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美術鑒賞課稿2一、概述秦王朝的統(tǒng)治時間雖然僅有短短的十幾年, 但由于國家的統(tǒng)一,人力物力的集中,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為美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裕的條件。 秦始皇陵出土的大型兵馬俑, 以空前的規(guī)模、數(shù)量和驚人的寫實風格,展示了秦代美術高超的藝術水平。兩漢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鞏固發(fā)展時期,促成了這一時期美術的繁榮,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等各個門類都取得相當輝煌的成就,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卓越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漢末以來劇烈的社會動蕩與變革,引起了社會思想的深刻變化。獨尊儒術的局面終被打破,各家思想有不同程度的發(fā)展。佛教在這特定的歷史時期極度興盛;長期被冷落的老莊思想也被土族文人視為新的精神支柱。佛教的發(fā)展和魏晉玄學的興起,對這個時代的美學思想和文學藝術產(chǎn)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佛教造像和繪畫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大批佛教藝術石窟和一些畫佛像的名家。人物畫在繼承漢代繪畫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新的發(fā)展。繪畫題材擴大,山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登上畫壇。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參與繪畫活動,畫家論畫的風氣漸盛。工藝美術和雕塑在民族傳統(tǒng)式樣的基礎上,吸收了外來藝術形式,呈現(xiàn)出一種承上啟下具有融合性特征的新氣象。隋代由于政治經(jīng)濟的統(tǒng)一,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強,繪畫、雕刻一方面是對前代藝術傳統(tǒng)的繼承,一方面是南北不同風格的互相吸收與融合,呈現(xiàn)出承先啟后的過渡性特色。由于唐代具有對各種文化藝術兼容并蓄的非凡氣度, 唐代美術在民族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又容納了一些外來的藝術形式,豐富和發(fā)展了民族藝術傳統(tǒng),賦予作品一種豐富、健康、生氣勃勃的時代精神。二、繪畫藝術《二桃殺三士》畫面上齊景公的威嚴,侍衛(wèi)們的恭順,晏嬰的機智,三壯士的持勇寡謀與舍生取義的悲壯舉動,都描繪的淋漓盡致?!堕T吏》形貌威武,筆法豪放。中國西漢繪畫作品。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 1、3號漢墓。帛畫共5幅,其中1號墓1幅,3號墓4幅,創(chuàng)作時間為漢文帝時期,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漢代最早的獨幅繪畫作品。上寬92厘米,下寬47.7厘米,全長205厘米,為T字形,畫面完整,形象清晰。自上而下分段描繪了天上、人間和地下的景象。描繪出許多代表祥瑞的圖案 (有6條龍、3只虎、3只鹿、1只鳳和1個仙人)。上段頂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鶴立其左右,可能是大神燭龍;畫的左上部有內立金烏的太陽,它的下方是翼龍、扶桑和8個較小的紅圓點,與古代十日神話接近; 相對的右上部描繪了一女子飛翔仰身擎托一彎新月,月牙拱圍著蟾蛛與玉兔,其下有翼龍與云氣,應是墓主人升天景象;人首蛇身像下方有騎獸怪物與懸鐸, 鐸下并立對稱的門狀物,兩豹攀騰其上,兩人拱手對坐,描繪的天門之景。中段的華蓋與翼鳥之下,是一位拄杖緩行的老婦人側面像, 其前有兩人跪迎,后有3個侍女隨從,根據(jù)服飾、發(fā)飾特點,并對照出土的女尸,可能是墓主人形象。下段有兩條穿璧相環(huán)的長龍,玉璧上下有對稱的豹與人首鳥身像,玉璧系著張揚的帷幔和大塊玉璜;玉璜之下是擺著鼎、壺和成疊耳杯的場面,兩側共有7人佇立,是為祭祀墓主而設的供筵;這個場面由站在互繞的兩條巨鯨上的裸身力士擎托著,長蛇、大龜、鵬、羊狀怪獸分布周圍 (見彩圖[馬王堆1號漢墓帛畫(西漢) 湖南長沙出土])。閔子騫十歲喪母,其父閔世恭再娶,但繼母對他十分不好,給自己兩個親兒子用棉花做衣服,給閔子騫的衣服里卻塞滿蘆花。 一次,閔子騫及二弟隨父坐牛車出門探親, 行至蕭國一山村旁,風雪突起,車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騫則凍得瑟瑟發(fā)抖。 父親見他穿著厚實棉衣仍瑟瑟發(fā)抖時勃然大怒,舉起鞭子抽了下去。棉衣破了,蘆花隨著寒風紛紛揚揚,父親淚流滿面,始明真相,立即趕車返家,憤怒休妻。但閔子騫以德報怨,雙膝跪地,以情動父: 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 ??”繼母深受感動,遂對三個兒子一般看待。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后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其后有人作詩如此贊嘆。閔損,孔子弟子?!按笕擞幸缓?,猶尚垂心。尚遣母,有二寒子也。 ”還有一個類似的記載,只是情節(jié)略有不同:李氏有了親生兒子以后,為讓他獨占家產(chǎn),就設計讓趙財主招閔子騫為婿。先是勸婚,繼而督婚,甚至逼婚。這件事令其父惱怒不已,遂要休了她,接下來的就和上邊的故事大同小異了。畫像石中閔子騫失植”這個故事以武梁祠西壁畫像為代表, 畫面上三人一車,表現(xiàn)了子騫跪地向父親進言的場景,旁附題榜?!缎O原轂畫像石》此圖是石棺左幫上的最后一幅畫, 表現(xiàn)孝孫原谷孝行的事跡。原谷的祖父年老不能耕作,父母官厭惡,商議將他丟棄野外凍死餓死。原谷聽說后跪在雙親面前求情,遭到斥責。次日清晨,父親命原谷一起抬輿把祖父丟棄荒野,然后叫原谷棄輿歸家。原谷堅決不肯,說:輿不能丟掉,待你年老不能耕作時,免得我再做輿。他的言行教育了父親,兩人仍將祖父抬回家中, 每日盡心奉養(yǎng)。畫中表現(xiàn)了故事中的兩個情節(jié): 一是原谷和父親抬著輿正走在遺棄祖父的道中;一是祖父已被棄野外,原谷及父親即將返回。此圖雖為石刻線畫,但它以流暢細密的線條,生動地傳達了人物的情緒。 遺棄祖父的路上,原谷抬著輿走在前面,出于對祖父的同情,一邊走一邊回頭望望祖父;風燭殘年的祖父坐在輿上,神情暗淡,表情呆滯,注視著回過頭來的孫子;走在后面的父親,神色十分嚴厲,毫無憐憫之情?!杜敷饒D》可以算作一篇文章的幾段插圖。 《女史箴》一文是西晉張華所作,他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據(jù)說是用以諷刺放蕩而墮落的皇后賈氏。其內容是教育封建宮廷婦女們如何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經(jīng)驗和道德箴條。顧愷之這一《女史箴圖》畫卷,描繪一系列的動人形象,從她們的身姿儀態(tài)中透露出了這些古代宮廷婦女的身份和豐采。 畫家的筆墨是簡?!钡摹9糯忻脑娙瞬苤灿蒙裨掚[喻著失落了愛情的感傷的詩篇 《洛神賦》,是中國古代文宅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愛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親曹操的決定下,為他的哥哥曹丕奪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沒有得到穩(wěn)固的愛情死得很慘,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遺留的玉鏤金帶枕給了曹植。曹植在回歸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經(jīng)過洛水,夜晚夢見了甄氏來會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賦》,塑造了洛神(傳說伏羲的女兒,在洛水溺死后為神)的動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兒子亶鼠將它改名為《洛神賦》?!