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_第1頁
文言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_第2頁
文言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_第3頁
文言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_第4頁
文言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言文”知識點歸納詞類活用特殊句式詞類活用詞類活用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狀語動詞用作名詞形容詞用作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數(shù)詞活用為動用法 名詞動詞形容詞種類名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用作主語和賓語,有些名詞在文言文中卻經常用做狀語,在句中起修飾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來引申為慢慢、逐漸。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人皆得以隸使之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而相如廷叱之 士大夫終不肯夜泊絕壁之下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一、名詞作狀語二.名詞用作動詞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是不會直接帶賓語的,但文言文中卻經常出

2、現(xiàn)名詞直接帶賓語的現(xiàn)象,這就是名詞用作動詞?;钣靡院螅~變成相關的動詞的意思。如:“始見中原氣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籍吏民,封府庫 沛公欲王關中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 買五人之頭而函之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大楚興,陳勝王 范增數(shù)目項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質于秦三.名詞使動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賓語之后,表示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詞作動詞,臣服的意思。生死而肉骨 汗牛充棟、汗馬功勞 齊威王欲將孫臏 四.名詞意動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主語把賓語當作是什么。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

3、而師之”中的“師”,就是“以為老師”的意思。稍稍賓客其父 魚肉百姓 孟嘗君客我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友風而子雨幕天席地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指出下列成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3、無所事事4、南征北戰(zhàn)5、蠶食鯨吞6、不脛而走7、風餐露宿8、星羅棋布9、日理萬機名作動 成為記功碑名作動 成為敵兵名作動 長腿名作動 做名作狀 向南、向北名作狀 在風里、在露天名作狀 像蠶那樣、像鯨那樣名作狀 像星星那樣、像棋子那樣名作狀 每天10、不可理喻11、未雨綢繆12、先禮后兵13、春華秋實14、風雨同舟15、耳聞目睹16、烏合之眾17、蜂擁而至18、衣冠禽獸19、道聽途說名作狀 用道理名

4、作動 下雨 名作動 以禮相待、動用武力名作動 開花、結果名作狀 在道路上,在途中 名作狀 用眼睛、用耳朵名作動 乘船名作動 穿衣戴帽名作狀 像烏鴉一樣名作狀 像蜜蜂一樣五.動詞用作名詞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修飾限制,這使之具有了名詞的特點。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亡”“北”均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敗逃的人。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作有利于時,制有便于物者,可為也 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鉤黨之捕遍于天下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司馬子反渴而求飲 少仲尼之聞 六.動詞使動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

5、的動作,其發(fā)出者是后面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這就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如:“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外連橫而斗諸侯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以夭梅病梅為業(yè) 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李牧連卻之 中軍置酒飲歸客 生死而肉骨驚天動地焉用亡鄭以陪鄰既來之,則安之。七.動詞為動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表示的人為了(因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樣。如:“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中的“哀”,就是“為哀憐”之意。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八.形容詞用作名詞文言文中,當

6、形容詞擔任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中的“堅”“銳”,指的是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秦孝公據殽函之固 曉看紅濕處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九、形容詞用作動詞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時,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質,而是表示相應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fā)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中的“窮”,是走到盡頭的意思。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火尚足以明也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此誠雕蟲之戲,不足為多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十、形容詞使動用法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帶賓語時

7、,它表示附加某種特征于賓語所表示的事物上,這種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詞使動用法。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就是“使變綠”的意思。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 昂其直,居為奇貨 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富國強兵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俄其體膚十一、形容詞意動用法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帶上賓語時,它表示主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認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認為小的意思。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予怪而問之 漁人甚異之 貴貨而易土 患志之不立 不恥下問是古非今不遠萬里十二、數(shù)詞用

