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行為治療(共51頁)_第1頁
兒童行為治療(共51頁)_第2頁
兒童行為治療(共51頁)_第3頁
兒童行為治療(共51頁)_第4頁
兒童行為治療(共51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兒童與行為(xngwi)治療兒童(r tng)與行為一、兒童從心理健康到心理障礙實際是分布在一個連續(xù)(linx)的軸上,心理健康到心理障礙分別居于兩端,正常的心理行為現象與行為偏差存在過渡的區(qū)域,同樣行為偏差與行為心理障礙也存在過渡區(qū)域。所謂行為偏差是指兒童正常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發(fā)展性問題。所謂心理障礙是那些已經能夠得臨床診斷的精神障礙。 心理和精神障礙行為偏差正常年個行為現象從心理健康到心理障礙的連續(xù)分布示意圖二、兒童行為問題的判斷依據1、兒童行為是否與其年齡的發(fā)展水平相稱。2、兒童行為是否與當時的環(huán)境相符合。3、兒童問題行為出現的頻率。4、兒童問題存在的時間長短。5、兒童行為是否出現了

2、一個劇變。6、所出現的問題對兒童其他行為功能的影響情況。 三、兒童常見行為問題類型行為不足。行為不足是指人們所期望的和通常應該發(fā)生的行為很少發(fā)生或根本不發(fā)生,行為過度。行為過度是指人們所不期望的和通常不應該發(fā)生的行為發(fā)生太多。行為不當。行為不當是指行為出現在不適宜的情境下,但在應該發(fā)生的時候卻不發(fā)生了。 第2節(jié) 行為治療一、行為治療的定義行為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與其他心理治療的區(qū)別在于,行為治療是以心理學中有關學習過程的理論和實驗證據為基礎的。(車文博)二、特征1、行為治療最重要的特征是其所有假設和技術都產生于學習原理。2、行為治療的第二個顯著特征是其將問題行為看作是僅與正常行為存在數量上的

3、差異的行為,而不存在本質(bnzh)上的不同。3、行為治療的第三個顯著特征就是(jish)其對待問題行為的態(tài)度是就事論事的,不假設也不探討其背后是否存并在更深層次的原因。4、行為治療(zhlio)的第四個顯著特征就是它對治療的行為進行評估和對治療效果的實驗性評價。三、行為治療的 ABC分析 行為分析又叫ABC分析,指對環(huán)境和行為者本身影響或控制行為的因素做系統(tǒng)分析。具體是從先行事件、行為和后果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行為治療的核心是行為B(behavior),因此對行為具體的、細致的調查研究分析是必要的,不僅如此,還需要弄清楚行為之前發(fā)生了什么即先行事件A(antecedents),以及行為之后又發(fā)

4、生了什么后果C(consequence)。 先行事件A(antecedents)指那些發(fā)生在行為之前,對行為產生影響的刺激、情境和背景。行為B(behavior)指已經進行或未進行得各種行為,或者希望發(fā)展或改變的行為。后果C(consequence)指行為之后發(fā)生的事件,這些事件可能增加或減少了行為的發(fā)生,也可能對行為的發(fā)生沒有影響。第三章 兒童行為治療的實施第1節(jié) 行為評估一、行為評估的方法1、訪談特別要關注以下一些方面:目標行為的具體表現:兒童具體的動作、言語、表情等。目標行為通常發(fā)生的時間:是否為某特殊時間,早上、上午、下午或晚上,是否有持續(xù)的時間點等目標行為發(fā)生的頻率:一節(jié)課、一天或者

5、一周發(fā)生幾次,每次連續(xù)發(fā)生幾周等等。目標行為發(fā)生的持續(xù)時間:持續(xù)10秒鐘以上,持續(xù)一分鐘以上等等。目標行為通常發(fā)生的地點:是否存在特殊的發(fā)生地點,家里、教室或操場等等。目標行為出現之前通常發(fā)生過什么:父母發(fā)生矛盾、打鈴或者被要求寫作業(yè)等等。目標行為出現之后通常發(fā)生過什么:父母妥協(xié)、教師呵斥或同伴贊賞等等。2、觀察(gunch)3、問卷常用的標準化評估工具有各種智力測驗、各種兒童精神障礙評定量表和各種認知(rn zh)能力評定量表。行為檢測(jin c)表包括:阿肯巴克兒童行為量表(CBCL)、康奈氏問卷、拉特兒童行為問卷。二、行為的評估內容1、目標行為具體描述包括每種被關注行為的發(fā)生頻率、持續(xù)

6、時間、強度等資料,以及與目標行為半生的各種行為。目標行為的先行事件包括目標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活動。目標行為的后果 包括目標行為發(fā)生后,當事兒童自己及周圍人群的反應當時兒童所處各種情境的具體情況家庭、學校、同伴關系等當事兒童的個人特點包括生活習慣、好惡、氣質等。其中了解當事兒童的好惡非常重要,這樣有助于在指定行為治療方案時,確定有效的強化物。目標行為的治療歷史他人已經嘗試過的改變當事兒童問題行為的方法,這可以對行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鑒。三、行為的功能分析1、行為的功能正強化功能:行為能夠給行為者帶來獎勵,包括各種形式。負強化功能:行為能夠導致行為者所討厭的刺激停止。感覺調整功能:行為

7、能夠給個體帶來感覺方面的舒適,包括出現和增加舒服感以及減少不舒服的感覺。2、判斷問題行為的功能3、判斷問題行為功能的合理性為治療提供目標。第二節(jié) 行為的觀察與記錄一、定義目標行為1、精確描述目標行為目標行為不能被進一步分解為更小的行為成分。如果(rgu)目標行為與頻率關系密切,定義的內容(nirng)應該包括目標行為在一段時間內發(fā)生的次數。把已經定義的目標行為告訴其他人,使其他人也能清楚、正確(zhngqu)的理解該行為。2、確定需要和不需要的目標行為 目標行為分類及對應治療方法良好行為不良行為應予強化應予發(fā)展應予擴展應予消除應予減少應予限制定義目標行為并沒有像我能所希望的那樣經常發(fā)生。當事人

