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四 中國的民族民俗課件_第1頁
單元四 中國的民族民俗課件_第2頁
單元四 中國的民族民俗課件_第3頁
單元四 中國的民族民俗課件_第4頁
單元四 中國的民族民俗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單元四 中國的民族民俗4.1民族民俗概況4.1.1中國的民族4.1.1.1什么是民族(1)狹義概念: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 共同經(jīng)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zhì)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如漢族。 (2) 廣義概念:包括處于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各種人們共同體,如古代民族、 現(xiàn)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qū)的各民族,如中華民族。 4.1中國民族民俗概況4.1.1中國的民族4.1.1.2中國民族概況 根據(jù)國務院的決定,我國于2000年11月1日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登記工作。普查結(jié)果表明:全國總?cè)丝跒?29533萬人 。其中漢族人口為115940萬人,占

2、總?cè)丝诘?1.59%;各少數(shù)民族人口為10643萬人,占總?cè)丝诘?.41%。 根據(jù)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diào)查顯示全國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18295萬人,占總?cè)丝诘?0.56%;各少數(shù)民族人口為12333萬人,占總?cè)丝诘?.44%。人口超過千萬的民族為漢族、 壯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 人口在一萬以下的有:門巴、 鄂倫春、 獨龍、 塔塔爾、 赫哲、 高山、 珞巴等7個民族。 4.1.1中國的民族4.1.1.3中國民族的分布 中國人口的分布呈現(xiàn)東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漢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東南部,少數(shù)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邊疆地區(qū),但兩者之間并無明顯界線。 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一般都有一定數(shù)量原漢族

3、居民,從而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 小聚居、 交錯居住的格局。 我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雖小,但分布地區(qū)很廣,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0%以上。 這種居住格局決定了中國各民族之間,特別是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在政治、 經(jīng)濟、 文化等方面相互領(lǐng)帶的密切關(guān)系。 4.1.1中國的民族4.1.1.4中國民族的語言文字(1) 中國民族的語言 除漢族、 回族使用漢語外,其余54個民族都有各自的語言,大體上分屬于漢藏、 阿爾泰、 南亞、 南島和印歐五大語系。 (2)中國民族的文字: 除了一部分少數(shù)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煞譃椋?非拼音文字:包括漢字和音節(jié)文字(如彝文); 拼音文字:包括印度字母

4、變體體系(如藏文、 傣文)、 阿拉伯字母體系(如老維文、 老哈薩克文)、 回鶻字母體系(蒙古文、 滿文、 錫伯文)、朝鮮文字字母體系、拉丁文字字母體系和斯拉夫字母體系(俄文)六個體系。4.1.1中國的民族4.1.1.5中國的民族政策(1)各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2)各少數(shù)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保持或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3)中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一律平等。(4)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干部。4.1.2中國民俗4.1.2.2民俗的種類 依據(jù)民俗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分為:(1)經(jīng)濟民俗 :是人類在與自然界發(fā)生關(guān)系并進行斗爭的過程中, 在物質(zhì)生產(chǎn)、消費和流通中所形成的文化傳承,系民

5、俗結(jié)構(gòu)中的基礎(chǔ)層面。包括農(nóng)耕民俗、畜牧民俗、漁獵民俗、手工業(yè)等生產(chǎn)民俗、交易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2)社會民俗:是人與人之間通過生產(chǎn)、生活形成的群體在結(jié)合與交往過程中產(chǎn)生的。包括人生禮儀民俗、歲時節(jié)令民俗、社會結(jié)構(gòu)民俗等;(3)意識民俗:是一種深層次的民俗事象的總和。它體現(xiàn)的是人們以信仰為核心的心理活動和操作行為。包括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各種禁忌及巫術(shù)等。(4)游藝民俗:包括民間文化娛樂、競技、雜技等。4.1.2中國民俗4.1.2.3民俗的特點(1) 社會性和集體性; (2)類型性和模式性; (3)時間上的傳承性和空間上的播布性 ;(4)穩(wěn)定性和變異性。4.2.2漢

