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專題1-土壤(一)_第1頁
地理微專題1-土壤(一)_第2頁
地理微專題1-土壤(一)_第3頁
地理微專題1-土壤(一)_第4頁
地理微專題1-土壤(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理微專題1土壤(一)牛肝地是發(fā)育在以紅層軟巖(紅層軟巖是以紅色為主色調的碎屑沉積巖,以陸相沉積為主,巖性以砂巖、泥巖、頁巖為主)為主的區(qū)域,以密集侵蝕溝和風化殼裸露為標志的紅層荒漠。土壤一般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四部分組成(理想土壤成分比:礦物質45%有機質5%水20-30%氣20-30%)。讀我國某地區(qū)不同演替階段下的植物群落與土壤特征變化圖,完成下列各題。24該地區(qū)最可能位于東北平原B.江南丘陵C.青藏高原D.河西走廊25植物群落由常綠闊葉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異B.地表形態(tài)變化C.土壤肥力變化D.過度農業(yè)活動26在該地區(qū)植物群落由常綠闊葉林到牛肝地演替的過程中,土壤特征

2、發(fā)生的變化是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C.土壤中礦物質比重增大D.土壤肥力提高【解題說明】本題組以某地區(qū)不同演替階段下的植物群落與土壤特征變化圖為背景材料,以該地區(qū)可能所在地、植物群落由常綠闊葉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該地區(qū)植物群落由常綠闊葉林到牛肝地演替的過程中,土壤特征發(fā)生的變化為切入點,考查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地域分異的基本規(guī)律、土壤、人類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等相關知識及解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題組難度中等,解題時要注意認真解讀圖中的圖例信息,從圖中準確的提取出在生物的演替過程中生物量及多樣性、有機質與含水量的變化,了解土壤的相關知識。題組第一小題中從材料信息中可以得出牛肝地發(fā)育在紅

3、層軟巖為主的區(qū)域,再根據圖中可以看出當地的群落類型有常綠闊葉林,結合著區(qū)域自然特征就可以判斷出是江南丘陵了。東北平原為黑土,典型植被為落葉林和混交林,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植被主要是高山草甸或草原或草原荒漠,青藏高原以凍土居多。而紅壤大多分布在我國江南丘陵地帶,該區(qū)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典型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第二小題根據圖中信息可以看出在演替過程中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多樣性、土壤有機質及含水率均呈減少趨勢,也就是說演替與土壤的有機質與含水量呈正相關的關系,符合這種土地退化現象的最有可能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破壞植被,引起了水土流失現象,選項中最符合的應該是過度農業(yè)活動。地表形態(tài)變化、肥力變化應該是

4、演替過程中所導致的現象,而不應是主要原因,再則地表形態(tài)如果變?yōu)槠秸麪顟B(tài),土壤肥力變化如果是肥力增加,氣候變異如果變得較適宜的狀態(tài)也不會產生向牛肝地的演替現象。第三小題從資料中可以知道牛肝地最終形成的是以密集侵蝕溝和風化殼裸露為標志的紅層荒漠。侵蝕會使土壤厚度變小,有機質減少。再從題干所給的右圖中可以看到在向牛肝地演替的過程中,土壤有機質與含水量都是減少的。而土壤是由礦物質、有機質、水、空氣和生物組成的生物與非生物的混合體,在有機質減少、水減少、形成荒漠也即生物減少,空氣的比重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礦物質所占的比重肯定會增大。本題組答案:BDC土壤是由礦物質、有機質、水、空氣和生物組成的生物與非生物

5、的混合體。土壤形成開始于有機體生長的地表巖石的風化層,這些有機體在生命活動中進一步分解巖石并從中吸收和集中必需的礦質養(yǎng)分,使陸地表層富集了植物營養(yǎng)元素和含氧有機化合物。土壤與巖石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土壤具有肥力。土壤的物質組成:土壤礦物質:它是土壤的主要組成物質,基本上來自成土母質,母質又起源于巖石,按成因分為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土壤有機質:是指土壤中動植物殘體微生物體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質,是土地壤固相組成部分,它是植物和策生物生命活動所需養(yǎng)分和能量的源泉。土壤水分: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其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水汽凝結也會增加極少量的封水分。而其損耗則主要有土壤蒸發(fā)、植物吸收利用和蒸騰

6、、水分的滲漏和徑流。土壤空氣: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種氣體混合物。以氧氣、氮氣、二氧化碳及水汽為主,土壤中的二氧化碳比大氣中含量高,但氧含量比大氣低。紅壤紅壤為發(fā)育于熱帶和亞熱帶雨林、季雨林或常綠闊葉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堿金屬和堿土金屬而富含鐵、鋁氧化物,呈酸性紅色。紅壤在亞熱帶濕熱氣候常綠闊葉林植被條件下,發(fā)生脫硅富鋁過程和生物富集作用,發(fā)育成紅色、鐵鋁聚集、酸性、鹽基高度不飽和的鐵鋁土。當雨水淋洗時,許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鐵(鋁)最不易溶解,反而會在結晶生成過程中一層層包覆于粘粒外,并形成一個個的粒團,之后也不易被雨水沖刷破壞,因此紅壤在雨水的淋洗下反而發(fā)育構造良好。紅壤是

