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感染的免疫特點課件_第1頁
寄生蟲感染的免疫特點課件_第2頁
寄生蟲感染的免疫特點課件_第3頁
寄生蟲感染的免疫特點課件_第4頁
寄生蟲感染的免疫特點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醫(yī)學寄生蟲學MedicalParasitologyDepartmentofMicrobiologyandParasitology,SSMU醫(yī)學寄生蟲學MedicalParasitology1定義

是研究寄生于人體的寄生蟲的生物學規(guī)律及它們與人體及外界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科學。

定義2組成醫(yī)學原蟲學medicalprotozoology醫(yī)學蠕蟲學medicalhelminthology

醫(yī)學節(jié)肢動物學medicalentomology組成醫(yī)學原蟲學medicalprotozoology3Helminthes蠕蟲Nematode線蟲Trematode吸蟲Cestode絳蟲Helminthes蠕蟲4人體常見寄生蠕蟲(絳蟲)人體常見寄生蠕蟲(絳蟲)5

常見人體寄生蠕蟲(吸蟲)常見人體寄生蠕蟲(吸蟲)6人體常見寄生蠕蟲(線蟲)人體常見寄生蠕蟲(線蟲)7Protozoa原蟲Amoeba阿米巴Flagellate鞭毛蟲Sporidium孢子蟲Ciliate纖毛蟲Protozoa原蟲8寄生蟲感染的免疫特點課件9Arthropoda節(jié)肢動物MosquitoFlyTickMiteBugFleaLiceArthropoda10醫(yī)學昆蟲醫(yī)學昆蟲11寄生現(xiàn)象生物的生活方式和類型自由生活共生生活(symbiosis)共棲(commensalism)互利共生(mutualism)寄生(parasitism)寄生現(xiàn)象生物的生活方式和類型12共生(symbiosis)

凡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現(xiàn)象統(tǒng)稱共生。 在共生現(xiàn)象中根據(jù)兩種生物間的利害關系,大致可分為共棲、互利共生和寄生三種現(xiàn)象。共生(symbiosis)凡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13共棲(commensalism)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稱為共棲。

(人——結腸內阿米巴)共棲(commensalism)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14鮣魚

鮣魚15互利共生(mutualism)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依賴,長期共生,雙方有利,則稱為互利共生。

(白蟻——鞭毛原蟲)互利共生(mutualism)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依16寄生(parasitism)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得益,另一方受害。得益方稱寄生物(parasite),受害方稱宿主(host)。

(鉤蟲——人)寄生(parasitism)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17寄生蟲的類別寄生關系寄生時間寄生部位1.專性寄生蟲生活史中的某個階段必須營寄生活。如蛔蟲。

2.兼性寄生蟲既能自生,又能寄生。如糞類圓線蟲。3.偶然寄生蟲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如犬鉤蟲。4.機會致病寄生蟲如弓形蟲。

5.體內寄生蟲在體內生活的寄生蟲。如蛔蟲。

6.體外寄生蟲寄生在體表的寄生蟲。如蚊、蠅。7.長期性寄生蟲成蟲期必須過寄生生活。如蛔蟲。8.暫時性寄生蟲取食時暫時與宿主接觸。如蚊。寄生蟲的類別寄生寄生寄生1.專性寄生蟲生活史中的某18機會致病寄生蟲(opportunisticparasite)

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時處于非致病的隱性感染狀態(tài),當宿主免疫功能受損時,可出現(xiàn)異常增殖和致病力增強,使宿主致病的寄生蟲。(弓形蟲)寄生蟲感染的免疫特點課件19宿主的類別

中間宿主(intermediatehost)

被寄生蟲的幼蟲或其無性生殖階段寄生的宿主。終宿主(definitivehost)

被寄生蟲的成蟲或其有性生殖階段所寄生的宿主。宿主的類別中間宿主(intermediatehost)20保蟲宿主

(reservoirhost)

被相同發(fā)育階段的人體寄生蟲所寄生的脊椎動物,它們在流行病學上可起到傳染源的作用。

保蟲宿主(reservoirhost)

被相同發(fā)育21轉續(xù)宿主(paratenichost)

幼蟲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發(fā)育,但可長期保持在幼蟲狀態(tài),有機會進入正常終宿主后才可繼續(xù)發(fā)育為成蟲,這種不能發(fā)育的幼蟲寄生的非正常宿主稱為轉續(xù)宿主。(幼蟲所寄生的非正常宿主)轉續(xù)宿主(paratenichost)

