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z."貧困〞的經濟學分析及其分析的貧困*理財
發(fā)表日期:2006-06-25
:經濟評論內容提要:
貧困并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如果單純從經濟學意義上來理解貧困,或者滿足于對貧困的經濟學分析,都不能抓住貧困問題的實質。貧困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概念,對貧困問題,除了應以人為主體加以考察、研究以外,還必須分析它的社會文化屬性。一、貧困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嗎"
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從物質層面和經濟學意義上來理解貧困的,他們把貧困看成食不裹腹、衣不蔽體、住不能避風雨的那種不能滿足居民根本生活需要的狀態(tài)。特別是在早期的經濟學著作中,我們發(fā)現人們幾乎毫無例外地持有這一看法。例如,較早研究貧困問題的專家朗特里(S.Rowntree)先生就認為:"如果一個家庭的總收入缺乏以維持家庭人口最根本的生存活動要求,那幺,這個家庭就根本上陷入了貧困之中。〞1下面不妨列舉一些比擬著名的定義,盡管很不齊全,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窺見當時人們對貧困的普遍看法:
(1)"貧窮是指生活必需品的缺乏。〞2
(2)"貧窮是指相對較少(收入)的一種狀態(tài)。〞3
(3)"貧窮是指收入較少而無力供養(yǎng)自身及家庭的一種低落的生活程度。〞4
(4)"貧困是指經濟收入低于當時、當地生活必需品購置力的一種失調狀況。〞5
(5)"貧困是因無適當收入或不善使用(開支),無法維持根本生活以及改善安康條件和精神面貌去做有用工作的一種社會狀況。〞6
(6)"所謂貧困問題,是說有許多家庭,沒有足夠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碼的生活水平。〞"貧困最通行的定義是年收入的絕對水平。〞7
(7)"貧困……意味著在食物、保暖和衣著方面的開支要少于平均水平。〞8
(8)"貧困是作為*一特定社會中特定家庭的特征的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狀態(tài)。〞"現在仍然存在的絕大局部貧窮是大量的經濟不平衡之結果。〞9
國內的許多學者也有類似的看法,認為貧困是缺乏生活資料,缺少勞動力再生產的物質條件,或者因收入低而僅能維持相當低的生活水平10。
從上述定義不難看出,人們最初對貧困的認識及其研究,主要是基于物質層面或經濟意義上的認識,強調的是絕對貧困,貧困被視為一個人或家庭的經濟收入缺乏以維持根本的生活需要,或者一個地區(qū)的經濟不興旺的狀態(tài)。這種看法在早期研究中相當普遍,這些研究中不僅包括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還有相當一局部的社會學者也持一樣的觀點,如S.G.Smith、H.P.Fairchild、R.C.De*ter、Queen和Mann等。其中社會學上就有一派思想,如互換論者強調平衡的互換原則,注重本錢與報酬之間的均衡關系。貧窮現象的產生,表示一個人可能付出的本錢高于其所回收的報酬。在互換經濟行為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本錢高于報酬的一群人常是經濟匱乏的一群,而報酬高于本錢的一群人是經濟優(yōu)勢的一群。當報酬與本錢的互換愈不合理、不公平,貧富的差距將愈大。
盡管后來人們對貧困的概念有所開展,但主要還是屬于經濟學的范疇。例如,RobertK.Merton和RobertA.Nisbet所提到的兩種貧困概念,即貧困的絕對概念和相對概念11,直到目前不僅為大多數學者所贊同,也被一些世界組織和各國政府所沿用。例如,世界銀行編寫的"貧困與對策"一書中寫道:"傳統(tǒng)上是用維持最低生活標準的收入或支出水平測定貧困。貧困又可以從相對或絕對意義上來衡量?!鄬ω毨侵?人或*家庭與本國的平均收入相比,例如將貧困線劃定為平均收入的一半或分配額的40%,相對貧困線隨著平均收入的不同而不同。絕對貧困是指*人或*家庭的狀況低于這樣一個貧困線,其實際價值是固定的,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絕對貧困線是基于最低消費標準,基于必需的人體熱量吸收的食品。〞12國內學者根本上也沿用了貧困的這種劃分。國家統(tǒng)計局的兩個課題組認為:"絕對貧困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個人和家庭依靠勞動所得和其它收入不能維持其根本的生存需要,生活不得溫飽,勞動力再生產難于維持,這樣的個人(或家庭)稱之為貧困人口(或家庭)。……相對貧困是指相比擬而言的貧困。即生活水平最低的那一部人(如占總人口的5%)為處于相對貧困的人口,有的機構和組織,曾將收入只及(或少于)總體收入的1/3的社會成員視為相對貧困人口。〞13童星和林閩鋼也認為:絕對貧困是"泛指根本生活沒有保證,溫飽沒有解決,簡單再生產不能維持或難以維持〞;相對貧困是"溫飽根本解決,簡單再生產能夠維持,但低于社會公認的根本生活水平,缺乏擴大再生產的能力或能力很弱。〞14其它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康曉光、郭猶煥、蔣路安、**、趙冬緩、蘭余民、巫寧耕等15。實際上,我國政府根本上也是采用這一劃分方法,我國目前的扶貧工作對象仍是絕對貧困人口,即那些"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人口。我國貧困人口的統(tǒng)計和貧困發(fā)生率的計算都是基于貧困的絕對概念而言的。即使到了20世紀末,我國農村可以根本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但標準還很低,而且很不穩(wěn)定。許多地方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落后的生產條件,一遇自然災害,一局部人仍可能飽而復饑,溫而復寒。改變這些地方長期形成的生產力不興旺狀況,還要進展長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從這個意義上講,扶貧開發(fā)是貫穿整個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一項重要任務。21世紀,扶貧開發(fā)還要繼續(xù)深化,并不斷向更高的水平推進〞16。
