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風俗史復習資料_第1頁
中國古代風俗史復習資料_第2頁
中國古代風俗史復習資料_第3頁
中國古代風俗史復習資料_第4頁
中國古代風俗史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風俗史復習資料

前言:

1、“風俗”釋義

◎“風俗”一詞的出現:

《管子·法法》:“變易風俗,詭服(心口不一,與心志相違)殊說猶立。上不行君令,下不合于鄉(xiāng)里,變更自為,易國之成俗者,命之曰不牧之民(言其不可統(tǒng)治也)?!?/p>

《荀子·王制》:“廣教化,美風俗?!薄盾髯印ね醢浴罚骸罢钚?,風俗美?!?/p>

《荀子·議兵》:“政令以定,風俗以一?!?/p>

《荀子·強國》記載了荀子西行入秦之所見:“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tāo),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荀子·正論》:“風俗之美,男女自不取于涂而百姓羞拾遺?!?/p>

◎漢代學者對“風俗”概念的解釋

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下》寫道:“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

應劭在《風俗通義·序》也寫道:“風者,天氣有寒暖,地形有險易,水泉有美惡,草木有剛柔也。俗者,含血之類,像之而生,故言語歌謳異聲,鼓舞動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圣人作而均齊之,咸歸于正,圣人廢,則還其本俗?!?/p>

“‘風’與‘俗’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是一個事物不可分離的兩個方面?!L’中有‘俗’,‘俗’中有‘風’,兩者共為一體,相互作用,從而構成了風俗文化發(fā)展運動的全過程?!保n養(yǎng)民:《中國風俗文化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頁)

“用現代語言表述就是:群體生活方式的差別是風俗的基本內容,風俗是在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風俗’具有自然和人文的雙重意義。這個視野廣闊的闡說,也成為漢代以后傳統(tǒng)中國人文學界對‘風俗’概念的共識?!保ㄅ硇l(wèi)、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導言》,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風俗大致包括兩個部分,其核心內容是人們在對待外部環(huán)境以及交往中所呈現的普遍行為方式和精神世界,作為其外延部分則是構成這種行為方式和精神世界基礎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所謂‘普遍行為’意味著風俗是一種群體方式,所謂‘精神世界’則是指任何一種風俗都具有精神基礎或心理憑藉。由此我們可以在邏輯上將風俗史研究對象與諸如社會史或生活史等相近領域區(qū)分開來,盡管這種區(qū)分有時并非涇渭分明?!保ㄅ硇l(wèi)、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導言》,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2頁)

2、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風俗史的意義

有助于人們更真切、更具體地了解中國古代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歷史面貌和歷史進程,從而領略中國古代風俗文化的歷史魅力。

可為當今中華民族的文化建設提供獨特的風俗文化資源。

第一章服飾風俗

第一節(jié)衣服探源

◎關于衣服的起源,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致有實用、遮羞、美觀三種說法。

《墨子·辭過》:“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jiāo,草索),冬則不輕而溫,夏則不輕而凊(jìng,涼)。圣王以為不中人之情,故作誨婦人治絲麻、捆布絹,以為民衣?!阋詾檩p且煖(xuān,溫暖);夏……足以為輕且凊。謹此則止。故圣人之為衣服,適身體、和肌膚而足矣?!保ㄓ罆竦膶嵱霉δ埽?/p>

《白虎通·衣裳》:“衣者,隱也。裳者,障也。所以隱形自障閉也?!保ㄕ谛撸?/p>

《韓詩外傳》卷一載:“衣服容貌者,所以說目也?!保烙^)

(距今約18000年,舊石器時代晚期,晚期新人)山頂洞人遺址出土了一枚骨針,骨針殘長約83毫米,最粗的直徑3.3毫米

這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最早的縫紉工具。山頂洞人發(fā)明骨針,反映當時已能縫制獸皮衣服,增強了御寒的能力,從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反映了山頂洞人的手工藝發(fā)展水平(鉆孔、磨制等技術)有了顯著提高。

山頂洞人的獸皮衣服除了有御寒的實用功能外,很可能也有遮羞和審美的用意。

山頂洞人已有了愛美的觀念和對美的追求。這集中表現在裝飾品的制作上。山頂洞人遺址出土有成串的小石珠、穿孔的獸牙和截成小段的獸骨,還有經過加工修飾的鳥骨、魚骨及海蚶(hān)殼等,這也表明原始藝術的萌芽已經出現。

在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六七千年)的文化遺存中,普遍出土陶石紡輪、刀杼(骨匕)、骨梭等紡織工具,如在距今約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就發(fā)現了原始織機的部件。

在距今約6000年的晚期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遺址)的陶器上發(fā)現有布紋印痕(每平方厘米經緯線各10根,當是一種粗麻布);在距今約6000年的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下層發(fā)現有葛布殘片(用葛的纖維制成的布,比較細薄,俗稱“夏布”)。

而到新石器時代后期(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的紡織水平已達到一定水平。如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的浙江錢山漾遺址出土有苧麻制作的麻布殘片和細麻繩,平紋麻布經緯密度每平方厘米16至24根,有的經線31根、緯線20根,密度與現代的細麻布相當(距今約6000年的晚期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發(fā)現有布紋痕跡,每平方厘米經緯線各10根,當是一種粗麻布)。

出土的絲織品有絹片、絲帶和絲線,纖維原料都屬家蠶絲(養(yǎng)蠶業(yè))。殘絹經緯密度每平方厘米48根。

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麻制品是這一時期考古的重要發(fā)現。特別是絲織品的發(fā)現表明中國是世界上養(yǎng)蠶織絹最早的國家。

第二節(jié)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服飾

一、衣服的樣式

1、頭衣

頭衣即冠帽,又稱首服或元服。“元”的本義是“頭”。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狄伐晉……,先軫(zhěn,晉國執(zhí)政)……入狄?gu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薄秲x禮·士冠禮》:“令月(吉月)吉日,始加元服?!?/p>

從考古上看,史前頭衣形象不多,在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一件仰韶文化(距今約六七千年)陶塑人頭,似戴有平頂帽。

在內蒙古赤峰紅山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女神像上,有戴扇形帽的形象。

(1)冠

在中國古代禮制等級社會里,冠是官僚貴族和上層男性的頭衣。

“在古代中國人的意識中,頭為元陽之府,是身體中最重要的部位,同時它也是最直接表達人情緒和情感的部位,可能由于這兩種原因,冠遂成為服飾上最重要的等級特征以及服飾禮規(guī)最明顯的展示?!保ㄅ硇l(wèi)、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126頁)

冠多用淄布(緇布,黑色布)、縞素(白絹)和纚(xǐ,古代用來束發(fā)的黑色布帛)等物制成。

冠一般由冠圈和冠梁組成。戴冠前,把頭發(fā)束在一起,在頭頂上盤成發(fā)髻,用纚包住,然后將冠套在發(fā)髻上。冠梁在上,從前至后覆在頭上。再用笄(jī,簪zān)左右貫穿冠圈和發(fā)髻,將冠圈兩旁的絲繩在下頷(hàn,下巴)處打結,以此定冠。

據史書記載和出土文物資料顯示,中國古代出現過的冠主要有切云冠(高冠)、鳥形冠、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側注冠)、法冠、卻敵冠、樊噲冠、武冠(大冠,武弁biàn大冠)、鹖(hé)冠、進賢冠、冕冠、委貌冠、皮弁冠、長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爵(雀)弁等。

切云冠(高冠):《楚辭·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笨梢姵星性乒冢ǜ吖冢?/p>

鳥形冠:河南信陽楚墓中漆瑟上頭戴鳥形冠的人物

通天冠:通天冠為天子日常所戴。高九寸,正豎,頂微后彎,前有山述(為通天冠前面的山形裝飾)。

遠游冠:遠游冠為諸侯王日常所戴。制如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微后彎。但無山述

高山冠:高山冠(側注冠)為天子近臣謁者(行賓禮時的司儀,選拔條件:年未五十、孝廉、曉解賓贊、威容嚴恪、美須、大音)等所戴。制如通天冠,高九寸,無山述。但頂不彎,直豎。

法冠:法冠,一曰柱后冠,或謂之獬xiè豸zhì冠。高五寸。侍御史、廷尉之類執(zhí)法官服之。

卻敵冠:前高四寸,通長四寸,后高三寸,衛(wèi)士服之。

樊噲冠:漢將樊噲造次(倉猝之間,情急之下)所冠,以入項羽軍。廣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馬殿門衛(wèi)士服之?;蛟?,樊噲常持鐵楯(dùn,盾牌),聞項羽有意殺漢王,噲裂裳以裹楯,冠之入軍門,立漢王旁,視項羽。

武冠:(大冠,武弁大冠)為中高級武官之冠。天子近臣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珰dāng,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

鹖(hé)冠:(武冠加雙鹖尾)是武士之冠。

鹖冠似又有隱士冠之義。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列道家類文獻時說道:“《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為冠?!鳖亷煿抛ⅲ骸耙喳i鳥羽為冠?!?/p>

進賢冠:為文臣和儒生所戴。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長八寸。

冕冠:是天子、三公諸侯、卿大夫等在祭天地、祭祖先等祭祀、禮典活動中所戴之冠。一直沿用到明代。但至明太祖朱元璋時,冕冠為皇帝、皇族祭祀時專戴,官僚不得染指。

冕冠往往以延(裝在冠上的長方形冕板)前后懸垂旒liú(玉珠串)的數量和每旒玉珠的數量及顏色實現分等,如東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冕制天子前后十二旒(每旒白玉珠十二);三公諸侯七旒(每旒青玉珠七);卿大夫五旒(每旒黑玉珠五)。三公諸侯七旒和卿大夫五旒皆有前無后。此據《續(xù)漢書·輿服志下》

