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欣賞課《拉德斯基進行曲》教學目的:1、通過欣賞《拉德斯基進行曲》了解進行曲的風格特點。2、以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拉德斯基進行曲》的相關內容。3、認識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老約翰施特勞斯。教學重點、難點:了解進行曲的風格特點,掌握《拉德斯基進行曲》的相關知識。教學過程:一、情境鋪墊。1、學生聽音樂《運動員進行曲》進教室。2、師:全體起立!立正!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同學們好!(生答:老師好?。┳?!3、師:同學們看過軍隊的閱兵式嗎?老師這里有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播放《解放軍進行曲)欣賞閱兵圖片)師: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感受?生答:……4、揭示進行曲的定義二、引導欣賞《拉德斯基進行曲》(一)導入,介紹作品背景。師: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段視頻,請大家注意聽其中的音樂。欣賞《奔跑吧,兄弟》視頻片段師:同學們,剛才看到的視頻大家都很熟悉了,其中的音樂有沒有哪位同學聽過?生:……師:這首樂曲是由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老約翰 .施特勞斯所創(chuàng)作。(課件出示作者圖片)他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圓舞曲,被世人稱為“圓舞曲”之父,然而在的作品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卻是這首《拉德斯基進行曲》。當初他創(chuàng)作這首樂曲是想送給一位名叫拉德斯基的將軍,這位將軍為奧地利打了許多勝仗,立下了汗馬功勞,被人們尊為英雄人物。老約翰.施特勞斯先生就用這首樂曲,來展現拉德斯基將軍英勇威武的英雄風采。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拉德斯基進行曲》。(二)初聽全曲。(課件播放卡拉揚指揮音樂視頻)師:聽了這首樂曲,你認為它有哪些鮮明的特點呢?(引導學生從速度,節(jié)拍以及情緒上分析樂曲)(師生交流,分析問題)完整聽全曲。(三)分段欣賞。1、欣賞第一樂段。師:樂曲通過簡短有力的引子進入第一部分,結合步伐行進的速度和雄壯激昂的情緒展現了拉德斯基將軍坐在戰(zhàn)馬上馳騁沙場的威武雄姿。(課件:播放第一樂段)師:這段音樂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呢?它讓你想到了什么樣的場景?生答:……(板書:雄壯)師:讓我們再次聆聽這段音樂,領略拉德斯基將軍率領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的英勇形象吧!同時請大家隨著音樂一起用“l(fā)a”輕聲哼唱旋律。(課件播放第一樂段并出示浴血奮戰(zhàn)的圖片)2、欣賞第二樂段。師:接著樂曲的第二部分采用了一種與第一部分在節(jié)奏和情緒上不同的音樂,表現了拉德斯基將軍坐在戰(zhàn)馬上檢閱部隊時,既輕松又嚴肅的形象。(課件播放第二樂段)師:誰能告訴我這部分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生:……師:對!輕快優(yōu)美的!(板書:輕快)師:讓我們伴隨這輕快的音樂像將士們一樣踏著整齊的步伐齊步行進吧!(課件播放第二樂段,師生隨樂踏步)3、聽賞第三樂段。師:看,戰(zhàn)斗又一次打響了!(播放:激戰(zhàn)的視頻)師:拉德斯基將軍率領他的部隊再次沖上了戰(zhàn)場?。úシ诺谌龢范危煟耗銈兟牫鲞@段音樂與前面哪段音樂相同?生:第一樂段。師:對!與第一樂段相同,它是第一段音樂的重復,它的情緒同樣是(生答:雄壯有力的)(板書:雄壯)師:它的重復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拉德斯基將軍率領將士們在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的光輝形象。讓我們隨著音樂的強弱變化用掌聲為拉德斯基將軍即將取得的勝利而歡呼吧?。úシ诺谌龢范危瑤熒匆魳返膹娙蹼S樂拍手)(四)小結。師:樂曲聽完了,你們能告訴我這首樂曲總共有幾個樂段嗎?生齊答:三個。師:是的,這首樂曲一共有三個樂段。其中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重復,我們稱它為再現樂段。(板書:(再現))這樣的樂曲結構我們稱它為帶再現的三段體,也就是ABA的結構。(板書:ABA(再現))(五)復聽全曲。師:《拉德斯基進行曲》音樂非常富有節(jié)奏感,而它的速度與隊列行進的速度相一致,適合集體行進踏步,這就是進行曲的風格特點。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聆聽這首樂曲,感受將軍和將士們的威武雄姿吧!同時請大家隨著音樂的變化選擇合適的動作參與表現?。úシ湃?,學生隨樂表演。)師:由于《拉德斯基進行曲》這首樂曲具有膾炙人口的旋律和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現在,這首樂曲成為每一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的必奏曲目。1987年,世界著名指揮家卡拉揚先生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指揮樂隊演奏這首樂曲時,下面的觀眾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竟隨著音樂鼓起掌來,沒想到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這樣,在演奏《拉德斯基進行曲》時,觀眾隨著音樂鼓掌的習俗就一直延續(xù)了下來。