2頁
中醫(yī)中藥基礎理論課件_第3頁
中醫(yī)中藥基礎理論課件_第4頁
中醫(yī)中藥基礎理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成藥重慶醫(yī)科大學附一院田楊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學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念 二、辨證論治臟腑理論臟腑組成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 膀胱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脈 二、心主神志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氣、司呼吸 二、主宣發(fā)肅降 三、肺朝百脈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運化 二、主升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疏泄 二、主藏血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藏精 二、主水病因理論病因分類一、外感性致病因素二、內(nèi)傷性致病因素三、致病性病理產(chǎn)物外感性致病因素 一、六淫:風、寒、暑、濕、燥、 火 二、疫癘內(nèi)傷性致病因素 一、飲食不節(jié) 二、情志失調(diào)辨證基本概念 證:證候。疾病處于某一階

2、段時表現(xiàn)于外的一組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共同反映疾病本質(zhì)的癥狀和體征。 病:是對疾病全過程的特點與規(guī)律所做的概括主要辨證方法 八綱辨證 臟腑辨證 衛(wèi)氣營血辨證八綱辨證八綱:是指表、里、寒、熱、虛、 實、陰、陽八大類證候表證1、概念: 表證是六淫侵襲人體 肌表而產(chǎn)生的證候。2、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惡寒;或頭 痛,鼻塞、咳嗽,苔薄 、 脈浮。 里證1、概念:里證指因外感或內(nèi)傷,損傷臟腑氣血,引起臟腑功能失調(diào)而產(chǎn)生的證候。 2、臨床表現(xiàn): 不同病位,表 現(xiàn)各異。寒證1、概念: 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陽氣受損,機體機能活動減弱所表現(xiàn)的證候。2、臨床表現(xiàn):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潤、脈遲。

3、熱證1、概念: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衰,機體機能活動亢 進所表現(xiàn)的證候2、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紅苔 黃、脈數(shù)。熱證寒證24苔薄黃:表熱證苔白厚:里寒證苔薄白:表寒證苔黃厚:里熱證虛證1、概念:虛證是指人體正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臨床上出現(xiàn)以虛弱、衰退、不足為主的證候。 2、 臨床表現(xiàn): 證 型 主 癥 舌 脈 氣虛證 氣短乏力 ,面色無華 舌淡, 語低自汗,動則加重 脈虛弱 血虛證 面唇蒼白,頭昏眼花 舌淡, 心悸失眠,手足麻木 脈細無力 陰虛證 潮熱盜汗,兩顴發(fā)紅 舌紅少苔, 五心煩熱,咽干欲飲 脈細數(shù) 陽虛證 畏寒肢冷, 面色 白 舌淡苔白,

4、口淡不渴,乏力自汗 脈弱氣虛血虛陽虛陰虛實證1、概念:實證是邪氣亢盛,正氣未衰,邪正斗爭劇烈,臨床上出現(xiàn)一系列劇烈、有余的證候。2、臨床表現(xiàn)特點: 起病急,病程短,形體壯實,聲高息粗,脘腹脹 滿,疼痛拒按,苔厚膩,脈實有力。 實證虛證治則治法治則1、治病求本(急則治標 緩則治本)2、扶正驅(qū)邪 攻補兼施3、因時 因地 因人制宜(三因制宜)治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中藥基礎理論四氣(性)四氣是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熱性病 選寒涼類藥物寒性病 選溫熱類藥物寒熱錯雜 寒溫并用五味辛:能行、能散.具有發(fā)散表證、行氣、行血的作用。甘: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調(diào)和臟腑、緩急的作用。酸:

5、能收、能澀.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苦:能泄、能燥 具有通瀉、燥濕的作用。咸:能下、能軟 具有軟堅散結(jié)、瀉下大便的作用。中藥方劑的組成原則 君臣佐使組方君藥 方劑中針對主證或主病起主要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劑中必須具備的藥物。 臣藥 意義有二:a、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證或主病的藥物;b、針對兼證或兼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次于君藥。佐藥 意義有三:a、佐助藥,協(xié)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治療次要 的兼證;b、佐制藥,用以消除或緩急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 c、反佐藥,根據(jù)病情需要,用于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使藥 意義有二:a、引經(jīng)藥; b、調(diào)和藥,具有調(diào)和諸藥作