幼蟲侵入22寄生現(xiàn)象

寄生蟲對寄生生活的適應

寄生蟲的形態(tài)改變眼消失了-消化道退化了形體改變-固著器官產(chǎn)生生殖器官發(fā)達寄生蟲的生理改變環(huán)境適應能力增強繁殖能力加強特殊向性出現(xiàn)寄生現(xiàn)象寄生蟲對寄生生活的適應23生活史(lifecycle)

寄生蟲完成一代生長、發(fā)育和繁殖所必須經(jīng)歷的整個過程。簡單型生活史:不需要中間宿主復雜型生活史:需要中間宿主生活史(lifecycle)24生活史過程寄生人體階段離開人體階段人體外發(fā)育階段感染人體階段生活史過程寄生人體階段25寄生蟲生活史模式圖人體內寄生階段(寄生部位)人體外發(fā)育階段(外環(huán)境或宿主)排離人體階段(排離的方式)進入人體階段(感染方式)病史詢問

流行病學

病原學診斷

致病作用

寄生蟲生活史模式圖人體內寄生階段人體外發(fā)育階段(外環(huán)境或宿主26感染期(infectivestage) 能侵入人體并繼續(xù)發(fā)育的寄生蟲階段稱感染期。 (血吸蟲的尾蚴)感染期(infectivestage) 能侵入人體并繼27感染方式

口入、胎盤、皮膚、輸血、自身、媒介、接觸與呼吸道等。排離方式 糞便、陰道分泌物、尿液、痰液和昆蟲攜帶等感染方式

口入、胎盤、皮膚、輸血、自身、媒介、接觸與28衛(wèi)氏并殖吸蟲生活史成蟲(肺)蟲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

尾蚴尾蚴囊蚴水(水)(川卷螺)(溪蟹、蝲蛄)(人、貓、犬、野生肉食動物)(經(jīng)口)(痰)(水)幼蟲(肌肉)(野豬)衛(wèi)氏并殖吸蟲生活史成蟲蟲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尾蚴囊蚴29

例:肺吸蟲-----人(終宿主)

-----虎、豹等動物(保蟲宿主)-----川卷螺(第一中間宿主) -----溪蟹、蝲蛄(第二中間宿主) -----野豬(不能發(fā)育為成蟲)(轉續(xù)宿主)

宿主的類別成蟲幼蟲例:肺吸蟲宿主的類別成蟲幼蟲30Keypoints:lifecycleHowmanystagesofthelifecycle?Whichstageisinfectivestage?Andhow?Whichstageinhabithumans?Andwhere?Whichstageisprimarycauseofthedisease?WhichstagewasdetectedfordiagnosisKeypoints:lifecycleHowma31Phylum(門)、Class(綱)、Order(目)、Family(科)、Genus(屬)、Species(種)怎么給寄生蟲命名?Eachparasitehastwonames:aGenus(屬名)andaSpeciesname(種名)

Schistosomajaponicum屬名種名Phylum(門)、Class(綱)、Order(目)、F32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關系寄生蟲對宿主的作用宿主對寄生蟲的影響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關系寄生蟲對宿主的作用33寄生蟲對宿主的作用掠奪營養(yǎng)機械損傷:直接損傷或壓迫、機械阻塞、

屏蔽作用、對細胞的裂解作用毒性作用變應原作用:誘導免疫病理反應寄生蟲對宿主的作用掠奪營養(yǎng)34宿主對寄生蟲的防御作用先天性免疫innateimmunity皮膚、粘膜作用補體系統(tǒng)激活和胎盤的屏障作用吞噬細胞的吞噬后對蟲體的殺傷作用某些遺傳體質等宿主對寄生蟲的防御作用先天性免疫innateimmuni35獲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

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伴隨免疫

concomitantimmunity帶蟲免疫Premunition獲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消除性免疫36消除性免疫

(sterilizingimmunity)

是指宿主能完全消除體內的寄生蟲,并能抵御同種寄生蟲再感染的免疫。

(碩大利什曼原蟲所致的皮膚利什曼?。┫悦庖?sterilizingimmunity)

37

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immunity)