8、當前還不會操縱目標行為。良好的行為已經能適當地加以操作,但是這樣的行為發(fā)生或表現在為數有限的若干情境或情況下。該行為應盡可能永遠不再發(fā)生或不再出現,主要是對他人、社會和自身有害的行為。該行為的發(fā)生頻率應該下降,或發(fā)生強度應該減弱。主要是表現的太過分的行為。該行為本身不是問題,但是它發(fā)生在不該表現的環(huán)境中。舉例某兒童吃飯時經常使用手抓食物,只是偶爾使用筷子和湯勺。治療的目標是把使用筷子盒湯勺的行為加強。某兒童吃飯時不能自己使用筷子盒勺子進食。治療的目標是先發(fā)展用湯勺進食,在發(fā)展用筷子進食。某兒童只能在家使用廁所大小便,但不會使用其他地方的廁所,并因此常常尿褲子。治療的目標是把使用廁所的行為擴展到

9、其他情境中。自傷行為、反社會行為等說話粗魯、暴飲、暴食、考試焦慮、社交焦慮等。某兒童隨意在家具、墻、書本、衣服等上面畫畫,畫畫本身不是問題,但應該限制作畫的載體。治療方法正強化法、負強化法、塑造、漸隱、連鎖、代幣制、自我控制、示范模仿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等消退法、正懲罰法、隔離法、反應代價法、差別強化、刺激控制、系統(tǒng)脫敏法、厭惡療法、示范模仿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等二、觀察記錄(jl)的內容1、次數(csh) 2、持續(xù)時間 頻率(pnl)數據表姓名觀察者對記錄行為的定義日期頻率每日總數123456備注:最右列可以是每日也可以是任意適合的時間段,如果在該時間段發(fā)生次數超過6次,可以換行,每出現一次就在

10、格中打“” 持續(xù)時間數據表姓名觀察者對記錄行為的定義日期持續(xù)時間每日持續(xù)時間開始結束開始結束開始結束備注:最右列可以是每日也可以是任意適合的時間段,如果在該時間段發(fā)生次數超過3次,可以換行。3、質量(zhling)有些行為(xngwi)不能按照次數、時間來記錄,而只能從大小、強弱、好壞等質量方面來評估。三、選擇記錄(jl)的方法1、連續(xù)記錄。2、間隔記錄。3、時間樣本記錄。4、使用圖表表示行為變化。 第3節(jié) 行為治療效果的評估方案設計一、AB設計主要有:A-B設計,倒反實驗設計(A-B-A-B),多重基線設計,逐變標準設計和交替治療設計逐變標準設計:分解大的治療目標,讓治療的實施更加有條理,并

11、能及時評估各個分解階段的治療效果,及時治療不能達到最終目標,也不至于前功盡棄。交替治療設計:能針對某種類型的行為問題找到效果較好的治療方法,為進一步的治療提供依據。3.1 A-B設計 基線階段 治療階段基線階段和治療階段缺點:缺乏對因果的判斷優(yōu)點:對于只關心行為是否改變的人來說,實施起來方便3.2 A-B-A-B 設計(倒返實驗設計)A-B-A-B設計(shj)相比于A-B來說:能證明(zhngmng)治療與行為改變存在因果關系如果(rgu)目標行為是危險行為,在A1階段有成效,而在B1停止治療,這存在道德問題;很多行為經過A1治療階段,即使停止治療也很難回到基線水平,因此,A-B-A-B就無

12、法再使用案例: HYPERLINK 幼兒社交退縮游戲矯正的倒返實驗研究_葉平枝.pdf 案例:游戲治療 HYPERLINK 幼兒社交退縮游戲矯正的倒返實驗研究_葉平枝.pdf 5 HYPERLINK 幼兒社交退縮游戲矯正的倒返實驗研究_葉平枝.pdf 歲男童社交退縮3.3 多重基線設計包含A基線階段和B治療階段,包含兩個或以上的行為(可以是不同個體同情境下的行為;相同個體不同情境下的行為;相同個體不同類型的行為)。原則:行為之間要有相互獨立性(比如讀寫算等學習行為)步驟:先對所有行為進行觀察先對第一個行為治療,其他控制在基線階段,待第一個行為治療達到預期目標并趨于穩(wěn)定,則開始第二個行為治療;待

13、第二個行為治療達到預期目標且趨于穩(wěn)定,開始第三個類推注意:在第二個行為治療開始前,已經隨著第一個行為的治療有所改變:應該停止治療,尋找原因(行為之間缺乏相互的獨立性)越晚治療的行為其基線階段越長,越容易產生其他的影響因素,給療效的評估帶來困難。3.3.1 跨主題的多重基線設計對幾個兒童的同一行為進行治療;條件:幾個兒童面臨的情境條件相同相同的背景(智力水平,行為問題的原因等)相同的問題水平(問題行為的頻率、等級)相同的請境條件下治療(場地、環(huán)境、時間)相互之間獨立,盡量避免相互影響案例:幼兒幼兒攻擊性行為裝扮游戲矯正的多基線實驗(shyn)研究(李清,2008)3.3.2 跨行為(xngwi)

14、的多重基線設計同一(tngy)個體的不同行為,在同一情境中治療。難點:不易控制行為之間的相互獨立性案例:雖然不是針對兒童行為治療,但是這種設計方法值得借鑒;此研究的兩種強迫行為其實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所以加上追蹤研究彌補了缺陷。大學生強迫行為的臨床技術干預與效果分析(劉宇艷,2008)3.3.3 跨情境的多重基線設計治療者選定被治療者某項特定(tdng)行為,對其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該行為逐一進行治療。注意(zh y)情境時間(shjin)(早中晚餐)場所(教室,操場)特別的安排(不同的教學安排)優(yōu)缺點:可以評估兒童在不同條件下的行為治療效果;有些行為只在特定情境下發(fā)生,局限性。(國內很少用)3.4

15、 逐變標準設計在治療階段采取逐步實現目標行為的方式,將整個治療階段劃分為惹干個小階段,并預先確定每一個小階段的要求標準,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標行為的方法。案例:腦癱兒童康復訓練個案研究共濟失調型兒童的平衡、協(xié)調性訓練(王輝,2004)3.5 交替治療設計基線階段和治療階段迅速交替并互相比較。不用等治療階段穩(wěn)定再開始下一階段。作用:可以考察兩種或以上行為治療方法對單一行為的治療效果。包括:基線階段、交替治療階段、繼續(xù)治療階段。注:在交替治療階段快速的進行多種治療手段,找到最佳手段在繼續(xù)治療階段實施;雖然實施復雜,但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當事人的權益,最有效的改善行為問題。(國內應用少)缺點(qu