6、用的藥物。中成藥概念 中成藥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以中藥材(飲片)為原料,按照國家藥品管理部門規(guī)定的處方、生產(chǎn)工藝和質(zhì)量標準制成一定劑型的藥品。 特點療效顯著、便于攜帶、使用方便、副作用小 常用劑型片劑、膠囊劑、注射劑、膏劑、散劑、顆粒劑片劑膠囊劑注射劑顆粒劑膏劑散劑丸劑使用原則1、辨證論治 2、安全合理用藥 (1)注意劑量療程。 (2)注意用藥方法。 (3)注意個體差異。 (4)注意配伍禁忌。不良反應最常見為皮膚反應,消化系統(tǒng)、造血系統(tǒng),嚴重的有心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應,不良反應原因1、方藥證候不符 2、藥物質(zhì)量欠佳 3、用量用法違規(guī) 4、個體差異 解表劑辛溫解表劑九味羌活丸組方:

7、 羌活、防風、蒼術(shù)、細辛、 川芎、白芷、黃芩、地黃、 甘草。功效: 疏風解表,散寒除濕。辨證要點惡寒發(fā)熱,頭痛項強,肢體酸痛適應癥:風寒感冒 外感風寒濕 邪,惡寒發(fā)熱,肌表無 汗,頭痛項強,肢體酸 痛,舌淡苔薄,脈浮。西醫(yī)應用:上呼吸道感染、關節(jié)痛注意事項: 1.本品用于風寒挾濕、內(nèi)有郁熱證,風熱感冒或濕熱證慎用。2.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品。用法用量:姜蔥湯或溫開水送服。 一次69g,一日23次。感冒清熱顆粒組方:荊芥穗、防風、紫蘇葉、白 芷、柴胡、薄荷、葛根、蘆 根、苦地丁、桔梗、苦杏仁。功效:疏風散寒,解表清熱。辨證要點 惡寒發(fā)熱, 身痛清涕適應癥: 外感風寒所致頭痛發(fā)熱, 惡

8、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 咽干,舌紅,苔薄白或薄黃, 脈浮。西醫(yī)應用: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事項:1.風熱感冒者,表現(xiàn)為發(fā)熱重,微惡風,有汗,口渴,鼻流濁涕,咽喉紅腫熱痛,咳吐黃痰者不宜用。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成藥。3.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用法用量:開水沖服。 一次3g(含乳糖);6g(無蔗糖);12g,一日2次。 其他類似藥物桂枝顆粒辛涼解表銀翹解毒片組方: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 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 淡竹葉、甘草。功效: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辨證要點 發(fā)熱、 咽喉疼痛 流黃涕適應癥:外感風熱所致發(fā)熱、微惡風寒、鼻塞流黃濁涕、身熱、無汗、頭痛、咳嗽、口干、咽喉

9、疼痛、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西醫(yī)應用:感冒、急性咽炎、扁桃 體炎、急性支氣管炎及 多種發(fā)熱性疾病。不良反應: 服用本品后有發(fā)生心慌、胸悶、憋氣,呼吸困難,大汗淋漓,面色蒼白,眼前發(fā)黑,惡心嘔吐過敏反應及致過敏性休克的報道。注意事項:1.風寒感冒,表現(xiàn)為惡寒重,發(fā)熱輕者不宜用。 2.孕婦慎用。3.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4.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成藥。用法用量;片劑:口服。 一次4片,一日23次。柴胡注射液組方:柴胡。 功效:清熱解表。辨證要點 發(fā)熱適應癥: 1.感冒 因外感風熱所致的發(fā)熱,微惡風,頭脹痛,汗出,咽干或咽痛,鼻塞流濁涕,咳嗽,咯黃粘痰,口渴欲飲,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

10、,脈浮數(shù). 2.多種原因發(fā)熱西醫(yī)應用:多種發(fā)熱性疾病不良反應:使用本品后有發(fā)生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腫不良反應報道。禁忌癥:對本藥物有過敏或嚴重不良反應病史者禁用。注意事項:1.本品為退熱解表藥,無發(fā)熱者不宜用。2.孕婦慎用。3.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4.應避免與其它藥物混合使用。5.藥液出現(xiàn)混濁、沉淀、變色、漏氣等現(xiàn)象時不能使用。用法用量: 肌內(nèi)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 其他類似藥物抗病毒沖劑、板藍根顆粒表里雙解劑防風通圣丸組方:麻黃、荊芥穗、防風、薄荷、大黃、芒硝、滑石、梔子、石 膏、黃芩、連翹、桔梗、當歸、白芍、川芎、白術(shù)(炒)、甘草。功效:解表通里,清熱解毒。辨證要點 惡寒壯熱