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這場別具特色的音樂會,一同去感受臺上的指揮、樂隊和身邊的觀眾帶給我們的熱情吧?。ㄕn件播放卡拉揚指揮的視頻)三、拓展表現。師:你還聽過哪些屬于進行曲題材的歌曲?生:……共同聆聽歌曲《國歌》、《一二三四歌》、《銼冰進行曲》四、教師小結五、組織下課。師:最后,讓我們伴隨音樂,像運動員一樣邁著矯健的步伐走出教室吧?。úシ拧哆\動員進行曲》,學生走出教室)學情分析總體來說,七年級的同學活潑、機靈,待人有禮貌,見到老師能主動打招呼問好,同學之間也團結友愛,學習態(tài)度端正,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有較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都比較喜歡音樂課,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有一定的樂理知識基礎,人人都能參與到音樂課堂中來。效果分析這節(jié)課的欣賞內容是進行曲,為了更好地達到讓學生喜歡歌唱與聆聽進行曲,愿意深入總結進行曲在生活中的廣泛作用,振奮精神,以積極進取的精神投入生活這一目標,我以教材為基礎,同時又增加了豐富的進行曲,想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不是每首都能聽完的,所以我就從進行曲的特征、形式、種類、作用這四方面引導學生欣賞學習。根據實際情況有的聽、有的知道就可以了,更多的是想給學生傳遞信息。這節(jié)課我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反思這節(jié)課的欣賞內容是進行曲,為了更好地達到讓學生喜歡歌唱與聆聽進行曲,愿意深入總結進行曲在生活中的廣泛作用,振奮精神,以積極進取的精神投入生活這一目標,我以教材為基礎,同時又增加了豐富的進行曲,想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不是每首都能聽完的,所以我就從進行曲的特征、形式、種類、作用這四方面引導學生欣賞學習。根據實際情況有的聽、有的知道就可以了,更多的是想給學生傳遞信息。這節(jié)課我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說明。一、教給學習方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我們教學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但我認為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有一個過程。尤其是六年級的學生,對于欣賞樂曲還是比較陌生的,有必要教給他們欣賞樂曲的方法,通過層層推進的問題,使他們自信地、積極地投入欣賞全過程。當學生對進行曲有了一定認識后,再放手讓他們自己探索、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事實證明我的思路是對的。二、聆聽全曲,以視聽結合的多媒體優(yōu)勢增進音樂審美情趣與興趣為了讓學生全神貫注的聆聽音樂,在聆聽全曲的環(huán)節(jié)中,我利用多媒體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的優(yōu)點,分別為每首樂曲配上相關場景和演奏畫面,如閱兵式場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場景,學生邊欣賞畫面,邊聆聽音樂、猶如身臨其鏡。三、總結拓展,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振奮精神,投入學習和生活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知道的進行曲,并試著唱一唱。同學們在歸納歌曲的基礎上,感受演唱風格和演唱特點,積累感性經驗,然后總結進行曲的特點,齊讀格言,振奮精神投入學習和生活??傊谶@節(jié)課新鮮和趣味的不斷刺激下,學生眼、耳、口、腦、手并用,樂在學中,學在樂中,課堂生動活潑,趣味無窮。教材分析
這首曲子由對比鮮明的兩部分構成。強勁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題,仿佛讓人們看到了一隊步兵輕快的走過大街(片段1)。反復一遍之后,音樂經過一個全樂隊齊奏的過渡句,隨后出現的是與前面主題相對比的輕柔主題,優(yōu)美動聽(片段2)。音樂最后在反復第一部分的主題后結束。此曲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背景:這首曲子本是老約翰·施特勞斯題獻給拉德斯基將軍的,但實質上拉德斯基是一個鐵腕人物,曾殘酷鎮(zhèn)壓了鄰國的人民起義,可以說是一個反動軍閥。后來,就連施特勞斯本人及其子小約翰·施特勞斯也不愿意再演出這首進行曲。盡管如此,《拉德斯基進行曲》還是以其曲膾炙人口的旋律和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征服了廣大聽眾,成為流傳最為廣泛的進行曲?!斑诉诉恕贝蠊男蹨喌恼痦?,凌空而起。一陣歡快的合奏樂,把人引入到音樂的境界。以小提琴為主的樂器,中間不時地插入大提琴,長笛,大鼓的聲音,紛亂中見和諧,似乎是為軍隊的凱旋而熱烈慶祝。從音符間可以感到人們的心情,是前所未有的歡快,更是團聚奮發(fā)的呼喊,對未來充滿了憧憬。評測練習一、填空題。1、《拉德茨基進行曲》的作者是,他是人,被稱為“”。2、進行曲的種類、、。二、簡答題。1、什么叫進行曲,它有哪些特點?2、管弦樂隊包括哪幾組樂器?請分別列舉出2~3種。3、請寫出《拉德茨基進行曲》的曲式分析圖。課標分析根據教材內容可以聯系以下課標:(一)凸顯音樂課程的美育功能,以音樂活動方式劃分教學領域在2001年以前,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包括唱歌(小學低年級加有“唱游”)、欣賞、器樂和識譜四項。