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通信技術多媒體通信服務質量與管理_第1頁
多媒體通信技術多媒體通信服務質量與管理_第2頁
多媒體通信技術多媒體通信服務質量與管理_第3頁
多媒體通信技術多媒體通信服務質量與管理_第4頁
多媒體通信技術多媒體通信服務質量與管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多媒體通信技術多媒體通信服務質量與管理第1頁/共85頁7.1引言

服務質量(QualityofService,QoS)是一種抽象概念,用于說明網絡服務的“良好”程度。由于不同的應用對網絡性能的要求不同,對網絡所提供的服務質量期望值也不同。這種期望值可以用一種統(tǒng)一的QoS概念來描述。在不同應用系統(tǒng)中,QoS參數集的定義方法可能是不同的,經常使用吞吐量、差錯率、端到端延遲、延遲抖動等網絡性能參數來定義QoS。對連續(xù)媒體傳輸來說,端到端延遲和延遲抖動是兩個關鍵的性能參數。多媒體應用,特別是交互式多媒體應用對延遲有嚴格的限制,不能超過人所能容忍的極限,否則將會嚴重地影響服務質量。同樣,延遲抖動也必須維持在嚴格的界限內,否則將會嚴重地影響人對語音和圖像信息的識別。第2頁/共85頁7.2QoS參數體系結構圖7.1QoS參數體系結構應用層QOS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第3頁/共85頁1.應用層表7.1一個視頻QoS分級的例子QoS級視頻幀傳輸速率/(幀/秒)分辨率/%主觀評價損害程度525~3065~100很好細微415~2450~64好可察覺36~1435~49一般可忍受23~520~34較差很難忍受11~21~9差不可忍受第4頁/共85頁2.傳輸層傳輸層協議主要提供端到端的、面向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通常,這種面向連接的服務能夠保證數據傳輸的正確性和順序性,但以較大的網絡帶寬和延遲開銷為代價。傳輸層QoS必須由支持QoS的傳輸層協議提供可選擇和定義的QoS參數。傳輸層QoS參數主要有:吞吐量、端到端延遲、端到端延遲抖動、分組差錯率和傳輸優(yōu)先級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86年頒布的ISO/OSI8072標準中明確地定義了傳輸層QoS參數:第5頁/共85頁

·建立連接延遲:用戶發(fā)出連接請求到接收到連接確認之間的時間間隔。

·建立連接失敗率:在最大建立連接延遲內不能建立連接的可能性。

·吞吐量:每秒接收的用戶數據字節(jié)數。

·傳輸延遲:發(fā)送方發(fā)出數據到接收方接收到該數據所經歷的時間間隔。

·固有差錯率:在取樣時間段內丟失和出錯的信息數占總信息數的比率。第6頁/共85頁

·傳輸失敗率:在數據傳輸階段因各種原因所造成失敗的信息占總信息數的比率。

·釋放連接延遲:一方發(fā)出釋放請求到對方執(zhí)行釋放之間的時間間隔。

·保護:用于說明建立安全連接需求的參數,如沒有竊聽或修改。

·優(yōu)先級:規(guī)定在該連接上傳輸的優(yōu)先級。

·彈性:用于說明傳輸層自動終結的可能性。第7頁/共85頁3.網絡層網絡層協議主要提供路由選擇和數據報轉發(fā)服務。通常,這種服務是無連接的,通過中間點(路由器)的“存儲-轉發(fā)”機制來實現。在數據報轉發(fā)過程中,路由器將會產生延遲(如排隊等待轉發(fā))、延遲抖動(選擇不同的路由)、分組丟失及差錯等。網絡層QoS同樣也要由支持QoS的網絡層協議提供可選擇和定義的QoS參數,如吞吐量、延遲、延遲抖動、分組丟失率和差錯率等。第8頁/共85頁

網絡層協議主要是IP協議,其中IPv6可以通過報頭中優(yōu)先級和流標識字段支持QoS。一些連接型網絡層協議,如RSVP和STⅡ等可以較好地支持QoS,其QoS參數通過保證服務(GS)和被控負載服務(CLS)兩個QoS類來定義。它們都要求路由器也必須具有相應的支持能力,為所承諾的QoS保留資源(如帶寬、緩沖區(qū)等)。第9頁/共85頁4.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協議主要實現對物理介質的訪問控制功能,也就是解決如何利用介質傳輸數據問題,與網絡類型密切相關,并不是所有網絡都支持QoS,即使支持QoS的網絡其支持程度也不盡相同。各種Ethernet都不支持QoS。TokenRing、FDDI和100VG-AnyLAN等是通過介質訪問優(yōu)先級定義QoS參數的。ATM網絡能夠較充分地支持QoS,它是一種面向連接的網絡,在建立虛連接時可以使用一組QoS參數來定義QoS。第10頁/共85頁

國際電信聯合會(ITU)制定了有關ATM網絡QoS參數,它允許用戶指定如下的參數:

·峰值信元速率(PCR):用戶發(fā)送信元的最大瞬間速率。

·長期承受信元速率(SCR):經過一個長時期測量到的平均信元速率。

·信元丟失率(CLR):在信元傳輸過程中丟失的信元所占的百分比。

·信元傳輸延遲(CTD):一個信元從進入網絡到離去所經歷的延遲。

·信元延遲變化范圍(CDV):CTD的變化范圍。

·突發(fā)容許(BT):允許以PCR發(fā)出的最大突發(fā)長度。

·最小信元速率(MCR):用戶期望至少要達到的最小信元速率。第11頁/共85頁7.3QoS管理機制QoS管理機制應當提供如下QoS管理特性:①QoS管理應是可配置的。②QoS管理應是可協商的。③QoS管理應是動態(tài)的。④QoS管理應是端到端的。⑤QoS管理應是層次化的。第12頁/共85頁7.3.1QoS分類和保證機制(1)確定型(Deterministic)QoS

在數據傳輸過程中,網絡提供“硬”的QoS保證,即對所承諾的QoS必須嚴格保證,否則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這類服務一般用于硬實時應用,如在遠程醫(yī)療系統(tǒng)中,X光照片數據必須采用實時無差錯的傳輸。Internet綜合服務中的保證服務(GS)和區(qū)分服務中的快速轉發(fā)均屬于這一類QoS。第13頁/共85頁(2)統(tǒng)計型(Statistical)QoS

在數據傳輸過程中,網絡提供“軟”的QoS保證,即對所承諾的QoS允許一定范圍的波動,并且不會造成不良的后果。這類服務一般用于軟實時應用,如遠程多媒體點播(VOD)系統(tǒng)。Internet綜合服務中的被控負載服務(CLS)和區(qū)分服務中的保證轉發(fā)均屬于這一類QoS。

(3)盡力型(BestEffort)QoS

盡力型QoS也稱最佳效果傳輸,網絡不提供任何QoS保證,網絡性能將隨著負載的增加而明顯下降。由于受到帶寬的限制,現有Internet上的分布式多媒體應用大多提供這類服務。第14頁/共85頁7.3.2802.1p圖7.2802.1p/Q幀格式和被標記數據流的優(yōu)先級處理(a)802.1QTaggedFrame;(b)基于802.1p優(yōu)先級的數據流處理第15頁/共85頁表7.2802.1p的優(yōu)先級標記值及對應的流量類型標記值流量類型1Background2Standard(Spare)0BestEffort3ExcellentEffort(BusinessCritical)4ControlledLoad(StreamingMultimedia)5Video(Interactivemedia),lessthan100mslatencyandjitter6Voice(Interactivevoice),lessthan10mslatencyandjitter7NetworkControl(ReservedTraffic)第16頁/共85頁7.3.3DiffServIETF提出了兩種QoS保證機制,一是由RSVP提供的保證型服務;二是在區(qū)分服務(Diff-Serv,DS)中定義的區(qū)分型服務。由于保證型服務具有面向連接的特性,并通過QoS協商、接納控制、保留帶寬和實時調度等機制來實現。區(qū)分型服務具有無連接的特性,主要通過緩沖管理和優(yōu)先級調度機制來實現,而無需進行QoS協商和保留帶寬等控制。隨著網絡規(guī)模的增長,保證型服務的復雜性將會迅速增加,并難以擴展。由于IP網絡的發(fā)展仍然是基于無連接的,區(qū)分型服務與之相適應,更適合在大型IP網絡(如Internet)中應用。第17頁/共85頁IETF的DiffServ工作組在RFC2474和RFC2475中發(fā)布了區(qū)分服務標準草案。其中,RFC2474定義了IPv4和IPv6報頭中的區(qū)分服務(DS)字段及其支持機制;RFC2475定義了區(qū)分服務體系結構;RFC(RequestForComments)是Internet研究和開發(fā)機構所發(fā)布的有關網絡協議及標準的注釋性公文系列。區(qū)分服務規(guī)定了一個網絡內部轉發(fā)報文分組的傳輸特性,這些特性可以用定量或靜態(tài)項來指定,如吞吐量、丟失率、延時及延時抖動等;也可以用訪問網絡資源的相對優(yōu)先級項來指定。第18頁/共85頁實現一種區(qū)分服務的要素是:·該服務是提供給一個流量聚集的;·調節(jié)功能和PHB用于實現服務;·DS字段用于標記報文分組,以選擇一個PHB;·特定節(jié)點實現PHB機制。第19頁/共85頁1.DS字段定義

RFC2474定義了IP報頭中的DS字段:在IPv4報頭中,重定義了服務類型(TOS)字段;在IPv6報頭中,重定義了流量級別(TC)字段。并且還規(guī)定了各個網絡節(jié)點上轉發(fā)報文分組的命令集,或稱為逐跳行為(PHB)。在8位的DS字段中,定義了如下的結構和內容:DSCodePointCU第20頁/共85頁