6、族的分布及其語言文字與宗教信仰 經(jīng)過幾千年的遷徙、融合,漢族形成了現(xiàn)在以松遼平原、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大河流域農(nóng)業(yè)最發(fā)達地區(qū)及城市為中心集中分布,并且在邊疆與少數(shù)民族交錯雜居的分布局面。 漢族的語言簡稱漢語,屬漢藏語系。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為母語。官話(過去學界又稱北方方言)區(qū)域的面積占全國,人口占全國。官話方言內(nèi)部的一致程度比較高。從哈爾濱到昆明,相距公里,兩地的人通話沒有多大困難。非官話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包括吳方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贛方言(江西大部,湖南東部,福建西北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部)、粵方言(廣東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7、東南部)、閩方言(福建,臺灣,廣東的潮州、汕頭,海南)、客家方言(廣東省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臺灣)。非官話區(qū)域比官話區(qū)域面積小,可是方言差別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話,甚至在同一個方言區(qū)內(nèi)部(例如浙南吳方言與蘇南吳方言之間、福州話和廈門話之間),交談都有困難。 記錄漢語的文字稱“漢文”,亦稱“中文”,是一種表意兼表音的文字。 漢族沒有產(chǎn)生全民族必須信奉的宗教,中國的四大宗教都有一部分漢人信奉。 4.2.3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 春節(jié)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jié)期間,我國的漢

8、族和蒙古、壯、布依、朝鮮、侗、瑤等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nèi)容?;顒迂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4.2.3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 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xù)。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4.2.3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是全年四大節(jié)之一

9、。在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按照易經(jīng)等典籍記載,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這種日子惡癘病疫多泛濫,因此,這一天人們便插艾葉、掛菖蒲、喝雄黃酒、配香囊等,以驅(qū)邪辟邪、保健健身。4.2.3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4.3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后,通過識別并經(jīng)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個。由于漢族以外的個民族相

10、對漢族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shù)民族”。 4.3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個少數(shù)民族名單 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畬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xiāng)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4.3.1中國北方的部分少數(shù)民族5.3.1.1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

11、肅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后發(fā)展為女真。1115年,由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國。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逐步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極稱皇帝,改國號清,改族名為滿洲。1644年,清軍入關(guān),逐步領(lǐng)有中國全境。中華民國成立后,滿洲族改稱滿族。 4.3.1.1滿族 滿語為滿洲族所使用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屬于黏著語,語音上有不完全元音和諧現(xiàn)象。滿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礎(chǔ)上加以改進而成的一種豎直書寫的拼音文字。滿族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漢語,目前能夠掌握滿文的人已經(jīng)很少,只有黑龍江省少數(shù)

12、鄉(xiāng)鎮(zhèn)的老人和部分語言學專家還能使用這種語言。 4.3.1.1滿族 滿族人曾經(jīng)信仰薩滿教 ,后來還信奉佛教。 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nèi)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倫桿。滿洲族傳統(tǒng)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4.3.1.1滿族滿族服飾 滿族過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旗袍。滿族婦女的旗袍最初是長馬甲形,后為演變成寬腰直筒式,長至腳面。領(lǐng)、襟、袖的邊緣鑲上寬邊作為裝飾??布缡菨M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僅鑲上各色花邊,而且繡有花卉圖案。

13、頭飾是滿族服飾的突出特點。過去男子留長發(fā)、結(jié)辮。而婦女的發(fā)型則富于變化,不僅留發(fā)、結(jié)辮,還綰或髻等。滿族把深繹色看作福色,倍加寵愛。另外還崇尚白色,常用作鑲邊的飾物。滿族婦女擅長刺繡,服飾的衣襟、鞋頊、荷包及枕頭上,到處都可看到龍鳳、鶴鹿、花草等吉祥圖案 。4.3.1.1滿族 滿族傳統(tǒng)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jīng)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 4.3.

14、1.2蒙古族 蒙古族現(xiàn)主要分布在中國內(nèi)蒙古區(qū) ,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和蒙古國等。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nèi)蒙古、衛(wèi)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xiàn)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chuàng)制的。直到元朝,薩滿教在蒙古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此后,在明、清兩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興盛起來。但薩滿教在東部地區(qū)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動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來。 4.3.1.2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tǒng)飲食大致有四類,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而農(nóng)區(qū)多以谷物蔬菜為主食,以肉食為輔。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

15、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蘇餅;烘干大米飯。 4.3.1.2蒙古族蒙古族服飾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份,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鐘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旇?、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4.3.1.2蒙古族

16、 蒙古族的婚姻禮節(jié)較繁瑣,古代有相親、求婚、許婚、下聘禮、許婚宴席、迎親、送嫁、行見阿姑禮、結(jié)婚宴席等?,F(xiàn)代主要有提親、定親、筵婚和結(jié)婚幾個儀式,其中定婚、結(jié)婚最為隆重。 4.3.1.2蒙古族 蒙古族喪葬禮儀極簡單,一般分土葬、火葬和野葬。土葬不設靈床,不祭奠,不著喪服,較貧者無棺木,用柳編筐,裸身或稍遮點布放進筐內(nèi)。較富者用一木板制個方柜,下方上尖,死者穿常服,纏以白布坐尸于柜中,用浮土掩埋或擇地砌磚壘墳。在內(nèi)蒙古西部牧區(qū)還有一種野葬。人死后將其尸體放在木輪車上用牛馬拉著跑,一直跑到尸體掉下來為止。然后將尸體置于荒野,讓狼或鷹吃掉,認為這樣死者的靈魂便能升入天堂。要是過了七天后,死者的尸體仍

