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字訓詁學第一章緒論訓詁學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問。訓詁學從萌芽到現(xiàn)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訓詁學的學科分類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叫“小學”,包括三個門類:1.文字學(字形)2.音韻學(字音)3.訓詁學(字義)語法學:馬建忠《馬氏文通》修辭學: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十三經(jīng)注疏》:1、《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2、《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孔穎達等正義;3、《詩經(jīng)》: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4、《周禮》:鄭玄注,唐賈公彥疏;5、《儀禮》:鄭玄注,唐賈公彥疏;6、《儀禮》: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7、《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8、《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9、《谷梁傳》: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10、《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11、《孝經(jīng)》:唐玄宗注,宋邢昺疏;12、《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漢趙歧注,宋孫奭疏;
第一節(jié)訓詁
“訓詁”,亦稱“詁訓”、“訓故”、“故訓”。“詁”、“故”,二字通用。許慎《說文解字》:“訓,說教也。從言,川聲?!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說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之凡順皆曰訓?!痹S慎《說文解字》:“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說教也,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訓故者,順釋其故言也?!币虼耍覀兛梢赃@樣認為,
“訓”指解釋疏通,詁(故)指古代的語言,“訓詁”指解釋疏通古代的語言。“訓”“詁”二詞連用,始于《詩詁訓傳》。無論單舉,還是連用,“訓”、“詁”、“訓詁”都是“解釋”之意,其解釋的對象就是語言。“訓”、“詁”二詞均有其“得名之由”。許慎《說文解字》:“訓,說教也。從言川聲?!睆堃尽稄V雅》:“訓,順也?!痹S慎《說文解字》:“順,從頁川聲,理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川之流,順之至也。字從頁川,會意,而取川聲,小徐作川聲?!痹S慎《說文解字》:“馴,馬順也。從馬,川聲?!薄坝枴薄ⅰ绊槨?、“馴”三字都從川聲,均為“川”字的孳乳分化?!柏灤┩髡咧^之川,川不流而成災,故災,災字古寫從一阻川。訓、順、馴三字均從川得聲,因此都有疏通,順從的意思。”[1]許慎《說文解字》:“詁,訓古言也。從言,古聲?!痹S慎《說文解字》:“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惫谫O先生認為:“故、詁二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詁是言之古,所以加言旁以別于一般的古。這樣,訓有順釋之意,詁有古言之意,所以從語源學的角度來看,訓詁正是順釋古代語言的意思?!?/p>
[2]第二節(jié)訓詁學黃侃先生說:“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tǒng)與根源是也?!盵3]齊佩瑢先生說:“研究前人的注疏,歷代的訓詁,分析歸納,明其源流,辯其指歸,闡其摳要,述其方法,演為統(tǒng)系而條理之。更進而溫故知新,評其優(yōu)劣,根據(jù)我國語文的特質提出研究古語的新方法、新途徑,這便是訓詁學?!盵4]郭在貽先生說:“黃、齊兩位先生的話,雖然還沒有把訓詁學這門學科所應包涵的全部內(nèi)容概括無余,但原則的問題都談到了,特別是他們都提到了訓詁學要有系統(tǒng)性,這是很要緊的,因為這正是訓詁學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關鍵所在?!盵5]訓詁學是專門研究古書中的語義闡釋的一門科學,它以語義研究為核心,而先秦兩漢的古字古詞則是它側重的研究對象。漢語文字與詞語的特點就是形音義三位一體不可分離,因此研究語義離不開音韻和文字,而語法和修辭又是確定具體語義的要素,語義也離不開語法和修辭。所以應該從語言的總體中去研究訓詁與訓詁學,繼承形音義相結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注釋:[1]郭在貽《訓詁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2]郭在貽《訓詁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3]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第18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齊佩瑢《訓詁學概論》第11頁,中華書局,1984年。[5]郭在貽《訓詁學》第3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二章訓詁理論概述第一節(jié)訓詁的方法黎千駒先生認為:“所謂訓詁方法,是指人們在閱讀古代文獻典籍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一些陌生的、難懂的詞,這是就需要運用一定的方法來探求和詮釋這些詞的意義,使這個詞的意義,由陌生到熟悉,由未知到已知。這種準確地探求和詮釋古代文獻詞義的方法就是訓詁方法。”[1]訓詁的方法主要有四種:一、形訓,二、聲訓,三、義訓,四、文訓。我以為訓詁的方法是從字詞的形、音、義、文本上下文的角度來分類的。而訓詁的方式則是從被釋詞與釋詞的關系來分類的。一、形訓形訓就是用分析文字形體的方法來解釋字(詞)義,亦稱“因形求義”。漢字是表意文字,意義寓于形中,這是形訓的基本依據(jù)。先秦典籍中不乏形訓的例證。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止戈為武?!薄蹲髠鳌ば迥辍罚骸胺凑秊榉Α!薄蹲髠鳌ふ压辍罚骸懊笙x為蠱?!薄俄n非子·五蠹》:“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厶,背厶謂之公。”歷代注釋家的注釋中也常常使用形訓。如:《周禮·大司徒》:“知仁圣義忠和?!编嵭ⅲ骸爸?,言以中心。”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周易·訟卦》:“訟,爭也;言之于公也?!惫糯謺幸膊捎眯斡柕姆椒ń忉屪郑ㄔ~)義。例如:《說文解字》:“刀,兵也。象形。”《說文解字》:“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說文解字》:“告,牛觸人,角著橫木,所以告人也。從牛從口。”《說文解字》:“禮,履也。從示從豊,豊亦聲?!痹S慎《說文解字》利用字形的構造說解字的意義,這就是形訓。古人將漢字字形的構造歸納為六種——“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種,從訓詁學和詞匯學角度講均為形訓。象形字可分為兩類:
1、獨體象形:
山鼎:與鳥有關的一些族徽銘文2、合體象形象形字中合體很少,它們是在獨體象形字的基礎上,附加一些象形筆劃,表示物體的某一組成部分;這些附加的象形筆劃,一般不能單獨成字。牢果眉須瓜:胃刺(二)指事
許慎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p>
