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原蟲的鏡檢技術_第1頁
瘧原蟲的鏡檢技術_第2頁
瘧原蟲的鏡檢技術_第3頁
瘧原蟲的鏡檢技術_第4頁
瘧原蟲的鏡檢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5年瘧原蟲鏡檢技術培訓2015-3-17當前1頁,總共90頁。2015年傳染病涉及的文件1《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2《山東省霍亂監(jiān)測方案》3《霍亂防治手冊》(第6版)4《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診斷標準》

當前2頁,總共90頁。2015年傳染病實驗室總要求以霍亂、手足口病、流感、人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熱、布病、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碘缺乏病、瘧疾為主以霍亂為重點的傳染病、依托腹瀉病門診發(fā)現(xiàn)霍亂、傷寒、副傷寒、菌痢、O157H7大腸桿菌和其他腹瀉病例,包括副溶血弧菌空腸彎曲菌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等病原菌逢瀉必檢逢疑必檢檢測率不低于30%,分離培養(yǎng)率必須達到10%二級以及以上醫(yī)療單位每年至少分離5株腸道致病菌當前3頁,總共90頁。截至2014年12月,轄區(qū)11個檢測點應檢血片7125張,復檢1316張(2張陽性).1-12月各檢測點復檢瘧原蟲血片總計如下

千佛山醫(yī)院164齊魯花園醫(yī)院94歷下三院112安康醫(yī)院94市立一院146歷下醫(yī)院144省中醫(yī)156二鋼醫(yī)院45武警醫(yī)院137齊魯醫(yī)院120中心醫(yī)院19當前4頁,總共90頁。

主要內容瘧疾的危害和主要防治經歷瘧疾快速診斷試劑盒簡介。厚薄血膜的制作與染色。瘧原蟲人體內生活史簡介。厚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結構特點。當前5頁,總共90頁。瘧疾的危害瘧疾是古老的地方性傳染?。涸?,000年前我國已有瘧疾流行。瘧疾流行于熱帶、亞熱帶及溫帶邊緣地區(qū),是重要蚊媒傳染病,現(xiàn)有107個國家,約32億人口受到瘧疾傳播的威脅,尤其是非洲最為厲害,建國前后我國每年至少有3,000萬瘧疾患者,病死率約為1%。山東省年發(fā)病人數(shù)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曾分別高達600萬和400萬;魯南、魯西南的許多縣(市、區(qū))發(fā)病率達40%—50%,一些村隊發(fā)病率高達80%以上。當前6頁,總共90頁。瘧疾的危害瘧疾為全球危害最為嚴重的三大公共衛(wèi)生疾?。ò滩?、結核、瘧疾)之一政府的瘧疾日2000年起,每年4月25日為非洲瘧疾日。考慮瘧疾的嚴重危害,WHO在2007年5月世界衛(wèi)生大會又將該日定為世界瘧疾日,旨在推動全球進行瘧疾防治。2008年4月25日為首個世界瘧疾日。衛(wèi)生部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決定將每年4月26日作為“全國瘧疾日”。當前7頁,總共90頁。我國長期防治經歷和成效我國防治工作歷程1949—1959年:重點調查及防治試點研究階段1960—1979年:大力防治、控制流行階段1980—1999年:降低發(fā)病率階段2000年后:鞏固防治成果階段從控制走向消除

目前,在全國2858個縣(市、區(qū))中,97.38%的縣(市、區(qū))連續(xù)3年的發(fā)病率已降至1/萬以下或無當?shù)馗腥静±?,標志著我國的瘧疾防治已由控制進入消除。當前8頁,總共90頁。瘧疾的實驗室診斷1.病原學診斷:顯微鏡血涂片檢查結果陽性;這種鏡檢確診最可靠。2.免疫學診斷:(1)循環(huán)抗原的檢測(2)循環(huán)抗體的檢測3.分子生物學技術:PCR和DNA探針已應用與瘧疾的診斷。

分子生物學、血清學技術發(fā)展迅猛,但是確診瘧疾的“金標準”

