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為核心和勸君王行仁政的孟子仁政思想,東方哲學論文_第1頁
民生為核心和勸君王行仁政的孟子仁政思想,東方哲學論文_第2頁
民生為核心和勸君王行仁政的孟子仁政思想,東方哲學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民生為核心和勸君王行仁政的孟子仁政思想,東方哲學論文孟子所生活的戰(zhàn)國時代距如今已近2400年,那時由于社會生產(chǎn)力極其低下和戰(zhàn)亂頻仍,百姓的溫飽問題很難得到解決。孟子從儒家的民本思想出發(fā),對百姓的生存狀況給予了深切的關注。本文從以民生為核心的仁政思想和以類比推理奉勸君王行仁政兩方面討論孟子的仁政思想。一、以民生為核心的仁政思想(孟子〕一書中反復提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能夠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能夠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能夠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1]5孟子從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出發(fā),想民之所想,以百姓的溫飽問題得到切實解決為主要指標來構(gòu)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提出在確保黎民不饑不寒的前提下,要力求知足老者衣帛食肉的生活之需。雖只要寥寥數(shù)語,卻飽含孟子對百姓生存狀態(tài)的體恤和關切。以孟子當時的年齡,他不可能有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的親身體驗,而是孟子深入了解民情所得出的結(jié)論。同樣,也只要通過深切進入了解民情,孟子才能意識到:要切實解決百姓溫飽問題,在當時靠天吃飯的生產(chǎn)條件下,必須保證八口之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并使民以時,即保證百姓有足夠的土地來種農(nóng)作物和有足夠的時間及時耕種。為確保做到這一點,他提倡助法而批判貢法:夫仁政,必自經(jīng)界始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下面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余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華而不實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孟子滕文公上〕〕[1]118-119九百畝地中,八家百姓各私百畝,百畝私田所種莊稼收獲均歸百姓自家所有,中間一百畝是公田,公田里的作物用來供統(tǒng)治者生活之需,這就是野九一而助的助法.助以井田制為基礎,是借民力以助耕公田的一種勞役租賦制度;這與根據(jù)土地所出,按若干年收獲的平均數(shù)作為征收標準的定額獻納制度的貢法相比,更有利于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因而,他批判貢法: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缺乏,則必取盈焉?!?孟子滕文公上〕〕[1]118貢法核定九年中收獲的平均數(shù)作為稅收的定數(shù),不管豐年、歉年都得按這個定數(shù)征稅。荒年饑歲,田里的收獲連購買來年的肥料種子費用都不夠,卻一定要征足這個數(shù),致使百姓終歲勤動,不得以養(yǎng)其父母,又稱貨而益之,使老稚轉(zhuǎn)乎溝壑[1]118.因而他在(孟子公孫丑上〕一文中,明確提出對耕者施行助而不稅的制度,也就是主張對農(nóng)民收取勞役地租,取消其他各種形式的課稅,顯然比貢法制下的實物地租對百姓生活更有利。由于五口之家所擁有的百畝土地在平常年景是不會受餓的,但在靠天吃飯的背景下,卻無力免除自然災禍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毀壞,又加上爭霸戰(zhàn)爭不僅使大批丁壯勞動力喪失,而且老百姓的耕種時間失去保障,因此出現(xiàn)仰缺乏以事父母,俯缺乏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1]17的情況,最后還是無法免于凍餓而死。很明顯,這種野九一而助的勞役地租制讓勞心者部分承當了自然災禍和爭霸戰(zhàn)爭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所造成的影響。年成不好,戰(zhàn)爭的毀壞,公田里的糧食減產(chǎn),統(tǒng)治者租稅也相應地減少,這樣是有利于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同時,井田制下,通過正經(jīng)界,除了分田制祿可坐而定,防止暴君污吏作惡外,還能夠制民之產(chǎn),確保百姓不管豐年、災年都能擁有百畝之田的收獲。這百畝之田,足以使百姓俯足以畜妻子,仰足以事父母,樂歲終身飽,兇年不免于死亡[1]17.再者,八戶同耕百畝公田,有助于百姓在協(xié)同勞作的經(jīng)過中構(gòu)成出入相交,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親睦關系,如此有助于百姓生產(chǎn)生活的助法,孟子建議滕文公采納。和對耕者的關注一樣,孟子出于士、工、商不同行業(yè)民眾的關注,孟子建議國君采取尊賢使能、法而不廛、饑而不征、廛無夫里之布的措施:尊賢使能,豪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公孫丑上〕〕[1]77任賢能,明政刑,免賦稅的仁政措施,這樣就能無敵于天下。并以歷史上周文王治岐的成功經(jīng)歷體驗進一步來勸導齊宣王: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其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1]36文王治岐時,對耕者、仕宦、商人、漁人和罪犯施行仁政,在施行仁政時,又優(yōu)先考慮鰥寡孤單之類弱勢群體,因此最終得到了天下。以此去講服齊宣王向先賢學習,施行確保老百姓生產(chǎn)生活安寧的仁政措施。因此重民生,以民之好惡為行政之準則,得民心進而得天下。反之者,失天下。