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民族知識競賽復習資料_第1頁
少數(shù)民族知識競賽復習資料_第2頁
少數(shù)民族知識競賽復習資料_第3頁
少數(shù)民族知識競賽復習資料_第4頁
少數(shù)民族知識競賽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其余分布在盈江、龍陵等縣。人口2770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50年,阿昌族人民獲解放。1952年在隴川縣戶撒地區(qū)成立了阿昌族自治縣(區(qū)級),1953年、1954年又先后在潞西縣江東區(qū)高粳田鄉(xiāng)、梁河縣遮島區(qū)的丙介鄉(xiāng)和關璋鄉(xiāng)成立了三新阿昌族民族鄉(xiāng)。據(jù)元代史書記載,阿昌族是金齒區(qū)域的8種民族之一,明、清史書多寫為“峨昌”或“蛾昌”。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后統(tǒng)稱為阿昌族。阿昌族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有梁河、戶撒兩種方言。由于長期和漢、傣族雜居,大多數(shù)阿昌族人兼通漢語和傣語,使用漢文。有豐富的口頭文學。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zhì)量好,梁河地區(qū)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數(shù)百年來,阿昌族制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于世。解放前,阿昌族已進入封建地主經(jīng)濟階段,土地私有,可以自由出租和買賣。1955年秋開始,黨在阿昌族地區(qū)開展了和平協(xié)商土改,廢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和領主、地主的剝削,其經(jīng)濟、文化、教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阿昌族主要節(jié)日有會街節(jié)、窩羅節(jié)、潑水節(jié)等。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nèi)。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及四川涼山州。人口159.48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jù)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云》等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白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chǎn)。自治州大理已發(fā)展成為滇西重要的輕工業(yè)城市。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jié)日,現(xiàn)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jié)”。另外還有“火把節(jié)”(又稱星回節(jié))等民族節(jié)日。禮儀主要有: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講究的茶禮,即斟茶三道:第一道為純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紅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幾?;ń?。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進餐時,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并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節(jié)慶、禮儀、祭祀食俗每逢節(jié)日,除必備節(jié)日食品之外,還要進行拜佛、祭天和敬祖等祭祀活動。年節(jié)最為隆重。自臘月起家家都要置辦年貨、殺豬、磨豆腐、舂餌塊和糯米粉。除夕時,各家主事人都要帶著飯菜、茶酒用托盤順著天地、大門、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順八進行祭拜。然后全家人吃團圓飯。隆重的團圓飯在餐桌中央擺一個大的銅火鍋,必上豬頭肉,周圍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肴。如:藕有眼寓意開竅通暢;蒜苗白語意“順”寓意萬事通順;燒魚寓意富富有余等。大年初一早晨要煮湯圓,有的做面條,都寓意團圓、和順、益壽等美好的祝愿。從初一到初五,每天吃什么都有一定的規(guī)范。居住在碧江的白族,過年的方式與其他地區(qū)不同,在碧江的白族把一年分成十三個月,年節(jié)則在13月的下旬屬豬或?qū)偕呷者M行。除夕晚全家都要先祭樹神,而后全村要一起聚餐。在其他一些節(jié)日里,除要殺豬或宰羊置辦酒席外,還要有應時的食品。如三月街要有各種蒸糕、涼粉;清明節(jié)要涼拌什錦;端午節(jié)包粽子,喝雄黃酒;栽秧會吃栽秧肉、炒蠶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節(jié)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秋節(jié)吃白餅、酥餅;嘗新節(jié)吃摻新米飯等。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制作“魚羹”;婚后第一個中秋節(jié)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現(xiàn)新娘的烹調(diào)技藝?;槎Y期間講究先上茶點,后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無論平時或節(jié)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連斟三道,稱三道茶。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白族的節(jié)日保安族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shù)鼗刈迓酝?,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jù)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內(nèi)大河家、列集一帶。人口1.2萬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保安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通用漢文。保安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商業(yè)在保安人的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有百年歷史的大河家集市盛況空前,成為連接青海、甘肅等地的物資集散中心。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chǎn)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三十多個品種,暢銷西北各地,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還保存了一些與蒙古族相似的游牧民族的習慣,如喜愛摔跤、善騎射等。保安族以米面為主,吃牛羊肉,忌吃豬、馬、驢、狗和一切兇獸猛禽肉。保安人婚禮一般都選擇在伊斯蘭教歷的“主麻日”(每周星期五)舉行,到女家舉行婚禮。每年有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和圣紀節(jié)等宗教節(jié)日。布朗族人口為82280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布朗族人使用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布朗語支。有布朗、阿爾佤2個方言。部分布朗族人會講傣語、佤語或漢語。布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布朗人會漢文、傣文。過去大部分布朗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布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相傳是中國古代濮、蒲和樸的后代。唐朝時稱為“樸子蠻”,元、明、清時稱為“蒲蠻”。部分人自稱為“布朗”,部分人自稱為“阿瓦”、“伊瓦”、“翁拱”等,漢族和傣族人稱之為“濮滿”、“蒲滿”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的意愿,統(tǒng)稱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還保留著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殘余;在平壩地區(qū)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比較快的漢族、傣族人的影響,己進入封建地主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區(qū)氣候溫和,物產(chǎn)豐富。他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善種植茶樹,是著名的普洱茶的產(chǎn)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實行母子連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線命名,將母親的名子連在孩子的名子之后。神龕和家神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任何人都不得靠在旁邊,否則認為得罪祖先,會給家庭帶來不幸。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shù)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jīng)過協(xié)商,正式統(tǒng)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貴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區(qū)。著名的旅游勝地“黃果樹瀑布”是在布依族聚集地。人口二百五十四萬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布依族是中國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過去沒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漢文,1956年人民政府為布依族創(chuàng)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和詩歌等。傳統(tǒng)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糖包舞》等。