據《隋書·禮儀志七》記載,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所定冕制:天子大裘冕無旒;袞冕十二旒;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玄冕四旒,用玉三十二?三品、公侯鷩冕七旒,用玉八十?四品、伯毳冕五旒,用玉五十。五品、子男絺冕四旒,用玉三十二。一品至五品玄冕三旒,用玉十八。

據《明史·輿服志二》記載,明朝天子袞冕十二旒(前后各十二旒,毎旒五采玉十二珠);皇太子袞冕九旒(前后各九旒,每旒貫五采玉九);親王袞冕九旒(同皇太子);親王世子袞冕八旒(前后各八旒,每旒貫赤、白、青三采玉珠八);郡王冕冠七旒(前后各七旒,每旒貫三采玉珠七)。

◎關于冕冠旒數及玉數之小結

1、除了東漢永平冕制三公諸侯九旒和卿大夫七旒及南朝陳文帝陳蒨時,公及位從公、五等諸侯九旒,卿大夫五旒有前無后外,其余似皆為有前有后,總旒數﹦“旒”字前之數×2

2、對于天子之冕旒、玉之數,除了大裘冕無旒及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所定天子玄冕四旒,用玉三十二有疑問外,其余似皆可用這樣的數學表達方式:總玉數﹦12×總旒數(“旒”字前之數×2)

3、對于臣下之冕旒、玉之數,除了上述有前無后之情形及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所定三品、公侯鷩冕七旒,用玉八十有疑問外,其余似皆可用這樣的數學表達方式:總玉數﹦“旒”字前之數×總旒數(“旒”字前之數×2)

委貌冠、皮弁冠: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長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廣,后卑銳,委貌以紺gàn絹(深青透紅的絹)為之,皮弁以鹿皮為之。行大射禮于辟bì雍(行大射禮等禮儀活動的場所),公卿諸侯大夫行禮者,冠委貌,執(zhí)事者(主管具體事務的仆役)冠皮弁。

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初,高祖微時,以竹皮為之,謂之劉氏冠,楚冠制也。民謂之鵲尾冠,非也。祀宗廟諸祀則冠之。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為祭服,尊敬之至也。

《漢書·高帝紀》:“爵非公乘(秦漢二十等爵制的第八級,言其得乘公家之車也)以上毋得冠劉氏冠?!?/p>

建華冠:天地、五郊(謂東郊、南郊、西郊、北郊、中郊,古代禮儀,帝王于五郊設祭迎氣:立春之日,迎春于東郊,祭青帝;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立秋前十八日,迎黃靈〔五方中央神名,即地神名〕于中郊,祭黃帝;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等禮儀大典,皆在此舉行),《育命舞》樂人服之。

方山冠:祠宗廟,《大予》、《八佾》、《四時》、《五行》樂人服之。

巧士冠:前高七寸,直豎。不常服,唯郊天,黃門從官四人(4個宦官)冠之。

爵弁:一名冕。廣八寸,長尺二寸。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翹舞》樂人服之。

以上《續(xù)漢書·輿服志下》所述的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側注冠)、法冠、卻敵冠、樊噲冠、武冠(大冠,武弁biàn大冠)、鹖(hé)冠、進賢冠、冕冠、委貌冠、皮弁冠、長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爵弁等,其中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側注冠)、法冠、卻敵冠、樊噲冠、武冠(大冠,武弁biàn大冠)、鹖(hé)冠、進賢冠為常用朝服,而冕冠、委貌冠、皮弁冠、長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爵弁為祭服。

漢代的冠雖在分類上已顯示出分等意味,但“漢代冠服中的分等元素,主要就是進賢冠的一梁、二梁、三梁了,由此造成了‘級別分等’”(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140頁)。

公侯三梁(冠上橫脊),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學弟子,皆一梁。

此外,似還應指出:漢代祭服冕冠中的分等也是漢代冠服“級別分等”的重要表現。如東漢永平冕制天子前后十二旒(毎旒白玉珠十二);三公諸侯九旒(毎旒青玉珠九);卿大夫七旒(毎旒黑玉珠七)。三公諸侯九旒和卿大夫七旒皆有前無后。

此后,祭服冕冠的分等和朝服梁冠的分等逐漸成為中國古代冠服“級別分等”的主要體現。這兩條線索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祭服冕冠分等的演變(以旒數為主)

據《晉書·輿服志》和《宋書·禮志五》記載,晉南朝劉宋天子冕冠(平冕,平天冠)垂珠十二旒,王公冕冠(平冕,平天冠)八旒,卿冕冠(平冕,平天冠)七旒。

而閻步克先生認為《晉志》、《宋志》所記的王公八旒、卿七旒不是晉宋之制,而是南齊永明六年(488年)改定的冕制,并根據《南齊書·輿服志》的記載,推斷《晉志》、《宋志》的“王公八旒,卿七旒”,必為“三公八旒,卿六旒”之訛。并進一步總結:自漢明帝始,漢冕本是三公諸侯九旒、卿七旒,而魏明帝把三公降為七旒、把卿降為五旒了。三公七旒、卿大夫五旒的制度,是一直實行到永明六年的。(參見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19—222頁。)

據《隋書·禮儀志六》記載,南朝梁陳天子冕冠(平冕,平天冠)垂白玉珠十二旒。南朝陳文帝陳蒨時皇太子冕冠(平冕,平天冠)九旒;凡公及位從公、五等諸侯,冕冠(平冕,平天冠)皆垂青玉珠九旒,有前無后;卿大夫冕冠(平冕,平天冠)垂黑玉珠五旒,有前無后。

對此,閻步克先生指出:“‘青玉珠’、‘黑玉珠’、‘有前無后’跟東漢永平冕制很像?!保ㄩ惒娇耍骸斗苤帷粗芏Y〉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74頁。)

據《隋書·禮儀志六》記載,北齊天子冕冠(平冕,平天冠)垂白玉珠十二旒;皇太子冕冠(平冕,平天冠)垂白玉珠九旒;諸公卿冕冠(平冕,平天冠)青玉珠為旒,上公九,三公八,諸卿六。

據《隋書·禮儀志六》記載,北周天子諸冕冠十二旒;諸公諸冕冠九旒;諸侯諸冕冠八旒;諸伯諸冕冠七旒;諸子諸冕冠六旒;諸男諸冕冠五旒。

而北周宣帝宇文赟yūn于579年即位時,制冕二十四旒,衣服以二十四章為準,“堪稱中國上下五千年最崇高的冕服”。(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98頁。)

據《隋書·禮儀志七》記載,隋文帝時天子袞gǔn冕冠(祭天地、明堂、五郊、朝cháo日、夕月、宗廟、社稷、納后等)垂白玉珠十二旒;皇太子袞冕冠(侍從皇帝祭祀及謁廟、加元服、納妃等)垂白玉珠九旒;王、國公、開國公袞冕冠(初受冊、入朝、祭等)垂青玉珠九旒;三公袞冕冠(助祭)垂青玉珠九旒;侯鷩bì冕冠(初受冊、入朝、祭等)八旒,伯鷩冕冠(初受冊、入朝、祭等)七旒;子毳cuì冕冠(初受冊、入朝、祭等)六旒,男毳冕冠(初受冊、入朝、祭等)五旒;三品官zhǐ冕冠(助祭)七旒,四品官冕冠(助祭)六旒,五品官冕冠(助祭)五旒。

關于“自祭之服與助祭之服”,可參看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49—158頁。

據《隋書·禮儀志七》記載,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所定冕制:天子大裘冕(祀天地之服)無旒;袞冕(于宗廟、朝日、夕月、納后等場合所服)十二旒;鷩冕(祭先公之服)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毳冕(祀四望山川之服)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絺冕(祭社稷、五祀一說祭祀五行之神,一說祭祀住宅內外的五種神之服)五旒,用玉一百二十;玄冕(祭群小祀同大典相對而言,祭山林川谷丘陵、水邊及低平之地、四方之神、百物眾神之服)四旒,用玉三十二?

皇太子袞冕(侍從祭祀、謁廟、加元服、納妃之服),青珠九旒。

三公(攝祭:代天子行祭禮)、諸王(初受冊、入朝、助祭等)袞冕,青珠九旒。

三品、公侯鷩冕(助祭)七旒,用玉八十?