17、在,就認為是不吉祥,就要請喇嘛替死者念經(jīng)祈禱消災。現(xiàn)在,隨著蒙古族人民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這種野葬習俗逐漸消失。4.3.1.2蒙古族 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白節(jié)”、祭敖包、那達慕 。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jié)日是相當于漢族春節(jié)的年節(jié) “白節(jié)”,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guān),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以祭敖包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澳沁_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內(nèi)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 4.3.1.2蒙古族 那達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創(chuàng)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

18、競技項目和游藝、體育項目。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都要進行男子三藝-摔跤、賽馬和射箭的競技賽。今天,那達慕大會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shù)、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nèi)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 4.3.1.2蒙古族 蒙古族崇尚白色和九。 蒙古族禁忌很多,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

19、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4.3.1.3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聯(lián)合”???cè)丝谶_984.7萬人(2006年),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qū),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維吾爾語,該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chǔ)的維吾爾文。 4.3.1.3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古代曾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襖教(拜火教)和佛教,從公元10世紀初起維吾爾族多數(shù)信仰伊斯蘭教,多屬于遜尼派。過去維吾爾男子穿袷袢,女子穿艾德萊斯綢連衣裙,頭戴

20、小花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時尚服裝也在維吾爾人中變得流行起來?;?,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麗的標志之一。 4.3.1.3維吾爾族 日食三餐,早飯吃馕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馕、茶或湯面等。以面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shù)十種。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飯、包子、面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馕、抓飯、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馓子、銀絲搟面(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卜(胡蘿卜

21、)醬等。 4.3.1.3維吾爾族 維吾爾人的居室,在材料運用、技術(shù)處理和建筑形式方面,都具有特色。由于喀什氣候干燥,溫和,降水量少,維吾爾人的房屋一般均系土木結(jié)構(gòu)的方形平房。民間住房均為平頂。房頂留有天窗或設“屋頂花園”。屋頂也可堆放雜物或曬制干果,夏季傍晚亦可納涼,晚間也有在屋頂睡覺的。這些年,隨著生活的不斷改善,居住條件亦在改變,不少人家修筑了磚混結(jié)構(gòu)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小樓房。 院內(nèi)多種植果樹,花卉。 4.3.1.3維吾爾族 十二木卡姆 :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各種語言和藝術(shù)形式表現(xiàn)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產(chǎn)生的喜怒哀樂。她集傳

22、統(tǒng)音樂、演奏音樂、文學藝術(shù)、戲劇、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jié)合的特點。這種音樂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藝術(shù)史上獨樹一幟,堪稱一絕。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4.3.1.3維吾爾族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最普遍的一種民間舞蹈,它廣泛流傳于天山南北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賽乃姆是維吾爾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喜慶佳節(jié)以及舉行婚禮和親友歡聚時都要舉行麥西來甫晚會,都要跳賽乃姆。每次由村里一家做東道主,同村的男女老少一起參加,晚會的主要活動就是跳賽乃姆,并穿插傳送碗花、酒杯、腰帶等游戲,有時也演唱木卡姆,猜謎語、吟詩等。 4.3.1.3維吾爾族 傳統(tǒng)

23、節(jié)日有:肉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諾魯孜節(jié)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jié)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制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yè)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jié)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jié)意譯為“開齋節(jié)”。按伊斯蘭教教規(guī),節(jié)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jié)前,各家習慣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jié)日食品。節(jié)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jié)祝賀。 節(jié)日期間殺羊或駱駝,到清真寺去作聚禮,唱歌跳舞,并舉

24、行賽馬、刁羊和摔跤等活動。 5.3.1.3維吾爾族 婚俗:維吾爾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過去男女結(jié)婚多由父母包辦,現(xiàn)在仍有包辦,但受新時代影響自由戀愛日逐增多。在生育方面,家中生了男孩特別高興,但對女孩也不歧視。小孩40天后在家中舉行起名儀式,第二天進行剃頭和洗禮。男孩滿 7 歲時要行割禮(割去陰莖前的包皮),這被視為家中一大喜事,張羅得十分熱鬧,親朋好友都前來慶賀。維吾爾人的婚配過程,一般要經(jīng)過說媒、訂婚、結(jié)婚等程序。結(jié)婚一般先在天高氣爽、牛羊肥壯、瓜果豐盛的秋季,通常男女雙方都要大宴賓客,席間有歌舞、音樂、祝酒歌等?;槎Y分兩天舉行。儀式由阿訇主持,念經(jīng)畢,將兩塊干馕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

