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血液1第三章血液1
血液是一種存在于心血管系統(tǒng)內(nèi)的流體組織,由血漿和懸浮于其中的血細胞組成。在心臟舒縮活動的推動下,在體內(nèi)不斷循環(huán),發(fā)揮運輸物質(zhì)和溝通各部分組織液的功能。2血液是一種存在于心血管系統(tǒng)內(nèi)的流體組織,由血漿和懸浮一、血液的組成3一、血液的組成3血細胞比容
血細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
男:40-50%女:37-48%新生兒:55%
貧血患者血細胞比容↓嚴重脫水患者的血細胞比容常增大。4血細胞比容
血細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
(一)血漿1.水血漿中含水90%以上2.基本成分:晶體物質(zhì)溶液(多種電解質(zhì)、小分子有機物、氣體),易透過毛細血管與組織液交換,含量與組織液基本相同。5(一)血漿1.水血漿中含水90%以上5血漿蛋白:血漿中各種蛋白質(zhì)的總稱,不能透過毛細血管。
用鹽析法可分為三類:白蛋白、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
血漿與組織液的區(qū)別:主要是蛋白質(zhì)含量不同
6血漿蛋白:血漿中各種蛋白質(zhì)的總稱,不能透過毛細血管。
白蛋白(40~48g/L)球蛋白(15~30g/L)纖維蛋白原α1α2βγ血漿蛋白(65~85g/L)(電泳法)(鹽析法)白蛋白與球蛋白濃度比值(A/G):1.5~2.57白蛋白(40~48g/L)球蛋白(15~30g/L)(2)血漿蛋白的功能
①運輸功能白蛋白和球蛋白可作為載體運輸激素、脂質(zhì)、離子、維生素等。 ②緩沖功能白蛋白及其鈉鹽組成緩沖對,同其它緩沖對一起,緩沖血漿酸堿度的變化,保持血液pH的相對穩(wěn)定。 ③形成膠體滲透壓調(diào)節(jié)血管內(nèi)外水分的分布。 ④參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在免疫功能中有重要作用的免疫抗體、補體系統(tǒng)等,都是由血漿球蛋白構成的。⑤參與生理性止血功能絕大多數(shù)的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物質(zhì)、纖溶系統(tǒng)的物質(zhì)都是血漿蛋白。 ⑥營養(yǎng)功能血漿中的蛋白質(zhì)起著營養(yǎng)貯備的作用。8(2)血漿蛋白的功能8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液的比重約為1.050~1.060,血漿的比重約為1.025~1.030。全血的比重大于血漿,說明血細胞的比重大于血漿,據(jù)測定紅細胞的比重約為1.090~1.092。因此,全血的比重主要取決于紅細胞的數(shù)量,而血漿的比重主要取決于血漿蛋白的數(shù)量。9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9血液的粘滯性液體流動時由于內(nèi)部分子或顆粒之間的摩擦所表現(xiàn)出的流動緩慢的性質(zhì),稱為粘滯性。血液的粘滯性一般是指血液與水相比的相對粘滯性,血液的粘滯性約為水的4~5倍,血漿的粘滯性約為1.6~2.4倍。由于液體的粘滯性來自液體內(nèi)部各分子之間的磨擦力,因此,血液的粘滯性主要取決于紅細胞的數(shù)量,而血漿的粘滯性則主要取決于血漿蛋白的數(shù)量。某些疾病→微循環(huán)血流速度→血液的粘度↑→血流阻力↑,心臟負擔↑;微循環(huán)灌注↓10血液的粘滯性某些疾病→微循環(huán)血流速度→血液的粘度↑→血流
血液的理化特性全血血漿紅細胞顏色紅色淡黃色紅色比重 1.050~1.0601.025~1.0301.090粘滯性4~51.6~2.4滲透壓 300mmol/LpH7.35~7.45 11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漿滲透壓1.概念: 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過半透膜的力量,稱為滲透壓。溶液的滲透壓與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zhì)顆粒數(shù)目的多少成正比,而與溶質(zhì)的種類及顆粒的大小無關。2.血漿滲透壓(1)正常值:300mOsm/kgH2O或770kPa(5800mmHg)(2)構成:晶體滲透壓(99%以上) 膠體滲透壓12(三)血漿滲透壓1.概念:12血漿晶體滲透壓:血漿滲透壓主要來自溶解于其中的晶體物質(zhì),稱為血漿晶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血漿中所含蛋白質(zhì)產(chǎn)生的滲透壓。很小,不超過1.5mOsm/KgH2O。13血漿晶體滲透壓:血漿滲透壓主要來自溶解于其中的晶體物質(zhì),稱為血漿晶體滲透壓的作用晶體滲透壓是形成血漿滲透壓的主要部分,主要由NaCl等小分子物質(zhì)構成。血漿晶體滲透壓保持相對穩(wěn)定,對于調(diào)節(jié)細胞內(nèi)外水分的交換,維持紅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血漿膠體滲透壓的作用對于調(diào)節(jié)血管內(nèi)外水分的交換,維持血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14血漿晶體滲透壓的作用14血漿液晶滲壓↓引起細胞腫脹血漿液晶滲壓↑引起細胞皺縮15血漿液晶滲壓↓血漿液晶滲壓↑15(四)血漿的pH1.正常值:pH為7.35~7.45。2.pH的維持:血液緩沖系統(tǒng)+肺、腎調(diào)節(jié)
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緩沖對,可對血液酸堿度的變化起緩沖作用,特別是在肺和腎不斷排出體內(nèi)過多剩的酸或堿的情況下,血漿pH的波動范圍極小。16(四)血漿的pH163.主要的緩沖對:NaHCO3/H2CO3、蛋白質(zhì)鈉鹽/蛋白質(zhì)、Na2HPO4/NaH2PO4。
以NaHCO3/H2CO3為主,血漿pH主要決定于二者的比值(正常時為20)。173.主要的緩沖對:17四、血液的功能1.維持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1)運輸功能:運輸O2、營養(yǎng)物質(zhì)和激素到組織器官;運輸CO2和代謝產(chǎn)物排出體外(2)緩沖功能:血液中的緩沖物質(zhì)可中和酸性代謝物質(zhì),保持pH值穩(wěn)定;(3)維持體溫:水比熱大,吸收大量熱量,維持體溫相對恒定。2.抵御病原微生物和異物入侵。3.參與生理止血18四、血液的功能18第二節(jié)血細胞1.血細胞的組成紅細胞(99%)白細胞(0.1%)血小板 19第二節(jié)血細胞1.血細胞的組成19血細胞的生成一、造血過程及其調(diào)節(jié)(一)造血:血細胞由造血干細胞生成的過程。(二)造血器官 1.在胚胎早期,造血中心在卵黃囊。以后轉(zhuǎn)移到肝、脾,再逐漸轉(zhuǎn)移到骨髓。 2.到嬰兒出生時,幾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造血需求增加時,肝,脾才參加造血。 3.成年后則完全依靠骨髓(扁骨和長骨近端骨骺的骨髓)造血,髓外造血則屬異常。20血細胞的生成一、造血過程及其調(diào)節(jié)20胚胎發(fā)育期及出生后造血部位的遷移21胚胎發(fā)育期及出生后造血部位的遷移21(三)造血微環(huán)境:造血必須的特殊環(huán)境