8、作動詞(或形容詞、名詞)在文言文中,數(shù)詞往往用來擔當謂語,陳說事情的狀況,或表示具有某個數(shù)量的事物。如:六王畢,四海一 一: 統(tǒng)一(動詞)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貳:背離(動詞十三、數(shù)詞用作形容詞余觀乎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一:全、滿(形容詞)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專一(形容詞)二三其德 二三:不專一,不忠誠(形容詞)特殊句式1、判斷句2、被動句3、省略句4、倒裝句: 賓語前置、狀語后置、 定語后置、主謂倒裝5、固定句式 考綱中明確規(guī)定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高考真題回放-錯例分析1、分辨不清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

9、是基本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例】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 誤譯為:是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分析】此句是以“非”作標志的否定判斷句。“是非”不是一個詞,應該“是”是代詞“這”,“非”是表判斷,“不是”;在翻譯時必須將其譯成“不是”的格式, 即: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交流】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五種:即用“者”或“也”,表示判斷,如“者,也”“,也”“,者也”;用副詞“乃”“則”“即”“皆”“耳”表示判斷;用“為”“是”表示判斷;用否定詞“非”“莫”“無”等表示否定的判斷;直接表示判斷。在具體翻譯此類題時,判斷句一定要翻譯成判斷句

10、的格式,這往往是該類句的一個賦分點。2、忽視省略成分 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種常見現(xiàn)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語、賓語、介詞賓語等。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才能使語意完全。 【例】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 誤譯為:郭生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分析】此句中省略了主語“狐貍”,翻譯時應補出來。此句應譯為“(狐貍)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交流】常見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種: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在翻譯省略句時,要將

11、省略句的成分補出來,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文翻譯中的一個賦分點。3、不解賓語前置【例】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 誤譯: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分析】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因而該句為賓語前置句。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整為正常語序,然后再進行翻譯,即:“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交流】賓語前置的翻譯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整為正常語序,然后再進行翻譯。尤其是賓語前置句子的三種情況要注意識別,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誰、胡、何、安、焉等)時,賓語往往

12、也提前;有賓語前置標志詞“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標志時,賓語往往前置。4、不解定語后置 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況外,也可放在中心詞后。定語后置在考題上經常出現(xiàn),因此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例】從衣文之媵七十人。 誤譯:使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七十個人。 【分析】此句為定語前置?!捌呤恕睘椤耙挛闹簟钡暮笾枚ㄕZ,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 此句應譯為:使七十個穿著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交流】常見的定語后置有如下形式: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后置定語和

13、中心詞之間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而”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語+而+定語+者”的形式;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語+之+賓語”的形式。5、不解被動句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表示主語被動的句式主要用介詞“被”來表示。文言文中的被動句,很少用“被”字表示。 【例】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誤譯: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一輩子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分析】引句的“終身不用”屬于意念上的被動句式。在翻譯時應注意一定要體現(xiàn)出被動關系,即: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

14、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交流】常見文言文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即用“于”“受于”表被動;用“見”或“見于”表被動;用“為”“為所”表被動;用“被”表被動。解答此類題,要注意在翻譯時一定要體現(xiàn)出被動關系,這種被動關系往往是一個賦分點。6、不解狀語后置 【例】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扶疏,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 誤譯:家門前種有一棵槐樹,枝繁葉茂,(善人公)時常煮粥給饑民吃它的下面。 【分析】此句的“于其下”屬狀語后置,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再進行翻譯。即:家門前種有一棵槐樹,枝繁葉茂,(善人公)時常在樹下煮粥給饑民。 【交流】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

15、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在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常見的狀語后置有如下形式:“動+以+賓”的形式;“動+于(乎,相當于于)+賓”的形式;“形+于+賓”的形式。因此要想能夠準備地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征,否則就容易誤入歧途。7、不懂固定結構【例】上都留守闕,宰相擬廷臣以十數(shù),皆不納,帝顧仁杰曰:“無以易卿者?!?誤譯:上都留守(職位)空缺,宰相擬定的朝臣要用十來計算,都不被采納,皇帝看著賀仁杰說:“沒有辦法替代你。” 【分析】此句中的“無以”是固定格式,在翻譯時要準確表達這一結構的語氣,應譯為“沒有用來的”。所以此句正確的翻譯為:上