25、下,以示同甘共苦,白頭到老。5.3.1.3維吾爾族 喪葬:維吾爾族實行土葬、快葬,一般晨亡午葬,晚亡次日晨葬,停尸不超過一天。喪葬儀式按伊斯蘭教規(guī)進行。入殮前,請阿訇為死者凈身,然后纏以白布,將尸體移入“吉那孜”(抬尸木架),由親友抬到清真寺舉行殯禮,旋即抬往墳地,葬入墓穴,地面用土堆成魚脊形墳堆,一般,死者面朝西方(麥加方向),講求“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極少有隨葬品。 5.3.1.3維吾爾族民族禁忌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后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

26、完飯后,由長者領(lǐng)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lǐng)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后必須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5.3.1.4回族 回族是目前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shù)民族。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jīng)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nèi)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中亞

27、的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特稱)大批遷入中國,以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后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回族。回族的通用語為華語,第二語言為阿拉伯語,全民生活方式主要為伊斯蘭,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jīng)典主要是“古蘭經(jīng)”,信徒稱“穆斯林”。 回族有三大節(jié)日:開齋節(jié)(大爾迪)、宰牲節(jié)(小爾迪)、圣祭,所有節(jié)日都與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5.3.1.4回族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nèi)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雜居;大都分布于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jīng)濟文化較為發(fā)達。

28、 回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有的兼營牧業(yè)、手工業(yè)?;刈暹€擅經(jīng)商,尤以經(jīng)營飲食業(yè)突出。喜愛摔牛的運動,喜食炸油香、羊雜碎。 5.3.1.4回族日常飲食習俗 從總體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鮮明的特點: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 ?;刈迦嗣褡钕矏鄣膫鹘y(tǒng)飲料是茶;蓋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種獨特的飲茶方式 。5.3.1.4回族 回族的禁忌習俗,主要有三大類:在飲食方面,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禁食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煙、喝酒等;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在社會行為等方面,禁止放高利貸,玩賭等。5.3.1.4回族 回

29、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qū)中,回族群眾依然保持著中亞人的傳統(tǒng)穿衣打扮。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穿坎肩 ,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男子多留有大胡子!5.3.1.4回族 回族的婚姻受伊斯蘭教的約束。實行一夫一妻制?;刈寤槎Y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如舉行婚禮,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經(jīng)文進行證婚和祝賀?;槎Y結(jié)束,可根據(jù)家庭經(jīng)濟狀況,舉辦較豐盛飯菜待客,開宴前得請阿訇(或師傅)光道口,后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才能開始就餐,但禁止渴酒(近代受漢民族影響,很多都在師傅阿訇走后飲酒狂歡)。晚間一般的也鬧房,但不過分。 5.3.1.4回族 回族大多聚居于當?shù)厍逭嫠?/p>

30、附近,自成院落,其民居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注重清潔衛(wèi)生和環(huán)境美化,是回族民居的共同特點,每個回族家庭般都備有浴室和吊罐(吊桶),可隨時洗浴作大小凈。許多回族家庭都因地制宜,喜歡在自己的庭院內(nèi)栽種雞冠花、牡丹花、石榴、夾竹桃一類的花草樹木。5.3.1.5朝鮮族 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F(xiàn)有人口192萬余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區(qū),1990年有朝鮮族82萬余人,占全州總?cè)丝诘慕?0。朝鮮族的先民,是從鴨綠江、圖們江以南的朝鮮半島陸續(xù)遷入我國東北的朝鮮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5.3.1.5朝鮮族(1)服飾 朝鮮族喜

31、穿素白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無扣,用布條打結(jié)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系帶。婦女短衣斜襟無鈕扣,以彩帶為結(jié),長裙分纏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婦女多穿白色長裙,中年婦女多穿纏裙,長及腳跟。年輕婦女的裙幅多為色彩鮮艷的綢緞。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勞動時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膠鞋。現(xiàn)在除節(jié)日或民族集會外,朝鮮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裝,和漢族已無甚差別。 5.3.1.5朝鮮族 朝鮮族的傳統(tǒng)風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團、切塊、撒上豆面并加稀蜜、白糖 制成。冷面是在蕎麥面中加淀粉、水,和勻成面條,煮熟后用涼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等制成,