11、, 大便秘結(jié) 瘡瘍紅腫熱痛適應癥:1.感冒 外感風寒、內(nèi)有蘊熱所致惡寒壯熱,頭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厚,脈浮緊或弦數(shù)。 2.風疹濕瘡 內(nèi)蘊濕熱、復 感風邪所致丹斑、濕瘡、蕁麻 疹。西醫(yī)應用:上呼吸道感染、便秘、 濕疹、濕瘡、淋巴結(jié)核不良反應:服用本品后有發(fā)生過敏性皮疹不良反應的報道。注意事項:1.本品解表通里,清熱解毒,虛寒證者不宜用。2.孕婦慎用。3.不宜久服。4.服藥期間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油 膩、魚蝦海鮮類食物。用法用量:丸劑:口服。 水丸一次6g; 扶正解表玉屏風顆粒組方:黃芪、白術(shù)(炒)、防風。功效:益氣,固表,止汗。辨證要點 自汗 易感冒適應癥:1.自汗 多由氣

12、虛衛(wèi)外不固所致,癥見自汗,惡風,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弱。 2.體虛 由表虛不固所致的神疲乏力,自汗惡風,反復感冒,舌淡,脈虛。西醫(yī)應用:免疫功能低下、慢性心 肺功能不全注意事項:1.宜飯前服用。2.熱病汗出不宜服用。3.陰虛盜汗慎用。4.服藥期間飲食宜選清淡之品,忌油膩食物。用法用量:顆粒劑:開水沖服, 一次5g,一日3次。 祛暑劑藿香正氣水組方:廣藿香油、紫蘇葉油、白芷、厚樸(姜制)、大腹皮、生半夏、陳皮、蒼術(shù)、茯苓、甘草浸膏。功效:解表化濕,理氣和中。辨證要點 惡寒發(fā)熱, 乏力困重, 惡心納呆 嘔吐泄瀉 適應癥:1.感冒 因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所致的惡寒發(fā)熱,頭身困重疼痛,胸脘滿悶,惡心納

13、呆,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膩,脈浮緩。 2.嘔吐泄瀉 因濕阻中焦所致的嘔吐,脘腹脹痛,伴發(fā)熱惡寒,周身酸困,頭身疼痛。3.中暑 因外感暑濕、氣機受阻所致的突然惡寒發(fā)熱,頭暈昏沉,胸脘滿悶,惡心欲嘔,甚則昏仆,舌苔白厚膩。西醫(yī)應用:胃腸型感冒、腸炎不良反應:服用本品后有發(fā)生藥疹、紫癜、休克等過敏反應的報道。禁忌癥:孕婦禁用。注意事項:1.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不宜用。2.陰虛火旺者不宜用。3.飲食宜清淡。4.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成藥。瀉下劑麻仁丸組方:火麻仁、大黃、苦杏仁(去皮炒)、白芍、陳皮、木香。功效:潤腸通便。辨證要點 大便秘結(jié)適應癥:胃腸積熱所致大便秘結(jié),胸腹脹滿,口苦,尿黃,舌紅苔黃或

14、黃燥,脈滑數(shù); 西醫(yī)應用:多種原因便秘不良反應:少數(shù)患者服用本品軟膠囊后出現(xiàn)腹痛。 禁忌癥:1.孕婦禁用。2.嚴重氣質(zhì)性病變引起的排便困難,如結(jié)腸癌注意事項:1.虛寒性便秘不宜用。2.月經(jīng)期慎用。3.忌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4.有慢性病史者、小兒及年老體虛者不宜長期服用。用法用量: 丸劑:口服。 一次12丸,一日2次。清熱劑黃連上清丸組方:黃連、黃芩、黃柏(酒炒)、石膏、梔子(姜制)、大黃(酒制)、連翹、菊花、荊芥穗、白芷、蔓荊子(炒)、川芎、防風、薄荷、旋覆花、桔梗、甘草。功效:散風清熱,瀉火止痛。辨證要點 發(fā)熱便秘 瘡瘍紅腫熱痛適應癥:各種火熱腫毒 1.暴風客熱 2.聤耳 3.口瘡 4.