傳統(tǒng)樂器有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布依族以農(nóng)業(yè)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男子喜穿對襟短衣、長褲、包頭巾,婦女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zhì)手鐲、耳環(huán)、項圈等首飾。由農(nóng)家自已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近年來,專門生產(chǎn)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yè)相繼建立,產(chǎn)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蠟染布歷史悠久、圖案美觀,是享譽國內(nèi)外的工藝品和收藏品。蠟染布是布依族的智慧結(jié)晶。布依族喜歡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幾戶或幾十戶為一寨,也有上百戶至幾百戶的。住房有“干欄”式樓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傳統(tǒng)節(jié)日除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jié)”等,最隆重的節(jié)日是農(nóng)歷“六月六”。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葷菜中,狗肉、狗灌腸和牛肉湯鍋為上肴。在宰豬時布依族習慣在血盆中先放一些鹽,然后與豬血一起攪動,凝固后把蔥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燒湯,與豬血一起煮,稱為“活血”,作為待客的最好菜肴。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朝鮮族人口為1920597人。朝鮮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在黑龍江省、遼寧省,還有些散居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區(qū)。絕大多數(shù)朝鮮族人使用朝鮮語和朝鮮文。朝鮮語屬阿爾泰語系(尚未有定論),有6種方言。朝鮮文是朝鮮李朝世宗主持下,于1444年創(chuàng)制的拼音文字。朝鮮族人信教的人很少,只有極少數(shù)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或天主教。朝鮮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文化水平較高、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人民物質(zhì)生活較好的一個民族。在我國的朝鮮族人,主要是19世紀中葉由朝鮮半島陸續(xù)遷入的。1910年,日本帝國吞并朝鮮后,不堪忍受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就已達36萬多人。他們在我國東北地區(qū)定居下來后,逐漸發(fā)展成為當代中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朝鮮族以擅長在寒冷的北方種植水稻著稱,生產(chǎn)的大米潔白、油性大,營養(yǎng)豐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被稱譽為“北方水稻之鄉(xiāng)”。長白山林區(qū)的特產(chǎn)人參、貂皮、鹿茸角,被譽為“東北三寶”。敬老愛幼是朝鮮族人的美德。朝鮮族十分注重禮節(jié),講究禮貌,素有“禮儀之族”之稱。朝鮮族的禮貌道德,以尊老敬客、孝敬父母、尊敬老師、互助禮讓為主要內(nèi)容,約束著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表現(xiàn)在說話有言禮、走路有路禮、吃飯有餐禮、待客有賓禮等。講話時晚輩對長輩必用敬語,凡對于比自己年齡稍大一些的熟人也要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見面也用敬語,以示文雅、有禮。對于賓客,即使比自己年齡小幾歲,也一般都用敬語相待。一是三餐,先給老人和長輩盛飯上菜,并給老人和賓客設單人桌,媳婦或兒女雙手恭敬地把飯菜端到老人面前,等老人、長輩舉匙后全家才能就餐。吃飯時,匙要放在湯碗里,若把匙子放在桌上,便是失禮。節(jié)日飲食多與鄰居分嘗。飲酒、吸煙父子不同席,晚輩不在長輩面前喝酒、吸煙,無法回避時,年輕人背席而飲,以示尊敬。酒席上,一般以年齡大小依次入座和舉杯。路上,遇見老人,必須恭順地敬禮、問安,并且讓路以至目送。一到節(jié)日,老人、父母和老師更是享受尊待,晚輩、兒女和學生們帶上好吃或好用的東西到長者、父母和老師家里慶節(jié)祝福。朝鮮族很重視老人的六十花甲、七十晉甲和小孩周歲生日。老人過六十壽辰時,子女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子孫、親戚歡聚一堂,為老人大罷花甲宴席,共同慶賀祝壽,隨之歌舞吹彈,盡情讓老人享受晚年的天倫之樂。近些年,朝鮮族音樂家還根據(jù)這一傳統(tǒng)活動,譜寫了一首《媽媽,祝您長壽》的歌曲,成為過花甲時的主旋律。朝鮮族有許多獨特風味的食品,但呼倫貝爾的朝鮮族,主食以自產(chǎn)的大米、小米為主,也喜食黃米、高粱米、玉米、江米(糯米)等,喜歡用生菜、山菜、白菜葉等包飯團吃,喜食江米打糕、艾葉糕、大米面發(fā)糕、蒸糕。冷面、熱面和拌面,拌和肉湯加胡椒、辣椒面等作料,為風味獨特的面食。朝鮮辣白菜(也叫泡菜),遠近聞名,是各族人民都喜歡食用的小菜。還喜食辣椒和狗肉。有喝大麥水的習慣。朝鮮族是一個文化水平很高的民族,他們能歌善舞,能詩會畫,民族文化藝術絢麗多彩,而且是一個保存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比較完整的民族。蕩秋千是朝鮮族婦女最喜愛的體育運動之一朝鮮族自古就喜歡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民族”的美稱。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樂器有伽耶琴、長鼓、手鼓、筒簫等。伽耶琴是一種弦樂器,有12根弦,演奏時一端傾斜著他,一端置膝上,左手按弦,右手取音,常用于獨奏和歌曲伴奏。長鼓是朝鮮族最古老的打擊樂器,鼓腰細小,兩端粗空,鼓面蒙皮,演奏時,將鼓掛胸前或置一木架上,左手拍鼓,右手執(zhí)竹槌敲擊,常用于伴奏歌唱和舞蹈。傣族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縣。人口102.5萬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漢代稱“滇越”、“撣”,唐、宋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清則稱作“白夷”、“擺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通常人們把內(nèi)地和邊疆的傣族分別稱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漢族,吸收漢文化較多,稱為漢傣,訛傳為“旱傣”,保持民族特點較多的西雙版納、孟連、瑞麗等地傣族稱為“水傣”。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繃”等。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F(xiàn)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尤以傣歷、傣醫(y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傣歷年為陽歷年,而月為陰歷月,一年分寒、熱、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xiàn)仍通用于泰緬等地。傣醫(yī)和蒙、藏、維一起,成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四大民族醫(yī)藥體系。傣族地區(qū)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阿鑾的故事》等。傣劇有100多年歷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傣族地區(qū)的西雙版納橡膠增產(chǎn)顯著,“普洱茶”馳名中外,地方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很快,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等廠礦企業(yè)。傣族的重大節(jié)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和開門節(jié)?!皾娝?jié)”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jié)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周總理還曾參加過這個活動。傣族地區(qū)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制作各種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jīng)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里,回家后入鍋焙干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yī)療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jīng)常食用的是一種筑巢于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qū)走,然后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凈曬干,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純正,清潔衛(wèi)生。節(jié)慶、禮儀、祭祀食俗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jié)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jié)是最盛大的節(jié)日,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jié)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糍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后蘸蜂蜜吃。粑絲是用水把米粉攪成顆粒,蒸熟后舂成團,搟成薄而大的圓餅,冷后疊成疊,食時燙軟入碗,撒各種調(diào)料。潑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團,包紅糖蒸熟,再裹上一層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葉包好可作待客點心。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節(jié)日還有關門節(jié)(傣歷7月15日)、開門節(jié)(傣歷12月15日),均為小乘佛教節(jié)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內(nèi)容與活動大體與當?shù)貪h族一樣,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干巴、腌蛋、干黃鱔等。