仍然是病原學診斷顯微鏡檢查瘧原蟲。★

快速診斷試紙條可與鏡檢瘧原蟲相互補充。

當前9頁,總共90頁。OptiMALIT卡瘧疾快速診斷試劑盒當前10頁,總共90頁。OptiMALIT卡瘧疾快速診斷試劑盒使用說明書當前11頁,總共90頁。4.將吸血后的毛細管豎立于凹槽2中,捏出全部血液并與凹槽中稀釋液混勻約1分鐘。當前12頁,總共90頁。當前13頁,總共90頁。生產公司:深圳市康百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價格:45元/人份,包裝:24人份/最小包裝;保質期:6個月。當前14頁,總共90頁。血膜的制作(取血時間)采血時間現(xiàn)癥病人和流調普查時可不考慮取血時機。但在診斷或需要某期瘧原蟲作標本時,則應掌握適宜的取血時機。瘧疾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分前驅期、發(fā)冷(寒戰(zhàn))期、發(fā)熱期、出汗期和間歇期五期。

間日瘧在前驅期相當于肝內期瘧原蟲發(fā)育,因原蟲密度太低,鏡檢多為陰性。發(fā)冷(寒戰(zhàn))期相當于紅內期成熟裂殖體漲破紅細胞期,鏡檢多為裂殖體和環(huán)狀體。發(fā)熱期,外周血中以環(huán)狀體(小滋養(yǎng)體)為主,也可見到裂殖體;出汗期因原蟲密度太低,鏡檢多為陰性。發(fā)作后數(shù)小時(h),間歇期外周血中以大滋養(yǎng)體為主,形態(tài)較易辯認,為診斷的有利時機;發(fā)作36-48h,可檢出裂殖體;發(fā)作1-2次后,配子體出現(xiàn)較多。惡性瘧較理想的取血時間是在發(fā)作后至20h內取血,初發(fā)患者退熱后常查不到原蟲。末梢血血檢到惡性瘧原蟲配子體,是在末梢血出現(xiàn)環(huán)狀體之后的10天左右。當前15頁,總共90頁。取血部位和血量

采血部位和取血方法:核對編號、信息耳垂或無名指(嬰幼兒母趾或足跟),通常在耳垂取血,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待酒精干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緊捏耳垂上方或無名指指尖,右手持消毒針迅速刺入皮膚,不宜過深或過淺。然后用右手中指輕輕擠壓出血。厚血膜血量約一粒大米(即火柴頭)大小。

取血方法有小技巧當前16頁,總共90頁。血膜的制作用于檢查瘧原蟲的血涂片有兩種:一種是將血液涂呈薄膜狀,稱薄血膜;一種是血液涂成圓盤,稱厚血膜。無特殊要求的可厚薄血膜分載玻片涂制。發(fā)熱病人血片標本片當前17頁,總共90頁。血膜的制作(涂片操作)涂制厚、薄血膜的位置通常將厚、薄血膜涂在一張載玻片上。方法是將載片分為6等分,第1、2格備貼標簽及編號用;厚血膜涂在第3格中央,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緣至第6格中部。作為標本的血片每張玻片涂厚、薄血膜各1個;門診和發(fā)熱病人血片每片1人,涂2個厚血膜1個薄血膜,以防血膜脫落而影響檢查;

標本片發(fā)熱病人血片標簽當前18頁,總共90頁。薄血膜的制作薄血膜

用推片一端邊緣的中點從取血部分①取約1~1.5微升的血量(相當于1/4火柴頭大?。?,使血滴與平置的載玻片接觸,并形成25~350夾角,待血液向兩側擴展約②2cm~2.5cm寬時,均勻而迅速地從右向左推成舌狀薄血膜(約2.5cm長)。推制時速度要均勻,血滴大小、推片與載玻片之間夾角大小及展開血膜的速度快慢等常影響血膜的厚薄。制成的薄血膜應在玻片上形成平鋪的血細胞,細胞之間互相接觸而不相互重疊。③薄血膜外觀:舌狀厚薄均勻,無劃痕,④位于玻片1/2~1/3處【左半部分(或第4—6份)】

