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炎與威茨曼兩種分享經濟理論的比較_第1頁
李炳炎與威茨曼兩種分享經濟理論的比較_第2頁
李炳炎與威茨曼兩種分享經濟理論的比較_第3頁
李炳炎與威茨曼兩種分享經濟理論的比較_第4頁
李炳炎與威茨曼兩種分享經濟理論的比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李炳炎與威茨曼兩種分享經濟理論的比較摘要:本文將我國學者李炳炎提出的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與美國學者威茨曼教授提出的西方分享經濟理論作了比較全面的比較研究。經過客觀的比較分析,在指出兩者存在七點共同之處的同時,著重指出兩者存在的七方面區(qū)別。關鍵詞:分享經濟;比較研究;李炳炎;威茨曼一、兩種分享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及一樣點分享經濟思想是與利益獨占思想相對立的,指各利益集團共享經濟利益的一種經濟思想。我國學者李炳炎教授在?社會主義本錢范疇初探?和?勞動報酬不構成產品本錢的內容?兩篇文章中,首次提出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的核心觀點,即作為新本錢價格的消費資料本錢價格與企業(yè)凈收入的概念,工資不進入本錢、用凈

2、收入分成制取代工資制的觀點。該理論否認了傳統(tǒng)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的工資范疇和利潤范疇,打破了舊的理論體系,提出了價值構成新公式:=+(v+)=+n=新本錢價格+凈產值。隨后,李炳炎教授在?關于建立以凈產值為中心的企業(yè)核算新體系的設想?中進一步提出將凈產值劃分為國家收入、企業(yè)收入和個人收入三部分的觀點及“凈產值分成制的概念,從而提出完好的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的理論公式:=+n,n=n1+n2+n3;公式中代表社會主義商品價值,代表社會主義消費本錢,n代表凈收入,n1代表國家收入,n2代表企業(yè)收入,n3代表個人收入;調整后的凈收入=的一部分+v,的另一部分(稅收)已事先扣除,假如把的兩部分合起來為(1+

3、2),那么=+(1+2)+v=+n=+(n1+n2+n3);調整后的凈收入=n2+n3;調整后凈收入的分配,就是從(n2+n3)中分別劃分出n2與n3兩部分,即分別劃出企業(yè)收入與職工收入。在總結理論與理論經歷后,李炳炎在?新本錢論一種新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及其理論形式?一書中,提出“一種新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即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并對新理論進展了全面總結:提出并界定了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的三個根本范疇,即“自主結合勞動、“需要價值和“社本;進一步明確了作為理論總綱的社會主義價值構成論,明確了新價值的三部分劃分及其次序;開掘了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本錢范疇是消費資料本錢價格的觀點;完善了新消費價格和

4、二次按勞分配論;提出了新的社會主義資金循環(huán)公式;應用新本錢范疇和凈產值范疇建立企業(yè)核算體系和新概念本錢核算方法與本錢控制法;總結了分享經濟理論的理論形式,將“企業(yè)凈收入分成制作為典型形式。美國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馬釘l威茨曼在其1984年所著的?分享經濟?一書中,提出了他的分享經濟理論。威茨曼認為,資本主義“滯脹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現(xiàn)存工資制度的不合理。在工資制經濟中,全部利潤被資本所有者拿走,工資與企業(yè)的經營狀況無關,而與某些外在因素相聯(lián)絡。當經濟運行安康時,固定工資制可作為一種調節(jié)手段,刺激勞動力的有效轉移,自動把勞動力從邊際價值低的地方轉移到高的地方,從而成為在各種不同職業(yè)