堵迳褓x圖》在古代曾被很多畫家畫過,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認為是顧愷之原作的摹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卷,人物形象基本上類似,只在構圖上有景物繁簡的不同。 那一景物較簡的,在風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時代的特點。畫卷的開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從在洛水之濱遙望, 那寄寓著他的苦戀的、美麗的洛水女神,出現(xiàn)在平靜的水上。畫面上遠水泛流,洛神含情脈脈,似來又去。洛神的身影傳達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無限惆悵的情意。 這樣的景象正是詩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見。曹植在原來的詩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來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飄忽往來。這兩句充滿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詩句, 成為長期傳頌的名句,也有助于我們理解畫中的詩意。
這一富有文學性的《洛神賦圖》,描寫了人的感情活動,所以在古代繪畫發(fā)展上有重要的地位。這幅畫根據(jù)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 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 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xiàn)一種空間美。此《洛神賦圖》宋代摹本,保留著魏晉六朝的畫風,最接近原作。此畫是以魏國的杰出詩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堵迳褓x》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曹植與洛水女神之間的愛情故事。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發(fā)揮了高度的藝術想象力, 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通涉1。此長卷采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讓曹植和洛神重復出現(xiàn)。 原賦中對洛神的描寫,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皎若太陽升朝霞”等,以及對人物關系的描寫,在畫中都有生動入神的體現(xiàn)。此畫用色凝重古樸,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色。作為襯托的山水樹石均用線勾勒, 而無皴擦,與畫史所記載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時代風格相吻合。原作描述的是詩人情場受挫, 未能與所愛的人結合,而通過神話寓言,在想象的空間中讓自己與洛水邊美麗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釋放自己對失去情人的傷懷和思念。 此卷很好地傳達了原賦的思想境界,在畫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傳達的思想。 它是書畫境中的另一種毫不遜色的《洛神賦》。 展開畫卷,只見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癡情向往。梳著高高的云髻, 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初見之后,整個畫卷中畫家安排洛神一再與曹植碰面,日久情深, 最終不奈纏綿俳惻的洛神,駕著六龍云車,在云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離去。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還止的深情,最是動人?!堵氊晥D》描繪了前來朝貢的使節(jié)的形象,人物寫實,筆法簡練。畫面按各國使節(jié)形象分段排列,旁書介紹該國風物人情的文字,是難得的文獻資料。此圖描繪貞觀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下嫁文成公主與士番王松贊干布的聯(lián)姻事件。畫幅右面李世民威嚴而平和,端坐在宮女抬著的步輦之上,另有幾位宮女為太宗撐傘、張扇。畫面左邊是身著小團花衣、拱手致意的祿東贊,他被典禮官引薦給太宗皇帝。祿東贊及其隨從的舉止、相貌特征有著強烈的高原民族特色, 容貌神情恰當?shù)乜坍嫵龅摉|贊睿智聰穎而又謙和的性格特征。唐太宗的形象表現(xiàn)則更為成功, 在深沉謙和的外表中流露出雄才大略的非凡氣度。這幅作品忠實地表現(xiàn)了唐代中央政權與邊遠民族的友好往來, 至今仍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刻畫也表達出肖像畫創(chuàng)作的成就。再現(xiàn)了這一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稉v練圖》鑒賞《搗練圖》描繪了從搗練到熨練各種活動中的婦女們的情態(tài),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xiàn)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場面,人物間的相互關系生動而自然。從事同一活動的人,由于身份、年齡、分工的不同,動作、表情各各不一,并且分別體現(xiàn)了人物的特點。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流暢,設色艷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
此卷涉及人物12人,其中8名宮中貴婦皆體態(tài)豐腴、面若皎月,衣飾華美。她們按勞動場景分成3部分。畫面右首起4名貴婦正進行艱苦的搗練勞作; 兩人屈身執(zhí)杵下?lián)v,一人握杵稍事休息,而另一婦人則倚杵而立, 還以左手挽起衣袖,似已累得微汗涔涔,又似歇息之后欲再次操杵搗練。畫卷中部的兩名貴婦組成第二部分,一人理絲, 一人縫制新練。理絲者背身側面坐于碧毯之上,眼隨手動,和諧而專注;其對面坐于腳 ?之上的貴婦正手捏金針聚精會神地縫制新練,兩人一高一低,心、手、眼配合微妙、協(xié)調,畫者的匠心躍然紙上。畫卷的第3組由三婦人及二侍女組成:兩婦人勾首仰身費力扯練;一婦人輕握熨斗細心熨練,神態(tài)從容嫻雅;二侍女一人執(zhí)扇煽火,一人撐新練。新練之下一天真爛漫的女童兀自嬉戲,為畫面平添幾分情趣。通覽全圖,畫家對于布局的安排, 對于諸婦人動作、神情的描寫不禁令人嘆為觀止。《虢國夫人游春圖卷》鑒賞《虢國夫人游春圖卷》是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的一幅傳世珍品。此圖描寫唐天寶年間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huán)的姐姐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及其侍從春天出游的行列。 它真實地描繪了唐代上層社會婦女閑散享樂的生活。此圖描摹虢國夫人等在春日出游的景象。虢國夫人是楊貴妃的姐姐,又受皇帝寵愛,一時頗擅權勢,炙手可熱。在畫面上,她居于后部的中心地位,情貌安詳,儀表雍容,是一個高貴嫻雅的貴族婦女形象。她前面三騎與后面三騎分別是侍從、 侍女和保姆,身旁的隨行者據(jù)推測是其姊秦國夫人或韓國夫人, 面向虢國夫人,正有所語。此作構圖的處理也是疏密相映,前三騎之間疏朗而不松散,后五騎之間緊密而不局促,節(jié)奏變化有度,氣脈貫通,層次與錯落展現(xiàn)得十分自然。人與馬動勢不大, 似在緩緩策騎而行,這正合游春之旨。畫中人物基本目注前方,惟虢國夫人之姊和她身后的侍從各自轉側身形, 若不經(jīng)意地打破了單一格局,使畫面在結構上產(chǎn)生變化。 此畫仍與大多數(shù)唐代人物畫一樣, 不設背景而將全部心思集中在人物身上。