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語言哲學的流派分野與共同特征_第1頁
先秦語言哲學的流派分野與共同特征_第2頁
先秦語言哲學的流派分野與共同特征_第3頁
先秦語言哲學的流派分野與共同特征_第4頁
先秦語言哲學的流派分野與共同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先秦語言哲學的流派分野與共同特征編者按:語言不僅僅是交際工具,而是人的存在方式,并且具有民族性。因此,以語言為對象,以分析和解釋為方法,以提醒人及其世界為目的的語言哲學,就不得不將中國人的存在方式漢語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于是,中國哲學中的語言哲學反思和分析、解釋漢語兩個論題就突顯出來。本發(fā)魏義霞教授的文章屬于第一個論題。提要:先秦諸子都對語言問題倍加關注,致使語言哲學成為先秦的顯學。一方面,各家對語言的認定并不一樣,形成了三個主要流派,即孔子代表的德行派、老莊代表的本體派和由墨子、名家、法家、荀子組成的邏輯派。另一方面,三派的觀點具有共同特征:第一,注重名實關系,具有濃郁的正名情結;第二,對語

2、言持否認、慎重態(tài)度,乃至無言成為共同結局。先秦語言哲學的共同特征表達并濃縮了中國古代哲學、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本位和人文情懷,歸根結蒂是為了道德的完善和正名的需要。關鍵詞:先秦語言哲學;德行派;本體派;邏輯派;正名ThenharateristisandInterrelatinshipsangthePrinipalShlsfLinguistiPhilsphyinthePreQinPeridEiYixia(HEIlngjiangUniversity,Harbin150080,hina)AllgenresinthepreQinphilsphyarenerntlinguistiphilsphy,thisak

3、ethelinguistiphilsphytbeakindfprinentsubjet.Differentgenreshavedifferentgnizanefrthelinguistiphilsphy.Theyfredthreeshlsainly:thsearethevirtueshlrepresentedbynfuius;thenuennshlrepresentedbyLatzuandhuanghu;thelgishlrepresentedbytse,ingjia,FajiaandHsuntsu.nthetherhand,thesethreeshlshavethensubjetfrling

4、uistiphilsphy.Firstly,theyallpayreattentinntherelatinshipbeteenthenunandtherealexistene,theyhaveplexfrninalretifiatin;sendly,theirlanguageisbthautiusandnegative,andasaresult,nnspeakingisfrequentlybasedupnnnsensusThenfeatureflinguistiphilsphyinpreQinperidnentratedebdienttheethisstandardandthehuanityf

5、hineseanientphilsphyandthetraditinalulture.Inthefinalanalysis,thisistheanifestatinfralnsuatinandtheneedfrninalretifiatin.Keyrds:preQinphilsphy;linguistiphilsphy;virtueshl;nuennshl;lgishl;ninalretifiatin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亂不安。社會現(xiàn)實的急劇變化使舊有的名已經(jīng)跟不上實的變化,名與實的關系由此變得非常緊張。名實相怨的社會現(xiàn)實使名與實如何相符日益突顯出來,成為迫切的社會課題。諸子百家從不同的立嘗觀

6、點出發(fā)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德行派、本體派和邏輯派。1德行派德行派專門從語言與道德行為的關系入手討論語言,其代表人物是儒家的創(chuàng)造人孔子??鬃訉φZ言極其重視,并從言與德、言與行、言與禮和言與政的關系切入語言問題,形成了獨具儒家特色的德行派。其一,在言與德的關系上,孔子講究語言的樸實真誠,對花言巧語(侫)特別反感認為花言巧語是道德的大敵,尤其與正直的品德相左。所以,?論語?中屢屢出現(xiàn)這樣的話語:巧言亂德(?論語衛(wèi)靈公?);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鬃又苑磳ㄑ郧烧Z、巧舌如簧,是為了杜絕心口不一、言不由衷的現(xiàn)象。他告訴人們言思忠,要講真話、實話,不說謊話、假話和沒有根據(jù)

7、的話,與人交談要保證內容真實、態(tài)度誠懇。其二,在言與行的關系上,孔子要求言行一致,不僅以光說不行為恥,而且恥于言過其實。為了防止說大話、說空話,他要求人在說之前想想是否可以做到,最好是做了之后再說。有鑒于此,孔子一再強調: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其三,在言與禮的關系上,孔子要求非禮勿言,強調言要符合禮的要求和規(guī)定,使言成為克己復禮的詳細條目之一。不僅如此,孔子注意在不同場合、對待不同身份或不同智力的人采取不同的話語方式、講述或議論不同的話題等等。據(jù)記載: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