15、牙宣 5.盡牙癰 6.喉痹 西醫(yī)應用:急性咽炎、化膿性扁桃 體炎、牙齦炎、結(jié)膜炎、 急性中耳炎不良反應:服用本品有發(fā)生急性肝損害不良反應的報道。禁忌癥:1.孕婦禁用。2.對本品過敏者禁用。注意事項:1.本品清實熱火毒,陰虛火旺者慎用。2.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寒者慎用。3.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4.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等食物。5.中病即止,不可久用用法用量:丸劑:口服。水丸或水蜜丸一次36g,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顆粒劑:口服。一次2g,一日2次。膠囊劑: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片劑:口服。一次6片,一日2次。 牛黃解毒片組方:人工牛黃、石膏、黃芩、大黃、雄黃、冰片、桔梗、

16、甘草。功效:清熱解毒。 辨證要點 瘡瘍潰爛 紅腫熱痛適應癥: 1.口瘡 因胃火亢盛所致的口 舌生瘡,疼痛劇烈,或此起彼伏,反復發(fā)作,口干喜飲,大便 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脈沉實有力。 2.牙痛 因三焦火盛所致的牙齦紅腫疼痛,發(fā)熱,甚則牽引頭痛,日輕夜重,口渴引飲,大便燥結(jié),小便黃赤,或面頰紅腫, 下瘰疬疼痛,苔黃,脈滑數(shù)有力。3.急喉痹 因火毒內(nèi)盛,火熱上攻所致的咽痛紅腫,壯熱煩渴,大便秘結(jié),腹脹胸滿,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有力。西醫(yī)應用:急性咽炎、化膿性扁桃 體炎、口腔潰瘍、牙齦 炎不良反應: 服用牛黃解毒片后有發(fā)生藥疹、過敏性休克、肝臟損害、砷中毒等不良反應的報道。禁忌癥:1.孕婦禁用。2

17、.對本品過敏者禁用。注意事項:1.陰虛火旺所致口瘡、牙痛、喉痹者不宜用。2.本品苦寒泄降,脾胃虛弱者慎用。3.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4.因方中含有雄黃,故不宜過量、久服。5.忌煙、酒及辛辣、油膩食物。6.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用法用量:丸劑: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雙黃連合劑組方:金銀花、黃芩、連翹。功效: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辨證要點 發(fā)熱 咽痛 流黃涕適應癥:風熱感冒 因外感風熱所致發(fā)熱、微惡風、汗泄不暢、頭脹痛、鼻塞流黃濁涕、咳嗽、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西醫(yī)應用:上呼吸道感染不良反應:服用本品后有發(fā)生皮膚瘙癢、皮疹不良反應的報道 注意事項: 1.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寒者慎服

18、。2.風寒感冒不宜用。3.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4.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用法用量:合劑: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板藍根顆粒組方: 板藍根。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辨證要點 發(fā)熱咽痛 瘡瘍腫痛適應癥:1、風熱感冒:2、實熱腫毒 1.急喉痹 2.急乳蛾 3.痄腮 紅腫、疼痛劇烈、或化膿,吞咽困難,發(fā)熱,舌紅,苔黃,脈數(shù)。西醫(yī)應用:急性咽炎、扁桃體炎、 急性腮腺炎注意事項:1.風寒感冒不宜用。2.陰虛火旺之喉痹、乳蛾者不宜用。3.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用法用量:開水沖服。 一次510g清肝解毒護肝片組方:柴胡、茵陳、板藍根、豬膽粉、綠豆、五味子。功效:疏肝理氣,健脾消食。

19、辨證要點 脅痛 黃疸 口苦適應癥:1.脅痛 因肝郁脾虛,情志不遂,郁熱夾毒所致兩脅串痛,舌苔黃,脈弦。 2.黃疸 因肝膽濕毒蘊結(jié)所致身目發(fā)黃,尿黃,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西醫(yī)應用:急慢性肝炎注意事項:1.本品藥性偏寒,脾胃虛寒者不宜用。2。治療期間應全面觀察肝功能及相應體征,以免延誤病情。3.應遞減劑量,不宜驟停,以免反跳。4.重癥肝炎、肝衰竭及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不宜用。5.服藥期間應絕對戒酒。用法用量:片劑: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茵梔黃顆粒組方:茵陳提取物、梔子提取物、黃芩苷、金銀花提取物。功效: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辨證要點 黃疸 色黃鮮亮適應癥:濕熱黃疸 因濕熱瘀毒蘊結(jié)肝膽,膽汁外溢所致

