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課件2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f7dd6bd22889cf122be7304519cea2b/ef7dd6bd22889cf122be7304519cea2b1.gif)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課件2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f7dd6bd22889cf122be7304519cea2b/ef7dd6bd22889cf122be7304519cea2b2.gif)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課件2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f7dd6bd22889cf122be7304519cea2b/ef7dd6bd22889cf122be7304519cea2b3.gif)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課件2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f7dd6bd22889cf122be7304519cea2b/ef7dd6bd22889cf122be7304519cea2b4.gif)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課件2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f7dd6bd22889cf122be7304519cea2b/ef7dd6bd22889cf122be7304519cea2b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第6章 生物的進(jìn)化(第3課時)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第6章 生物的進(jìn)化(一、導(dǎo)入新課 曼徹斯特地區(qū)的樺尺蛾,雖然基因頻率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并沒有形成新的物種。 為什么說它們沒有形成新的物種? 怎樣判斷兩個種群是否屬于同一個物種?一、導(dǎo)入新課 曼徹斯特地區(qū)的樺尺蛾,雖然基因頻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物種的概念 能夠在自然狀態(tài)下相互交配并且產(chǎn)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物種。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物種的概念 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物種的概念例:不同“人種” 世界各地的人雖然各有不同,但他們之間可以彼此
2、通婚,并且產(chǎn)生可育的后代。因此,全世界的人在生物學(xué)上屬于同一個物種智人種。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物種的概念例:不同“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物種的概念 馬 馬和驢是不是同一個物種呢? 驢 騾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物種的概念 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物種的概念 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chǎn)生可育的后代,這種現(xiàn)象叫作生殖隔離。 騾是不育的,因此,馬和驢之間存在生殖隔離,它們屬于兩個物種。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物種的概念 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物種的概念生殖隔離種群間個體不能自由交
3、配有些能交配,但胚胎期致死能交配并成功繁殖出子代,但其后代無生育能力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物種的概念生殖隔離種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物種的概念 孔雀和巨嘴鳥是同一個物種嗎?不是,不能互相交配。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物種的概念 二、講授新課在自然界,是不是同一物種的個體都生活在一起呢?(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 不是,由于高山、河流、沙漠或其他地理上的障礙,每一個物種總是被分成一個一個或大或小的群體,這些群體就是不同的種群。例如,兩個池塘里的鯉魚。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二、講授新課在自然界,是不是同一物種的個體都生活在一起呢?(二、講授新課(二
4、)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同一種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得種群間不能發(fā)生基因交流的現(xiàn)象,叫做地理隔離。東北虎華南虎 由于長期地理隔離而沒有相互交配,沒有基因交流,形成了地理隔離,它們形成兩個不同的亞種。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生殖隔離地理隔離 隔離: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xiàn)象。隔離的實質(zhì):阻止種群間的基因交流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地
5、理隔離和生殖隔離有沒有什么聯(lián)系呢?對生物的進(jìn)化有何作用呢?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二
6、、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設(shè)想南美洲大陸的一種地雀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后,先在兩個島嶼上形成兩個初始種群。這兩個種群的個體數(shù)量都不多。它們的基因頻率一樣嗎?由于這兩個種群的個體數(shù)量都不夠多,基因頻率可能是不一樣的。問題1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不同島嶼上的地雀種群,產(chǎn)生突變的情況一樣
7、嗎?不一樣。因為突變是隨機(jī)發(fā)生的。問題2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問題3:對不同島嶼上的地雀種群來說,環(huán)境的作用有沒有差別?這對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不同島嶼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不一樣,因此環(huán)境的作用會有差別,導(dǎo)致種群基因頻率朝不同的方向改變。問題3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8、課件1(共24張PPT)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二、講授新課 問題4:如果這片海域只有一個小島,還會形成這么多種地雀嗎? 不會。因為個體間有基因的交流。(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問題4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二、講授新課 問題4:如果這片海域只有一個小島二、講授新課 隔離阻斷突變、基因重組和
9、向不同方向發(fā)生改變種群 出現(xiàn)差異差異進(jìn)一步加大隔離新種形成地理自然選擇基因頻率基因庫生殖基因交流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地雀的形成方式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二、講授新課 隔離阻斷突變、基因重組和 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自然選擇2自然選擇1地理隔離原種變異1變異2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變異類型1變異類型2新物種1新物種2生殖 隔離物種形成的比較常見的方式: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
10、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高中生物新教材】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ppt課件2【高中生物新教材】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ppt課件2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通過長期地理隔離而實現(xiàn)生殖隔離,是否是新物種形成的唯一方式呢?不是。多倍體的形成不需經(jīng)地理隔離。物種A物種B雜交雜種植物染色體加倍異源多倍體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11、課件1(共24張PPT)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高中生物新教材】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ppt課件2【高中生物新教材】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ppt課件2二、講授新課(二)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隔離及其在物種形成中三、課堂反饋119世紀(jì)70年代,10對原產(chǎn)于美國的灰松鼠被引入英國,結(jié)果在英國大量繁殖、泛濫成災(zāi)。對生活在兩國的灰松鼠種群,可以作出的判斷是( )A兩者尚未形成兩個物種B兩者的外部形態(tài)有明顯差別C兩者之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生殖隔離D兩者的基因庫向不同方向改變D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
12、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高中生物新教材】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ppt課件2【高中生物新教材】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ppt課件2三、課堂反饋119世紀(jì)70年代,10對原產(chǎn)于美國的灰松鼠被三、課堂反饋2下圖表示漸進(jìn)式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對圖示的相關(guān)分析正確的是( )A圖中表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進(jìn)化提供了原材料B圖中表示地理隔離,地理隔離使種群間基因交流受阻C圖中表示生殖隔離,指兩種生物不能交配且不能產(chǎn)生可育后代D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一定會導(dǎo)致新物種形成B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13、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高中生物新教材】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ppt課件2【高中生物新教材】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ppt課件2三、課堂反饋2下圖表示漸進(jìn)式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對圖示的四、課堂小結(jié)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節(jié)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第3課時 課件1(共24張PPT)【高中生物新教材】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ppt課件2【高中生物新教材】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ppt課件2四、課堂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介鋪面出售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進(jìn)口建筑材料采購合同
- 2025年度公司合同管理培訓(xùn)與咨詢服務(wù)合同
- 公廁改造施工合同范本
- 倆人合伙協(xié)議合同范例
- 關(guān)于編制太陽能光伏發(fā)電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上海金山貨車租賃合同范例
- 關(guān)于圍巾合同范本
- 醫(yī)務(wù)人員合同范例
- 2025年度職業(yè)教育中心實訓(xùn)設(shè)備更新合同
- 開展課外讀物負(fù)面清單管理的具體實施舉措方案
- 六年級下學(xué)期開學(xué)第一課
- 守紀(jì)律講衛(wèi)生懂禮儀
- 腦控受害者解救方法
- 滁州市城市規(guī)劃管理技術(shù)規(guī)定
- 保理業(yè)務(wù)解決方案
- 圖紙會審答疑
- PCCP安裝與水壓試驗
- 景觀生態(tài)學(xué)教學(xué)大綱(共10頁)
- 招標(biāo)工作手冊
- 鍛件的結(jié)構(gòu)設(shè)計與工藝性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