四品、伯毳冕(助祭)五旒,用玉五十。

五品、子男絺冕(助祭)四旒,用玉三十二。

一品至五品玄冕(祭其私廟)三旒,用玉十八。

據《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唐朝天子大裘冕(祀天地之服)無旒;袞冕冠(于踐祚、饗廟、納后、元日受朝賀等場合所服)垂白玉珠十二旒;鷩bì冕冠(有事遠主之服)八旒;毳cuì冕冠(祭海岳之服)七旒;絺zhǐ冕冠(祭社稷饗先農之服)六旒;玄冕冠(蠟祭百神、朝日、夕月之服)五旒。

皇太子袞冕冠(從祀、謁廟、加元服、納妃之服)白珠九旒。

一品袞冕冠青珠九旒;二品鷩冕冠八旒;三品毳冕冠七旒;四品絺冕冠六旒;五品玄冕冠五旒(三品以下私祭皆服);六品以下九品以上爵弁(從祀之服,五品以上私祭皆服)無旒。

據《宋史·輿服志三》記載,宋朝天子大裘冕(與袞同冕)十二旒;袞冕冠十二旒(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玉,南宋仍舊制,凡用二百八十有八);皇太子袞冕冠白珠九旒。

據《宋史·輿服志四》記載,宋朝諸臣祭服前后屢有變化:

宋初,親王、中書門下、三公九旒冕;九卿七旒冕;四品以下、御史、博士五旒冕;太祝平冕無旒。

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正一品,九旒冕;從一品,九旒冕;二品,七旒冕;三品,五旒冕;四品以下,無旒冕。

降至南宋,公鷩冕八旒;卿毳冕六旒;大夫絺冕四旒;士玄冕無旒。

據《元史·輿服志一》記載,元代天子袞冕十二旒,以珍珠為之;皇太子袞冕白珠九旒。

閻步克先生指出:元王朝“這個異族政權與遼金一樣,只把服冕資格限于皇帝父子,他人不得染指”。(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10頁。)

另據《晉書·輿服志》、《南齊書·輿服志》、《隋書·禮儀志六》記載,東漢以來,天子之冕旒用白玉珠。魏明帝曹叡好婦人之飾,改以珊瑚珠。晉初仍舊不改。及至偏安江左的東晉,冕旒初用珊瑚雜珠,飾以翡翠(鳥羽)。后因此非禮,又因江左美玉難得,改用白璇珠(蚌珠,珍珠)。南朝宋、齊、梁又改用白玉珠,至陳武帝陳霸先永定年間(557—559),陳霸先又以“天下初定,務從節(jié)儉”,改用蚌珠(珍珠),旋即又改用白玉珠。后多用白玉珠。至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又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玉,此后南宋、明朝皆用五色玉。

據《明史·輿服志二》記載,明朝天子袞冕十二旒(前后各十二旒,毎旒五采玉十二珠);皇太子袞冕九旒(前后各九旒,每旒貫五采玉九);親王袞冕九旒(同皇太子);親王世子袞冕八旒(前后各八旒,每旒貫赤、白、青三采玉珠八);郡王冕冠七旒(前后各七旒,每旒貫三采玉珠七)。

“明太祖定制,冕服為皇帝、皇族禁臠luán(獨自占有而不容別人分享、染指的東西),官僚不得染指。一品至九品官的祭服改用梁冠?!?/p>

◎朝服梁冠分等的演變

“就現有史料看,秦漢的新冠服體制,與二十等爵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劉邦雖規(guī)定了‘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劉氏冠’,但那是一個否定性指令,亦即,公乘以上可以戴劉氏冠,但不是必須戴劉氏冠;你覺得別的冠好看,但戴無妨”,“秦漢皇帝似乎沒有太強的迫切感,覺得必須去精細區(qū)分官場尊卑、確保官貴的榮耀體面,對不同職位做縱向大排隊,并以繁密等級服飾體現之。只要各項職事都有人在干,皇帝就心滿意足了;至于那些人的服飾各異,缺乏一元化的可比性,皇帝的腦袋里還沒多想那個事情,用梁數大致把官員分為三大段落,就可以了”。

“魏晉以下,王朝冠服的變化趨勢,是漸趨一元化,強化等級性”,“魏明帝看到高山冠跟通天冠、遠游冠樣子太像了,就把高山冠‘毀變’為進賢冠的樣子,以令君臣有別”。

“隋朝開皇時期的冠服承襲了南北朝冠服,也沿用了很多漢朝冠服。隋煬帝的大業(yè)服制發(fā)生了變化:‘諸建華、鵔jùn鸃yí冠(屬武冠)、鹖冠、委貌、長冠、樊噲、卻敵、巧士……等,前代所有,皆不采用?!愙吅喠?。來自漢朝的獬xiè豸zhì冠(法冠)和高山冠還在,但獬豸冠只是為了標識法職的特殊性,才保留下來的;高山冠的外觀已‘梁依其品’,向梁冠靠近,變成進賢冠的附庸了?!诠诜黧w部分造成的變化,就是服類減少,‘不同職官穿不同冠服’的做法淡化,‘職事分類’分量下降,‘級別分等’相應濃厚起來了,以官品為準而在同一套冠服上制造差異,轉成冠服規(guī)劃的主導思想。冠服體制的重心,逐漸由分類向分等偏轉?!?/p>

“‘級別分等’在唐朝高歌猛進,服飾上的等級元素不斷繁衍,分等趨于細密高峻,服飾等級的調整范圍不斷擴張。南北朝的皇帝通天冠上面有五梁,官僚的進賢冠則為三梁、兩梁、一梁。唐朝官僚的梁數依舊,皇帝的通天冠卻變成了二十四梁了。”

有一點需作補充說明,《晉書·輿服志》、《宋書·禮志五》、《隋書·禮儀志六》未有五梁通天冠之記載,只有天子冠五梁進賢冠和五梁遠游冠之記載?!缎绿茣ぼ嚪尽酚涊d唐朝皇帝既冠二十四梁通天冠,又冠五梁進賢冠。故將秦漢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天子通天冠之梁數說成“五”,只能是推測。只能說晉南北朝以至隋唐天子有五梁進賢冠和五梁遠游冠,唐天子還有二十四梁通天冠。

蓋在漢唐間,以梁數區(qū)別天子之冠和官僚之冠以及官僚之冠之間的等級,已有所體現,即官僚只能依官等戴三梁、二梁、一梁冠,只有天子才能戴五梁冠或二十四梁通天冠。這為宋以后主要以梁冠作為冠服的一元化分等埋下了伏筆。

據《宋史·輿服志三》記載,宋朝天子仍戴二十四梁通天冠。

“朝服的梁冠在宋初只分五梁、三梁、兩梁3等,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又分為貂蟬籠巾七梁、七梁、六梁、五梁、四梁、三梁、二梁,共達7等,比漢代的三等之分細致得多了。”

“漢朝文武冠服不同,一用進賢冠、一用武弁大冠。唐朝的朝服仍有文武之分,文官戴進賢冠(即梁冠)……武官戴武弁……。宋朝文武官索性都用梁冠,只不過武官只用四梁、三梁、二梁冠而已?!?/p>

“本來在唐朝,高山冠已‘梁依其品’了,成了梁冠的變體;進而在宋朝,獬xiè豸zhì冠(法冠)也被‘梁冠化’了,被納入了進賢冠的范疇,……那么法官、軍官與文官在服飾一體化的道路上,又邁進了很大一步?!?/p>

明代,“一品至九品官的祭服改用梁冠……朝服也用梁冠……梁冠等級,是公冠八梁,侯伯七梁,均加籠巾貂蟬;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七品二梁、八九品一梁;合計9等?!鞒療o論祭服、朝服……都不分文武。”

據史書記載,古代貴族婦女也有戴冠者。如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的宮女戴金蓮花冠;宋代皇后戴九龍四鳳冠;宋代皇妃戴九翚huī(五彩野雞)四鳳冠;宋代公主十五歲行笄禮時戴九翚四鳳冠;明代皇后在接受冊封、參加祭祀或重大朝會時戴九龍四鳳冠;明代皇妃、皇太子妃、

親王妃、公主戴九翚四鳳冠。

而明神宗朱翊鈞(萬歷皇帝)定陵(明神宗和孝端皇后王氏合葬定陵、溫肅皇貴妃王氏遷葬定陵的合葬墓)出土的四頂鳳冠有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三龍二鳳冠。

“先秦時期戴冠是上層男性的專利,下層男性社會成員只能著巾,這種情況在秦漢時期并沒有大的改變。典型的例子如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以著黃色頭巾為標志。巾的使用方法是把巾覆蓋在發(fā)髻上,然后用帶扎住。當時的女性也多使用頭巾,系扎方法有多種。四川彭山漢墓女子俑以巾裹發(fā),在腦后系成雙丫狀,頂間突起。廣東佛山東漢墓出土的女傭則是由后而前,在額上交叉系結。”

大約從東漢中后期開始,巾的地位發(fā)生變化,它不再是平民和低賤者的象征,而逐漸演化為時尚雅致的標志,連王公貴族也多放棄代表權力地位的冠而著巾。”

幅巾是用一整幅葛布或縑(雙絲細絹)把頭包住,并從腦后向左右伸出兩個角。

“魏晉以后,士風放縱,不拘禮法,幅巾更為流行。大凡名士,皆幅巾束首,如陶淵明‘取頭上葛巾漉酒’,被傳為一時美談。”《宋書·隱逸傳·陶潛傳》:“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濾酒),畢,還復著之?!?/p>

東漢桓帝時,有一名士叫郭太,字林宗,太原郡界休縣人,在社會上聲望很高。一次行游于陳梁間,途中遇雨,頭上戴的巾被雨淋濕,一只角折下來。時人仰慕郭太,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

隋唐時期,高人道士戴“林宗巾”;庶人農夫戴幅巾。唐朝士人亦戴幅巾。唐代詩人李賀《詠懷》詩:“頭上無幅巾,苦檗bò已染衣?!薄脖彼巍程K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有周公瑾“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之名句。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卷七:“蘇子瞻戴長筩帽,而一時效之,謂之東坡巾?!?/p>

東坡巾的特點是里層有四墻,四角在前后左右,外層有重墻,較內墻稍低,前面開口,正對眉心。

(3)幞fú頭

戴巾時,要系裹整形,非常麻煩。從北周開始,把巾制作成固定的形狀,可以隨時戴脫,這種巾稱作“幞頭”。

據《宋史·輿服志五》記載,幞頭一名折上巾,起自后周,以軟帛垂腳,定型為“軟腳幞頭”。隋始以桐木內襯兩腳,做成硬腳幞頭。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時,幞頭的雙腳漸趨平直。宋代君臣皆服平腳幞頭,帝服或腳上曲,以鐵內襯兩腳。

據《明史·輿服志三》記載,明代文武官公服用展腳幞頭(展腳長一尺二寸,合今38.4厘米),武官校尉服交腳幞頭。

(4)烏紗帽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烏紗帽》:“武德九年(626年)十一月,太宗詔曰:‘自今已后,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據《宋史·輿服志三》記載,宋代天子戴烏紗折上巾。