是指被寄生蟲感染后,宿主不能完全清除已感染的寄生蟲,可保持較低水平的蟲負荷狀態(tài),但具有抵抗同種寄生蟲再感染的免疫性。而一旦寄生蟲完全清除,宿主的獲得性免疫也可隨之消失。(帶蟲免疫和伴隨免疫)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immuni38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關系寄生蟲感染的免疫特點

-誘導的免疫不如病毒、細菌的強-抗原復雜,因共同抗原的存在種間常有交叉免疫性-很少出現(xiàn)完全保護性免疫

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關系寄生蟲感染的免疫特點39免疫逃避

(immuneevasion)

寄生蟲逃避宿主免疫效應的現(xiàn)象,其可能機制有:抗原變異抗原偽裝直接破壞免疫效應分子免疫抑制免疫逃避(immuneevasion)40寄生蟲感染(parasiteinfection)

寄生蟲侵入人體并在人體內寄生、發(fā)育,即構成感染。 被感染的人稱為感染者。有癥狀為病人,無癥狀為帶蟲者(carrier)。寄生蟲感染(parasiteinfection) 寄生蟲41隱性感染(suppressiveinfection)人體感染寄生蟲后,既沒有臨床癥狀,又不易用常規(guī)方法檢獲病原體。隱性感染(suppressiveinfection)42感染與致病

感染后是否致病以及癥狀的輕重,取決于寄生蟲與宿主之間的適應程度;寄生蟲的數(shù)量、寄生部位、寄生蟲的蟲種;宿主的遺傳體質、免疫功能及營養(yǎng)狀況。感染與致病 感染后是否致病以及癥狀的輕重,取決于寄生蟲與宿43寄生蟲病的臨床特點無臨床癥狀的帶蟲者較多慢性感染與隱性感染多寄生現(xiàn)象(混合感染)幼蟲移行癥與異位寄生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與IgE水平升高機會致病性寄生蟲感染寄生蟲病的臨床特點44寄生蟲感染的診斷流行感染史調查病原學檢查——從血液、組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活體組織中檢查寄生蟲的某一發(fā)育期免疫學檢查——皮內試驗、血清學試驗分子生物學檢查——DNA探針、基因擴增技術(PCR)等其他輔助檢查——X線、B超、CT等寄生蟲感染的診斷流行感染史調查45寄生蟲病的流行和防治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影響因素流行特點防治原則寄生蟲病的流行和防治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46寄生蟲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寄生蟲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47傳染源Sourceofinfection

被寄生蟲感染的人和動物,

包括病人、帶蟲者和保蟲宿主。傳染途徑Routeofinfection

寄生蟲從傳染源傳播到易感宿主的過程。主要途徑為經(jīng)口和經(jīng)皮膚。易感人群susceptiblepopulation

對寄生蟲感染缺乏免疫力的人。傳染源Sourceofinfection

被寄生48寄生蟲感染途徑與方式途徑:土源性(水、食物、土壤、空氣)生物源性(中間宿主、昆蟲媒介)方式:經(jīng)口感染經(jīng)皮膚感染經(jīng)節(jié)肢動物叮刺感染經(jīng)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其他途徑:經(jīng)輸血、呼吸、乳汁及自身感染等寄生蟲感染途徑與方式49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地方性季節(jié)性自然疫源性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地方性50自然疫源性

在人煙稀少的荒野地區(qū),某些寄生蟲可在脊椎動物間自然傳播(自然疫源地),當人進入該地區(qū)時,可從脊椎動物傳給人,這種現(xiàn)象為自然疫源性。自然疫源性 在人煙稀少的荒野地區(qū),某些寄生蟲可在脊椎動物間51影響因素自然因素

氣候、地理環(huán)境、生物種群、生物媒介和中間宿主及保蟲宿蟲等。社會因素

社會制度、經(jīng)濟狀況、生活習慣、生產(chǎn)方式、風俗和宗教信仰等。影響因素自然因素

氣候、地理環(huán)境、生物種群、生物媒介和中間52寄生蟲病的防治原則Treatmentofthesourceofinfection

治療病人和帶蟲者,治療或殺滅保蟲宿主。Blockadeoftherouteofinfection

切斷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終止傳播。Protectionofthesusceptiblepopulation寄生蟲病的防治原則Treatmentofthesour53流行概況(國外)