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號來表示事物特點的造字法。指事造字法在具體運用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的標記符號表示意義所在的造字法。如:本、末、朱、亦、刃、寸、面等字,分別表示樹根、樹梢、樹干、腋窩、刀刃、寸口和臉面等意義。另一種是用純粹的抽象符號造字。如:一、二、三、上、下等。指事字舉例:(三)會意許慎:“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睍膺@種造字方法,就是把有關聯(lián)的兩個或幾個字形放到一起組成新的字形,會合它們的含義以成新字的字義,用來顯示造字者所想要指明的意義。例如:武兵伐寇休見牧,北囚兼步莫相從。會意字也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形會意,一類是以義會意。1.以形會意。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同體會意,如:林、比、眾、品。一類是異體會意,如:逐、取、夾、益。具有會意性質的族銘
執(zhí):伐:莫:
2.以義會意以意會意是指由兩個以上(絕大多數(shù)是兩個)可以連讀成語的字構成,連讀而成之語能說明或暗示字義。如:憑:《說文》:“憑,依幾也。從幾從任(段注改為“從任、幾”,并謂“任幾猶言依幾也。)”
劣:《說文》:“劣,弱也。從力、少?!?/p>
扁:《說文》:“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暑門戶之文也?!贝肆x現(xiàn)在用“匾”字表示。(四)形聲《說文·敘》:“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倍巫ⅲ骸耙允聻槊?,謂半事也;取譬相成,謂半聲也。江河之字,以水為名,譬其聲如工、可成其名?!毙温暿怯尚畏吐暦麅刹糠纸M合而成的造字法。形符(也叫意符)表示意義范疇,聲符表示讀音。例如:杞、問、物、江、裹等等。
1.形聲字的組合方式: 左形右聲————城晴呼跨惜接 右形左聲————飄鳩切所蝕雅 上形下聲————空室晨霧鬃罟 下形上聲————背斧裘汞照駕 內(nèi)形外聲————閩問哀莽悶粥 外形內(nèi)聲————圍閣街辯衷裹 形占一角————聖荊疆題騰裁 聲占一角————超旗徒房病寐
形聲字和會意字都是合體字,它們的區(qū)別是:會意字的形體中沒有表音的結構成分,而形聲字的形體中卻包含有表音的結構成分。
《說文?刀部下》: 有標音成分:刻從刀亥聲 判從刀半聲 刖(yue4)從刀月聲 無標音成分:劓(yi4)從刀從鼻 初從刀從衣 利從刀從禾
形聲兼會意字:聲符一方面表音,一方面兼表意義。如: 貧從貝從分,分亦聲。財分少也。 胖從肉從半,半亦聲。半體肉也。
刵(er4)從刀從耳,耳亦聲。斷耳也。
2.形符的表意功能 形聲字的本義和形符的意義有關,如從“頁”的字和“頭”有關。如“題、頂、顏、頰、頸、頓”。形聲字的形符與本義之間的關系是靈活多樣的,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如同是從女的字: 姚、姬、姜、嬴(ying1),表示原始姓氏; 姊、妹、姑、姨,表示親屬稱謂; 婚、姻、娶、嫁,表示婚姻;
妊、娠、娩,表示懷孕生育; 嬌、好、嫵、媚,表示體態(tài)美好; 嫉、妒、妖、佞(ning4),表示丑惡的品德; 奸、婬、婪,表示丑惡的行為; 奴、婢、妃、媵(ying4),表示身份地位。 從文化語言學的角度,這些字正好反映了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的變化以及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會現(xiàn)實。3.聲符的表音功能和表義作用 形聲字的聲符具有粗略的表音作用,這是判斷一個合體字是否形聲字的重要標志。 “進”和“逐”,兩字都從辵(chuo4),“進”是形聲字,“逐”是會意字。只有“進”的聲符“井”才能表音。 有些形聲字的聲符,還兼有表義的作用,如“婚、姻、娶、嫁”等。
在訓詁實踐中,對于漢字字形的審辨十分重要。例如:《韓非子·說林下》:“弱子捍弓,慈母入室閉戶?!蓖跻J為“捍”的“捍御”之義,在文句之中根本講不通,“捍”當為“扜”之誤,“扜”有“引”義,“扜弓”就是“引弓”。弱子(幼子)引弓,則矢必妄發(fā),因而慈母入室閉戶。王引之立論所依據(jù)的就在于“捍、扜”二字在形體上的細微差別。又如“啟”字的義項常用的有五個:⑴開門(門﹢打開)夫人將啟之。(《左傳·隱公元年》)門啟而入。(《左傳·襄公二十五年》)⑵天晴(天﹢打開)戊辰卜,今日啟?不雨。(屯1127)⑶軍隊開拔(隊列﹢打開)首啟戎行。(《三國志·魏武帝記》)⑷稟告,陳述(口﹢打開)某啟:昨日蒙教。(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⑸啟發(fā)(心﹢打開)啟叔孫氏之心。(《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啟”字是一個多義詞,粗看一下各個義項之間似乎沒有什么聯(lián)系,但我們認真分析各個義項的義素構成情況(義素分析的結果附于各個義項后面),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共同的核心義素“打開”。而這個核心義素是通過漢字字形來具體體現(xiàn)的?!墩f文解字》:“啟,開也。從戶從口。”甲骨文“啟”字有幾個不同的字形,從戶從口(開門與人說話之形),或從戶從日(門開見日之形),或從戶從手(以手開門之形),或從戶從口從手(以手開門與人說話之形),從不同字形構成的分析不能看出詞義引申的線索。撼祖國強盛,衛(wèi)京都泰安。(錦旗)撼山易,撼解放軍難。(辯解)故宮丟物又丟人。(評論)簡化字不能進行形訓。有位臺灣朋友說:大陸漢字簡化后,親
不見,愛
無心,
產(chǎn)
不生,
廠
空空,
麵
無麥,
運
無車,
導
無道,
兒無首,
飛
無翼,
雲(yún)
無雨,
開
無門,
鄉(xiāng)
里無郎,
聖
不能聽也不能說,
買
成勾刀下有人頭,
輪
成人下有匕首,
進
不是越走越佳而是要往井里走。
魔
仍是魔,
鬼
還是鬼,
偷
仍就偷,
騙
繼續(xù)騙,
貪
接著貪,
毒
不改毒,黑
就是黑,
賭
照舊賭
……二、聲訓“聲訓”就是通過語音尋求語義,即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詞)來解釋字(詞)義,或稱“音訓”,亦稱“因聲求義”。以聲為義與聲近義通,這是聲訓的基本依據(jù)。洪亮吉《漢魏音序》曰:“古之訓詁即聲音?!兑住ふf卦》曰:‘乾,健也。坤,順也。’《論語》曰:‘政者正也。’基之為始,叔向告于周;枵之為秏,梓慎言于魯。又若《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罐D相訓,不離初音。漢儒言經(jīng),咸遵斯義,以迄劉熙《釋名》、張揖《廣雅》。魏晉以來《聲類》《字詁》諸作,靡不皆然。聲音之理通,而六經(jīng)之旨得矣?!鄙蹠x涵《漢魏音說》曰:“聲音宣而文字著焉。字日滋而聲亦漸轉,得其聲始,則屢轉而不離其宗。由是審音以定義,昭晰于制字之原,則互訓反訓,展轉相訓,亦屢變而不離其恉。”王念孫《廣雅疏證序》曰:“竊以詁訓之旨,本于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雖或類聚群分,實亦同條共貫……今則就古音以求古義,引申觸類,不限形體?!秉S侃《訓詁述略》云:“古人制字,義本于聲,即聲音訓詁同出一原。文字孳生,聲從其類,故今曰文字聲音訓詁,古曰字讀,讀即兼孕聲音、訓詁二事,蓋聲音即訓詁也。詳考吾國文字,多以聲相訓,其不以聲音相訓者,百分之中不及五六。故凡以聲音相訓者為真正之訓詁,反是即非真正之訓詁?!苯藯顦溥_在其《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自序》中也說:“蓋文字之未立,言語先之;文字起而代言,肖其聲則傳其義?!薄熬C上所述,大抵語言之初,聲義偶合,約定俗成,不可更革,寢假孳乳,聲轉形添,復合附加,流別派生,此時就不能說聲義無關了。掌握聲義相關的原理,破形執(zhí)聲,將聲求義,是訓詁學的一大進步,是訓詁學由文字學向語言學轉化的標志之一。”[2]例如:鄭玄《周禮·地宮·序官》注云:“種谷曰稼,如嫁女以有所生?!贝藶槁曈栔!奥古_”一詞,本錢府之通名,但何以錢府就叫鹿臺呢?這就必須用聲訓的方法才能解決。從聲音上推求,“鹿”與“錄”同音,“錄”是銅之色。(《說文》:“録,金色也。”古謂銅曰金)。所以錄臺就是取銅錢之色以為名,放錢的地方便稱為錄臺,同音通假,又寫作“鹿臺”。[3]