傣族的節(jié)日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xiāng)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的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俺孕【啤敝v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婚禮之日雙方家里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檠鐣r,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后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于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后自然脫落,象征愛情像鐵一樣堅實。元江大平鄉(xiāng)新娘過門后要與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個雞蛋拌的糯米飯,并喝兩杯酒;元江江邊的傣族新娘過門,由男方分給每個送親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個、酥肉4塊,然后方可吃正餐。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qū),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傣族風味涼、熱腌菜都有典型菜肴和小吃。如:椰子砂鍋雞、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燒魚、腌牛頭等。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少數(shù)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在浴血奮戰(zhàn)了半個世紀之后,離開了世居的黑龍江北岸,南遷到大興安嶺、嫩江流域。人口12.14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達斡爾族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受清朝滿族文化影響,通用滿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漢文,也有人兼用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文。信仰薩滿教,少數(shù)人信仰喇嘛教。達斡爾族以狩獵和農(nóng)業(yè)為主,漁業(yè)也比較發(fā)達。節(jié)慶、禮儀、祭祀食俗達斡爾族稱春節(jié)為“阿涅”,也把春節(jié)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jié)日。過年之前家家都要進行充分準備,殺年豬,打年糕。殺豬后按不同部位切下帶骨肉分等級為尻背骨、肩胛骨、胯骨、橈骨、肋骨等作成手把肉,在節(jié)日或婚喪宴席上,按賓客尊貴和長幼供之享用。年三十用各種雜物碼起一個垛,晚上點燃,老年人要把大塊肉和餃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興旺,年三十吃餃子有的要在一個餃子里放上白線,意味著吃到這只餃子的人可長壽兩百歲;有的在一個餃子里放上銅錢,吃到的人意味著今后不缺錢花。初一開始拜年,拜年的人一進門就要打開主人家的鍋,搶吃年糕,表示親密無間,然后吃豬壽子、手把肉,婦女之間要互相贈禮品,有煙葉、奶皮、糕點和凍肉,春節(jié)一直過到正月十六。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特別是青年人之間要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達斡爾族過中秋節(jié)要做月餅,即在白面里夾上黃油、白糖、山丁子粉和窩瓜籽,然后把面放入刻有花紋的方、圓形木制模子里壓成月餅,烙熟或烤熟做為節(jié)日點心。男女青年訂婚后,男方要送馬、牛、羊和酒,稱為“大禮”。這一天姑娘要躲起來,不見未婚夫?;槎Y前一個月,男方還要送一次小禮,禮品主要是衣、物,這時未婚夫婦才可以見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掛面。結(jié)婚要置辦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須豐盛,特別是在迎親時,如果沿途碰見行人,不論是否相識,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點心。結(jié)婚儀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德昂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正式改名為德昂族?!氨例垺笔撬Q,非本民族的自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巖”。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xiàn)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聚居于云南省潞西縣三臺山和鎮(zhèn)康縣軍弄等地,散居在德宏、保山、臨滄和思茅地區(qū)。人口1546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德昂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語言、文字: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德昂族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節(jié)慶:德昂族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開門節(jié)、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種茶歷史悠久,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外出必須砍一段楠竹,削個斜口,放入茶葉注入泉水,用火燒開飲用,別具香味。德昂族也飲酸茶,又稱濕茶,古稱谷茶或沽茶。制酸茶時在茶葉中加少許檳榔,放入大竹筒中壓實,密封筒口,存放一至兩個月發(fā)酵后取出,入嘴細嚼,味酸澀,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俄羅斯族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后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shù)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tǒng)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烏魯木齊等地,內(nèi)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人口1.35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比1982年(2917人)增加了三點六倍。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lián)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使用俄羅斯語和俄文,也用漢、維、哈文。俄羅斯語屬印歐語系。俄羅斯人除從事農(nóng)、牧業(yè),經(jīng)營園藝,飼養(yǎng)家畜及養(yǎng)蜂等外,還從事各種修理業(yè)、運輸業(yè)和手工業(yè)。他們在生產(chǎn)技術及經(jīng)濟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有較高的水平。日常食俗俄羅斯族的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面包,副食多為俄式熱菜。常吃包子、餃子、各式面條和抓飯。喜歡吃黃瓜、西紅柿等生菜,還常吃用青西紅柿、胡蘿卜、黃瓜、圓白菜腌成的酸菜。愛喝加有牛肉和土豆的各種菜湯、白酒(沃得卡)和自己釀制的醇香甜美的啤酒(比沃)。節(jié)慶、禮儀食俗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尤其以過“復活節(jié)”最為隆重。過節(jié)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過節(jié)這天,每家除準備豐富多彩的“比切尼”(糕點)之外,還要準備煮熟的彩蛋,即將煮熟的雞蛋涂上紅、黃、藍、咖啡、綠、紫等色彩。進門的客人首先要和主人互相祝賀節(jié)日,接著主人給客人遞過一個彩色雞蛋,表示慶賀。主人和客人還可以一起玩碰雞蛋的游式??腿巳胱螅魅艘贸鲐S盛的食品和飲料招待客人,其中有一種高30多厘米、直徑20多厘米的圓型塔式面包,稱為“古力察”。這種面包是由糖、油、雞蛋和牛奶等原料制成,表面涂有晶瑩的糖粒和彩色的奶油,不僅顏色悅目,而且松軟可口,招待客人時,一般要把它切成片后食用。侗族侗族來源于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后,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F(xiàn)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人口251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有自已的語言,有南北二種方言,侗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族人多通漢語。原無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侗族還有自已的民間戲曲——侗戲。它是由敘事說唱發(fā)展起來的。侗族民歌尤以比喻見長。簫笛是他們的樂器。侗族還以建筑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jié)構建筑吸收了中國古代亭臺、樓閣建筑的部分精髓。侗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營林木。以生產(chǎn)魚粳稻為主,善用稻田養(yǎng)魚。林業(yè)以產(chǎn)杉木著稱。日常食俗大部分地區(qū)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饑,故常稱“吃油茶”。四餐之中中間兩餐為正餐,以米飯為主食,一般在平壩地區(qū)的侗族吃魚米飯,山區(qū)的侗族喜食糯米。糯米性粘,多用來做成粽子、糍粑、糯米飯團。既能抗餓,又便于攜帶,而且不易變餿,倍受侗族喜愛。侗族地區(qū)的糯米很多,有紅糯、黑糯、白糯、長須糯、禿殼糯、旱地糯和香米糯等7、8種,其中香米糯有糯米王之稱,有“一家蒸飯,全寨飄香”之譽。侗族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黃瓜、酸羅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為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腌酸菜始于宋代,歷史上有“南人以老魚為鮓,有十年不壞者”的記載。制作酸菜有壇制和筒制兩種,壇制是指將淘米水裝入壇內(nèi),置于火塘邊加溫,使其發(fā)酵,制成酸湯,然后用酸湯煮魚蝦、蔬菜,做為日常最常見的菜肴。民間經(jīng)常食用的蝦醬也多以壇制作。制作蝦醬時,先將生蝦與辣椒面拌合,搗碎,再加粥、豆粉、牛姜末、桂皮和鹽,攪勻入壇,發(fā)酵后即可食用。食用時再以油煎炒,其味鮮酸酥辣,最能開胃佐飯。