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人物傳記類課件_第1頁
高考文言文人物傳記類課件_第2頁
高考文言文人物傳記類課件_第3頁
高考文言文人物傳記類課件_第4頁
高考文言文人物傳記類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考文言文人物傳記類課件第一頁,共63頁。

高考二輪復習文言文

人物傳記類閱讀第二頁,共63頁。一、2015考綱考點及對應題型二、人物傳記類文言文選文特點①.體裁;②.內(nèi)容;③.選材的大體思路;

④.常見表官職變動的詞。三、幾種常見固定題型講解:

①.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②.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

③.翻譯;

④.信息篩選:多為人物形象、性格分析第三頁,共63頁。(1)所選材料以真實的歷史人物傳記為主,輔之以與官職、法律、習俗等有關(guān)的內(nèi)容。(2)所選文章的內(nèi)容都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一般贊揚所記人物,弘揚正義,貶斥邪惡。

(3)所選的材料篇幅較短,5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釋。注釋往往給閱讀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時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實詞、虛詞、文言句式及考題中的例句貼近教材。

第四頁,共63頁。人物傳記類文章行文的大體思路:①、介紹人物個人情況:字、號、出身、天賦、性格、最初的任職情況……(舉、薦、征、召、辟、授、除、為)(開頭部分)②、記敘人物在任職期間的政績。(中間部分,注意時間詞:后、及、比、尋、俄、既而、已而、久之、會,注意這些表示人物官職變化的詞語:遷、升、擢、拜、調(diào)、徙、轉(zhuǎn)、知、判、貶、出、謫、罷、黜)③、人物評價。(多在文章結(jié)尾,部分穿插于全文中。乞骸骨(封、卒、謚)第五頁,共63頁。(1)人物;傳記人物為誰?哪一個朝代?還涉及哪些人?(一個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2)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寫了什么事:孝義?勤學?清廉?愛民?抗上?等等,一共寫了多少件事?(3)官職;此類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員。要搞清楚他任何職?朝中官還是地方官?幾度升黜?

(4)品格;是好人,還是壞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樣評價的。注意文段后的注釋,很多時候有提示作用。傳記類文本的四大讀點第六頁,共63頁。4.常見表官職變動的詞:

表授予官職的:1、薦、舉: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蛾惽楸怼?/p>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舉薦,任以官職。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稌x書·謝安傳》

3、征:由君王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歲余,征拜侍御史?!逗鬂h書·王渙列傳》

第七頁,共63頁。4、拜:授予官職如: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史記·淮陰后列傳》5、除:任命,授予官職。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段倪x·陳情表》6、授:給予官職如:“遣使者持黃金印,赫發(fā)繼,朱輪車,即軍中拜授?!薄稘h書·翟方進傳》7、起:重新啟用,任以官職。如:起樗里子于國?!稇?zhàn)國策》8、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文選?陳情表》第八頁,共63頁。

1、遷:調(diào)動官職,一般是提升調(diào)用,左遷指降職、貶官。如:吾極知其左遷?!稘h書·周昌傳》

2、擢:在原官職上提拔。如:六年,江東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傳》表調(diào)動官職的

1、轉(zhuǎn)、調(diào)徙:調(diào)動官職如:“調(diào)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2、補:補充缺職如:遷補太守卒史,舉賢良為大司農(nóng)丞。

調(diào)動官職的:

升遷的:第九頁,共63頁。1、貶:降職;如:貶連州刺史?!杜f唐書·劉禹錫傳》2、謫:被罰流放或降職。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对狸枠怯洝?、出:離開京城外調(diào),一般指貶官(與“入”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如:咸寧初,入為御史中丞,遷侍中,以出為征虜將軍,《晉書卷二十八》

“出”有時也指平調(diào)。如:永和初,出為何間相。《后漢書·張衡傳》遷侍中,以出為征虜將軍?!稌x書卷二十八》降職、罷免的:第十頁,共63頁。4、罷、免:罷黜,免去官職。如:“非其才者罷之”《晉書·魏舒?zhèn)鳌?、黜、廢:廢棄不用。如:柳下惠為士師,三黜。《論語·微子》