其中,DSCodePoint(DSCP)占6位,用于指定該報文分組在各個節(jié)點上的PHB;CU(CurrentlyUnused)占2位,為系統(tǒng)保留,支持DS的節(jié)點將忽略CU值。由于DSCP字段采用無結構字段定義的,便于將來PHB的定義和擴展。DSCP字段的基本特性如下:

·從DSCP到PHB的映射是可配置的,每個支持DS的節(jié)點都要實現這種可配置的映射;

·PHB規(guī)范空間必須包含一個推薦的缺省DSCP,且是惟一的,在節(jié)點所實現的缺省配置中應支持缺省DSCP到PHB的映射;

·如果一個報文分組使用了不可識別的DSCP值,則節(jié)點應當原樣轉發(fā)該報文分組,無需改變DSCP值,并且不會引起節(jié)點故障;·DSCP字段必須與當前慣有方法保持向后兼容。第21頁/共85頁2.PHB

一個PHB是一個節(jié)點為一個特定的DS行為集而采取的轉發(fā)行為(如吞吐量、丟失率、延遲及抖動等),一個DS行為集占用一個連接,其轉發(fā)行為將取決于該連接上的負荷。當多個DS行為集競爭一個節(jié)點上的緩沖區(qū)和帶寬資源時,該節(jié)點將根據不同的PHB來分配網絡資源。區(qū)分服務采用基于逐跳(hopbyhop)的資源分配機制。

PHB可以用下列項目定義:相對資源(如緩沖區(qū)和帶寬)優(yōu)先級,或者相對流量特性(如延遲、丟失率)。遵守共同約束(例如分組調度和緩沖區(qū)管理策略)的PHB可以組成一個PHB組,組內的PHB之間的關系可以使用絕對或相對優(yōu)先級,例如采用固定或隨機閾值的丟棄優(yōu)先級,但不是必須的。單獨定義的單一PHB是一個PHB組的特例。第22頁/共85頁

例如,一個簡單的PHB可定義如下:在一個連接上,保證為一個行為集分配x%的最小帶寬。這個PHB可以在任何流量調節(jié)下進行簡單而公平的測量。一個復雜的PHB可定義如下:在一個連接上,保證為一個行為集分配x%的最小帶寬,并且按比例公平地共享多余的連接容量。各個節(jié)點可利用某種分組調度和緩沖區(qū)管理機制來實現PHB。PHB是根據有關服務供應策略的行為特征定義的,而并非特定的實現機制。各種實現機制一般適合實現一個特定的PHB組,并且在一個節(jié)點上可以實現多個PHB組。在一個節(jié)點上,通過對所接收報文分組的DSCP的映射來選擇PHB。標準化的PHB應具有一個推薦的DSCP,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映射關系。第23頁/共85頁目前,IETF已定義了三個標準的PHB:(1)快速轉發(fā)(2)保證轉發(fā)(3)盡力服務第24頁/共85頁3.DS域模型圖7.3區(qū)分服務工作模型第25頁/共85頁4.流量分類