腌魚、腌豬排、牛排及腌雞鴨則以筒制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兩種。腌魚腌漬時間越長,其味越醇。制作腌魚以入冬最佳,其時草魚入冬寒后,處于半休眠狀,不再吃食,腹內(nèi)糞便較少,肌厚肉緊,最適合腌制酸魚。魚蝦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鮮食。特別是在每年放塘時,魚蝦較多,常用草魚做魚羹(侗語更壩)。制作魚羹時,去魚內(nèi)臟,用茶油煎炒,然后對入適量的清水煮沸,加糯米粉,熬成粥狀時,加鹽,即可食用。置辦酒宴時,以鮮炒鯉魚、鯽魚為貴。侗族地區(qū)還有以稻田養(yǎng)魚之習,每年栽秧后,便把魚苗放入稻由,秋收季節(jié)稻谷金黃,魚苗已長成大魚,屆時一面收稻,一面捕;并當即在田邊燒起篝火,將捉到的魚部洗去鱗,用樹枝或竹棍穿起,放在炭火上炙烤,直到色黃飄香,用手撕著魚片,蘸鹽和辣椒食用,不僅鮮香可口,而且別具情趣。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制的米酒,度數(shù)不高,淡而醇香。新婚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十月的第一個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節(jié)”,常有數(shù)十對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成親,也即今天的“集體婚禮”。貴州劍河縣小廣、化敖等地還保留此風俗。架橋節(jié):相傳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橋發(fā)子發(fā)孫,架橋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把這一天定為架橋節(jié)。樂器木質(zhì)的有琵琶、牛腿琴、胡琴等;竹制的有簫、笛、蘆笙等。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tǒng)的樂器之一。玉屏簫共有18個品種,23個規(guī)格,各有名稱指代。玉屏簫、笛于1896年參加了倫敦賽會,1913年參加了巴拿馬賽會,先后獲得了金質(zhì)和銀質(zhì)獎章。蘆笙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吹出的聲調(diào)音量各有不同。侗族鼓樓侗族,有南、北部兩種方言。南部方言的侗族,最喜愛在寨中修建鼓樓。即木樓上放有一面“樺皮鼓”或“牛皮鼓”。鼓樓是侗寨的重要標志和侗家人議事的場所侗族多聚族而居。一個村寨有一個至幾個大姓,大寨有五、六百戶。村莊依山傍水,房屋“干欄”為主,樓下安放石碓、農(nóng)具、雜物以及喂養(yǎng)牲畜;樓上住人,中為廳堂,兩邊為火塘,是炊煮和取暖的地方,兩頭為臥室;三樓為臥室和糧倉。鼓樓是侗族一村寨或一族姓的櫝志,也是以、中心。風雨橋是侗寨外面為過河而建筑的橋梁,造型別致。涼亭、石板道、寨門、水井亭、“干欄”、鼓樓、風雨橋等吉,構成了侗族村寨的特色。侗族組織為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嚴格實行族外婚。青年男女婚前戀愛自由,結(jié)婚時也須征求父母的同意。過去姑表婚盛行,解放后已基本消失了。侗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有大歌、雙歌、耶歌、琵琶歌等等。舞蹈有笙舞、踩堂舞、春牛舞和瓠頸龍燈舞等。侗族民間文學豐富多彩,詩歌有敘事歌、抒情歌、禮俗歌和款詞等,其中以《姜良姜妹》、《金銀王之歌》、《珠郎娘美》等最為出名。被人們稱譽為“詩歌的海洋”的民族。故事傳說也很豐富。侗劇已一百多年歷史,很受群眾喜愛。在建筑藝術和工藝美術方面,除上述風雨橋、鼓樓聞名全國之外,侗錦、刺繡、銀飾、侗布和竹藤編織等,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侗族人民富于革命的光榮傳統(tǒng)。吳勉領導的黔、桂、湘三省侗族人民的反壓迫斗爭,以及在第一次、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都有侗族的優(yōu)秀兒女流血犧牲,為全國的解放事業(yè)作出了貢獻。1952年成立了三江侗族自治縣,分布在其他地區(qū)的侗族人民,也同樣享受到當家作主的權利。在廣西整個侗族地區(qū)、交通、教育、文化、衛(wèi)生等各項事業(yè),都取得了迅速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普遍地得到了改善,到處呈現(xiàn)了欣欣向榮的景象。獨龍族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后根據(jù)本民族的愿望,正名為獨龍族?,F(xiàn)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貢山獨龍河谷。人口5800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比新中國誕生時增加了三千多人。由于環(huán)境極為封閉,又遠離內(nèi)地,直到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于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人們以種植、狩獵和采集為主,身披自已紡線編織的麻布,有少數(shù)人則用樹葉、獸皮遮蓋。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他們重信義,遵諾言,有著優(yōu)良樸素的道德觀念"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他們的傳統(tǒng)美德.獨龍語與貴山怒族語言基本相通,獨龍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節(jié)慶、禮儀食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既使是唯一的年節(jié)(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lián)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于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jié)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通常為期二天或四、五天。年節(jié)期間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是“剽牛祭天”。剽牛時先由年節(jié)主持人將牛拴在木樁上,然后由年輕女子在牛背上披蓋麻布毯,給牛角是掛珠鏈,擺好祭品,點燃松明和松樹毛(松葉),最后由一名父母雙全的青年男子,用鋒利的竹矛將牛刺死,然后就地將牛肉切割,當即用大鍋煮食。節(jié)日期間所有的獨龍族都要以家族為單位,互相問候,共同祝賀。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為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后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腿诉M入寨門后,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并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后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后將酒碗拋在廣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有的寨子在宴請的第二天,還要舉行射獵慶典,并用蕎麥面拌蜂蜜捏出各種動物的頭,在日出時供奉在屋后的坡地上,然后青壯年射手持弓箭射事先擺好的靶子,最后把用蕎面制作的祭品分送給圍觀的人?;檠鐣r獨龍族多以殺豬、殺雞置酒待客。婚后每當婦女生一個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頭?;蛞患渌麞|西如鐵鍋、一把刀等表示感謝。獨龍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酒相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凡建屋蓋房,婚喪嫁娶,都要主動相助,遇獵物或殺豬宰牛,都要邀請遠親近鄰聚餐,并在聚餐結(jié)束后主動饋贈禮品。典型食品主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主要分布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人口6900余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鄂倫春族的族名始見于清初。“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但無文字。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解放前,鄂倫春族還處于原始社會,社會內(nèi)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chǎn)以集體狩獵為主,采集和捕魚為輔。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nóng)耕和工業(yè)。鄂倫春地區(qū)還成為中國重要森林工業(yè)基地。鄂倫春族的手工業(yè)也比較發(fā)達,主要有皮毛制品和樺皮制品。過去,在飲食上,民間有許多禁忌。如:在吃熊肉時要學烏鴉叫,意思是告訴山里的熊是烏鴉在吃熊肉。夫妻之間一方死后,另一方三年之內(nèi)不能吃獸頭和內(nèi)臟。有的地方還禁止婦女吃熊肉,產(chǎn)期婦女不準吃獸頭和獸心臟等。如今這些禁忌均已改變。鄂溫克族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人口26315人(1994年)。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鄂溫克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nóng)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的口頭創(chuàng)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于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套馬是鄂溫克族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余從事農(nóng)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除春節(jié)等節(jié)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jié)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nóng)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調(diào)魯節(jié)”。米調(diào)魯是歡慶豐收之意。仡佬族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shù)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人口437997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仡佬語屬漢藏語系。