8、上大夫言,訚訚如也(?論語鄉(xiāng)黨?)。或畢恭畢敬,緊張得好似連話都說不出來了;或語言流暢,謹小慎微;或侃侃而談、和顏悅色,和盤托出??梢?孔子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身份的對象選擇了不同的言說方式和內容。其四,在言與治的關系上,孔子注意到了人的言說方式和內容與政治環(huán)境清濁的聯(lián)絡,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論語憲問?)。循著這個邏輯,既然國家政治環(huán)境如何在言上有所反映,那么,言便成為政治環(huán)境最好的指示器和晴雨表,甚至決定國家治理和天下興衰。鑒于上述認識,孔子把語言慎重與人的思想品質聯(lián)絡起來,認為語言慎重是君子的品行之一。2本體派本體派側重從語言與宇宙本體的關系入手闡釋語言問題,具有濃郁的形

9、而上學意蘊,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道家之道與言具有與生俱來的不解之緣,道的特征和存在狀態(tài)注定了老莊語言哲學的重心在本體和認識領域。?老子?全書的第一句話即開宗明義地指出了道與言的關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在此,他強調道不可言說或命名,告訴人加以言說或命名的道已經(jīng)不是道本身了。然而,否認道可言說本身即是在用言喻道、指道,也是對道的一種言說盡管是否認意義上的。同時,道的超言絕象反過來又使道擺脫不了與言的重重糾葛。例如,在命名上,作為天地本始的道就是無可言表的無名盡管在名前加了個無,但還是與言扯上了關系;道無名的結果是別名眾多,正如老子聲明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

10、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在否認道有名的同時用道、大稱謂道一樣,道因無名而使諸多別名紛至沓來;道與言的關系也使言像道一樣成為關注焦點。莊子對宇宙本體道與言的關系的闡述較之老子更為深化和全面。第一,在道的命名問題上,莊子堅持道不當名:一面竭力肯定道的存在,一面斷然否認道有形象、聲音等感性特征。道的無形、無聲和無為注定了道的無名,即道不當名。這正如莊子所說: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莊子知北游?)。既然道不能用名稱來指謂、用任何名詞來稱謂道都不恰當,那么語言(名)便不能進入道的領地。可見,道本身就排擠語言(名、稱謂)。第二,莊子確信道不可言。道的不當名本身即暗示乃至注定了道的不可言說。由于道只

11、有本體沒有現(xiàn)象、只有存在沒有屬性,所以人們永遠也無法用語言去描繪、界定或接近道。對此,莊子斷言: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莊子齊物論?)。第三,莊子認為道不可聞,并且推論說:使道而可獻,那么人莫不獻之于其君;使道而可進,那么人莫不進之于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那么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那么人莫不與其子孫(?莊子天運?)。在他看來,假如道可以晉獻、傳遞、口授或贈與的話,那么人首先會使自己之君、親、兄弟和子孫成為受惠者,人無法與其尊、其親分享道的事實證明了道是不可交流中國論文聯(lián)盟.Ll.或傳授的。轉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道家之道無聲無形、無象無名已經(jīng)使言對道的命名、描繪和傳遞捉襟見肘,而老莊

12、對語言功能的認定更是以敏銳的哲思抓住了語言的內在缺陷。老子否認語言的認識功能,確信語言的真與善是脫節(jié)的:真實的話語失雅,文雅的語言失真。鑒于語言這種無法克制的致命缺陷,有智慧的人自然對它敬而遠之。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五十六章?)?;趯ρ缘娜绱苏J定,他強調: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老子第五章?)。放棄言而選擇不言,致使無言成了最后歸宿。與老子完全否認言的作用相比,莊子對語言予以一定程度的肯定,在認知領域成認語言具有一定功能。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莊子齊物論?)說明,人類說話與自然界的吹風不同,總要表達一定的內容。莊子的這一說法

13、肯定了語言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他對語言的才能作了保存:第一,指出語言的認知才能是有限的。為了更好地說明語言的能與不能,莊子劃定了語言的才能權限: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莊子秋水?)。按照這種說法,語言只能表達物之粗事物的外在屬性,如形與色、聲與名等;而物之精事物的內在本質和本體那么是不可言傳的。第二,提醒了語言的不確定性和片面性。莊子斷言,其(指語言引者注)所言者特未定也(?莊子齊物論?):一方面,語言的主體不是確定的,人我、彼此是相對的;另一方面,語言的內容是不確定的,隨著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由于人我各有自己的是非