只有晚近的學者才偏重于從相對意義上來研究貧困問題。如美國現代社會學辭典對貧困所下的定義即為:"貧困為個人或一群人因長時期過著低水準的生活,以致于安康、士氣,或自尊遭損傷。貧困一詞,與社會的一般生活水準、財富的分配、地位系統(tǒng)或社會期待等存在著相對的關系。〞JamesW.Coleman與DonaldR.Cressey談到貧困問題時,在其文章中寫道:"一般研究貧困的專家學者,除了同意在以貧困線為標準廣泛缺乏生活必需品的絕對貧困概念外,窮人與富人比擬下的相對位置更形重要。這些學者專家不僅藉物質、財貨來探查貧困問題,同時也考慮到窮人比其周圍的人有較嚴重的心理難題。〞17或許,英國社會學家安德魯·韋伯斯特(AndrewWebster)的看法,反映了一種普遍的事實:"貧困僅僅是相對而言,是將一群人的境遇與另一群人的境遇相比擬而得出的一種概念?!鄬ω毨А瘏s是一個較難確定的概念?!毨А亩x迄今仍無法統(tǒng)一,政府的官方口徑與學術界的意見相去甚遠。〞18
實際上,關于貧困的兩種劃分以及孰是孰非的論爭已整整持續(xù)了一個世紀。"幾乎在整個這一時期,定義貧困的爭論似乎已經主要地集中……在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之間存在的區(qū)別上?!^對貧困被認為是一個客觀的定義,它建立在維持生活這個概念的根底上。維持生存就是延續(xù)生命的最低需求,因此低于維持生存的水平就會遭受絕對貧困?!鄬ω毨且环N較為主觀的標準,它直率地成認其中*些判斷要素與確定貧困的標準纏繞在一起〞19。其實,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都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它們的內涵或外延,隨著不同學者的研究興趣和時代的變遷而不同。英國的彼特·阿爾柯克(PeteAlcock)在"認識貧困"一書中指出,被認為是絕對貧困概念鼻祖的朗特里"在對維持生活的必需品進展度量時就將‘非必需品’茶也包括在內〞,"在另一次調查中,他還將收音機、報紙和給孩子的禮品和節(jié)目禮品的開支包括進去〞20。另一方面,相對貧困也同樣存在問題,賽恩(A.K.Sen)指出:"如果貧困線的相對位置保持不變,在生活水平全面下降的經濟衰退期間,貧困可能并不會增加,或者相反地在一個非常富裕的社會中,如果一個人不能每年得到一輛新的小汽車,難道就可以說他們也是貧困的"!〞21
同時,我們也很明顯地注意到,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使用"相對貧困〞這個概念是迥然不同的。一般來說,經濟學家主要是從經濟學意義上使用它,例如"相對貧困線〞的測定就是他們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即以什幺樣的標準來確定他們所指的相對貧困;而社會學家則要更多地從經濟以外的意義來使用"相對貧困〞概念,他們強調心理、文化、社會以及政治、制度等因素對貧困的影響。如JosephJulian就是從經濟、心理和社會等多層面來探討貧困的本質,他認為:"貧困并非如我們想象那幺容易下定義的簡單名詞,多數的人都把貧困看成沒有足夠的錢來買自認為是必需的東西或自己欲求的一些物品。然而事實并不盡然。貧困還有較為正式的許多定義。像JohnK.Galbraith強調窮人心理上孳生被看輕,及瞧不起的感受,因此一個人的所得即使可以維持生存,假設是落后于社區(qū)中其它一般的人,還是會受到貧窮的打擊。另外,S.M.Miller認為最低水準不僅指所得、資產和根本的效勞,同時還包括自尊,各種社會流動的時機,以及參與各種決策的時機等。〞22
可能還有人反對社會學家如此使用"相對貧困〞,認為他們所提到的問題已經超出了"貧困〞的范疇。但是,我們不得不注意到這些問題事實上更為重要,甚至更接近"貧困〞的內核或靈魂。在這里,我們不妨引用馬克思所打的一個生動比喻,可能會更形象地說明問題。馬克思說:一座小房子不管怎幺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可憐的茅舍模樣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毫不講究或者要求很低;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規(guī)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但是,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末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覺察得不舒適,越發(fā)不滿意,越發(fā)被人輕視。
在同一篇文章中,馬克思對這種現象進展了深刻地分析,他指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對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會的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去衡量的。因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所以它們是相對的。〞23因此,那種從社會中抽離出來的、純粹從經濟意義上分析、研究貧困,往往是根本抓不住它的本質的。事實上,對貧困的許多經濟學理解,并不完全是純粹的經濟意義上的,即使在朗特里那里,他也考慮到經濟以外的東西,如收音機、報紙和禮品等。
二、"貧困〞的經濟學分析
