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技術資源與技術能力_第1頁
技術、技術資源與技術能力_第2頁
技術、技術資源與技術能力_第3頁
技術、技術資源與技術能力_第4頁
技術、技術資源與技術能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技術、技術資源與技術能力張鋼郭斌摘要:八十年代以來,技術能力研究一直受到各國學者和政策機構的重視,成為國家選擇技術發(fā)展模式、制定技術經(jīng)濟政策的重要依據(jù)。本文針對已有技術能力研究的缺陷,把技術視為一種特殊資源,并通過對技術資源及其操作的分析,揭示出技術能力的本質特性,構建了一個基于技術資源的操作與學習過程的技術能力分析框架,最后本文還給出了技術能力動態(tài)評價的基本政策含義。關鍵詞:技術技術資源技術能力動態(tài)評價太大大引言技術能力是企業(yè)、乃至國家持續(xù)競爭力的源泉。技術能力研究不僅是解開日本、韓國等國經(jīng)濟騰飛奧秘的鑰匙,而且成為發(fā)展中國家選擇技術發(fā)展模式、制定技術經(jīng)濟政策的依據(jù)。八十年代以來,技術能力研究一直受到各國學者和政策機構的重視,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以往關于技術能力的研究多以經(jīng)驗研究或實證研究為主,缺少必要的理論準備,因而不同研究者之間分歧較大,結論也相去甚遠。例如,根據(jù)世界銀行的定義,技術能力是生產(chǎn)能力、投資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三種獨立能力的綜合表現(xiàn);[1]TDRI認為,技術能力應包括技術使用能力、技術獲取能力、技術綜合能力、技術生成能力;[2]UNIDO則把技術能力按要素劃分為:人員培訓能力、開展基礎研究的能力、檢測設備的能力、獲取和適應技術的能力、提供信息支持及網(wǎng)絡化的能力;[1]Desai又將技術能力定義為購買技術的能力、工廠操作運行的能力、技術復制與擴展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四方面能力的整合;[1]而Dore卻將技術能力視為技術的搜尋能力、學習能力和制造能力的綜合表現(xiàn)。[3]凡此種種,讓人無所適從。技術能力是一個運作層面的概念,具有豐富的政策蘊涵。在不同的運作背景中,技術能力的界定、使用及其政策含義也會有所不同。如對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技術能力意味著技術的獲取、消化、吸收與二次創(chuàng)新能力,而就發(fā)達國家來說,技術能力則與R&D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近乎同義。盡管如此,技術能力的界定與使用仍有其不依賴于運作背景的共同語義基礎,而其中的核心所指就是技術及其特性。因而,對技術及其特性的把握就成為理解技術能力的概念基礎。上述關于技術能力研究的紛雜局面,其根本原因正在于研究者僅拘泥于運作層次,過分注重技術能力的政策詮釋,缺少對技術內涵的恰當分析和對技術能力本質特征的清晰認識。本文試圖在經(jīng)濟學語境(EconomicsContext)中,把技術看作一種特殊資源,通過對技術資源及其操作進行分析,揭示技術能力的本質,并構建一個基于技術資源的操作與學習過程的技術能力分析框架,以期廓清技術能力研究中存在的不必要的混亂。技術與技術資源“技術”是一個語境依賴(Context-dependent)的概念。在諸如哲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工程學等等不同語境中,技術的定義也各有側重。從兩個極端情況來看,哲學家傾向于從一般意義上來抽象地定義技術,如Heidegger將技術描繪成是自然界的一種受激的系統(tǒng)展示,[4]McGinn則定義技術為人類活動的一種形式;[5]而工程技術專家愿意在更具體意義上來理解技術,對他們來說,技術就意味著人們在構造器物時所遵循的程序,他們一般不嚴格區(qū)分技術(Technology)與技巧(Technique)。[4]因而,要有效地且盡量無歧義地理解技術及其特性,首先必須選擇恰當?shù)恼Z境??紤]到技術能力本質上是一個應用經(jīng)濟學的概念,它的政策含義更多地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領域,為了保持語義的一致性,以便更好地把握技術能力的本質,本文在探討技術概念及其特性時也將嚴格地限定在經(jīng)濟學的語境中。在經(jīng)濟學家看來,技術是實現(xiàn)經(jīng)濟目標的手段之一,技術像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一樣也是一種資源。技術資源的本質特性在于它的知識性,正如Galbraith的經(jīng)典技術定義所揭示的:“技術是科學性的或其它組織化知識在實際任務中的系統(tǒng)應用?!保ǎ?],P[,12])技術資源的知識特性決定了它對其他資源的替代關系,“以知識為基礎的技術因為減少對原料、勞動力、時間、土地和資本的占用,成了先進經(jīng)濟的最重要的資源,......是其他各種資源的最終替代物,是企業(yè)的終極資源。”