20、,癥見身目悉黃,黃色鮮亮,發(fā)熱,胸悶,脅痛,惡心嘔吐,口苦,二便不暢,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西醫(yī)應用:急慢性肝炎、膽囊炎以 黃疸為主要表現(xiàn)注意事項:1.寒濕黃疸不宜用。 2.本品不宜用于肝衰竭的黃疸,梗阻性黃疸以及殘留黃疸。3.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和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的黃疸應慎用。4.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慎用。用法用量: 顆粒劑:口服。 一次3g,一日3次。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4片,一日3次。 復方黃連素片組方:木香、吳茱萸、白芍、鹽酸小檗堿。功效:清熱燥濕,行氣止痛,止痢止瀉。 辨證要點 腹瀉腹痛 里急后重 瀉下臭穢適應癥: 1.痢疾 因飲食不潔,大腸濕熱所致腹瀉,膿血樣

21、大便,里急后重,腹痛,惡心,嘔吐,發(fā)熱;痢疾見上述證候者。 2.泄瀉 因大腸濕熱所致大便稀軟,甚則如稀水樣,次數(shù)明顯增加,氣味酸腐臭,或完谷不化,伴腹痛,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口干渴;腸炎見上述證候者。 西醫(yī)應用:急性腸炎、痢疾注意事項:1.本品苦寒,虛寒性瀉痢者慎用。2.妊娠期慎用。3.本品不可過服、久服。4.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膩之品。溫里劑附子理中丸(片)組方: 附子(制)、干姜、黨參、白術(shù)(炒)、甘草。功效: 溫中健脾。 辨證要點 胃脘冷痛 瀉下稀溏適應癥: 1.脾胃虛寒證 ,脘腹疼痛,或隱痛綿綿,得溫痛減,口不干,或瀉下稀溏,食少,乏力,神疲;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22、胃下垂、慢性結(jié)腸炎等見上述證候者。2.虛寒胃痛 3.虛寒泄瀉西醫(yī)應用:急慢性腸炎、胃下垂、 腸功能紊亂注意事項:1.大腸濕熱泄瀉者不宜用。2.孕婦慎用。3.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之品。4.本品中有附子,服藥后如有高血壓增高、頭痛、心悸等癥狀,應立即停藥,去醫(yī)院就診。5.小兒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用法用量:丸劑:大蜜丸,口服。 一次1丸,一日23次。 香砂養(yǎng)胃丸(顆粒、片)組方:白術(shù)、木香、砂仁、豆蔻(去殼)、廣藿香、陳皮、厚樸(姜制)、香附(醋制)、茯苓、枳實(炒)、半夏(制)、甘草。功效:溫中和胃。 辨證要點 腹脹納差 大便稀溏適應癥: 1.痞滿 因脾虛不運,胃氣阻滯所致不思飲食,脘腹脹滿,胸脘

23、堵悶,嘈雜不適,苔薄白,脈細滑;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見上述證候者。2.胃痛 因胃陽不足,濕阻氣滯所致胃脘脹痛,痛竄脅背,脘悶不適,嘔吐酸水;胃炎、潰瘍病見上述證候者。3.納呆 因脾胃虛弱,胃不受納,脾不運化所致不思飲食,食則飽脹,大便稀溏,體乏無力;消化不良見上述證候者。西醫(yī)應用:慢性胃腸炎、胃下垂、 消化功能不良注意事項:1.胃陰虛不宜用。2.濕熱中阻者慎用。3.孕婦慎用。4.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5.飲食宜清淡,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用法用量:丸劑:口服。 水丸一次9g,一日2次 止咳、平喘劑 通宣理肺丸(顆粒、膠囊、片)組方: 紫蘇葉、麻黃、前胡、苦杏仁、桔梗、陳皮、半夏(制)、茯苓、

24、黃芩、枳殼(炒)、甘草。功效: 解表散寒,宣肺止嗽。 辨證要點 咳嗽 氣喘 痰白適應癥:咳嗽 因風寒外束,肺氣不宣,氣逆痰阻所致發(fā)熱惡寒,惡寒較甚,頭痛鼻塞,咳嗽痰白,無汗而喘,骨節(jié)身痛,舌苔薄白,脈象浮緊;西醫(yī)應用: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禁忌癥:1.孕婦禁用。2.對本品過敏者禁用。注意事項:1.風熱感冒不宜用。2.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3.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用法用量:丸劑:口服。水蜜丸一次7g;大蜜丸一次2丸;濃縮丸一次810丸,一日23次。蛇膽川貝液組方:蛇膽汁、平貝母。功效:清肺,止咳,祛痰 辨證要點 咳嗽氣喘 痰黃痰粘適應癥:咳嗽 外感風熱犯肺,或風寒郁肺化熱所致的咳嗽,氣粗