32、吃起來清涼爽口,味道鮮美。泡菜是將大白菜浸泡幾天,漂凈,用辣椒等作料拌好,放進大缸密封制成。腌制時間越長,味道越可口。 5.3.1.5朝鮮族 朝鮮族村落多半坐落在依山的平地上,民居多為山頂式的青瓦白墻建筑,除城鎮(zhèn)住宅有簡單的院墻外,農(nóng)村通常不建院墻而和左鄰右舍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屋頂四面斜坡,屋里用木板隔成單間,各屋之間有門道相通。屋內(nèi)設平地炕,炕底有火道,即使是嚴冬,室內(nèi)也溫暖如春。 5.3.1.5朝鮮族 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yōu)美的民族文化藝術(shù)傳統(tǒng),尤其是能歌善舞,節(jié)日或勞動之余,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歡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會”。伽椰琴彈唱、頂水舞、扇子舞

33、、長鼓舞、農(nóng)樂舞等都是受人喜愛的傳統(tǒng)歌舞節(jié)目。5.3.1.5朝鮮族 與漢族婚禮上所用的大紅色調(diào)不同,韓式婚禮中的色彩以白色為主、藍色為輔。新娘的裝束也比較獨特,不但要穿上七彩服,頭插碧玉簪,臉頰還要貼上紅色圓形的“辟邪符”。 在婚禮上,新娘始終要平舉雙臂,用寬大的衣袖遮住眼睛以下部位,以示新娘的內(nèi)秀、純潔。 5.3.1.5朝鮮族 朝鮮族節(jié)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個家庭節(jié)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jié)”(六十大壽)、“回婚節(jié)”(結(jié)婚六十周年紀念日)。朝鮮族一向崇尚禮儀,注重節(jié)令。每逢年節(jié)和喜慶的日子,飲食更加講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餅,都要用辣椒絲、雞蛋片、紫菜絲、綠蔥絲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點綴

34、。5.3.2中國中南部的部分少數(shù)民族5.3.2.1壯族 壯族人口數(shù)為16178811,現(xiàn)在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shù)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駱越與西甌是構(gòu)成今天壯族的主要兩個支系,駱越人的青銅技藝有很高的水平,他們所制造的靈山型、冷水沖型、晉寧型銅鼓,是銅鼓鼎盛期的產(chǎn)物,是八型銅鼓中的頂級產(chǎn)品,代表了銅鼓技藝的最高水平 。5.3.2.1壯族 壯族是一個以農(nóng)耕為主的農(nóng)業(yè)民族,主要種植的農(nóng)作物有稻谷、玉米、黃豆、薯類 。壯錦是壯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紡織工藝品。它用棉紗和五色絲絨織成,花紋圖案別致,結(jié)實耐用,成為壯族人民的被服

35、所需和市場的暢銷品。 5.3.2.1壯族 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紡紗、織布、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yè)。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為“家機”,精厚,質(zhì)實,耐磨,然后染成藍、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種草本植物),可染成藍或青色布,用魚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壯族服飾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飾,男子、婦女、未婚女子的頭飾,各具特色。5.3.2.1壯族 居住在壩區(qū)和城鎮(zhèn)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jié)構(gòu),外墻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qū)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數(shù)是土木結(jié)構(gòu)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樣一般有半干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多為

36、兩層。上層一般為3開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墻,可作畜廄,或堆放農(nóng)具、柴禾、雜物。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既雄偉又壯觀。 5.3.2.1壯族 壯族的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戀愛自由,但父母干涉包辦也時常有。壯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和男子一樣都是家庭的勞動力,但僅有男子有繼承權(quán)。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直到懷孕之后才長住婆家。現(xiàn)在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5.3.2.1壯族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詩”,桂北一帶稱為“比”和“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

37、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農(nóng)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內(nèi)容有請歌、求歌、激歌、對歌、客氣歌、推歌、盤歌、點更歌、離別歌、情歌、送歌等。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5.3.2.2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湖南省及廣西省交匯處。根據(jù)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侗族人口數(shù)為2960293。侗族使用侗語,屬漢藏語系,分南、北部兩個方言。原無文字,沿用漢文,1958年設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F(xiàn)在大部分通用漢文。5.3.2.2侗族 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qū)由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語南部方言第二

38、土語區(qū),其中心區(qū)域在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含今黎平縣巖洞、口江、雙江、永從、肇興、水口、龍額及從江縣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xiāng)鎮(zhèn)。民間習慣稱這些地區(qū)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5.3.2.2侗族 鼓樓、風雨橋是侗家建筑的典型代表。侗族擅長石木建筑,鼓樓、風雨橋是其建筑藝術(shù)的結(jié)晶。鼓樓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以榫頭穿合,不用鐵釘。有三、五層以至十五層,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飛閣重檐,形如寶塔,巍峨壯觀,是族姓或村寨標志,也是公眾集會的議事場所。風雨橋是石墩木橋,長廊橋道,橋亭重瓴聯(lián)閣,雄偉壯麗,以三江縣的程陽橋最負盛名,已列為國家重點