造血干細胞(能夠)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場所,包括:造血組織內(nèi)的基質(zhì)細胞、基質(zhì)細胞分泌的胞外基質(zhì)和多種造血調(diào)節(jié)因子,以及進入造血組織的神經(jīng)和血管。22(三)造血微環(huán)境:造血必須的特殊環(huán)境22(四)造血過程造血干細胞→多系祖細胞→單系祖細胞→可辨認的前體細胞→成熟血細胞23(四)造血過程造血干細胞→多系祖細胞→單系祖細胞骨髓內(nèi)的造血過程分為連續(xù)性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造血(多潛能)干細胞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細胞;第二階段是各系定向祖細胞繼續(xù)分化和增殖生成各種血細胞的母細胞;第三階段是各種母細胞發(fā)育成熟,最后分別生成各類成熟血細胞。24骨髓內(nèi)的造血過程分為連續(xù)性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造血(多潛能)造血干細胞的特點自我更新:多向分化的潛能:第一階段---造血干細胞階段1干細胞→1干細胞+1定向祖細胞能形成各系定向祖細胞通過自我復制可保持自身細胞數(shù)量的穩(wěn)定,通過多向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細胞。25造血干細胞的特點自我更新:第一階段---造血干細胞階段1干細第二階段---定向祖細胞階段造血干細胞在分化為幼稚血細胞之前,還經(jīng)歷一個發(fā)育的中間階段,這個階段中的細胞已經(jīng)失去了造血干細胞所具有的自我復制能力,同時也逐步限制了多向分化的能力,它們只能朝著有限的方向或一個方向分化,這種特定階段的細胞稱為定向祖細胞。造血干細胞在分化過程中首先生成兩種干細胞:一種是髓系干細胞,由此進一步區(qū)分為紅系祖細胞、?!獑魏讼底婕毎?、巨核系祖細胞,再進一步分化生成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另一種是淋巴干細胞,由此分化生成T、B淋巴系祖細胞,再進一步分化生成各類淋巴細胞。26第二階段---定向祖細胞階段26第三階段---前體細胞階段造血細胞已發(fā)育成為形態(tài)上可以辨認的各系幼稚細胞。27第三階段---前體細胞階段27造血干細胞是所有血細胞的共同來源,是生成血細胞的原始細胞。骨髓移植目的是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28造血干細胞是所有血細胞的共同來源,是生成血細胞的原始細胞。2929紅細胞(RBC)是血液中數(shù)量最多的血細胞,內(nèi)含血紅蛋白(Hb),因而使血液呈紅色。(一)紅細胞的形態(tài)和數(shù)量1.形態(tài):雙凹圓碟形,直徑約7~8μm。無細胞核,無線粒體。意義:①使紅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增大,由細胞中心到大部分表面的距離縮短,有利于氣體進出細胞;②有利于紅細胞進行可塑性變形。紅細胞生理30紅細胞(RBC)是血液中數(shù)量最多的血細胞,內(nèi)含血紅蛋白(Hb2.數(shù)量:成年男性(4.5~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初生嬰兒可超過6.0×1012/L,以后隨著體重↑超過RBC的生成,血漿相對增多,RBC比容下降。兒童期RBC量保持低水平,青春期接近成人,性別差異明顯。
312.數(shù)量:312.數(shù)量:成年男性(4.5~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3.血液中血紅蛋白的含量: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4.貧血:紅細胞數(shù)量、血紅蛋白濃度低于正常。322.數(shù)量:4.貧血:紅細胞數(shù)量、血紅蛋白濃度低于正常。31、可塑變形性概念:細胞雙凹圓碟形的特點,使紅細胞可以產(chǎn)生很大的變形,在通過口徑小于其直徑的毛細血管或血竇孔隙時,紅細胞將發(fā)生變形,并在通過后恢復原狀,這種變形稱為紅細胞可塑變形性。影響因素: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胞內(nèi)容物粘度:紅細胞膜彈性:比值大,易變形。Hb濃度↑→粘度↑→變形能力↓彈性大,變形能力大(二)紅細胞的生理特性331、可塑變形性比值大,易變形。Hb濃度↑→粘度↑→變形能力2.衰老和異常的RBC難以通過脾竇而被清除RBC通過脾竇的過程1.未成熟的RBC變性能力差,難以通過骨髓血竇,不易進入血液循環(huán)。342.衰老和異常的RBC難以通過脾竇而被清除RBC通過脾竇2、懸浮穩(wěn)定性概念:紅細胞能較穩(wěn)定地懸浮在血漿中的特性。指標:紅細胞沉降率(簡稱血沉),凝全血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靜置使血細胞自然下沉。1小時末觀察血沉管內(nèi)血漿層的高度。 正常值:男性為0~15mm/h; 女性為0~20mm/h
異常情況:妊娠、活動性結核、風濕熱、腫瘤時血沉加快。352、④影響因素:紅細胞疊連
紅細胞彼此之間以凹面相貼→總表面積/總?cè)莘e的比值↓→與血漿之間的摩擦力↓→懸浮穩(wěn)定性↓→血沉加快
影響紅細胞疊連的因素在于血漿成分的變化,與紅細胞本身無關
抑制疊連:白蛋白、卵磷脂促進疊連:球蛋白、纖維蛋白原及膽固醇36④影響因素:紅細胞疊連36⑤測定血沉的意義:血沉愈慢,懸浮穩(wěn)定性愈好;血沉愈快,懸浮穩(wěn)定性愈差。測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診斷,也可作為判斷病情變化的參考依據(jù)。37⑤測定血沉的意義:37(3)滲透脆性概念:于紅細胞膜表面積與細胞容積之比較大,將紅細胞置于滲透壓稍低的溶液中,水分子可滲入紅細胞內(nèi)。此時紅細胞表面積與容積之比減小,但細胞膜仍保持完整。隨著溶液滲透壓的逐漸下降,進入紅細胞內(nèi)的水分子也逐漸增多,紅細胞開始膨脹直至破裂發(fā)生溶血。這表明紅細胞膜對低滲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這一特征稱紅細胞的滲透脆性指標:用引起溶血的NaCl溶液的濃度來衡量紅細胞滲透脆性的大小。
正常值:正常紅細胞在0.42%NaCl溶液中,開始出現(xiàn)溶血;在0.35%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38(3)滲透脆性38溶血:在低滲溶液中,由于水分進入造成RBC(膨脹)破裂,血紅蛋白逸出。衰老RBC>剛成熟RBC;遺傳性球形紅細胞>正常RBC39溶血:在低滲溶液中,由于水分進入造成RBC(膨脹)破裂,血小結:等滲溶液與等張溶液等滲溶液:滲透壓與血漿滲透壓相等的溶液等張溶液:能使紅細胞保持正常體積和形狀的溶液等張溶液一定是等滲溶液;等滲溶液未必是等張溶液舉例:0.85%NaCl溶液既是等滲溶液,也是等張溶液,故稱為生理鹽水。1.9%尿素溶液雖是等滲溶液,但不是等張溶液。尿素能夠自由通過紅細胞膜,不能在溶液中保持與紅細胞內(nèi)相等張力的緣故。張力:溶液中不能透過細胞膜的溶質(zhì)所造成的滲透壓40小結:等滲溶液與等張溶液張力:溶液中不能透過細胞膜的溶質(zhì)2.紅細胞的功能(1)運輸O2和CO2(主要功能)(2)紅細胞內(nèi)有多種緩沖對,具有一定的緩沖酸堿度變化的能力。(3)與免疫復合物結合使其易于被吞噬。RBC表面有Ⅰ型補體受體,可與抗原-抗體-補體免疫復合物結合,利于其被吞噬.(4)調(diào)節(jié)心血管功能: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紅細胞能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質(zhì),如抗高血壓因子,對心血管活動具有一定的調(diào)節(jié)作用。412.紅細胞的功能41(三)紅細胞的生成與調(diào)節(jié) 紅細胞在血液中的平均壽命為120天,因此每天有0.8%的紅細胞需要更新。1.紅細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1)蛋白質(zhì)和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基本原料。(2)在幼紅細胞的發(fā)育成熟過程中,必須有維生素B12和葉酸作為合成DNA的輔助因子。(3)其他: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42(三)紅細胞的生成與調(diào)節(jié)42(1)鐵
①
成年人體內(nèi)貯存量:3-4g鐵②存在方式:65%存在于血紅蛋白;15-30%Fe2++脫鐵鐵蛋白→鐵蛋白③需要量:20-30mg/day(成人)43(1)鐵43④來源:外源性鐵:5%,食物供應(蛋黃、肝、豆類、菠菜和鐵制炊具)內(nèi)源性鐵:95%來自體內(nèi)RBC破壞后鐵的再利用。44④來源:442Fe2++轉(zhuǎn)鐵蛋白→2Fe2+→
Hb巨噬細胞幼紅RBC衰老RBCHb(Fe2+)→Hb(Fe3+
)
→
Fe3++脫鐵鐵蛋白
→鐵蛋白→含鐵血黃素顆粒(Fe3+