16、din):好幾種方式,有時候很難交替(jiot)進行雖然設計可以交替進行,但是(dnsh)無法控制先行處理對后來處理的殘余影響,很難保證效果是由哪種治療方式帶來的針對的目標行為必須是能夠快速改變的,否則不適合這種方式第四章 強化思考:1、什么是正強化和強化物?2、負強化的作用機制分哪兩種?3、在兒童治療中該如何具體運用正強化?4、在兒童治療中該如何具體運用負強化?5、在現實生活中對正強化和負強化有哪些誤用?第1節(jié) 強化的概念1.1 正強化與負強化強化就是在某種行為發(fā)生后跟隨著強化后果能使該行為頻率增加或維持的過程。正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被翻譯為積極強化,就是

17、在一個行為發(fā)生后,“積極地”給予刺激或者增加刺激的強度,以期達到增強該行為的目的。負強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又被譯為消級強化,就是在行為發(fā)生后,“消極地”撤銷刺激或降低刺激強度,以期達到增強該行為的目的。負強化VS懲罰負強化是撤銷厭惡刺激,懲罰(chngf)則是施加厭惡刺激負強化是為了增加目標行為,懲罰(chngf)是為了降低目標行為負強化(qinghu)案例:班級里有幾個同學總是養(yǎng)不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當同學們都在認真朗讀時,他們都會在一邊擺弄小東西,或者獨自做其他事情。老師觀察到這種情況之后宣布,如果被老師發(fā)現你沒有讀書,就會在下課時取消課間休息時間,抄寫課文的

18、規(guī)定段落。而且不和學生討價還價,一旦發(fā)現,課下及時進行懲罰,多次之后,這些學生為了逃避課下的段落抄寫,課堂上讀書的自覺性和意識逐漸提高。(績效工資-也是一種正強化)正強化還是懲罰-有時候也要看兒童的心理1.2 強化安排連續(xù)強化或間歇強化連續(xù)強化是在每次目標行為發(fā)生后都給予強化,也就是說,目標行為每發(fā)生一次就強化一次。間歇強化則并非對每次目標行為都進行強化,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間隔著對目標行為進行強化。應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連續(xù)強化常常(chngchng)被用來建立和獲得目標行為,間歇強化則常常被用于鞏固和維持目標行為。二者的區(qū)別(qbi)與聯系首先,連續(xù)強化比間隔強化更快的建立目標(mbio)

19、行為第二,連續(xù)強化容易產生“饜足”現象。第三,間隔強化能夠延緩“饜足”現象。注意:先連續(xù)強化后間歇強化的安排并非一成不變一些目標行為不適用連續(xù)強化(獎勵不當,對強化物會饜足)四種間歇強化的及其優(yōu)缺點具體安排方式舉例優(yōu)缺點固定比例只有做出的目標行為達到所要求的次數時,才給與強化結果小明每洗五次碗(固定比例),媽媽就給他買一袋他愛吃的薯片(正強化結果)或者取消她10點前上床睡覺的禁令(負強化結果)兒童獲得強化物的數量與目標行為的表現次數有關,可促進兒童迅速地表現該行為。但是隨著強化結果的獲得,會出現短暫的“停頓”,兒童傾向于“休息休息”,要求的次數越多,給予的強化結果越大,“休息”時間越長。如果要

20、求的次數超過了兒童的極限水平,那么就會導致目標行為的中斷??勺儽壤看螐娀Y果出現前所要求目標行為出現的次數不同 小明媽媽不固定的給小明買愛吃的薯片(正強化結果)或取消他10點前上床睡覺的禁令(負強化結果),又是他洗一次就給她買,又是他洗7次才給她買(可變化比例)兒童不能預測需要的次數,因此強化結果出現后兒童幾乎不傾向于“休息”,并且兒童的行為不容易減退。固定時間間隔只要目標行為發(fā)生,每兩次強化結果出現的時間間隔固定。只要小明洗碗了,媽媽會每個星期三(固定時間間隔)給小明買薯片(正強化結果)或取消他10點前上床睡覺的禁令(負強化結果)兒童能預測時間間隔,因此傾向于長時間的停頓,并盡量少的表現目

21、標行為。這樣的安排不適合用來增強幾次的目標行為??勺儠r間間隔只要目標行為發(fā)生,每兩次強化結果出現的時間間隔不固定只要小明洗碗了,媽媽會隨意確定(可變時間間隔)給小朋友買薯片(正強化結果)或取消他10點前上床睡覺的禁令(負強化結果)兒童不能預測需要的時間,因此強化結果出現后兒童幾乎不傾向于“休息”,并且適合于增強持續(xù)性行為,如認真看書、練習樂器等。1.3 強化物消費性強化(qinghu)物是個使用(shyng)后會逐漸減少或消耗掉的物品。對于兒童來說,這一類強化物基本都能吃,比如冰激凌、飲料、汽水、牛奶、面包、糖果、點心、果汁、巧克力、蛋糕等等?;顒有詮娀?qinghu)物是個體喜歡從事的活動。

22、比如游泳、打球、看電影、逛商場、溜冰、滑板、旅行等。操作性強化物是可供個體玩弄的物品。比如各種球、撲克牌、各種玩具、積木、氣球、口琴等。擁有性強化物是個體希望擁有的物品。對于兒童,比如手表、運動鞋、電腦、獎狀、錢、自行車、書籍、房間、書桌等。社會性強化物是個體喜歡接受的語言、身體和表情刺激。對于兒童來說,主要是口頭鼓勵和身體接觸。(社會強化物)1.4 強化(qinghu)物的選擇對于食品的選用(xunyng)需要注意:法律(fl)和倫理問題很多場合下不方便使用食物使用食物作為強化物要在不嚴重干擾正在進行的目標行為的前提下健康問題對于活動性、操作性和擁有性強化物的選用需要注意:“大件”的使用(易