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孟子離婁上〕〕[1]171以桀紂暴虐失去民心進而失去天下與湯武行仁政得到百姓衷心擁護的歷史事實進行比照論證,奉勸國君行仁政,避免象桀紂一樣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的局面。湯武對于百姓之所欲總是與之聚之,于百姓之所惡則勿施與,因此得到天下人的擁護。正如(孟子滕文公下〕所描繪敘述的那樣: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1]148表示出了葛民對成湯的熱烈擁護。關于武王之得民心,(孟子〕屢次提及: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孟子盡心下〕〕[1]325周武王伐紂,救殷民于水火,得到商民的熱烈歡迎:其君子實玄黃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簞食壺漿以迎其小人?!?孟子滕文公下〕〕[1]148孟子就是從對湯武行仁政分別得到葛民和商民的熱烈擁護的史實的分析,得出茍行王政,四海之內(nèi)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孟子滕文公下〕〕[1]148的結(jié)論,鼓勵宋國國君行仁政,去應對強大的敵國。對以依仗齊國國力強大想仿效齊桓晉文憑借武力統(tǒng)一天下的齊宣王,孟子竭力加以勸阻。他尖銳地指出:齊宣王的舉措,帶來的后果甚于緣木求魚,由于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而齊宣王的為政措施,則是動天下之兵,盡心力而為之而后必有災,讓齊宣王明白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猶惡醉而強酒一樣事與愿違,進而接受孟子的仁政主張。二、以類比推理奉勸君王行仁政為了說明以切實解決百姓溫飽問題為核心的仁政思想,孟子運用比照和排比的修辭手法,進行類比推理,對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有損民生的社會原因從兩方面進行深切進入分析。一方面孟子以類比推理分析這一行為的不仁之處。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1]9孟子將民有饑色與庖有肥肉比照,將野有餓莩與廄有肥馬比照,目的是使在位者意識到其不仁政之舉之性質(zhì)率獸而食人和其后果。在這里基礎上,孟子為了防止在位者推卸責任,他又將此舉與殺人犯的狡辯聯(lián)絡起來: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1]5以殺人犯殺了人以后把罪推給兵器〔非我也,兵也〕之類的荒唐行為類比梁惠王的罪歲現(xiàn)象,一針見血地指出,導致野有餓莩的凄慘之狀,其直接原因是梁惠王只顧自個享受不顧百姓死活而不是年成不好.梁惠王把野有餓莩歸咎于年成不好,那和殺了人把責任推給兵器一樣是匪徒邏輯。孟子對梁惠王以政殺人的深入分析,是對統(tǒng)治者只顧自個享受不管百姓死活的不仁政之舉的強烈譴責,是對百姓生存狀況的深切關注之情的自然流露。在(孟子離婁上〕一文中,孟子以飲食起居的反常之態(tài)類比不仁所引發(fā)的惡果。如以厭惡潮濕卻住在低洼的地方來類比不仁者勢必自取其辱的道理:仁則容,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猶惡濕而居下也。以厭惡醉酒卻拼命飲酒的荒唐行為類比為君不行仁政必定自掘墳墓的道理: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也。以熱得受不了卻不愿洗澡的反常行為類比不行仁政的人無法王天下的道理: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猶執(zhí)熱而不以濯也。不仁招致國君或生弒國王或身危國削的惡果,以奉勸梁惠王行仁政.對導致老百姓饑寒交迫,流離失所的暴君統(tǒng)治,孟子甚至肯定老百姓有推翻他們的權(quán)利: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1]328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建國時必立社壇和稷壇,因此社稷代表國家。在孟子看來:民為邦本,故百姓最重要。因得民心以建國家設制度,但設制度、施政治同樣應以得民心為前提,因而得到民眾擁護的能夠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的做大夫。孟子從百姓盡心祭祀后假如社稷神知足不了他們求風調(diào)雨順的愿望,就能夠另立土神和谷神以供祭祀,類比方果國君弄得百姓終歲勤動而不得以養(yǎng)其父母,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百姓就有權(quán)利起來推翻其統(tǒng)治而另立賢明的君主。并將這種舉動從仁義的高度分析其合理性,而非弒君之罪。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1]42孟子將有害于仁義者斥為賊,有傷于道義者斥為殘,既害仁義又傷道義的暴君則是獨夫,進而義正辭嚴地指出周武王誅殺殷紂王是替天行道救民于水火,而不應視為弒君造反的行為。在君權(quán)神授思想盛行的戰(zhàn)國時代,孟子卻能旗幟鮮明地肯定百姓有為維護自個的基本生存權(quán)起來推翻暴君統(tǒng)治的權(quán)利,既具體表現(xiàn)出了孟子對百姓溫飽問題的深切關注,也是對上古時期(尚書洪范篇〕所列農(nóng)用八政[2]449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孟子從戰(zhàn)爭危及百姓生存權(quán)的角度出發(fā),用類比推理分析反對戰(zhàn)爭的重要性。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離婁上〕〕[1]175從擴張戰(zhàn)爭導致百姓大量傷亡的事實出發(fā),發(fā)動擴張戰(zhàn)爭類比率土地而食人肉一樣罪惡滔天,死有余辜!進而對戰(zhàn)敗后為確保再次戰(zhàn)爭的勝利,對驅(qū)其所愛子弟以殉之〔(孟子盡心下〕〕的行為,孟子直接指出:不仁哉梁惠王也!對將老百姓的生存擺在首位不以擴張土地為重而主動避開戰(zhàn)爭的統(tǒng)治者,孟子予以高度的贊揚: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yǎng)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孟子梁惠王下〕〕[1]49古公亶父把百姓安危放在首位,不忍百姓死于戰(zhàn)火而主動把邠讓給有擴張野心的狄人,進而得到百姓擁護,其后代因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