畫中人物行動皆圍繞著虢國夫人展開,前三騎的恭謹導引。 后面侍從、侍女的小心護隨,保姆的抱持女童緊跟,既恰如其分地標示出人物身份, 又以虢國夫人為中心前后散列開來,含有結構上的內在一貫性,且能彼此比照響應。單有這些侍從的前呼后擁,畫面難免單調,因此作者又別具慧心地在虢國夫人身側添上乃姐形象,與之殷勤通語。從這些趨承關系不難看出虢國夫人身份的尊崇, 她的威儀不是通過外在神情而是借用圖中人物對她的態(tài)度反映出來, 這就將構圖與塑造人物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其藝術匠心令人感佩。在細節(jié)上,作者也做到了摹畫現(xiàn)實,筆致入微,馬的羈勒鞍蹄,人的服飾裝扮都與盛唐時尚一一契合。虢國夫人與其妹頭上所梳的墮馬髻, 慵閑華貴,很好地揭示了人物所處的社會階層與相應氣質。全卷以細勁圓活的線條為主要藝術手段, 端凝中顯出柔婉,形成與內容相適應的最佳表現(xiàn)形式。 此圖雖系后人摹本,但仍不失原作風神,體現(xiàn)出大唐盛世雍容繁麗的時代特征。《簪花仕女圖卷〉〉取材宮廷婦女的生活,裝飾華麗奢艷的嬪妃們在庭園中閑步。 人物體態(tài)豐腴,動作從容悠緩,表情安詳平和,嬪妃們的身份及生活特點表現(xiàn)得很充分。 環(huán)境只是借兩只鶴和小狗暗示出來而未加以直接的描寫。 這幅畫的主要成功是在形象及動態(tài)的刻劃方面
這些色業(yè)中最通行的主題就是古代貴族婦女們狹窄貧乏的生活中的寂寞、閑散和無聊。描寫了她們的華麗的外表, 也通過她們的神態(tài)揭示了她們的感情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會對于婦女的束縛?,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游春圖》被認為是其傳世之作,這也是現(xiàn)存的最早的卷軸畫。該畫用青綠重著色法畫貴族春游的情景, 用筆細勁有力,設色濃麗鮮明。圖中的山水“空勾無皴”,但遠山上以花青作苔點,已開點苔的先聲。人馬體小若豆,但刻劃一絲不茍。此畫已脫離了為山水為人物畫背景的地位, 獨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獨立山水畫的面貌。 雖然與發(fā)現(xiàn)的隋代壁畫中的山水相比顯得成熟一些,但與記載并不 相悖。歷來史家皆根據(jù)隔水上的宋徽宗題簽認定此畫為展氏手筆, 今人則根據(jù)建筑等細節(jié)對此畫的年代和作者提出質疑, 認為此畫的底本在中晚唐以后,為五代摹本,但并未獲得公認《游春圖》于尺幅之內描繪了壯麗的山川和流連其中、 樂而忘返的游客。圖中展現(xiàn)了水天相接的廣闊空間。青山疊翠,湖水融融,土人或策馬山徑或駐足湖邊,仕女泛舟水上,熏風和煦,微波粼粼,桃杏綻開,綠草如茵,美不勝收。這幅畫作,山水重著青綠色,山腳用泥金,山上小樹直接以赭石寫干,樹葉以水沈靛橫點,大樹多勾勒而成,松樹不細寫松針,直以苦綠沈點,人物用粉點成后,加重色于其上,分出衣褶。畫法雖顯草率,且只用“勾”法而沒有“斫”、“皴”等畫法, 但青綠山水之體已初成,故后人多認為展子虔的繪畫開唐代李思訓、李昭道“金碧山水”一派?!督珮情w圖》此圖畫游人在江邊的活動, 江天空閣,風帆縹緲。畫家以俯瞰的角度,描繪了山腳叢林中的樓閣庭院和煙水遼闊的江流、帆影,境界廣漠幽曠。畫樹已注重交叉取勢,顯得繁茂厚重,但枝、干、葉,仍用工整的雙勾填色法;山石用中鋒硬線勾描,無明顯的皴筆,設色以石青、石綠為主,墨線轉折處用金粉提醒,具有交相輝映的強烈效果。畫法沿襲《游春圖〉〉的青綠設色而有所演進,甚至在景物布置上參考了《游春圖》左段而略有變通,比之《游春圖》更有雄渾的氣勢?!睹骰市沂駡D》,典型的「青綠山水」作品,畫中運用的石青石綠雖經(jīng)過這么久遠的時間,《明皇幸蜀圖》仍然清晰可見。所謂「明皇幸蜀」就是唐明皇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放棄首都長安,遷至四川避難,這幅畫就是記錄唐玄宗到四川避難途中的情形。 畫面中繪著壯麗險峻的山川,仔細觀察可以看見山下山中有些很小的人騎著馬, 行經(jīng)在這蜿蜒崎嶇山路間, 這些人馬就是唐玄宗到四川避難的隊伍。 畫面左邊中段的山間,有些用木材搭建的路,這就是古代的「棧道」,那是因為這些懸崖峭壁上沒有路可通行而搭建的,所以「棧道」底下是懸空的,十分危險。這幅畫兼具著歷史及政治意義, 因為李昭道將安史之亂的文字歷史轉化成生動的畫面。囹三、雕塑霍去?。ü?40—前117年),西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貴族侵擾的著名青年軍事家。腮歲從軍抗擊匈霍去病奴,因勇冠三軍,被武帝封為“冠軍侯”?;羧ゲ≡诙潭痰?年中,6次出擊匈奴,為保衛(wèi)國家、掃除中西商貿文化交流道路上的障礙做出了巨大貢獻。霍去病英年早逝,24歲便撒手西歸。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在惋惜之余,為了表彰霍去病的顯赫戰(zhàn)功,在茂陵東側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形如祁連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連山一帶戰(zhàn)無不勝,威震匈奴。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種巨形石人、石獸作為墓地裝飾,這在西
漢時期的墓葬中,是一個僅有的特例。霍去病墓底部長 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18米,高約25米?;羧ゲ∧故乾F(xiàn)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廣植林木,其間布設多種人獸石雕,再現(xiàn)了野獸出沒、刀光劍影的祁連山真實意境,開創(chuàng)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總數(shù)已不可考,現(xiàn)共存 16件,可辨認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馬踏匈奴、臥馬、臥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羧ゲ∧骨笆竦姆N類和布置方式,有別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態(tài), 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求之神似,種類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簡練,風格渾厚。馬踏匈奴這件石刻是霍去病墓石刻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漢代大型雕刻藝術杰作。 它凝重、莊嚴、蘊含著高昂飽滿的剛毅氣概,以卓然屹立的神情意態(tài),散放出強勁的藝術感染力。這匹戰(zhàn)馬形象被賦予百折不撓,堅定不移威武有力的人格象征, 透過造型的表達,它向人們傳遞著兩千多年前漢軍嚴陣以待,維護安定和無堅不摧的軍容信息,使觀者感到振奮、壯美,仿佛是對年輕將領的氣魄之寫照。被視為具有紀念意義的一件代表作,雄健超凡形神兼?zhèn)?。馬下仰臥的人象,也雕刻得生動逼真,刻畫了被制降者一付無可奈何的樣子, 其面部表情細致入微,毛發(fā)森森,走刀犀利流暢,仍是漢石刻渾宏奔放的風格,線條疏朗而概括力強。整體看來,戰(zhàn)馬雄壯穩(wěn)實,人象則刻的浮躁猥瑣, 作品之上下兩部分動靜對比鮮明,臥人手握弓箭,作掙扎狀,卻顯得干廛無力。作品表現(xiàn)了被制降者倒而未寧的帖服前之一剎間狀態(tài),就特別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含畜力。這件石刻高1.68米,長1.90米。豎于霍去病墓南側。國寶級文物,現(xiàn)存茂陵博物館?!恶R踏匈奴》就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 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 雕塑中,作者運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氣宇軒昂、傲然屹立的戰(zhàn)馬來象征這位年輕的將軍。 它高大、雄健,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佇立著,有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氣勢; 而另一個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則仰面朝天,被無情地踏在腳下,顯得那樣渺小、丑陋,蜷縮著身體進行垂死掙扎。