23、于缺乏彈性)不能違反倫理對于社會性強化物的選用主要要注意濫用問題。有些兒童會認為教師、父母等的鼓勵、關注、身體接觸等并非積極刺激,而是厭惡刺激過度使用獎勵性語言其效果會大大貶值最終無效1.5 逃避與回避在負強化中,行為出現后消除或降低的厭惡刺激被稱為懲罰物(punisher)因此,負強化需要事先使用懲罰物也就是厭惡刺激,待良好行為出現后,再予以撤銷。開始階段,兒童在懲罰物出現后,通過表現良好行為而逃避懲罰物,反復多次后兒童良好的行為得到了增強,這個過程就是逃避反應(escape conditioning)。經過多次逃避,兒童一般會找到懲罰物出現的信號,在懲罰物出現后就表現良好行為,這樣通過表現

24、良好行為回避了懲罰物,同時兒童的良好行為得到增強,這個過程就是回避反應(avoidance conditioning)。負強化主要通過這兩個過程起作用的,負強化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兒童能通過回避反應,建立良好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逃避反應只是過程中的手段。第2節(jié) 正強化(qinghu)的使用實施(shsh)過程目標(mbio)行為確定選擇強化物具體實施脫離治療和隨訪2.1 正強化的正用2.1.1強化良好行為 在家庭中,正強化的實施者主要是家長和其他長輩。正強化技術可以應用在培養(yǎng)良好飲食習慣、促進協(xié)助家務、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強化良好學習態(tài)度和保持適當文明禮貌等方面。在學校里,正強化的實施者主要是教師和

25、其他教育人員。正強化技術可以應用在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作息習慣、同伴交往態(tài)度和技能等方面。注意事項:細心發(fā)現。保持耐心。獎懲一致。建設性贊美。對兒童的的良好行為,多用建設性贊美,少用評價式贊美。建設性贊美及真實的贊賞孩子的行為和情感,包括從具體事實著手描述他的努力和成就,還可以描述自己對他的努力和成就的態(tài)度。這樣孩子就可以對自己保持積極地建設性的態(tài)度。2.1.2改善不良行為在使用正強化對于不良行為進行改善時,主要方法就是注意發(fā)現與不良行為相伴生的良好行為并進行強化。有一些不良行為并非一無是處,善于找到不良行為積極的一面,并加以正強化,同時要避免生氣和無效的批評、說教。案例2

26、.1.3治療精神障礙治療多動障礙、遺尿、兒童恐懼癥;訓練發(fā)育遲滯和障礙兒童的生活自理、學習行為。案例:2.1.4 影響正強化的因素兒童目標行為的發(fā)生與強化的結果之間的間隔時間。兒童目標行為的發(fā)生與強化(qinghu)結果之間的一致性。兒童目標行為發(fā)生的具體情境下強化結果對于(duy)兒童的價值。強化(qinghu)結果的強度。2.2 正強化的誤用P105常見的幾種誤用方式:家長、教師、同伴等給予了過多的關注,因為關注本身是一種社會強化物家長在孩子面前容易妥協(xié),這增強了兒童的不良行為有意識使用正強化,卻因為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或沒有正確的目標行為評估而強化錯誤行為注意觀察兒童個體差異,注意對兒

27、童來說哪些是積極刺激哪些是消極刺激強化沒有制定完整的計劃2.3 有效運用正強化的原則第一、正確選擇目標行為,制定完整的計劃目標行為應是具體的的行為,滿足可觀察、可測量的要求,如微笑、準時上課、疊被子等。目標行為養(yǎng)成后應改用自然地強化物。第二、正確的選擇強化物強化物應該滿足效果明顯、容易獲得、方便目標行為出現后立即呈現、不容易產生“饜足”和短時間可以完成不對目標行為產生干擾這五個要求。強化物應盡可能多樣化因人而異 第三(d sn)、正確實施按照計劃,在目標行為(xngwi)出現后立即呈現強化物(間隔強化不需要,但強化要及時)。呈現強化物后,最好向兒童(r tng)本人描述被強化的具體行為。呈現強

28、化物不需要懲罰呈現物質強化物時最好結合其他社會性強化物,如微笑、口頭表揚、拍拍肩膀等等??陬^表達應避免千篇一律和空洞。呈現強化物時應把握好數量,在有效的前提下盡量少呈現,避免過早產生“饜足”現象。第四、合理使用間歇強化,在目標達成后,使兒童逐漸脫離強化安排。在目標行為穩(wěn)定建立后,逐漸消除食物、玩具、游戲等具體強化物,改用關注、贊美等社會性強化物維持目標行為。尋找與目標行為相關的自然強化物,使用自然強化物維持目標行為。采用逐步加長間距的間歇強化,當間距無限大時結束治療計劃。結束治療后,進行周期性隨訪和評估。第3節(jié) 負強化的使用負強化是在目標行為后減少或撤銷懲罰物也就是厭惡刺激,從而使該行為頻率上

29、升的行為治療技術。在不良行為不斷出現的情況下,采用正強化法,并不能消除這些不良行為,這是就可使用負強化法。案例(n l):案例: 老人家門口有一片公共草地,老人非常享受安靜的在草地上享受陽光??墒悄骋惶扉_始,一群小孩開始來草地上玩,非常吵鬧。老人心里很想把這群小孩趕走,但是這草地畢竟是公共設施。老人知道,越是趕這些孩子走,他們會來玩的更開心。怎么辦呢?老人想了一個辦法。他對這些小孩子說“小朋友們,你們明天繼續(xù)來玩吧,只要你們來,我就給你們一人1美元!”這群小孩子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又來了。這樣幾天之后,老人說 “孩子們,我不能再給你們1美元了。我只能給你們每人0.5美元了?!焙⒆觽冇行┎粣偅?/p>

30、是也接受了。又過了幾天,老人說“從明天開始,我只能給你們每人5美分了?!焙⒆觽冋f“5美分太少了,以后我們再也不來了!” 這個老人太厲害了。他成功的把孩子們來玩的理由從“喜歡”變成了“金錢”,再把“金錢”拿走,消滅了他們來玩的興趣。3.1 負強化(qinghu)的正用影響(yngxing)負強化效果的因素:第一、負強化必須與懲罰配合使用。第二、負強化必須著眼于良好行為。第三,負強化與正強化一樣,行為與結果之間應該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如果兒童違反了規(guī)定,就要對其進行懲罰,并且對同樣的違規(guī)施行同樣的懲罰,不同的人實行的懲罰也要一致。第四、負強化不能使用間歇強化。如果當不良行為與懲罰之間的關系是斷斷續(xù)續(xù)