據《宋史·儀衛(wèi)志六》記載,在天子出行車駕儀衛(wèi)隊成員中,有服烏紗帽的。

北宋詩人梅堯臣在描寫烏紗帽在官僚階層流行情況時說:“烏紗帽底青眸轉,朱雀街頭玉轡pèi搖?!?/p>

據《明史·輿服志二》記載,明代天子常服為烏紗折角向上巾;皇太子、親王、郡王、親王世子常服亦為烏紗折角向上巾。

據《明史·輿服志二》記載,明代宮人戴烏紗帽,飾以花,帽額綴團珠??ね蹰L子戴烏紗帽。

據《明史·輿服志三》記載,明代文武官常服以烏紗帽;進士巾亦如烏紗帽

;內外官親屬(父、兄、伯、叔、子、孫、弟、侄)用烏紗帽;內使監(jiān)冠烏紗描金曲腳帽。

2、上衣

古人把上身服裝統(tǒng)稱為“衣”,也包括全身性袍式服裝的腰上部分。而把下身服裝統(tǒng)稱為“裳”,包括全身性袍式服裝的腰下部分。裳有時也專指下裙,乃下衣的一種。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凡服,上曰衣……下曰裳?!?/p>

◎外衣

(1)襦rú

襦是長至膝蓋或齊腰的外套,有長襦、短襦之分。長至膝蓋者為長襦,齊腰者為短襦。

《急就篇》顏師古注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要者。襦衣,外曰表,內曰里?!?/p>

短襦也稱腰襦、小襦。

〔陳〕徐陵《玉臺新詠》卷一《古詩無名人為焦仲卿妻作》:“孔雀東南飛……妾有繡腰襦。”

襦又有襌(單)襦、復襦等。

襌襦有里無絮,主要在熱天穿,也稱作汗襦。

復襦有里有絮,主要在冷天穿。

《居延新簡》有“復襦”和“單襦”的簡文,據其記載,“復襦”的價格大致是“單襦”的2.07倍。

(2)深衣

深衣在西周業(yè)已出現,在戰(zhàn)國至西漢廣為流行。是一種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服裝,交領、右衽,長至足踝間,以不沾泥為宜。

秦漢時期全身性袍式服裝均從深衣發(fā)展而來。

(3)襌(單)衣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襌衣,言無里也?!?/p>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亦云:“襌,衣不重也?!?/p>

可見,襌(單)衣無衣里。

這種無衣里的襌(單)衣多以輕薄的衣料(如絹、羅、紗等絲織品)制成,是夏季穿的袍式服裝,這種袍式服裝由深衣發(fā)展而來,只是襌(單)衣的衣袖更為肥大。

襌(單)衣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稱謂:“江、淮、南楚之間謂之褋dié,關之東西謂之襌衣?!?/p>

(4)袍

袍是一種長至腳踝、袖子肥大(比襌衣的袖子還要寬大)、襯有棉絮的秋冬季服裝。

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袍按顏色、花紋和下擺形狀區(qū)分,有茶黃羅綺直裾絲綿袍、印花敷彩黃紗直裾絲綿袍、印花敷彩絳紅紗曲裾絲綿袍、朱紅羅綺曲裾絲綿袍等十余種。

(5)裘

裘即皮衣,系冬季穿的服裝。裘皮種類有狐皮、貂(鼠)皮、灰鼠(松鼠科動物的一種)皮、黃鼠(松鼠科動物的一種)皮、虎皮、狼皮、羊皮、羔皮、鹿皮、犬皮等。

其中為古代人們看重的是狐皮、貂皮、灰鼠皮、黃鼠皮,而又以狐皮為貴,狐皮之中狐白(狐腋下之白毛皮)尤貴。這些裘衣為社會上層人士所穿。而羊皮因獲取較易,故品級較低,系大眾化服裝。

古之裘,獸毛朝外,獸皮朝里。獸毛朝里之“反裘”而穿往往被認為反常。

后世亦往往以“反裘而負芻”或“反裘而負薪”來譏評向民眾征收重稅之苛政。

(6)冕服

冕服是古代天子、三公諸侯、卿大夫等在祭天地、祭祖先等祭祀、禮典活動中所穿之服。自漢至明,冕服多有因革損益。

天子、三公諸侯、卿大夫等所穿冕服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冕服上章數的不同。如據《續(xù)漢書·輿服志下》記載,天子冕服玄(赤黑色)衣纁(xūn,淺紅色)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以虎和長尾猿為圖飾的宗廟祭祀用酒器)、藻、火、粉米、黼(fǔ)、黻(fú)十二章。而三公、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以下七章。

以上所講的襦rú、深衣、襌(單)衣、袍、裘、冕服皆屬上衣中的外衣。此外,上衣中還有中衣和內衣。

◎中衣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p>

中衣又名“中單”。

◎內衣

內衣主要有裲liǎng襠、汗衣、帕mò腹、抱腹、膺心衣等。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p>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汗衣,近身受汗垢之衣也?!蛟槐商唬蛟恍咛弧愀残乇?,言羞鄙于袒,而衣此耳。”

由此可見,汗衣和裲襠類似。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帕mò腹,橫帕其腹也。”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膺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奄心也?!鼻迦送跸戎t補注曰:“蓋即今俗之兜肚?!?/p>

“從《釋名》文義看,這三種服裝的功能都能對胸腹部起到保暖作用,均可視為后世兜肚的前身。”

3、下衣

古人把上身服裝統(tǒng)稱為“衣”,也包括全身性袍式服裝的腰上部分。而把下身服裝統(tǒng)稱為“裳”,也包括全身性袍式服裝的腰下部分。裳有時也專指下裙,乃下衣的一種。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凡服,上曰衣……下曰裳?!?/p>

(1)裳

先秦時期,作為“下裙”的“裳”男女通服。蓋至秦漢,“裙”漸漸成為女子專服的下身服裝。其形制歷代均有發(fā)展變化。

(2)绔kù(袴)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绔,跨也,兩股各跨別也?!鼻迦送跸戎t補注曰:“《說文解字》:‘绔,脛jìng衣也?!试啤畠晒煽鐒e也’,疑若今俗之套褲?!?/p>

可見,绔kù(袴)是沒有前后襠,只有兩個褲筒套在兩腿上的“套褲”。

普通百姓一般用粗布做绔,而貴族則用“紈”(一種白色細絹)做绔,稱作“紈绔”。大概從西漢開始,“紈绔”用來指富家子弟,這也是后世形容公子哥兒為“紈绔子弟”的語源。

(3)裈kūn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裈,貫也,貫兩腳,上系要中也?!?/p>

可見,裈是有前后褲襠的連襠褲(合襠褲)。這種連襠褲有時也稱作“窮绔”

另有犢鼻裈,有因其形似牛鼻而得名的說法。一說是小裈(短褲),一說是圍裙。

《漢書·司馬相如傳》有司馬相如“著犢鼻裈”的記載。

4、足衣

(1)履

古人稱單底鞋為履,也稱屨jù。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履……亦曰屨。屨,拘也,所以拘足也?!?/p>

履的制作材料有皮革、絲綢、麻布、草等。

(2)舄xì

舄是在單層底的履下加一層木板的復底鞋(或曰重底鞋)。

〔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舄,以木置履下,干臘(xī,保持干燥)不畏泥濕也?!?/p>

可見,由于加厚了鞋底,穿舄可防止泥水弄臟弄濕鞋面。

(3)屐

《急就篇》顏師古注:“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所以踐泥?!?/p>

可見,屐是雨鞋,以木為制作原料,鞋底有兩齒,既可防滑,又可拉開腳與泥濘地面的距離。

據《續(xù)漢書·五行志一》記載,東漢桓帝延熹年間(158—167),木屐成為京師洛陽流行的鞋,已不限于雨天使用,如女子出嫁時穿有漆畫五彩帶子的木屐。

據《晉書·高祖宣帝紀》記載,三國時,關中多蒺蔾,司馬懿命軍士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這是木屐在軍事上的運用。

兩晉南北朝隋唐,木屐大行。

據《晉書·謝安傳》記載,謝安在接到淝水之戰(zhàn)的捷報時,正在下圍棋,看了捷報,故作鎮(zhèn)靜,了無喜色,下棋如故。但等下完棋后,“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

據《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尋山陟zhì嶺,必造幽峻,巖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后齒”。此種活齒屐被后人稱為謝公屐。

(4)靴

靴原是北方游牧民族所穿,在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后,開始傳入中原地區(qū)。歷代均有發(fā)展變化。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靴,跨也,兩足各以一跨騎也,本胡服,趙武靈王服之。”

(5)襪

襪在秦漢文獻中或作“韤wà”。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韋部”云:“韤,足衣也?!?/p>

襪最早用熟皮制成,后來制作原料多樣,有絲綢、麻布、皮革等。

第二節(jié)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服飾

二、清代服飾變革簡述

清朝堅持以滿族的傳統(tǒng)服飾為基礎,制定冠服制度,故對明朝的服制有較大的變革。自從清太宗皇太極于崇德元年(1636年)開始初步定制,歷經變動修改,直到清高宗弘歷乾隆之世才基本確定下來,以后雖有修訂,但沒有重大的變動。

清世祖福臨順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頒布薙tì發(fā)令。但因其時江南尚未平定,故暫緩施行。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江南平定,清政府重申薙發(fā)令,限十日之內,盡行薙去前半部頭發(fā),后半部依滿族舊俗,垂發(fā)辮,違者處死。同時禁止民間穿戴漢裝。