整個作品風格莊重雄勁,深沉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zhàn)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zhàn)功的象征。 雕塑的外輪廓準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樸實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我國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跪射俑與立射俑一樣,出土于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于陣表,而跪射俑位于陣心。跪射俑身穿戰(zhàn)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一發(fā)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xiàn)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藝術中,有一點非??少F,那就是他們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針腳被工匠細致地刻畫出來,反映出極其嚴格的寫實精神,讓后世的觀看者從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濃郁的生活氣息?!斗餍湮枧浮废葳蹇∶?,長袖飄拂,舞步輕盈,體態(tài)極為瀟灑?!稉艄恼f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東漢崖墓,俑通高 55厘米,以泥質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繪,現(xiàn)已脫落。陶俑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揚起,左臂下挾有一圓形扁鼓,右手執(zhí)鼓槌作敲擊狀。俑人嘴部張開,開懷大笑, 仿佛正進行到說唱表演中的精彩之處。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畫得極為生動傳神,使觀者產(chǎn)生極大的共鳴。此俑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立式說唱俑》1963年出土于四川鄲縣宋家林東漢科室墓。通高66.5厘米。灰陶,捏塑,因年代過久,原有彩繪已不清。但依然可以看出那個時代的風貌。 (說唱俑頭上戴著一頂旋紐的尖頂小軟帽,遠遠看去,頗似一個高聳的發(fā)髻;上身赤裸,左臂上套了一個臂 ,為了突出滑稽的效果,作者夸張的治療,他的上身赤裸的目的 將其上身塑得特別長,并在胸與腹之間塑出一道深槽。下身穿一條淺襠長褲,為了突出滑稽的效果,褲子塑得特別低,僅僅兜住了起的肥腴臀部的下半部。長褲雖然短襠,但其褲管并不窄小, ,這是擴大和褲管是靠兩條腿覆蓋最僅露出了腳趾。為了突出質感,作者在褲子上用線刻方法表現(xiàn)出十數(shù)道橫向的褶子。由于職業(yè)的關系,這件陶俑的整個形象都是非常滑稽的: 他的頭原本是可以正面向前的,卻故意偏在一邊;他的脖子本來是可以伸直的,此外,故意向前伸展,肩膀是平的原為了達到滑稽的效果,故意地將雙肩聳起;還夸張性地將腰塌下、撅起臀部,故意地瞇起兩眼,將嘴撇成歪歪嘴,把舌頭伸得老長并用力地舔鼻子。兩臂伸直,聚于腹前,左手捧扁平鼓,右手持棒作欲擊鼓狀。稍微偏左,試圖拉直腹部,身體扭曲 夸張性地下蹲。所有這些滑稽的動作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達到了藝術家們想要達到的目的。四、佛教美術《引路菩薩》即引導亡者往生凈土的菩薩。 其名號未見諸經(jīng)典,然敦煌千佛洞之出土物中有其圖像及其名號。此中,斯坦因所搜藏之圖像,系唐末之作品。菩薩身以嚶珞天衣莊嚴,其右手持柄香爐,爐中出香煙一縷,煙中有五彩云,云中現(xiàn)凈土寶樓閣。左手持蓮華,華上有寶幢。其身后有一女人隨從。圖之右上方,書‘引路菩‘三字。此外,伯希和所搜藏者,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繪地藏菩薩趺坐寶座;下半又直分為三部分,其左端所繪菩薩與斯坦因所藏圖同趣。 左上書‘引路菩薩’四字,右端繪飛云,云上亦繪有與斯坦因所藏圖像相同之貴婦人隨從在菩薩身后。 中央部分為銘文,雖損毀嚴重,然大抵可知該圖系宋代太平興國年間(976?983),為王妃祈福所繪。宋代以后,引路菩薩漸演變成民間信仰。在喪事出殯行列中,常有書寫‘往西方引路王菩薩’的挽旗,由人持在行列的前面,以導引亡者往生西方?!堵雇醣旧鷪D》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時期的壁畫。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生前所經(jīng)歷的許多事跡。釋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個小國一一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兒子,傳說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很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脫,后來成了“佛”。“鹿王本生”說的是釋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 他救了一個落水將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賣的故事。本生故事畫是表現(xiàn)“舍己救人”這一題材的。 上邊的故事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宣傳的是善惡報應思想,贊揚了九色鹿王的無私精神。壁畫是繪在壁上的畫。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原始社會人類在洞壁上刻畫各種圖形,以記事表情,是最早的壁畫。 中國陜西咸陽秦宮壁畫殘片,距今有2300年。漢代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壁畫也很繁榮,20世紀以來出土者甚多。 唐代形成壁畫興盛期,如敦煌壁畫、克孜爾石窟等,為當時壁畫藝術的高峰。 宋代以后,壁畫逐漸衰落。1949年后,中國壁畫得到恢復與發(fā)展。囹《盧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龍門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龕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過龍門的人,大盧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脑毂R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輝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 太陽神信仰而來。1500年來,大佛僅雙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質層的裂隙結構及氣溫變化因素而塌毀, 其余仍基本保存完好。雖然如今人們已經(jīng)無法真切地看到當初大佛被粉飾一新, 受人頂禮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當初皇家