1、兼:同時掌管,兼任。如:未幾,移鎮(zhèn)青州,就加兼中書令?!杜f五代史·甘荷余傳》

2、領(lǐng):兼任,代理,暫時擔任。如:遷中書郎,領(lǐng)東觀祭酒?!赌鲜贰び菰競鳌啡?、表兼職,代理官職的詞語。第十一頁,共63頁。

3、權(quán):暫代官職如:積官至監(jiān)察御史,兼權(quán)殿中侍御史?!端问贰だ罹V傳》

4、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備武將軍?!度龂尽の簳の涞奂o》

5、假:暫時代理。如: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莸饶际?、斥候百余人俱。《漢書?蘇武傳》=除了以上表官職變動的詞語外,還有一些詞語雖不表示官職變動,但常與官職結(jié)合在一起使用,如:“知”后常跟地名,表做某地的長官;“主”后常跟官府機構(gòu)的名稱,表示主持某官府機構(gòu)的工作,我們可結(jié)合語境,靈活翻譯。第十二頁,共63頁。幾種常見固定題型講解:(一)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二)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三)翻譯;(四)信息篩選:多為人物形象、性格分析。第十三頁,共63頁。(1)通讀:文本+注釋(2)圈畫: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要圈畫出來,各層意思之間可以用豎線斷開?!爸匾畔ⅰ敝饕競髦鞯娜松?jīng)歷及評價等;“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詞術(shù)語,如人名、地名、官職名、官府宮廷名、科舉考試和官職升降專用術(shù)語等。(3)跨“難”閱讀時難免會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詞語和句子。這時候不要緊張,正確的做法是先“跨”過去,一般不要在個別詞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費時間??赡茏x到后面再返回來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釋,還有可能題目中有啟示,或者命題回避了這一難點。(4)借助: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中碰到的問題,能夠借助上下文和試題來解決。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內(nèi)容、句式,閱讀材料中的出處說明或疑難注釋,善于借助試題,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感知方法:第十四頁,共63頁。(一)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分析:

對實詞的考察。根據(jù)考綱“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俺R姟?,就是指在淺易的古代詩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在文章中比較重要?!霸谖闹械暮x”是指文言實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

“文言實詞”通常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考試中涉及較多的就是這幾類詞,偶爾也會考到副詞、代詞。文言實詞考查范圍主要有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字等。

第十五頁,共63頁。實詞攻略秘籍——五大法1、聯(lián)想推斷法:文言文的選材都來自課外,但是其中的知識點都是來自課內(nèi),所以試題中出現(xiàn)的一些實詞,想想在哪篇課文中出現(xiàn)過,可聯(lián)系課文對應文句相應遷移。

比如:

“終身不造其門”一句中“造”的含義,熟悉課文《左忠毅公逸事

》的同學馬上就會想到“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中的“造”字,意為“到……去、拜訪”。由此可以推知其含義。

第十六頁,共63頁。2、語境解詞法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的多個義項只有在語境中才能得到過濾,沒有語境,有時便無法分析詞的含義。推斷詞語含義,要結(jié)合句子本身的語言環(huán)境,有時甚至要通觀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言環(huán)境。比如:“侃率之以乘城”中的“乘”字,在教材和平時的訓練中多為“趁著”“乘機”義,但這里解不通,根據(jù)前文項城為叛軍圍困,縣令李侃婦楊氏激勵大家“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的敘述和后文“項城,小邑也,無長戟勁弩、高城深溝之固,賊氣吞焉,將超城而下”等的描寫,可以推斷出“乘”為“防守”、“登”義。其他諸如“矜”(注重)“峻”(高傲),都必須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分析,才能準確理解和翻譯。第十七頁,共63頁。3、對文(互文)解詞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相關(guān)聯(lián)的詞語。根據(jù)這一點,有些詞語依據(jù)上下文就能斷定其含義。