39、保護的文物單位。 5.3.2.2侗族 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lǐng),包大頭巾。 女子上著大襟、無領(lǐng)、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節(jié)日。女裙不分季節(jié),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diào)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洛香婦女春節(jié)穿青色無領(lǐng)衣,圍黑色裙,內(nèi)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后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5.3.2.2侗族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qū)以粳米為主,山區(qū)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

40、貯藏十數(shù)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qū)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干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guān)養(yǎng)牲畜和堆置雜物。 5.3.2.3苗族 苗族是一個發(fā)源于中國的國際性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國貴州、湖南、云南、四川、廣西、湖北(主要分布在鄂西土家族自治州利川、來鳳、宣恩、咸豐、建始等縣)、海南等省(區(qū))及東南亞。在中國,苗族約為894萬人(2000年),為中國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而在越南,則名為赫蒙族,人口78萬7604人,列第8位。5.3.2.3苗族 苗族分布區(qū)域廣闊,各地自然

41、環(huán)境差異較大,因此農(nóng)作物品種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所差別,但總體來說,苗族以大米、小麥、包谷等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湯、酸湯魚等。苗族還常以酒示敬,以酒傳情。5.3.2.3苗族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lǐng)、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一幅 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致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5.3.2.3苗族 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苗家姑娘盛裝的

42、服飾常常有數(shù)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5.3.2.3苗族 苗族是個喜愛歌舞的民族,音樂舞蹈和苗戲等具有悠久歷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蘆笙女振鈴的記載。苗族“飛歌”享有盛名,現(xiàn)已作舞臺演唱或譜曲演奏。器樂分打擊樂和管弦樂兩類,以木鼓、皮鼓、銅鼓和蘆笙最為馳名;此外還有芒筒、飄琴、口弦琴、木葉和各種簫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猴兒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技巧很高,深受國內(nèi)外贊賞。 5.3.2.4黎族 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根據(jù)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黎族人口數(shù)為1,247,814人

43、,主要聚居于海南省的樂東、東方、白沙、陵水、昌江等五個黎族自治縣和保亭、瓊中兩個黎族苗族自治縣,以及三亞、通什二市;少數(shù)散居于萬寧、屯昌、澄邁、定安四縣。由于分布地區(qū)不同和方言、服飾等的差異,其自稱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 5.3.2.4黎族 黎族人民傳統(tǒng)居住的房屋是以茅草為蓋,以竹木為架的簡易茅草屋。傳統(tǒng)船形屋的構(gòu)造,是以格木、竹子、紅白藤和茅草為建筑材料,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構(gòu)成,十分原始和簡單。它屬于傳統(tǒng)的竹木結(jié)構(gòu)建筑。 5.3.2.4黎族 黎族的造型藝術(shù),以織錦工藝最為著名。在唐宋時期,黎族的紡織技術(shù)就比中原先進??棾龅睦桢\、黎單聞名于世。他們利用各種不同的紡織工具

44、,從軋棉、彈棉、紡線、染色、理經(jīng)、織布、刺繡,直到生產(chǎn)出色彩斑斕的錦、被、單、筒裙、花帶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統(tǒng)的生產(chǎn)工藝。 5.3.2.4黎族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音樂和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民間音樂有自己的傳統(tǒng)樂器:鼻簫、口弓、叮咚板、獨木皮鼓、蛙鑼等。他們的舞蹈來源于生產(chǎn)和生活,來源于對祖先的崇拜。內(nèi)容主要有生產(chǎn)舞、生活舞和宗教儀禮舞。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時,往往歌聲、打擊樂和喊聲相融,場面歡快。 5.3.2.4黎族 三月三原是東方、昌江、樂東、瓊中等縣黎族人民喜慶新生、追求愛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今的“三月三”既是“情人節(jié)”,又是“文藝匯演”和“物資交流會

45、”,熱鬧非凡。在這一天黎族人民對歌、摔跤、拔河、射擊、蕩秋千盡情地歡慶著,用歌聲用舞蹈表達對生活的贊美,對勞動的熱愛,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整個節(jié)日,氣氛歡快熱烈,令人陶醉。 5.3.3藏族、納西族、傣族5.3.3.1藏族 藏族,有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qū)以及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安┌汀庇职床煌赜蚍譃椤皟栋汀保ò⒗锏貐^(qū)),“藏巴”(日喀則地區(qū)),“衛(wèi)巴”(拉薩地區(qū)),“康巴”(四川西部地區(qū)),“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區(qū))。藏語依地區(qū)劃分為衛(wèi)藏、康、安多三個方言。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