盡管有許多人都是從經濟學意義上來理解貧困的,但是,他們對貧困原因及其機理的解析卻又大異其趣,有的從"收入—消費〞進展分析,有的從物價、本錢、報酬或分配以至"公平—效率〞進展闡釋,有的從資本、產業(yè)構造上進展剖析,有的則進而從制度變遷、技術進步等層面進展解析,可謂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一)家庭生命周期說
"家庭生命周期說〞是俄國著名經濟學家恰雅諾夫(A.V.Chayanov)依據生物學規(guī)律創(chuàng)立的。這個理論認為,小農經濟狀況主要隨家庭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比例周期性變化而起落。恰雅諾夫用"勞動消費比率〞表示勞動力占家庭人口總數的比重,則勞動消費比率越小農戶就越貧困,反之,農戶貧困程度就越輕。在青壯年父母不需要供養(yǎng)老人而又沒有子女時,家庭經濟條件最正確,在沒有勞動能力的消費者(兒童或老人)至多時最差。恰雅諾夫還認為,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農戶間存在相對貧富差異的原因,正是這種"人口分化〞的結果,而不是當時官方學派夸張的農村"階級分化〞。
孔祥智、馬九杰在"中西部地區(qū)農民貧困的機理分析"中就認為:"‘勞動消費比率’指標,對于分析和解釋中國農村的貧困以及農戶的貧困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在貧困地區(qū),一樣條件下的農戶,人口越多,家庭總人口中勞動力越少,則農戶的貧困程度越大。〞他們認為,勞動消費比率之所以能夠解釋和反映中西部地區(qū)農民的貧困及其水平,主要原因在于貧困地區(qū)農戶消費壓力的不斷增大,以及資源稟賦的匱乏,以至農民所擁有的勞動力數量成為農戶經濟流程中的決定性因素。24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他們在應用"家庭生命周期說〞解析貧困時,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假設,即在完全封閉狀態(tài)下,農戶利用自家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進展生產活動,其產品的一局部用于家庭成員的消費,以完成勞動力和家庭再生產過程;其余局部用于積累,以作為家庭的延遲消費和家庭平安保障以及下一個生產周期的投資。但是,事實上,即使在這樣一個完全封閉性假設條件下,這一理論還是不能完全解釋由于人們自身"質〞的差異(如科技文化素質的不同、觀念和價值觀的區(qū)別)造成的貧富分化。
"家庭生命周期說〞在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時代似乎還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在市場經濟或商品經濟日益開展的今天,農戶的貧富分化恐怕難以"勞動消費比率〞來說明了。其實,即使在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時代,影響農戶經濟變化的因素也并非主要限于"人口因素〞。如馬克思所言,政治特權、人身依附等超經濟力量勢必占有重要地位25。西方學者沃爾夫(EricR.Wolf)在"鄉(xiāng)民社會"中就曾指出,鄉(xiāng)民們經常面臨一些來自大社會等外界的壓力,"這些壓力落在鄉(xiāng)民社會的所有成員身上,但總是有的人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因此這些壓力是偏倚不均的(Selective),使有些家庭比別人更能生存,造成鄉(xiāng)民社會的階層分化。〞26然而,在恰雅諾夫的理論模式里卻看不到這些因素的影響。無視或回避社會關系的矛盾,并假定所研究的小農經濟與社會完全隔絕,恰恰是恰雅諾夫"家庭生命周期說〞的最大困境。
(二)"二元經濟論〞
還有一些人試圖運用"二元經濟〞理論來解釋開展中國家或地區(qū)的貧困及其經濟開展。"二元經濟〞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阿瑟·*易斯(W.A.Lewis)在1954年發(fā)表的"勞動無限供應下的經濟開展"一文中提出來的。所謂"二元經濟〞,是指開展中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是由兩個不同的經濟部門組成的,一是傳統(tǒng)部門,主要是自給自足的農業(yè)及簡單的、零星的商業(yè)和效勞業(yè)。這里的勞動生產率很低,其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負數,存在著大量的隱蔽失業(yè),這局部過剩勞動力被稱之為"零值勞動力人口〞;二是現代部門,包括采用較先進技術的工礦業(yè)、建筑業(yè)、近代的商業(yè)和效勞業(yè)等。開展中國家或地區(qū)經濟之所以長期陷于低水平漩渦和貧困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零值勞動力人口〞的存在以及"二元經濟構造〞轉型的阻障。因而,*易斯主*開展中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開展應突出現代工業(yè)部門的擴*。按照他的邏輯,經濟開展的實質,就是工業(yè)部門的不斷擴大和農業(yè)部門的日益萎縮。其次,在工業(yè)化過程中,農業(yè)部門的任務就是為工業(yè)輸送剩余勞動,以廉價勞動力為工業(yè)部門創(chuàng)造利潤,累積擴大再生產的資本??赡苁鞘?易斯這一理論的影響,中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走的正是*易斯式"工業(yè)化〞道路,但遺憾的是,這個理論卻解釋不了那時中國及其以后一二十年中國長期陷入普遍貧困的命運。