)→Fe2+2Fe2++轉(zhuǎn)鐵蛋白(血漿)轉(zhuǎn)鐵蛋白受體鐵在體內(nèi)的循環(huán)利用452Fe2++轉(zhuǎn)鐵蛋白→巨噬細胞幼紅RBC衰⑤利用形式:Fe3+需還原成Fe2+才能被利用。
⑥缺乏癥:缺鐵性貧血慢性出血疾病、月經(jīng)過多、鐵攝入不足、胃腸道吸收障礙、妊娠兒童生長等引起體內(nèi)鐵的供應絕對或相對不足,使血紅蛋白合成不足,導致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46⑤利用形式:Fe3+需還原成Fe2+才能被利用。⑥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紅細胞體積較小,數(shù)量正常,平均血紅蛋白低于正常。47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缺鐵性貧血)47(2)葉酸
①來源:葉酸存在于肝臟、綠色蔬菜及多種水果中。②作用:在幼紅細胞的發(fā)育成熟過程中,葉酸作為合成DNA的輔酶,促進細胞分裂和血紅蛋白的合成。③缺乏癥: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缺乏葉酸→骨髓幼紅細胞DNA合成受阻→分裂增殖能力↓→成熟緩慢胞漿RNA合成不受影響→成分相對↑→胞體變大→功能減退。
48(2)葉酸48(3)維生素B12來源:主要存在于動物食品(肉、肝)。吸收:胃壁腺細胞分泌的內(nèi)因子可以促進維生素B12
的吸收。作用:與葉酸相似。缺乏癥:葉酸的活化需要維生素B12的參與,因此維生素B12缺乏時,可引起葉酸的相對不足,也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紅細胞體積大,數(shù)量少。49(3)維生素B1249臨床A.缺鐵幼紅細胞胞漿Hb合成↓胞核成熟正常胞漿成熟障礙小細胞、低色素性(缺鐵性)貧血
B.VitB12
葉酸缺乏RBC核發(fā)育停滯胞漿發(fā)育正常巨幼紅細胞性貧血50臨床A.缺鐵幼紅細胞胞漿Hb合成↓胞核成熟正常小細胞、2.紅細胞的生長過程(1)過程:造血干細胞→多系造血干細胞→紅系祖細胞(BFU-E→CFU-E)→原紅細胞→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網(wǎng)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2)紅系祖細胞分為兩個亞群:早期紅系祖細胞(爆式紅系集落形成單位BFU-E)和晚期紅系祖細胞(紅系集落形成單位CFU-E)(3)在原紅細胞和中幼紅細胞節(jié)段經(jīng)歷3~4次有絲分裂(4)血紅蛋白合成從原紅細胞開始,持續(xù)到網(wǎng)織入血(5)從原紅細胞發(fā)育到網(wǎng)織紅細胞并釋放入血經(jīng)歷4~7天512.紅細胞的生長過程5152523.紅細胞生成的調(diào)節(jié)(1)爆式促進激活物(BPA):可促進早期紅系祖細胞(爆式紅系集落形成單位BFU-E)從細胞周期中的靜息狀態(tài)進入DNA合成期,從而促進早期祖細胞的增殖。造血干細胞→多系造血干細胞→紅系祖細胞(BFU-E→CFU-E)→原紅細胞→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網(wǎng)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533.紅細胞生成的調(diào)節(jié)(1)爆式促進激活物(BPA):可促進早(2)促紅細胞生成素(EPO):①來源:主要由腎皮質(zhì)管周細胞(如成纖維細胞、內(nèi)皮細胞等)產(chǎn)生,肝也能少量產(chǎn)生。②作用: a.主要促進晚期紅系祖細胞(CFU-E、紅系集落形成單位)增殖并向形態(tài)可識別的前體細胞分化; b.加速前體細胞的增值、分化,并促進骨髓釋放網(wǎng)織紅細胞; c.促進早期紅系祖細胞(BFU-E、爆式紅系集落形成單位)的增殖與分化。54(2)促紅細胞生成素(EPO):②作用:54造血干細胞→多系造血干細胞→紅系祖細胞(BFU-E→CFU-E)→原紅細胞→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網(wǎng)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55造血干細胞→多系造血干細胞→紅系祖細胞(BFU-E→CFUPO2↓RBC↓Hb↓成纖維細胞內(nèi)皮細胞(主)肝細胞(次)③EPO生成的調(diào)節(jié)生理刺激:組織缺氧56PO2↓RBC↓成纖維細胞肝細胞(次)③EPO生成的調(diào)節(jié)(3)雄激素
①直接刺激髓內(nèi)幼紅細胞的分裂增殖 ②促進EPO的分泌(4)雌激素:抑制EPO的作用(5)促進RBC生的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6)抑制RBC生的激素:白細胞介素Ⅰ、腫瘤壞死因子等57(3)雄激素57(四)紅細胞的破壞血管外破壞(90%)
(1)脾和肝中破壞單核-巨噬細胞清除
(2)衰老的紅細胞在脾內(nèi)被巨噬細胞所吞噬,經(jīng)消化后,鐵可再利用,而脫鐵血紅素也轉(zhuǎn)變?yōu)槟懮?,運送到肝進行處理。2.血管內(nèi)破壞(10%) (1)在血管內(nèi)因機械沖擊破損(2)釋放的血紅蛋白立即與血漿中的觸珠蛋白結合,然后被肝攝取,鐵以鐵黃素的形式沉著于肝細胞內(nèi),脫鐵血紅素則轉(zhuǎn)變?yōu)槟懮亍.斎苎獓乐剡_到每升血漿中有1g血紅蛋白時,超過觸珠蛋白的結合能力,血紅蛋白經(jīng)腎臟從尿排出,形成血紅蛋白尿。58(四)紅細胞的破壞58白細胞(whitebloodcell,WBC)無色、有核,血液中呈球形(一)數(shù)量和分類1.WBC的數(shù)量(4.0-10)109/L 4000-10000/mm3
>10000白細胞增多 <4000白細胞減少三白細胞生理59白細胞(whitebloodcell,WBC)(一)2.WBC的分類※(1)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50%~70%(2)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0.5%~5%(3)嗜堿性粒細胞(basophil):0%~1%(4)單核細胞(monocyte):3%~8%(5)淋巴細胞(lymphocyte):20%~40%602.WBC的分類※(1)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單核細胞圖:WBC的分類⊙61單核細胞圖:WBC的分類⊙61白細胞總數(shù)具有明顯的生理性波動:細胞總數(shù)和分類計數(shù)均隨年齡而有所改變。新生兒較高,約15x109/L,尤其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后淋巴細胞逐漸增多,可達白細胞總數(shù)的70%,3—4歲后淋巴細胞逐漸減少,至青春期與成人基本相同。劇烈運動、進食、疼痛、情緒激動及妊娠、分娩期均明顯升高,尤其是運動和分娩期,可高達34x109/L。日周期變化,下午較清晨高。62白細胞總數(shù)具有明顯的生理性波動:62(二)白細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1.生理特性(1)滲出:所有白細胞都能伸出偽足作變形運動,借以穿過血管壁,稱為血細胞滲出。(2)趨化性:白細胞具有趨向某些化學物質(zhì)進行游走的特性。趨化因子:吸引白細胞定向運動的化學物質(zhì),細胞的降解產(chǎn)物、抗原-抗體復合物、細菌毒素和細菌等(3)吞噬作用: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可趨化到壞死組織和外源性異物周圍,包圍異物并將其吞入胞漿內(nèi)。(4)分泌功能:白細胞能分泌白介素、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細胞因子,調(diào)節(jié)炎癥和免疫反應。63(二)白細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1.生理特性(1)滲出:所步驟:附壁→粘著→游出⊙64步驟:附壁→粘著→游出⊙64白細胞的變形運動⊙65白細胞的變形運動⊙65白細胞的趨化性
⊙
66白細胞的趨化性⊙66白細胞的吞噬作用
⊙