貴族在此舉行隆重祭禮的場面。無疑,這里的一切所表現(xiàn)的是大唐盛世的偉大和繁榮。站在近處,舉目凝望大佛,會使人驚嘆不已。大佛身著通肩大衣,自右肩回繞至左肩,覆蓋著全身的舒緩的衣褶,飄逸而浩蕩??此屏魉?然而在薄薄的衣裘下卻顯示出壯碩軀體的健美之質感。透過佛身壯實厚重、韻律般的道道曲線,以及額面上大而彎曲的眉線和微微浮起的唇線,我們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鮮活的藝術氣息。大佛的身后光艷奪目,是馬蹄形的神光和寶珠形的頭光, 突出了大佛器宇軒昂之勢。身光上冉冉躍動的火焰紋,以及飄然飛動的飛生,給大佛以舒適悠然之動感。尤其三層熠熠生輝的頭光使得原本不大的頭部質感, 加上那長長的內削而下垂的里重的質感,使其更加清麗幽靜和厚重莊嚴起來。當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對視時,你會頓覺心境空靈升華,恬然平靜,會立時變得大徹大悟,超凡脫俗。佛像布局奉先寺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藝術家按照佛教的儀規(guī),雕鑿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氣質的大型群雕像, 而且還把這組群像間的內在聯(lián)系表現(xiàn)得水乳交融、淋漓盡致。阿難文靜溫順,外表樸素;菩薩華麗、端莊、幽靜、矜持;天王肅穆、碩壯、猙獰,具有鎮(zhèn)壓邪惡的力量;力士剛強、生性暴躁;即便是承擔著天王沉重身軀的地神,都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具有一種奮力對抗的精神。 這些雕像雖然是大唐佛教雕塑中常見的類型,但是仍然顯示出中國古代藝術家獨特的匠心。大盧舍那像龕坐西朝東,開鑿于唐高宗時期,是中國第二個波瀾壯闊的造像高峰。 據(jù)盧舍那佛座北側、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補刻的《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碑》記載,奉先寺始造于咸亨三年(672年)4月,是唐高宗發(fā)愿為他的父親太宗李世民建造的,皇后武則天施以兩萬貫脂粉錢贊助建造工程,至上元二年( 675年)12月完工,歷時3年9個月。據(jù)學者考證,這一時間應該是大盧舍那像的開鑿時間, 而并非是整座大龕的開鑿年代,據(jù)推測,整座大龕的營建至少要用 15年以上的時間。整個像龕東西進深38.7米,南北寬33.5米,由西京實際寺善導禪師等人主持修建。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部高4米,發(fā)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著腳下的蕓蕓眾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 慈祥中透著威嚴,威嚴中又有著一種神圣與威武, 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的典范。 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蓮花座上, 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背光華美而富于裝飾性,烘托出主像的嚴整圓潤。大佛依山而坐,居高臨下,使前來瞻仰的人們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見到大佛,增添了人們的崇敬之感。建造背景盛唐是一個崇尚光明并充滿光明的朝代,不以苗條纖秀為美,開明開放富強是大唐的標志,這些在盧舍那大佛身上都有所體現(xiàn)。歷史記載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的“報身像” 。武則天自起名“H”。姓,不用辨。則:在辭海里有乃,即,只,而,若,之,那么的含義;天:在辭海里有顛,天帝,天空,依靠,精神源本的含義。不言而喻,光照乾坤。而盧舍那的譯意正好為“光明遍照”。盧舍那大佛開鑿于唐貞觀23年(公元650年)。也就是唐高宗即位后的第一年。 也許這是唐高宗為給武則天獻禮而專門開鑿的。 時為昭儀,為盧舍那大佛的開鑿,二十五歲的武則天一人就捐錢兩萬貫,這里不能說唐高宗和武則天之間沒有達成一種默契。 佛像一鑿就是25年,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告完工。這座高高的盧舍那大佛就是則天皇后的形象與儀表及容姿,大佛的頭部就是武則天二十五歲時容貌的再現(xiàn)。 此時的則天皇后已是五十歲
的人了。今天看來,這盧舍那大佛大有母儀天下的威嚴與風度。可是, 則天皇后卻是在盧舍那大佛這座則天皇后報身像建成后近十年 (公元684年)才臨朝稱制國。在這期間,則天皇后在弘道元年(公元684年)廢中宗(李顯)立睿宗(李旦)又廢睿宗,親理朝政,改元光宅。到公元690年,則天皇后直接自稱圣神皇帝,國號為周。改元天授。此時的武則天除唐高祖(李淵)外,已經(jīng)歷了大唐四帝。從此成為封建社會和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以千古一女帝的氣魄、睿智、才華和堅毅,納諫用賢,協(xié)助高宗,扶助中宗、睿宗和親自治理國家50年。是武周皇帝開創(chuàng)了殿試的先河,親自考試貢士;是武周皇帝允許九品小官和百姓自行薦舉;是武周皇帝改官制,規(guī)定五品官可升入士流;是武周皇帝減賦稅、輕徭役;是武周皇帝督修了《姓氏錄》。這些都是大唐國度開明、開放,公平、公正,社會穩(wěn)定繁榮向上的延續(xù)和體現(xiàn)。直到武周皇帝死后近 50年唐玄宗(李隆基)后期,才出現(xiàn)了安史之亂,大唐盛世的光環(huán)才略顯暗淡。建造技藝這座大佛是大唐國師善導監(jiān)制的,《像龕記》中保留了一些支料將”的名字,他們是李君瓚、成仁威和姚師積。他們的名字對世人是那么生疏, 而那些為雕造這座大佛而付出畢生精力的匠師們更是默默無聞。為什么他們沒有像米開朗琪羅、羅丹一樣留下輝煌的名字?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匠師社會地位低下的原因。 然而他們創(chuàng)造的奇跡、創(chuàng)造的輝煌為人類留下了大唐文化的精粹。這座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 整體設計最嚴密、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龍門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咸亨三年開始修建的,共化了三年零九個月完成。它供奉的主神為盧舍那佛,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民間又稱他為報身佛,除此之外還有肋侍菩薩兩尊,佛弟子、金剛、神王各兩尊,高度則逐漸降低,造成一種眾星捧月的效果。整個像龕東西進深38.7米,南北寬33.5米,由西京實際寺善導禪師等人主持修建。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部高4米,發(fā)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著腳下的蕓蕓眾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著威嚴,威嚴中又有著一種神圣與威武,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的典范。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背光華美而富于裝飾性,烘托出主像的嚴整圓潤。大佛依山而坐,居高臨下,使前來瞻仰的人們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見到大佛, 增添了人們的崇敬之感。盧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雖然手足有些殘破,但其整體所顯示的當時佛雕的高超技藝仍令人嘆服。名稱來源傳說盧舍那佛像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在佛教中,盧舍那是報身佛。盧舍那這個名字其實就是法身 毗盧遮那”的簡稱,釋迦如來在立名時,把他的報身和法身立在同一個名中,表示法、報不二。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質、最圓滿的智慧,是無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 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無分別, 都是摩訶毗盧遮那佛(漢譯為大日如來)。報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來的報應身,是修行圓滿、 大徹大悟的表現(xiàn)。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都屬于報身佛,盧舍那如來也是。釋迦如來原本是蓮華藏世界中, 盧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薩,也是盧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來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門修行而成就了盧舍那的報身。釋迦牟尼佛則是化身。他以盧舍那化身的身份,來到娑婆世界示現(xiàn)成佛。一切佛像實際上都是以他為根本原型而塑造的,包括我們不曾見過的阿彌陀佛、 藥師佛、盧舍那佛,甚至毗盧遮那佛等等。20世紀20年代,瑞區(qū)漢學家喜龍仁寫了一本有關龍門石窟的專著,對龍門石刻藝術給予很