重工輕農的思想在20世紀50年代的國際經濟學界頗為流行,除了*易斯的二元經濟論外,另一個較有影響的觀點是"剪刀差〞理論。普雷比什和辛格爾兩位經濟學家認為,由于工農業(yè)產品比價不合理,工農業(yè)產品間的交換存在"剪刀差〞,即工業(yè)"剝削〞農業(yè)。這一理論在我國經濟學界也有特別的影響。80年代,國內一些經濟學者就曾運用"剪刀差〞理論來解析我國鄉(xiāng)村的貧困以及城鄉(xiāng)開展的差距。這一理論主要還是建立在商品的不平等交換之上。而這一點正是它的局限所在。實際上,不管是"二元經濟論〞還是"剪刀差〞理論,都只是對*些開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不興旺的個別現象的描述而已,卻不能提醒這些國家或地區(qū)普遍貧困的真相。不幸的是,但凡遵循這些理論的開展中國家或地區(qū),不僅農業(yè)凋敝,工業(yè)開展也沒有到達預期的目標。
(三)貧窮經濟學
舒爾茨(TheodoreW.Schultz)也是從傳統(tǒng)小農經濟來分析貧困問題的,他認為,傳統(tǒng)農業(yè)是"貧窮〞的經濟。而他所說的傳統(tǒng)農業(yè)則是"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為根底的農業(yè)〞。與*易斯不同的是,他認為農業(yè)可以成為經濟開展的主要源泉。他說:"對于農業(yè)能否成為經濟增長的一臺強大發(fā)動機,已不再有任何疑心了。〞27歐洲、以色列、墨西哥和日本正是通過農業(yè)而使經濟得到了比擬快的開展。但是,他強調只有現代化的農業(yè)才能對經濟增長做出重大奉獻,而使用傳統(tǒng)要素的農業(yè)無法做到這一點。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把傳統(tǒng)農業(yè)改造為現代化的農業(yè)。在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中,他尤其注重現代生產要素的引進。那幺,如何才能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呢"舒爾茨認為,建立適當的制度、從供求兩個方面為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創(chuàng)造條件和對農民進展人力資本投資,是最重要的三個方面。
特別是"人民的后天能力的提高,實用知識的進步,是未來的經濟生產率及其對人的福利奉獻的關鍵所在〞28。舒爾茨在領取諾貝爾經濟學獎時所作的關于"貧窮經濟學"演講中明確指出:"提高生產的決定因素并非空間、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素質的提高。〞他列舉了許多實例來證明:從歐洲看,除局部地區(qū)外原來的土壤是貧瘠的,但是在今天,歐洲的土壤變得肥沃了;芬蘭原來的土壤不如鄰近的俄羅斯西部土地富饒,可是今天的耕地卻比其近鄰要優(yōu)良得多;日本的耕地原來也比印度南部差得多,而現在卻要肥沃得多。所以,舒爾茨強調"不要總念念不忘土地面積,這并不是決定性的〞,關鍵在于人的素質,或者說在于對農民進展人力資本投入。29
由此可見,舒爾茨的"貧窮經濟〞已遠遠超出一般的經濟學范濤,特別是他關于"人力資本〞的思想,更是對傳統(tǒng)經濟學的超越。不可否認,舒爾茨的"貧窮經濟學〞不乏真知灼見。但是,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舒爾茨把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寄托于生產要素的輸入,無視了傳統(tǒng)農業(yè)開展的本身差異和不同特征,無視了小農經濟和社會孕育現代因素的可能(實際上,西歐特別是英、荷的農業(yè)資本主義就是源生于傳統(tǒng)農業(yè)),這些都是應當進展修正和開展的。
"二元經濟論〞和舒爾茨關于傳統(tǒng)農業(yè)的思想可能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當時盛行一世的現代化理論的影響。Smelser曾說:"當我們使用開展這一名稱時,我們至少想起四種不同但相關的過程:1.在技術方面,開展中的社會會由簡單和傳統(tǒng)的技術變到科學知識之使用;2.在農業(yè)方面,開展中社會會從自給自足式農業(yè)演化到農業(yè)產品的商業(yè)化;3.在工業(yè)方面,開展中社會會由使用人力、動物力轉變到真正的工業(yè)化;4.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上,開展中社會會從農場與鄉(xiāng)村變動到向都市集中。〞30他們視"傳統(tǒng)〞為反現代的,"傳統(tǒng)〞成了落后、封閉和貧困的代名詞,因而應該完全拋棄;所有開展中國家或地區(qū)要從落后、貧困中走出來,就必須毫無例外地踏上"現代化〞之路。
現代化理論所包涵的這種"傳統(tǒng)—現代〞對立二分法,后來遭到廣泛的批評。如Apter所言:"現代性與傳統(tǒng)主義的區(qū)分,并未答復如下的問題,那就是,為什幺有些傳統(tǒng)體系較容易承受創(chuàng)新"〞而且,把傳統(tǒng)社會視為同質性實體,更抹煞了相關的實證研究的重要發(fā)現。Apter曾分析非洲傳統(tǒng)部落文化的主要差異及其包容創(chuàng)新的不同;Gusfield也在印度文化中發(fā)現了類似的差異。事實上,絕沒有一個唯一的和同質的"傳統(tǒng)〞存在,同時,所謂"現代性〞的每一個向度,也都可以在非西方與低度開展的社會之間顯示出差異;非西方的、未開展的文化,既不是同質的,也未必是靜態(tài)的,或多或少每一個文化都有獨特的內在開展動力。Gusfield曾清楚地指出:"假定一個傳統(tǒng)社會總是以現有形式存在,或說其最近的過去都表現出一種不變的情境,是相當謬誤的……傳統(tǒng)在與西方碰觸之前,早就能夠承受變遷了。〞
相反地,有些傳統(tǒng)的東西反而對現代化有所助益,如本"忠誠天皇〞可轉化為"忠于公司〞。又如大家庭——一個統(tǒng)主義的物質——在低度開展國家常與大規(guī)模的外鄉(xiāng)工相結合,如印度私有的民族企業(yè)多年來與Tata、Birla及其家族相聯(lián)合,墨西哥高度工業(yè)化城市蒙特雷也被一些彼此親屬關系的精英集團所壟斷。大家庭不僅提供了大規(guī)模工所需的資本來源、行政人事,更主要的是提供了互信、合作紀律,遠非雇用陌生人所及。即使在最興旺的美國,早期工的開展也是憑恃家庭忠誠、**性及社區(qū)壓力等傳統(tǒng)主義支持。31