67白細胞的吞噬作用⊙672.白細胞的生理功能(1)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是體內(nèi)主要的吞噬細胞,在機體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tǒng)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于機體抵抗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急性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它的作用主要是:①將入侵細菌包圍在局部并消滅之,防止病原微生物在體內(nèi)擴散;②參與免疫復合物、衰老紅細胞與壞死組織的清除。682.白細胞的生理功能(1)中性粒細胞(neutrophi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內(nèi)停留的時間不長(平均只有6~8小時),主要進入組織中起作用,而且進入組織后不再回到血液中來。血管中的中性粒細胞,約有一半隨血流循環(huán),稱為循環(huán)池,通常作白細胞計數(shù),只反映這部分中性粒細胞的數(shù)量;另一半則附著在小血管壁上,稱為邊緣池。此外,骨髓中尚儲存約2.5X1012個成熟中性粒細胞,以備在機體需要時大量釋放進入循環(huán)血流。中性粒細胞胞漿中含有兩類不同的顆粒:一類是溶酶體酶,其中含有大量過氧化物酶、溶菌酶、酸性水解酶、正離子殺菌蛋白等;另一類顆粒是特異性顆粒,含有堿性磷酸脂酶、乳鐵蛋白、溶菌酶、氨基肽酶等。69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內(nèi)停留的時間不長(平均只有6~8小時),主當細菌侵入或組織壞死時,可生成大量能吸引中性粒細胞移動的化學性趨化因子。吸引中性粒細胞通過變形運動穿過毛細血管進入炎癥部位,再經(jīng)過趨化移動、識別粘附、吞噬消化等步驟完成消滅細菌的功能。當溶酶體顆粒的各種酶不斷用于消化異物時,顆粒逐漸減少乃至消失,這種現(xiàn)象稱為脫粒。如果中性粒細胞吞噬的細菌過多,本身也會崩潰死亡,并釋放出各種溶酶體酶溶解周圍組織而形成膿腫。70當細菌侵入或組織壞死時,可生成大量能吸引中性粒細胞移動的化學2.白細胞的生理功能(2)單核細胞胞體較大,具有較強的變形運動和吞噬能力。從骨髓釋放入血的單核細胞尚未成熟,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遷移到周圍組織中,體積繼續(xù)增大,吞噬能力增強,發(fā)育成巨噬細胞(成熟細胞),形成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712.白細胞的生理功能(2)單核細胞胞體較大,具有較強的變單核—巨噬細胞的主要功能有:①通過變形運動、趨化移動、吞噬胞飲,消滅外來病原微生物,非特異性地抵御病原體的侵襲;②清除衰老損傷的細胞碎片;③參與激活淋巴細胞的特異性免疫;④識別并殺傷腫瘤細胞;⑤合成與釋放多種細胞因子,調(diào)節(jié)粒系血細胞的造血過程;⑥參與機體內(nèi)鐵和膽色素的代謝。72單核—巨噬細胞的主要功能有:72(3)嗜堿性粒細胞①釋放肝素:抗凝血②釋放組胺、過敏性慢反應物質(zhì):血管通透性↑,平滑肌收縮→哮喘、蕁麻疹(過敏性癥狀)③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A:能吸引嗜酸性粒細胞,以限制嗜堿性粒細胞在過敏反應中的作用。73(3)嗜堿性粒細胞①釋放肝素:抗凝血73(4)嗜酸性粒細胞①限制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在速發(fā)型過敏反應中的作用②參與對蠕蟲的免疫反應,釋放活性氧和顆粒內(nèi)所含的堿性蛋白和過氧化物酶,損傷蠕蟲體免疫細胞,在免疫應答反應中起核心作用①T細胞與細胞免疫有關②B細胞與體液免疫有關(5)淋巴細胞74(4)嗜酸性粒細胞①限制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在速發(fā)型過敏
(1)生成調(diào)節(jié):集落刺激因子 ①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②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③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白細胞生成的調(diào)節(jié)白細胞的分化和增殖受一組造血生長因子(HGF)的調(diào)節(jié)。這些因子由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和內(nèi)皮細胞合成并分泌。由于有些HGF在體外可刺激造血細胞生成集落,又稱為集落刺激因子(CSF)。75
(1)生成調(diào)節(jié):集落刺激因子 3.白細胞生成的調(diào)節(jié)白細胞
干細胞↓白系祖細胞↓定向白系祖細胞↓可識別白系前體細胞↓成熟白細胞骨髓
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內(nèi)皮細胞等↓(生成、釋放)集落刺激因子(CFS)
乳鐵蛋白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
(直接抑制或抑制CFS釋放)白細胞生成的調(diào)節(jié)⊙+-++76干細胞 白細胞生成的調(diào)節(jié)⊙+-++76白細胞的破壞白細胞的壽命較難判斷。因為粒細胞和單核細胞主要是在組織中發(fā)揮作用,淋巴細胞則往返循環(huán)于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且還可增殖分化。一般來說,中性粒細胞在循環(huán)血液中停留約8小時進入組織,三、四天后將衰老死亡;若有細菌侵入,粒細胞在吞噬活動中可因釋放出的溶酶體酶過多而發(fā)生自我溶解,與·破壞的細菌和組織片共同構成膿液。77白細胞的破壞白細胞的壽命較難判斷。因為粒細胞和單核細胞主要是最小的血細胞,無核,兩面微凸圓盤狀直徑2-3um
(一)血小板的數(shù)量(100-300)109/L血小板生理78最小的血細胞,無核,兩面微凸圓盤狀直徑2-3um(一)血血小板數(shù)可以有6%—10%的生理性波動:通常午后較清晨高;冬季較春季高;靜脈血較毛細血管高;進食、體力活動和妊娠中、晚期可使血小板增多;婦女月經(jīng)期明顯減少。血小板數(shù)量超過1000x109/L時稱血小板過多,容易發(fā)生血栓;低于50x109/L時稱血小板減少,可以導致出血傾向。血小板生理79血小板數(shù)可以有6%—10%的生理性波動:血小板生理79血小板
⊙80血小板⊙80血小板減少性紫癜⊙81血小板減少性紫癜⊙811.粘附:血小板與血管內(nèi)皮下或血管斷端暴露的膠原纖維粘著在一起的過程稱為粘附。血管損傷后,流經(jīng)此血管的血小板被血管內(nèi)皮下組織表面激活,立即粘附于損傷處暴露出來的膠原纖維上。(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821.粘附:血小板與血管內(nèi)皮下或血管斷端暴露的膠原纖維粘著在血小板粘附⊙83血小板粘附⊙832.聚集:血小板之間彼此粘著的現(xiàn)象※(1)聚集分兩個時相第一聚集時相:迅速、可逆、由受損組織釋放的ADP引起第二聚集時相:緩慢、不可逆、內(nèi)源性ADP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統(tǒng)稱為致聚劑,如二磷酸腺苷(ADP)、腎上腺素、5-羥色胺、組胺、膠原、凝血酶等,其中ADP是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物質(zhì)。842.聚集:血小板之間彼此粘著的現(xiàn)象※(1)聚集分兩個時相血小板聚集⊙85血小板聚集⊙853.釋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將貯存的生物活性物質(zhì)排出的現(xiàn)象小板所釋放的物質(zhì)主要有:ADP、ATP、5-羥色胺、血小板因子4、血小板因子5、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血栓素烷A2、纖維蛋白原、Ca2+等。胞漿中Ca2+↑→血小板收縮→血塊回縮→堅實血栓4.收縮小板含有收縮蛋白A和M。當血凝塊形成后,血凝塊中的血小板伸出偽足,當偽足中的收縮蛋白發(fā)生收縮時,可使血凝塊回縮,擠出血清,并使血凝塊縮小變硬。863.釋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將貯存的生物活性物質(zhì)排出的現(xiàn)象小板所5.