從大量訓詁實踐中可以看出歷代訓詁家都十分注重聯(lián)綿詞、通假字、同源詞、通假字的研究。(一)聯(lián)綿詞:不拘形體,以聲為義在古代漢語中,有一類雙音節(jié)單純詞,盡管從語音上看是兩個不同的音節(jié),從書寫形式看是兩個不同的字,但從意義上看,則只包含一個語素而非兩個語素。由于這種詞由兩個音節(jié)聯(lián)綴成義而不能分割,故前人稱之為“聯(lián)綿詞”,也有人從書寫形式出發(fā),稱之為“聯(lián)綿字”。聯(lián)綿詞的最大特點是字義與詞義毫無關系,構成聯(lián)綿詞的兩個音節(jié)中的任何一個,在聯(lián)綿詞中都不具備任何意義,這兩個音節(jié)只是作為一個整體,合起來才表示意義。正因為如此,聯(lián)綿詞決不允許拆開來逐字解釋。古代有些學者不明乎此,強行將聯(lián)綿詞拆開解釋,那是錯誤的?!稄V雅·釋訓》:“躊躇,猶豫也?!薄稄V雅疏證》:“嫌疑、狐疑、猶豫、蹢躅皆雙聲字,狐疑與嫌疑,一聲之轉耳。后人誤讀狐疑二字,以為狐性多疑,故曰狐疑。又因《離騷》猶豫、狐疑相對成文(心猶豫而狐疑兮),而謂猶是犬名,犬隨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故曰猶豫?;蛴种^猶是獸名,每聞人聲,即豫上樹,久之復下,故曰猶豫?;蛴忠栽プ謴南螅^猶豫俱是多疑之獸。以上諸說,具見于《水經(jīng)注》《顏氏家訓》《禮記正義》及《漢書注》《文選注》《史記索隱》等書。夫雙聲之字,本因聲以見義,不求諸聲而求諸字,因宜其說之多鑿也?!卑矗骸掇o通》載有“猶豫”的十一種不同寫法并各有書證(猶豫、猶預、猶與、猶予、冘豫、由豫、優(yōu)與、由與、容與、夷由、夷猶),若不求諸聲而求諸字,則必支離破碎、索解為艱矣。(二)同源詞:聲近義通,沿流溯源同源詞由同一根詞直接或間接派生出來,因而有音近義通關系的詞叫同源詞。同源詞包括根詞和同源派生詞,形成一個詞族。詞族是一個有系統(tǒng)的音義關系群。任何兩個詞語,只要在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有著淵源承襲關系的,都是同源詞??陀^上表現(xiàn)為:它們讀音相近,意義也相近。什么叫音相近?根據(jù)漢語音節(jié)構造的特點,可以這樣說:第一,聲韻皆相同;第二,雙聲字(聲母相同)韻母亦相近(大體上韻腹與韻頭、韻尾必有一同);第三,疊韻字(韻母相同)聲母亦相近(大體上該是同一發(fā)音部位)。什么叫義相近?這只有一條標準:它們必須共有一個核心義素?!冬F(xiàn)代漢語詞典》(1983年版)第421頁gun音字共有八個,照錄如下(只錄有關義項,例句從略):⑴袞:古代君王等的禮服。⑵緄:①織成的帶子。②〈書〉繩。⑶輥:機器上能滾動的圓柱形機件的統(tǒng)稱。也叫羅拉。⑷滾:①滾動;翻轉。②走開;離開(含斥責意)。③(液體)翻騰,特指受熱沸騰。④使?jié)L動;使在滾動中沾上(東西)。⑸磙:①磙子。②用磙子軋。⑹鯀:古人名,傳說是禹的父親。⑺棍1:棍子。⑻棍2:無賴;壞人。這八個字,除袞、鯀二字暫置不論外,至少有六個都是顯而易見的同源詞。它們有一個共同的語音外殼gun,前四個讀上聲,連聲調都一樣,后兩個讀去聲,也僅是聲調不同。它們還共有一個核心義素:滾動,翻轉,引申為能夠滾動、翻轉的工具或由滾動、翻轉而成的器物;再引申于斥人為物的場合,這既包括斥責義的“滾開”,又包括善于翻騰害人的“惡棍”等詞。袞、鯀二字其實與上述六字也具有同源關系。同源詞可分為兩類:1、音同同源詞⑴既竭吾才。(《論語·子罕》)⑵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孟子·告子上》)⑶暮而果大亡其財。(《韓非子·說難》)先看三個字的訓釋:例如皇疏:“才,才力也?!薄墩f文解字》木部:“材,木挺也。”段玉裁注:“材謂可用也。”又《說文解字》貝部:“財,人所寶也。”三個字的差異相當大,其實是音同字異的同源詞。人有用叫做“才”,木有用叫做“材”,物有用叫做“財”,它們的核心義素是“有用”,人才的“才”也常寫作“材”。2、音近同源詞囪,煙囪,走煙的通道。蔥,調味菜,其葉中空。窗,墻孔,室中通空氣的。聰,聞審謂之聰,接收事物通達。劉熙《釋名》:“窗,聰也。于內(nèi)窺外,為聰明也?!?,這一組同源詞共同的核心義素是“中空”,從而構成同源詞。君子于役,茍無饑渴。(《詩經(jīng)·王風·君子于役》)昔伊洛竭而夏亡。(《國語·周語上》)得臣猶在,憂未歇也。(《左傳·宣公十二年》)人缺水欲飲為渴,江河缺水為竭、歇,水竭則盡,水歇則止,用手抽象事物為盡、為止。這一組同源詞共同的核心義素是“缺乏”,從而構成同源詞。通過同源詞的系聯(lián)以及語素分析可以確定漢語詞語的造詞理據(jù)。例如:稍,苗末——稍=禾類+葉末端漸小處秒,麥芒——秒=禾類+葉末端漸小處艄,船尾——艄=船類+尾端漸小處霄,云端——霄=云霞類+最高(頂端)視之漸覺小處鞘,鞭頭細皮條——鞘=鞭類+(系于)頂端而細小處梢,樹枝尖端——梢=樹木類+末端漸小處消,水消減——消=水類+使之少銷,金消減——銷=金類+使之少削,用刀使減少——削=刀類+使之少這組同源詞都從“小”得聲,它們的意義關系是怎樣呢?上面我們已用義素分析法分析他們的意義結構,就可以看出以下情況。前一部分含著詞義的類別,我們稱作“類義素”(即“意符”表示詞的意義類別)。后一部分含著被人們共同觀察到的詞義特點,也就是造字所取的理據(jù),我們稱作“核心義素”(即“聲符”表示詞的具體意義),因此可以看出,同源詞的類義素是各不相同的,而核心義素是完全相同或相關的。又如:遘=行路類+(二人)交合媾=婚姻類+(嫁娶)交合購=買賣類+(錢貨)交合覯=目見類+(目光)交合溝=水流類+(渠道)交合構=樹木類+(木材)交合這一組同源詞雖然意符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聲符“冓”,而且具有一個共同的核心義素“相遇、交匯”,而“冓”的古文字字形為兩魚相向而遇之形?!肚f子.天地》“子貢瞞(men2)然慚,俯而不對。”成玄英疏:“瞞,羞怍之貌也?!焙沃^羞怍之貌,語焉不詳。其實,瞞(men2)與“禾瞞”、璊、“毛瞞”(皆音men2)?!昂滩m”為“赤禾嘉谷”(《集韻.魂韻》:“虋,《說文》:‘赤禾嘉谷也?!蜃鞣`、禾瞞”),“璊”為“玉赤巠色”(見《說文》。赤巠cheng1:赤色。),“毛瞞”為“赤色罽(ji4)名”(見《廣韻.魂韻》。罽(ji4):氈類毛織品),義皆與赤有關,顯然“瞞然”是指因為羞愧而“面紅耳赤”之貌。(三)通假字:聲同義隔,通融借用
在古代書面語言中,有本字而不用,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xiàn)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這個替用的字就叫“通假字”。通假關系建立在兩字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基礎上。所謂相近,是指聲母相同、韻部相近,或韻部相同、聲母相近,或聲韻都相近。與此同時,還應有相應的文獻資料的證明,不能憑主觀臆斷。在先秦文獻典籍中,文字通假現(xiàn)象非常普遍,因此訓詁家都高度重視文字通假問題。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通說下》“經(jīng)文假借”條曰:“許氏說文論六書假借曰:‘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w無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謂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經(jīng)典古字,聲近而通,則有不限于無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見存,而古本則不用本字而用同聲之字。學者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順;依借字解之,則以文害辭。是以漢世經(jīng)師作注,有讀為之例,有當作之條,皆由聲同聲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謂好學深思、心知其意也?!蓖跻督?jīng)義述聞·尚書上》“子孫其逢”條:《書·洪范》:“女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強,子孫其逢,吉?!眰饕苑昙B讀,解為遇吉。家大人曰:“余友李氏成裕曰:‘當讀至逢字句絕,與上文五從字、一同字音韻正協(xié)。吉字別為一句,與下文五吉字、二兇字,體例正合。據(jù)傳以此為大吉,下文三從二逆為中吉,二從三逆為小吉,中吉小吉且言吉,況大吉乎?’案此說是也。《漢書·王莽傳》曰:‘康強之占,逢吉之符?!瘎t西漢時已誤以逢吉連讀,蓋亦解為遇吉故也。不知‘逢’者,大也;子孫對身言之,逢對康強言之,故馬融注曰:‘逢,大也。’子孫其逢,猶言其后必大耳?!