另外,我們還應注意到,恰雅諾夫、*易斯和舒爾茨等關于傳統(tǒng)小農經濟的理論,運用到分析貧困問題時的一個重要差異是,傳統(tǒng)的小農并不等于現代的貧困者,傳統(tǒng)的小農并不都是貧困的,而貧困者也并不都是小農。因此,每個理論都有它的歷史局限性,它所包含的真理性也是相對的。
(四)依附理論
談到我國山區(qū)或中西部地區(qū)的開展與貧困問題時,我們不得不介紹流行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主流的社會開展理論——依附理論以及世界體系理論。
以弗蘭克(A.G.Frank)為首的拉美依附學派認為,國家之間的不興旺是一個問題的兩面,二者都是世界經濟整合的結果:開展最重要的障礙并不是缺乏資本和科技,而是國際分工造成的,邊緣地區(qū)(或衛(wèi)星地區(qū))總是將其剩余轉移到中心地區(qū)(或都會地區(qū)),因而,中心地區(qū)的開展,總是意味著邊緣地區(qū)的落后,除非邊緣地區(qū)擺脫對中心地區(qū)的依附,否則永遠都是不興旺的。依附理論的核心概念是"邊緣〞和"中心〞。
這種兩極式分析未免太過于簡單,缺乏以說明開展的實際問題。特別是東亞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地區(qū)的經濟持續(xù)增長,很難用依附理論來解釋。而70年代中后期興起的世界體系理論,則認為各國的關系是互賴而不是單一的依附關系,它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半邊緣〞(Semi-periphery)來完成其體系的聯(lián)結:(1)邊緣地區(qū)的不興旺不盡是中心地區(qū)擴*的結果,而是中心擴*、邊緣的內部經濟和社會構造以及開展政策等因素共同造成的;(2)半邊緣地區(qū)在世界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被中心地區(qū)所剝奪,另一方面又剝奪邊緣地區(qū),這種雙重角色增加了世界體系內的異質性和多元性;(3)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周期性變動,為開展中國家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實際上,以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為首的世界體系理論是對依附理論的修正和開展。32
其實,無論是依附理論還是世界體系理論都認為:這種"都會—衛(wèi)星〞的關系并不僅存在于世界的層次,它能滲透到各個國家(或地區(qū))內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層面。這些國家的金融和出口中心是世界經濟體系中心都會的衛(wèi)星,然而對國內人民而言,它卻是中心都會。地方的首府是國家中心都會的衛(wèi)星,但其本身尚有地方性的小衛(wèi)星環(huán)拱之。這種都會—衛(wèi)星的連鎖關系使這個體系內的每一個局部都能嚴密地扣連起來。也因此,透過這一層層的聯(lián)系,在歐美的中心都會能夠和欠興旺和不興旺國家(或地區(qū))落后的鄉(xiāng)村,產生密不可分的關系。33整個體系就像一棵龐大的樹,其根部散布四處,根須的末梢可能連觸到地處窮鄉(xiāng)僻壤的農民身上,從他們身上吸收"水分〞或"養(yǎng)料〞,一層一層地向上流動。
由此可見,無論是依附理論還是世界體系理論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即開展中國家或地區(qū)之所以長期陷入貧困,主要是由于市場交換的不平等和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所導致的,根本原因是其"邊緣〞地位所決定的。如果我們稍加注意,也不難發(fā)現這個理論對我國社會開展研究的影響。對中國社會二元構造的分析,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依附理論的影子。特別是"失衡的中國"一書所提出的城市"剝削〞鄉(xiāng)村的觀點,幾乎與"中心〞剝奪"邊緣〞的概念相對應。而從國內影響甚巨的小城鎮(zhèn)理論中,也不難看出小城鎮(zhèn)具有"半邊緣〞的特征。另外,對我國東、中、西部的區(qū)域開展研究(如梯度開展理論),也反映了相應的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的觀點。還有個別學者,將山區(qū)或中西部的落后、貧困歸咎于平原、城市或東部沿海地區(qū)資源和利益的不對等交換以及市場對資源(包括資本、人力資源)的自發(fā)配置,使他們處于不利的"邊緣〞地位,甚至淪落為邊際主義者。
至此,不得不成認依附理論或世界體系理論為我們對待和分析問題提供了另一種視角或方法,但是,也必須同時認識到這個理論將注意力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響上,在很大程度上卻忽略了內因的根本作用。那幺,是什幺內因限制了一個地區(qū)的開展,阻礙了貧困者的脫貧呢"這才是貧困問題和開展問題的核心。
(五)技術、制度與貧困
近年來,國內有學者開場嘗試從技術、制度層面來解釋貧困現象。例如,有學者就認為,"目前我國農村的區(qū)域性貧困,和這些地區(qū)普遍存在的技術停滯嚴密相關〞。根據他的分析,一個地區(qū)實現經濟增長理論上有兩種方式,一是在技術停滯條件下通過投入規(guī)模的不斷擴*來到達產出總量的增長,二是通過持續(xù)的技術進步即投入—產出效率的不斷提高來實現產出總量的持續(xù)增加。前一種形式是我們熟知的外延性增長,其前提條件是社會上尚存在有未被開發(fā)的資源。對于農業(yè)而言,這種外延性增長存在著一個自然界限,只要技術狀況保持不變,它最終將會走向舒爾茨所謂的"傳統(tǒng)農業(yè)高水平均衡陷阱〞。因此,從長期和動態(tài)觀點看,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只能來源于持續(xù)技術進步。所以,他認為,"我們對區(qū)域性貧困原因的研究,就可以轉換成對這些地區(qū)技術停滯原因的研究〞。34