比如:“再”一詞,“再”有兩個基本含義:“第二次”和“兩次”,據(jù)上文“一射而矢墮”一句,“一”與“再”應為對文,“一”為“第一次”之義,所以“再”解為“第二次”。教材中的對文現(xiàn)象更是不勝枚舉,此兩例:①“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與朱元思書》);②“于是六國之士,有……之屬為之謀;……之徒通其意;……之倫制其兵。”(《過秦論》)。第十八頁,共63頁。4、語法分析法:句子的結(jié)構(gòu)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shù)?。比如:“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所處的語法位置是在名詞的后面,應該是謂語,所以它不是數(shù)詞,而是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是“統(tǒng)一”的意思。第十九頁,共63頁。5、成語對應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理解成語的基礎(chǔ)上,便可推知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比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常赦臣”中的“從”字,由成語“言聽計從”可知其義為“聽從”。

總之:要做好文言閱讀里的實詞題,積累是基礎(chǔ),在有一定量積累的前提下,再懂得運用一些方法,才可以有備無患。實際操作中,要注意瞻前顧后,從語境出發(fā),兼顧幾種方法,文言文閱讀會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十頁,共63頁。(二)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分析:對文言虛詞的考察。綜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從總體來說,著眼于應用,不直接考語法,題型都是客觀選擇題;為降低難度,同時也是為了貼近中學教學實際,內(nèi)容都是課內(nèi)課外相結(jié)合,要求考生辨析加點虛詞用法的異同。根據(jù)高考考綱常見的虛詞共有以下18個:而、何、乎、乃、其、且、焉、也、以、因、于、與、則、之、所、者、然、乎其中“因、以、于、則、之、乃、且、”尤受高考命題人青睞,是歷年高考試卷中的“老面孔”。

第二十一頁,共63頁。輔助答題技巧:1.語法切入法從語法結(jié)構(gòu)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實詞題常用的方法,其實該法對解答文言虛詞題也同樣適用。在解題過程中,當你“苦思冥想無法選”時,不妨從語法角度切入,也許能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第二十二頁,共63頁。比如,判別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晉,何厭之有”、④“均之二策”諸句中“之”字的意義??筛鶕?jù)語法知識鑒別它的用法,從而找到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語,“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作謂語,“我”是賓語,由此可確定“之”介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中“久”是時間副詞,充當句首狀語,因此緊隨其后的“之”可有可無,只不過起了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是音節(jié)助詞,無義,不譯。③中“晉”是主語,“有”是謂語動詞,可知本句是賓語前置句,“之”起提賓作用。④中“均”是動詞,作“權(quán)衡”解,“二策”是名詞,由此斷定“之”與“二策”一起為“均”的賓語,作代詞“這樣”解??梢姡橹鞲?、析結(jié)構(gòu)、判功能,不失為簡便的虛詞推斷方法。第二十三頁,共63頁。2.語境推斷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虛詞上下文語境完整,語句的整體意義實際上限制了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來進行判斷。比如:“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斷,前后句意為因果關(guān)系,“以”應為表原因的“因為”。

第二十四頁,共63頁。3、標志識別法有些虛詞是構(gòu)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詞,如能記住教材中出現(xiàn)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幫助你快速答題。比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等;表示賓語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圖”)等。第二十五頁,共63頁。

同時識記一些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如“是以”為“以是”的倒裝,譯為“因為這”,“無以”譯為“用來……的”,“其……,之謂也(乎)”也是一個固定格式,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大概(恐怕、難道)說的是……吧(嗎)”、如2002年高考全國卷第16題要求將“其李將軍之謂也”譯成現(xiàn)代漢語,如果能記住這個固定格式的翻譯模式,解答本題就會易如反掌,可譯為“大概是說李將軍的吧”或“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再如: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于俗也/宋何罪之有。兩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標志,一是古漢語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兩者顯然不同。第二十六頁,共63頁。4、數(shù)學代入法

有時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來”數(shù)學中的解題方法,在語文答題中加以靈活應用,往往會收到奇效。數(shù)學代入法即是一例。請看例子: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過于荊,至江上??琳陀诨⒁病、曰:“吾知所之矣?!币蛉鐓?。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C、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宋何罪之有?D、知不以利為利矣。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答案:B第二十七頁,共63頁。

