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滿族_第1頁
中外民俗-滿族_第2頁
中外民俗-滿族_第3頁
中外民俗-滿族_第4頁
中外民俗-滿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外民俗主講人:15工程一班

魏星輝2016年12月28日滿族毛澤東主席:滿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做出過偉大貢獻。屹立于頂峰的滿族小組成員:謝傳平,魏星輝,李俊清,羅星星,葉斌,張耀元

滿族,舊稱滿洲族,之前亦稱為滿民、滿人、旗人等,后改名滿洲族。目前滿族人口超過一千萬(據(jù)2000年統(tǒng)計滿族人口為1,068萬),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遼寧省,共有550萬人,占滿族總人口的51%。另外,滿族人口在100萬左右的地區(qū)還有吉林、黑龍江、北京、河北、內蒙古。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目前全國逾千萬滿族人基本不會說滿語,除一些語言學者和東北地區(qū)部分村落的滿族老人之外,滿族人通用漢語。滿族姓氏已經融入漢姓,如“愛新覺羅”改為“金”;“葉赫那拉”改為“葉”、“那”、“錢”等。不過,近些年來通過互聯(lián)網,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年輕滿族人開始學習滿語,并且正在逐步擴大范圍和影響,同時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h三家子滿族村,也建立了全國第一所滿語學校(政府建立)、哈爾濱阿城區(qū)的公辦學校了組建了滿文中專,黑龍江大學也建立了滿文專業(yè)等。哈爾濱工程大學也成立了滿通古斯語言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滿族文化交流協(xié)會。滿族人初無文字,受契丹政權節(jié)制初期亦鮮通契丹語文。1119年(金天輔三年)詔令頒行由完顏希尹和葉魯仿依契丹大字和漢字為基礎創(chuàng)立的女真文字,后世謂女真大字。因為教學難度大,所以到16世紀初就逐漸被漢字所代替。滿族人能歌善舞,每逢佳節(jié)、祭禮、婚慶、祝壽或出征、凱族都要有歌舞祝興。滿族歌舞大體上分為民間歌舞、宮廷歌舞及祭禮歌舞三大類。莽勢舞和空齊舞是滿族的傳統(tǒng)舞蹈。

基本概述飲食

滿族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以及與漢族頻繁交流,飲食習慣一方面與漢族有相似之處,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點,如喜吃甜食、過節(jié)時吃“艾吉格餑”(即餃子)等。還保留了餑餑、酸湯子、薩其瑪、白肉酸菜血腸、火鍋、八大碗、滿漢全席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服飾

旗裝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保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男子旗裝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

服飾

女子旗裝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繡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

頭飾

滿族男子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fā)。平日戴小帽和氈帽:小帽也稱便帽,是用六瓣黑緞制成,帽頂綴一絲結或珠子,六瓣合縫,象征著六合一統(tǒng),有吉祥之意。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

答拉赤”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帶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發(fā)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繡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jié)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wěn)重、文雅。

舊時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不同,她們崇尚腳力勁健、登山行馬,拒絕纏足陋習而以大腳“天足”為美。由此在鞋襪裝飾上獲得了充足的創(chuàng)藝空間,“旗鞋”便從而產生。這種裝飾以精美刺繡的旗鞋以木為底,鞋根起于中央,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通稱“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兩種,一種叫“花盆底”鞋;另一種叫“馬蹄底”鞋。

/albums/2314/2314/0/0.html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貴族當中無論青年、中年、或老年婦女均可穿著高底鞋。在現(xiàn)代社會這種鞋除用于文藝表演外平時都已不穿了。

旗鞋

滿族傳統(tǒng)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稱作“口袋房”。滿族人還喜歡睡火炕。家家戶戶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著山墻還有一溜兒窄炕,把南北炕聯(lián)了起來,俗稱“萬字炕”。他們以西炕為尊,南炕為大,北炕為小。南炕居長輩老人,北炕住小輩,西炕則為祖宗神位,墻上供著祖先神板,炕上設擺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輩和婦女坐,只有老人與親姑爺可以坐。

住房

為了生活方便,滿族人室內有各種軟間壁,有的是從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紙隔成兩個空間;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從棚頂?shù)跸乱桓L竿,叫“幔竿子”專門用來懸掛幔帳,晚間睡覺時放下,在南北炕之間起到遮擋作用。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jié)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jié),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于婦女。打千禮用于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問安。抱見禮,又稱抱腰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xiàn)在,有些繁瑣的禮節(jié)已被簡化。尊老敬上是滿族禮儀的中心內容。晚輩每日要向同居的長輩“晨昏定省”。

日常禮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漢族的不少風俗禮節(jié)。滿族的婚嫁禮俗十分繁雜,一般要經過以下幾個程序:通媒、大定、下茶之禮、開剪、迎娶、打下處、插車、憋性、拜北斗(拜天地)、坐帳、回門等.