但是,技術又必須借助一定的物質形態(tài)來表現,一方面它通過人的勞動,物化于勞動的手段乃至勞動的對象和勞動的產品之上,另一方面它通過人的勞動物化于勞動者自身。而后者就必須依靠人力資本投資來實現。因而,人力資本理論又認為:"人力資本是一國財富的最終根底,物質資本和自然資源都是被動的生產因素,只有人才是積累資本、開發(fā)自然資源,建立社會和經濟以及政治組織并推動國家向前開展的主動力量。一個國家如果不能開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識,就不能開展任何別的東西〞(F.H.Harbison,1973)。
然而事實上,在開展中國家(或地區(qū))人力投資常常不受重視。這些國家(或地區(qū))的領袖和主管人員,都認為物質投資才是經濟開展最重要的因素。來自外部的資金,通常是用來建造有形的建筑物,購置設備和貨物倉庫(舒爾茨,1961)。同時,一些社會科學家卻又總是抱怨真正的"貧民們并不愿承受教育,也不愿承受先進技術,他們常常有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方式〞35,"廣闊群眾的無知已成為經濟開展復雜而又嚴重的阻力和障礙,使之陷入貧困的境地?!麄兊摹是蠼逃蠖际抢硐牖臇|西,是富有的西方人倘假設不得不生活在如此悲慘境地時的對抗方式的反映〞。36由此可知,僅僅依靠教育、技術引進和知識傳播,對于貧困者也很難一時奏效。很顯然,還有更深層的因素制約著貧困人口或貧困地區(qū)的開展。弗朗索瓦·佩魯在其"新開展觀"中所說的這樣一句話很令人玩味,他說:"如果新的開展研究不能深入到人們的思想最深處,那幺,對于這種研究以及由這種研究所要求的總體調整的思考將會是淺薄的,并且是很難到達目的的。〞37開展越來越被看作是社會靈魂的一種覺醒。
針對欠興旺社會這種長期固化的困境,速水和魯坦(1985年)提出了一個誘致變革模式,它由資源稟賦、文化稟賦、技術和制度四個要素組成。在這里,文化、技術和制度變化都被看成是一種投資過程,這四個要素中任何一個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引起其它要素的變化。后來,1993年榮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諾思則進一步肯定了制度變量在經濟開展中的關鍵作用。然而,在以往的許多經濟增長模型中,制度因素都被視作既定的或"外生變量〞而排除在外,而主要是通過各種物質要素的變化去說明生產率的變化和經濟增長與否,其中,經濟增長的技術創(chuàng)新論曾風行一時。諾思教授則認為,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術性因素。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不但包括國家的法律和各種正式的社會規(guī)章制度,還包括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的約束(如價值、觀念、道德、風俗、習性以及意識形態(tài)等),及其實施機制。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與經濟學中的土地、資本、信息、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一樣,它也是一種短缺性資源,人類社會之所以難以到達"帕累托最正確境界〞,關鍵在于制度短缺。
實際上,在我國農村改革之前,鄉(xiāng)村之所以陷入普遍性貧困,就是制度短缺或制度變遷受阻所致;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成功實質上是制度資源開發(fā)的成功范例,隨著農村經濟制度的變革,我國鄉(xiāng)村的貧困得到了極大的緩解;而最近十年來,在農村廣泛推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實際上也是農村政治制度變革的一種成功嘗試,必將再次推動鄉(xiāng)村社會的開展和進步。
新制度經濟學還認為,與正式的制度因素相比,非正式制度更接近于特定的文化內核,集中地表達了一個社會的特有價值,對經濟行為起著潛在的決定作用(陳吉元、何夢筆,1996)。許多學者在論及貧困地區(qū)落后、貧困的原因時,把它歸咎于貧困者愚昧落后的文化心理、抱殘守缺的倫理道德觀念、消極無為的宿命論思想等,顯然他們把這種非正式制度的長期固化看作是其落后、貧困的根本原因。
那幺,造成這種非正式制度長期固化的原因是什幺呢"有學者認為:"由于貧困地區(qū)地域偏遠,交通阻塞,割裂了其與外界的聯(lián)系,同時,由于這些地區(qū)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其內部交流也變得十分困難。正是這種內外交流的受阻,使物質流、信息流在這一地區(qū)無法暢通。這一方面使制度創(chuàng)新由于不具備根本條件而變得本錢極高;另一方面,也使這一地區(qū)在現行構造下,由外部事物引起的收益的潛在增加十分有限,從而使來自制度不均衡的獲得時機很少。〞因而,這些地區(qū)"特定的封閉性使其無法內生出誘致性制度變遷,而只能選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及其相應的一套制度及習俗安排,因為在這種封閉的經濟中,習俗已經是本錢最低的制度了〞。他還指出:"這種非正式制度的長期固化,不僅嚴重阻礙了這一地區(qū)的技術進步,而且,這一結果反過來又加劇了制度本身的進一步固化,從而形成制度和技術的超穩(wěn)定的均衡,形成典型的‘習俗經濟’(??怂梗?987)。〞最后,他認為,"唯一的方法只有依靠外界力量打破這一地區(qū)制度和技術的超穩(wěn)定均衡〞38。很顯然,這位學者注意到了技術、制度固化與貧困的關系,但是他在強調地理環(huán)境的封閉性的同時,卻無視了非正式制度本身的封閉性,而這種封閉性更帶有內在性。事實上,非正式制度的固化不僅是貧困的結果,也是貧困的原因。如果不從內部改造貧困文化(包括非正式制度等),而寄希望于外部因素的引進,可能得到的結果仍是徒勞無功。我國一些貧困地區(qū)的科技扶貧的為難結局,便是最好的明證。