16、都留守(職位)空缺,宰相擬定的朝臣要用十來計算,都不被(皇帝)采納,皇帝看著賀仁杰說:“沒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交流】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么)”“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么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解答此類題時,一定要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才能得分。8、不懂修辭知識 【例】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也不厭也。 誤譯:不合禮義的俸祿,即使萬鐘我也不接受;如能實現(xiàn)我的志向,即使是簞食也不厭棄。 【分析】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萬鐘”的“鐘”是古代的容量單位,“萬鐘”即一萬鐘的俸祿,代指優(yōu)厚的俸祿:“簞食”的“簞”是

17、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簞食”指代粗陋的飲食。此句應譯為:不合禮義的俸祿,即使非常優(yōu)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實現(xiàn)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飲食也不厭棄。(一)判斷句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1、采用“者也”的句式構成判斷句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此三者,我遺恨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2、用“,者也”的句式表判斷 在句末連用語

18、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 A、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 B、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C、去以六月息者也。(憑借著六月的大風才能離開。)3、用“者,”的句式表判斷 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 A、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王,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4、用“,也”的句式表判斷判斷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 A、梁,吾仇也。 B、夫戰(zhàn),勇氣也。 C、環(huán)滁皆山也。 D、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5、用“,”表判斷。文言文中

19、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即:無標志判斷句,通過語意,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 A、劉備,天下梟雄。6、用判斷動詞“是”表判斷,有時用“為”表判斷(用“是”表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用“為”聯(lián)系主語和謂語,表示判斷。 ) A、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C、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F、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G、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7、用否定詞“非、莫”表判斷。(學生容易忽略這一點) A、非我也,兵也。 B、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

20、也。 C、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D、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8、在動詞謂語前加上副詞“即、乃、必、皆、本、悉、誠、亦、素、則、耳”等表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 A、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B、梁父即楚將項燕。 C、且相如素賤人。 D、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E、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F、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G、此悉忠良死節(jié)之臣。 H、當立著乃公子扶蘇。 J、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特別提醒 : 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21、注意下一個句子: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察今 劃線的這個句子是判斷句。主語由“是”充當,翻譯為“這”;謂語是名詞短語,由所字結構(所的地方)充當?shù)?。全句翻譯為: 這(就是)我的寶劍所掉下去的地方。 這個“是”,是代詞而不是判斷詞,因為句子中沒有“者”“也”之類,而且主謂間沒有逗號,可見掌握判斷句。理解的關鍵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詞性主語+名詞性謂語。(二)被動句1、用動詞“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 句式: “動詞 + 于 + 主動者” A、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君”為被動者) B、王建禽于秦。(“禽”同“擒”,齊王建被秦國活捉) C、而

22、智勇多困于所溺。 D、而今卒困于此。 E、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余”為被動者) F、不能容于遠近。 G、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fā)出來的。)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2、在動詞前面用“見”表被動,有時還在動詞后面加“于”引進主動者。 句式: “見 + 動詞 ”或“見 + 動詞 + 于 + 主動者” A、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B、遂見用于小邑。 C、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D、秦城恐不得,徒見欺。 E、雖欲強

23、聒,終必不蒙見察。(不一定被理解)“見”的特殊用法: 即“見”用在動詞前,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表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 譯為“我、自己” A、冀君實或見恕也。 B、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C、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D、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3、用“受、被”或“受于”表被動 句式: “受(被)+ 動詞 + 于” A、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B、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不怨乎? C、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4、在動詞前加上介詞“為”表被動 句式: “為 + 主動者 + 動詞” A、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24、C、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D、既自以心為行役。 E、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于君。 (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他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5、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上“所”表被動 句式: “為 + 主動者 + 所 + 動詞” A、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B、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所劫。 C、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D、為仲卿母所遣。6、無任何標志的被動句。(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即動詞本身表被動) 句式: “主動者 + 動詞”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戍卒叫,函谷舉。 /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 C、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D、而劉夙嬰疾病