吸附:血小板表面可以吸附多種凝血因子,有利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875.吸附:血小板表面可以吸附多種凝血因子,有利于生理性止血和維護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具有修復作用。參與生理性止血(三)血小板的功能88維護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具有修復作用。參與生維護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具有修復作用。參與生理性止血當血管損傷而出血時,血小板在生理止血過程中居于中心地位。①通過粘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堵住出血口;②釋放5—羥色胺、兒茶酚胺等物質(zhì),使血管收縮,減慢血流,以利止血;③促進凝血塊生成,也能堵住出血口達到止血目的。(三)血小板的功能89維護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具有修復作用。參與生促進凝血過程血小板在凝血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①釋放a—顆粒中所含的血小板因子(PF),參與血液凝固過程,尤其是PF3,能使凝血酶原的激活加快2萬倍,并能促進纖維蛋白網(wǎng)的形成;②吸附多種凝血因子,如Ⅰ、V、Ⅺ、Ⅻ等,促進血凝過程的發(fā)生。(三)血小板的功能90(三)血小板的功能90(四)血小板的生成和調(diào)節(jié)1.血小板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質(zhì)裂解脫落下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塊胞質(zhì)2.血小板的生成受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的調(diào)節(jié)。91(四)血小板的生成和調(diào)節(jié)1.血小板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質(zhì)(五)血小板的破壞血小板進入血液后,只在開始兩天具有生理功能,但平均壽命可達7-14天。衰老的血小板是在脾、肝和肺被吞噬的;在生理止血活動中,血小板聚集后本身將解體并釋放出全部活性物質(zhì);血小板也可能融入內(nèi)皮細胞。92(五)血小板的破壞血小板進入血液后,只在開始兩天具有生理功能第三章血液93第三章血液1
血液是一種存在于心血管系統(tǒng)內(nèi)的流體組織,由血漿和懸浮于其中的血細胞組成。在心臟舒縮活動的推動下,在體內(nèi)不斷循環(huán),發(fā)揮運輸物質(zhì)和溝通各部分組織液的功能。94血液是一種存在于心血管系統(tǒng)內(nèi)的流體組織,由血漿和懸浮一、血液的組成95一、血液的組成3血細胞比容
血細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
男:40-50%女:37-48%新生兒:55%
貧血患者血細胞比容↓嚴重脫水患者的血細胞比容常增大。96血細胞比容
血細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
(一)血漿1.水血漿中含水90%以上2.基本成分:晶體物質(zhì)溶液(多種電解質(zhì)、小分子有機物、氣體),易透過毛細血管與組織液交換,含量與組織液基本相同。97(一)血漿1.水血漿中含水90%以上5血漿蛋白:血漿中各種蛋白質(zhì)的總稱,不能透過毛細血管。
用鹽析法可分為三類:白蛋白、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
血漿與組織液的區(qū)別:主要是蛋白質(zhì)含量不同
98血漿蛋白:血漿中各種蛋白質(zhì)的總稱,不能透過毛細血管。
白蛋白(40~48g/L)球蛋白(15~30g/L)纖維蛋白原α1α2βγ血漿蛋白(65~85g/L)(電泳法)(鹽析法)白蛋白與球蛋白濃度比值(A/G):1.5~2.599白蛋白(40~48g/L)球蛋白(15~30g/L)(2)血漿蛋白的功能
①運輸功能白蛋白和球蛋白可作為載體運輸激素、脂質(zhì)、離子、維生素等。 ②緩沖功能白蛋白及其鈉鹽組成緩沖對,同其它緩沖對一起,緩沖血漿酸堿度的變化,保持血液pH的相對穩(wěn)定。 ③形成膠體滲透壓調(diào)節(jié)血管內(nèi)外水分的分布。 ④參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在免疫功能中有重要作用的免疫抗體、補體系統(tǒng)等,都是由血漿球蛋白構成的。⑤參與生理性止血功能絕大多數(shù)的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物質(zhì)、纖溶系統(tǒng)的物質(zhì)都是血漿蛋白。 ⑥營養(yǎng)功能血漿中的蛋白質(zhì)起著營養(yǎng)貯備的作用。100(2)血漿蛋白的功能8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液的比重約為1.050~1.060,血漿的比重約為1.025~1.030。全血的比重大于血漿,說明血細胞的比重大于血漿,據(jù)測定紅細胞的比重約為1.090~1.092。因此,全血的比重主要取決于紅細胞的數(shù)量,而血漿的比重主要取決于血漿蛋白的數(shù)量。101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9血液的粘滯性液體流動時由于內(nèi)部分子或顆粒之間的摩擦所表現(xiàn)出的流動緩慢的性質(zhì),稱為粘滯性。血液的粘滯性一般是指血液與水相比的相對粘滯性,血液的粘滯性約為水的4~5倍,血漿的粘滯性約為1.6~2.4倍。由于液體的粘滯性來自液體內(nèi)部各分子之間的磨擦力,因此,血液的粘滯性主要取決于紅細胞的數(shù)量,而血漿的粘滯性則主要取決于血漿蛋白的數(shù)量。某些疾病→微循環(huán)血流速度→血液的粘度↑→血流阻力↑,心臟負擔↑;微循環(huán)灌注↓102血液的粘滯性某些疾病→微循環(huán)血流速度→血液的粘度↑→血流
血液的理化特性全血血漿紅細胞顏色紅色淡黃色紅色比重 1.050~1.0601.025~1.0301.090粘滯性4~51.6~2.4滲透壓 300mmol/LpH7.35~7.45 103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漿滲透壓1.概念: 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過半透膜的力量,稱為滲透壓。溶液的滲透壓與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zhì)顆粒數(shù)目的多少成正比,而與溶質(zhì)的種類及顆粒的大小無關。2.血漿滲透壓(1)正常值:300mOsm/kgH2O或770kPa(5800mmHg)(2)構成:晶體滲透壓(99%以上) 膠體滲透壓104(三)血漿滲透壓1.概念:12血漿晶體滲透壓:血漿滲透壓主要來自溶解于其中的晶體物質(zhì),稱為血漿晶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血漿中所含蛋白質(zhì)產(chǎn)生的滲透壓。很小,不超過1.5mOsm/KgH2O。105血漿晶體滲透壓:血漿滲透壓主要來自溶解于其中的晶體物質(zhì),稱為血漿晶體滲透壓的作用晶體滲透壓是形成血漿滲透壓的主要部分,主要由NaCl等小分子物質(zhì)構成。血漿晶體滲透壓保持相對穩(wěn)定,對于調(diào)節(jié)細胞內(nèi)外水分的交換,維持紅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血漿膠體滲透壓的作用對于調(diào)節(jié)血管內(nèi)外水分的交換,維持血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106血漿晶體滲透壓的作用14血漿液晶滲壓↓引起細胞腫脹血漿液晶滲壓↑引起細胞皺縮107血漿液晶滲壓↓血漿液晶滲壓↑15(四)血漿的pH1.正常值:pH為7.35~7.45。2.pH的維持:血液緩沖系統(tǒng)+肺、腎調(diào)節(jié)