順治九年(1652年),清政府頒定的《服色肩輿條例》終結了漢式冠冕。

這種剃發(fā)易服的強制性命令,曾一度遭到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一些漢族官員也上書清廷直陳此舉不當。最后清朝皇帝采取了較為靈活的態(tài)度。在以滿族服飾為主體的基礎上適當保留了漢族的服飾元素。

如自乾隆帝以后,“清朝在皇袍上采用了十二章,算是滿族漢化的物證之一,也用以象征滿族統(tǒng)治華夏的合法性”。

第二章飲食風俗

第一節(jié)飲食結構

一、主食

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主食有粟、麥、菽、稻、黍、麻、高粱、甘薯、番薯、玉米等。

◎粟

粟,也稱稷或禾,即今天人們俗稱的小米(小黃米,不黏)。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qū)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

(黃河流域)在距今約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的各種類型遺址的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出土了粟的遺存。而在早于仰韶文化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和甘肅大地灣文化遺址中都有粟的遺存的出土。

夏商時期,也多有粟的遺存的發(fā)掘出土。如河南洛陽市洛河南的關林皂角樹遺址發(fā)掘出土了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粟的糧食遺存;晉南夏縣東下馮遺址第三、四期的一些灰坑,發(fā)現很多碳化粟粒。

兩周時期,粟仍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

秦漢時期,粟時或成為糧食作物的總稱,而原本作為糧食作物總稱的“谷”,在漢代開始成為粟的專名。

漢代還把粟作為口糧的代稱。入粟可以拜爵免罪。當時南方地區(qū)也種植粟,今江蘇、湖北、湖南、四川、廣西、廣東等地均發(fā)現漢代粟的實物。

◎麥

麥類作物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

涇渭流域一帶出土有史前時代的麥類遺存。

河南洛陽市洛河南的關林皂角樹遺址發(fā)掘出土了二里頭文化時期的小麥的糧食遺存。

先秦文獻里稱小麥為“來”,稱大麥為“牟”。小麥分為春種的旋麥(春小麥)和秋種的宿麥(冬小麥)。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麥類作物的種植主要分布在黃河下游地區(qū)。

西漢時期,麥類種植尤其是冬小麥的種植獲得推廣。反映西漢前期關中地區(qū)農耕生產經驗的農書——《氾fán勝之書》,非常詳細地記載了小麥的栽培技術。

關中地區(qū)大規(guī)模推廣種植小麥始于漢武帝朝。

東漢時,麥類種植進一步擴展?!暗焦?世紀小麥與大麥在農村已經變得非常普遍.

考古發(fā)現的漢代麥類遺存分布很廣,除了黃河流域外,南方如長沙馬王堆漢墓也出土了大麥、小麥的實物。

◎菽(大豆)

河南洛陽市洛河南的關林皂角樹遺址發(fā)掘出土了二里頭文化時期的豆類糧食遺存。這是首次在中原地區(qū)發(fā)現的最早的豆類出土品。

菽(大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是北方地區(qū)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菽粟并提屢見于先秦有關典籍。

《管子·重令》:“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饑餓之色?!?/p>

秦漢時期,菽仍是重要糧食作物之一。

“有農業(yè)史學者曾經論述,大豆曾與粟共同作為黃河流域居民的主要食糧,但自西漢時期起,‘大豆則逐步轉入“蔬(蔬菜)餌(食物)膏(肥肉)饌(zhuàn,菜肴)”之中?!杭颐阒骶帯吨袊r業(yè)科學技術史稿》也說:‘漢代大豆作為主糧的地位已下降,逐漸向副食方向發(fā)展。’然而從西漢后期以來的歷史資料看,大豆相反卻又有逐步轉為主要糧產的趨勢。

菽在南方地區(qū)也有種植,湖南長沙、廣東廣州、廣西梧州、貴州赫章等地均發(fā)現秦漢時期的大豆遺存。

◎稻

水稻是淮河以南地區(qū)的主要糧食作物。

在史前時代,南方一些地區(qū)就開始種植水稻。如在距今約1萬年的湖南省玉蟾巖遺址(俗稱蛤蟆洞)就發(fā)現了稻谷遺存。這比在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發(fā)現的稻谷遺存還要早。證明早在約10000年前,我國長江流域就開始人工栽培水稻。

河南洛陽市洛河南的關林皂角樹遺址發(fā)掘出土了二里頭文化時期的水稻的糧食遺存。在安徽巢湖附近的含山大城墩遺址,出土了年代約當夏末的稻谷遺存。

夏時期人們的食糧,大體可用“北粟南稻”以概之。

秦漢時期,隨著農田水利的發(fā)展,北方地區(qū)的水稻種植面積有所擴大。反映西漢前期關中地區(qū)農耕生產經驗的《氾勝之書》專辟章目,介紹稻的耕種方法,可見當時在黃河流域種稻已經十分普遍。

河南、河北、陜西、蘇北等地均發(fā)現漢代稻谷的遺存。

秦漢時期,南方地區(qū)還出現了雙季稻。

《太平御覽》卷八三九引東漢楊孚《異物志》云:“交趾稻夏冬二熟,農者一歲再種?!?/p>

◎黍

黍即黃米或大黃米,黏性強。

涇渭流域一帶出土有史前時代的黍的遺存。河南洛陽市洛河南的關林皂角樹遺址發(fā)掘出土了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黍的糧食遺存。河北邢臺曹演莊、藁gǎo城等商代遺址曾出土過黍的遺存。

黍在春秋戰(zhàn)國以前,曾和粟一樣是北方地區(qū)的主要食糧。但從春秋戰(zhàn)國時代起,黍的地位開始下降,逐漸被菽所代替。

秦漢時期,黍的種植面積進一步減少。但生長期較短且抗旱力極強的黍,由于適合高寒和干旱地區(qū)種植,因此在北方地區(qū)仍有栽培。

◎麻

麻在商代及其以前似乎主要是作為纖維植物加以種植的。殷墟曾出土不少麻布織品和成束的麻繩。

兩周時期以后,麻籽逐漸成為一種主要食糧。

漢代麻的種植十分廣泛,齊魯地區(qū)種麻者有達千畝之多的。河南洛陽燒溝漢墓出土寫有“麻萬石”的陶倉。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和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漢墓出土有大麻子實物。

◎高粱

涇渭流域一帶出土有史前時代的高粱的遺存。

鄭州大河村遺址曾出土過一甕仰韶文化晚期的高粱遺存。河南洛陽市洛河南的關林皂角樹遺址發(fā)掘出土了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高粱的糧食遺存。

雖然漢代文獻中尚未有對高粱的明確記錄,但考古發(fā)掘卻頻見高粱出土。見于報道的主要在黃河流域,亦見于南方和塞外。

◎甘薯

甘薯是南方地區(qū)普遍食用的食物。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一○《薯》:“《南方草物狀》曰:‘甘薯,二月種,至十月乃成卵。大如鵝卵,小者如鴨卵。掘食,蒸食,其味甘甜。經久,得風,乃淡泊?!鼋恢?、武平、九真、興古也?!?/p>

◎番薯

番薯原產美洲,明萬歷年間(1573~1620),經由菲律賓傳入中國。

據清人陳世元著《金薯傳習錄》記載,明萬歷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于呂宋(菲律賓),見呂宋番薯遍野,可作糧食,想到“閩省土瘠民貧”,陳振龍決心將番薯引進中國。當時的菲律賓正處于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之下,視番薯為奇貨,嚴禁出境,陳振龍幾經努力,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閩,后在福建試種成功,逐漸推廣至全國各地。

對于甘薯和番薯的區(qū)別,據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七《樹藝·蓏luǒ部》記載,甘薯乃閩廣故有,番薯乃明人由海外傳入,移植閩廣之地;兩者莖葉多相類,但甘薯植援附樹乃生,而番薯蔓地生;甘薯形巨魁,番薯形圓而長;其味,番薯甚甘,甘薯為劣。

◎玉米

玉米原產美洲,明代中后期經由南洋傳入中國。明清文獻又有玉蜀黍、玉蜀秫shú、玉蜀粱、玉高粱、御米、御麥、玉麥、番麥等稱呼,清人俗稱為包兒米。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五《樹藝·谷部上》:“玉米,或稱玉麥,或稱玉蜀秫,蓋亦從他方得種,其言米、麥、蜀秫,皆借名之也?!?/p>

二、蔬菜

最早的蔬菜都是野生的,是采集品,人工種植蔬菜是比較晚才出現的。從考古發(fā)現看,我國史前時代已有人工種植的蔬菜:西安半坡遺址、浙江河姆渡遺址、浙江杭州錢山漾良渚文化

關于夏商時代蔬菜食品方面的資料較少。但我們可從《大戴禮記·夏小正》和商代甲骨文中找尋到相關信息。

在商代甲骨文中也出現過“囿”、“圃”等字,由此似可推想在商代已有以蔬菜為主要栽培對象的菜園。

兩周時期的蔬菜主要是通過人工栽培和向自然野生索取獲得,見于文獻記載的品種有二十幾種,其中屬于栽培的有葵菜(冬葵,冬寒菜)、韭菜、蕓、藿(豆苗、嫩豆葉)、薤xiè菜、蔥、瓠h(huán)ù、姜、芹(水芹)、藕、菱、芋、葑fēng(蕪菁,蔓mán菁,即今之大頭菜)等,屬于野生的有薇(野豌豆)、蕨、荼(苦菜)、薺jì、芑qǐ(似苦菜)、竹筍、荇xìng菜、菖蒲、栭ér(木耳)、中馗菌(地蕈xùn,蘑菇)等。