25、,痰稠黃,咯吐不爽,發(fā)熱,咽喉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西醫(yī)應用:支氣管炎 不良反應: 有皮膚過敏反應的報道。注意事項:1.風寒咳嗽,痰濕犯肺,久咳不止者慎用。2.孕婦、體質(zhì)虛弱者慎用。3.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4.服藥期間忌辛辣、油膩食物,忌煙酒。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10ml,一日2次;小兒酌減。橘紅丸(顆粒、膠囊、片)組方:化橘紅、浙貝母、陳皮、半夏(制)、茯苓、甘草、苦杏仁、紫蘇子(炒)、桔梗、紫菀、款冬花、瓜蔞皮、石膏、地黃、麥冬。功效:清肺,化痰,止咳 辨證要點 咳嗽氣喘 痰多色黃適應癥: 咳嗽 因痰濁阻肺,郁而化熱,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嗽,痰多色黃,不易咯出,胸悶,口干,納呆,舌紅苔黃膩,

26、脈弦數(shù);西醫(yī)應用:急慢性氣管炎禁忌癥: 1.孕婦禁用。2.對本品過敏者禁用。注意事項: 1.本品清化痰熱,氣虛喘咳及陰虛燥咳者不宜用。2.脾胃虛寒慎用3.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4.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用法用量: 丸劑:口服。水蜜丸一次7.2g,小蜜丸一次12g,大蜜丸一次2丸(每丸重6g)或4丸(每丸重3g),一日2次。養(yǎng)陰清肺丸 組方:地黃、玄參、麥冬、白芍、牡丹皮、川貝母、薄荷腦、甘草。 功效:養(yǎng)陰潤燥,清肺利咽。 辨證要點 干咳 痰少而粘 適應癥; 1.咳嗽 因陰虛肺燥所致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2.咽痛 因陰津不足所致咽干咽痛,舌

27、質(zhì)紅,脈細數(shù)。西醫(yī)應用:支氣管炎、咽炎、肺結(jié) 核禁忌癥:1.糖尿病患者禁用。2.對本品過敏者禁用。3.痰濕壅盛, 表現(xiàn)為痰多粘稠,或稠厚成塊者禁用。注意事項: 1.孕婦慎用。2.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3.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性食物。用法用量 口服。 一次1丸,一日2次。 開竅劑 清開靈顆粒(膠囊、片)組方:膽酸、豬去氧膽酸、黃芩苷、水牛角、金銀花、板藍根、梔子、珍珠母。功效:清熱解毒,鎮(zhèn)靜安神。 辨證要點 發(fā)熱咽痛煩躁適應癥:1.外感熱病 因感受熱邪而致發(fā)熱,煩躁,咳嗽,咽喉腫痛,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脈浮數(shù);2. 因濕熱阻絡所致脅肋脹痛,脘腹脹悶,口苦,惡心,大便不調(diào),小便短赤,或

28、見黃疸,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西醫(yī)應用: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禁忌癥: 1.孕婦禁用。2.對本品過敏者禁用。注意事項:1.風寒感冒,表現(xiàn)為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喉癢咳嗽者不宜用。2.久病體虛便溏者慎用。3.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慎服。4.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5.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用法用量 顆粒劑:口服。 一次36g,一日23次。清開靈注射液不良反應 以各種類型過敏反應為主,其中嚴重過敏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急性喉頭水腫、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間質(zhì)性腎炎。一般過敏反應,偶見皮疹、面紅、局部疼痛等。 禁忌癥: 1.孕婦禁用。2.對本品過敏或嚴重不良反應病史者禁用。注意事項:1

29、.有藥物過敏史者慎用。2.如出現(xiàn)過敏反應應及時停藥并做脫敏處理。3.藥物配伍到目前為止,已確認清開靈注射液不能與硫酸慶大霉素、青霉素G鉀、腎上腺素、阿拉明、乳糖酸紅霉素、多巴胺、山梗菜堿、硫酸美芬丁胺等藥物配伍使用。4.清開靈注射液稀釋以后,必須在4小時以內(nèi)使用。5.輸液速度注意滴速勿快,兒童以2040滴/分為宜,成年人以4060滴/分為宜。6.本品不能與其他注射劑混合用。安宮牛黃丸組方:牛黃、水牛角濃縮粉、麝香、黃連、黃芩、梔子、雄黃、冰片、郁金、朱砂、珍珠。功效:清熱解毒,鎮(zhèn)驚開竅。 辨證要點發(fā)熱 神志不清抽搐適應癥: 1.昏迷 因風溫、春溫、暑溫疫毒,燔灼營血,內(nèi)陷心包,風動痰生,上蒙清