婚嫁禮俗1、通媒:歷史上,滿族男孩在10歲以上就可以論定婚事,舉行婚禮。在整個過程中,仍多是男方主動選擇女方。男方在父母為兒子選定配偶目標后,即拜托媒婆與女方家長說合,女方若同意,由媒婆回復音信,之后互換門戶帖。2、小定: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的財物。3、大定:(下茶之禮):是在議定聘禮后,選擇日期男方前往女家行聘。聘禮的種類和多少依地位、貧富而異,一般有鞍馬、豬羊、錢財、首飾等。聘禮放在鋪紅氈的高桌上,抬送到女家,陳列于“萬字炕”的西炕祖先案前,兩親翁并跪,斟酒互遞祭祖,俗稱“換盅”。4、開剪:是指男方在迎娶前一個月,將結婚日子提前通知女方,叫做“送日子”。男方將給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叫做“送嫁妝”。并請一兒女雙全的有福之婦女為姑娘裁衣,叫做“開剪”。5、迎娶:是滿族婚俗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滿族傳統(tǒng)婚禮一般是“三日婚”,頭一天叫“響棚”。這一天男家為參加婚禮的親友備宴,要在自家院內用席或布搭棚。棚柱上多掛貼喜字、對聯(lián),男女老少齊幫忙。因這一天不僅要動鼓樂,還要搭灶、劈柴,所以叫“響棚”。第二天叫“演轎”,這一天要殺豬、跑油、擺桌。滿族的習俗是新郎騎馬,新娘坐矯。新郎和娶親人在這一天要跟隨鼓樂沿街演走。第三天才是拜堂成親,這一天要舉行一系列禮儀活動。6、打下處(打下發(fā))

:女方家在正日子前一天,新娘向自家祖先行禮辭別,并叩拜“佛多媽媽”求她降福。然后由送親婦女陪同,親哥哥護送,乘坐彩車,送至事先選好的某親友家住宿,叫做“打下處”。下處一般選擇離男方家較近地方,又以看不見男家房屋為標準。7、插車:新娘及送親隊伍在正日子早晨從“下處”出發(fā),要與迎親隊伍途中相遇,然后車、轎相交錯停下,由新娘哥哥將新娘從自家的車上抱到新郎迎親的花轎上,返回男方家。8、憋性:也叫“勸性”。這是指迎、送親隊伍來到男方家的大門前,暫不讓新娘下喜轎,意思是扳一扳新娘當姑娘時的脾氣,使婚后的生活更美滿,憋性的時間不會太長。邁火盆是指新娘下轎前換上帶來的“踩堂鞋”,蹬著小紅板凳走下喜轎,順著鋪好的紅氈走進院內。新娘要跨過路上的一個火盆,象征婚后的日子紅紅火火。新郎在新娘下喜轎時,要象征性地向新娘虛射三箭,俗稱“箭射新娘”以驅逐新娘帶來的邪氣,也有人認為是舊時“搶婚”習俗的繼承。10、坐帳:也稱“坐?!?。按照一些滿族老人的說法,早年滿族男子隨八旗軍外出作戰(zhàn),舉行婚禮時,多把新娘送到軍營里去成親,因此傳下這個習俗。9、拜北斗:庭院里放著天地桌,桌上供著神位及供品。新郎、新娘拜天地,滿族叫“拜北斗”。目的是祈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子孫滿堂,白頭偕老。滿族人認為,拜北斗就是拜長白山,就是拜祖先.12、回門:婚后三天,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拜見長輩和親屬,稱為“回門”。一個月后,新媳婦要回娘家住一個月,叫做“住對月”。11、洞房:儀式結束后,新娘須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著,跨過放在門檻上的一副馬鞍走進洞房。新房的床鋪須由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后要在房內奏樂,稱“響房”。當新娘在床鋪上坐穩(wěn)后,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并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并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fā),女孩盤發(fā)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qū)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tǒng)習俗。

育兒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于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zhàn)死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后逐漸發(fā)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并用發(fā)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shù)。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制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尸體只能從窗口抬出,因為正門是留給活人走的。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后要感謝幫忙的人并請吃飯,叫做“辭靈飯”下葬后,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jié)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tǒng),如清明節(jié)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葬俗

滿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頒金節(jié)”、“添倉節(jié)”和“蟲王節(jié)”等。滿族受漢文化影響,其他節(jié)日與漢族相近。重視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jié),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過五月端五和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等。節(jié)日民俗添倉節(jié)