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定的5種寄生蟲病

瘧疾:90國,3億人感染血吸蟲病:76國,2億人感染絲蟲?。?6國,9000萬人感染利什曼?。悍?、美、歐、亞,

1300萬人感染錐蟲病:非洲錐蟲病30萬人感染

美洲錐蟲病南美洲1800萬人感染流行概況(國外)

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定的5種寄生蟲病

瘧疾:9054PrevalenceofParasiticInfectionsMalaria瘧疾Infected,400to490millionAnnualdeaths,2.2to2.5millionPrevalenceofParasiticInfect55Schistosomiasis血吸蟲病Infected,150millionAnnualdeaths,500,000to1millionSchistosomiasis血吸蟲病56Lymphaticfilariasis淋巴絲蟲病128millioninfectedLymphaticfilariasis淋巴絲蟲病57Leishmaniasis利什曼病Infected,1.2millionLeishmaniasis利什曼病58Hookworm鉤蟲1.3billioninfectedAmebiasis阿米巴Infected,1%worldpopulationAnnualdeaths,40,000to110,000Ascariasis蛔蟲1.3billioninfectedAnnualdeaths(intestinalobstruction),1550Hookworm鉤蟲59WhyshouldyoustudyParasitology?Tobeadoctor,Basicsubjectofmedicine:relationtoimmunologyandpathologyHowtostudy?Morphology,Lifecycle,PathogenesisandclinicalmanifestationDiagnosis,Epidemiologyandcontrol

WhyshouldyoustudyParasitol60醫(yī)學寄生蟲學MedicalParasitologyDepartmentofMicrobiologyandParasitology,SSMU醫(yī)學寄生蟲學MedicalParasitology61定義

是研究寄生于人體的寄生蟲的生物學規(guī)律及它們與人體及外界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科學。

定義62組成醫(yī)學原蟲學medicalprotozoology醫(yī)學蠕蟲學medicalhelminthology

醫(yī)學節(jié)肢動物學medicalentomology組成醫(yī)學原蟲學medicalprotozoology63Helminthes蠕蟲Nematode線蟲Trematode吸蟲Cestode絳蟲Helminthes蠕蟲64人體常見寄生蠕蟲(絳蟲)人體常見寄生蠕蟲(絳蟲)65

常見人體寄生蠕蟲(吸蟲)常見人體寄生蠕蟲(吸蟲)66人體常見寄生蠕蟲(線蟲)人體常見寄生蠕蟲(線蟲)67Protozoa原蟲Amoeba阿米巴Flagellate鞭毛蟲Sporidium孢子蟲Ciliate纖毛蟲Protozoa原蟲68寄生蟲感染的免疫特點課件69Arthropoda節(jié)肢動物MosquitoFlyTickMiteBugFleaLiceArthropoda70醫(yī)學昆蟲醫(yī)學昆蟲71寄生現(xiàn)象生物的生活方式和類型自由生活共生生活(symbiosis)共棲(commensalism)互利共生(mutualism)寄生(parasitism)寄生現(xiàn)象生物的生活方式和類型72共生(symbiosis)

凡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現(xiàn)象統(tǒng)稱共生。 在共生現(xiàn)象中根據(jù)兩種生物間的利害關系,大致可分為共棲、互利共生和寄生三種現(xiàn)象。共生(symbiosis)凡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73共棲(commensalism)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稱為共棲。

(人——結腸內阿米巴)共棲(commensalism)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74鮣魚

鮣魚75互利共生(mutualism)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依賴,長期共生,雙方有利,則稱為互利共生。

(白蟻——鞭毛原蟲)互利共生(mutualism)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依76寄生(parasitism)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得益,另一方受害。得益方稱寄生物(parasite),受害方稱宿主(host)。

(鉤蟲——人)寄生(parasitism)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77寄生蟲的類別寄生關系寄生時間寄生部位1.專性寄生蟲生活史中的某個階段必須營寄生活。如蛔蟲。

2.兼性寄生蟲既能自生,又能寄生。如糞類圓線蟲。3.偶然寄生蟲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如犬鉤蟲。4.機會致病寄生蟲如弓形蟲。

5.體內寄生蟲在體內生活的寄生蟲。如蛔蟲。

6.體外寄生蟲寄生在體表的寄生蟲。如蚊、蠅。7.長期性寄生蟲成蟲期必須過寄生生活。如蛔蟲。8.暫時性寄生蟲取食時暫時與宿主接觸。如蚊。寄生蟲的類別寄生寄生寄生1.專性寄生蟲生活史中的某78機會致病寄生蟲(opportunisticparasite)