30、竅所致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喉間痰鳴,痙厥抽搐,斑疹吐衄,舌絳苔焦,脈細數(shù)者;。 2.中風 因痰火內(nèi)盛,肝陽化風,風陽挾痰,上擾神明所致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兩拳固握,牙關緊閉,面赤氣粗,口眼斜,喉間痰聲漉漉,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shù)者;3.驚風 小兒因外感熱病,熱極生風,兼及痰熱內(nèi)盛,閉塞神明所致的高熱煩躁,頭痛咳嗽,喉間痰鳴,神昏譫妄,驚厥抽搐,舌紅絳,苔焦黃,脈弦數(shù)者; 西醫(yī)應用: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 型腦炎、中毒性腦病、 敗血癥、腦梗塞、腦出 血禁忌癥 孕婦禁用。注意事項 1.中風脫證神昏,舌苔白膩,寒痰阻竅者不宜用。2.本品含朱砂、雄黃,不宜過量久服,神志清醒后當停用。3.本品含有雄黃

31、,不宜與硝酸鹽、硫酸鹽類同服。4.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5.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膩之品。6.在治療過程中如出現(xiàn)肢寒畏冷,面色蒼白,冷汗不止,脈微欲絕,由閉證變?yōu)槊撟C時,應立即停藥。7.高熱神昏,中風昏迷等口服本品困難者,當鼻飼給藥。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兒三歲以內(nèi)一次1/4丸,四歲至六歲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醫(yī)囑。蘇合香丸組方:蘇合香、安息香、麝香、冰片、沉香、檀香、木香、香附、乳香(制)、丁香、蓽茇、白術(shù)、朱砂、水牛角濃縮粉、訶子肉。功效:芳香開竅,行氣止痛。 辨證要點神志不清面色蒼白四肢不溫適應癥: 1.中風 因痰濕蒙塞心神所致,癥見神昏不語,痰涎壅盛,面色蒼

32、白或晦暗,四肢不溫,肢體不用或松懈癱軟,舌質(zhì)淡,舌苔白膩,脈沉緩或細滑; 2. 因感受暑濕穢濁,蒙閉心包所致,癥見突然神昏,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苔白,脈遲。 3.胸痹 因胸陽不振,痰瘀互阻,心脈不通所致,癥見胸痛胸悶,氣短喘促,舌質(zhì)淡,舌苔白膩,脈滑;4.腹痛 因寒濕凝滯,氣機不暢所致,癥見脘腹冷痛,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等 西醫(yī)應用:急性腦血管病中暑冠心 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 者。禁忌癥 孕婦禁用。注意事項 1.熱病、陽閉、脫證不宜用。2.中風正氣不足者慎用,或配合扶正中藥服用。3.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食物。4.本品香燥藥物過多,易耗散正氣,故不宜久服。5.急性腦血管病服用本品,應結(jié)

33、合其他搶救措施。6.對中風昏迷者,應鼻飼給藥。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每日12次。固澀劑 縮泉丸(膠囊)組方:益智仁(鹽炒)、烏藥、山藥。功效: 補腎縮尿。 辨證要點 夜尿頻多 小便清長適應癥: 1.多尿 由腎氣虛寒,膀胱氣化失常所致,癥見小便頻數(shù),小便清長,夜間尤甚,腰膝痠軟,舌質(zhì)淡,脈沉細弱。 2.遺尿 由腎氣不固,膀胱失約所致,癥見小兒夜間遺尿,伴神疲倦怠,舌淡苔薄,脈沉細。西醫(yī)應用:小兒遺尿、前列腺肥大用法用量 丸劑:口服。 一次36g,一日3次,或遵醫(yī)囑。 注意事項 1.肝經(jīng)濕熱所致遺尿不宜用。2.感冒發(fā)熱病人不宜用。3.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飲酒、辛辣食物。4.宜飯前服用。扶正劑

34、 補中益氣丸(顆粒)組方:炙黃芪、黨參、白術(shù)(炒)、升麻、柴胡、陳皮、當歸、炙甘草。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辨證要點 腹脹納差 久泄 內(nèi)臟脫垂適應癥: 1.泄瀉:大便溏瀉,或久瀉不止,水谷不化,氣短,肢倦乏力,納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 2、內(nèi)臟下垂 西醫(yī)應用:慢性胃腸炎、胃腸功能紊亂、胃下垂、子宮脫垂、消化性潰瘍、上瞼下垂、低血壓、 禁忌癥:陰虛內(nèi)熱者禁用。注意事項: 1.有表證時不宜用。2.宜空腹或飯前服,亦可在進食時同服。3.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食物。4.高血壓患者慎服。用法用量:丸劑: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 水丸一次6g,一日23次 參苓白術(shù)