流量分類是實現區(qū)分服務的首要條件,其基本原理是根據IP報頭中某些字段的內容來選擇和標記分組流中的報文分組。流量分類可以采用兩種分類器來實現:一是BA(BehaviorAggregate)分類器,它僅基于DSCP字段對報文分組進行分類;二是MF(MultiField)分類器,它基于一個或多個字段的組合值(如源地址、目的地址、DS、協議號以及源和目的端口號等)對報文分組進行分類。第26頁/共85頁5.流量調節(jié)圖7.4分組分類器和流量調節(jié)器框圖第27頁/共85頁6.分類器和流量調節(jié)器的位置(1)在源域內部源域是指包含產生流量節(jié)點的域。一個源域內部的流量源節(jié)點和中間節(jié)點可以執(zhí)行流量分類、標記和調節(jié)功能,從源域到一個邊界的流量可以直接由流量源節(jié)點來標記,也可以在離開源域之前由中間節(jié)點來標記,這就是初始標記或預標記。例如,一個企業(yè)網絡的HPR主機所輸出的報文分組應具有較高的優(yōu)先級??梢圆捎脙煞N方法來標記HPR分組:一是由HPR主機(流量源節(jié)點)用DSCP=“高優(yōu)先級”來標記所有輸出分組的DS字段;二是由HPR主機所直接連接的第1跳路由器(中間節(jié)點)用適當的DSCP來為所有的HPR分組。第28頁/共85頁(2)在DS域邊界在一個上游域的DS出口節(jié)點或下游域的DS入口節(jié)點上可以對流量進行分類、標記和調節(jié)。在DS入口節(jié)點上,如果輸入的流量不符合TCA,則要按本地策略強制執(zhí)行TCA。如果一個DS入口節(jié)點所連接的上游域是一個不支持DS的域,則該節(jié)點必須對輸入的流量執(zhí)行流量調節(jié)功能。第29頁/共85頁(3)在不支持DS域在一個不支持DS的域中,流量源節(jié)點或中間節(jié)點可以在流量到達下游DS域入口之前對流量進行預標記。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掩蓋本地的分類和標記策略。由此可見,區(qū)分服務基于一種簡單的域模型,在網絡邊界上,對輸入網絡的流量進行分類和調節(jié),并指派給不同的行為集,而每個行為集則由一個單一的DSCP來標識;在網絡核心,將根據DSCP字段定義的PHB來轉發(fā)分組。這樣就使得網絡具有對不同報文分組流提供有區(qū)別服務的能力,而且便于功能的擴展,并降低了實現的復雜度。第30頁/共85頁7.4QoS管理協議7.4.1SNMP管理技術SNMP管理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兩個管理實體,即管理器(Manager)和代理(Agent)之間的相互合作,以分布方式執(zhí)行網絡管理活動。管理器負責管理網絡中各種資源和設備,并采用輪詢(Polling)方式向遠程的一個或多個代理發(fā)布管理命令,以獲取信息或實施控制。代理駐留在網絡設備上,負責設備的實際管理,響應和執(zhí)行管理器的管理命令,并返回應答信息。各種網絡資源被抽象成被管對象,通過管理信息庫(MIB)變量定義成標準的信息格式,以便于存儲、交換和訪問。每個網絡設備上的MIB由其代理負責維護。SNMP標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網絡管理協議(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SNMP),管理信息結構(StructureofManagementInformation,SMI)和管理信息庫(ManagementInformationBase,MIB)。第31頁/共85頁7.4.1.1SNMP1.SNMP協議圖7.5SNMP體系結構第32頁/共85頁在SNMP中,管理器和代理之間的通信采用了如下的報文格式:versioncommunitydata(PDU)

·version域:表示SNMP的版本,在SNMPv1中為version-1(0);

·community域:主要是為增加系統(tǒng)安全性而設置的,代理可以要求管理器在發(fā)送請求報文時填寫該域,以驗證管理器是否有權訪問它的MIB。

·data域:用于存放實際要傳送的報文。第33頁/共85頁

在SNMP報文中,定義了五種網絡管理操作原語:①GetRequest:管理器使用該操作向代理請求取回某些變量值,如管理器請求取回某個路由器的某端口狀態(tài)。它要求代理響應具體的變量值。②GetNextRequest:管理器使用該操作向代理請求取回某變量的下一個變量值,它要求代理給予響應。管理器使用該操作可遍歷一個網絡設備MIB庫中某個對象的一系列參數。③GetResponse:代理使用該操作向管理器發(fā)送響應,回送相應的變量值。④SetRequest:管理器使用該操作向代理請求設置某些變量值,如管理器請求將某個路由器的某端口狀態(tài),由“Enable”設置成“Disable”。它要求代理設置本地MIB中相應的變量值。⑤Trap:代理使用該操作向管理器報告某一異常事件的發(fā)生,如連接的接通或斷開以及各種報警狀態(tài)等。這是由代理主動向管理器發(fā)出的報文。第34頁/共85頁

對應上述的五種操作,有五種報文類型,且使用了兩種協議數據單元(PDU)格式:①GetRequest、GetNextRequest、SetRequest和GetResponse的PDU格式都是相同的,即:PDUtypeRequestIDerrorstatuserrorindexvariablebinding第35頁/共85頁其中:

·PDUtype域:指明報文的PDU類型,即五種報文中的哪一種。

·RequestID域:指明請求的標識號,它是一個整數。每個請求都有惟一的標識號。

·errorstatus域:在GetResponse報文中,用于指明操作失敗的原因或狀態(tài)。

·errorindex域:在GetResponse報文中,用于指向引起操作失敗的那個變量。

·variablebinding域:包含一組變量名(對象標識符)和變量值,其結構如下:name1value1name2value2…namenvaluen第36頁/共85頁②Trap的PDU格式如下:EnterpriseAgentaddressGenerictraptypeSpecifictrapcodeTimestampvariable-binding

其中:

·Enterprise域:當Trap報文為特定的Trap報文類型時,則要指明定義該特定Trap報文類型的企業(yè)或廠家名。

·Agentaddress域:指明發(fā)送該Trap報文的Agent的IP地址。

·Generictraptype域:指明通用Trap報文類型,參見表7.3。

·Specifictrapcode域:指明特定Trap報文類型代碼,由廠家定義。

·Timestamp域:用于作時間標記。第37頁/共85頁表7.3通用Trap報文類型通用Trap報文類型報文產生說明冷啟動Trap報文的Agent重新初始化,其配置信息和Trap機制改變熱啟動Trap報文的Agent重新初始化,其配置信息和Trap機制不改變鏈路中止Trap報文的Agent發(fā)現配置中存在通信鏈路中止的錯誤鏈路啟動Trap報文的Agent發(fā)現配置中存在通信鏈路重新連通訪問權限失效Trap報文的Agent接收到某個超越權限的報文EGP對象中止Trap報文的Agent發(fā)現和EGP(外部網關協議)對象的連接中斷企業(yè)特定Trap報文的Agent發(fā)現已滿足企業(yè)特定的條件第38頁/共85頁SNMP報文使用ISO的ASN.1(AbstractSyntaxNotationOne)相關的BER(BasicEncodingRules)規(guī)則來編碼,形成其報文,并通過TCP/IP協議集中的UDP協議實現其報文傳送。ANS.1是一種用于描述結構化實體的結構和內容的語言,提供了描述抽象文法結構和內容的表示方法。ANS.1標準定義了一種稱為基本編碼規(guī)則BER的傳送文法,用于描述傳送過程中的報文內容。SNMP報文的傳送格式必須符合BER規(guī)范。下面是SNMP報文格式的ASN.1表示法:第39頁/共85頁SNMPDEFINITIONS::=BEGINMessage::=

SEQUENCE

{

version---version1forthisRFC

INTEGER

{

version1

(0)

},

community

---communityname

OCTETSTRING,

data---e.g.,PUDsiftrivial

ANY

---authenticationisbeingused

}第40頁/共85頁PUDs::=

CHOICE

{

get-request

GetRequest-PUD,

get-next-request

GetNextRequest-PUD,

get-response

GetResponse-PUD,

set-request

SetRequest-PUD,

trap

Trap-PUD

}END第41頁/共85頁2.SMI協議圖7.6對象標識符的分層結構及MIB-Ⅱ中的對象分類第42頁/共85頁3.MIB協議表7.4MIB-Ⅱ的被管對象類型類型對象標識符包含的信息systemmib-Ⅱ1主機或網關操作系統(tǒng),如:系統(tǒng)名稱、系統(tǒng)最后啟動時間、系統(tǒng)的物理位置等interfacesmib-Ⅱ2各種網絡接口,如:子網的接口數目、接口值表等atmib-Ⅱ3地址解釋,如:IP地址與物理地址對應表等Ipmib-Ⅱ4IP協議軟件,如:作為主機還是網關的標記、缺省的生存時間、IP的通信統(tǒng)計、IP的路徑表等Icmpmib-Ⅱ5ICMP協議軟件,如:接收到的ICMP消息數、發(fā)送的ICMP消息數、特定類型的消息數等tcpmib-Ⅱ6TCP協議軟件,如:TCP連接數最大值、接收的和發(fā)送的數據報數、有關連接信息(如IP地址、端口)等第43頁/共85頁類型對象標識符包含的信息Udpmib-Ⅱ7UDP協議軟件,如:接收到的正確的UDP報文數目、發(fā)送的UDP報文數、接收UDP報文的IP地址、端口等Egpmib-Ⅱ8EGP協議軟件,如:接收到的正確的EGP消息數目、本地產生的EGP消息數、相鄰的EGP信息表等Cmotmib-Ⅱ9CMOT協議軟件Transmissionmib-Ⅱ10傳輸介質,目前尚處于實驗階段snmpmib-Ⅱ11SNMP協議軟件,如:發(fā)送給本地SNMP的消息數、接收到的各類消息數、對各種錯誤的統(tǒng)計等表7.4MIB-Ⅱ的被管對象類型第44頁/共85頁MIB庫中的每個變量都符合ANS.1語法規(guī)則。在MIB庫中,每個被管對象或MIB變量將用五種特性來描述,它們是:

·對象描述符:表示被管對象的名字。

·語法:表示對應被管對象的抽象數據結構,如整數、八位位組串等。

·訪問權限:用readonly,readwrite,writeonly,notaccessible類型之一來描述,表示對該對象的訪問權限。

·狀態(tài):用mandatory,optional,obsolete類型之一來描述,表示該對象的當前狀態(tài)。

·描述:對象類型的文本描述和說明。第45頁/共85頁7.4.1.2SNMPv21.SNMPv2協議

SNMPv2協議規(guī)定了管理器和代理之間及管理器和管理器之間的通信方式、SNMP報文的格式與含義以及每種報文的處理方式等。SNMPv2定義了七種網絡管理的操作原語,除了支持SNMPv1的五種基本操作原語外,還新增加了兩種操作原語:①GetBulkRequest:管理器使用該操作向代理請求取回某變量下面幾個變量值,它要求代理對這些變量值給予響應。在一次報文交換中,管理器可使用該操作檢索大塊數據,以減少網絡通信開銷,提高效率。它克服了SNMPv1中不能對大數據塊進行有效查詢的弱點,一次可將一個對象的所有變量值全部讀出,也可以進行一些表格操作。這大大方便了管理器對信息的檢索,并有助于簡化高層管理程序。第46頁/共85頁②InformRequest:一個管理器使用該操作向另一個管理器發(fā)送一個Trap消息,并請求給予回應。接收方將使用GetResponse報文進行回應。這個操作原語的引入,使得SNMPv2能支持管理器-管理器的分布式網絡管理。在SNMPv2中,在什么條件下發(fā)送Trap報文,何時發(fā)送InformRequest報文都是可設定的。在SNMPv2中,GetRequest操作不再具有原子特性,即當一個SNMP報文中包括了對多個變量的操作時,如果代理在MIB庫中沒有找到某個變量,則可以用一個錯誤代碼作為該變量的應答。這樣,SNMPv2便允許對部分請求進行應答,這也是對SNMPv1的一大改進。但SetRequest操作仍具有原子特性。第47頁/共85頁SNMPv2的報文格式與SNMPv1基本相同,只是為新的GetBulkRequest操作增加了一種PDU格式,即:RDU-typeRequest-IDNon-repeatersMax-repetitionsVariable-binding其中:

·PDUtype域:指明報文的PDU類型,即七種報文中的哪一種。

·RequestID域:指明請求的標識號,是一個整數。每個請求都有惟一的標識號。

·errorstatus域:在GetResponse報文中,用于指明操作失敗的原因或狀態(tài)。第48頁/共85頁

·errorindex域:在GetResponse報文中,用于指向引起操作失敗的那個變量。

·variablebinding域:包含一組變量名(對象標識符)和變量值。

·nonrepeaters域:在GetBulkRequest報文中,用于指明在變量組中有多少個變量只要求一個后繼。

·maxrepetitions域:在GetBulkRequest報文中,用于指明變量組所剩余的變量中,每個變量能要求多少個后繼。第49頁/共85頁2.SMI協議與SNMPv1的SMI一樣,SNMPv2的SMI協議(RFC1442)詳細定義了MIB庫的組成結構,規(guī)定了定義和標識MIB變量的一組規(guī)則。它規(guī)定所有MIB變量必須用ANS.1來定義,每個MIB變量都要用一個對象標識符來標識。對象標識符的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樹型的分層結構。SNMPv2的SMI最主要的改進是它提供了用于描述被管對象的更詳細語法和語義,以及對二維數組表中的一行進行增刪的標準方法。第50頁/共85頁3.SNMPv2MIB協議

MIB協議規(guī)定了管理信息庫的被管對象類型、存儲格式以及對每個對象所允許的操作等。在SNMPv2標準中,除了兼容SNMPv1中所定義的所有的數據類型外,還增加了四種數據類型:UInteger、Counter64、BitString、NsapAddress。

SNMPv2標準還定義了SNMPv2管理系統(tǒng)自己使用的三種管理信息庫:SNMPv2MIB(RFC1450)、ManagerManagerMIB(RFC1451)和PartyMIB(RFC1447)。每個MIB又由一些組(Group)構成,一個組是一些對象的集合。協議規(guī)定:只有在實現中包含了一個組中所有的對象,才算是支持了這個組。第51頁/共85頁(1)SNMPv2MIB

SNMPv2MIB中的對象用于描述與SNMPv2管理系統(tǒng)有關的信息,這些信息能夠使管理器了解代理上有關SNMPv2系統(tǒng)活動和資源情況。這個MIB分為五個組:SNMPv2statistics組、SNMPv1statistics組、對象資源組、trap組和set組。①SNMPv2statistics組包括一組計數器,分別記錄發(fā)送和接收的SNMPv2報文的數量,以及因各種原因所造成的錯誤報文數量。第52頁/共85頁②SNMPv1statistics組也包括一組計數器,它們在SNMPv2系統(tǒng)與SNMPv1系統(tǒng)通信時才使用。③對象資源組表示代理上的動態(tài)配置資源,被表示成一個表,每種資源占用表中一項。④trap組由產生SNMPv2trap報文的對象組成。⑤set組只有一個對象:snmpSetSerialNo,用于解決SetRequest操作過程中的沖突問題。第53頁/共85頁(2)ManagerManagerMIB這種MIB可用于支持分布式網絡管理。高一級的管理器可以定義一些事件,當這些事件發(fā)生時,由低一級的管理器來通知它。這種MIB可以用來把一個中間的管理器當作監(jiān)測遠程網絡活動的監(jiān)視器,也可以用來報告中間管理器及其所管轄的各個代理的活動情況。它有兩個組:alarm組和event組。

alarm組用來定義一些報警用的閾值,每個閾值都與一個被監(jiān)測對象有關。當一個對象的取值超過它的閾值時,就會觸發(fā)一個事件的報告,即向高一級的管理器發(fā)送InformRequest報文。alarm組中的每一項都對應著event組中的一項,這個對應項定義了在InformRequest報文中應該傳送哪些信息。第54頁/共85頁(3)PartyMIB