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進行交際的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仡佬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手工打鐵業(yè)比較發(fā)達,因此,史書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稱為“打鐵仡佬”。仡佬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生活習俗等方面和當?shù)貪h族相似。節(jié)日大體與漢族相同,春節(jié)是他們最大的節(jié)日。早在唐宋史書中就有記載。八月節(jié)是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哈尼族據(jù)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xiàn)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地區(qū)新平、鎮(zhèn)源、墨江、元江、紅河等縣。人口125萬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尼族有自已的語言,并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哈尼族過去一直沒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奧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區(qū)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較完整的一部神話史詩。哈尼族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區(qū)和半山區(qū)。住房一般是土木結(jié)構的樓房,土墻木,屋頂有平頂、雙斜面和四斜面幾種。哈尼族社會發(fā)展不平衡,鄰近漢族地區(qū),明清以來即進入封建社會,接近傣族的地區(qū),則受傣族封建領主統(tǒng)治;個別地區(qū)還殘存一定的原始農(nóng)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特點。哈尼族仍保存著父子連名制,反映了父權制的確立。父親名字的最后一或二字,為兒子名字的開頭。哈尼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還善于種茶。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相當久遠,哈尼族地區(qū)的茶葉產(chǎn)量已占云南全省產(chǎn)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十月節(jié)(新年)和六月節(jié)。此外,與漢族一樣,也過春節(jié)、中秋節(jié)等。禁忌:產(chǎn)婦分娩,忌外人闖入室內(nèi);進村時不能披著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腳架烘濕鞋;禁止砍伐“龍樹”和將污穢物扔置“龍樹”之下。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jié))。此外還有“栽秧節(jié)”(又稱“黃飯節(jié)”)和嘗新節(jié)兩個小節(jié)日。哈尼族過去認為火是家庭的生命,對火很敬畏,必須保護火種長久不息。每家都有數(shù)個不同的火塘?;鹛恋幕鸩粌H要煙火不斷,而且每個火塘的用處也不能弄混。一般一個火塘煮小鍋飯、炒菜用;一個火塘支有蒸鍋,專門用來蒸制食品;還有個火塘只煮豬食,從不亂用。哈尼族傳統(tǒng)歷法把一年分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個季節(jié),每季為四個月。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區(qū)以及木壘、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及烏魯木齊等地,少數(shù)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人口110多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哈薩克族淵源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肮_克”這一名稱最初見于十五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游牧部落的集合體。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1959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哈薩克族民間流傳許多古老的詩歌、故事、諺語、格言。著名的史詩《薩里海與薩曼》、《阿爾卡勒克英雄》等流傳于世。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后,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jié)日有古爾邦節(jié)和肉孜節(jié),還有“那吾熱孜”節(jié)。禁忌忌諱當面數(shù)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晚輩不能當著長輩喝酒、吸煙,也不能直呼長輩的名字;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準跨過或踏過餐巾;交談和吃飯時,忌擤鼻涕、挖鼻孔、吐痰、剪指甲和打哈欠等;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背后說人壞話和對朋友不忠實;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赫哲族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數(shù)散居于樺川、依蘭、富錦三縣和佳木斯市。人口4200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超過門巴族,居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第五十五位。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個分支,中國北方唯一的依靠漁獵為生的民族。其族稱來源于赫哲人的自稱“赫真”,意為“下游”、“東方”。這與赫哲族及其祖先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密切關系。赫哲族有自已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沒有自已的文字,大多數(shù)人通用漢語文。信仰薩滿教。主要從事捕魚和狩獵。狗拉雪撬是他們的主要交通工具。赫哲族人喜歡吃“拉拉飯”和“莫溫古飯”。“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祝椋┳幼龀珊艹淼能涳垼枭萧~松或各種動物油即可食用。“莫溫古飯”是魚或獸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鹽而成的稀飯?;刈寤刈逯饕植荚趯幭幕刈遄灾螀^(qū)和甘肅、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安徽、遼寧、吉林、山東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860.297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國五十五個少數(shù)民族的第三位。中國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紀時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來華經(jīng)商者的后裔。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并同當?shù)氐臐h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形成了回族?;刈迦艘詽h語作為本民族的語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匯,使用漢文?;刈迕耖g歌曲“花兒”在甘肅、寧夏和青海一帶廣為流傳,其中以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蓮花鄉(xiāng)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兒”盛會規(guī)模最大。我國最早的航海家鄭和是回族人。馬本齋被朱德元帥譽為“壯志難移回漢各族模范,大節(jié)不死母子兩代英雄”的回族抗日將領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jīng)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里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諱在背后誹謗和議論他人短處;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洗澡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穆斯林之間的問候,問者要說:“色倆目爾來孔”,答者要說:“安色倆目”,也可簡化為只說:“色倆目”。在宗教場合或晚輩見到長輩,在問“色倆目”的同時,還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腿似皆L,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制面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zhèn)才分手?;刈逍叛鲆了固m教,生活習俗各方面受伊斯蘭教影響較大,主要節(jié)日有“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圣紀節(jié)”等三大節(jié)日。由于回族分布較廣,各地自然條件、經(jīng)濟發(fā)展差異很大,各地回族的食俗、食品結(jié)構及烹調(diào)技法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的回族以來、面為日常主食;而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面食的制作方法很多,常見的有饅頭、燒鍋、花卷、面條、燒麥、包子、烙餅及各種油炸面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jié)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寧夏回族偏愛面食,喜食面條、面片,在面湯中加入蔬菜、調(diào)料和紅油辣椒,稱為湯面或連鍋面;將清水煮好的面條、面片撈出,澆上肉湯料或素湯料,稱為臊子面。寧夏回族還喜食調(diào)合飯,將煮好的粥加入羊肉丁、菜丁和調(diào)料,再把煮熟的面條或面片添入,稱米調(diào)合;在面條或面片中加入米干飯和熟肉丁、菜丁、調(diào)料等稱面調(diào)合。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是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chǎn)的青魚、鰱魚、草魚、鯉魚、鰉魚等。