5、需求間合理配置勞動力的理想工具。然而,一旦經濟狀況不景氣,隨著社會總需求的萎縮,由于工資是固定的,廠商出于利潤最大化的考慮,只能維持產品的既定價格并通過裁員降低本錢,以便保持勞動本錢與勞動收益的平衡,而這種決策勢必引發(fā)資本主義社會的普遍失業(yè),并反過來加深了需求缺乏,進一步惡化經濟運行,最終導致滯脹。為此,“我們要選擇一種具有自動抵抗失業(yè)和通貨膨脹功能的報酬機制,即工人的工資與某種能恰當反映廠商經營的指數(shù)相聯(lián)絡。分享經濟旨在進步薪酬的可浮動程度,與傳統(tǒng)的薪酬制相比,利潤分享制下的薪酬程度隨市場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薪酬程度如能隨經濟周期的循環(huán)而波動,那么就業(yè)規(guī)模的變化幅度就會縮小,經濟衰退期的失業(yè)程

6、度就會下降。在分享經濟中,企業(yè)的勞動本錢與企業(yè)的產品價格直接掛鉤,任何價格變動都能自動地反響給勞動本錢,因此,分享經濟總是有較少進步價格和較多降低工資的傾向及內在的反通貨膨脹的傾向。在固定工資制條件下,工資報酬與企業(yè)的人數(shù)無關,勞動的平均本錢始終等于勞動的邊際本錢,企業(yè)會因雇傭一單位勞動所追加的勞動本錢等于追加收入而放棄擴大雇員人數(shù)。在分享制條件下,每增加一個工人,其他工人的收入就會略微下降一點。增加的工人使勞動的邊際本錢下降,且低于勞動的平均本錢,企業(yè)追加一小時勞動所帶來的收入增加總是大于追加的本錢。所以,當勞動力市場上有剩余勞動力時,企業(yè)就會選擇擴大消費。正因如此,分享經濟必然具有擴大就業(yè)

7、和增加消費的傾向。比較李炳炎的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與威茨曼的分享經濟理論可看到,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經濟理論體系存在許多共同之處:一是兩者要解決的問題從本質上是一致的,都要解決經濟開展動力缺乏問題。二是兩者的研究出發(fā)點是一致的,都從微觀的企業(yè)行為出發(fā),在分配領域中探尋經濟動力缺乏的原因。三是兩者都以改善現(xiàn)行的經濟刺激構造、建立新的動力刺激機制和微觀經濟根底為目的。四是兩者都把現(xiàn)行的工資制度視為經濟開展動力缺乏的主要根源。五是兩者提出的新方案是一樣的,即建立一種新的利益共享制度來消除傳統(tǒng)的利益矛盾。六是兩者都對勞動者在企業(yè)中的地位給予高度重視,并將其視為影響經濟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七是兩者都把制定新

8、的有效的財稅政策作為新制度運行的保證,強調政府在確定分享比率和推行新制度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二、兩種分享經濟理論的區(qū)別兩種分享經濟理論都是從微觀的企業(yè)行為出發(fā),從分配問題入手,希望通過建立一種新的利益共享制度來消除傳統(tǒng)體制中的利益矛盾,以解決經濟開展動力缺乏的問題。但兩者在許多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一)兩者的理論來源不同威茨曼分享經濟理論的理論來源是日本的勞工制度。日本勞工制度的特點一是終生雇傭制與獎金制度,獎金與工資分開,與利潤掛鉤。從十九世紀末起,利潤分享制度開場在企業(yè)管理中應用。二戰(zhàn)后,西方各國政府紛紛從法律角度規(guī)定了工人參加企業(yè)管理的權利。在理論淵源上,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公

9、司和投資金融律師路易斯凱爾索對員工持股方案的理論和建議作了闡述,他的?資本家宣言:如何通過借貸使800萬工人變成資本家?和?兩要素理論?兩部著作被公認為關于利潤分享思想的經典之作,對薪酬理論的開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理論與理論背景下,威茨曼提出了西方分享經濟理論。李炳炎的分享經濟理論源于?資本論?中關于社會主義商品本錢范疇的一個直接闡述。在這一闡述中,馬克思指出,社會主義商品本錢的經濟本質是“已經消耗的消費資料的本錢價格。這說明,社會主義商品價值由和新價值兩部分構成,新價值包括工人的工資和工人為自己占有的剩余價值。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的理論來源于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村實行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