秦漢時期的蔬菜種類進一步增加。

秦漢時期除尚無茄果類蔬菜外,其他類蔬菜都已具備。如蘆菔fú(蘿卜)、蕪菁(蔓mán菁,先秦時稱葑,即今之大頭菜)、菘sōng(白菜)、葵菜(冬葵,冬寒菜)、藿(豆苗、嫩豆葉)、薤xiè菜、莧xiàn菜、大蔥、小蔥、胡蔥、小蒜、大蒜、韭菜、豇jiāng豆、黃瓜、蕹wèng菜(空心菜)、瓠、胡荽suī(芫yán荽,香菜)、芋、山藥、姜、水芹、藕、菱líng、竹筍、栭ér(木耳)、中馗菌(地蕈xùn,蘑菇)等。

此外,中國古代常食之蔬菜還有冬瓜(又名白瓜、水芝、地芝)、南瓜、絲瓜(又名蠻瓜、布瓜、天羅絮)、茼蒿(又名蓬蒿)等。

三、肉類

中國古代肉食來源主要包括家畜家禽、野生禽獸和水產品。

馬、牛、羊、豬、犬、雞自先秦以來即被稱作“六畜”,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家飼畜禽。此外,還有鴨、鵝、兔等家飼畜禽。

秦漢時期,由于牛、馬承擔著運輸和挽力任務,基本不作肉食。朝廷對耕牛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通常只有在國家發(fā)生重大事件時,由皇帝賞賜,百姓才能吃到牛肉。當然上層社會食用牛的情形比下層百姓遠為普遍。

秦漢時人食用最多的是豬和雞。羊肉在秦漢時期被認為是精美的肉類,常被用作朝廷賜品。而在西北和北方的半農半牧區(qū)食羊較為普遍,羊肉的地位相當于內地的豬和雞。

值得提到的是,秦漢時期普遍存在食狗肉的習俗,在今河北、山東、蘇北等地尤為盛行,出現了專門以屠狗為業(yè)的屠夫。如西漢開國將領樊噲起初就是以屠狗掛賣為業(yè)。

據相關文獻和考古資料,中國古代常見的野獸有象、虎、豹、狼、熊、鹿、野豬、野兔、野牛、猴、猩、豺、獐等;常見的野禽有雁、野鴨、野雞、鷹、鳩、燕、鵲、鴿等。這些野獸、野禽被獵取后,主要供食用。

據相關文獻和考古資料,夏商時代的魚類產品主要來自天然河湖,但似乎很早就已出現人工養(yǎng)魚

此后,伴隨著捕撈工具的改進及人工養(yǎng)魚業(yè)的發(fā)展,時人食用的水產品種類日益增多。

漢代養(yǎng)魚業(yè)較前發(fā)達。南方出現了稻田養(yǎng)魚方式,漢墓出土的一些陶水田模型中多有魚在其中。

魚類之外,龜、鱉(甲魚,俗稱團魚)、黿(yuán,大鱉,狀似鱉而甚大)、蚌bàng等水產動物也是時人經常捕撈的食物。

喜好食魚、龜、鱉、黿的情形在水網密集的南方地區(qū)更為突出。

四、水果

史前時期的食用水果多為野生種,但可能已有人工栽培的水果。如上海崧澤出土杏、梅,可能為栽培種;到了新石器時代開始種植棗樹。

關于夏商時代水果食品的資料比較少。不過,河北藁gǎo城商代遺址出土有桃仁、李核、棗核等,有助于我們了解那時的果類品種。

兩周時期,水果種植業(yè)有了發(fā)展,其時可以確定為人工栽培的有桃、李、杏、棗、梨、栗、梅、桔、柚等。

栗、棗、杏、李、桃、梅、桔、柚等品種外,始見于秦漢文獻記載的有葡萄、石榴、核桃、枇杷、楊梅、荔枝、龍眼、檳榔、橄欖等。

這些新見品種大部分來自嶺南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自這里并入漢版圖后,一些中原罕見的水果也開始出現在北方居民的食案上。

葡萄、核桃、石榴等則是西漢中期張騫從西域引入中原的,并迅速在中原地區(qū)推廣種植。

五、飲料——酒和茶

◎酒

飲酒是中國古老的飲食風俗。關于我國釀酒的起源,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酒起源于仰韶文化(距今約六七千年);一種認為酒起源于龍山文化(距今約四五千年);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商代才會釀酒。

從文獻記載上看,有不少有關釀酒起源的傳說?!皟x狄作酒醪,少康作秫shú酒”

人類最初的食物是采集品,采集的野生果實很容易變壞或發(fā)酵,從而產生酒精。由此推知,最早的酒應是野生果實酒。

用糧食釀酒出現較晚?!吧倏怠彼鳌帮啤毕鄬τ凇磅簿啤眮碚f,可能是一種濾去酒滓zǐ或沉淀后取其汁的糧食酒。

酒是夏商周時期的重要飲品。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酒器。酒器:觥、爵和觚(gū)、青銅斝、盉hé、卣。

據相關文獻和考古資料,早在商代前期人們就已發(fā)明了人工培殖的酵母,即用來制酒的曲糵niè(今俗稱酒曲)。用酒曲發(fā)酵造酒,不僅產量可以大大提高,酒的質量也要比早先單純讓谷物潮霉而自然酒化容易把握。

西周初年,周王室鑒于商紂王因沉湎于酒色而亡國,曾一度提倡戒酒但社會上飲酒的現象還是存在的。至西周末年,貴族們更是酗酒成性。

春秋戰(zhàn)國以后,伴隨著釀酒業(yè)的發(fā)展,飲酒之風更盛。

秦漢時期飲酒風氣盛行。酒的種類較先秦時期有了顯著增長。

當時的酒多以糧食為原料,如黍酒、稻酒、秫酒等。此外還有以水果為原料的葡萄酒。

宋元以前的酒大都是經發(fā)酵釀成的度數較低的糧食酒或果酒。

經過蒸餾liú的度數較高的烈性白酒(燒酒)出現較晚,大概起自宋元時期。

北宋似已出現經過蒸餾的“烈性燒酒”。

北宋朱翼中《北山酒經》記載了一種“火迫酒”的制法,酒液經火迫加工后,酒精含量較高。

據明人葉子奇《草木子》卷三《雜制篇》記載,元代有一種用器燒酒液而成的“哈剌基酒”。

◎茶

中國古代的茶有苦荼(chá,茶的古字)、槚jiǎ、蔎shè、茗míng、荈chuǎn等多種名稱。

先秦時期,巴蜀地區(qū)似已有飲茶之習俗,這種習俗在戰(zhàn)國時期似乎漸漸影響到關中的秦人,不過當時飲茶之風主要在巴蜀和南方地區(qū)流行。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巴蜀和南方地區(qū)仍是茶葉的主要產區(qū),飲茶之風仍主要在巴蜀和南方地區(qū)流行。

唐宋以后,飲茶逐漸成為南北方普遍流行的飲食習俗。

茶葉不僅普及到北方而且傳到邊疆回紇hé、吐蕃等少數民族地區(qū)。宋代還出現了由國家專營茶葉貿易的政府機構,即“掌榷茶之利”的“都大提舉茶馬司”。規(guī)定“凡市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經略使王韶言“西人頗以善馬至邊,其所嗜唯茶,而乏茶與之為市”,建議以茶易馬,于是政府專門派人“運蜀茶至熙(州)、河(州),置買馬場六”。

邊疆少數民族急需茶以消食解膩,所謂“戎俗食肉飲酪,故貴茶,而病于難得”。

宋哲宗紹圣年間(1094~1098),“又以羨茶(余茶)轉入熙(州)、秦(州)市戰(zhàn)騎,故馬多而茶息厚”。

◎茶馬古道(非常重要)

概念:茶馬古道是唐宋以來漢、藏及其他少數民族之間進行商貿往來的重要商道。它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以背夫(背子)背運和馬、騾、牦牛馱運為主要運輸方式,是我國西南及西北地區(qū)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價值的重要線性文化遺產。

年代:①茶馬古道的開端——唐與吐蕃間的買馬貿易之道。

青藏高原古國與中央王朝間與馬有關互市的最早記載見于盛唐時期。

吐蕃與唐王朝在赤嶺設馬市,吐蕃賣馬給唐,而唐當時主要是用絲綢之類的物品與吐蕃交換,茶還不是大宗的交換商品。

②茶馬古道的興盛——從北宋到清初的茶馬互市之道

嚴格意義的茶馬古道是北宋與吐蕃分裂后的安多諸部族進行茶馬互市時開始的。所謂茶馬互市,也就是中央王朝用內地農區(qū)之茶交換青藏高原牧區(qū)諸族之馬的貿易。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宋王朝開始在四川實行茶葉專賣政策即榷法,官方壟斷茶葉貿易,在雅州名山縣(今四川雅安市名山縣)、蜀州永康縣(今四川灌縣西南)等處置場買茶,運往熙州、河州以換馬。

元豐四年(1081年),宋廷并茶、馬二司為一司——茶馬司,專以雅州名山茶為易馬用,自是蕃馬至者稍眾。

宋廷南渡后,關中地區(qū)被金人占據,南宋馬匹的主要來源開始南移,在四川與川西高原諸部族相鄰諸軍、州、府設立了一些新的買馬場,茶馬貿易的主要地區(qū)已經轉移到四川西部和北部,距離四川產茶區(qū)越來越近,運茶的路程也隨之縮短。

宋王朝滅亡后,崛起于北方蒙古高原的元王朝本來就是一個以產馬牧區(qū)為老家的幅員遼闊的大帝國,不存在缺少戰(zhàn)馬的問題。故元代僅收茶葉課稅,并不用茶易馬,元代官方的茶馬互市已經不復存在。只是由于青藏高原上的民眾早已離不開茶,茶葉繼續(xù)從四川等地沿著先前的通道源源不絕輸入藏區(qū)。