這個MIB與網絡管理的安全性有關,它分為四個組:party組、context組、access組和privilegeMIBview組。第55頁/共85頁4.SNMPv2的分布式管理結構SNMPv2可以支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兩種網絡管理結構。它對分布式網絡管理結構的支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InformRequest操作原語:一個管理器用來向另一個管理器發(fā)送Trap消息,并要求給予響應。

②ManagerManagerMIB:這個MIB有兩個小組:alarm組和event組。它們主要用來定義一些報警用的閾值,以及超過閾值時應向中心管理器報告的內容(通過InformRequest報文)。第56頁/共85頁圖7.7基于SNMPv2的分布式管理結構第57頁/共85頁5.SNMPv2與SNMPv1的共存關系在SNMPv2標準中,充分考慮了SNMPv1產品在SNMPv2環(huán)境中共存的問題(RFC1452),以保護用戶已有的投資。解決與SNMPv1系統(tǒng)共存問題的最簡單辦法是將SNMPv1管理器升級為SNMPv2管理器,由SNMPv2管理器同時來管理SNMPv2代理和SNMPv1代理。由于SNMPv2的SMI協議是SMI協議的超集,因此SNMPv2管理器很容易理解SNMPv1代理上的MIB。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SNMPv2和SNMPv1報文格式之間的差異。SNMPv2標準提出了兩種解決的方法:委托代理(Proxy)和雙協議管理器(Bilingualmanager)。第58頁/共85頁7.4.1.3SNMPv3協議SNMPv3將統(tǒng)一SNMPv2*和SNMPv2u中的概念和技術思想,并不考慮增加新的功能,而是回到SNMPv1簡單性(Simple)的老路上。SNMPv3的目標是:①盡量利用現有的成果,尤其是SNMPv2*和SNMPv2u;②達到SET安全標準的要求;③要盡可能地簡單;④支持大型網絡;⑤定義一個可長久使用的框架結構;⑥盡量使之標準化。第59頁/共85頁7.4.2基于策略的QoS管理技術1.策略管理框架通常,作為一個策略管理系統(tǒng)應具有如下三種能力:·允許一個用戶定義和修改策略規(guī)則的能力;·存儲和檢索策略規(guī)則的能力;·解釋和執(zhí)行策略規(guī)則的能力。第60頁/共85頁

因此,IETF提出了一種策略管理系統(tǒng)框架,它由如下功能元素組成:①策略管理工具:提供一種圖形化或命令/正本的用戶界面,允許用戶定義或修改策略規(guī)則,并實時監(jiān)視規(guī)則部署。②策略持久性:簡單而持久地保存策略規(guī)則,便于策略規(guī)則的持續(xù)存儲和檢索。③策略消費者:它是一種功能組合,主要負責獲取和部署策略規(guī)則,并且有選擇地將策略規(guī)則翻譯成一種策略目標可用的格式。④策略目標:它是一種功能元素,其行為受策略規(guī)則的控制,執(zhí)行由策略規(guī)則規(guī)定的動作。第61頁/共85頁圖7.8一個基于策略的管理系統(tǒng)框圖第62頁/共85頁2.策略規(guī)則的描述策略規(guī)則是用“ifthen”形式表示的,“if”表示條件集,與有關被管對象的屬性項相對應,“then”則表示一種動作集。例如,在為流量設置優(yōu)先級時,可采用如下策略:if源IP地址==192.168.34.2

then

Priority=5elseif目的IP地址==192.168.80.12

then

Priority=6elseif目的IP地址==192.168.80.0/255.255.255.248

then

Priority=7第63頁/共85頁3.策略規(guī)則的存儲和信息模型由于策略管理系統(tǒng)是以策略庫為核心構造的,因此策略規(guī)則必須采用公共的信息模型和數據結構存儲在策略庫中,以便于策略規(guī)則的定義、編輯、檢索和獲取。為了規(guī)范策略的信息模型,IETF定義了策略框架核心信息模型。它采用面向對象的信息模型來表示通用的策略信息,并規(guī)定了兩種對象類層次:一是表示策略信息和策略控制的結構化類;二是指示結構化類相互關系實例的關系類。這些對象類可以利用子類進行擴展,以表示特定類型的策略,例如,QoS管理策略或網絡安全策略。第64頁/共85頁IETF規(guī)定采用標準化的輕型目錄訪問協議(LDAP)來組織和訪問策略庫中的策略信息,并定義了從核心信息模型到LDAP目錄方案的映射方法。LDAP是IETF制定的一種基于目錄結構的信息存儲和訪問機制,為訪問和管理較大范圍(如Internet中)的網絡信息提供一種標準的方法。通常,LDAP采用LDAP服務器來實現。第65頁/共85頁圖7.9QoS信息模型定義的對象類及其層次關系第66頁/共85頁5.基于策略管理系統(tǒng)的實例在一個基于策略的管理系統(tǒng)中,從建立策略到執(zhí)行策略需要完成下列操作:

·管理員使用策略編輯器建立新的策略或編輯已有的策略,并建立該策略與PT的關系。策略與關系以指定的信息模型存儲在策略庫中。

·管理員采用一種主動通知機制通知PC接收該策略。

·PC從策略庫中檢索并獲取該策略,根據該策略與PT的關系來確定需要實施策略的PT。并且檢查該策略的有效性,如是否指定了一個未知的PT、是否發(fā)生策略沖突等。對于有效的策略,PC將該策略映射成該PT可執(zhí)行的信息格式,然后將策略信息傳送給該PT。

·PT執(zhí)行策略規(guī)定的動作,并將執(zhí)行的結果及其狀態(tài)信息返回給PC。由PC報告給管理員。第67頁/共85頁

下面是一個基于策略的配置路由器流量優(yōu)先級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PC采用策略服務器來實現,PT為一個路由器某端口的排隊優(yōu)先級,優(yōu)先級為0~7,7是最高優(yōu)先級。媒體流可采用下列特征來標識:

·目的IP地址、端口號或子網號;

·源IP地址、端口號或子網號;

·IPPrecedence值;·區(qū)分服務中的DSCP值。第68頁/共85頁

假如該路由器支持區(qū)分服務,并且媒體流已被分成三類:DSCP=0為盡力轉發(fā)、DSCP=1為保證轉發(fā)、DSCP=2為快速轉發(fā)。那么在基于策略的管理系統(tǒng)中,管理員可采用如下策略來配置該路由器端口的排隊優(yōu)先級:if源IP地址==192.168.34.2ANDDSCP==0

then

Priority=3elseif源IP地址==192.168.34.2ANDDSCP==1then

Priority=5elseif源IP地址==192.168.34.2ANDDSCP==2then

Priority=7

該策略采用QoS信息模型存儲在LDAP服務器中。管理員以適當的方式通知策略服務器去接收和處理該策略。第69頁/共85頁圖7.10基于策略的網絡系統(tǒng)構成第70頁/共85頁6.相關研究工作及產品Cisco公司的基于策略的網絡管理系統(tǒng)有QoSPolicyManager(QPM)和CiscoSecurityManager,其中QoS管理器和安全管理器分別是獨立的產品,但是共享一個通用的架構。QPM采用圖形用戶界面,簡化了QoS配置。在典型的會話中,用戶可以添加新的路由器,通過策略可以為每個路由器端口選擇排隊算法,設置為類型過濾器和轉發(fā)行為(設置IP優(yōu)先級)以及安排下載到路由器的方法。相同類型的端口可以按組分類,使策略既可以在單個端口級上實施,也可以在組級上實施。Cisco計劃在今后的QPM版本中增加對LDAP目錄和COPS的支持。第71頁/共85頁Nortel公司的基于策略的網絡管理系統(tǒng)稱為OptivityPolicyServices(OPS),OPS采用了IETF草案中描述的許多概念,包括策略服務器、COPS和存儲策略信息的LDAP兼容目錄。在典型OPS會話中,用戶可以添加路由器和單獨的端口,可以使用過濾器創(chuàng)建傳輸流模式、行為,以及與傳輸流模式、行為和端口相關的策略。相同類型的端口可以按組分類。OPS利用COPS進行PDP-PEP通信。它還支持包括Cisco路由器在內的其它設備。第72頁/共85頁Cabletron公司是最早開發(fā)基于策略的網絡管理技術的公司,其QoS策略管理器稱為SpectrumPolicyAware。策略信息將保存在LDAP兼容的目錄中,PDP與PEP之間的通信采用COPS以及其它協議。PEP也可以使用LDAP與目錄服務器進行通信。該公司的SmartSwitches支持802.1p和ToS/Diff-Serv等QoS標準并在每個端口上支持四個隊列和第二層到第四層分類和標記。這就意味著Cabletron的產品可以在布線室中提供高層的分類和標記技術,而其它多數廠商的產品則通過升級來實現。第73頁/共85頁3Com公司的策略服務器叫做TranscendPolicyService,該產品符合IETF正在開發(fā)的標準,其中包括策略架構和采用COPS。策略將被保存在LDAP兼容的目錄中,并且通過代理服務器來提供對傳統(tǒng)產品的支持。3Com公司通過向其第二層交換機中添加802.1p,向第三層路由器添加ToS/Diff-Serv和RSVP來開發(fā)具有QoS功能的網絡產品。此外,3Com公司的動態(tài)訪問產品還提供了在網絡接口卡(只要是3Com網卡)上提交報文分組分類和標記的功能。第74頁/共85頁7.5QoS管理模型和實現機制1.資源消費者-提供者協作管理模型在分布式多媒體環(huán)境中,端系統(tǒng)上的可用資源有CPU、緩沖區(qū)、I/O帶寬及網絡帶寬等,這些資源應當通過一種集成化的QoS管理機制實行統(tǒng)一的管理,提供端到端的、具有協作性、動態(tài)性和自適應性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