度逍小罚骸路暌粗?。’鄭注曰:‘逢,猶大也?!盾髯印し鞘悠罚骸湟路辍!瘲顐娮⒃唬骸?,大也?!冻o·天問》:‘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后嗣而逢長?’而,乃也。言何以變詐如此,后嗣乃得逢長也。逢之言豐也,豐亦大也?!队裨濉罚骸p齊倍要?!嵶⒃唬骸p,或為逢,或為豐?!痘茨稀ぬ煳钠罚骸骞蓉S昌?!妒酚洝ぬ旃贂贰S’作‘逢’。是古逢、豐聲義皆同也。體例、訓詁、音韻,三者皆合,理無可疑?!薄渡袝ず榉丁氛f:“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強,子孫其逢,吉。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nèi)吉,作外兇。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兇?!比?、義訓“義訓”就是直陳語義而不借助音和形,無論是注釋,還是字典或詞典釋義,大多數(shù)情況下采用“義訓”的方法。例如:《爾雅·釋言》:“增,益也?!薄斗窖砸弧罚骸包h、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梁之間謂之哲。”《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薄稜栄拧め層H》:“男子,先生為兄,后生為弟。男子謂女子先生為姊,后生為妹。父之姊妹為姑。”《說文解字》:“邇,近也?!薄墩f文解字》:“迫,近也。”《說文解字》:“近,附也?!彼?、文訓根據(jù)詞語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以推求詞語準確解釋,叫做文訓,亦稱觀境為訓。(一)對文對文就是指處在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個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詞往往是同義的或反義的。根據(jù)對文的這一特點,可以利用它來求得某一詞的確切解釋。(1)《孟子·梁惠王下》:“外無曠夫,內(nèi)無怨女?!保?)劉向《新序》云:“后宮多幽女者,下民多曠。”(3)《楚辭·九嘆·愍命》:“叢林之中無怨女兮,江湖之畔無隱夫?!崩?)“怨”與“曠”形成對文,“曠”有幽獨義,則“怨”字也應該是幽獨義,如果按照“怨”字的常用義訓為怨恨,則與“曠”的幽獨義不相對應。例(2)與例(1)相比較,證明“怨女”就是幽女,“怨”字確有幽獨義。例(3)“怨”與“隱”形成對文,則“怨”字當有“隱”義,而“隱”義與幽獨義是相通的。在古代詩歌中,對文是最常見的,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對文來考索同義詞或反義詞。(1)李商隱《俳諧》:“螢能歌子夜,蝶解舞宮城?!保?)姚合《將歸山》:“宮樹蟬聲多卻樂,侯門月色少于燈?!保?)杜荀鶴《途中春》:“牧童向日眠春草,漁父隈巖避晚風?!崩?)解、能對文,解與能同義。例(2)卻、于對文,卻與于同義。例(3)隈、向對文,根據(jù)對文“隈”當是“背”的意思,構成反義。(二)連文連文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同義并列復合詞(簡稱同義復詞)。高郵王氏父子在其著作中經(jīng)常講到“古人行文不避重復”、“古人自有復語”,就是指的同義復詞?!妒酚洝ぱ嗾俟兰摇罚骸皣髞y,百姓恫恐。”《索隱》曰:“恫,痛也???,懼也。”王念孫謂:“小司馬分恫恐為二義,非也。恫亦恐也……《蘇秦傳》:‘秦恐韓魏之議其后也,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抉R以恫為恐懼是也。疑亦恐也,或言恫恐,或言恫疑,其義一也。”(《讀書雜志·史記第三》“恫恐”條)按:王念孫根據(jù)“連文”特點,指出“恫”、“疑”二字均有“恐”義,發(fā)古人之所未發(fā)。
(三)異文異文就是指某一句話中的某一個字,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中換成了另一個字。通過異文,有時能發(fā)現(xiàn)和解決訓詁中的一些問題。例如:《漢書·蒯伍江息夫傳》:“臣愿披心腹,墮肝膽。”“墮肝膽”的“墮”字作何解釋?王念孫根據(jù)《史記·淮陰侯列傳》:“披心腹,輸肝膽”句,指出“墮者輸也,謂輸膽肝以相報也?!保ā蹲x書雜志·漢書第九》)“墮肝膽”條就是利用異文以確定詞義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罚骸昂T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余里。廣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迸狍S《集解》引徐廣曰:“一云:抱兒鞭馬南馳也?!薄稘h書·李廣傳》也作“抱兒鞭馬南馳。”一云“推墮”一云‘抱’,于是“推墮”與“抱”便構成了異文,根據(jù)這條異文,可以推斷“抱”有“墮”義,抱當讀為“拋”,由此又可推知,成語“抱薪救火”,原義應為“拋薪救火”。(四)互文互文指上下兩句或同一個句子的上下兩部分參互見義,互相補充,其實就是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的問題。(1)杜甫《戲為六絕句》:“不薄今人愛古人”(2)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保?)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4)《詩·大序》:“動天地,感鬼神?!保?)《正義》云:“天地云動,鬼神云感,互言耳?!崩?)意思是不薄今人和古人,而愛今人和古人。例(2)意思是主、客同時下馬,又同時上船。例(3)意思是應該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雄關。例(4)、例(5)意思是感動了天地和鬼神。我們對《漢語成語小詞典》(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3014條成語進行了全面考察,存在“互文”現(xiàn)象的成語在300條左右,約占成語總數(shù)的10﹪,所占比例相當大。具有“互文”現(xiàn)象的成語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主謂主謂型、動賓動賓型、定中定中型、狀中狀中型等四種,其中比例最大的是動賓動賓型。古人造詞(這里特指成語)如此偏好“互文”的修辭手法,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互文”式成語具有對稱性(語法結構);二、“互文”式成語具有互補性(語義內(nèi)容);三、“互文”式成語具有回環(huán)性(語音組合)。這種成語形成了結構對稱、語義互補、韻律協(xié)調的獨特性,非常值得研究。1.主謂主謂型(58個,占“互文”式成語總數(shù)的19﹪)兵荒馬亂波譎云詭才疏學淺天翻地覆人困馬乏地老天荒功成名遂鬼哭狼嚎鬼使神差魂飛魄散家喻戶曉精疲力竭蘭摧玉折蘭薰桂馥龍飛鳳舞龍騰虎躍眉來眼去眉清目秀門當戶對面紅耳赤人仰馬翻仁至義盡山清水秀山搖地動身敗名裂神出鬼沒手忙腳亂天長地久天長日久天翻地覆天荒地老天昏地暗天造地設天誅地滅文從字順文過飾非舞文弄法舞文弄墨心馳神往心煩意亂心甘情愿心慌意亂心灰意冷心驚膽戰(zhàn)心驚肉跳心領神會心滿意足星移斗轉形單影只煙消云散陰錯陽差鶯歌燕舞云譎波詭志同道合珠圍翠繞皮開肉綻魂散魄飛妻離子散2.動賓動賓型(117個,占“互文”式成語總數(shù)的39﹪)挨門逐戶抱殘守缺悲天憫人背井離鄉(xiāng)博古通今補偏救弊捕風捉影藏垢納污藏龍臥虎出乖露丑出類拔萃出頭露面摧枯拉朽翻江倒海丟盔棄甲堆金積玉發(fā)號施令翻山越嶺翻天覆地翻箱倒柜粉身碎骨扶危濟困改朝換代改名換姓改天換地改頭換面改弦更張歌功頌德沽名釣譽含垢納污含垢忍辱含辛茹苦含英咀華好高騖遠好大喜功呼風喚雨呼朋引類歡天喜地回心轉意積年累月節(jié)衣縮食經(jīng)天緯地驚天動地驚心動魄聚精會神開天辟地刻骨銘心揆情度理離經(jīng)叛道鏤骨銘心摩拳擦掌嘔心瀝血攀龍附鳳盤根究底拋頭露面披荊斬棘披星戴月品頭論足鋪天蓋地牽腸掛肚傾家蕩產(chǎn)傾箱倒篋窮源竟委趨炎附勢惹是生非茹毛飲血傷天害理失魂落魄說長道短添枝加葉添磚加瓦挑肥揀瘦通風報信通情達理通權達變偷梁換柱偷天換日涂脂抹粉推波助瀾吞云吐霧拖泥帶水忘恩負義降龍伏虎銷聲匿跡興師動眾興妖作怪幸災樂禍尋根究底尋章摘句循規(guī)蹈矩咬文嚼字咬牙切齒依草附木怡情悅性吟風弄月引經(jīng)據(jù)典隱姓埋名游山玩水斬草除根斬釘截鐵戰(zhàn)天斗地招降納叛振聾發(fā)聵震天動地爭長論短爭分奪秒爭權奪利正本清源知情達理抓耳撓腮裝瘋賣傻裝聾作啞裝模作樣裝腔作勢追本窮源追根究底追亡逐北3.