35、散(丸、顆粒)組方:人參、白術(shù)、茯苓、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功效:補脾胃,益肺氣。 辨證要點 腹脹納差 大便稀溏 身軟乏力適應癥:1.泄瀉(脾氣虛),癥見大便溏瀉,脘腹脹悶不舒,納食減少,舌淡苔白膩,脈濡而弱;2、虛勞(肺脾氣虛)西醫(yī)應用:腸易激綜合征、胃腸功能紊亂、慢性結(jié)腸炎、消化不良、厭食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見上述證候者。注意事項:1.濕熱內(nèi)蘊者不宜用。2.泄瀉兼有大便不暢者不宜用。3.孕婦慎用。4.本品宜飯前服用或進食同時服。5.服藥期間忌食葷腥油膩食物。用法用量:丸劑:口服。 一次6g,一日3次。歸脾丸(合劑)組方:炙黃芪、龍眼肉、黨參、白術(shù)、當歸、茯苓、酸

36、棗仁、遠志、木香、炙甘草。功效:益氣健脾,養(yǎng)血安神。 辨證要點 食少納差 心煩失眠 月經(jīng)失調(diào)適應癥: 1.心脾兩虛證 癥見氣短懶言,失眠多夢,健忘,頭暈頭昏,肢倦乏力,精神疲憊,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弱。2.心悸(心脾兩虛)3.失眠(心脾兩虛)失眠多夢,健忘,納呆食少,肢倦乏力,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脈細弱。4.崩漏(脾不統(tǒng)血)婦女經(jīng)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斷,色淡質(zhì)清,神疲體倦,舌淡苔白,脈細弱;功能性子宮出血見上述證候者。5.便血(脾不統(tǒng)血)血色紫暗,甚至色黑,肢體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胃、十二直腸潰瘍出血見上述證候者。西醫(yī)應用:慢性胃炎、失眠、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月經(jīng)失調(diào)、消化性潰瘍等

37、。注意事項: 1.外感或?qū)崯醿?nèi)盛者不宜用。2.陰虛火旺者不宜用。3.宜飯前服用。4.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辛辣、生冷、油膩食物。用法用量:丸劑,口服 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3次。 濃縮丸一次810丸,一日3次。六味地黃丸組方: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功效:滋陰補腎。 辨證要點 腰酸耳鳴 心煩失眠 口眼干澀適應癥: 腎陰虧損證 癥見腰膝痠軟,眩暈,耳鳴,形體消瘦,潮熱,盜汗,口燥咽干,心煩失眠,月經(jīng)失調(diào),遺精,舌紅苔少,脈細西醫(yī)應用:發(fā)育不良、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月經(jīng)失調(diào)等。注意事項:1.脾虛者慎用。2.感冒者慎用。3.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之品。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

38、一次6g,一日2次;濃縮丸:一次8丸,一日3次。知柏地黃丸組方: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知母、黃柏、茯苓、澤瀉、牡丹皮。功效:滋陰降火。 辨證要點 腰酸耳鳴 遺精早泄 潮熱盜汗適應癥: 陰虛內(nèi)熱證 證見消瘦,潮熱盜 汗,兩顴發(fā)紅,五心煩熱,遺 精、咽干口燥,腰膝痠軟,舌 紅少苔西醫(yī)應用: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結(jié)核病等。注意事項: 1.實熱者不宜用。2.脾虛便溏者不宜用。3.感冒者慎用。4.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之品。用法用量: 口服。 水蜜丸一次6g,一日2次; 濃縮丸一次8丸,一日3次。杞菊地黃丸(膠囊、片)組方: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枸杞子、菊花、茯苓、澤瀉、牡丹皮。功效:滋腎養(yǎng)肝。 辨證要點 腰酸耳鳴 頭暈目眩 口眼干澀適應癥:1.眩暈(肝腎虧虛),癥見頭目眩暈,腰痠腰痛,口燥咽干,周身乏力,舌淡苔白,脈弦細。2.視物模糊:3.耳鳴耳聾(肝腎虧虛)癥見耳鳴、耳聾,伴有腰痠腰痛,口干咽燥,潮熱,盜汗,舌淡苔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