([7],pp,116—118)對于特定的組織(企業(yè)、地區(qū)或國家)來說,技術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與解決實際問題有關的軟件方面的知識(即Know-how);其二是為解決這些實際問題而使用的設備、工具等硬件方面的知識。[8]兩者的總和就構成了這個組織的特殊資源,即技術資源。組織對技術資源的擁有量,也稱為組織的知識存量。一般而言,組織知識存量具有如下特征:(1)動態(tài)增長性。組織通過各種技術活動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學習活動獲得的知識以動態(tài)增長的方式不斷積累著;而且組織以往積累的知識會對其以后的技術活動的選擇產(chǎn)生影響,從而使組織知識存量的積累表現(xiàn)為一種具有路徑依賴(Path-dependent)的動態(tài)增長過程。[9](2)難言性(tacit)和可表述性(articulable)。組織知識的一個重要特性還表現(xiàn)在它既有難言的部分,也有可表述的部分。[10]難言的知識通常無法用語言來完整地進行表述,而可表述的知識則與之相反。這兩類知識的載體往往是不同的。難言的知識常存在于組織的個體成員當中,表現(xiàn)為思想和技巧等,是通過個體的研究和生產(chǎn)實踐逐漸形成的。相比之下,可表述性知識則往往以技術文件和技術檔案等成文方式存在,其傳播和擴散往往借助于物質載體或通過組織的正式與非正式交流渠道進行。(3)格式化結構特性。技術知識在特定組織中總是按照一定的“格式”組織起來的,形成為該組織所特有的技術知識的格式化結構。這種格式化結構反映了組織在長期運行過程中形成的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和知識表達方式。相對而言,成文性知識的格式化傾向比較明顯,而難言性知識則不那么明顯。因而,在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中,若要從組織外部引入所需知識,僅提供數(shù)據(jù)和信息往往是不夠的,還必須提供知識的聯(lián)結模式,或促使組織發(fā)展自己的知識聯(lián)結模式。[11]組織中技術橋梁人物(technologicalgatekeeper)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別的組織的知識經(jīng)過消化吸收后再傳遞給組織內部成員,實質上他就是在完成外源知識的格式轉換過程。(4)獨占性與非獨占性。知識按照它對組織其他資源的依賴性可劃分為獨占性知識和非獨占性知識。獨占性知識對組織資源存在強烈的依賴性,它在組織間的傳遞過程中需要較高的成本,有時受資源的限制甚至無法從一個組織轉移到另一個組織。非獨占性知識由于對組織資源的依賴性較弱,因而能比較容易地在組織間進行轉移和擴散。組織知識存量的上述特征顯示出技術資源所富有的多變性。這種多變性不僅使技術資源替代其他資源成為可能,而且使組織與技術資源之間的關系不單單表現(xiàn)為一種靜態(tài)的擁有關系,更突出地是一種動態(tài)的互動關系,我們將之稱為組織對技術資源的操作。技術資源的操作技術資源的操作涉及知識存量的遞增和重組,以及組織對知識操作技巧的積累和提高。具體地說,技術資源的操作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對組織所擁有的軟件資源的操作;二是對組織所擁有的硬件資源的操作。但必須指出的是,當技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把軟件資源的操作與硬件資源的操作截然分開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在信息技術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隨著信息科學的發(fā)展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經(jīng)濟活動越來越被信息(知識)的生產(chǎn)、分配和消費所支配。信息不僅自身在經(jīng)濟活動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它還附著于物質產(chǎn)品和服務中成為經(jīng)濟活動的直接推動者。明顯的事實是,信息技術兼有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的特性,任一方面的開發(fā)和應用都必然同時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況且,即便是組織的普通硬件資源,其操作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對組織軟件知識的應用。因而,在對技術資源的操作進行分析的時候,明確區(qū)分硬件資源的操作與軟件資源的操作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反而容易引起誤解。接下來本文將不加區(qū)分地把組織對硬件資源的操作和對軟件資源的操作均視為組織知識存量的操作。