定中定中型(80個,占“互文”式成語總數(shù)的27﹪)暴風驟雨冰天雪地殘羹冷炙殘茶剩飯殘山剩水殘渣余孽茶余飯后赤手空拳崇山峻嶺愁云慘霧粗心大意粗枝大葉斷壁殘垣斷編殘簡豐衣足食寡廉鮮恥豪言壯語鴻篇巨制昏天黑地急風暴雨焦頭爛額街談巷議街頭巷尾金枝玉葉緊鑼密鼓驚濤駭浪枯木朽株狂風暴雨狂風惡浪來龍去脈狼心狗肺良辰美景良金美玉伶牙俐齒靈丹妙藥南腔北調奴顏媚骨奇恥大辱奇談怪論奇形怪狀奇珍異寶奇裝異服千倉萬箱千差萬別千瘡百孔千端萬緒千方百計千軍萬馬千門萬戶千秋萬代千秋萬歲千山萬水千絲萬縷千條萬緒千言萬語千巖萬壑冗詞贅句三心二意三言兩語散兵游勇山南海北深情厚誼生龍活虎四面八方天南地北甜言蜜語銅墻鐵壁銅頭鐵額歪風邪氣萬紫千紅雄才大略嚴刑峻法油腔滑調油嘴滑舌遠見卓識真才實學真憑實據(jù)真心實意真知灼見內(nèi)憂外患4.狀中狀中型(45個,占“互文”式成語總數(shù)的15﹪)冰清玉潔東涂西抹高談闊論高瞻遠矚寡見少聞海誓山盟橫沖直撞橫征暴斂胡思亂想胡言亂語嬌生慣養(yǎng)精打細算精雕細刻口誅筆伐苦思冥想鱗次櫛比零敲碎打狼吞虎咽南征北戰(zhàn)旁敲側擊旁征博引千愁萬恨千錘百煉千真萬確千辛萬苦千難萬險千呼萬喚千變?nèi)f化日積月累日久天長三令五申三推六問山盟海誓深思熟慮生離死別生吞活剝四平八穩(wěn)四通八達條分縷析一干二凈遠走高飛左顧右盼銖積寸累字斟句酌珠圓玉潤
第二節(jié)訓詁的方式黎千駒先生認為:“所謂訓詁方式,就是訓釋詞義時所使用的手段。換句話說,當人們已經(jīng)知曉或者已經(jīng)考證出某個詞的意義時,就會要考慮運用什么方式來解釋它?!盵4]訓詁的方式一般分為三種:一、互訓;二、推原;三、義界。我以為訓詁的方法是從字詞的形、音、義、文本上下文的角度來分類的。而訓詁的方式則是從被釋詞與釋詞的關系來分類的。一、互訓互訓是用同義詞或近義詞相互解釋的一種釋詞方式。大致可分為三種:(一)同一部首字詞互訓《說文解字》言部:“諷,誦也?!薄墩f文解字》言部:“誦,諷也”《說文解字》艸部:“茅,菅也?!薄墩f文解字》艸部:“菅,茅也?!薄墩f文解字》木部:“棟,極也。”《說文解字》木部:“極,棟也?!薄丁墩f文解字》人部:“何,儋也。”《說文解字》人部:“儋,何也?!薄夺屆め寣m》:“宮謂之室,室謂之宮。”(二)不同部首字詞互訓《說文》老篆下段注云:“考,老適于許書同部。凡許書異部而彼此互相釋者視此,如‘但(袒),裼也;裼,但也之類。’”《說文》裼篆下段注云:“凡全書中異部而互訓者視此。裼訓但,但訓裼,其一端也?!薄墩f文解字》:“珍,寶也”《說文解字》:“寶,珍也。”《說文解字》:“玩,弄也。”《說文解字》:“弄,玩也。”《說文解字》:“慎,謹也?!薄墩f文解字》:“謹,慎也?!保ㄈ┘贤x字以類為訓《爾雅·釋詁》:“適、之,嫁,徂,逝,往也。“《爾雅·釋詁》:“喬,嵩,崇,高也?!薄稜栄拧め屧b》:“尸,職,主也。”此種互訓于《爾雅》中最為多見。應該注意的是,所謂互訓,是指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有相對的同義,并不等于它們在一切環(huán)境中絕對同義。例如《說文解字》言部:“諷,誦也?!薄罢b,諷也。”段玉裁據(jù)《周禮注》指出:“諷僅背文,誦則以聲節(jié)之,統(tǒng)言則通,析言有別?!庇秩纭墩f文解字》疒部:“疾,病也?!薄安。惨?。”段玉裁注:“析言之則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边@說明疾與病是近義詞。二、推原根據(jù)詞的聲音線索,探索詞義的由來,也就是推求詞語源頭,闡明事物命名原由,這種訓詁方式叫做推原,亦稱推因。黃侃云:“凡字不但求其義訓,且推其字義得聲之由來,謂之推因?!崩纾骸墩f文解字》:“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薄墩f文解字》:“祫,大合祭先祖親疏遠近也?!薄墩f文解字》:“頂,顛也?!薄墩f文解字》:“顛,頂也?!比⒘x界用一句或幾句話來闡明詞義的界限,對詞的表示的概念的內(nèi)涵作出闡述或定義,這種訓詁方式叫做義界。黃侃云:“凡以一句釋一字之義者,即謂之義界?!庇昧x界的方式來訓釋詞義,對幫助人們了解詞的具體含義,非常有效。例如:《說文解字》:“囪,在墻曰牗,在屋曰囪?!薄墩f文解字》:“狼,似犬,銳頭,白頰,高前,廣后?!薄墩f文解字》:“口,人所言食也?!庇幸稽c要特別加以說明的是,即使同一個詞,也可以用不同的訓詁方式去進行訓釋,如“淪”,《說文解字》訓為“小波為淪”,此為“義界”訓詁方式,《釋名》云:“淪,倫也,水之相次,有倫理也?!边@又是“推原”了。第三節(jié)訓詁的術語一、釋義的術語(一)曰(為)《周易·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笨资瑁骸霸谧阍昏?,在手曰梏?!薄墩撜Z·先進》:“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敝祆渥ⅲ骸肮炔皇煸火?,菜不熟曰饉?!薄稜栄拧め屘臁罚骸肮炔皇鞛轲?,蔬不熟為饉?!薄冻o·九章·懷沙》:“非俊疑杰兮?!蓖跻葑ⅲ骸扒瞬艦榭?,一國高為杰也?!保ǘ┲^之之謂為之《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薄吨芤住は缔o上》:“一陰一陽之謂道?!薄稜栄拧め屒稹罚骸敖^高為之京,非人為之丘?!保ㄈ┲^格式是“甲謂乙也”,用以說明這個詞專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爸^”和“謂之”不同:使用“謂之”時,被釋的詞放在“謂之”的后面;使用“謂”時,被釋的詞放在“謂”的前面。例如:《離騷》:“昔三后之純粹兮?!蓖跻葑ⅲ骸昂?,君也。謂禹、湯、文王也?!薄峨x騷》:“恐美人之遲暮?!蓖跻葑ⅲ骸懊廊酥^懷王也?!薄冻o·九章·橘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蓖跻葑ⅲ骸澳蠂?,謂江南也.”《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焙侮套ⅲ骸昂笊^少年?!保ㄋ模┟惨话阌迷趧釉~或形容詞后面,使用“貌”字時,被釋的詞往往是表示某種性質或某種狀態(tài)的形容詞。如:《詩·衛(wèi)·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敝祆渥ⅲ骸拔秩?,潤澤貌?!薄峨x騷》:“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蓖跻荩骸凹?,盛貌”?!对姟ぺぐ刂邸罚骸胺罕税刂邸敝祆渥ⅲ骸胺?,流貌”《詩·邶·谷風》:“行道遲遲?!敝祆渥ⅲ骸斑t遲,舒行貌?!?/p>
(五)猶格式是“甲猶乙也?!笔褂谩蔼q”時,釋者與被釋者往往是同義詞或近義詞的關系?!对姟の骸しヌ础罚骸翱部卜ヌ促猓弥又畟荣??!薄睹珎鳌罚骸皞泉q厓也?!薄对姟ぺな轿ⅰ罚骸笆轿⑹轿??!敝祆渥ⅲ骸拔?,猶衰也?!保┲?、之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為言乙也?!笔褂眠@兩個術語時,必然是聲訓,除了釋義之外,釋者與被釋者之間有時是同音的關系,有時是雙聲或迭韻的關系?!稜栄拧め層枴罚骸肮碇詺w也?!薄墩撜Z·為政》朱注:“政之為言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倍?、擬音的術語(一)讀若一般用于注音。例如:《說文解字》:“極,或讀若急?!薄抖Y記·鄉(xiāng)飲酒禮》:“公如大夫入?!编嵭ⅲ骸叭?,讀若今之若?!保ǘ┳x如一般用于注音。例如:《楚辭·云中君》:“華采衣兮若英?!焙挠⒆ⅲ骸叭A,讀如華麗之華?!比?、改字的術語(一)讀為一般用于以本字解釋假借字。例如:《荀子》:“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睏顐娮ⅲ骸爸?,讀為智?!薄对姟ばl(wèi)風·氓》鄭箋:“泮讀為畔?!保ǘ┳x曰與“讀為”作用相同。例如:《禮記·曲禮上》:“日而行事,則必踐之。”鄭玄注:“踐,讀曰善。聲之誤?!薄稘h書·韓信傳》:“百里奚居虞而虞亡,之秦而秦伯?!鳖亷煿抛ⅲ骸安?,讀曰霸?!?/p>