A項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與“虎”之間存在比較關(guān)系,“于”相當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顯然講不通,事實上第一句中的“于”作“從”講,由此排除該項。D項中,第二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出自蘇洵《六國論》,“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為利矣”中顯然也講不通,可知該項也非正確答案。再看正確項B所涉及的兩句,第二句“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出自課文《屈原列傳》,“因”作“乘機”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剛好符合上下文語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第二十八頁,共63頁。(三)翻譯文言句子

——八大關(guān)注點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xiàn)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guān)注的一項內(nèi)容。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后據(jù)此推斷其意義。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為意動用法,應譯為“對……感到驚奇”。此句應譯為:然而也對他不采納我的意見而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感到驚異。1、詞類活用第二十九頁,共63頁。

例2: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窮”字是使動用法,應譯為“使……窘迫”。此句應譯為:從古至今,從無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沒有危險的。

例3:大用則王,小用則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為名詞,在句中用做動詞,譯為“稱王”。因此本句應譯為:用在大處就可稱王,用在小處就會身亡。第三十頁,共63頁。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準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征;否則就極容易易造成失分。2、特殊句式

例1:良欲籍農(nóng)故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為定語后置?!肮蕿楸摺睘椤稗r(nóng)”的后置定語,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此句應譯為:吳良想對原先當過兵的農(nóng)民登記編冊,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2:趙國何求而不得也。

分析:此句為賓語前置句。在翻譯時必須將“何”回歸其位。應譯為:在趙國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第三十一頁,共63頁。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jié)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shù)囊粋€進行翻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要對詞語的不同義項加以區(qū)分辨別。3、一詞多義例:范氏富,盍已乎?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義詞,常見的義項有:停止;取消;已經(jīng);過分;語氣詞等。根據(jù)語境,可知“取消”義項最恰當。此句應譯為:范家富貴,何不取消這門親事呢?第三十二頁,共63頁。4、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種常見現(xiàn)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語,賓語,介詞賓語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題老師注意的地方,我們在翻譯時一定要把省略的內(nèi)容補出來。例1:因乞李氏以歸。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賓語“這部書”,翻譯時應補出來,即,于是向李氏討取(這部書)回家。

例2:主簿大驚,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詞“以”的賓語“之(這件事)”,在翻譯時省略。第三十三頁,共63頁。5、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jīng)常涉及到的內(nèi)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否則,就會出現(xiàn)錯誤。例1: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窮”不能譯成“貧窮”“窮困”,而應該譯成“偏僻”。因此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戶。例2:遠者三歲一更,近者一二歲再更。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異義的詞語。應譯為“兩次”。即該句應譯為:(任期)長的三年一輪換,(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輪換兩次。第三十四頁,共63頁。6、單音節(jié)詞

現(xiàn)代漢語詞匯以雙音節(jié)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匯與此相反,以單音節(jié)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guān)注的對象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jié)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匯當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去解釋。

例1:遂大困,尋死富陽。

分析:此句中的“尋死”并非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為:于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例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分析:此句中的“……孰與……”是固定格式,應譯為“與……相比……”。即此句應譯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誰更漂亮?第三十五頁,共63頁。7、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xiàn)錯誤,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其李將軍之謂也!

分析:此句中的“……之謂也”是固定格式,應譯為“說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誤譯成:大概是李將軍說的吧!正確的翻譯應為: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第三十六頁,共63頁。8: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jù)其修辭方式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采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采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nèi)容合并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jù)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目前高考試題中雖然此知識點設(shè)題并不多,但今后是否會加大這方面的力度,我們很難知道。因此對這一知識點略做說明以備后患。第三十七頁,共63頁。

例1: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陳情表》)

分析:該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采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例2: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敖稹笔墙璐?,代指“金屬制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制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了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第三十八頁,共63頁。(三)翻譯文言句子翻譯方法: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第三十九頁,共63頁。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diào)、變?!傲簟保壕褪潜A?。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wèi)樊噲?!罢咭病笔钦Z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第四十頁,共63頁?!皳Q”: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diào)整語序,以便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活澤有關(guān)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第四十一頁,共63頁。關(guān)于翻譯文言文的方法,可以按照下面的順口溜記憶: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xiàn)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guī)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lǐng)會語氣重流利。