從上述組織知識存量的四方面特征出發(fā),我們可以將組織知識存量的操作看作是由一系列相互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組成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依據(jù)組織對其知識存量進行操作的邏輯順序,這一動態(tài)過程中相互聯(lián)系的操作環(huán)節(jié)依次是:(1)知識的獲取。組織獲取知識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組織內部的研究和生產(chǎn)活動,另一個是組織外部的市場、研究機構、相關或類似組織等各種可供給有用知識的地方。組織為了獲取知識,必須不斷對內部知識進行檢索,對外部知識進行跟蹤,以確定內外部知識的匹配情況及獲取知識的方向,這實際上是一個知識的搜尋活動。但是,知識的獲取,尤其是外部知識的獲取需要耗費組織資源。因為組織為了獲取和使用外部引入的新知識,必須具有或通過一定途徑獲取與該新知識相關的一些知識和技巧,從而導致知識的'粘度”(sticky)增大[12],這往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由于組織資源的有限性,以及出于對資源有效利用的考慮,組織總要對其獲取的知識進行篩選。在知識的獲取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知識的搜尋和篩選是組織對其知識存量所進行的兩個基本操作。(2)知識的格式轉換。由于知識往往具有組織所特有的格式,因而組織從外部引入的新知識必須首先進行格式轉換,以便能使之與組織內部已有的具有一定格式化結構的知識進行整合,否則,外源的知識難以被組織有效利用。知識的格式轉換是組織技術資源操作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直接關系到整個操作活動是否能夠順利展開。而對于技術資源相對貧乏,操作水平相對后進的組織,知識的格式轉換則是該組織發(fā)揮后發(fā)優(yōu)勢,實現(xiàn)資源與操作追趕的前提。(3)知識的存貯。這是技術資源操作的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沒有存貯,也就沒有增長。為了對知識進行存貯,必須給它分配一定量的組織資源,以保證它不僅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反而在存貯過程中不斷得到純化,以利于組織隨時調用。對于組織擁有的知識而言,不論其取自組織外部還是組織內部,它的有效性或價值并不是一開始就能顯示出來的,而是存在一個有用性不斷提高和有效信息量不斷擴大的過程,如有些難言的知識要提高有用性、擴大有效信息量,必須經(jīng)歷向成文性知識轉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總是伴隨著知識的存貯而實現(xiàn)的,因而,它要求知識的存貯必須是動態(tài)增長式的,而不能是靜態(tài)損耗式的。(4)知識的激活。存貯在組織內部的知識,當在技術活動中需要被使用時,必須把它變?yōu)榧せ顮顟B(tài),這是組織技術資源操作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不經(jīng)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組織存貯的知識再多也都只能算是一些死知識,難以發(fā)揮實際作用。知識的激活需要借助于組織及個體的學習過程才能得以實現(xiàn)[13],而且它還要求必須存在被激活知識的輔助性知識和與之相聯(lián)系的輔助性資源。(5)知識的合成。技術資源操作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技術資源的持續(xù)增長。當然這種增長只有是內生的,才能實現(xiàn)持續(xù);靠外源知識的注入,增長只能是暫時的。Levenhagen等人曾提出用“知識矢量”來描述知識的積累與增長過程[13]。每一種特定的知識可以用一個相應的矢量值來刻畫,當不同的知識矢量產(chǎn)生交互作用,即合成到一起時,就意味著一種新的知識的產(chǎn)生。不同的知識矢量既可以是外源的,也可以是內生的,它們的合成有三種情況,一是內生知識矢量的合成,二是外源知識矢量的合成,三是內生與外源知識矢量的合成。但無論哪一種情況,只要在組織內部實現(xiàn)了知識矢量的合成,即產(chǎn)生了新知識,這種新知識就是組織內生的。因而,知識的合成是實現(xiàn)組織技術資源的持續(xù)增長的基本操作環(huán)節(jié)。借助于上述五個環(huán)節(jié)的循環(huán)更替,某一特定組織在不斷重組和增加其知識存量的同時,組織所具備的對知識存量進行操作的經(jīng)驗和技巧也得以積累和提高?;诓僮骱蛯W習過程的技術能力從技術資源及其操作的角度來看,技術能力表征了組織與技術資源之間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組織對技術資源的擁有量;二是組織對技術資源的操作。技術資源的擁有量,亦即組織知識存量是技術能力的基礎,它反映了技術能力的靜態(tài)特性,而對技術資源的操作則是技術能力的動態(tài)表現(xiàn)。實際上,技術能力就是由靜態(tài)與動態(tài)兩方面特性交織在一起形成的歷時性系統(tǒng),其中動態(tài)性反映了該系統(tǒng)的本質特征。因而,可以說,技術能力的本質就是組織對其所擁有的技術資源的操作。