“讀為”、“讀曰”這兩個術語,是用本字本義來說明假借字的,又稱做“破讀”。四、正誤的術語(一)當為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糾正錯字。例如:《禮記·樂記》:“武王克反商?!编嵶ⅲ骸胺?,當為及,字之誤也。及商,謂至紂都也?!薄吨芏Y》鄭注:“授當為受,聲之誤也。”因形相似而造成的錯誤,則說:“字之誤”;因字音相同或相近而造成的錯誤,則說:“聲之誤”。(二)當作與“當為”作用相同。例如:《戰(zhàn)國策·楚策》:“以其類為招(箭靶)?!蓖跄顚O《讀書雜志》云:“類,當作頸,字之誤也?!蔽?、辨析詞義的術語(一)渾言析言渾言又稱通言、統(tǒng)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稱對文、對言。訓詁中用這兩個術語來說明近義詞的通別。所謂析言,是指近義詞同中有異,而強調其異的一面;所謂渾言,是指著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計較其中細微的差別,即籠統(tǒng)稱說之意。《說文解字》阜部:“陂,阪也。一曰池也?!保ㄒ蓝巫⒏摹般睘椤俺亍保┒斡癫米⒃疲骸霸S池與陂互訓,渾言之也?!薄墩f文解字》疒部:“病,疾加也?!薄凹?,病也?!倍斡癫米⒃疲骸拔鲅灾畡t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边@意思是說:如欲求其別,則疾、病二字之義略有不同,“病”比“疾”厲害,(包咸注《論語》曰:“疾甚曰病?!保┤缬笃渫?,則病也是疾,疾也可稱為病。注釋:[1]黎千駒《現(xiàn)代訓詁學導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頁。[2]華星白《訓詁釋例》,語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頁。
[3]章炳麟《章太炎全集》第一冊,《膏蘭室扎記》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第202頁。[4]黎千駒《現(xiàn)代訓詁學導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頁。第三章訓詁源流概述關于傳統(tǒng)訓詁學的歷史分期,我們采用周大璞先生主編的《訓詁學初稿》提出的“七個分期說”,即先秦是訓詁的萌芽時期,兩漢是訓詁的興盛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是訓詁的沿襲時期,宋代是訓詁的變革時期,元明兩代是訓詁的衰落時期,清代是訓詁的復興時期,五四以來迄今是訓詁的更新時期。[1]
第一節(jié)萌芽時期——先秦的訓詁從現(xiàn)有的文獻典籍來看,訓詁的萌芽(或曰起源)已經(jīng)能夠上溯到先秦時期,因為先秦文獻典籍正文之中有許多可資參考的訓詁材料,不過這些訓詁材料是先秦時期人們出于表達思想觀點或說明解釋問題的需要而對某些詞語作了解釋,它們其實是文本內(nèi)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不是專門的訓詁材料。從訓詁方法來看,這些文獻中的釋義有形訓、義訓和聲訓。例如:(1)《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為武?!保?)《國語·齊語》:“五人為伍?!保?)《韓非子·五蠹》:“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厶,背厶謂之公?!保?)《周易·序卦》:“泰者,通也。恒者,久也。豐者,大也?!保?)《禮記·聘禮》:“十斗曰斛?!保?)《管子·戒》:“以德予人者謂之仁?!?/p>
(7)《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保?)《周易·需·彖傳》:“需:須也?!保?)《禮記·檀弓上》:“葬也者,藏也?!保?0)《論語·顏淵》:‘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例(1)(2(3)為形訓,例(4)(5)(6(7)為義訓,例(8)(9)(10)為聲訓。從上述例證看,訓詁的基本術語如“也”、“言”、“曰”、“謂”、“猶”、“為”等,在先秦典籍中已有用例。第二節(jié)興盛時期——兩漢的訓詁先秦時期的文獻典籍,經(jīng)過長期的戰(zhàn)亂特別是秦始皇的禁書和焚書而大量散佚了。直到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下詔廢除秦朝的挾書之律,特別是經(jīng)過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提倡學習儒家經(jīng)典,先秦典籍又大量重現(xiàn)于世。其重現(xiàn)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今文經(jīng)”,由一些秦朝遺老背誦記憶儒家經(jīng)典并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把它們記錄下來并加以整理;一是“古文經(jīng)”,在秦始皇焚書之時,一些人把書收藏起來直到漢代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它們是用秦朝以前的六國文字或小篆寫成的。無論是儒家的今文經(jīng)或者古文經(jīng),還是先秦諸子的著作,隨著時代變遷和語言的流變,漢代人都已經(jīng)難以讀懂了,這就需要對先秦的文獻進行訓釋,客觀上促進了訓詁學的迅猛發(fā)展。兩漢時期出現(xiàn)了一大批杰出的訓詁大師,他們是馬融、鄭玄、楊雄、許慎、劉熙等。馬融(79—166),字季長。曾經(jīng)注釋過《孝經(jīng)》、《論語》、《詩》、《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等文獻典籍,可惜其所著今皆亡佚。鄭玄(127—200),字康成。鄭玄一生注釋了很多古書,今天還保存完好的只有《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毛詩箋》四部書,此外如《周易》、《尚書》、《論語》、《孝經(jīng)》以及緯書和法律書,他都注釋過。鄭玄注經(jīng),順著文句的次序而作解釋,有的字義,是根據(jù)經(jīng)傳和《爾雅》,有的字義,是自創(chuàng)新解。鄭玄以名物訓詁為主的經(jīng)學,成為對后世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鄭學”。
楊雄(前58—后18)蜀郡成都人,是西漢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楊雄的《方言》全稱為《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拜捾幨拐摺笔枪糯姆窖哉{查官員,“絕代”指不同時代,“別國”指不同地域。從書名看,它是一本解釋古代方言調查官員們搜集的歷代各地方言語詞的訓詁專著。
許慎(約公元58—147),東漢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是中國最為重要的一部語言學著作。正如清人臧克琳所說:“要知《說文》之書,非許叔重自撰,乃記集三代以來遺文,故其詮解亦俱自古相傳舊義?!保ā督?jīng)義雜記》“說文言性善”條)清人嚴可均譽之為“六藝之淵海,古學之總龜?!弊阋哉f明《說文解字》一書在訓詁學和文獻學上的價值。
兩漢時期的隨文釋義的注本主要有:毛亨《毛詩詁訓傳》,孔安國《尚書傳》(后人偽托),馬融《尚書注》、《老子注》,鄭玄《毛詩箋》、《周官注》、《儀禮注》、《禮記注》、《周易注》、《尚書注》、《論語注》、《孝經(jīng)注》、《孟子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詁》,趙岐《孟子章句》,嚴遵《老子指歸》,河上公《老子章句》,高誘《呂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戰(zhàn)國策注》,王逸《楚辭章句》等。
兩漢時期出現(xiàn)了《爾雅》、《方言》、《釋名》、《說文解字》四部通釋語義的訓詁專著,它們分別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綜合性詞典、方言俗語詞典、詞源詞典、字典編纂的四大體例,常為后代學者編纂字典、詞典時所效仿。(一)《爾雅》,作者不詳。成書于戰(zhàn)國末年,此后經(jīng)過西漢學者陸續(xù)增補,便成為人們今天所見到的《爾雅》。關于書名的解釋現(xiàn)在一般采用顏師古《漢書注》中引張晏說:“爾,近也;雅,正也?!薄盃栄拧奔唇ü餐Z)之言,也就是人們在政治、文化領域和社交場合中所使用的語言?!稜栄拧穮R集了先秦至西漢的訓詁資料,或取自儒家經(jīng)典,或取自諸子百家,或取自方言俗語。全書原為二十篇,今本只有十九篇: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等。前三篇可為一類,是解釋一般詞語的,具有解釋一般詞語的小詞典性質。例如:
《爾雅·釋詁》:“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稜栄拧め屟浴罚骸?/p>
告、謁,請也?!?《爾雅·釋訓》:“明明、斤斤,察也?!薄稜栄拧め層枴罚骸澳履?、肅肅,敬也?!焙笫獮橐活?,是解釋各種名物的,具有小百科詞典的性質。例如:《爾雅?釋親》:“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薄稜栄?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薄稜栄?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薄稜栄?釋鳥》:“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薄稜栄?釋獸》:“狒狒,如人,被發(fā),迅走,食人?!闭缋枨яx先生所言:“《爾雅》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具有編纂體系的詞典,它把二千多個條目分成十九個義類,首創(chuàng)了按照義類來編排詞典的體例,這種體例為后代語文詞典和百科辭典的編纂所繼承并得到發(fā)展和完善;《爾雅》也是我國第一部訓詁學專著,它匯集并訓釋了大量的上古漢語詞語,其目的是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因此它是閱讀和研究先秦古籍的重要工具書;《爾雅》又是我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詞典,它所解釋的詞語涉及上古社會及自然現(xiàn)象的各個方面,為我們了解古代社會提供了一把鑰匙;《爾雅》比較完整地反映了上古漢語詞匯的基本面貌,它對于漢語詞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p>
[2]
(二)《方言》全名為《輏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斗窖浴肥占饲貪h時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當時東北方部分地區(qū)的方言,并逐條加以比較和解釋?!斗窖浴烦擞靡粋€比較通行的詞語來解釋數(shù)個同義詞之外,還分別指出這組同義詞在各地方言中的分布情況,有時還辨析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例如:《方言》卷二:“私、纖、稚、杪,小也。自關而西秦晉郊梁益之間凡物小者謂之私。小或曰纖,繒帛之細者謂之纖。東齊言布帛之細者曰綾,秦晉曰靡。稚,年小也。木細枝謂之杪?!薄斗窖浴肪矶骸八?、略,求也。東晉之間曰搜。就室曰搜,于道曰略。略,強取也?!薄斗窖浴肥俏覈谝徊糠窖栽~典,既保存了漢代許多方言俗語,也保存了漢代共同語詞匯,還保存了一些方音材料,為人們研究漢代詞匯和語音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三)《釋名》,東漢末劉熙著。劉熙在《釋名?序》中闡述了自己寫作此書的目的:“夫名之于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喪紀,下及民庶應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比珪舶司矶咂?,即釋天、釋地、釋山、釋水、釋丘、釋道、釋州國、釋形體、釋姿容、釋長幼、釋親屬、釋言語、釋飲食、釋采帛、釋首飾、釋衣服、釋宮室、釋床帳、釋書契、釋典義、釋用器、釋樂器、釋兵、釋車、釋船、釋疾病、釋喪制等?!夺屆肥且蕴角笫挛锩摹八灾狻睘樽谥?,是一部專門解釋詞的語源義和同源關系的詞典,為我國第一部詞源詞典;在釋義方式方面以聲訓為主。在訓詁方法方面,《釋名》大量地運用聲訓的方法來解釋詞義,探索語源。例如:《釋名·釋天》:“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月,闕也,滿則闕也?!薄夺屆め尩亍罚骸巴?,吐也,吐生萬物也。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滿其中也?!薄夺屆め屗罚骸按?,穿也,川地而流也。山夾水曰澗。澗,間也,言在兩山之間也?!薄夺屆め屩輫罚骸皼?/p>
州
,西
方
所
在
寒
涼
也?!薄夺屆め屪巳荨罚骸柏?/p>
,背
也,
置
項
背
也?!薄夺屆め屟哉Z》:“銘
,名
也
。記
名
其
功
也?!薄夺屆め屖罪棥罚骸扮R,景也,言有光景也?!薄夺屆め屢路罚骸邦I
,頸
也,
以
壅
頸
也
?!薄夺屆め尲膊 罚骸懊?,茫也,
茫
茫
無
所
見
也?!薄夺屆め屗罚骸昂?,晦也,主承穢濁,其色黑而晦也?!薄夺屆め屝误w》“:肉,柔也?!薄夺屆め屔健罚骸吧戒J而高曰喬,形似橋也?!崩枨яx先生認為:“《釋名》的宗旨是要探求事物命名的由來,它大量地運用聲訓的方式來解釋詞義,揭示語源,這就有力地證明音義關系除了荀子所說的‘約定俗成’之外,也存在著‘聲義同源’的一面,從而為漢語語言學研究開辟了新的天地,對后世的‘右文說’以及‘因聲求義’的理論,都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它提供的語音資料,對研究漢代的語音和方言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盵3]
(四)《說文解字》,東漢許慎著?!墩f文解字》是我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說解字義、分析字形、標明音讀的字典,第一部杰出的文字學專著?!墩f文解字》大徐本全書分15卷,其中1~14卷為正文,第15卷為序目。每卷分上下。共收字9353個,重文1163個,總計收字10516個。例如:《說文解字》:“刀,兵也。象形?!薄墩f文解字》:“本,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薄墩f文解字》:“喪,亡也。從哭從亡,會意?!薄墩f文解字》:“丕,大也。從一,不聲?!薄墩f文解字》:“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薄墩f文解字》:“帳,張也。從巾,長聲?!?/p>
作為文字學專著,《說文解字》把所收9353字按漢字的形體和偏旁結構分列540部,首創(chuàng)了部首編排法;作為訓詁學專著,《說文解字》以解釋詞的本義為主,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詞義訓詁的問題;作為字典,《說文解字》除了說解字義和分析字形之外,還標明字的音讀。它以形聲字的聲符表示該字的讀音,有時用“讀若”、“讀如”、“讀若某同”、“讀與某同”等術語來給某個字注音(讀若法所擬的是漢代人的讀音),這就保存了先秦和漢代的語音資料,為古音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4]第三節(jié)沿襲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訓詁郭在貽先生認為:“魏晉南北朝迄隋唐時期,訓詁學表面看起來似乎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也找不出許慎和鄭玄那樣杰出的訓詁學大師,但在這個時期的訓詁還是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最突出的表現(xiàn)在訓詁學研究領域有所擴展,訓詁學開始擺脫經(jīng)學的束縛,而為一切古文獻服務?!盵5]這個時期訓詁特點主要有三個:一是擴大了訓詁范圍,二是出現(xiàn)了義疏與集解等新的注釋體式,三是涌現(xiàn)了一批訓詁新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隨文釋義的注本主要有:(吳)韋昭《國語注》,(魏)何晏《論語集解》,(魏)王弼《老子注》,王弼、韓康伯《周易注》,曹操,《孫子兵法注》,(晉)郭璞《山海經(jīng)注》,(晉)杜預《春秋經(jīng)傳集解》,(晉)范寧《春秋榖梁傳集解》,(晉)郭象《莊子注》,(宋)裴骃《史記集解》,(宋)裴松之《三國志注》,(梁)皇侃《論語義疏》,(梁)劉孝標《世說新語注》,(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等。隋唐五代時期的隨文釋義注本主要有: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孔穎達《周易正義》、《尚書正義》、《詩經(jīng)正義》、《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賈公彥《周禮疏》、《儀禮疏》,徐彥《春秋公羊傳疏》,楊士勛《春秋榖梁傳疏》,李鼎祚《周易集解》,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顏師古《漢書注》,李賢《后漢書注》,楊倞《荀子注》,成玄英《南華真經(jīng)注疏》,李善《文選注》,呂向等《五臣注文選》,尹知章《管子注》等。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的通釋語義的專著主要有:三國(魏)張揖的《廣雅》、(晉)呂忱的《字林》、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它們都是十分重要辭書類的訓詁專書。這一時期匯集群書音義的專書,最著名為唐初陸德明的《經(jīng)典釋文》,這部書的編纂目的,主要在于考證字音,但也兼及字義的解釋。這一時期匯集佛經(jīng)音義的專書,以釋玄應和釋慧琳編纂的兩種《一切經(jīng)音義》為代表,今天我們研究六朝隋唐的俗詞,這部書有極大的利用價值。第四節(jié)變革時期——宋代的訓詁