。當前19頁,總共90頁。熟練工作者的推片姿勢當前20頁,總共90頁。

厚血膜的制作厚血膜

用推片的左下角,從取血部位刮?、偌s4~5微升血量(相當于火柴頭大?。?,使血滴與平置的載玻片接觸,再由里向外一個方向旋轉,轉2~4圈,涂成②直徑0.8~1cm大小圓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個油鏡視野內可見到5~10個白細胞為宜),③厚血膜的位置,位于玻片右1/3處。④厚血膜外觀:圓形厚薄均勻,無劃痕。過厚易于脫落,過薄達不到檢出率的要求,以油鏡視野5-10個WBC為宜。當前21頁,總共90頁。標準的瘧疾厚薄血膜位置當前22頁,總共90頁。各種不同的瘧疾血片涂制法標準血片(1人)門診發(fā)熱病人血片(1人)居民普查血片(2人)當前23頁,總共90頁。血膜的制作血膜編號

血膜制成后,立即在玻片面上寫上受檢者的號碼,以防差錯,依次順序插入標本盒內。當前24頁,總共90頁。染液的種類

染液種類:瘧原蟲的染色,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是瑞氏(Wrightstain)和吉氏染液(Giemsastain)。這些染液中的主要染劑都包含美藍、伊紅和由美藍氧化所成的天青,所以稱多色性染劑。

我們主要用吉氏染液,它具有方便,染色效果穩(wěn)定,便于長期保存的優(yōu)點。瑞氏染色,染色時間短,但染色效果不如吉氏穩(wěn)定,主要在門診量大的門診實驗室使用。當前25頁,總共90頁。染液的染色原理

染色原理是染料于被染物的陰陽離子互相吸附而結合的一種化學反應。紅、白細胞和瘧原蟲所含蛋白質的氨基酸電離出的陰陽離子與酸堿染料伊紅、美藍有色集團所帶的陰陽離子相互結合便被染上不同的顏色。

瘧原蟲和白細胞的胞漿被染成藍色,紅細胞、瘧原蟲和白細胞核被染成紫紅色。

紅、白細胞和瘧原蟲的蛋白質均由氨基酸組成,每個氨基酸電離出一個帶正電荷的-NH3+和一個帶負電荷的-COO-。多色染劑的堿性染料美藍的有色基團帶陽離子,可與細胞中帶負電荷的-COO-部分結合,使之成為藍色。瘧原蟲、淋巴和大單核細胞的胞漿、嗜堿性白細胞的顆粒等酸性蛋白質,故被染成藍色。酸性染料伊紅的有色基團帶陰離子,可與細胞中帶正電荷的-NH2+部分結合,使之呈紅色;但美藍與伊紅都不能使瘧原蟲和白細胞的核著色,可美藍氧化后產生的天青有媒染作用,于是,在媒染物與染料的共同作用下,瘧原蟲和白細胞核被染成紫紅色。當前26頁,總共90頁。染液的種類及染色原理注意:蛋白質和氨基酸都是兩性電解質,要求染液的pH值7.0-7.2較好。

染液偏酸時,所帶的正電荷增加,易于伊紅結合,使紅細胞和瘧原蟲的核染成鮮紅色,而淋巴細胞和原蟲的胞漿著色較差;反之,當染液偏堿時,紅細胞和嗜伊紅白細胞的顆粒等被染成紫藍色,不易觀察。當前27頁,總共90頁。姬氏染液母液配置方法

取姬氏粉0.5克置于研缽中,加25ml甘油充分研磨,倒入60或100ml帶有玻塞的有色玻瓶中。在研缽中加少量甲醇,洗去甘油濃液混入瓶內,至25ml甲醇洗凈缽中甘油染液為止,塞緊瓶塞,充分搖勻,置于55—60℃水浴中或溫箱內24h或室溫內3—5天,多加搖動,即成原液。姬氏染液是目前較優(yōu)良的血膜染劑,即使在炎熱天氣中,亦可經久不變。材料:1、姬氏粉0.5克2、甘油25ml3、甲醇25ml

注意事項:

1.高純度試劑。

2.所用器皿絕對無水(伊紅在水溶液內遇到美藍或天青即可互相化合而產生沉淀,從而失去染色力)。

3.邊加邊磨,充分研磨;整個染色液配制時間不能少于5個小時。

當前28頁,總共90頁。姬氏染液的染色方法

先用甲醇或無水酒精固定薄血膜,再用清水對厚血膜溶脫血紅蛋白,然后再進行染色。注意:吸取母液時,不要晃動瓶子,以免沉淀物泛起影響染色效果.