10、責任制所引發(fā)的新的經濟思維。安徽鳳陽小崗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分配方案規(guī)定:消費所得的農產品除扣除補償消費掉的消費資料和各項社會基金(包括用于擴大再消費的基金、后備基金、一般管理基金、公共福利基金等)外,剩余部分直接歸農戶所有。由價值構成公式表示,那么為-=v,或-n1-n2=n3。式中,為總的產品價值,為已消耗的消費資料的補償價值,為公共需要價值,v為個人需要價值,n1為國家需要價值,n2為集體需要價值,n3為個人需要價值。這一價值構成公式是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的核心。這一分配公式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城市集體企業(yè)改革中被開展為“除本分成制的分配方法,直接構成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的方法論基矗

11、“除本分成制的詳細做法就是從企業(yè)每月的實現(xiàn)銷售收入中,扣除職工工資以外的一切本錢支出后,剩余部分為企業(yè)的純收入;將純收入按上級核準的比例分作兩部分:一部分為企業(yè)分成額(包括應上繳的所得稅和合作事業(yè)基金),另一部分為職工工資總額。工資不包括在本錢中。實行工分制浮開工資,職工收入隨企業(yè)經營狀況和個人勞動量而浮動。(二)兩者的理論研究目的和出發(fā)點不同威茨曼分享經濟理論從解決資本主義“滯脹這一經濟頑癥出發(fā),以尋找“滯脹的原因為目的,側重于分析分享制度對解決就業(yè)和通貨膨脹問題的緩解作用。同時,從利潤分享制度的開展上看,利潤分享方案的施行數(shù)量與罷工事件的數(shù)量有著親密的聯(lián)絡,利潤分享明顯帶有抑制工會運動,調

12、節(jié)勞資糾紛的傾向。然而李炳炎的分享經濟理論的目的是讓全體人民更好地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是把自主結合勞動所有制看作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應然形式,試圖說明企業(yè)凈收入分成制是建立自主結合勞動所有制的根本途徑。它可使國家、企業(yè)和職工三者結成利益共同體,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動力驅使下,實現(xiàn)國家、企業(yè)和個人三者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分享。(三)兩者內容的廣泛程度不同威茨曼的分享經濟理論只包含改變工資制度對經濟的影響,并未涉及所有制和企業(yè)控制權的問題。他曾表示,分享制的關鍵不在于誰擁有所有權,而在于工人參與利潤分享,認為分享制是重新分配企業(yè)收益,而不是重新分配企業(yè)資產。李炳炎認為,自主結合勞動所有制是勞動者因擁有公

13、有消費資料所有權與支配權、自身勞動力的支配權及勞動產品的支配權進而勞動者是作為主體來使用消費資料,為自己創(chuàng)造財富的公有制形式。它是一種多層次的公有制形式,可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社會所有制,即社會主義一國范圍內的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全社會消費力的總和,屬于整體自主結合勞動;第二個層次是集體所有制,即在一個或大或小的部分實現(xiàn)自主結合勞動,自主結合勞動者以“總體工人的形式存在;第三個層次是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自主勞動者個人構成結合體的細胞。這種個人所有制就是馬克思在當年要求重建的個人所有制,即實現(xiàn)勞動者個人對消費資料、勞動力和產品的個人所有權。穩(wěn)固社會主義公有制就是要其按自主結合勞動三個要求

14、改造原有的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而只有將傳統(tǒng)的以工資制和利潤制為核心的企業(yè)經營機制改造成企業(yè)凈收入分成制,才能使國家、集體、個人實現(xiàn)各自的所有權,充分有效地發(fā)揮各自的職能,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主結合勞動,促進社會消費力的開展,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裕。顯然,李炳炎的分享經濟理論包含內容更加全面。(四)兩者的根本原理不同威茨曼的分享經濟理論主張應通過可變的收入和穩(wěn)定的就業(yè)來發(fā)揮作用,通過降低單個工人收入來保持廠商收益,從而消除廠商裁員的意愿,保持就業(yè)率。而李炳炎的分享經濟理論認為,中國的充分就業(yè)不全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xiàn),勞動報酬制度難以對企業(yè)就業(yè)量起作用,凈收入分成制不能引致就業(yè)量的變化,而只能通過真正實現(xiàn)