地處黃河上游的寧夏平原物產(chǎn)豐富,為回族人民提供了眾多優(yōu)質(zhì)烹飪原料。如金絲黃河鯉魚,肉質(zhì)細嫩的鴿子魚,鮮美的銀鯽魚,肥壯的綠頭草魚;又如鹽池的綿羯羊;中衛(wèi)的大紅辣椒、大紅棗;中寧、靈武的枸杞;固原的“山菜之王”蕨菜,等等。鴿子在甘肅地區(qū)的回族中被認為是圣鳥,可以飼養(yǎng),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如傷寒恢復期,征得伊瑪目(宗教職業(yè)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刈彘L于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diào)技法,爆就還有“油爆”、“鹽爆”、“蔥爆”、“醬爆”等多種變化?!扒逭妗闭信频娘埖?、食品店,那是專為回族群眾服務的商店,風味迥異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發(fā)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qū)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在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糕點師馬基良制作的萬盛馬糕點甜、酥、脆,在西北各省區(qū)影響很大。河北省石家莊市的金鳳扒雞、保定市的馬家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省沈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陜西省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shù)囟己苡忻麣?。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面、大鹵面、肉炒面、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燴饸饸等。多數(shù)人家常年備有發(fā)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的一年四季早餐習慣于飲用奶茶。回族民間的筵席講究各種菜肴的排列,結(jié)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諱單數(shù),象征新婚夫婦永遠成雙成對。盛大筵席的菜肴更為講究。如:西北地區(qū)的烤全羊,不用盛器不用爐灶,直接架在炭火上燒烤,食用時外焦里嫩,肥而不膩;再如盛行于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拔辶_”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笔侵杆姆N帶湯汁的菜肴一次上桌?!熬趴薄ⅰ笆ā?、“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謚美之詞。甘肅地區(qū)的新婚夫婦生頭胎,男方要攜帶油香等禮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親家報信,10天內(nèi)岳母要攜紅糖、米等產(chǎn)婦吃的營養(yǎng)品和小孩穿的衣物來看“小月子”。第15天左右,女方家已婚的姐、妹、至親的嬸嬸、姑姑等結(jié)伴送上10個以上每個重約2.5千克的大白面蒸饃等禮物到男方家賀喜。男方家要設宴款待來客。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高山族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是臺灣居住最早的民族,包括了布農(nóng)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案呱阶濉边@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高山族內(nèi)部語言差別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nóng)人等十多個分支。沒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臺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高山族人大多數(shù)從事農(nóng)業(yè),少數(shù)捕魚、狩獵。有雕刻和編織等手工藝。長期以來高山族和漢族人民共同抵御外國侵略者的侵略,共同開發(fā)了臺灣。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臺灣50年間,反抗斗爭尤為激烈,以1930年霧社起義規(guī)模最大。1947年又參加了以漢族為主的“二二八”起義。節(jié)日、禮儀、祭祀食俗高山族性格豪放,熱情好客。喜在節(jié)日或喜慶的日子里舉行宴請和歌舞集會。每逢節(jié)日,都要殺豬、宰老牛,置酒擺宴。布農(nóng)人在年終時,用一種叫“希諾”的植物葉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慶賀。高山族節(jié)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種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僅可作節(jié)日期間的點心,還可作為祭祀的供品。也將糯米做成飯招待客人。。高山族各族群介紹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包括了布農(nóng)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景頗族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fā)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qū),少數(shù)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總?cè)丝跒椋保?9萬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yōu)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景頗族男女婚戀比較自由,并有以食傳言之習。小伙子如愛上某位姑娘,就用樹葉包上象征各種愛慕心情的樹根、大蒜、火柴、辣椒送給女方,其中辣椒表示愛慕的熾熱心情。如女方表示同意要原物送回,原物上加上奶漿草表示考慮,原物上加火炭表示不同意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shù)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干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h。人口14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乞普察克語支。原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后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有的地區(qū)也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聽柨俗巫逯饕?jīng)營牧業(yè),兼營農(nóng)業(yè)和以畜產(chǎn)品加工為主的手工業(yè)。他們的衣食起居具有游牧生活方式的特點。飲食主要為奶制品和牛、羊、馬、駱駝等肉類食品,輔以面食。柯爾克孜族至今仍喜歡紅色,衣帽、服飾民族手工藝品等也多用紅色裝飾。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人口41.1476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袄铩币辉~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匯,“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祜族有自已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于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chuàng)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了拼音文字。這個民族的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tǒng)的樂器有“蘆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種植糧食以外,還大力種植甘蔗、茶葉、咖啡、橡膠。創(chuàng)辦了煉鐵、農(nóng)機、采礦等,其中瀾滄鉛礦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業(yè)。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有春節(jié)、火把節(jié)和新米節(jié)等。忌諱正月初一這一天,任何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婦,借宿時也不能同住一室;不許打罵狗,禁止殺狗,忌食狗肉。黎族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zhèn)、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宦縣等地,人口111.08萬(1990年人口普查結(jié)果)。據(jù)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fā)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黎族有自已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由于長期與漢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1957年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現(xiàn)部分人信仰基督教。黎族以農(nóng)業(yè)為主,也有手工業(yè)、飼養(yǎng)業(yè)和商業(yè)。黎族地區(qū)沿海漁業(yè)、鹽業(yè)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橡膠生產(chǎn)基地之一。黎族傳統(tǒng)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兩種。船形屋是竹木結(jié)構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金字形屋以樹干作支架,竹片編墻。禁忌:平常忌諱別人當面提及自己先輩的名字;部分地區(qū)對貓禁殺忌食。節(jié)日黎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春節(jié)和“三月三”等。三月三,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三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族同胞帶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釀好的米酒、做好的糕點去看望寨內(nèi)有威望的老人;年輕的男子則結(jié)伙外出狩獵、打魚,姑娘們烤魚、煮飯。