25、。(譯:祖母劉早被疾病纏繞。)/告訴不許。(申訴苦衷不被允許) E、所當者破,所擊者服。 F、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洎牧以讒誅。六國論 G、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閣舉于魚鹽之中。 H、蓋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三)省略句1、省略主語 有承前省、有呼應下文省、對話省。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這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 A、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 B、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C、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 (楚國人做好飯,吳國人趕上來了。楚國人跑了,吳國人把飯吃了又跟上去追趕) D、

26、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三)省略句2、省略謂語 謂語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 A、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B、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C、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D、除臣()洗馬。陳情表3、省略賓語 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 A、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B、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4、省略介詞:常見的省略介詞“于”“以”。A、至則無所用,放之()山下。B、項王則受壁,置之()坐上;亞父受

27、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C、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D、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E、賜之()彘肩。鴻門宴5、介詞賓語的省略 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理解時要補充出來。A、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B、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6、省略中心詞 中心詞是在一個詞組中被定語狀語修飾的詞,一般是不能由定語狀語來替代省略的。讀文言文時,應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如:A、宮中府中(之吏),俱為一體(之吏)。出師表B、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出師表(四)賓語前置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其賓語一定為代詞) 句式:“主語 + 否定詞

28、+ 賓語 + 動詞”常見的否定詞有:“不、未、無、莫、毋,弗”等常見的賓語代詞:“余、吾、爾、自、之、是”等A、時人莫之許。譯:“可當時的人并不贊許他(這么看)” B、忌不自信。譯:“鄒忌不相信自己”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譯:“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D、而莫之夭閼者。譯:沒有什么東西能夠阻礙他。E、古之人不余欺也。G、秦人不暇自哀。 譯:“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H、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譯文:不了解我也罷了啊,只要我本心確實是美好的。 K、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譯:“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苯Y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

29、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2、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其賓語一定為疑問代詞)賓語在動詞前面。句式為:“主語 + 賓語(疑問代詞)+ 動詞”賓語在介詞前面。格式為:“主語 + 賓語(疑問代詞)+ 介詞 + 動詞” 常見的疑問代詞:誰、奚、胡、何、曷、安、孰、惡、焉 A、沛公安在? /我何為渡? B、大王來何操?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 C、且焉置土石?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D、之二蟲又何知? E、問女何所思?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么?” M、吾誰敢怨?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30、?” N、而彼且奚適也?譯文:可是它將要飛到哪里去呢?) G、微斯人,吾誰與歸?譯文:“哦!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K、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么臉面回漢朝去呢?” N、誰為哀者? 譯文:“(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S、不然,籍何以至此?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么到這個地步呢?” T、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譯文:“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 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一般格式:“賓語 + 介詞 + 動詞”A、余是以記之。(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B、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話來概括他。)C、鉤以寫龍,鑿以寫龍。(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4、借助“之

31、、是、之為” 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是”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 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惟)”,構成“唯(惟)是(之為)”的格式。 一般格式:“主語 + 賓語 + 之(是)+ 動詞”A、夫晉,何厭之有?譯文:“晉國,有什么罪過呢?”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譯文:“不了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C、唯馬首是瞻。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 (“唯”譯為“只”,下同) D、唯奕秋之為聽。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E、唯賢是用。譯:“只任用有才的人”唯利是圖譯:“只圖有利的” F、夫晉,何罪之有?譯文:“晉國,有什么罪過呢?” G、唯陳言之務