14、觀念,由于事物帶有可與不可、然與不然的兩面性,最終導致語言的片面性。況且,整個世界是一個無限變化的過程,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是無限的。所以,任何語言表達出來的認識都是片面的一管之見或一面之詞,而不可能概括事物的全貌。這說明,是語言使道變得支離破碎,最終掩蓋了其真實情況。換言之,在語言的參與下,人不能越來越接近世界的本質和真相,反而離世界越來越遠?;谘缘姆N種表現(xiàn),莊子讓人忘言、不言、無言和去言,即使在與別人交談而不得不言時,也要口言而心未嘗言。眾所周知,西方哲學的語言轉向發(fā)生在現(xiàn)代哲學時期,而中國語言哲學的興盛那么出如今中國哲學的發(fā)端時期,早在先秦,中國的語言哲學就流派紛呈、蔚為大觀。形

15、成這種場面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條是中國哲學的宇宙本體以道為代表具有高度抽象性,不同于古希臘的詳細存在如作為始基的原子、火等等。這使語言是否能表達抽象的宇宙本體成為中國哲學與生俱來的一個問題。于是,語言哲學的本體派應運而生。3邏輯派邏輯派側重從思維形式和邏輯角度如名與實的關系、命名的方式和原那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命題判斷推理的形式以及思維規(guī)律等研究語言,是對語言本身的研究,有別于從言與德或言與道的關系切入的研究思路。邏輯派由墨家、名家、法家和儒家的學者共同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墨子、惠施、公孫龍、韓非和荀子等。墨子第一次提出辯、故等邏輯概念,在反駁別人的觀點時常說子未察吾意之類,未明其故

16、也,并把無故從有故作為辯論的根本原那么。同時,他斷言:瞽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貴義?)。這些都說明,墨子始終試圖通過對名取關系的設立糾正名實不符。在此根底上,墨子進一步指出,名實是否相符決定了語言的真?zhèn)?、當?語言可以通過實經(jīng)歷來斷定。基于這種認識,他強調言必立儀,把天志、百姓耳目之實、先王和利視為判別言談真?zhèn)?、當否、善惡的標準。對于為何給言談設立標準以及何為標準,書云: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談、由文學之為道也,那么不可而不先立義法。假設言而無義,譬猶立朝夕于員鈞之上也,那么雖有巧工,必不能的正焉。然今天下之情偽,未可得而識也,故使言有三法。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

17、者。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于其原之也?徵以先王之書(?墨子非命中?);凡言凡動,合于三代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者為之;凡言凡動,合于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舍之(?墨子貴義?)。以擅長辯論著稱的名家在辯論中注重分析名詞、概念的異同,始終以名為研究對象。其中,惠施代表的合同異派強調事物的普遍聯(lián)絡和不斷開展,認為事物的差異是相對于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而言的,只有相對的意義。因此,人們應該否認差異的界限,成認一切對立都是無條件的同一。公孫龍代表的離堅白派注重事物和名稱的差異、獨立和穩(wěn)定性,強調不同名實的不同質的規(guī)定性和開展的中斷性,認為萬物各自獨立、互不一樣即使是同一事物的各種屬

18、性(如堅與白)也是互不相關的,從而否認事物和概念之間的聯(lián)絡。這兩派各持一端,卻都以名實關系為研究對象,始終關注語言與世界的關系。對于名實關系,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提出了參驗的觀點,認為人的言辭是否可靠、觀點是否正確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和實際成效來加以驗證,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韓非子奸劫弒臣?)。在他的思想中,形名或稱刑名指事與言,有時稱實與名,即事物與語詞、概念。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韓非指出,名以形為本,形名相符,形名參同。儒家主要代表荀子繼續(xù)了孔子的正名話題,卻是沿著邏輯派的思路進展的。與此相關,對于名實問題,他首先揭露了人們對名實關系的三種錯誤做法三惑:其一,惑于用名以亂名,犯了偷

19、換概念的錯誤;其二,惑于用實以亂名,用個別事實擾亂一般概念;其三,惑于用名以亂實,違犯大家使用名詞、概念的共同習慣,利用名詞、概念的不同來抹殺事實。針對這些錯誤,荀子從正名開場,把正確地給事物命名作為第一步。對于命名的原那么和方法,他堅持制名以指實:同那么同之,異那么異之,實異那么名異,實同那么名同。知異實者之異名,故使異實者莫不異名也。在對事物進展準確命名的根底上,荀子主張:實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說,說不喻然后辯。(均見?荀子正名?)為此,荀子專門研究命、辭、說和辯等思維形式,試圖通過正確的邏輯命題和推理確保語言的準確、恰當。4先秦語言哲學的共同特征德行派、本體派和邏輯派構成