成批血片染色:將已用甲醇固定薄血膜的血片插入染色缸,倒入3%吉氏染液稀釋液(3毫升吉氏原液加緩沖液或凈水97毫升,混勻)浸沒血片,同時對厚薄血膜染色30min(根據當?shù)貙嶋H情況,酌情增減染色時間和濃度),然后用清水輕輕將染液漂洗干凈,將血片標本(血膜面朝下)插于晾干板上晾干,包裝,鏡檢。

單張血片染色:將處理好的血膜,加姬氏母液1-2滴,加中性蒸餾水15-30滴,染色30分鐘左右,然后用清水輕輕將片上的染液沖洗干凈,晾干鏡檢。較理想的染色結果是紅細胞為淡紅或淡紫紅色,瘧原蟲的胞質呈藍色,核為紫紅色,瘧色素為棕褐色。當前29頁,總共90頁。操作1(快染)

配制5%染液,(每張血片約需染液2ml):量筒內量2ml緩沖液或新鮮涼開水,直接滴加吉氏原液7滴,混勻,滴入待染標本的厚薄血膜上,染色10min,清水細緩沖洗,晾干鏡檢。(一般配制5%-10%,染色時間短,一定掌握好時間。)操作2(慢染)配制3%染液:在染色量筒內量2ml蒸餾水或新鮮涼開水,再滴加吉氏原液4滴,混勻,滴入待染標本上,染色30~40min。清水細緩沖洗,晾干鏡檢。(一般配制2.5%-3%染液,染色效果穩(wěn)定。)吉氏染液濃度門診染色當前30頁,總共90頁。影響染色效果的因素(1)染劑、溶劑的質量(2)染液的新舊(3)染液稀釋后使用時間(4)染液的稀釋濃度(5)染色時間(6)染色用水(7)沖洗方法

當前31頁,總共90頁。血片制作與染色注意事項

●使用前載玻片一定要清潔,否則會影響血片制作和鏡檢結果?!窈裱じ稍飼r勿加熱,加熱會使原蟲變形,影響鏡檢結果?!衽渲媚敢簳r過濾可除去雜質顆粒,有助于提高鏡檢質量。●固定薄血膜時勿將甲醇觸碰到厚血膜。●沖洗染液時,水流輕緩,勿沖走厚血膜。當前32頁,總共90頁。1.在學習鏡檢瘧原蟲之前,必須先對正常厚薄血膜中各種血細胞的形態(tài)、內部結構和染色性質加以識別。2.鏡檢瘧原蟲,首先學看薄血膜,在基本上掌握薄血膜中瘧原蟲形態(tài)后,再學習鏡檢厚血膜。3.鏡檢瘧原蟲一般只查厚血膜,薄血膜僅作為原蟲分類時參考和血片編號之用。4.鏡檢瘧原蟲須用油鏡頭配合5X低倍目鏡鏡檢,當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時再調換10X目鏡進行觀察。5.檢查時應從厚血膜的上緣開始,使血膜從上而下,自左至右,順序地查完整個血膜。一般情況下,厚血膜四周(稍薄些)瘧原蟲數(shù)量較多,且形態(tài)較清楚,鏡檢時不要忽略。每張厚血膜檢查時間最少不低于20分鐘。血片的鏡檢當前33頁,總共90頁。

看完血片后,若為陽性,應立即按血片編號登記原蟲的種、期,以防差錯。為檢查后記錄結果方便起見,對瘧原蟲的種、期可使用英文字母縮寫作為代號:間日瘧:P.v(Plasmodiumvivax)

惡性瘧:P.f(P.falciparum)

三日瘧:P.m(P.malarae)

卵形瘧:P.o(P.ovale)

環(huán)狀體:R(Ringform)

大滋養(yǎng)體:T(trophozoite)

裂殖體:

S(Schizont)