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緩沖對,可對血液酸堿度的變化起緩沖作用,特別是在肺和腎不斷排出體內(nèi)過多剩的酸或堿的情況下,血漿pH的波動范圍極小。108(四)血漿的pH163.主要的緩沖對:NaHCO3/H2CO3、蛋白質(zhì)鈉鹽/蛋白質(zhì)、Na2HPO4/NaH2PO4。
以NaHCO3/H2CO3為主,血漿pH主要決定于二者的比值(正常時為20)。1093.主要的緩沖對:17四、血液的功能1.維持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1)運輸功能:運輸O2、營養(yǎng)物質(zhì)和激素到組織器官;運輸CO2和代謝產(chǎn)物排出體外(2)緩沖功能:血液中的緩沖物質(zhì)可中和酸性代謝物質(zhì),保持pH值穩(wěn)定;(3)維持體溫:水比熱大,吸收大量熱量,維持體溫相對恒定。2.抵御病原微生物和異物入侵。3.參與生理止血110四、血液的功能18第二節(jié)血細胞1.血細胞的組成紅細胞(99%)白細胞(0.1%)血小板 111第二節(jié)血細胞1.血細胞的組成19血細胞的生成一、造血過程及其調(diào)節(jié)(一)造血:血細胞由造血干細胞生成的過程。(二)造血器官 1.在胚胎早期,造血中心在卵黃囊。以后轉(zhuǎn)移到肝、脾,再逐漸轉(zhuǎn)移到骨髓。 2.到嬰兒出生時,幾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造血需求增加時,肝,脾才參加造血。 3.成年后則完全依靠骨髓(扁骨和長骨近端骨骺的骨髓)造血,髓外造血則屬異常。112血細胞的生成一、造血過程及其調(diào)節(jié)20胚胎發(fā)育期及出生后造血部位的遷移113胚胎發(fā)育期及出生后造血部位的遷移21(三)造血微環(huán)境:造血必須的特殊環(huán)境
造血干細胞(能夠)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場所,包括:造血組織內(nèi)的基質(zhì)細胞、基質(zhì)細胞分泌的胞外基質(zhì)和多種造血調(diào)節(jié)因子,以及進入造血組織的神經(jīng)和血管。114(三)造血微環(huán)境:造血必須的特殊環(huán)境22(四)造血過程造血干細胞→多系祖細胞→單系祖細胞→可辨認的前體細胞→成熟血細胞115(四)造血過程造血干細胞→多系祖細胞→單系祖細胞骨髓內(nèi)的造血過程分為連續(xù)性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造血(多潛能)干細胞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細胞;第二階段是各系定向祖細胞繼續(xù)分化和增殖生成各種血細胞的母細胞;第三階段是各種母細胞發(fā)育成熟,最后分別生成各類成熟血細胞。116骨髓內(nèi)的造血過程分為連續(xù)性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造血(多潛能)造血干細胞的特點自我更新:多向分化的潛能:第一階段---造血干細胞階段1干細胞→1干細胞+1定向祖細胞能形成各系定向祖細胞通過自我復制可保持自身細胞數(shù)量的穩(wěn)定,通過多向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細胞。117造血干細胞的特點自我更新:第一階段---造血干細胞階段1干細第二階段---定向祖細胞階段造血干細胞在分化為幼稚血細胞之前,還經(jīng)歷一個發(fā)育的中間階段,這個階段中的細胞已經(jīng)失去了造血干細胞所具有的自我復制能力,同時也逐步限制了多向分化的能力,它們只能朝著有限的方向或一個方向分化,這種特定階段的細胞稱為定向祖細胞。造血干細胞在分化過程中首先生成兩種干細胞:一種是髓系干細胞,由此進一步區(qū)分為紅系祖細胞、粒—單核系祖細胞、巨核系祖細胞,再進一步分化生成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另一種是淋巴干細胞,由此分化生成T、B淋巴系祖細胞,再進一步分化生成各類淋巴細胞。118第二階段---定向祖細胞階段26第三階段---前體細胞階段造血細胞已發(fā)育成為形態(tài)上可以辨認的各系幼稚細胞。119第三階段---前體細胞階段27造血干細胞是所有血細胞的共同來源,是生成血細胞的原始細胞。骨髓移植目的是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120造血干細胞是所有血細胞的共同來源,是生成血細胞的原始細胞。12129紅細胞(RBC)是血液中數(shù)量最多的血細胞,內(nèi)含血紅蛋白(Hb),因而使血液呈紅色。(一)紅細胞的形態(tài)和數(shù)量1.形態(tài):雙凹圓碟形,直徑約7~8μm。無細胞核,無線粒體。意義:①使紅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增大,由細胞中心到大部分表面的距離縮短,有利于氣體進出細胞;②有利于紅細胞進行可塑性變形。紅細胞生理122紅細胞(RBC)是血液中數(shù)量最多的血細胞,內(nèi)含血紅蛋白(Hb2.數(shù)量:成年男性(4.5~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初生嬰兒可超過6.0×1012/L,以后隨著體重↑超過RBC的生成,血漿相對增多,RBC比容下降。兒童期RBC量保持低水平,青春期接近成人,性別差異明顯。
1232.數(shù)量:312.數(shù)量:成年男性(4.5~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3.血液中血紅蛋白的含量: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4.貧血:紅細胞數(shù)量、血紅蛋白濃度低于正常。1242.數(shù)量:4.貧血:紅細胞數(shù)量、血紅蛋白濃度低于正常。31、可塑變形性概念:細胞雙凹圓碟形的特點,使紅細胞可以產(chǎn)生很大的變形,在通過口徑小于其直徑的毛細血管或血竇孔隙時,紅細胞將發(fā)生變形,并在通過后恢復原狀,這種變形稱為紅細胞可塑變形性。影響因素: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胞內(nèi)容物粘度:紅細胞膜彈性:比值大,易變形。Hb濃度↑→粘度↑→變形能力↓彈性大,變形能力大(二)紅細胞的生理特性1251、可塑變形性比值大,易變形。Hb濃度↑→粘度↑→變形能力2.衰老和異常的RBC難以通過脾竇而被清除RBC通過脾竇的過程1.未成熟的RBC變性能力差,難以通過骨髓血竇,不易進入血液循環(huán)。1262.衰老和異常的RBC難以通過脾竇而被清除RBC通過脾竇2、懸浮穩(wěn)定性概念:紅細胞能較穩(wěn)定地懸浮在血漿中的特性。指標:紅細胞沉降率(簡稱血沉),凝全血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靜置使血細胞自然下沉。1小時末觀察血沉管內(nèi)血漿層的高度。 正常值:男性為0~15mm/h; 女性為0~20mm/h
異常情況:妊娠、活動性結核、風濕熱、腫瘤時血沉加快。1272、④影響因素:紅細胞疊連
紅細胞彼此之間以凹面相貼→總表面積/總?cè)莘e的比值↓→與血漿之間的摩擦力↓→懸浮穩(wěn)定性↓→血沉加快
影響紅細胞疊連的因素在于血漿成分的變化,與紅細胞本身無關
抑制疊連:白蛋白、卵磷脂促進疊連:球蛋白、纖維蛋白原及膽固醇128④影響因素:紅細胞疊連36⑤測定血沉的意義:血沉愈慢,懸浮穩(wěn)定性愈好;血沉愈快,懸浮穩(wěn)定性愈差。測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診斷,也可作為判斷病情變化的參考依據(jù)。129⑤測定血沉的意義:37(3)滲透脆性概念:于紅細胞膜表面積與細胞容積之比較大,將紅細胞置于滲透壓稍低的溶液中,水分子可滲入紅細胞內(nèi)。此時紅細胞表面積與容積之比減小,但細胞膜仍保持完整。隨著溶液滲透壓的逐漸下降,進入紅細胞內(nèi)的水分子也逐漸增多,紅細胞開始膨脹直至破裂發(fā)生溶血。這表明紅細胞膜對低滲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這一特征稱紅細胞的滲透脆性指標:用引起溶血的NaCl溶液的濃度來衡量紅細胞滲透脆性的大小。