15、按勞分配來調節(jié)個人勞動收入的變化。(五)兩者對待勞動者的態(tài)度不同威茨曼的分享經濟理論在處理勞動和資本的關系時,對勞動者的利益維護不夠。他成認在經濟繁榮時,固定工資制能自動地將勞動力從邊際價值低的地方轉移到高的地方,可刺激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從而成為在各種不同的職業(yè)需求間合理配置勞動力的理想工具。而在經濟衰退時,根據(jù)威茨曼的理論,“滯脹被歸咎為工資的剛性,似乎經濟衰退是由工人的工資太高造成的。工人的人均收入與企業(yè)的產量、就業(yè)量和收益之間存在反向關系,而企業(yè)總工資額、總收益、總利潤都會因就業(yè)量增加而上升,工人的人均收入那么會下降。在威茨曼的分享經濟理論里,工人面臨的選擇,要么是丟掉工作并堅持固定工資

16、制,要么是實行分享經濟制度,保住工作但減少收入,不管哪一樣都是對工人利益的損害。而李炳炎認為,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所主張的凈收入分成制因根據(jù)按勞分配原那么,工人的報酬直接與自己的勞動量和企業(yè)的經濟效益相聯(lián)絡,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會出現(xiàn)分配過程中工人收入與企業(yè)效益呈反向變動的情況。而且不管在經濟繁榮還是經濟衰退時,李炳炎教授的分享經濟理論都能起到保護勞動者利益、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的作用。(六)兩者對實現(xiàn)公平的作用是不同的威茨曼的分享經濟理論是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克制滯脹而提出的一種旨在改變勞動報酬分配制度的一種微觀經濟理論,雖然在形式上是雇員和資本家共同分享利潤,但本質仍是按資分配,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

17、公平的收入分享。這一點國內學者姚海明教授早已做過分析:“威茨曼始終把勞動的邊際價值作為確定分享比例的根據(jù),無論是完全分享還是混合分享,工人的收入只能相當于勞動的邊際價值。假如增加工資,哪怕是增加一個美元,由于新工人的不斷涌入,企業(yè)產量的不斷增加,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工人的工資也會降下來,直到恢復原來的工資程度;假如減少工人的工資,工人會分開公司,導致在業(yè)工人勞動的邊際收益增加,迫使公司把工資恢復到原來的程度,否那么公司將無法維持它所需要的勞動者。由此可見,威茨曼的分享經濟制度仍是圍繞著薩伊的工資鐵律展開的,他所提出的分享收入方案,只不過將原來直接按勞動的邊際價值確定每個工人的工資額,改為按公司

18、總收入的比例來分發(fā)工資。工人沒有多得到一分錢,資本家也沒有少拿一個子。而李炳炎提出的公有制凈收入分成制那么不同,因為社會主義消費資料公有制的性質和按勞分配的本質要求就是企業(yè)勞動者集體決定必要的社會扣除后的新價值的分配,因此實現(xiàn)真正的收入分享順理成章。凈收入分成制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及按勞分配條件下對新創(chuàng)造價值的分享,它可使國家、企業(yè)和職工三者結成利益共同體,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動力驅使下,實現(xiàn)國家、企業(yè)和個人三者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分享,這是威茨曼分享經濟理論所無法比較的。(七)兩者的立論根底不同威茨曼分享經濟理論以資產階級主流經濟學為根底,通過分享制調整資本主義消費關系,為挽救資本主義私有制效勞。李炳炎的分享經濟理論以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為根底,從社會主義商品特殊的價值構成出發(fā),通過改革分配制度,實現(xiàn)按勞分配,以穩(wěn)固壯大公有制,使勞動者致富,為勞動人民的共同富裕效勞。三、結論通過對李炳炎教授與威茨曼兩種分享經濟理論的比較研究可看出,由于社會制度的根本差異,社會主義利益分享制度有著更好的施行條件和良好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