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學科的發(fā)展,為了凸顯音樂課程的美育功能,強調音樂課程的人文屬性和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潛能開發(fā)的課程價值,本標準將原有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整合為“感受與欣賞”和“表現”兩個教學領域,并將原來隱含在教學中的音樂文化知識和分散的音樂編創(chuàng)活動,加以集中并拓展為“創(chuàng)造”和“音樂與相關文化”兩個領域。上述四個教學領域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新的教學領域的劃分,既體現了本學科21世紀的發(fā)展趨向及本課程性質和基本理念,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又在不增加課程實施難度的前提下,與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實現平穩(wěn)對接。(二)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是在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生成和實現的。為此,音樂課程對包含音樂聆聽、音樂表請和音樂創(chuàng)作這三個具有很強實踐性的教學領域,提出了相對明確而具體的課程內容,并從音樂學習的特點出發(fā),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以獲得對音樂的親身體驗。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有利于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音樂能力。(三)正確處理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的關系音樂的音響材料、創(chuàng)作過程和表演形式具有特殊性,這些藝術特征決定了音樂聆聽、表擅和創(chuàng)作教學,必然會有特定的知識和技能要求。音樂課程的設計,應正視這一客觀的掌科規(guī)定性,正確處理課程中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與發(fā)展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能力的關系。強調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所應達到的標準,是發(fā)展學生審美體驗、藝術表達和文化認知的基礎,其本身就是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四)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音樂認知特點,分學段設計梯度漸進的課程學段目標及相應的操程內容義務教育階段,是兒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發(fā)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樂教育、增進音樂素養(yǎng)、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為了使音樂課程與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和音樂認知特點相適應,音樂課程將義務教育階段的9學年分成3個學段,即小學低年段(1~2年段),小學中、高年段(3~6年段)和初中各年級(7~9年段)。在剖析不同學段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差異和音樂學習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在課程總目標統(tǒng)領下,明確各學段目標,以此作為不同學段、不同教學領域課程內容設計的基本依據。3個學段不同層躍的課程內容,呈現前后銜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α-Apooxytetracycline-生命科學試劑-MCE-3621
- PB-22-7-Hydroxyisoquinoline-isomer-生命科學試劑-MCE-3092
- L-Arginyl-L-alanine-生命科學試劑-MCE-1970
- BDW-OH-生命科學試劑-MCE-6441
- 4-Chlorocathinone-hydrochloride-生命科學試劑-MCE-4146
- 1-Methyl-3-amino-4-cyanopyrazole-生命科學試劑-MCE-7778
- 2025年度智能城市基礎設施合作框架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茶葉種植基地租賃與經營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貨車駕駛員勞動合同(貨車駕駛與車輛融資租賃)
- 2025年度解除合同終止合同樣本:5G通信技術合作終止合同書
- 小學總復習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課件
- 世界古代史-對接選擇性必修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 金鎖記優(yōu)秀課件
- 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單詞表(默寫版)
- 格式塔心理學與文藝心理學
- (汽車制造論文)機器人在汽車制造中應用
- 幼兒園手工教學中教師指導行為研究-以自貢市幼兒園為例
-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
- 《智能投顧 大數據智能驅動投顧創(chuàng)新》讀書筆記思維導圖
- 企業(yè)應急管理及能力提升培訓課件精選
- 吲哚菁綠血管造影檢查知情同意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