高的評價。過去西方學者總是用鄙視的眼光看待東方的雕刻藝術, 而喜龍仁在深刻透析過龍門石窟的雕刻藝術后,認為東方雕塑更具 整體平靜的和諧武則天在龍門西山的半山崖上,有一個露天摩崖大佛龕,名叫奉先寺,寺里的主像是盧舍那大佛的坐像。這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 通高五丈一尺多,單耳朵就長達五尺七寸。盧舍那是西天如來佛的報身像,也就是 光明普照”的意思,可是洛陽的老百姓卻把這尊像叫成 武則天像”,這是什么原因呢?據(jù)龍門山一帶的群眾說,盧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則天為模特雕塑的。傳說,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居住在東都洛陽的皇宮中。 有一天清晨,武則天正在梳妝。唐高宗在一旁夸贊道: 梓童(皇帝對后妃的愛稱)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tài)?!盵1]武則天聽了這話,心里暗暗高興。她靈機一動,立刻抹開了眼淚。高宗吃驚地說: 梓童為何如此悲傷?”武則天抽泣著說:眼前縱有千般好,百年之后還是一堆枯骨, 有誰知道我的模樣?”高宗說:這有何難?孤命畫工為梓童作幅精美的畫像。 ”武則天撒嬌說:畫像雖好,只是薄薄一紙,不能流傳千年。 ”這下子,高宗可作難了,想了半天想不出門道,只得問武則天:依卿之見?”武則天嫣然一笑說: 陛下說妾有菩薩之相,何不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 ”唐高宗恍然大悟,說: 這有何難!”于是一面命畫工為武則天畫像,一面命人在龍門西山半崖上開鑿九間房大的露天佛龕, 取名奉先寺。準備工作就緒后,高宗命人選拔技術高超的石匠,按武則天的畫像雕鑿了一座大佛像。 為了把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則天還捐助了兩萬貫脂粉費。大佛像塑好后,命名為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語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則天為自己造字取名為B(讀照)”,其意為日月當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這尊像不但形態(tài)像武則天,連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樣。 當?shù)乩习傩照f不慣棄舍那”這個詞眼,干脆就把它叫作武則天像”。直到今天,龍門街上的老百姓還是這個叫法。 [2]大佛修復2007年3月28日,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前的腳手架全部拆除完畢,盧舍那大佛 30多年來的首次美容”手術結束,盧舍那大佛端莊秀麗的芳容再次展現(xiàn)在游人面前, 大佛額頭的白色水垢印跡消失了,左眼睛下面的兩道縫隙不見了。據(jù)悉, 鑒于大佛保護狀況較好,此次保護人員沒有對大佛進行大的修復, 只是對大佛表面除塵除污, 封堵盧舍那大佛自身和周邊2000余處細縫,使盧舍那大佛以更加靚麗的容貌呈現(xiàn)在游客面前。盧舍那大佛雕刻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2年),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的雕像, 也是中國佛教雕塑的頂峰。1971年,當時的中國文物研究所和龍門石窟文管所曾對盧舍那大佛進行過最大規(guī)模的修復,使殘破不堪的大佛煥發(fā)了青春。從那以后 30多年來,盧舍那大佛一直沒有進行系統(tǒng)維護。囹商在早期的佛教傳播過程中,為了使佛教為更多的人所接受,爭取更多的信徒,佛教就充分利用文學、藝術、音樂、壁畫與雕塑等各種形式,向人們展示佛教的思想和內容。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中國石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和變化。中國山西省北部的云岡石窟建于北魏(公元 386-公元534年)文成年間,當時有上萬
名石刻工匠經(jīng)過40年的努力,在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洛陽時,基本完成建設。它是中國皇室經(jīng)營開鑿的第一所石窟。云岡石窟現(xiàn)存主要洞窟53個,小龕1100余個,大小石雕造像51000余尊。云岡石窟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北魏時代開鑿的洞窟和雕像, 雕刻題材主要是佛像和佛教故事,內容豐富,形態(tài)不同,千姿百態(tài)。云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是第五窟,它位于云岡石窟中部偏西,它是北魏文成帝時高僧主持開鑿的。 在云崗石窟中部西隅,編號第二十窟,造像露天,主像是釋迦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質堅硬,保存完好,兩肩寬厚,面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背光的火焰紋和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美,把主佛襯托得雄渾大氣,是云岡石窟中的代表作品。 云岡晚期石窟的造像已基本上采用了當時流行的 “秀骨清像”式的中原風格,佛、菩薩的表情神態(tài),比以前更生動活潑,富有人間生活氣息,飛天的形象更加瀟灑飄逸,這一切正是佛教藝術中國化、世俗化的結果。云岡石窟的內壁、外壁、佛光、藻井等都刻有成群的 "飛天",形態(tài)生動活潑,展示了佛教徒所幻想的極樂世界。這里的佛像,都采用擬人的高超手法,富于人的天性和表情, 具有無限的活力,不愧是中華文明的古老珍寶?!侗`寺石窟》甘肅省永靖縣“炳靈”,是藏語“十萬佛”的音譯,意譯相當于漢語的“千佛山”、“萬佛洞”。炳靈寺石窟的正式營建始于再度建弘元年(420年),后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不斷進行開鑿修造,元明時期仍有修妝繪飾。現(xiàn)存窟龕 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溝西岸長約 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懸崖高處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成其主體。五、建筑藝術《嵩岳寺塔》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穆塔,也是唯一平面十二邊形的塔,塔高 39.5米,共15層,形制雄健,而曲線形成的外輪廓又十分秀麗,是古代佛塔中的重要代表。嵩岳寺塔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塔。距今已有 1500年的歷史。嵩岳寺塔的近景、局部和細節(jié)(8張)該塔不僅以其獨特的平面形狀而聞名,而且還以其優(yōu)美的體形輪廓而著稱于世。嵩岳寺塔上下渾磚砌就,層疊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內為樓閣式,外為密檐式,總高 41米左右,周長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邊十二角形,中央塔室為正八角形,塔室寬7.6米,底層磚砌塔壁厚2.45米,這種密檐形12邊形塔在中國現(xiàn)存的數(shù)百座磚塔中, 是絕無僅有,在當時也是少見。整個塔室上下貫通,呈圓筒狀。塔室之內,原置佛臺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繞塔做佛事之用。全塔剛勁雄偉,輕快秀麗,建筑工藝極為精巧。該塔雖高大挺拔,但卻是用磚和黃泥粘砌而成,塔磚小而且簿,歷經(jīng)千年而依舊屹立,充分證明我國古代建筑工藝之高。