配子體:G(Gametocyte)當前34頁,總共90頁。如何確定瘧原蟲血片為陰性●

檢查全部厚血膜未查見瘧原蟲?!?/p>

最少檢查100個厚血膜油鏡視野未查見瘧原蟲。鏡檢時間最少不低于20分鐘。當前35頁,總共90頁。

借助瘧原蟲生活史簡圖,復習一下紅內各期原蟲形態(tài)當前36頁,總共90頁。生活史

含成熟瘧原蟲子孢子按蚊叮咬人子孢子隨唾液進入人體血液約30分鐘侵入肝細胞裂體增殖成熟裂殖體(含數(shù)以萬計裂殖子)肝細胞破裂裂殖子侵入紅細胞(開始紅細胞內期發(fā)育)發(fā)育小滋養(yǎng)體(環(huán)狀體)攝食營養(yǎng)、發(fā)育大滋養(yǎng)體核分裂、發(fā)育未成熟裂殖體核進一步分裂裂殖體(成熟)被寄生紅細胞破裂裂殖子釋放入血流一部分被巨噬細胞吞噬。一部分再侵入紅細胞,開始新的一輪發(fā)育。一部分裂殖子在紅細胞內不再進行裂體增殖,而發(fā)育成雌,雄配子體。在蚊體內進行有性生殖。由生活史容易看出,瘧原蟲對人體的主要致病階段是紅細胞內期的裂體增殖期;主要是指紅細胞內期的無性體——小滋養(yǎng)體到成熟裂殖體,而不是紅細胞內期的無性體——配子體;可具有流行病學意義的瘧疾傳染源為外周血內有配子體的現(xiàn)癥病人和帶蟲者,可見早期診斷治療的重要性。復發(fā)由肝內期遲發(fā)型子孢子引起。

當前37頁,總共90頁。人類四種瘧原蟲的基本特征感染人的瘧原蟲有四種:惡性瘧原蟲P.falciparum

間日瘧原蟲P.vivax三日瘧原蟲P.malariae

卵形瘧原蟲P.ovale

當前38頁,總共90頁。惡性瘧

P.falciparum●

四種瘧原蟲中致病力最強;●無免疫力者感染后出現(xiàn)急性癥狀,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在我國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和海南省。當前39頁,總共90頁。間日瘧

P.vivax

間日瘧原蟲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主要是中部地區(qū)。●引起間日瘧,病程呈良性,但有復發(fā)。

當前40頁,總共90頁。瘧色素的形成血紅蛋白消化→{

}珠蛋白→氨基酸→合成原蟲蛋白血紅素→高鐵血紅素→瘧色素當前41頁,總共90頁。人體瘧原蟲的基本結構瘧原蟲基本構造為細胞質(胞漿)、核和瘧色素這三要素。1.細胞漿被染成蔚藍色或深藍色,隨著蟲體發(fā)育長大,細胞漿逐漸增多。2.核即細胞核或染色質粒,核染成鮮紅色。3.瘧色素不著色,顏色和顆粒的形狀,因瘧原蟲種類而異。間日瘧原蟲黃褐色、型呈短棒狀;惡性瘧原蟲黑褐色、型呈細砂狀。當前42頁,總共90頁。薄血膜中間日瘧、惡性瘧各期瘧原蟲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當前43頁,總共90頁。薄血膜中常見的血液成分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血小板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紅細胞當前44頁,總共90頁。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環(huán)狀體感染的紅細胞:脹大不明顯,基本正常。蟲體大?。狠^大,約為紅細胞直徑1/3。胞漿:環(huán)狀,淺藍色。核:紅色,一個,偶有二個。瘧色素:無。當前45頁,總共90頁。

約占寄生紅細胞的1/3,很少見到一個紅細胞寄生2個環(huán)狀體和一個環(huán)狀體有2個核。當前46頁,總共90頁。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

惡性瘧環(huán)狀體感染的紅細胞:大小正常,顏色較深。蟲體大?。狠^小,約為紅細胞直徑1/5-1/6。胞漿:藍色,環(huán)狀纖細,有時位于紅細胞的邊緣。常見多個原蟲同寄生于一紅細胞的現(xiàn)象。核:紅色一個,常有二個。瘧色素:無。當前47頁,總共90頁。惡性瘧原蟲--環(huán)狀體環(huán)纖細,約為RBC直徑的1/6,RBC不脹大核1個,但2個常見,紅細胞常含2個以上原蟲當前48頁,總共90頁。薄血膜間日瘧大滋養(yǎng)體形態(tài)感染的紅細胞:脹大褪色,出現(xiàn)形狀大小相等、分布均勻、數(shù)目較多、鮮紅色的薛氏小點。蟲體大?。狠^大。胞漿:不規(guī)則,淺藍色,出現(xiàn)阿米巴偽足,有空泡。核:紅色,一個。瘧色素:有,細小桿狀,黃褐色,分布不均勻。當前49頁,總共90頁。間日瘧大滋養(yǎng)體