31、、模模糊糊的時候,兒童就會產生僥幸心理,這樣他為了逃避懲罰二而產生的良性行為就會降低。第五、強化中實施的懲罰要有明確的起始時間,并最好能設置將功抵罪的機會。3.2 負強化的誤用 有效使用(shyng)負強化的原則:第一,在維持目標行為方面,如果逃避反應和回避反應都能起到作用(zuyng),那么應該首選回避反應第二,在建立目標行為方面,首先要經過逃避反應階段,然后才能過渡(gud)到回避反應階段。第三,在使用回避反應過程中,警告信號應該標志著一個強有力的懲罰。第四,負強化應該慎重使用,應為其中包含了施加厭惡刺激,這些厭惡刺激可能給兒童帶來副作用,比如增加兒童的攻擊行為,增加兒童的恐懼和焦慮,使兒

32、童逃避或回避任何與厭惡刺激有關的人和事。第五、負強化應該和正強化聯合使用(shyng)。不僅僅是正強化能夠幫助增強良好行為,他還能抵消負強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五章 懲罰(chngf)第一節(jié) 懲罰(chngf)與懲罰物1.1 正懲罰與負懲罰刺激的出現或刺激強度的增加,導致行為發(fā)生概率的下降就是正懲罰。給臉色,警告,批評,呵斥,罰勞動,體罰刺激的消除或刺激強度的降低,導致行為發(fā)生概率的下降就是負懲罰。隔離,反應代價強化與懲罰分類辨析刺激出現或增加刺激消除或減弱厭惡刺激正懲罰(行為減弱)負強化(行為增加)愉快刺激正強化(行為增加)負懲罰(行為減弱)1.2 懲罰物及其選擇在正懲罰中,行為出現后出現或

33、增加的厭惡刺激被稱為“懲罰物”。體罰、斥責、矯枉過正、體力勞動1.2.1 體罰體罰是指能引起感官疼痛或者不舒服的刺激,包括身體綁縛、鞭打、點擊、高溫、嚴寒、低頻或高頻噪音、雜亂的花色、刺激的強光、惡臭氣味、極端的酸味、極端的辣味、長時間的撓癢等等。體罰后會有不愉快刺激,應盡量避免使用。1.2.2 斥責(chz)斥責是指否定性的言語、姿勢和表情、包括譴責行的瞪眼、不贊同的表情、生氣的臉色、批評、警告、呵斥(hch)等等?!傲R”,斥責往往預示著接下來的懲罰(chngf),并且本身是一種厭惡刺激。有效呵斥的基本原則具體指出所要斥責的行為及被斥責的理由,并指出可供選擇的良好行為。斥責要簡潔明了,語氣堅

34、定。斥責時要保持冷靜,避免發(fā)牢騷。將口頭譴責與否定性的表情和姿勢結合起來。靠近當事兒童進行斥責,面對面的斥責,效果更好。進行斥責時 ,要阻止對當事兒童或其他人具有危險性的行為。 1.2.3 矯枉過正矯枉過正就是在問題發(fā)生后,要求當事人進行與該問題行為有關的費力活動。它包括兩種形式:過度補償(restitution)和積極練習(positive practice)。過度(gud)補償就是問題行為發(fā)生后,不僅必須糾正問題行為造成的環(huán)境影響,而且還要把環(huán)境恢復的比問題行為發(fā)生前更好;積極練習(linx)則是在問題行為發(fā)生后,要求當事人多次重復練習或較長時間的練習與問題行為對立的行為。1.2.4 體力

35、勞動(tllodng)原則:兒童有能力完成并且不會對他造成傷害。1.2.5 懲罰物的選擇對于兒童不良行為,使用懲罰物進行正懲罰并非首選的方法。在使用懲罰之前,首先應該考慮使用消退、差別強化等的方法,或者強化替代的良性行為。如果必須使用強化物,那么需優(yōu)先考慮矯枉過正,然后再考慮斥責,最后再考慮體力勞動和體罰。如果必須使用懲罰物時,選擇的首要標準是確保它的有效性。很多懲罰物看似具有具有懲罰效果,實際上并沒有降低不良行為的作用,反倒可能成為強化不良行為的強化物。多個懲罰物的效果可能好于單個懲罰物。1.3 隔離與反應代價負懲罰是在不良行為后消除或降低某些刺激,從而使得行為概率下降。隔離,反應代價1.3

36、.1 隔離隔離就是在兒童表現出不良行為的時候,及時將其從有較多的強化刺激的環(huán)境轉入一個只有較少強化刺激的環(huán)境中,通過這種處理減少不良行為的表現。 隔離可分為:非排斥性隔離和排斥性隔離非排斥性隔離又叫暫時停止強化活動,是當兒童正在從事有興趣的活動時,如果表現出不良行為,可及時停止其活動等到他表現好時,再讓他繼續(xù)參加。排斥性隔離又叫暫時離開強化情境,是當兒童表現(bioxin)出不良行為時。立刻讓他離開活動現場,進入(jnr)它特定的隔離室(timeout room)。1.3.2 反應(fnyng)代價反應代價就是當兒童做出某個不良行為后,剝奪一定數量的強化物,對于兒童來說可以是錢、代幣、食物、玩

37、具、或者參加喜歡活動的機會等等。前提:兒童已經擁有能夠被拿走的強化物反應代價經常與代幣制聯合使用。李特爾和凱利曾采用這種方法,幫助父母增加孩子的順從行為。在矯正的過程中,首先給孩子一些代幣點數,當兒童不聽教導時,家長以溫和的方式給孩子以申斥,且扣去一些。經過這個程序,兒童的不順從行為比原來減少了50%以上,六個星期以后再測,這種效果依然存在。1.4 懲罰的副作用引發(fā)不良情緒和攻擊行為遷怒于人,還擊引發(fā)對懲罰情境的逃避和回避厭學、逃學等引發(fā)兒童模仿懲罰家庭暴力引發(fā)懲罰的升級孩子越來越“皮”引發(fā)懲罰實施者的心理困擾打孩子的父母內心也很掙扎1.5 影響懲罰(chngf)效果的因素盡量增強與目標不良行