嵩岳寺塔無論在建筑藝術上,還是在建筑技術方面,都是中國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嵩岳寺,是屹立在“五岳”之中岳一一中原大地河南省嵩山南麓的一座古老佛剎。相傳在很早以前,寺中和尚 們住在一起,種菜、煮飯等事情都分工明確,那個最小的和尚專門負責清掃塔房,他每天把那兒打掃得干干凈凈。有一天, 小和尚正在掃地時,突然感到自己的兩只腳慢慢離開了地面升到了空中,然后又徐徐落到地上。以后,他每次去塔房清掃都要升空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升得高。小和尚心花怒放,以為自己已修成正果,成為得到西天古佛超度的出家人。因此,他每次騰空時都雙手合十,低首斂眉,默默感謝佛祖的恩典。當小和尚快升到最高一層塔棚的時候,他心想: 我從小進寺,師父待我最好?,F(xiàn)在我比他先升天,應當跟他說一聲啊。于是找到師父把情況告訴了他。老和尚一聽,覺得挺蹊蹺,便說:“你在這兒升一下給我看看。”小和尚在師父面前又振臂又踮腳的,可就怎么也飛不起來,他只好說:“這兒不行。您若不信,明早跟我到塔房去看看好啦。”老和尚更覺奇怪,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塔房,不一會兒, 果然見小和尚兩腳慢慢離地,身體越升越高。小和尚開心得大叫:“師傅,快看!”老和尚卻沒吭聲,只是留神四處觀察。當小和尚就快升到最高一層時,老和尚順眼一瞧,不禁大吃一驚。原來塔棚口上,一條巨蟒正張開血盆大口,把小和尚往肚子里吸呢!他大喝一聲:“黑蟒!”黑蟒受驚,一下子縮了頭,小和尚“撲通”一聲落在了地上。 老和尚把嚇癱的小和尚往肩上一扛, 背出塔房,回身急忙把塔門鎖上。老和尚招來眾和尚,把情況一說明,當下一合計,決定用火燒來除掉巨蟒以絕后患。大伙說干就干,不到半天工夫就到山里砍了許多柴來。 他們打開塔門把柴火堆得老高,熊熊大火燒死了黑蟒,也燒掉了塔棚和木梯,從此嵩岳寺中便只剩下一座沒有塔棚和木梯的空塔了。少林寺為在世的素喜大師修建壽塔。塔林里面的塔都可以稱做墓塔,也就是少林寺歷代高僧圓寂之后的墓地?,F(xiàn)在看到塔的種類很多,塔的高低大小也不相同,這是因為在塔林建塔,原則上少林寺是不動用公款的, 經(jīng)費來自圓寂高僧的遺產(chǎn)和弟子們的捐獻, 所以高低大小就代表了他生前的地位高低、功德大小、弟子多寡、經(jīng)濟狀況。佛教有句話: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指的就是佛塔,所以,墓塔是不能超過七級的。進入<#,很多游客都會發(fā)現(xiàn)一座7級新塔,整體比前世眾位高僧精致得多。 令人驚訝的是,塔身腰部的浮雕竟赫然依次為轎車、電腦、攝像機、飛機、磁懸浮列車!這是 2003年修建的少林寺高僧素喜大師靈塔。是200多年來,少林寺首次為活人修建的一座壽塔。 素喜大師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曾加入少林寺游擊隊,他和一批少林武僧的愛國情懷,為少林寺增添了另一種歷史色彩。名稱由來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 薦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間),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內西院建用于安置 玄奘由印度帶回經(jīng)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埼。公元707年(唐代景龍年間),朝廷資助在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薦福寺塔。后來,因塔形似雁塔并且小于大雁塔, 故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塔介小雁塔坐落在陜西省西安市南約 1公里的薦福寺內。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 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的標志, 因為規(guī)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時間偏晚一些,故而稱作小雁塔。薦福寺原來建于唐長安城開化坊內, 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中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族戚為高宗薦福而建造寺院,初名獻福寺,天授元年( 690年)改名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著名的寺院。唐代名僧義凈于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由洛陽出發(fā),經(jīng)廣州取海道到達印度,經(jīng)歷三十余個國家,歷時25年回國,帶回梵文經(jīng)書400多部。神龍二年(706年)義凈在薦福寺翻譯
佛經(jīng)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有很高的價值。薦福寺內僅存有建于唐景龍元年(707年)的小雁塔。小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 初建時為十五層,高約46米,塔基邊長11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門;塔身從下往上逐層內收,形成秀麗舒暢的外輪廓線;塔的門框用青石砌成,門楣上用線刻法雕刻出供養(yǎng)天人圖和蔓草花紋的圖案, 雕刻極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 塔的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明清兩代時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十三層。由于小雁塔的造型秀麗美觀,各地的磚石結構密檐塔大都仿效建造,在云南、 四川等地區(qū)的唐、宋時期的密檐塔雖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與小雁塔的繼承關系。今天寺內還保存有一口重達一萬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 1192年)鑄造的巨大鐵鐘,鐘聲宏亮,“雁塔晨鐘”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2]《南禪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西南的東冶鎮(zhèn)李家莊。離縣城二十余公里。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078平方米。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組成一個四全院式的建設。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構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為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筑, 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禪寺坐北面南,規(guī)模不大,占地面積 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長60米、東兩寬51米多,寺內現(xiàn)分東、西兩院,有殿宇6座,除主體建筑大佛殿三間是唐代原物外,山門內的四合院中,東、西配殿,即建于明代的龍王廟和建于清代的觀音殿、 菩薩殿。東跨院全為僧房,也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唐建大佛殿,為南禪寺主殿,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三間正殿高大雄偉,據(jù)實際測量,面寬十一點六二米,進深九點九米。 