7、我國亞熱帶濕潤地區(qū)分布的地帶性紅壤,屬中度脫硅富鋁化的鐵鋁土。紅壤主要分布于非洲、亞洲、大洋洲及南美洲、北美洲的低緯度地區(qū),大致以南北緯30為限,常見于熱帶雨林區(qū)。歐洲特別是在地中海東岸和巴爾干半島地區(qū)也有類似于紅壤的土壤存在。東亞地區(qū)北起長江沿岸,南抵南海諸島、南洋群島,東迄臺灣,西至云貴高原及橫斷山脈的范圍為紅壤的重要分布地帶。紅壤地區(qū)雨量大,降雨集中,當地面覆蓋差時,暴雨就造成強烈的水土流失,產生紅漠化現象。紅壤在中國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qū),包括:江西、湖南兩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東南部,廣東、福建北部及貴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蘇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多在北緯25。3

8、1之間的亞熱帶廣大低山丘陵地區(qū)。紅壤呈酸性一一強酸反應,丘陵紅壤一般氮、磷、鉀的供應不足,有效態(tài)鈣、鎂的含量也少。我國南方低山丘陵紅壤有機質含量偏低的自然原因是氣候。1、氣溫。南方地區(qū)氣溫高,土壤有機質分解比較快,有機質積累少土壤比較貧瘠;2、降水。南方地區(qū)降水量大,地表水豐富。土壤中的有機質會隨水流水,導致土壤貧瘠。3、有機質轉化快。南方地區(qū)高溫多雨,微生物數量多,枯枝落葉轉化為植物營養(yǎng)元素,植物來不及吸收的部分就被分解了或隨水流失了。地理微專題1土壤(二)1、有關土壤的形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成土母質是土壤的初始狀態(tài),是土壤有機養(yǎng)分的最初來源B、熱帶地區(qū)土壤厚度比溫帶和其它地區(qū)厚C、從干

9、燥的荒漠地帶到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地帶,物理和生物風化逐漸增強D、在常年溫暖濕潤的氣候下,微生物活動旺盛,土壤有機質含量少2、下列有關土壤的敘述,正確的是森林土壤表層有機質比草原多黃河三角洲沖積土有機質含量高于江南丘陵紅壤發(fā)育在顆粒較細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生物是土壤礦物養(yǎng)分的最初來源解題說明本題組以土壤的形成與敘述為背景材料,以對土壤的形成與特征的敘述正確的說法為切入點,考査土壤的相關知識。題組難度中等,土壤作為大多版本教材中刪去的一部分內容,很多同學并沒有接觸到,但作為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因素中重要的一個,特別是與農業(yè)、生物的分布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所以這個知識點大家不應該去忽略。題組第一小題中成土

10、母質是土壤的初始狀態(tài),是土壤礦物養(yǎng)分的最初來源,而生物殘體才是土壤有機養(yǎng)分的來源,土壤肥力的產生與生物的作用密切相關。降水量豐富的地區(qū),植物生長量多,溫度高的地區(qū),風化殼的發(fā)育較深厚。風化殼的發(fā)育程度與溫度、降水、植物生長量呈正相關。降水量、植物生長量赤道處數值最大,向副熱帶遞減,接著向溫帶遞增,出現第二峰值,最后向極地遞減,直到為0。風化殼的深度與其變化趨勢一致。所以同屬于熱帶的熱帶荒漠地區(qū)風化殼的厚度小,土壤厚度不一定比溫帶和寒帶地區(qū)大。從干燥的荒漠地帶到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地帶,化學和生物風化作用逐漸增強,物理風化作風減弱。土壤有機質多少與枯枝落葉多少及熱量條件有關。溫度較低的地方,微生物

11、作用慢,有機質積累多,高溫濕潤的地區(qū)雖然生物的生長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動旺盛,故土壤積累的有機質少。在常年溫暖濕潤的氣候下,微生物活動旺盛,有機質會迅速被分解,所以有機質含量少。第二小題中一般情況來說,森林土比草原土的有機質含量低。因為有森林植被覆蓋的土壤說明當地氣候比較濕潤,氣溫相對溫暖,或者說在夏季氣溫較高,在這種溫暖濕潤的氣候下,真菌以及其他一些分解有機質的微生物繁殖較快,能夠快速分解地面上的枯枝落葉,導致土壤有機質較低;另外,森林雨水較多,沒有被及時分解的有機質也被雨水沖走。雖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產能力較高,但同時消耗有機質的能力也強,所以,有機質含量較低。南方地區(qū)氣溫高,土壤有機質分解

12、比較快,有機質積累少土壤比較貧瘠;南方地區(qū)降水量大,地表水豐富,淋溶作用強。土壤中的有機質會隨水流走,導致土壤貧瘠。我國南方低山丘陵紅壤有機質含量偏低的自然原因是氣候。南方地區(qū)高溫多雨,微生物數量多微生物枯枝落葉轉化為植物營養(yǎng)元素,植物來不及吸收的部分就被分解了或隨水流失了。而三角洲泥沙及有機物質沉淀較多。而發(fā)育在顆粒較細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細。本題組答案:DB1關于土壤的其它土壤是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是結合陸地環(huán)境各要素的樞紐;是聯(lián)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可以生長植物,從而導致陸地環(huán)境及整個地球面貌發(fā)生根本的改變。土壤形成過程:裸露巖石(母巖)風化作用一一成土母質一一微生物、低等植物改造原始土壤一一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改造一一成熟土壤或更加詳細的過程巖石風化一一形成疏松母質,釋放礦物質養(yǎng)分一一苔蘚等低等植物著生一一積累少量的有機質和養(yǎng)分,形成原始土壤一一高等植物作用一一積累大量有機質和養(yǎng)分,形成成熟土壤。黑土是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