20、了先秦語言哲學的主要流派。各派語言哲學都是對當時社會名實相怨的解決方案,其立言宗旨、關注熱點和根本態(tài)度是一致的,這些構成了先秦語言哲學的共同特征。4.1熱衷名實關系和正名情結從根本上說,先秦語言哲學不是純粹思辨的產(chǎn)物,而是對現(xiàn)實社會的回應。詳細地說,春秋戰(zhàn)國之時,社會動亂不安,急劇變化的社會場面導致了名實相怨,名與實的不符反過來加劇了思想界的爭論。作為對現(xiàn)實問題的答復,先秦語言哲學發(fā)端于孔子的必也正名乎。書載: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那么言不順,言不順那么事不成,事不成那么禮樂不興,禮樂不興那么刑罰不中,刑罰不中那么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

21、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論語子路?)。假如名實不符的社會現(xiàn)實注定正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話,那么正名的需要反過來又引發(fā)了對名實關系的深化研究和討論,致使正名成為各派語言哲學的立言宗旨和主要內容。于是,由孔子的正名引發(fā)的有關名實關系的辯論成為先秦語言哲學的中心話題,先秦語言哲學從正名始,以正名終。同時,正名的立言宗旨使先秦語言哲學圍繞著名與實的關系展開,名與實能否相符以及如何相符一直是各派共同關心的主要內容。轉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正是在正名的統(tǒng)領下,先秦語言哲學的精力不僅用于揭露名實不符的社會現(xiàn)實和不良后果、追究名實不符的根源、論證名實相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且主要用于為名實相符提出施行方

22、案??梢哉f,各派從不同角度共同指向了名實相符名實相符是各派共同的理論旨歸。在德行派的闡述中,言與德的層面反對巧言亂德,目的是強調言與德統(tǒng)一、心口一致;言與行的層面主張先行后言是為了防止言過其實、言行脫離,追求言行一致;言與禮的層面主張非禮勿言,旨在使所言符合自己的名分等等。墨子主張言必立儀。在他看來,通過設立標準加以檢驗,語言的真?zhèn)?、當否一目了?于是可以杜絕名實不符的現(xiàn)象,從而使當下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的場面變?yōu)橐煌煜轮x、一同其國之義。韓非基于法家的立場運用賞罰二柄治天下,貫徹的照舊是名實相符的宗旨和原那么。在他看來,法術的首要步驟是伸明法律概念、確定法律標準,形名參同才能賞罰得當。為此,

23、韓非要求審察名的涵義,辨明事物的類別,做到名實必須絕對同一,不得有半點差異。對此,他解釋說:刑名者,言與事也。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那么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那么罰。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那么罰,非罰小功也,罰功不當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罰,非不說于大功也,以為不當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罰(?韓非子二柄?)。在這里,名與實的關系轉化或詳細化為言與事的關系,但名實相符的原那么卻絲毫沒有改變:君根據(jù)臣所陳之言授予其事(工作、職務和名分),臣所做的工作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名分職位,功、事、言當那么賞,功、事、言不當那么罰。在功、事、言不當中,言大功小者

24、罰,言小功大者亦罰。在詳細的工作中,瀆職、瀆職者罰,僭越、越職者亦罰。韓昭侯醉寢的故事生動地表達了這一原那么。4.2批判、反思視角和無言情結面對名不副實的現(xiàn)實,先秦語言哲學始終以反思、批判的視角論及語言,大都以揭露言之弊端為己任,習慣于從語言的弱點、缺陷、無能和破壞力等消極面來審視語言。在先秦哲學的視界中,語言的消極意義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言與德行的脫離和對德的破壞。孔子的巧言亂德提醒出言對德的破壞和對人的本質的假裝,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憲問?)明確指出了言與德的別離。莊子也有類似議論: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莊子徐無鬼?)。其二,言對真相的掩蓋。孔子主張聽