方整的基臺幾乎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間見方,單檐灰瓦歇山頂,全殿由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檐柱 12根,殿內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制作極為簡練,墻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墻上的柱子支撐。檐墻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 各柱,柱頭微向內傾,與橫梁構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與層層迭架、層層伸出的斗拱構成“翹起”。即使梁、柱、楊的結合更加緊湊,增加了建筑物的穩(wěn)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個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揚、輪廓秀麗、氣勢雄渾的風格,給人以莊重而健美的感覺。屋脊兩端裝飾著鵬吻。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wěn)健, 莊重大方,體現(xiàn)了我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筑的顯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筑,堪稱國寶。殿內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顯的墨跡:“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顯等謹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證。推算起來,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書題記的兩行字跡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層,所以,有字跡處微覺高起。看來,原有題記不止于此,或許在爾后修理時曾被刨去。殿內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內有一座佛壇,長八點四米,寬六點三米,高零點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壇上,整個佛像群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 是一個動靜結合,各具形態(tài),生動活潑的場面,也是一個尊卑有序、各盡其職、和諧協(xié)調的環(huán)境。佛坐蓮臺,慈光四照,尊貴而端莊,嚴肅而安詳,似在講經(jīng)說法。騎獅的文殊、坐像的普賢菩薩分列兩旁,帶著侍從和教民趕來恭聽。大弟子阿難和迦葉,分立兩旁,凝神注目,顯得虔
誠而恭謹,好似要把佛說全記在心上;脅侍菩薩戴嚶珞,約寶環(huán),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聞,心似有思;護法天王,威武健壯,一邊張目觀察外界,一邊側耳傾聽圣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蠻、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滿佛壇。這些塑像,姿態(tài)自然而若動,表情逼真似有神,豐滿優(yōu)美,夸張適度,衣紋簡練準確,和諧流暢,一個個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給人以實感和動感。寺內,須彌座下有唐代磚雕,石塔與石獅。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 佛壇四周壺門和疊梁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是五臺山保存的唐代磚雕藝術的杰作。南禪寺內還有三只石獅和一座石塔,也都是唐代遺物。石獅一只高七十八厘米,另兩只高四十五厘米。兩塊角石各方三十三厘米,一塊上雕一只臥獅,另一塊上為二獅相對之狀,均極生動。石塔底方而十六厘米,高五十一厘米,共分五層,總高五十一厘米,第一層四周刻滿佛教故事,四角各有一座小塔。第二層每面正中雕刻佛像一尊,兩側各分上下兩層,每層雕刻佛像二尊。三至五層,每層各面均雕刻佛像三尊。六、工藝美術《長信宮燈》中國漢代青電同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羽墓。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zhí)燈跟坐的宮女,神態(tài)恬靜優(yōu)雅。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宮燈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zhí)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此宮燈因曾放置于 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故名?,F(xiàn)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概述西漢青銅器,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出土于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維墓。通體鎏金,燈體是一位跟坐掌燈、優(yōu)雅恬靜的宮女。中空,整體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組成,各部均可拆卸。宮女著廣袖內衣和殳迤,左手持燈座,右臂高舉與燈頂部相通,形成煙道。燈罩由兩片弧形板合攏而成,可活動,以調節(jié)光照度和方向。燈盤有一方鎏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銘文九處 65字,分別記載了該燈的容量、重量及所屬者。因燈上刻有 長信”字樣,故名長信宮燈”。據(jù)考證,此燈原為西漢陽信侯劉揭所有。劉揭文帝時受封,景帝時被削爵,家產(chǎn)及其此燈被朝廷沒收, 歸皇太后居所長信宮使用。后來皇太后竇氏又將此物賜于本族裔親 竇維。此燈做為宮廷和王府的專用品、禮品,可見它在當時也是很珍貴的。 長久以來,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贊譽。這不僅在于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于它精美絕倫的制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胺Q 中華第一燈采取分別鑄造,然后合成一整體的方法??脊艑W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 制作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跨區(qū)域安保協(xié)作的模式與機制研究計劃
- 2025年高考物理一輪復習之相互作用
- 行政后勤員工福利政策
- 銀行工作總結務實高效創(chuàng)造價值
- 銀行工作總結協(xié)同合作共同發(fā)展
- IT行業(yè)客服工作技巧
- 2024年琵琶行原文
- 2024年美術教案經(jīng)典(9篇)
- 《宮腔鏡的臨床應用》課件
- 到期不續(xù)合同范本(2篇)
- 2024兒童身高現(xiàn)狀報告
- 趣味知識問答100道
- 紫砂壺介紹課件
- 2023年度學校食堂食品從業(yè)人員考核試題(附答案)
- 伊朗政府與政治課件
- 上交所金橋數(shù)據(jù)中心用戶手冊
- 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同濟大學)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同濟大學
- 2023-2024學年高考英語真題復習-定語從句(附解析)
-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上冊數(shù)與代數(shù)專項復習卷(含答案)
- 2022年人教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期末題及答案
- 遼師軟件工程期末復習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