第四十二頁,共63頁。(四)人物形象、性格分析:

考綱中“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要求考生在讀懂原文的基礎(chǔ)上,準確把握問文中所寫的人、事、情、理等信息。其中對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就是常見的一道選題??梢詮囊韵陆嵌戎郑?、弄清敘事的脈絡(luò):主人公在何時、何地做了何事,產(chǎn)生了怎樣的結(jié)果或影響。

2、找出相關(guān)語句的信息提示:正面表現(xiàn):正面敘述或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側(cè)面表現(xiàn):作者評論側(cè)面敘寫等。

第四十三頁,共63頁。3、注重主人公與他人的關(guān)系。在人物傳記中,許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員,所以涉及的關(guān)系主要有:與皇帝或上級的關(guān)系:忠于職守、忠君愛國、英勇無畏、不畏強權(quán)、臨危不懼、剛正不阿、善于辭令、針砭時弊與下屬之間的關(guān)系:秉公執(zhí)法、公平公正與百姓之間的關(guān)系:愛護百姓、為民做主、為官清廉、忠于職守

另外,如果是一般人,就會涉及到他(她)直接相處之人和間接影響之人的關(guān)系:直率、執(zhí)著、豪爽、機智聰穎、嫉惡如仇、放任不羈、孝敬父母、淡泊錢財、淡泊名利第四十四頁,共63頁。三次審讀,完成題目第四十五頁,共63頁。一、初讀文章,明確梗概1、弄清其人其事:勾畫出文中出現(xiàn)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2、疏通語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語或賓語。第四十六頁,共63頁。1、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慶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御史、給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濫,及外省吏治積弊。巡南漕①,革陋規(guī),請浚京口運河。二十四年,出為川東道。總督蔣攸铦xiān薦其治行為四川第一。2、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撫。安徽庫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領(lǐng)。澍自為藩司時,鉤核檔案,分別應劾、應償、應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糾

葛,豁然一清。瀕江水災,購米十萬石,賑務(wù)核實,災民賴之無失所。陶澍調(diào)查了安徽的賬務(wù)賬目,解決了財務(wù)上的難題;彈劾河工以及外省吏治積弊,巡視南漕革除陋習,上奏疏通京口運河,嘉慶二十四年,出任川東道臺,被稱贊為四川第一第四十七頁,共63頁。又懷遠新漲沙洲阻水,并開引河,導之入淮。淮水所經(jīng),勸民修堤束水,保障農(nóng)田。各縣設(shè)豐備倉于鄉(xiāng)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經(jīng)吏役,不減糶,不出易,不假貸,歲歉備賑,樂歲再捐,略如社倉法②而去其弊。3、創(chuàng)輯《安徽通志》,旌表忠孝節(jié)烈以勵風俗。4、道光五年,調(diào)江蘇。先是洪澤湖決,漕運梗阻,協(xié)辦大學士英和陳海運策,而中外紛議撓之。澍毅然以身任,親赴上海,籌雇商船,體恤商艱,群情踴躍。事竣,優(yōu)詔褒美,賜花翎。他還鼓勵老百姓修筑堤壩以防止水災。在各縣鄉(xiāng)村設(shè)置了豐備倉,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獻漕運受阻,大學士英和倡導了以海運代漕運。陶澍成功開通海運第四十八頁,共63頁。

5、江蘇頻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暢。疏言:“太湖尾閭在吳淞江及劉河、白茆河,而以吳淞江為最要。治吳淞以通??跒樽钜!庇谑且院_\節(jié)省銀二十余萬興工,擇賢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時,條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陽河,將以次舉劉河、白茆、練湖、孟瀆諸工。后在總督任,與巡撫林則徐合力悉加疏浚,吳中稱為數(shù)十年之利,語詳則徐傳。江蘇常年遭受水患,陶澍興修水利,選擇賢能的人主管事務(wù);打算興修多個水利工程,在總督任上時,與林則徐合力疏浚。第四十九頁,共63頁。