25、其言而觀其行,這是受到言行不一的震撼提出的。本體派尤其強調語言具有主觀性和片面性,進而聲稱用語言去命名、描繪或交流會掩蓋道和世界的真相。其三,語言本身具有與生俱來、不可克制的致命弱點和缺陷。老子提醒了言與真、美和藹的別離。莊子在為語言劃界、限制語言權利的同時,對語言的無能、無奈刻畫得入木三分。其四,給人帶來煩惱和爭論,導致人交往的異化。莊子指出,帶有偏見和片面性的語言使人固執(zhí)己見、陷于一隅,是各種爭端的由來。進而言之,先秦哲學對語言的如此認定注定了無言的結局。上述三個主要流派盡管是從不同角度闡述語言的,卻都對語言持消極或慎重態(tài)度。這首先表如今其詞語搭配和話語構造中。其實,用不著過多留意即可發(fā)現(xiàn)

26、,先秦語言哲學在言前多加否認詞,從無言、去言、忘言到不言等等,諸如此類、屢見不鮮;此外,還有限制(不是限定)詞,從謹言、慎言到訥言等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就對語言的根本態(tài)度來說,名實相怨的社會陰影和反思維度使先秦哲學對語言的闡釋不是暢想的、憧憬的,而是現(xiàn)實的、批判的。結果是,盡管思想大異其趣,但在標榜予欲無言上,孔子與崇尚無言的老子走到了一起。無言、不言、去言和忘言那么是莊子對待語言的根本態(tài)度。在他看來,既然語言阻礙道的顯現(xiàn)和本真,那么,人最明智的態(tài)度只能是對道不聞不問、保持沉默;既然道不可言、道不可道之道的后果勢必造成對道的破壞,那么,為了體道只有拋棄語言。5先秦語言哲學的倫理本位和交往情

27、結倫理本位是中國哲學和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特征,以倫理本位著稱于世的中國古代哲學影響并注定了先秦語言哲學的倫理本位。作為古代哲學和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局部,先秦語言哲學的倫理本位不僅是古代哲學制約、影響的結果,而且成為古代哲學倫理本位的組成局部。從立言宗旨來看,先秦三大語言流派雖然各有理論側重,卻以道德為共同歸宿。在這方面,以道德的視角討論語言的德行派自不待言,即使是熱衷于言與道之關系而側重本體、認識領域的本體派最終也把言歸結為道德問題。正因為如此,孔子和老子一起強調語言的真實誠信,主張語言表達的內容要符合忠信原那么??鬃拥难运贾??論語季氏?)與老子的言善信(?老子第八章?)說的是一個意思。莊子標榜的不

28、言是一種基于有知的修養(yǎng)和心態(tài)。因此,它是一種道德修養(yǎng),標志著得道的、常人沒有到達的精神境界。例如,在著名的知北游寓言中,面對知的發(fā)問,三個被請教對象的反映表達了不同的修養(yǎng)境界:無為謂不答,因為他不知答,不認為需要用語言來答復用語言或與人交流的方法得道本身就是錯誤的;狂屈雖然想答復,由于到達了忘言的道德境界和精神狀態(tài),最終還是因為忘其所欲言而使知不得問;黃帝和知那么離道甚遠一個因為予以答復,一個因為對道向別人發(fā)問。從中可見,莊子認定最高的境界是不言,不言是得道之人道德完美的表現(xiàn),言或不言直接表達了一個人的道德境界。邏輯派的討論側重認識和邏輯領域,在先秦三大語言哲學流派中離倫理、道德領域最遠。盡管

29、如此,正名的宗旨使其為道德立言,并以倫理、道德為歸宿。墨子指出,今天下之諸侯,有譽義之名而不察其實也。此譬猶盲者之與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墨子非攻下?)對義之名實的關注決定了墨子研究語言的致思方向,也注定了其語言研究以義為歸宿。假如說義是墨子倫理體系的核心的話,那么,語言哲學那么是論證倫理思想義的工具和手段。與此相關,他為言立儀的目的是判斷言之道德屬性善或不善。墨子通過規(guī)矩的測量即標準的檢驗,對言談加以分辨和檢驗的結果是道義上的善與不善,而不是事實的真?zhèn)位蜻壿嫷漠敺?。這證明墨子對語言的研究雖然基于邏輯派的思維范式目的卻是運用于人生、倫理和政治領域,尤其為他的貴義、兼愛和非攻等主張效勞。從共同特征來看,各派謹言、慎言和無言等對言的低調處理含有道德用意,正名、對名的重視和呼喚名實相符更凸顯了先秦語言哲學的倫理本位和人文宗旨??鬃雍粲跽氰b于當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會現(xiàn)象有感而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