38、為相對應的良好(lingho)行為案例(n l):陶行知與四顆糖果的故事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學校任校長的時候,有一天,他看到一男生正想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陶行知當即制止了他,并告訴他放學時到校長室等候。 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時,那個男孩已經等在門口準備好挨訓了。 看著男孩戒慎戒恐而又叛逆不服的模樣,陶行知并沒有板起嚴肅的面孔,反而從兜里掏出了一粒糖,笑著遞給他,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男孩驚疑地接過糖。 隨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粒糖放到男孩手里,同樣笑著說道:“這粒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勵你!”男孩更

39、驚疑了,眼睛睜得大大的,瞪著手中的糖。 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粒糖,再次把它塞到男孩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個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你砸他,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做斗爭的勇氣,我應該獎勵你?。 ?捏著手中的三粒糖,男孩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后悔的地說:“陶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用這種方式呀!” 這時,陶行知滿意地笑了,隨即又掏出第四塊糖遞過去,說:“為你能夠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再獎勵你一粒糖??上抑挥羞@一粒了,我沒有糖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 面對犯錯誤的學生,陶先生“反其道而行之”,沒有

40、批評,沒有訓斥,沒有讓學生寫所謂的檢查、保證,更沒有找來其家長“共同教育”。平等、親切、和真誠伴隨著整個談話過程,這四粒糖也因此而顯得如此珍貴而沒有半點虛偽和矯飾,讓男孩同時也讓我感受到陶先生的胸襟和風范。 這個小故事反映了一個大道理:陶行知先生善于激勵學生的情感,誘發(fā)他們轉向先進的欲望;能從事件的側面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表揚和肯定,使學生既受到教育又從事件中找回自信。 盡量減少目標不良行為產生的誘發(fā)因素和強化物恰當使用懲罰最開始就使用較嚴厲的懲罰;不良行為出現時立即進行懲罰 第2節(jié) 正懲罰的使用2.1 正懲罰的正用運用不同懲罰物的注意事項體罰:面對兒童特別是幼兒的一些危險行為(摸電門、亂

41、跑馬路、碰取藥品汽油、抓熱水瓶、抓取道具(doj)、爬高、爬欄桿等等),為了防止意外事故發(fā)生,可以使用適當體罰。批評:批評的時候應該批評當事兒童的行為而不是他個人,目的是對他的不良行為予以(yy)指正,并且進行分析,讓他知道自己的不當之處以及改進的方向。警告:對予以警告的行為要明確,對于行為的后果也要明確告知(o zh),在兒童不聽警告而發(fā)生了該行為時應該堅決執(zhí)行警告中的懲罰措施。體力勞動:部分兒童精力充沛,情緒沖動,容易產生暴力行為。如果能讓其進行較大的活動,發(fā)泄過剩精力和舒暢緊張心情,其緊張行為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抑制。過度補償和積極練習:使用前與當事兒童交流和商量,讓他們明白補償和練習的意義

42、和作用,并且在他實施積極練習的時候進行贊揚和獎勵。注:讓矯枉過正收到更好效果的注意事項:矯枉過正應該在不良目標行為發(fā)生后盡可能快的予以實施。必須和說理相結合。矯枉過正的本意并不是使當事兒童不快或難堪。使用前和使用過程中應充分交談、商議,是兒童理解矯枉過正中過度補償和積極練習兩部分的意義,并作出積極配合。積極練習部分應予以強化。在抑制不良行為和消除其后果后,反復操作良好行為。對此,只要符合操作要求,就應及時的肯定、贊揚和獎勵。絕不能把積極練習視為對不良行為的“贖罪”不能無動于衷、漠然處之。應該于正強化相結合。除了對積極部分應予強化外,對當事兒童表現的良好行為應予以及時強化。2.2 正懲罰的誤用切

43、忌先入為主:應先了解情況再做處理切忌氣憤當頭必須(bx)言出必行對于(duy)兒童不能吹毛求疵不能對兒童進行譏諷(jfng)和人格侮辱性評價“家庭軟暴力”2.3 正懲罰的使用原則第一 、正確選擇目標行為,制定完整計劃。為了提高正懲罰的效果,目標行為影視具體的行為,滿足可觀察、可測量的要求。如打自己的頭,語文作業(yè)錯別字,而不是行為類別,如上課不遵守紀律等。選擇一種替換不良行為的良好行為,并加以強化。第二、正確選擇懲罰物。懲罰物選擇時要注意個體差異。確保選擇的懲罰物不會成為實際意義的不良行為的強化物。第三、做好實施前的準備。與當事兒童進行交流和溝通,特別時使用矯枉過正的時候,要清楚講明不良行為出現

44、后的懲罰措施與其他有可能對當事兒童實施懲罰的人進行溝通,統(tǒng)一懲罰標準盡量控制產生不良行為的情景出現,也就是控制不良行為的誘發(fā)因素和強化物第四、正確實施及時實施、平靜實施、盡早實施懲罰不良行為與強化替代行為相結合公平實施懲罰實施(shsh)后不能伴有強化記錄(jl)第3節(jié) 負懲罰(chngf)的使用3.1 隔離技術的使用使用隔離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隔離適用于不良行為由社會性強化維持的情況,若隔離反倒起到強化作用則不應該使用第二、隔離不適用于社會性退縮的兒童第三、如果情境中強化物很貧乏,隔離效果則有限隔離在實施時需要注意幾點:第一、適當選擇隔離地點沒有強化物,不會讓兒童恐懼,容易到達的地方第

45、二、做好實施前的準備為什么被隔離,隔離多久第三、正確實施隔離目標不良行為發(fā)生后立即隔離;實施隔離前保持冷靜,不進行斥責教育;控制隔離時間;使用定時設備;隔離時候讓給其他人轉移注意力第四、隔離結束后跟兒童溝通隔離的原因小資料(zlio):美國的計時隔離法美國孩子計時隔離的“懲罰”方式在媽媽的記憶中,如果小朋友不聽話或耍小脾氣,再甚者違抗爸爸媽媽的指令,一般來說,都會是被批評一通或挨一頓打,這恐怕也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中國式教育傳統(tǒng)吧?但在美國,這種方法不但不可取,而且很多時候,家長還會因此而被貫上“虐童”的罪名,情節(jié)嚴重的可能還會觸犯相關法律。那么,美國的家長們以何種方式來管教孩子?而美國孩子