從技術能力的操作本質出發(fā),我們便不難理解各種運作層面上對技術能力的定義。其中比較經(jīng)典的如技術監(jiān)測能力(MonitoringCapacity)、技術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14]、技術轉換能力(TransformativeCapacity)[13]等,實質上都可以看作是組織知識存量的不同操作環(huán)節(jié),只不過它們的側重點各不相同罷了。技術能力的動態(tài)變化,亦即組織知識存量遞增、重組和操作的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組織學習過程。借助組織學習理論對學習過程的揭示,我們也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技術能力的本質特征。從本質上說,組織學習包括了一系列不同于個人學習的活動。組織學習的最大特點是以一個共享的知識基礎為中心,正是這個包含著難言性知識的知識基礎使組織行為的變化成為可能。組織學習可以看作是一個帶有控制反饋機制的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組織學習包括三種類型:單向式、雙向式和反思式。在單向式學習中,組織成員共同進行探索,發(fā)現(xiàn)錯誤,提出新戰(zhàn)略,并且還要評價和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單向式學習通常發(fā)生于對市場變化情況和競爭對手壓力的一種響應。雙向式學習不僅包括在已有組織規(guī)范下的探索,而且還包括對組織規(guī)范本身的探索。雙向式學習經(jīng)常發(fā)生在兩個組織合并,一個組織的價值觀、文化和規(guī)范被另一個組織成功地接納的過程中。反思式學習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組織反思以往是怎樣學習的以及學習中的不足,從而進一步尋求更好的學習方法。反思式學習包括有意識地學習怎樣學習以及努力尋找提高單向式和雙向式學習效率的途徑。組織學習超越了一個組織內部個人學習的簡單相加,它是一個社會過程。在這里,組織成員通過共同的觀察、評價并采取一致的行動來迎接組織所面臨的挑戰(zhàn)。組織成員擁有共同的規(guī)范、標準以及有關它們的說明。這些,部分是可表述的,部分又是難言的;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又是矛盾的。從理論上講,組織學習過程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一種可以從自己和別人的經(jīng)驗中學習的機制,并能產(chǎn)生、儲存和搜索知識,以達到組織行動的理想效果。簡單的組織學習過程,主要依靠反饋來刺激學習,而且這種學習過程主要集中于避免組織犯錯誤或者說避免組織脫離既定的目標和規(guī)范。復雜的組織學習過程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反饋機制,但它強調的是組織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組織視野,并通過視野調節(jié)來引導組織學習。組織視野由組織的高級領導者提供、交流和保持。組織視野形成了一種組織思維模式,它有利于組織對內外環(huán)境的反饋信號進行統(tǒng)一的說明以及組織中合作學習的實現(xiàn)。不同的組織視野直接決定著學習的類型以及學習過程中合作的程度。例如,保守型的組織視野鼓勵單向式學習,強調明晰的部門規(guī)范;適應型組織視野則要求建立或改變正式的程序、規(guī)范、政策和部門功能角色,以便使組織內外環(huán)境盡可能理性化,因而它傾于雙向式學習,允許有限的部門合作;創(chuàng)造型組織視野希望以組織內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性變革來改變組織的外部生存環(huán)境,反思式學習自然就成為它的主要學習類型,同時創(chuàng)造型組織視野也要求職能部門和項目組之間建立廣泛、及時、不間斷的交流。從技術能力的操作本質出發(fā),基于組織學習理論,我們可以把技術能力界定為以學習過程為核心,對技術資源的操作處理能力。技術能力通過對技術資源的操作過程體現(xiàn)出來,并在操作中通過學習過程得到發(fā)展。在這里,我們把那種僅對技術資源產(chǎn)生作用的組織學習過程稱為技術能力的單向式學習過程;把那種不僅對技術資源產(chǎn)生作用,而且對技術資源操作規(guī)則進行修改的組織學習過程稱為技術能力的雙向式學習過程;把“學習如何學習”的過程稱之為技術能力的反思式學習過程。對于組織的整體技術能力來說,單向式學習是基礎,它在特定的組織視野和組織規(guī)范下,一方面使組織的知識存量不斷遞增,另一方面也使特定水平上的操作更加熟練,為操作水平的進級做好了準備。而雙向式學習的作用則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它使組織知識存量實現(xiàn)整合與優(yōu)化;其次,它對組織技術資源操作規(guī)范進行修改和添加,以適應組織技術資源操作的需要;第三,雙向式學習還導致技術資源操作水平的不斷進步。