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時處于非致病的隱性感染狀態(tài),當宿主免疫功能受損時,可出現(xiàn)異常增殖和致病力增強,使宿主致病的寄生蟲。(弓形蟲)寄生蟲感染的免疫特點課件79宿主的類別

中間宿主(intermediatehost)

被寄生蟲的幼蟲或其無性生殖階段寄生的宿主。終宿主(definitivehost)

被寄生蟲的成蟲或其有性生殖階段所寄生的宿主。宿主的類別中間宿主(intermediatehost)80保蟲宿主

(reservoirhost)

被相同發(fā)育階段的人體寄生蟲所寄生的脊椎動物,它們在流行病學上可起到傳染源的作用。

保蟲宿主(reservoirhost)

被相同發(fā)育81轉續(xù)宿主(paratenichost)

幼蟲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發(fā)育,但可長期保持在幼蟲狀態(tài),有機會進入正常終宿主后才可繼續(xù)發(fā)育為成蟲,這種不能發(fā)育的幼蟲寄生的非正常宿主稱為轉續(xù)宿主。(幼蟲所寄生的非正常宿主)轉續(xù)宿主(paratenichost)

幼蟲侵入82寄生現(xiàn)象

寄生蟲對寄生生活的適應

寄生蟲的形態(tài)改變眼消失了-消化道退化了形體改變-固著器官產(chǎn)生生殖器官發(fā)達寄生蟲的生理改變環(huán)境適應能力增強繁殖能力加強特殊向性出現(xiàn)寄生現(xiàn)象寄生蟲對寄生生活的適應83生活史(lifecycle)

寄生蟲完成一代生長、發(fā)育和繁殖所必須經(jīng)歷的整個過程。簡單型生活史:不需要中間宿主復雜型生活史:需要中間宿主生活史(lifecycle)84生活史過程寄生人體階段離開人體階段人體外發(fā)育階段感染人體階段生活史過程寄生人體階段85寄生蟲生活史模式圖人體內寄生階段(寄生部位)人體外發(fā)育階段(外環(huán)境或宿主)排離人體階段(排離的方式)進入人體階段(感染方式)病史詢問

流行病學

病原學診斷

致病作用

寄生蟲生活史模式圖人體內寄生階段人體外發(fā)育階段(外環(huán)境或宿主86感染期(infectivestage) 能侵入人體并繼續(xù)發(fā)育的寄生蟲階段稱感染期。 (血吸蟲的尾蚴)感染期(infectivestage) 能侵入人體并繼87感染方式

口入、胎盤、皮膚、輸血、自身、媒介、接觸與呼吸道等。排離方式 糞便、陰道分泌物、尿液、痰液和昆蟲攜帶等感染方式

口入、胎盤、皮膚、輸血、自身、媒介、接觸與88衛(wèi)氏并殖吸蟲生活史成蟲(肺)蟲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

尾蚴尾蚴囊蚴水(水)(川卷螺)(溪蟹、蝲蛄)(人、貓、犬、野生肉食動物)(經(jīng)口)(痰)(水)幼蟲(肌肉)(野豬)衛(wèi)氏并殖吸蟲生活史成蟲蟲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尾蚴囊蚴89

例:肺吸蟲-----人(終宿主)

-----虎、豹等動物(保蟲宿主)-----川卷螺(第一中間宿主) -----溪蟹、蝲蛄(第二中間宿主) -----野豬(不能發(fā)育為成蟲)(轉續(xù)宿主)

宿主的類別成蟲幼蟲例:肺吸蟲宿主的類別成蟲幼蟲90Keypoints:lifecycleHowmanystagesofthelifecycle?Whichstageisinfectivestage?Andhow?Whichstageinhabithumans?Andwhere?Whichstageisprimarycauseofthedisease?WhichstagewasdetectedfordiagnosisKeypoints:lifecycleHowma91Phylum(門)、Class(綱)、Order(目)、Family(科)、Genus(屬)、Species(種)怎么給寄生蟲命名?Eachparasitehastwonames:aGenus(屬名)andaSpeciesname(種名)

Schistosomajaponicum屬名種名Phylum(門)、Class(綱)、Order(目)、F92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關系寄生蟲對宿主的作用宿主對寄生蟲的影響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關系寄生蟲對宿主的作用93寄生蟲對宿主的作用掠奪營養(yǎng)機械損傷:直接損傷或壓迫、機械阻塞、