農歷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飯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馬”或“犁丈”放入糧倉內,后來簡化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糧倉上,以祈豐年。太陽日(滿族人稱太陽為“日頭”)農歷二月初一。滿族人認為這一天是“太陽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雞。予喻金雞報曉,迎日出。龍?zhí)ь^

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要“引龍回家”,即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邊?;业缽澢琮?,以示請龍到家,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一天給男孩理發(fā),是“龍?zhí)ь^”的日子,希望男孩變得聰明、學業(yè)進步。這一天還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這天吃餑餑(餃子)叫吃龍鱗,吃烙餅叫吃龍皮,吃元宵叫吃龍眼,吃米飯叫吃龍糞,吃鍋貼叫吃龍爪。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結緣日

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要“普結善緣”,用煮熟的一碟鹽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對方兩顆“結緣豆”,表示“普結善緣,天下一家”。結緣都是先敬長輩長者,長者再從自己碟內掐兩顆給晚輩吃,表示不分長幼尊卑,團結友善。民俗節(jié)

農歷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個周六,為滿族同胞的除“頒金節(jié)”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節(jié)日—民俗節(jié)。是沈陽滿族聯(lián)誼會于2000年6月份邀請遼沈地區(qū)滿族專家、學者進行考查論證后確定的。是在春光明媚的郊外舉行民族慶?;顒?。蟲王節(jié)

農歷六月初六。過去,每逢此日,每戶出一人去謁蟲王廟,并殺豬以祈蟲王,祈求蟲王管住蟲害。后來深知蟲害靠防治而不靠祈神。農村改為“曬衣節(jié)”,城市改為“爆書節(jié)”,以涼曬衣物圖書防止蟲咬。

馬王節(jié)

農歷六月二十三日。滿族祖先狩獵征戰(zhàn),多靠騎馬射箭。就是出門遠行也多騎馬,故多敬重馬王。供馬王爺時,用燒羊肉一方、鯉魚一尾、雄雞一只、還有白酒,行三叩首禮。供后全家飽餐一頓。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jié)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大祭

大祭沒有固定日期,沈陽滿族富戶每年一次,貧家三、五年一次,一般在臘月舉行,連祭三日。第一天祭祖,上午叩頭殺牲為朝祭,晚上背燈祭。第二天祭天,亦稱“外祭”,又叫“立桿大祭”,叩頭殺牲,吃“小肉飯”和“大肉”,“大肉”俗稱“燎毛肉”。第三天祭佛托媽媽,即“背燈祭”之神祗,但“背燈祭”為感恩、報恩,此祭則為求子孫興旺、人口平安。藥香節(jié)

新賓滿族農家,有許多人將五月初五稱為“藥香節(jié)”。婦女們嘮起家常都說:“五月節(jié)”天不亮采來的草藥可靈了。還有的說這天露水就好像靈丹妙藥,若是用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圣水一般。頒金節(jié)

公元1635年農歷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極在沈陽發(fā)布一道諭旨,就是用“滿洲”這個新族名代替“諸申(女真)”的舊族名,所以,人們便將這一天視為滿族族稱的誕生日。而“頒金”一詞是滿語音譯,為誕生、出生之意。滿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為這兩個漢字有吉祥尊貴之意。因此約定俗成,各地滿族同胞就都稱這一盛大節(jié)日為“頒金節(jié)”。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jié)”

滿族人還信仰藏傳佛教,由于歷史的原因,蒙古族在清朝的地位僅次于滿族。為了鞏固滿蒙之間政治上的聯(lián)盟,滿蒙上層歷來有通婚的慣例。清朝許多皇帝都是由蒙古格格作皇后,比如皇太極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和歷史上著名的孝莊皇后,都是蒙古族科爾沁部族的格格。由于蒙古族信仰藏傳佛教(喇嘛教),所以喇嘛教很快傳入滿族。入關前大清就在盛京修有實勝寺,并常去祭拜;入關后在北京修有雍和宮,在承德避暑山莊有許多喇嘛寺。佛教神祗還被納入薩滿祭祀中,甚至有的滿族人為孩子取名"觀音保"、"菩薩保",可見其佛教信仰在滿族人中間有著深廣的影響。宗教信仰

滿族人信仰薩滿教。薩滿教的宗教活動主要是與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有關的各種祭祀活動。所以滿族人祭天、祭地、祭烏鴉、祭狗,對祖先更是敬畏有加,各種年節(jié)和舉行活動都要祭拜祖宗。

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后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禁忌東北三大怪第一怪:窗戶紙糊在外因為東北地區(qū)冷,所以冬天時候都會用紙條把窗戶的縫隙糊起來,這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糊在外面,那是因為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