蟲體不規(guī)則,較大;阿米巴樣空泡明顯;瘧色素細小,黃褐色。當前50頁,總共90頁。

間日瘧大滋養(yǎng)體當前51頁,總共90頁。惡性瘧大滋養(yǎng)體受感染紅細胞:大小正常,顏色較深,可出現(xiàn)較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勻、數(shù)目較少紅色茂氏小點。蟲體大?。狠^小。胞漿:藍色,圓形,堅實,體積小。核:一個,紅色。瘧色素:較細的黑褐色顆粒,常集成塊。

當前52頁,總共90頁。惡性瘧大滋養(yǎng)體當前53頁,總共90頁。紅細胞:脹大,褪色,可有薛氏小點。胞漿:較不規(guī)則,空泡小或消失,淺藍色。核:紅色,分裂為二個以上。色素:黃褐色,分布不均勻。間日瘧未成熟裂殖體當前54頁,總共90頁。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未成熟裂殖體

當前55頁,總共90頁。惡性瘧未成熟裂殖體紅細胞:大小正常,顏色較深,可有茂氏小點。大?。狠^小。胞漿:規(guī)則,圓形或卵圓形,藍色。核:分裂為二個以上,紅色。色素:黃褐色顆粒,常集成黑褐色團塊。當前56頁,總共90頁。間日瘧成熟裂殖體紅細胞:脹大,褪色,可見薛氏小點。大小:個體較大。胞漿和核:裂殖子12~24個,通常為16~18個,排列不規(guī)則,核紅色,胞漿淺藍色。瘧色素:黃褐色,常集于瘧原蟲的一邊。當前57頁,總共90頁。間日瘧裂殖體當前58頁,總共90頁。惡性瘧成熟裂殖體紅細胞:大小正常,顏色較深,可見茂氏小點。大?。合x體較小。胞漿和核:裂殖子8~32

個,通常為8~18個,排列不規(guī)則,核紅色,胞漿藍色。色素:黑褐色,集中于中央或一側。當前59頁,總共90頁。惡性瘧成熟裂殖體

裂殖子8~32個,通常8~18個,排列不規(guī)則瘧色素集中成團塊狀蟲體占紅細胞體積的2/3至3/4當前60頁,總共90頁。薄血膜間日瘧雌(大)配子體形態(tài)形狀大?。簣A形或橢圓形,較大。胞漿:深藍色。核:一個,較小,深紅色,常偏于一邊,核周可見明顯不染色帶。瘧色素:黃褐色,均勻散在,數(shù)目較多。當前61頁,總共90頁。間日瘧原蟲雌配子體

當前62頁,總共90頁。間日瘧雄(?。┡渥芋w形態(tài)形狀大?。簣A形,蟲體較大。胞漿:淺藍色。核:一個,較大,疏松,位于中央,淺紅色,周圍有明顯不著色帶。瘧色素:黃褐色,散在分布。當前63頁,總共90頁。間日瘧原蟲雄配子體當前64頁,總共90頁。惡性瘧雌(大)配子體形態(tài)形狀:新月形,兩端稍尖。胞漿:深藍色。核:一個,較小,致密,深紅色,位于中央,核周可見透明不染色帶。瘧色素:黑褐色,密布于核的周圍。當前65頁,總共90頁。薄血膜惡性瘧雄(?。┡渥芋w形態(tài)形狀:臘腸形,兩端鈍圓。胞漿:淺藍色或淡紫紅色。核:一個,較大,疏松,位于中央,淺紅色,核周可見不染色帶。瘧色素: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圍。當前66頁,總共90頁。將(未)成熟雌配子體與成熟大滋養(yǎng)體

(核分裂前,剛要進入裂殖體前期)的形態(tài)鑒別蟲體大小:幾乎充滿被寄生的紅細胞核:一個,較大且致密,周圍有一圈空白的不染色帶胞漿:邊緣清楚,不含空泡瘧色素:顆粒較多較粗,均勻散在蟲體大小:不超過被寄生紅細胞的3/4核:一個,延長呈帶狀,周圍無明顯的不染色帶胞漿:邊緣不整齊,多有空泡瘧色素:顆粒較少較細,分布不均勻當前67頁,總共90頁。厚血膜中間日瘧、惡性瘧各期瘧原蟲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當前68頁,總共90頁。厚血膜中瘧原蟲的形態(tài)