夜幕降臨,小伙子們跳起了傳統(tǒng)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對唱山歌,一旦情投意合,姑娘則把親手編織的七彩腰帶系在小伙子的腰間,小伙子也會把耳鈴穿在小姑娘的耳朵上或把發(fā)釵插在姑娘的發(fā)髻上。傈僳族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zhàn)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qū)定居下來。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云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里、德昌等縣。人口57.4856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傈僳族人民使用自然歷,借助花開、鳥叫等,把一年分成花開月、鳥叫月、燒山月、饑餓月、采集月、收獲月、煮酒月、狩獵月、過年月和蓋房月等10個季節(jié)月。主要節(jié)日有闊時節(jié)(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火把節(jié)(6月)、收獲節(jié)(10月)、中秋節(jié)、澡塘會、刀桿節(jié)(刀竿節(jié))等。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jié)”扣人心弦,據(jù)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傈僳族的節(jié)日“過溜索”,一直是怒江兩岸傈僳族人民傳統(tǒng)的交通工具。每年秋季,家家都釀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還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釀酒時,先將原料搗碎,蒸煮后放酒藥裝壇封存,10天后即可啟封沖飲,度數(shù)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珞巴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的洛渝地區(qū),少數(shù)聚居于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一帶。人口只有2300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居住不同地區(qū)的珞巴族,各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珞巴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多年來,珞巴族依靠祖輩相傳的口頭傳說,延續(xù)著自已的文化傳統(tǒng)。《加金》曲是珞巴族專門用以敘述民族歷史的最古老曲調(diào),在當?shù)貜V為流傳。多信巫教。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營狩獵,擅長射箭。滿族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qū)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shù)散居滿族。人口達982.11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國55個少數(shù)民族中僅次于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后發(fā)展為女真。十二世紀,由阿骨打建立了金朝。1483年,努爾哈赤統(tǒng)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滿族的八旗制度具有政治、軍事和生產(chǎn)三方面的職能,成為滿族社會的根本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極繼位稱帝,改國號清,廢除女真舊稱,改族名為滿洲。1644年,清軍入關,統(tǒng)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后,滿洲族改稱滿族。白乙化同志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領導平北人民開展抗日斗爭的卓越領導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是滿族。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后部留發(fā)梳辮留于腦后,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huán),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后,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于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tǒng)服裝。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jié),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cè)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jié)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nèi)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日常食俗滿族民間農(nóng)忙時日食三餐,農(nóng)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飯。有的地區(qū)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fā)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qū)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后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nèi),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餑餑是用黏高梁、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制作的,有豆面餑餑、搓條餑餑、蘇葉餑餑、菠蘿葉餑餑、牛舌餑餑、年糕餑餑、水煮餑餑(漢語的餃子)等。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腸。②火鍋。滿族傳統(tǒng)風味菜肴。③酸湯子。遼寧岫巖滿族的典型食品。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最早是清朝皇帝到東陵祭祀祖宗時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稱為“祭餑餑”。做供品時有果餡厚酥餑餑、魚兒餑餑、匙子餑餑、菊花餑餑、糊面餑餑、炸高麗餑餑、江米糕、黃米糕、七星餅、雞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幾十種。傳入民間制成糕點后,大體上分為大小兩種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無餡的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二有二、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節(jié)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tǒng)體育活動。頒金節(jié)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nóng)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fā)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jié)”。毛南族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huán)江縣上、中、下南山區(qū),其余分布在廣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人口7萬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與古代的百越也有關系。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改名為今稱。毛南族有自已的語言,為先導同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由于長期與漢、壯族人民交往,幾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漢語和壯語。毛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來拼寫毛南語,稱為“土俗字”,以記錄和創(chuàng)作史詩和民歌?,F(xiàn)通用漢文。毛南族大多信仰道教,崇拜多神。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愛的文娛活動,民歌形式隨編隨唱,有晝夜連唱不停的才能。情歌叫“比”,祝賀歌謂“歡”,歌手稱為“近比”、“近歡”。此外,還流行“毛南戲”。毛南族婦女多穿青色或藍色右襟上衣,配上銀飾手鐲,藍白相襯。男子則穿唐裝或琵琶上衣。毛南族主要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雕刻、編織竹器、牧養(yǎng)菜牛。木工、鐵工等手工業(yè)、副業(yè)也占一定比重。特產(chǎn):毛南菜牛。正月初一這天不能罵人或說粗話;家有病人時用兩根棍子叉在門口,外人不得進入;不能用腳踏灶,燒柴時必須把粗的那頭先送進灶內(nèi)。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筍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后制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制作時,先把玉米磨碎,簸去粉和糠,再放石難中輕輕舂成玉米心,煮熟加菜、油、鹽,攪成糊狀即成。毛南族還長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甜紅薯,并作為入秋以后的輔助主食之一。明倫白切香豬是毛南族的名菜,用當?shù)禺a(chǎn)香豬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還有:甜紅薯;螺螄酸,毛南語稱索發(fā),是民間佐餐小菜;蒜頭酸水,毛南族小菜,山區(qū)每家都制作;鴨血醬,毛南民間佐餐小菜;豆腐肴。蒙古族蒙古族自稱“蒙古”?!懊晒拧边@一名稱較早記載于《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現(xiàn)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qū)。人口480.684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蒙古族歷史悠久,13世紀初,成吉斯汗統(tǒng)一了蒙古地區(qū)諸部落,建立了統(tǒng)一的蒙古貴族政權。1219年西征,版圖擴大到中亞地區(qū)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tǒng)一全中國。