6、晚年將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風痹,未竟其施,后咸豐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遺疏上,優(yōu)詔軫④惜,稱其“實心任事,不避嫌怨”。

7、澍見義勇為,胸無城府。用人能盡其長,在江南治河、治漕、治鹽,并賴王鳳生、俞德源、姚瑩、黃冕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識之未遇,結(jié)為婚姻,后俱為名臣。晚年仍致力于政治,但因病未能實施死后被皇帝稱其“實心任事,不必嫌怨”作者對其評價及其廣泛的人際關(guān)系第五十頁,共63頁。事件:(1)嘉慶七年:彈劾河工以及外省吏治積弊,巡視南漕革除陋習,上奏疏通京口運河,嘉慶二十四年,出任川東道臺。(2)道光三年,陶澍調(diào)查了安徽的賬務(wù)賬目,解決了財務(wù)上的難題;(3)他還鼓勵老百姓修筑堤壩以防止水災;在各縣鄉(xiāng)村設(shè)置了豐備倉,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獻。(4)編書以推崇好風尚;(5)道光五年,調(diào)江蘇,成功開通海運;選擇賢能之人治水;治理南漕水利。(6)道光十九年逝世。品格:“實心任事,不避嫌怨”。見義勇為,胸無城府,用人能盡其長第五十一頁,共63頁。二、審讀題目,推斷文意

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題自身的題干,或正或錯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對文意的推斷。特別是認真閱讀最后一道有關(guān)內(nèi)容分析的題目,把握文段主旨。第五十二頁,共63頁。三、再讀文章,完成答題1、語言題:依照全文意思,確定字詞的文中意,結(jié)合句型規(guī)律做好句子的翻譯;2、信息題:多為人物性格概括題,或主要事件概括題.依照整體閱讀的原則,找出相關(guān)語句的信息提示,根據(jù)題目要求進行填空答題。第五十三頁,共63頁。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陶澍就擢巡撫擢:提升B.分別應劾、應償、應豁豁:免除C.將以次舉劉河、白茆、練湖、孟瀆諸工舉:推舉D.后咸豐中乃卒行之卒:最終C實詞理解:將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

第二段第一句第二段第三句第七段第二句第八段第一句第五十四頁,共63頁。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出為川東道結(jié)為婚姻B.于是三十余年之糾葛,豁然一清并開引河,導之入淮C.災民賴之無失所

淮水所經(jīng),勸民修堤束水D.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運節(jié)省銀二十余萬興工A助詞,的代詞,沙洲阻水名詞,安身的地方所字結(jié)構(gòu),、、、地方介詞,用虛詞比較:翻譯這個文言虛詞成現(xiàn)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翻譯成同一個詞。

動詞,成為連詞,表修飾第五十五頁,共63頁。7.下列各句編為四組,都能具體表現(xiàn)陶澍“實心任事”的一組是(3分)①總督蔣攸铦薦其治行為四川第一②瀕江水災,購米十萬石,勸捐數(shù)十萬金③親赴上海,籌雇商船④條奏厲害,至是先浚徒陽河⑤澍見義勇為,胸無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鹽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zhuǎn).③④⑥答題技巧:先找不能表現(xiàn)題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么性格。

D表現(xiàn)陶澍政治操守;表現(xiàn)陶澍應對水災所采用的策略;作者對其的評價第五十六頁,共63頁。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陶澍調(diào)查了安徽的賬務(wù)賬目,解決了財務(wù)上的難題;他還鼓勵老百姓修筑堤壩以防止水災。B.陶澍在擔任安徽巡撫的時候,在各縣鄉(xiāng)村設(shè)置了豐備倉,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獻,豐備倉中的糧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貸。C.道光五年,在漕運受阻的時候,陶澍首先倡導了以海運代漕運。D.陶澍除了有很強的辦事能力外,還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善于利用人才。第四段:協(xié)辦大學士英和陳海運策第五段:于是以海運節(jié)省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