周大璞等先生認為:宋代訓詁“理學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注疏由樸學變成宣傳理學的工具?!?/p>
[6]宋人治經(jīng)側重于從儒家經(jīng)典中闡發(fā)微言大義,大談性理,形成了“性命義理”之學。注釋經(jīng)典幾乎成了訓釋者用來闡發(fā)自己的哲學思想、政治學說與價值取向的手段,以符合自己所處時代的社會政治需要。如宋代理學大師陸九淵曾說:“學茍知本,《六經(jīng)》皆我注腳?!彼未韺W家提倡創(chuàng)新,長于說理。他們對前代經(jīng)書故訓大興疑古之風,在疑古之時也不乏創(chuàng)見,并且開始利用金石學的成果來注釋古書,此外創(chuàng)立“右文說”為研究語音與語義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線索,對語法也有進一步的認識。因此宋代訓詁處于重大變革時期。我們先對《夢溪筆談》語言研究做些介紹,來看看宋代訓詁學研究的主要貢獻。在《夢溪筆談》600多條筆記中,有關語言學的就有40多條,涉及到文字、音韻、語匯、訓詁、語法、修辭等各個方面,特別是訓詁學方法論和語言研究方法論非常值得借鑒。一、變換分析法(一)句式變換“變換,指的是一種語法結構形式替代另一種語法結構形式,而基本語義保持不變,或者說,同一語義可以用不同的語法結構形式來表示?!保ㄌ柒暶鳌豆艥h語語法研究中的“變換”問題》《中國語文》1995年第3期)雖然變換理論是二十世紀初以來在西方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但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才廣泛運用變換分析的方法。有趣的是十一世紀末的中國科學家沈括已經(jīng)在不經(jīng)意中成功地運用變換分析方法了。往歲士人,多尚對偶為文,穆修、張景輩始為平文,當時謂之古文。穆、張嘗同造朝,待旦于東華門外,方論文次,適見有奔馬踐死一犬,二人各記其事,以較工拙。穆修曰:“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睆埦霸唬骸坝腥辣捡R之下?!睍r文體新變,二人之語皆拙澀,當時已謂之工,傳之至今。(卷十四,藝文一)初看一下,沈括在這條筆記中只是比較同敘一事而工拙不同的文句,但仔細揣摩,不難發(fā)現(xiàn)沈括已把注意力集中到三個同義句式上,它們實際上是用不同的語法結構形式來表示同一語義。我們試著分析三個句子的變換過程:初看一下,沈括在這條筆記中只是比較同敘一事而工拙不同的文句,但仔細揣摩,不難發(fā)現(xiàn)沈括已把注意力集中到三個同義句式上,它們實際上是用不同的語法結構形式來表示同一語義。我們試著分析三個句子的變換過程:(1)有奔馬踐死一犬。(2)有犬死奔馬之下。(3)(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句(1)、句(2)之間屬于單一變換,是由一個句式到另一句式的互相變換。兩個句式所含詞類相同,相同詞類構成的相關句式又是同一句型的不同變體,變換關系存在于同一句型的各個變體中,動詞不作為變換項。以上三句中有名詞“奔馬(N1)”、名詞“黃犬(N2)”作為變換項,動詞“(踐)死”不作為變換項。N1和N2互為變換,構成(1)、(2)兩句。句(1)、句(2)與句(3)屬于綜合變換,由兩個以上的句式到一個句的變換。其變換過程為:有奔馬踐死一犬+有犬死奔馬之下——有黃犬遇蹄而斃。(二)虛詞變換如果說沈括運用變換分析法研究句式還處于不自覺狀況,那么運用變換分析法研究虛詞已是相當自覺了。人語言中有“不”字可否世間事,未嘗離口也,而字書中須讀作“否”音也。若謂古今音不同,如云“不可”,豈可謂之“否可”;“不然”豈可謂之“否然”;古人云“否,不然也”,豈可曰“否,否然也”。古人言音,決非如此,止是字書謬誤耳。若讀《莊子》“不可乎不可”須云:“否可”;讀《詩》須云“曷否肅雍”、“胡否飲焉”,如此全不近人情。(《補筆談》卷一)“不”、“否”雖同是表示可否之詞,但用法上有差別。沈括在說明差別時,運用了變換分析的方法,用“否”來替換不同語境中的“不”,因其不合乎人們自覺遵守的語言組合習慣,都無法替換之,這正是作者所言的“全不近人情”。沈括不僅僅從詞義本身出發(fā)來說明其不同之處,而且從語境角度來說明二者用法上的區(qū)別,這種變換方法的運用無疑是具有超前意識的。吳辛丑先生在《簡帛典籍異文與變換分析法的運用》(《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一文中,列舉了這樣一組例子:①[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帛書《老子》甲本)②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帛書《老子》乙本)③成功不名有。(《老子》王弼注本)通過變換分析指出“這種情形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弗’字的用法,過去那種認為‘弗’字后面的動詞不帶賓語的看法應該得到修正?!边@種研究方法與沈括如出一轍,可見沈括早在九百年前已經(jīng)相當成功運用變換分析法了。二、比較研究法(一)古音與今音比較沈括研究語音具有歷史發(fā)展的觀點,往往通過古音與今音的比較研究,揭示古今語音的演變規(guī)律。如:《唐六典》述五行,有“祿”、“命”、“驛馬”、“湴河”之目,人多不曉“湴河”之義。予在鄜延,見安南行營諸將閱兵馬籍,有稱“過范河損失”。問其何謂“范河”,乃越人謂“淖沙”為“范河”,北人謂之“活沙”。予嘗過無定河,度活沙,人馬履之,百步之外皆動,澒?jié)谷蝗缛?/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個人房產(chǎn)買賣合同協(xié)議書3篇
- 2025年度個人貨車租賃與物流配送綜合服務合同3篇
- 2025版商業(yè)建筑門窗安裝與安全性能檢測合同3篇
- 2025-2030全球異溴丙烷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國2,3,4-三氯硝基苯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版?zhèn)€人房屋裝修安全責任與施工監(jiān)理協(xié)議
- 商鋪租賃合同轉讓協(xié)議范文
- 現(xiàn)代醫(yī)療體系中的病患支持服務模式
- 跨領域合作項目的挑戰(zhàn)與應對策略
- 二零二五年度離婚財產(chǎn)分割與子女生活技能培訓合同2篇
- 船員外包服務投標方案
- 沉積相及微相劃分教學課件
- 鉗工考試題及參考答案
- 移動商務內(nèi)容運營(吳洪貴)任務五 引發(fā)用戶共鳴外部條件的把控
- 工程造價專業(yè)職業(yè)能力分析
- 醫(yī)藥高等數(shù)學知到章節(jié)答案智慧樹2023年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 沖渣池施工方案
- 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 單詞默寫表 漢譯英
- 學校網(wǎng)絡信息安全管理辦法
- 中國古代文學史 馬工程課件(下)21第九編晚清文學 緒論
- 2023年鐵嶺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語文)試題庫含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