正常值:正常紅細胞在0.42%NaCl溶液中,開始出現(xiàn)溶血;在0.35%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130(3)滲透脆性38溶血:在低滲溶液中,由于水分進入造成RBC(膨脹)破裂,血紅蛋白逸出。衰老RBC>剛成熟RBC;遺傳性球形紅細胞>正常RBC131溶血:在低滲溶液中,由于水分進入造成RBC(膨脹)破裂,血小結:等滲溶液與等張溶液等滲溶液:滲透壓與血漿滲透壓相等的溶液等張溶液:能使紅細胞保持正常體積和形狀的溶液等張溶液一定是等滲溶液;等滲溶液未必是等張溶液舉例:0.85%NaCl溶液既是等滲溶液,也是等張溶液,故稱為生理鹽水。1.9%尿素溶液雖是等滲溶液,但不是等張溶液。尿素能夠自由通過紅細胞膜,不能在溶液中保持與紅細胞內(nèi)相等張力的緣故。張力:溶液中不能透過細胞膜的溶質(zhì)所造成的滲透壓132小結:等滲溶液與等張溶液張力:溶液中不能透過細胞膜的溶質(zhì)2.紅細胞的功能(1)運輸O2和CO2(主要功能)(2)紅細胞內(nèi)有多種緩沖對,具有一定的緩沖酸堿度變化的能力。(3)與免疫復合物結合使其易于被吞噬。RBC表面有Ⅰ型補體受體,可與抗原-抗體-補體免疫復合物結合,利于其被吞噬.(4)調(diào)節(jié)心血管功能: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紅細胞能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質(zhì),如抗高血壓因子,對心血管活動具有一定的調(diào)節(jié)作用。1332.紅細胞的功能41(三)紅細胞的生成與調(diào)節(jié) 紅細胞在血液中的平均壽命為120天,因此每天有0.8%的紅細胞需要更新。1.紅細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1)蛋白質(zhì)和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基本原料。(2)在幼紅細胞的發(fā)育成熟過程中,必須有維生素B12和葉酸作為合成DNA的輔助因子。(3)其他: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134(三)紅細胞的生成與調(diào)節(jié)42(1)鐵
①
成年人體內(nèi)貯存量:3-4g鐵②存在方式:65%存在于血紅蛋白;15-30%Fe2++脫鐵鐵蛋白→鐵蛋白③需要量:20-30mg/day(成人)135(1)鐵43④來源:外源性鐵:5%,食物供應(蛋黃、肝、豆類、菠菜和鐵制炊具)內(nèi)源性鐵:95%來自體內(nèi)RBC破壞后鐵的再利用。136④來源:442Fe2++轉(zhuǎn)鐵蛋白→2Fe2+→
Hb巨噬細胞幼紅RBC衰老RBCHb(Fe2+)→Hb(Fe3+
)
→
Fe3++脫鐵鐵蛋白
→鐵蛋白→含鐵血黃素顆粒(Fe3+
)→Fe2+2Fe2++轉(zhuǎn)鐵蛋白(血漿)轉(zhuǎn)鐵蛋白受體鐵在體內(nèi)的循環(huán)利用1372Fe2++轉(zhuǎn)鐵蛋白→巨噬細胞幼紅RBC衰⑤利用形式:Fe3+需還原成Fe2+才能被利用。
⑥缺乏癥:缺鐵性貧血慢性出血疾病、月經(jīng)過多、鐵攝入不足、胃腸道吸收障礙、妊娠兒童生長等引起體內(nèi)鐵的供應絕對或相對不足,使血紅蛋白合成不足,導致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138⑤利用形式:Fe3+需還原成Fe2+才能被利用。⑥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紅細胞體積較小,數(shù)量正常,平均血紅蛋白低于正常。139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缺鐵性貧血)47(2)葉酸
①來源:葉酸存在于肝臟、綠色蔬菜及多種水果中。②作用:在幼紅細胞的發(fā)育成熟過程中,葉酸作為合成DNA的輔酶,促進細胞分裂和血紅蛋白的合成。③缺乏癥: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缺乏葉酸→骨髓幼紅細胞DNA合成受阻→分裂增殖能力↓→成熟緩慢胞漿RNA合成不受影響→成分相對↑→胞體變大→功能減退。
140(2)葉酸48(3)維生素B12來源:主要存在于動物食品(肉、肝)。吸收:胃壁腺細胞分泌的內(nèi)因子可以促進維生素B12
的吸收。作用:與葉酸相似。缺乏癥:葉酸的活化需要維生素B12的參與,因此維生素B12缺乏時,可引起葉酸的相對不足,也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紅細胞體積大,數(shù)量少。141(3)維生素B1249臨床A.缺鐵幼紅細胞胞漿Hb合成↓胞核成熟正常胞漿成熟障礙小細胞、低色素性(缺鐵性)貧血
B.VitB12
葉酸缺乏RBC核發(fā)育停滯胞漿發(fā)育正常巨幼紅細胞性貧血142臨床A.缺鐵幼紅細胞胞漿Hb合成↓胞核成熟正常小細胞、2.紅細胞的生長過程(1)過程:造血干細胞→多系造血干細胞→紅系祖細胞(BFU-E→CFU-E)→原紅細胞→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網(wǎng)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2)紅系祖細胞分為兩個亞群:早期紅系祖細胞(爆式紅系集落形成單位BFU-E)和晚期紅系祖細胞(紅系集落形成單位CFU-E)(3)在原紅細胞和中幼紅細胞節(jié)段經(jīng)歷3~4次有絲分裂(4)血紅蛋白合成從原紅細胞開始,持續(xù)到網(wǎng)織入血(5)從原紅細胞發(fā)育到網(wǎng)織紅細胞并釋放入血經(jīng)歷4~7天1432.紅細胞的生長過程51144523.紅細胞生成的調(diào)節(jié)(1)爆式促進激活物(BPA):可促進早期紅系祖細胞(爆式紅系集落形成單位BFU-E)從細胞周期中的靜息狀態(tài)進入DNA合成期,從而促進早期祖細胞的增殖。造血干細胞→多系造血干細胞→紅系祖細胞(BFU-E→CFU-E)→原紅細胞→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網(wǎng)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1453.紅細胞生成的調(diào)節(jié)(1)爆式促進激活物(BPA):可促進早(2)促紅細胞生成素(EPO):①來源:主要由腎皮質(zhì)管周細胞(如成纖維細胞、內(nèi)皮細胞等)產(chǎn)生,肝也能少量產(chǎn)生。②作用: a.主要促進晚期紅系祖細胞(CFU-E、紅系集落形成單位)增殖并向形態(tài)可識別的前體細胞分化; b.加速前體細胞的增值、分化,并促進骨髓釋放網(wǎng)織紅細胞; c.促進早期紅系祖細胞(BFU-E、爆式紅系集落形成單位)的增殖與分化。146(2)促紅細胞生成素(EPO):②作用:54造血干細胞→多系造血干細胞→紅系祖細胞(BFU-E→CFU-E)→原紅細胞→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網(wǎng)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147造血干細胞→多系造血干細胞→紅系祖細胞(BFU-E→CFUPO2↓RBC↓Hb↓成纖維細胞內(nèi)皮細胞(主)肝細胞(次)③EPO生成的調(diào)節(jié)生理刺激:組織缺氧148PO2↓RBC↓成纖維細胞肝細胞(次)③EPO生成的調(diào)節(jié)(3)雄激素
①直接刺激髓內(nèi)幼紅細胞的分裂增殖 ②促進EPO的分泌(4)雌激素:抑制EPO的作用(5)促進RBC生的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6)抑制RBC生的激素:白細胞介素Ⅰ、腫瘤壞死因子等149(3)雄激素57(四)紅細胞的破壞血管外破壞(90%)
(1)脾和肝中破壞單核-巨噬細胞清除
(2)衰老的紅細胞在脾內(nèi)被巨噬細胞所吞噬,經(jīng)消化后,鐵可再利用,而脫鐵血紅素也轉(zhuǎn)變?yōu)槟懮?,運送到肝進行處理。2.血管內(nèi)破壞(10%) (1)在血管內(nèi)因機械沖擊破損(2)釋放的血紅蛋白立即與血漿中的觸珠蛋白結合,然后被肝攝取,鐵以鐵黃素的形式沉著于肝細胞內(nèi),脫鐵血紅素則轉(zhuǎn)變?yōu)槟懮亍.斎苎獓乐剡_到每升血漿中有1g血紅蛋白時,超過觸珠蛋白的結合能力,血紅蛋白經(jīng)腎臟從尿排出,形成血紅蛋白尿。150(四)紅細胞的破壞58白細胞(whitebloodcell,WBC)無色、有核,血液中呈球形(一)數(shù)量和分類1.WBC的數(shù)量(4.0-10)109/L 4000-10000/mm3