談到這里,或許你也注意到,一些學者從技術、制度層面來分析貧困問題,已經超出了傳統(tǒng)經濟學的范圍,并已深入到文化、理念或意識形態(tài)領域。在傳統(tǒng)經濟學中,經濟學家較多關注的是自然資源、物質資本在經濟增長的作用,很少有人注意到人力資源的開發(fā)、技術進步對經濟開展的奉獻,至于制度層面則幾乎無人提及。
除了以上幾個著名的觀點以外,對貧困的經濟學分析,還有一些其它的觀點。例如,有的將地區(qū)的貧困歸結于地區(qū)居民收入差距的急劇拉大39;有的則將貧困歸咎于市場競爭中的失敗或是家庭人口的特殊負擔等因素的影響40;有的通過對宏觀利益格局中貧困因素的分析,認為致貧的因素主要是市場經濟中不平等競爭、投資傾斜、物價上漲、責任誤區(qū)、扶貧資金及其管理的失誤、勞動力轉移本錢和城市歧視。41從他們列舉的致貧清單中,可以進一步看出,貧困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有一些其它因素的作用。
三、經濟學分析的貧困
誠然,貧困的經濟學描述、分析,能給人們提供直觀的感性認知、明確的數量指標,有利于政府機構的政策行為,以及對反貧困過程及其效果進展監(jiān)測評估。但是,由于它強調貧困的經濟學意義,注重貧困的經濟行為的分析,往往卻無視了貧困的主體——貧困者自身的特性和其社會文化的屬性。誠如佩魯教授所言,如果這種分析不能深入到人們的思想最深處,那幺,這種分析本身難免會是淺薄的,并且是很難到達目的的。
首先,貧困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概念,應以人為主體加以考察、研究。如前所述,無論是從物質層面還是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認識、分析貧困,他們都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即"見物不見人〞,他們要幺注重貧困外因的影響,往往卻無視了內因的作用;要幺注意到貧困的客體,往往卻無視了貧困的主體。不可否認,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諸如歷史背景、地理環(huán)境、經濟根底和社會制度等等,而這一切最后都會沉淀到貧困的主體——"人〞——的身上,因此,反貧困必須首先從人開場,并深入到他們的文化中去。
而且,經濟總是和人及其社會文化相聯(lián)系的。馬克思認為,任何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背后,總是受著*種人文觀念和文化意識的支配,不存在沒有文化的經濟和沒有經濟的文化。從廣義講,經濟正是人類特有的文化活動,經濟行為就是人類特有文化實踐的表現形式。"經濟體系總是沉浸于文化環(huán)境的汪洋大海之中,在這種文化環(huán)境里,每個人都遵守自己所屬群體的規(guī)則、習俗和行為模式,盡管未必完全為這些東西所決定。〞42誠如弗朗索瓦·佩魯教授所言,企圖把共同的經濟目標同他們的文化環(huán)境分開,最終會以失敗而告終,盡管有最為機靈巧妙的智力技藝。如果脫離了它的文化根底,任何一個經濟概念都不可能得到徹底的深入思考。
在這里,不妨以我國科技扶貧的一些經歷為例,從實證層面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針對過去科技扶貧的經歷教訓,現在專家提出一種比擬有效的科技扶貧方法:到一個貧困地區(qū),首先發(fā)現它有哪些好的文化傳統(tǒng)、有哪些好的傳統(tǒng)技能,然后再輸入現代技術,和它現有的傳統(tǒng)技能相結合。比方它有花卉栽培、畜禽飼養(yǎng)的傳統(tǒng)技能,如果用新技術辦個與之銜接的加工廠,這個工程就容易獲得成功。相反,如果經濟開展工程和它那里的文化、習俗和傳統(tǒng)技能相脫節(jié),就容易失敗。有一份研究材料說明,皖西大別山的岳西縣長毛兔養(yǎng)殖和茉莉花種植幾次失敗,這個問題在皖南山區(qū)就不存在,因為這里的人民有種植花卉的文化傳統(tǒng)(主要是因為歷史上徽商引進的),所以在那個地區(qū)推廣花卉種植就容易獲得成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又如**隴東、隴西以及**的寧南山區(qū)等一些黃土地區(qū),因地層中含有石膏造成地下和地表水均為苦咸水,當地群眾歷史上就有用水窖儲存雨水解決生活用水的習慣,當地政府受此啟發(fā),繼而發(fā)動群眾大建水窖,開展"窖灌農業(yè)〞,取得了很好的增產效果。44實際上,這種科技扶貧思想已經超出了純粹的"科技〞范疇,因此,說它是一種新的科技扶貧方式,不如說它是一種文化扶貧方式,更為準確、恰當。
很顯然,如果對貧困的經濟學分析,脫離了貧困主體及其文化、觀念和思想,那幺,這種分析將會毫無用處,根本不能解釋什幺問題,更談不上解決問題了。社會學家們認為,如果人們不喜歡眼前發(fā)生的一切,或者說他們對經濟開展工程的解釋明顯地與實施者們的看法大相徑庭,那幺在經濟學家們看來無論多幺有價值的方案,也不過是紙上談兵,在社會實踐中全然行不通的。所以,他們警告說:重要的是必須考慮貧民的實際想法、思想、"開展觀〞。45雖然有些人認為獲得物質利益是主要的,但另一些人可能并不歡送這種物質上的獲得,如果這種獲得意味著他們不得不以犧牲自己熟知的個性和獨立、自在的生活為代價的話。"對窮人來說,保持和增加他們的獨立、自主性,或許與他們獲得物質上的利益同樣珍貴呢。〞46沃爾曼(S.Wallman)向我們指出,窮人的想法、思想和"開展觀〞有時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但是這便是他們真實的"靈魂表白〞:"我們大多數人既想生活得好些,又希望不打破已經習慣了的生活方式;既想發(fā)揮參與作用,又不想卷入;既想合群,又想標新立異;既想給自己的子女更多的選擇自由,可是又總想讓他們按自己的愿望去選擇。〞47盡管在*些經濟學家看來,如此矛盾的思想正是缺乏經濟理性的反映,但貧民百姓的思想確實如此,這些思想影響著他們對事物的反響,特別是對經濟"時機〞和社會改革的反響。48