32、去。譯文:“只是務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 5、無條件的賓語前置 這是指既無任何條件限制,也無規(guī)律的語言形式作標志,只要為強調賓語,即可將其提前。 如“夜以繼日” (譯:用夜晚來接著白天) 再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譯文:目光短淺的官員們,不能夠做長遠打算。)6、“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譯文:“我已經對她沒有情義了,決不會答應你” 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譯文:“盡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譯文:“小孩子看見了我卻不認識我”7、方位詞

33、、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亞父南向坐。 譯文:“亞父范增面向南坐著” 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譯文:“到達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8、文言文中,“自”作賓語時常常置于動詞之前。A、人不暇自哀。過秦論B、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9、難點探析比較下列句子: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經碩鼠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鄒忌諷齊王納諫例前一個是肯定句,“汝”作為代詞不前置,但后一句是否定句,“我”要前置。例雖是否定句,由于賓語“王”是名詞,而不是代詞,故不能前置。 (五)狀語后置 (也叫“介詞結構后置”) 我們知道,在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

34、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1、“以”組成的介詞結構,多數(shù)后置。 一般格式:動詞 + 以 + 賓語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譯文:“把箭放回先王靈位之前,稟告大功告成” 請其矢,盛以錦囊。 譯文:“并請出那三枝箭,裝進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譯文:“當莊宗用繩索捆綁燕王父子” 申之以孝悌之義。 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復講述” 覆之以掌。 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 何不試之以足。 注意:少數(shù)介詞結構也不后置: 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2、“于”組成的介詞結構,多

35、數(shù)后置。(注意和被動的區(qū)別) 格式:動 + 于(乎,相當“于”)+ 賓使歸就求救于孫將軍。 譯文:“讓他回去向孫將軍求救”能謗譏于市朝。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且立石于其墓之門。譯文:“并且在他們的墓門前建立石碑”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得雙石于潭上。 戰(zhàn)于長勺3、格式:形容詞 + 于 + 賓語 長于臣。 譯文:“(他,指項伯)比我長(大)” 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4、“乎”作介詞時相當于“于”,與其構成的介詞短語后置。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生乎吾前。 譯文:“生在我的前面”風乎舞雩。 譯文:

36、“在舞雩臺上吹風”(六)定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定語放在中心詞后面,用“者”煞尾,構成定語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語提到中心詞前面去翻譯。 1、名詞或動詞及短語作定語的后置,一般用助詞“者”結尾作標志 格式:中心詞十定語十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譯文:“尋找可以出使秦國回來復命的人” 楚人有涉江者。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 荊州之民附操者。譯文:“荊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四方之士來者。譯文:“四方前來投奔吳國的士人” 村中少年

37、好事者。譯文:“村中有個喜歡多事的年青人” 客有吹洞簫者。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形容詞作定語后置,大多有助詞“之”放在adj前作標志 格式:中心語 + 之 + 定語(形容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譯文:“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譯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廟堂),就要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江湖遠離朝廷(或身處遙遠的江湖),就要為國君擔憂”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譯文:帶著長長的寶劍,戴著高高的帽子。3、格式:中心詞 + 之 + 定語 + 者 馬之千里者。 譯文:“千里馬” 僧之富者不能至。譯文:“富有的和尚卻不能到達”

38、國之孺子之游者。 譯文:“吳國出游的年青人” 石之鏗然有聲者。譯文:“鏗然有聲的石頭”4、格式:中心語 + 而 + 定語 + 者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譯文:“能夠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5、數(shù)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后面。格式:中心語 + 數(shù)量定語(定語)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譯文:“等到了陳這個地方,有六七百輛車,千多名騎兵,數(shù)萬名士兵” 一食或盡粟一石。 譯文:“吃東西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6、難點探析 辨識“之”作助詞的定語后置要注意三點:一是表示領屬性的定語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來