46、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xiàn)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占95。 5.3.3.1藏族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nèi)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做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5.3.3.1藏族 藏族地區(qū)主產(chǎn)青稞、馬鈴薯,一般以青稞為主糧,炒熟后磨成的面粉叫“糌粑”。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渣等。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每天不能缺少的飲料,它是濃茶水、鹽巴、酥油等置于圓形長桶內(nèi)沖擊混和而成,香郁可口,富

47、于營養(yǎng)。 5.3.3.1藏族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jié)構(gòu),外形端莊穩(wěn)固,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nèi)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shù)。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jīng)堂和曬臺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5.3.3.1藏族 藏族有悠久燦爛的文化,藏族書法繪畫具有高度藝術(shù)水平,藏文楷書莊重工整,行草秀麗瀟灑,大之于書匾勒石,小之于抄經(jīng)寫讀,均體現(xiàn)出筆力工夫;藏畫以鐵線描法為主,表現(xiàn)了東方美術(shù)特色,章法謹嚴,結(jié)構(gòu)完整,尤工人物,神態(tài)逼真,諸如廟堂壁畫和唐喀佛畫等,布局大方,

48、色彩鮮艷,為世所重。雕刻塑像,技藝高超 。藏族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馳名。樂器取自內(nèi)地古代雅樂,節(jié)奏悠揚,間以鼓鈸,烘托歡快。藏劇創(chuàng)始于明代,由民間歌舞發(fā)展而成,不設舞臺帷幕,演員為男性,有小型道具與面具,并有齊唱幫腔,有文成公主等八大劇本,深受群眾歡迎,形成中國的著名劇種。 5.3.3.2納西族 納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qū)、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維西、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里縣和西藏自治區(qū)芒康縣鹽井鎮(zhèn)等。現(xiàn)有人口為324679人。 農(nóng)業(yè)是納西族的主要經(jīng)濟部門,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 5.3.3.2納西族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

49、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質(zhì)。東巴經(jīng)是東巴念詠的經(jīng)書,納西語稱為“東巴久”。東巴經(jīng)書是東巴文化的書面載體,自然成為東巴文化的核心部分。其內(nèi)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因而被稱為古代納西族的百科全書。5.3.3.2納西族 永寧納西族自稱“摩梭”。他們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著濃厚的母系制遺俗,于是外人稱這里為“女性王國”或“女兒國”。與這種母系家庭相適應的婚姻制度,人們習稱為“阿注”婚?!鞍⒆ⅰ币鉃椤芭笥选?、“伴侶”。這種婚姻的主要特點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屬不同母系血緣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挑選心上人,只要彼此樂意,便互贈手鐲、腰帶一類的信物,并開始過起了偶居生活。 5.3.3.2

50、納西族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jié)構(gòu),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所謂“三坊一照壁”,即指正房較高,兩側(cè)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xié)調(diào)。 5.3.3.2納西族 納西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飾中的羊皮背飾是納西族所特有的。羊皮背飾又稱為“披星戴月”“七星羊披”,它是由綿羊皮制作而成。首先硝皮,使其柔軟色白后裁剪成蛙身形狀并與人背大小相當,“蛙頭”朝下,在其正上方縫一塊一米長,三十余厘米寬的黑絲絨,在披肩下接背帶處,是兩個縫上去的直徑約3寸的圓形圖案,下面幾寸處再用

51、五彩絲線繡上七個直徑約1寸的圓形圖案,稱為“七星”,七星中心釘有兩條細帶。然后再用一對繡有蝴蝶紋飾的17厘米長、5厘米寬左右的白布做背帶,就成為獨具特色的羊皮背飾。5.3.3.3傣族 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h)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qū),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qū)和熱帶地區(qū)。根據(jù)2006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傣族人口有126萬。 5.3.3.3傣族 傣族的建筑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環(huán)境和人口、經(jīng)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yōu)美靈

52、巧的干欄式建筑,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jié)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筑。5.3.3.3傣族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lǐng)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fā)、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征。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5.3.3.3傣族 潑水節(jié)(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節(jié)期在傣歷六月,相當于公歷4月。潑水節(jié)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后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后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jié)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

53、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tǒng)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5.3.3.3傣族傣族象腳鼓舞 這是傣族舞蹈中流傳最廣、最有物色的一種群眾性男子舞蹈。因挎著形似象腳的鼓起舞,故名象腳鼓舞。象腳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當工余、節(jié)日或賽鼓盛會,身背象腳鼓的小伙子從各村寨趕來,跳起矯健、渾厚、靈活的象腳鼓舞。哪里有象腳鼓聲。哪里就有歡樂的人群。 5.4湖北民族民俗5.4.1湖北的民族概況 湖北以漢族為主,在全省6000多萬人口中,少數(shù)民族人口不到300萬,主要少數(shù)民族有土家族、蒙古族、回族、苗族、滿族、侗族。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長陽、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神農(nóng)架等鄂西有少量分布。