屏蔽作用、對細胞的裂解作用毒性作用變應原作用:誘導免疫病理反應寄生蟲對宿主的作用掠奪營養(yǎng)94宿主對寄生蟲的防御作用先天性免疫innateimmunity皮膚、粘膜作用補體系統(tǒng)激活和胎盤的屏障作用吞噬細胞的吞噬后對蟲體的殺傷作用某些遺傳體質等宿主對寄生蟲的防御作用先天性免疫innateimmuni95獲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

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伴隨免疫

concomitantimmunity帶蟲免疫Premunition獲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消除性免疫96消除性免疫

(sterilizingimmunity)

是指宿主能完全消除體內的寄生蟲,并能抵御同種寄生蟲再感染的免疫。

(碩大利什曼原蟲所致的皮膚利什曼病)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immunity)

97

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immunity)

是指被寄生蟲感染后,宿主不能完全清除已感染的寄生蟲,可保持較低水平的蟲負荷狀態(tài),但具有抵抗同種寄生蟲再感染的免疫性。而一旦寄生蟲完全清除,宿主的獲得性免疫也可隨之消失。(帶蟲免疫和伴隨免疫)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immuni98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關系寄生蟲感染的免疫特點

-誘導的免疫不如病毒、細菌的強-抗原復雜,因共同抗原的存在種間常有交叉免疫性-很少出現(xiàn)完全保護性免疫

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關系寄生蟲感染的免疫特點99免疫逃避

(immuneevasion)

寄生蟲逃避宿主免疫效應的現(xiàn)象,其可能機制有:抗原變異抗原偽裝直接破壞免疫效應分子免疫抑制免疫逃避(immuneevasion)100寄生蟲感染(parasiteinfection)

寄生蟲侵入人體并在人體內寄生、發(fā)育,即構成感染。 被感染的人稱為感染者。有癥狀為病人,無癥狀為帶蟲者(carrier)。寄生蟲感染(parasiteinfection) 寄生蟲101隱性感染(suppressiveinfection)人體感染寄生蟲后,既沒有臨床癥狀,又不易用常規(guī)方法檢獲病原體。隱性感染(suppressiveinfection)102感染與致病

感染后是否致病以及癥狀的輕重,取決于寄生蟲與宿主之間的適應程度;寄生蟲的數(shù)量、寄生部位、寄生蟲的蟲種;宿主的遺傳體質、免疫功能及營養(yǎng)狀況。感染與致病 感染后是否致病以及癥狀的輕重,取決于寄生蟲與宿103寄生蟲病的臨床特點無臨床癥狀的帶蟲者較多慢性感染與隱性感染多寄生現(xiàn)象(混合感染)幼蟲移行癥與異位寄生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與IgE水平升高機會致病性寄生蟲感染寄生蟲病的臨床特點104寄生蟲感染的診斷流行感染史調查病原學檢查——從血液、組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活體組織中檢查寄生蟲的某一發(fā)育期免疫學檢查——皮內試驗、血清學試驗分子生物學檢查——DNA探針、基因擴增技術(PCR)等其他輔助檢查——X線、B超、CT等寄生蟲感染的診斷流行感染史調查105寄生蟲病的流行和防治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影響因素流行特點防治原則寄生蟲病的流行和防治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106寄生蟲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寄生蟲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107傳染源Sourceofinfection

被寄生蟲感染的人和動物,

包括病人、帶蟲者和保蟲宿主。傳染途徑Routeofinfection

寄生蟲從傳染源傳播到易感宿主的過程。主要途徑為經(jīng)口和經(jīng)皮膚。易感人群susceptiblepopulation

對寄生蟲感染缺乏免疫力的人。傳染源Sourceofinfection

被寄生108寄生蟲感染途徑與方式途徑:土源性(水、食物、土壤、空氣)生物源性(中間宿主、昆蟲媒介)方式:經(jīng)口感染經(jīng)皮膚感染經(jīng)節(jié)肢動物叮刺感染經(jīng)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其他途徑:經(jīng)輸血、呼吸、乳汁及自身感染等寄生蟲感染途徑與方式109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地方性季節(jié)性自然疫源性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地方性110自然疫源性

在人煙稀少的荒野地區(qū),某些寄生蟲可在脊椎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