39、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狀態(tài)、時間、處所、數(shù)量等修飾性定語才能后置。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捕蛇者說(“之”前表領屬)二是注意把定語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類似的語言形式區(qū)別開來。如: 村中少年好事 (定語+主語+謂語+賓語) 村中少年好事者 (定語后置) 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謂語之間加了一個結構助詞“之”,取消獨立性)三是特別注意賓語前置和定語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詞,容易混淆。 區(qū)別的辦法是: 賓語前置的“之”前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賓語),“之”后是動詞(謂語);定語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中心詞),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詞或能充當定語的詞或詞組。二者結構如下: 賓語前置句:句讀(名詞

40、,作賓語)之不知(動詞),惑之不解。 不懂得句讀,不能解除疑惑。 定語后置句:蚓無爪牙(名詞,中心詞)之利(形容詞),筋骨之強。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7、難點探析-倒裝的雜糅 有時,一個句子中存在多種倒裝現(xiàn)象,我們往往辨析不全。如: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 這是平原君的使節(jié)對信陵君的激將話?!鞍病狈g為疑問代詞“哪里”,“急人之困”翻譯為“為別人的困難而著急”。句子結構分析如下: 安 在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賓語 謂語 主語 這是一個倒裝的雜糅,是主謂倒裝與賓語前置的結合。從一個句子分為主謂兩部分來看,這個句子首先應該判斷是主謂倒裝,其次,再指出其謂語部分的賓語前置

41、。整個句子翻譯為:公子您能為別人困難所著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裝雜糅,要分清結構,抽繭剝絲,層層剖析。(七)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 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譯文:“公子能為別人困難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譯文:你治理東阿是很好的?。。ò耍┏R姽潭ǜ袷?1、“以為”、“以為”“以為”,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 相當。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更多的場合

42、,“以為”是“以為”的緊縮,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情況:(1)在“以為”、“以為”句式中,“以”是介詞,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為”的狀語,此時的“以為”、“以為”相當于“用做”或“把當作”。如: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夫以銅為鑒,可正衣冠。(新唐書魏征傳)(2)在“以(之)為”、“以為”句式中,“以”是動詞,“認為”的意思;“為”是主謂詞組,作“以”的賓語。這種句式,相當于“認為(覺得)怎么樣”或“認為(覺得)是”。如:(滿座賓客)以為妙絕。(口技)注意:“以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的賓語“之”。 2、“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兩個詞,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

43、詞,作介詞“以”的前置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產生的原因。由于介詞“以”具有表原因、憑借等功能,因此,“所以”這個凝固結構大致有兩種情形:(1)“以”字當“因為”講,“所以”相當于“的原因”、“的緣故”,用來表示原因。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2)“以”字當“拿”、“用”或“憑借”講,“所以”相當于“的辦法”或“用來的”,用來表示手段、方法、根據、工具等。如: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3、“如何”、“奈何”、“若何”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

44、,這兩個詞經常連在一起用,組成凝固結構?!叭绾危ㄈ艉危?、“奈何”,可譯為“怎”、“怎么辦”、“怎么樣”或“為什么”等。如: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鴻門宴)如果將“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開,當中夾進名詞或代詞,就形成表示疑問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這種格式可譯作“對(拿、能)怎么樣(怎么辦)”。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鄭伯克段于鄢)有時,“如何”、“若何”又變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為疑問形容詞用,譯為“怎么樣”。如:曰:“今日之事何如?”(項羽本紀)“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

45、 4、“何以為”、“奚以為”文言文中,“何以為”也是表示疑問的一種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昂我詾椤笨勺g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譯為“怎么(為什么)用得著呢”。如: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書霍去病傳)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6、“不亦乎”、“豈(其)哉(乎)”、“盍乎”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譯:范家富貴,何不取消這門親事呢?或:范家富貴,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 (2004年高考江蘇卷)譯: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為利祿改變它呢?“不亦乎”是古代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含有探問)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詞,可譯為“也”;“乎”字是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梢杂矛F(xiàn)代漢語“不也嗎”或“豈不也是嗎”對譯。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游) 7、“無(毋)乃乎(與、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