46、為什么又是如此得聽話與乖巧?一般來說,90以上的美國家庭都會采取Time-Out(計時隔離)的方法。在美國生活了七年之久的媽媽,對此“懲罰”方式也早有所聞,但在明明兩周歲體檢(“ HYPERLINK /s/blog_6f3cdb170102v2eg.html t _blank 滿意而歸且收獲頗豐的兩周歲體檢”)醫(yī)生給的資料中,對此“懲罰”方式才算是有了進一步深入的了解。【讓孩子冷靜而非懲罰】Time-Out(計時隔離),看似是孤立孩子、站墻角的一種懲罰方式,但實際上Time-Out的真含義并不是懲罰,而是利用這個機會讓正在頑皮或耍脾氣的小朋友冷靜一下,這也是為什么媽媽標題中的“懲罰”一詞加了雙

47、引號的原因?!緣堑倪x擇大有學問】計時隔離雖說不是懲罰,但也是讓孩子站墻角的一種方式,這關于墻角的選擇,還是有一定學問的,一定是要在一個安靜無聊的角落(沒有電視、沒有音樂),而且又要在爸爸或媽媽的視線范圍之內;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的關黑屋,或將孩子置于一個陌生的角度,因為這樣做的結果會使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和情緒,不但不利于他們冷靜下來,而且對于日后的身心發(fā)展都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緯r間并不是越長越好】計時隔離并不是時間越長越好,而是根據孩子年齡不同、內心冷靜和平靜下來需要的時間長短不同,一般來說,幾歲的孩子就隔離幾分鐘。象明明小朋友現在滿兩周歲了,那么對其的隔離就最好不要超過兩分鐘,當然也不要短于

48、一分鐘,否則是起不到效果的?!尽傲P站”前先提出警告】作為家長,在孩子“罰站”前一定要先對其提出警告,而且一定要告訴其為什么要“罰站”,比如說有一次明明哭哭鬧鬧地不想吃飯、只想玩,而且還不讓爸爸吃飯,于是媽媽便告訴明明,“你自己不吃飯可以,但爸爸媽媽要吃飯,你如果再不讓爸爸吃飯,媽媽就要罰站啦!”這是對于明明的一種警告,別說,不愿意“受罰”的小朋友還真聽話,立馬乖乖地自己一邊玩去了。事先提出警告可以起到兩個作用:1.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行為的后果將是什么;2.也可以制止孩子行為的繼續(xù)進行(如媽媽對明明提出的警告就制止了小朋友)。【結束隔離后再講道理】如媽媽前文所說到計時隔離是一種【讓孩子冷靜而非懲

49、罰】的方式,因此先冷靜下來,下一步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對其講道理,告訴孩子為什么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今后應該如何改正。如果不給孩子先冷靜下來的機會,這講道理完全是白費功夫,他們是根本聽不進去的。【家長心態(tài)語氣要平和】不管是“罰站”前還是“罰站”后,家長的態(tài)度一定要平和,而不要對孩子大叫大嚷,因為家長的大叫大嚷會給孩子一種錯覺,讓他們認為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本末倒置地認為計時隔離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計時隔離時間一到,即使孩子不認錯,也應該結果;而且如果孩子表現好,主動認錯,那么家長還應該給予一定的口頭表揚或肯定,畢竟這計時隔離也不是對孩子的懲罰嘛!【頻繁使用效果并不佳】有的家

50、長認為,計時隔離的效果如此之好,那么孩子犯錯誤或不聽話,就可以采取此方法,那您就大錯特錯了。任何一種“懲罰”方式,如果對孩子頻繁使用的話,都會使孩子產生一種習以為常的感覺,而且有些孩子甚至還會有如此想法,“不就是Time-Out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因此頻繁使用的效果并不好,家長一定要視情況而定地采取計時隔離,讓孩子真正明白和理解自己犯了錯誤或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緢猿滞蝗碎_始結束】有的媽媽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正在氣頭上呢,孩子罰站,我不愿意理他,時間到了讓爸爸去結束,這也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在此用“一人做事一人當”應該不為過,如果是媽媽開始的計時隔離,那么一定要媽媽告訴孩子“時間到了,計時

51、隔離結束了”,而不是中途換人,請爸爸來善后??偠灾痪湓?,就是堅持同一人開始、同一人結束、中途不要換人。媽媽最后語:也許很多朋友并不贊同媽媽的這種“懲罰”方式,但育兒路上,沒有對與錯之分,只要適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對于明明來說,Time-Out是目前對其最行之有效的“懲罰”方式,而且又是合理合法的,并且醫(yī)生也是持“支持”與“贊同”態(tài)度的,為償不是“懲罰”和管束是明明小朋友的一個好手段?3.2 反應代價(diji)的使用反應代價(diji)在實施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正確選擇目標行為具體的行為,可觀察、可測量正確選擇合適的代價會讓兒童產生遺憾“心痛”的感覺,也不能迅速獲得或找到替代做好實

52、施前的準備應該與兒童溝通(gutng)、商議正確(zhngqu)實施與言語批評(p png)相結合,并與強化相關的良性行為相配合第六章 消退問題:1.什么是消退?2.消退分為哪三種類型?3.在兒童治療中使用消退應注意哪些現象?4.在兒童治療中該如何具體運用消退?5.在現實生活中對消退有哪些誤用?1.1 消退即消弱或撤除該不良行為的強化因素,進而減少該行為的發(fā)生率。消退可分為三種:正強化行為的消退、負強化行為的消退和自動強化行為的消退。正強化行為的消退:有些兒童的不良行為是由正強化建立的,如果削弱或撤銷正強化物,能使行為逐漸減少。案例:“暴力不合作”學生負強化行為的消退:有些兒童的行為是由逃避過