反思式學習對于組織提高其技術資源的操作水平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是因為技術資源操作水平的核心指標是組織在解決技術問題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造力,而組織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發(fā)揮與在創(chuàng)造型組織視野指導下進行的反思式學習過程密不可分,尤其依賴于反思式學習過程中職能部門間的密切協(xié)作。結語:技術能力的動態(tài)評價技術能力研究的政策含義是非常明顯的。通過技術能力的界定及其構成要素分析,我們可以適當?shù)剡x擇并確立技術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再用它們來測度企業(yè)、地區(qū)乃至國家的技術能力,進而為制定技術經(jīng)濟政策提供依據(jù)。可以看出,技術能力的評價在這里處于中樞地位,是聯(lián)結技術能力的理論研究與政策性應用的紐帶。然而,以往由于技術能力的理論研究相對貧乏,對技術能力的操作本質缺乏深刻理解,多數(shù)研究僅著眼于技術能力的靜態(tài)特性,將技術能力等同于組織知識存量,忽略了體現(xiàn)在組織知識存量操作過程中的技術能力的動態(tài)特性。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以往的技術能力評價大多是靜態(tài)評價,這種評價僅停留在組織技術資源擁有量的多寡上,并不能準確反映一個組織技術能力的真實水平。在現(xiàn)實中,技術資源占有量大而能力低下的例子比比皆是。從基于技術資源的操作與學習過程的技術能力分析框架不難看出,技術能力的準確評價應兼顧靜態(tài)與動態(tài)兩個方面。靜態(tài)評價側重于對組織知識存量的質量與數(shù)量進行測度,動態(tài)評價則要系統(tǒng)考察組織對其所擁有的技術資源的操作水平。相對而言,技術能力的動態(tài)評價更能反映出技術能力的本質特征,也能更準確地測度出組織的技術能力水平,因而,它應該成為制定技術經(jīng)濟政策的重要依據(jù)之一。具體地,技術能力的動態(tài)評價似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技術能力的效益評價。這是對組織所擁有的技術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的評價,可以采用投入-產(chǎn)出分析的方法,將組織知識存量視為投入,而將組織所實現(xiàn)的知識的增長,產(chǎn)品或服務的改進視為產(chǎn)出,通過技術資源的投入-產(chǎn)出分析,可以較準確地反映某一組織的技術能力水平。第二,技術能力的替代評價。技術資源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對其他資源的最終替代性,在一個組織中,技術資源對其他資源的替代率高低直接反映了這個組織的技術資源的利用程度和操作水平。第三,技術能力的效率評價?;谥R的技術除了能替代原材料、能源、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外,還能節(jié)省時間。今天,時間本身已成為重要的經(jīng)濟資源之一,尤其在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加速發(fā)生的時候,縮短時間,例如通過迅速傳遞信息或通過迅速把新產(chǎn)品投入市場的能力可能成為決定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因而,衡量某一組織對其技術資源的操作在提高組織整體運行效率方面的貢獻,應該成為評價組織技術能力的重要方面。參考文獻UNESCAP:AnOverviewoftheFrameworkforTechnology-basedDevelopment,1989.Thailand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TheDevelopmentofThailand'sTechnologyCapacityinIndustries,TDRI,Bangkok,1989.Dore,R:"TechnologicalSelfReliance",inM.FransmanandK.King(eds),TechnologicalCapacityintheThirdWorld,Macmillan,London.1984.Mitcham,C:"TypesofTechnology",inP.T.Durbin(ed),ResearchinPhilosophy&Technology,JaiPressInc.1978.McGinn,R.E:"WhatisTechnology?",inP.T.Dubin(ed),ResearchinPhilosophy&Technology,JaiPressInc.1978.Galbraith,J.K:TheNewIndnstrialState,2ndrev.ed,Boston:HoughtonMifflin,1971.[美]阿爾文?托夫勒:《力量轉移》,新華出版社,1991年版。Monck,C.S.P:ScienceParksandtheGrowthofHigh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