由于北方蒙古殘余勢力的存在,明王朝建立后,需要保持強大的騎兵力量,而明王朝北方疆土延伸到草原的地區(qū)狹小,明軍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馬匹不足問題。為此,明王朝繼續(xù)宋王朝的壟斷茶葉和以茶換馬的政策,主要用茶葉向西部高原牧區(qū)的族群交換馬匹。

明朝推行嚴格的茶馬官營政策,嚴厲禁止私茶出境。

茶葉來源地從四川、陜南擴展到湖南,川茶為主而湖茶為輔。

明王朝茶馬互市的重心在川北、陜南和甘青,最重要的茶馬古道無疑應是位于這一帶的道路。

清代早期,清王朝曾一度沿用明朝舊制,在陜西、四川設立主管茶馬貿易的機構。

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在云南北勝州互市茶馬,又令人往普洱府及川、湖產茶處所采運交易。云南出現茶馬互市及主要承載茶馬貿易的通道應在此時。

③茶馬古道的蛻變——清代到近代的茶土貿易之道。

清王朝是一個控制著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云南高原牧區(qū)的幅員遼闊的帝國,戰(zhàn)馬來源已不是問題。故茶馬互市在康熙以后逐漸停止。

但藏區(qū)對茶葉的需求卻有增無減,為加強與藏區(qū)的政治和經濟聯系,保持西藏社會生活的平穩(wěn),清政府需要維持內地農區(qū)對藏區(qū)茶葉的供應。故不斷維修和增修原先的道路,尤其是川藏之間的道路成為漢藏之間的主路以后,清政府沿途建立驛站、關卡。過去以茶馬互市作為主體的貿易通道,其商品的種類逐漸多樣化。北宋中后期到清代早期的茶馬交易古道,在清代中期和近代已蛻變?yōu)榘ú枞~在內的多種商品的貿易之道。

綜上所述,茶馬古道萌生于盛唐,形成于北宋中后期,延續(xù)至清代早期,蛻變于清代中期。經歷了馬土貿易的雛形期(728—1073年)、茶馬互市的鼎盛期(1074—1683年)、茶土貿易的延續(xù)期(1684—1950年)。以后隨著川藏、青藏、滇藏公路的建設,茶馬古道就逐漸廢棄了。

路線:①馬土貿易時期的茶馬古道(728—1073年)

這一時期茶馬古道的范圍只限于陜西、甘肅、青海與西藏之間,其道路也就是所謂“唐蕃古道”。其大致路線:京兆府長安(今陜西西安)→岐州雍縣(今陜西鳳翔)→隴州汧源(今陜西隴縣)→秦州上邽(今甘肅天水)→渭州襄武(今甘肅隴西)→蘭州狄道(今甘肅臨洮)→河州枹罕(今甘肅臨夏)→鄯州湟水(今青海樂都)→鄯州鄯城(今青海西寧)→鄯州綏戎城(今青海湟源)→定戎城、石堡城→赤嶺(今青海日月山)→莫離驛(今青海共和)→大非川(今青海大水河)→那祿驛(今青海大河壩)、吐蕃界→黃河渡(今青海瑪多)→眾龍驛→牦牛河藤橋→悉諾羅驛→野馬驛(今西藏安多)→閣川驛(今西藏那曲)→農歌驛→邏些城(今西藏拉薩)

②茶馬互市時期的茶馬古道(1074—1683年)

如果只計川茶而不計來自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南茶”,北宋的茶馬古道主要包括了下述諸條:

(1)雅州至打箭爐再至察木多以西之道。

(2)雅州(今四川雅安)至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再北至漢州(今四川廣漢),然后從綿州(今四川綿陽)、劍州(今四川劍閣)至利州(今四川廣元),或從梓州(今四川三臺)、閬州(今四川閬中)至利州。從利州沿白水(今白龍江)上至階州(今甘肅隴南),然后西北上至岷州(今甘肅岷縣)。從岷州可至洮州(今甘肅臨潭)、熙州(今甘肅臨洮)。從熙州順洮水至黃河和湟水,沿黃河可上至廓州(今青海尖扎)和積石軍(今青海貴德),沿湟水可上至湟州(今青海樂都)和西寧州(今青海西寧)。這條道路的南段即“陰平古道”,北段即宋代“青唐古道”及唐代“唐蕃古道”。

(3)從洋州(今陜西洋縣)逆漢水而上至興元府(今陜西漢中),再西至興州(今陜西略陽)。從興州逆西漢水而上,經過成州(今甘肅成縣)和岷州白石鎮(zhèn)(今甘肅西河)至渭水邊上的秦州(今甘肅天水)或鞏州(今甘肅隴西),再逆渭水而上,橫過洮水至河州(今甘肅臨夏),順大夏河向北,沿浩亹wěi河(今大通河)而上,可達秦鳳路北境。

明代川茶和陜茶(即陜南漢中一帶的茶)運往互市場所的道路大都與宋代相同。

明代嚴格意義上的茶馬古道,仍然是以河州(今甘肅臨夏)為關口的“陰平古道”+“青唐古道”+“唐蕃古道”,以及以碉門(今四川天全)為關口的入藏道路(即后來的川藏道)。

不過,從播州宣慰司(今貴州遵義)至重慶府(今重慶)再至成都府(今四川成都)或再至保寧府(今四川閬中)的道路,亦應屬于明代茶馬古道。

此外,從四川成都西北行至四川灌縣,沿岷江而上,經威州(今四川汶川)和茂州(今四川茂縣),從松潘衛(wèi)(今四川松潘)出關,向東北可至甘肅文縣、階州(今甘肅隴南),入“陰平古道”,向西北則可至今若爾蓋草原一帶。這條“松茂古道”亦應納入明代茶馬古道的范疇。

明代茶馬互市與宋代一樣,西北的互市比西南的互市繁榮。

③茶土貿易時期的茶馬古道(1684—1950年)

茶馬互市終止后的茶土貿易之道,由于不再買馬,貿易重心從甘青地區(qū)轉移到了四川。

這一時期茶土貿易路線基本上沿襲先前的路線,但清政府為了加強與藏區(qū)的聯系,大力整修先前的道路,新建驛站關卡,無論是川藏線還是青藏線和滇藏線,其道路都比原先好走了許多。

在清代內地與藏地之間的三條交通線中,川藏線無疑是最主要的一條,駐藏大臣入西藏和達賴、班禪進京覲見清帝,都走的是這條道路。

這一時期四川“茶馬古道”南路從成都府(今四川成都)經邛州(今四川邛崍)、雅州府名山縣(今四川名山縣)至雅州府(今四川雅安),從雅安起分為大(南)路和?。ū保┞穬蓷l線,兩路在四川烹壩會合,再西至打箭爐(今四川康定),出康定后又分為南北兩路,兩路后又會合于察木多(今西藏昌都),從昌都到拉薩的道路也有南、北兩道,在拉薩會合后再延伸到日喀則。

這條南路邊茶之道,無論是在哪一個分岔地段,南面的那條路都是正道,沿途驛站較多,往來官員、僧侶、商販一般都愿意走這條路。

后來的川藏公路基本上是沿著南路邊茶之道修筑。公路的修筑,將原先的道路大都占壓或破壞,而雅安至康定的南路即大路大都保存了下來。

這一時期四川“茶馬古道”西路的途程較短,從成都西北行至灌縣,逆岷江而上,經汶川、茂縣到達松潘。從松潘東北行可到甘肅文縣等地,與陰平古道相接;從松潘西北行可到若爾蓋草原一帶。古道大多也被現代公路占壓或破壞,但有些地段的古道還保存著,沿途守衛(wèi)古道的古城、古堡也較多,其中松潘城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一時期云南“茶馬古道”從普洱北上至大理,再北上至中甸,從中甸起分兩路北上,一路北上至西藏洛隆,一路北上至西藏昌都。前一路進藏雖近,但為羊腸小道,非常難走;后一路進藏雖遠,但路相對寬些,較好走。故作為茶土貿易的商道應為后一路。

清代以來滇茶行銷藏區(qū)的規(guī)模遠不及川茶。

至于清代以后從甘青入藏的道路,嚴格地說已不屬于“茶馬古道”,因為那時進入藏區(qū)銷售的茶葉已經很少通過這條道路。

清代這條道路的東段即陜西西安至青海西寧段,已經屬于內地的官道,來往官員文人較多。

從青海西寧繼續(xù)向西南行進至西藏腹地的,基本上沿著以前“唐蕃古道”的路線。走這條路的主要是藏蒙的僧侶和商人,內地官吏和商旅較少。

第二節(jié)飲食器具

一、炊具

◎鬲lì

我國史前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陶鬲這種炊具。其形制特點是口圓,三足中空而曲。商周時,青銅鬲和陶鬲并存。鬲不僅能煮谷食,也能煮肉類和蔬菜。秦漢以后,隨著灶和釜fǔ的普及,鬲逐漸退出炊具的行列。

◎釜fǔ與灶

釜即鍋,圓口,圓底,或有雙耳,置于灶口。

史前時期已有陶釜和陶灶。河南陜縣廟底溝仰韶文化遺址曾出土一套陶釜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釜炊具中,有些陶釜內底上還留有大米鍋巴。