54、苗族和侗族主要集中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5.4.2湖北特色民俗(1)特色婚俗A.苗族婚俗:苗族青年男女戀愛,最重情義,彼此有了較深的了解后,才可贈物為憑。并有定婚、過禮、結(jié)婚、回門等程序。請媒說親,叫“討口風”,到女家央求次數(shù)越多越好,叫做“親要多多求為貴”,吃了“放心酒”,才算正式定婚,再選擇吉日向女家送禮,叫“送親酒”。聚親時,隊伍到女家要行“開門禮”,賽放鞭炮。吃罷飯后,再寅、卯時刻發(fā)親。苗家閨女出嫁那天,四鄰姐妹們紛紛聚集趕來,高唱苗歌,抒發(fā)昔日友誼,離別深情。 (1)特色婚俗B.侗族婚俗:“玩山”和“走寨”是流行于侗族聚居區(qū)的戀愛社交習俗?!巴嫔健睍r,男女青年于勞動之余,三五成群,

55、相約在坡上或樹下對唱情歌,可以通宵達旦,通過這種形式來相互了解、聯(lián)絡感情,這是戀愛的初級階段?!白哒笔乔嗄昴信奂谝黄?,在樂器伴奏下對唱情歌、傾訴愛慕之情的一種社交形式?!巴嫔健焙汀白哒毙问诫m有差異,但內(nèi)容和目的都是一致的。往往是先個人演唱,表達愛慕、試探、謙讓之情,通過對歌,男女雙方對其性格、愛好、情操和理想都有初步了解,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姑娘就挑選意中人進行戀愛。以上習俗可以透視侗族人純潔、忠貞的高貴品質(zhì),折射出侗族人勤勞樸實、以人為本、與人為善的人生觀。 5.4.2湖北特色民俗(2)特色節(jié)日A.苗年:1月9日,花垣縣排碧鄉(xiāng)板栗村的苗族大嫂在對唱苗歌。當天,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與當?shù)?/p>

56、苗族同胞一道歡歡喜喜慶豐收,過苗年。清脆的苗歌、華麗的苗族服飾、苗家濃郁的風土人情、古樸獨特的民族文化給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4.2湖北特色民俗B.侗族過“重年”:過重年就是一天吃兩次年飯,第一次吃白飯或吃青菜稀飯,第二次吃“合米飯”和豐盛的酒肉飯。其來歷有二:一說某年朝廷捉拿侗人,各家各戶于年三十吃了幾口飯就跑,天黑時才安頓下來,但發(fā)現(xiàn)帶來的菜和飯已混到一起了,于是就弄一餐“合米飯”吃了;一說侗人祖輩窮,年三十無米下鍋,只能吃點青菜稀飯,待上山挖了蕨菜之后才有了一頓稍微豐盛的年飯。5.4.2湖北特色民俗(3)信仰與禁忌 苗族崇拜祖先,祭祀鬼神,在家中都供有家神。苗家人生了孩子或接了媳婦

57、要舉行入譜儀式,死了人則舉行出譜儀式。 侗族人每年的六月六日在飛山廟內(nèi)供奉著“五人結(jié)拜”的弟兄,他們是飛山神和楊天應、吳世萬、姚君贊、龍地盛、謝天飛,傳說他們五人是侗族祖先。5.4.3土家族及其民俗5.4.3.1土家族概述 土家族是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qū)?,F(xiàn)今土家族人口802萬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僅次于壯、滿、回、苗、維,在全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湖北的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長陽、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神農(nóng)架等鄂西其他地區(qū)有少量分布。5.4.3.1土家族概述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無文字

58、,通用漢文。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土家族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shù)。5.4.3.2土家族民俗(1)服飾:土家族服飾多以自織土布為衣料,青藍兩種顏色較常見。土家族喜歡在衣邊、頭巾上鑲五彩刺繡,質(zhì)樸與華美搭配,十分別致。古書記載,土家男女服飾皆為一式,而今土家族服飾女裝多為短衣大袖,左開襟,鑲邊筒褲,男裝多為對襟短衫。 男子服飾:頭包青絲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成人字路。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銅扣,衣邊上貼梅條和繡“銀鉤”, 5.4.3.2土家族民俗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fā)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jié)

59、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zhì)飾物。 5.4.3.2土家族民俗(2)建筑:吊腳樓 也叫“吊樓”為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tǒng)民居,在湘西、鄂西、貴州地區(qū)的吊腳樓也很多。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

60、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yōu)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人還在屋前屋后栽花種草,各種果樹,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2)建筑:吊腳樓 有的吊腳樓為三層建筑,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一起,盡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講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凈又亮堂。 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