貧困者希望"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生活、去開展,他們總是向往著"一種與他們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49相一致的開展方式〞50。如果我們無視貧困者的思想、"開展觀〞,只是盲目地引進先進技術和現代制度;如果他們缺乏一種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根底;如果執(zhí)行和去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開展的悲劇結局將是不可防止的。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他們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51英格爾斯的這句名言除了譏諷落后的貧民以外,恰好同時也警告了那些無視貧民文化的熱情的開展經濟學家或現代化改革家們。
貧困的經濟學分析之所以無法認識貧困的本質及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它們在過分強調經濟或技術作用的同時,忽略或低估了文化更為內在的、本質的作用。實際上,無論是哪一項經濟性因素或是技術性因素都可能對開展起促進作用或是阻礙作用;而決定它們作用方向(正方向或反方向)的恰恰是經濟或技術以外的因素,這些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文化〞。"正是文化和由文化價值所造成的社會等級決定著比對生產和分配的任何經濟分析更為重要的角色分配。……在文化因素起著決定作用的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各種經濟與社會角色到處都會無能為力。〞52對于長期陷入貧困的窮人來說,他們擁有一種特殊的文化,即"貧困文化〞,這種文化使他們害怕新的技術變革,不相信經濟開展工程會對他們有利,一方面因為他們無力承當新技術應用失敗的風險,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在經濟開展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如果不首先改造他們的"文化〞,任何經濟性或技術性的扶持措施都很難幫助他們脫離貧困。正如一位社會學者在貧困山區(qū)所觀察到的,貧困的山民們"承受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或生活方式是十分困難的,甚至外來人員手把手教他們也是暫時奏效,因為一旦外來的科技人員離開了,‘拐杖’丟了,他們又會迅速地走回頭路,照老樣子去走〞。因而,在這些地區(qū),"搞科技扶貧,推廣星火方案總是步履困難,事倍功半。〞53同樣地,對于一個地區(qū)來說,貧困地區(qū)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體制、文化形態(tài)以及文化環(huán)境,猶如一副"沉重的翅膀〞,抑制著這一地區(qū)的經濟開展和騰飛。如果沒有文化上的進步,想要擺脫貧困走上開展的捷徑,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文化上的每一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54
注釋:1這是朗特里1899年所下的定義,參見S.Rowntree,Poverty:AstudyofTownLife,London,Macmillan,1901。2S.G.Smith,SocialPathology,pp.41.轉引自屈錫華、左齊:"貧困與反貧困——定義、度量與目標",載"社會學研究",1997(3)。3H.P.Fairchild,DictionaryofSociology,NewYork:Litterfield,Adams&Co.,1962,pp.142.4R.C.De*ter,SocialAdjustment,pp.156.轉引自屈錫華、左齊:"貧困與反貧困——定義、度量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二年級數學乘法口算測試題人教版
- 醫(yī)院網絡安全保密協(xié)議書范本
- 財產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食堂窗口員工培訓及管理服務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國際貨運代理合同書協(xié)議書
- 二零二五年度集體魚塘承包與漁業(yè)法律法規(guī)咨詢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實習生薪資及培訓費用補充協(xié)議
-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5.1《走向世界大舞臺》聽課評課記錄1
- 二零二五年度茶葉加盟店營銷推廣合作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物業(yè)與業(yè)主之間安全隱患賠償合同
- 現代通信原理與技術(第五版)PPT全套完整教學課件
-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教學查房
- 病例展示(皮膚科)
- GB/T 39750-2021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直流電弧保護技術要求
- DB31T 685-2019 養(yǎng)老機構設施與服務要求
- 燕子山風電場項目安全預評價報告
- 高一英語課本必修1各單元重點短語
- 糖尿病運動指導課件
- 完整版金屬學與熱處理課件
- T∕CSTM 00640-2022 烤爐用耐高溫粉末涂料
- 心腦血管病的危害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