春秋戰(zhàn)國時,人們對灶進行了改造,注意了通風、排煙和防火。

秦漢以后,由于灶的改進和流行,釜也盛行起來,有陶制的,也有青銅制和鐵制的。釜逐漸取代了鬲,成為主要的炊具之一。

◎甑zèng

甑是一種底有穿孔的蒸器。史前時期就有陶甑。商周時代還出現了青銅甑,戰(zhàn)國又出現了鐵甑。先秦時期的甑往往置于鬲、釜之上以蒸食。

考古出土的秦漢時期的實物甑,有陶制的,也有青銅制和鐵制的。其底部穿孔的數量或為七孔,或為六孔,或為五孔,或為一孔。往往與釜聯用。

與甑配合使用的是箅bì。《說文解字》“竹部”:“箅,蔽也,所以蔽甑底?!蓖弥耋?,以防止米粒漏掉。

關于木甑的較早記載見于唐代韋莊《贈漁翁》詩:“木甑朝蒸紫芋香。”

宋元明清諸朝文獻也多有木甑的記載。

◎甗yǎn

距今約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即已用陶甗。甗由兩部分組成,上甑下鬲。甗主要流行于商至戰(zhàn)國時期。

◎鼎

距今約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即已出現了陶鼎;距今約六千年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也出土了陶鼎;距今約五六千年的上海崧澤文化也有陶鼎出土。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有陶鼎和青銅鼎

考古發(fā)現的商代陶鼎或青銅鼎,有的底下留有煙炱tái痕,是為炊具,但有的沒有,是作食器或盛器用的。

鼎也是兩周時期炊食器具及禮器的代表。

先秦時期的鼎除作炊食器具外,主要作為祭祀時盛裝牲肉的禮器。秦漢時期隨著傳統(tǒng)禮制的崩潰,用鼎制度已名存實亡。這一時期雖然鼎仍被用作禮器在祭祀、大典等儀式中使用,但主要是用作炊食器具。除青銅鼎外,還有漆鼎和陶鼎。東漢中期以后,鼎作為炊食器具和禮器的使命則宣告結束。

二、食具

◎簋guǐ

簋,傳統(tǒng)說法謂盛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飯食之方形器?!墩f文解字》云:“簋,黍稷方器也?!?/p>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有陶簋出土,不少商代遺址也有發(fā)現,大都為圓形器而非方形器。殷墟出土的陶簋,有的里面盛有羊腿骨,知不一定專作盛飯食之器。

◎豆

形似高足盤,大多有蓋,用以盛食物。二里頭文化開始出現,盛行于商周。多陶制,也有青銅制或木制涂漆的。

◎缶

缶是盛酒的器具,有陶制的,也有青銅制的,小口大腹。秦人還把缶作為樂器。

◎尊(樽)

尊是先秦時流傳下來的重要的盛酒器皿。最初為陶制,后多為青銅制。形制較多。

◎爵

爵是青銅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飲酒器,盛行于商周時期。

◎?。╣ōng酒器):觥是盛行于商周時期的盛酒器皿。

觚(gū):觚是盛行于商周時期的飲酒器。

盌wǎn(椀,碗):盌即椀,亦即碗。用于盛飯或羹類食物。

◎箸(筷子)

中國人善使筷子由來已久,但筷子的今稱乃始于宋代。

先秦秦漢時,筷子稱作“箸”、“梜jiā”、“梜提”。魏晉后,又稱“筯zhù”。而箸的稱法最為悠久普遍。

箸有竹、木、骨、象牙、銅、銀制者等等,金屬制品一般比較后起。

有了筷子,逐漸結束了手抓飯的歷史。

手抓食起自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的人們在用筷子等進食餐具進食的同時,仍在沿襲著手抓食的食俗。

如兩周時期,只用箸夾菜,吃飯還是用手抓著吃。

《禮記·曲禮上》:“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p>

秦漢時期,直接用手進食的情形應不多見。據《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及《漢書·周勃傳附子亞夫傳》記載,漢景帝賜周亞夫食,“不置箸”,周亞夫“心不平”,“顧謂尚席(掌管宴席之人)取箸”。

第三節(jié)日餐制及分食制與合食制

一、日餐制

夏代人一日幾餐,囿于史料,不得而知。而據殷商甲骨文提供的信息可知商代人為一日兩餐制。直到戰(zhàn)國末年,下層社會仍然沿襲著一日兩餐的習俗。不過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上層社會已出現一日三餐制。大概在戰(zhàn)國末年,一日三餐制逐漸推廣開來。秦漢時期一日三餐制得到進一步普及,但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仍然是一日兩餐制與一日三餐制并存。直到唐代以后,一日三餐制才徹底取代了一日兩餐制。

二、分食制與合食制

先秦兩漢,人們實行分食制(進食皆席地跪坐,各人席前各置食案,案上擺放食品,分別據案而食,食物是互不混雜的),這種飲食方式歷經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自東漢中后期即已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胡床逐步普及?!岸驳淖?,與我國傳統(tǒng)的跪坐禮俗不同,它是臀部坐在胡床上,兩小腿和腳垂直踏地……這就開始改變了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跪坐禮俗?!鼓_高坐日益流行,至唐末五代垂腳高坐較為普遍,從而形成新式高足家具的完整組合,迫使傳統(tǒng)的供席地起居的舊式家具組合退出歷史舞臺……同時為配合高足椅隨之而來的各式高桌的出現,以及椅凳的多樣化……是古代文明的一種進步”,這也極大地沖擊了傳統(tǒng)的席地而跪坐的飲食方式。到唐代,圍桌而坐氣氛熱烈的合食制,逐漸取代席地而跪坐不相混雜的分食制,成為飲食的主要方式。

第三章居住與建筑風俗

第一節(jié)從穴巢之居到構筑房屋

最早的住所有兩種形式:穴居和巢居

一、穴居

北京周口店遺址、山頂洞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等即為早期穴居的見證。

二、巢居

巢居起先是在樹上臨時棲息,進而在樹上搭巢為屋,所謂“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

三、構筑房屋

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萬年~1萬年)開始,住所有很大變化:一方面人們在條件允許的地方依舊過著穴居巢處的天然住所生活,另一方面出現了最早的人工住所。

在哈爾濱閻家崗遺址發(fā)現兩座用動物骨骼壘成的橢圓形居址,據專家研究認為是一萬多年前獵人的臨時性宿營地,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fā)現的最早的人工住所。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我國先民的居住條件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仰韶文化地區(qū)大都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土木建筑)。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地區(qū)以木構地面建筑(干欄式建筑)為主,木構件已普遍使用卯榫結構和企口板。卯榫結構的使用是河姆渡文化的重大發(fā)明,奠定了7000年以來我國木構建筑技術的基礎。

各地在沿河流湖泊適合農業(yè)生產的地方普遍出現了人口相對集中的村落。西安半坡和臨潼姜寨遺址就是比較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遺址。

半坡村落遺址:半坡遺址位于西安東郊的浐河東岸,遺址占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大致形狀為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不規(guī)則橢圓形,分為大圍溝圍繞的居住區(qū)、大圍溝以北的墓葬區(qū)和大圍溝以東的陶窯區(qū)三部分。在已發(fā)掘的大約10000平方米的遺址內有三條圍溝。一條是環(huán)繞在居住區(qū)周圍的大圍溝,可能是一種防御設施;另外兩條是居住區(qū)內的的小圍溝,可能是區(qū)分不同氏族或同一氏族中不同家族的界線。居住區(qū)的大房子可能是氏族公共活動和老人小孩居住地,中小房屋可能是成年男女族外婚、對偶婚家庭居住地。

姜寨村落遺址:姜寨遺址位于臨潼驪山腳下臨河東岸,遺址占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保存著比較完整的聚落布局,包括五個較大的居住區(qū)建筑群和三處公共墓地。已全面揭露的姜寨遺址居住區(qū)大致呈橢圓形,面積約18000—19000平方米,東、南、北三面有人工圍溝環(huán)繞,西南以臨河為界,公共墓地在東部圍溝之外。居住區(qū)的中央是一個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廣場。五個建筑群圍繞在廣場周圍,房門都開向中心廣場。每個大的建筑群中都以一座1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房屋為主,附近分布著10多座或20多座中小型房屋。有的房屋附近分布著一些儲藏東西的地窖群或埋葬小孩的甕棺葬群。

第二節(jié)城市的出現

到了父系氏族社會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城市??脊殴ぷ髡咭寻l(fā)現50多處這一時期的城址,比較重要的有內蒙古包頭阿善城址、內蒙古涼城老虎山城址、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河南新密古城寨城址、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河南偃師郝家臺城址、鄭州西山古城、山東壽光邊線王城址、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江蘇連云港藤花落城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陜西佳縣石摞摞山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城址、湖北石首走馬嶺城址、湖南常德澧縣城頭山城址。

這些城址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上中游地區(qū),面積都不大,其功能因地區(qū)不同而各有差異,內蒙古地區(qū)的城址以軍事防御為主,長江中游則是防御洪水和軍事防御并重,黃河中下游的城址已具備了政治上的功能,較為進步,反映出中原文明的先進性。

這些史前城址都是社會經濟特別是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導致手工業(yè)日益趨向專業(yè)化,社會集團規(guī)模擴大,集團間暴力沖突加劇等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城,是適應戰(zhàn)爭需要而出現的。早期的城,一般面積不大,不僅帶有濃厚的軍事防御色彩,而且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城內的居民可能是較富有的氏族部落顯貴。這種城,也反映了階級對立尖銳化的社會現實。

城市的出現,預示著氏族制度即將瓦解,國家即將形成,文明時代即將到來。

第三節(jié)窯洞簡史

從考古資料看,窯洞最早起源于北方黃土高原,在寧夏、山西、陜西、河南、內蒙等地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中都有發(fā)現。如寧夏海原縣菜園村曾發(fā)現不少窯洞,屋頂為穹隆式,距今四千多年。

此外,在山西襄汾陶寺、山西交城瓦窯村、山西文水上賢、山西汾陽峪道河等山坡或丘陵地帶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窯洞遺跡。

由以上可看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