53、程或回避過程建立的,如果削弱或撤銷逃避或回避的可能性,能是行為逐漸減少。案例:“非暴力不合作”學習自動強化行為的消退:有一些不良行為有感覺調整的作用,要消退這類自動強化行為,就必須引起感官刺激的變化和消除。只要行為不再產生具有強化作用的感覺刺激,行為就會逐漸(zhjin)減少。例子(l zi):寫作業(yè)轉筆,聽音樂學習;抓頭發(fā)1.2 消退(xiotu)過程的特點漸進性:在消退的過程中,不良行為是逐漸減少的?!傲⒏鸵娪啊彪y以達到。爆發(fā)性:存在“消退爆發(fā)”現象。指行為一旦不再被強化,其發(fā)生頻率、持續(xù)時間和強度等,經常在開始減少并最終消失之前暫時性地增加。表現:行為頻率增加,情緒躁動,攻擊行為,異常行

54、為恢復性:存在“自發(fā)恢復”現象。指行為停止一段時間以后,當個體再次面臨與原來行為發(fā)生的環(huán)境類似的條件時,其行為再次發(fā)生的傾向。1.3 消退效果的影響因素1.3.1 實施消退前,能否確認目標行為的強化因素保障消退效果的前提條件:認準強化因素,對其撤銷。典型強化因素:關注(好奇、關心、安慰、批評),來自同伴、父母、教師、治療師等。1.3.2 實施消退前,目標行為的強化特性間歇強化所維持的目標行為消退比較難,且更容易發(fā)生消退爆發(fā)和自發(fā)恢復現象。生活中兒童的大部分問題是由間歇強化所維持,因此,消退法將是一個持久戰(zhàn)。1.3.2 實施消退時,能夠嚴格控制和消除強化因素要嚴格控制,“偶爾”反復發(fā)生,消退最終

55、會失敗。補充:有效利用“自然結果”消退不良反應當兒童的錯誤行為發(fā)生時,不去追究其原因,讓這種錯誤行為獲得其自然結果。如:孩子的丟三落四,之后受過經驗教訓,會有改善。注意:對于一些危險行為,比如爬高、摸電門、玩火等,不能使用自然結果。1.3.4 實施消退時,能否強化良性的替代行為消退著眼點:減少不良行為,增加對應的良好行為。強化良性的替代行為與消退不良行為相結合:降低消退的難度,使即使在不良行為的強化因素仍偶爾出現的情況下,該行為也能保持(boch)下降趨勢可以克服消退爆發(fā)(bof)和自動恢復的現象可以提高消退(xiotu)的速度,克服消退過程的漸進性可以利用良性行為取代不良行為,事半功倍第2節(jié)

56、 消退的使用2.1 消退的正用案例:利用“消退”技術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P158 案例:例1:控制“奶奶”這一強化因素例2:撤銷后果“批評”例3:減少“關注”這一強化,順應自然成長例4:撤銷對不良行為的關注,強化良好行為2.2 消退的誤用P160 案例:例1:兒童的良好行為出現時,撤銷了強化因素,則該行為會消退。例2:消退不等于不關注兒童的不良行為。消退并非忽略不良行為本身,而是判斷了不良行為的確是因為受到關注的強化引起,才撤銷對不良行為的關注。例3:教育手段的一致性,不同家庭成員的教育一致性。例4:發(fā)生“消退爆發(fā)”時,冷靜對待,繼續(xù)堅持“消退”2.3 消退的使用原則第一、選擇目標行為,并確定其

57、強化因素具體的行為,可觀察、可測量,如上課發(fā)呆、飯前吃零食等,而不是不遵守紀律、不聽話等范圍很大的目標行為;選擇強化因素能有效識別和人為控制的不良行為作為目標行為;選擇一種替換不良行為的良好行為,選擇合適的強化物做好消退過程中不良行為“爆發(fā)”和打持久戰(zhàn)的心理準備若不良行為的爆發(fā)所導致的結果威脅到人身安全,則不適合用消退第二、做好準備工作搞清楚不良行為的強化特性(間歇、連續(xù)強化,幅度,持續(xù)時間)確定不良行為的基線水平確定相關人員都知道什么行為需要消退(xiotu),什么行為需要強化,確保都可以正確操作挑選合適的消退環(huán)境(hunjng),盡量最少的存在強化因素第三、有效(yuxio)實施消退與兒童

58、溝通,告訴他將要進行消退與相關當事人溝通,取得大家積極配合對目標不良行為始終如一的消退,堅持到底對替代性的良好行為實施強化第四、合理地結束消退對“自發(fā)恢復”現象做好心理準備,堅持消退若消退失敗,原因可能為:撤銷掉的強化因素并非維持為兒童不良行為的主要強化因素;不良行為可能從其他途徑得到了強化;替代性良好行為沒有得到適當強化對替代性的良好行為實施強化也應注意逐漸脫離強化安排第七章 差別強化與刺激控制第1節(jié) 差別強化1.1 差別強化的原理差別強化就是在期望行為后呈現強化物,在非期望行為后,不呈現強化物。針對不同的非期望行為的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主要包括: 1.1.1 低率行為的差別強化(DRL)指當

59、行為出現的頻率低于規(guī)定的水平時呈現強化物。其中,行為出現的比率低于規(guī)定的水平是我們所期待的,因此要在之后安排強化物。行為出現的比率高于規(guī)定的水平是我們所不期待的,因此在之后就不安排強化物。根據安排方式的不同,DRL分為兩種:有限反應(limited responding)的低率行為的差別強化(LR-DRL)空間位置(spaced responding)的低率行為的差別強化(SR-DRL)LR-DRL是指在規(guī)定的時間段內,如果反應次數不超過規(guī)定的數目(shm),就給予強化。SR-DRL是指是指某一行為在特定的時間間隔之后發(fā)生(fshng),就給予強化。1.1.2 零反應的差別(chbi)強化(D

60、RO)零反應的差別強化是指在規(guī)定時間內,如果問題行為不發(fā)生,就給予強化。問題行為不出現是我們所期待的,因此要在之后安排強化物。問題行為出現是我們所不期待的,因此在之后就不安排強化物。根據安排方式的不同,DRO 可分為:固定時段DRO重置時段DRO固定時段DRO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沒有發(fā)生問題行為就予以強化,如果發(fā)生了問題行為就不予強化,并等到這一時間結束后,在開始下一階段。重置時段DRO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沒有發(fā)生問題行為就予以強化,如果發(fā)生了問題行為就不予強化,并且重新開始計時。1.1.3 替代行為的差別強化(DRA)替代行為的差別強化是指對問題行為予強化,而是對良好行為進行強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