厚血膜由于用血量較多,涂制的血膜小,紅細胞重疊且干燥慢,致使蟲體皺縮,空泡消失,胞漿變形,各期瘧原蟲的體積都略微縮小,其中只有大、小滋養(yǎng)體的形態(tài)有較大改變,而裂殖體和配子體的形態(tài)則無明顯變化。INTITUTEOFTROPICALDISEAASESHAINAN當前69頁,總共90頁。厚血膜環(huán)狀體形態(tài)

環(huán)狀體:胞漿呈環(huán)狀或向核的一側或兩側收縮,使環(huán)的中間斷裂,或圍繞核。間日瘧原蟲的環(huán)較大,常呈分號“;”和感嘆號“!”狀;惡性瘧原蟲的環(huán)纖細,常呈冒號“:”、飛鳥“⌒.⌒”、V狀和斷環(huán)狀。間日瘧小滋養(yǎng)體惡性瘧小滋養(yǎng)體當前70頁,總共90頁。厚血膜間日瘧大滋養(yǎng)體形態(tài)

間日瘧大滋養(yǎng)體呈阿米巴樣運動,胞漿常斷裂幾塊或縮成圓形,核和瘧色素均被包在胞漿之中,著色深,只隱約可見紅色的核和黃綠色的瘧色素。胞漿可皺縮斷裂成幾個塊狀,大小不一,似互不連接。核位于胞漿之中或外邊。瘧色素分布不均勻。有些僅見胞漿和瘧色素而核看不清楚。大滋養(yǎng)體當前71頁,總共90頁。厚血膜惡性瘧

大滋養(yǎng)體形態(tài)

惡性瘧原蟲大滋養(yǎng)體與薄血膜形態(tài)相似,常呈圓形,體小結實,瘧色素細小,金黃色,結成塊狀后,呈黑褐色。大滋養(yǎng)體當前72頁,總共90頁。厚血膜裂殖體形態(tài)裂殖體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的裂殖體前期及成熟裂殖體,除蟲體略微縮小著色較深外,均與薄血膜相似。

間日瘧裂殖體惡性瘧裂殖體當前73頁,總共90頁。厚血膜間日瘧配子體形態(tài)間日瘧原蟲的配子體呈圓形或卵圓形,除蟲體略縮小且著色深外,均與薄血膜相似。雄配子體核大,疏松,圓形或呈星狀,胞漿較少,著色淡,瘧色素顆粒大,數(shù)量較多,散在分布。雌配子體與圓形成熟的大滋養(yǎng)體相似,但配子體瘧色素顆粒粗大,多而散在分布。大配子體小配子體當前74頁,總共90頁。厚血膜惡性瘧配子體形態(tài)

配子體呈新月形或臘腸形,如血膜干燥較慢,則可縮成圓形,核居中,瘧色素圍在核周,外圍一圈胞漿。此外,還可見配子體的胞漿部分或全部消失,只留下核和瘧色素,或核和胞漿均消失,只留下一些瘧色素。大配子體小配子體當前75頁,總共90頁。厚薄血膜的優(yōu)缺點及適用范圍薄血膜:用血量少1-1.5ul,瘧原蟲的形態(tài)完整,便于瘧原蟲蟲種的鑒定。為保證檢測的敏感性,常耗時較多,不適用于大規(guī)模調查;常出現(xiàn)漏診。厚血膜:用血量較多4-5ul,瘧原蟲胞漿和核有一定程度的固縮,較難識別;但須查范圍小,節(jié)省時間,陽性檢出率較高。

當前76頁,總共90頁。紅細胞通常脹大

薛氏點明顯成熟環(huán)狀體粗大滋養(yǎng)體有阿米巴樣偽足可見不同發(fā)育期的原蟲

間日瘧(P.vivax)鑒定要點當前77頁,總共90頁。環(huán)狀體釬細,紅細胞不漲大一個紅細胞內可有幾個環(huán)狀體環(huán)狀體內可有2個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