1368年元朝滅亡。1947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建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成為中國建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區(qū)。以后又相繼成立了9個自治州、縣:畜牧業(yè)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fā)展的主要經(jīng)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yè)、農(nóng)業(yè)和工業(yè)。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長短調(diào)兩種。語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nèi)蒙古、衛(wèi)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yè)也有了相當?shù)陌l(fā)展?!睹晒琶厥贰返鹊浼驯宦?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chǎn);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善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yī)學發(fā)明成果之一。禁忌: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節(jié)慶: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白節(jié)”、祭敖包、那達慕等。白節(jié):一年之中最大的節(jié)日,相當于漢族春節(jié)的年節(jié),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jié)日的時間與春節(jié)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澳沁_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內(nèi)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內(nèi)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chǎn)經(jīng)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后,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tǒng)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nèi)蒙鄂爾多斯地區(qū)風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tǒng)糕點;烘干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苗族苗族是我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之一。目前全國苗族人口738.4萬人,廣西苗族人口43萬人左右。廣西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龍勝四個自治縣,其余則散居于資源、西林、融安、南、都安,環(huán)江、田林、來賓、那坡等縣(自治縣)境內(nèi)。廣西苗族自稱“木”、“蒙”、“達吉”,他稱有偏苗、白苗、紅苗、花苗、清水苗、栽羌苗、草苗等。通俗歌唱家宋祖英是苗族。黃帝時的“九黎”,堯、舜、禹時的“三苗”,中時的“荊蠻”(亦稱“南蠻”)與苗族來源有著密切關系。公元前三世紀,苗族居于今湖南洞庭湖一帶。其后溯沅江而上,進入湘、鄂、川、黔毗鄰地區(qū)的武陵種子,與當?shù)氐钠渌贁?shù)民族統(tǒng)稱為“武陵蠻”、“五溪蠻”。其中一部分不斷向西南遷徒,唐宋時期進入今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到明末清初,廣西南丹、隆林等地都有苗族居住。廣西苗族居住的地區(qū)屬亞熱帶山區(qū)氣候。氣溫宜人,雨量充沛,圭壤肥活,盛產(chǎn)杉、松、杰、櫟等優(yōu)質(zhì)木材和油茶、油桐、果樹等經(jīng)濟林,還出產(chǎn)香菇、木耳、竹筍等土特產(chǎn),以及靈芝、黃精、茶辣、女貞子、首烏和蜂蜜等藥材。地下則蘊茂著較為豐富的鐵、錫、銻、磷、石棉、水晶等礦產(chǎn)資源。融水苗族自治縣解放前夕還保存著原始氏族社會組織殘余的“寨老”制度和“豎巖”會議制。大約在唐末宋初,苗族開始進入階級社會。宋朝在苗族地區(qū)設置“羈縻州縣”制度,明朝建立土司制度。清進康熙、雍正年間,實行“改土歸流”。民國年間設“團”,“局”和“保甲制度”。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因徒頻繁,居住分散,造成各地語言詞匯的較大差異,形成了幾種方言和土語。部分苗族有自己的文字,如“坡拉字母苗文”(俗稱“老苗文”),現(xiàn)仍在川、黔、滇部分苗族中使用。另一部分苗族文字已失傳。廣西苗族村寨有大有小,小者幾戶,大者幾百戶,房屋一般分“上人下畜”的“干欄”樓和三開或五開間的平房。苗族家庭多數(shù)一夫一妻制。若夫婦久婚無子女,經(jīng)女方同意,男方可娶二妻(妾),妾之地位與前妻平等。中年喪偶可再婚嫁。男女青年戀愛自由,結(jié)婚要征詢父母的意見,若父母反對,則采取私逃的辦法。有些地方至今還有“姑舅表婚”的近親結(jié)婚現(xiàn)象和不落夫家習俗。桂北和桂東北土山區(qū)的苗族人民以糯米、大米為主食,雜以玉米、小米、紅薯等。桂西石山區(qū)的苗族則以玉米為主食,攔以大米,蕎麥和南瓜。苗族喜食酒、辣椒、酸菜。桂北苗族喜歡腌制酸魚酸肉,每天早午餐有“打油茶”的習慣,桂西北的苗族喜愛腌制辣椒骨和做豆腐霉。苗族服飾,男子除了頭纏包頭巾、身穿麻布衣、束奇妙帶外,其余與壯、漢族相同。婦女的服飾分為便裝和盛裝。便裝一般為大襟右衽衣,衣長齊腰,下穿百裙或?qū)掗煻萄?。裙的長短不一,有的裙長過膝,有的僅及膝蓋,有藍靛色、青藍色、黑色和白色等。盛裝華麗厚重,布料精選,領邊、襟旁、袖口等顯眼處無不鑲有挑花刺繡的花邊。姑娘盛裝時頭上插銀簪、銀花,帶項鏈、項圈、胸牌、耳環(huán)手鐲等多種,顯得美麗多姿。苗族沒有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多神。以神靈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苗族喪葬有簡有繁,一般實行土葬。苗族除有春節(jié)、中秋等與漢族相同的節(jié)日外,還有自己的民族節(jié)日。如:苗年、吃新節(jié)、中元節(jié)、蘆笙節(jié)、跳坡節(jié)等。節(jié)日和聯(lián)歡會除有豐富多彩有的活動外,無不包含男女青年進行社交活動和談情說愛的內(nèi)容。苗族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文學十分豐富,有故事傳說、寓言、諺語和歌謠,神話仫佬族仫佬族是廣西土著民族,目前全國仫佬族約有16.1萬人,廣西仫佬族有人口15.58萬,主要聚居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境內(nèi),其余散布在宜山、融水、柳城、忻城、都安、柳江、環(huán)江、河池等縣(自治縣)及柳州市郊。仫佬族自稱伶或謹,他稱布謹、姆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稱仫佬族。仫佬族源于古代我國南方的百越族群。秦漢時稱為駱越、西甌部族。宋以前被包括在僚族的泛稱之中。地被稱為木婁苗、木婁,明以后稱為伶、姆佬。仫佬族沒有自己民族的語言,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與毛南語、侗語非常接近。仫佬族語中吸收了不少漢、壯語詞匯,大多數(shù)仫佬人會講漢語和壯語,通用漢文。云貴高原九萬大山南沿地帶是仫佬族主要居住區(qū),境內(nèi)石山林立,山嶺延綿起起伏,溪流交錯穿行其間,夾雜著一塊塊大小不一的平地。仫佬族多住在山區(qū)或半山區(qū),依山傍水建村落。納西族納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據(jù)史學家考證,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qū)定居下來。人口27.800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chuàng)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jīng)。東巴象形文字,一種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叫東巴文,一種是表音的音節(jié)文字,叫哥巴文。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意為依據(jù)物體形態(tài)畫出來的痕跡。流傳于海內(nèi)外兩萬余卷東巴經(jīng)的內(nèi)容,涉及到納西族人民各方面的知識,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主要節(jié)日有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陽節(jié)、中秋節(jié)、火把節(jié)、“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會”等。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zhàn)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怒族人口為27123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碧江、福貢、貢山三縣,附近的蘭坪、維西有幾處怒族的聚居點。使用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各地方言差別很大,以致不能互相通話。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漢文。怒族人過去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部分人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怒族是生活在怒江、瀾滄江兩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有兩個不同的來源。住在福貢、貢山一帶的怒族人是那一地區(qū)最早的土著,他們自稱“阿怒”、“阿龍”;住在碧江、瀘水一帶的怒族人則是從麗江、劍川以東陸續(xù)遷徙而來的,他們自稱為“怒蘇”,與生活在大小涼山的彝族有很深的淵源關系。在長期的交往中,這兩部分人相互融合,在怒江區(qū)域逐漸形成一個民族。過去洶涌奔騰的怒江阻隔了怒族人民與外界的聯(lián)系,他們靠溜索和獨木舟過江,十分危險,所以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和不平衡。20世紀中葉,還有一部分地區(qū)的怒族人仍保留著較多的原始公社制殘余。近幾十年來,一座座鋼索大橋跨越滾滾的怒江,現(xiàn)代化的公路已經(jīng)打開了山封江鎖的怒江地區(qū),怒族人民已經(jīng)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普米族普米族的族源屬于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