>10000白細胞增多 <4000白細胞減少三白細胞生理151白細胞(whitebloodcell,WBC)(一)2.WBC的分類※(1)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50%~70%(2)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0.5%~5%(3)嗜堿性粒細胞(basophil):0%~1%(4)單核細胞(monocyte):3%~8%(5)淋巴細胞(lymphocyte):20%~40%1522.WBC的分類※(1)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單核細胞圖:WBC的分類⊙153單核細胞圖:WBC的分類⊙61白細胞總數(shù)具有明顯的生理性波動:細胞總數(shù)和分類計數(shù)均隨年齡而有所改變。新生兒較高,約15x109/L,尤其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后淋巴細胞逐漸增多,可達白細胞總數(shù)的70%,3—4歲后淋巴細胞逐漸減少,至青春期與成人基本相同。劇烈運動、進食、疼痛、情緒激動及妊娠、分娩期均明顯升高,尤其是運動和分娩期,可高達34x109/L。日周期變化,下午較清晨高。154白細胞總數(shù)具有明顯的生理性波動:62(二)白細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1.生理特性(1)滲出:所有白細胞都能伸出偽足作變形運動,借以穿過血管壁,稱為血細胞滲出。(2)趨化性:白細胞具有趨向某些化學物質(zhì)進行游走的特性。趨化因子:吸引白細胞定向運動的化學物質(zhì),細胞的降解產(chǎn)物、抗原-抗體復合物、細菌毒素和細菌等(3)吞噬作用: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可趨化到壞死組織和外源性異物周圍,包圍異物并將其吞入胞漿內(nèi)。(4)分泌功能:白細胞能分泌白介素、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細胞因子,調(diào)節(jié)炎癥和免疫反應。155(二)白細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1.生理特性(1)滲出:所步驟:附壁→粘著→游出⊙156步驟:附壁→粘著→游出⊙64白細胞的變形運動⊙157白細胞的變形運動⊙65白細胞的趨化性
⊙
158白細胞的趨化性⊙66白細胞的吞噬作用
⊙
159白細胞的吞噬作用⊙672.白細胞的生理功能(1)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是體內(nèi)主要的吞噬細胞,在機體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tǒng)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于機體抵抗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急性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它的作用主要是:①將入侵細菌包圍在局部并消滅之,防止病原微生物在體內(nèi)擴散;②參與免疫復合物、衰老紅細胞與壞死組織的清除。1602.白細胞的生理功能(1)中性粒細胞(neutrophi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內(nèi)停留的時間不長(平均只有6~8小時),主要進入組織中起作用,而且進入組織后不再回到血液中來。血管中的中性粒細胞,約有一半隨血流循環(huán),稱為循環(huán)池,通常作白細胞計數(shù),只反映這部分中性粒細胞的數(shù)量;另一半則附著在小血管壁上,稱為邊緣池。此外,骨髓中尚儲存約2.5X1012個成熟中性粒細胞,以備在機體需要時大量釋放進入循環(huán)血流。中性粒細胞胞漿中含有兩類不同的顆粒:一類是溶酶體酶,其中含有大量過氧化物酶、溶菌酶、酸性水解酶、正離子殺菌蛋白等;另一類顆粒是特異性顆粒,含有堿性磷酸脂酶、乳鐵蛋白、溶菌酶、氨基肽酶等。161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內(nèi)停留的時間不長(平均只有6~8小時),主當細菌侵入或組織壞死時,可生成大量能吸引中性粒細胞移動的化學性趨化因子。吸引中性粒細胞通過變形運動穿過毛細血管進入炎癥部位,再經(jīng)過趨化移動、識別粘附、吞噬消化等步驟完成消滅細菌的功能。當溶酶體顆粒的各種酶不斷用于消化異物時,顆粒逐漸減少乃至消失,這種現(xiàn)象稱為脫粒。如果中性粒細胞吞噬的細菌過多,本身也會崩潰死亡,并釋放出各種溶酶體酶溶解周圍組織而形成膿腫。162當細菌侵入或組織壞死時,可生成大量能吸引中性粒細胞移動的化學2.白細胞的生理功能(2)單核細胞胞體較大,具有較強的變形運動和吞噬能力。從骨髓釋放入血的單核細胞尚未成熟,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遷移到周圍組織中,體積繼續(xù)增大,吞噬能力增強,發(fā)育成巨噬細胞(成熟細胞),形成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1632.白細胞的生理功能(2)單核細胞胞體較大,具有較強的變單核—巨噬細胞的主要功能有:①通過變形運動、趨化移動、吞噬胞飲,消滅外來病原微生物,非特異性地抵御病原體的侵襲;②清除衰老損傷的細胞碎片;③參與激活淋巴細胞的特異性免疫;④識別并殺傷腫瘤細胞;⑤合成與釋放多種細胞因子,調(diào)節(jié)粒系血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天津大學《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設計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菏澤學院《醫(yī)學影像設備安裝與維修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肇慶醫(yī)學高等??茖W?!犊删幊炭刂破骷夹g》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信陽航空職業(yè)學院《建筑設計基礎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哈爾濱傳媒職業(yè)學院《畢業(yè)論文寫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州學院《微信小程序開發(fā)與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移通學院《Pthon數(shù)據(jù)分析與挖掘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州航海學院《體育(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應用技術職業(yè)學院《工程制圖與CAD》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溫州科技職業(yè)學院《智能汽車傳感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第12課 實現(xiàn)人生價值-【中職專用】2024年中職思想政治《哲學與人生》金牌課件(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HG∕T 3792-2014 交聯(lián)型氟樹脂涂料
- 中國大豆加工發(fā)展現(xiàn)狀簡析
- 2024年海南省高考物理試卷(含答案)
- GJB5765-2006 軍用機場場道工程質(zhì)量評定標準
- JJG 705-2014液相色譜儀行業(yè)標準
- 公司合作計劃書
- 2016-2023年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shù)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跨領域聯(lián)合診療(MDT)管理法規(guī)
- 光伏電站運維安全風險管控清單
- 保安員考核評分標準與細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