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后民族歐洲與憲政愛國主義結構主義與文化主義的二元分析
全球化和地區(qū)一體化的浪潮正在沖擊著以民族國家為特征的威斯特伐利亞國際體系。日本學者大前研一用“民族國家的終結”來表述這一劇烈變化,①而德國當代思想家哈貝馬斯則用“后民族結構”(post-nationconstellation)來對此進行描述。②本文將后民族置于歐洲地區(qū)一體化的情境下考察,并將其與哈貝馬斯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憲政愛國主義”(constitutionalpatriotism)結合起來分析。③本文首先在結構主義和文化主義二元分類的基礎上考察后民族的內(nèi)涵,然后在歐洲情境下探討其后民族結構和后民族認同的發(fā)展,其次將憲政愛國主義引入后民族歐洲的分析并用結構主義—文化主義分類對其內(nèi)涵和相關評價進行梳理,繼而將憲政愛國主義置于自由民族主義的趨勢中并對其強結構主義特征進行比較,最后對憲政愛國主義回歸文化主義范式的必要性及其與多元文化主義的互補性關系進行討論。一、民族與后民族“后學”研究是當今社會科學研究中較為流行的一種研究路徑,如后現(xiàn)代、后殖民、后革命、后身體、后工業(yè)、后人道主義、后社會主義、后馬克思主義、后結構主義、后功能主義等等。社會科學中的“后”一般有三層含義:第一,在某一事物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時間指稱;第二,與某一事物明顯區(qū)別或相反;第三,超越性或反思性的理解某一事物。本文重點討論的概念是“后民族”(post-nation)。本文認為,后民族兼具這三層含義:④第一,在民族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形式;第二,與傳統(tǒng)的民族明顯區(qū)別,甚至有些特征與民族截然相反;第三,超越傳統(tǒng)民族的一種新的形式。三層含義都跟民族相關,所以本文首先對民族的內(nèi)涵進行梳理,以反觀后民族的特征。民族的內(nèi)涵集中體現(xiàn)在不同類型的民族主義之中。倫敦經(jīng)濟學院民族主義和種族學榮譽教授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D.Smith)對民族主義的經(jīng)典總結代表了西方民族學的主流理論。⑤在最新的研究中,安東尼·史密斯將民族主義分為六種:⑥(一)永存主義(perennialism),即強調每個民族作為一種人類共同體是永存的和完整的,代表人物如法國哲學家歐內(nèi)斯特·勒南(ErnestRenan)等。(二)經(jīng)典現(xiàn)代主義(classicalmodernism),即凸顯民族是現(xiàn)代化的產(chǎn)物,美國歷史學家卡爾頓·海斯(CarltonHayes)、德國歷史學家路易士·施奈德(LouisSnyder)、猶太裔歷史學家漢斯·科恩(HansKohn)、美國政治學家卡爾·多伊奇(KarlDeutsch)、英國社會學和人類學家歐內(nèi)斯特·蓋爾納(ErnestGellner)、英國歷史學家埃里克·霍布斯鮑姆(EricHobsbawm)、澳大利亞民族學教授湯姆·奈恩(TomNairn)是其主要代表人物,⑦特征展現(xiàn)為社會學現(xiàn)實主義、歷史嵌入和集體政治行動。(三)原生主義(primodrdialism)分為兩支,社會生物學路徑的原生主義強調生物性的親緣(nepotism)是民族主義的基礎,以華盛頓大學社會學和人類學教授皮爾·范登堡(PierreVanDenBerghe)為代表。⑧文化學路徑的原生主義強調個體對民族的情感是民族主義的基礎,以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Geertz)為代表。⑨(四)新永存主義(neo-perennialism)則試圖通過挖掘現(xiàn)代民族的古代之源來尋找其民族性,以克萊姆森大學宗教學教授斯蒂文·格老斯比(StevenGrosby)為代表。⑩(五)后現(xiàn)代主義(post-modernism)批評傳統(tǒng)民族研究的“西方中心主義”和“男性中心主義”,注重分析民族的話語敘述和日常生活,運用德里達的解構分析和??碌闹R考古學對民族進行研究,以英國拉夫堡大學社會科學教授米歇爾·比林(MichaelBillig)和美國哈佛大學語言文學教授霍米·巴巴(HomiBhabha)等為代表。(11)(六)族群象征主義(ethno-symbolism)突出民族的歷史性(historicityofnations),強調精英和大眾對民族的互動建構,并彰顯神話、符號、記憶和價值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以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高級講師約翰·哈金森(JohnHutchinson)和史密斯為代表。(12)史密斯的這一分類較為詳細和完整,其力圖囊括描述民族以及民族主義的所有知識,但由于其缺乏統(tǒng)一的分類標準而顯得較為繁雜。譬如,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是基于現(xiàn)代性標準的分類,但與族群象征主義混在一起則令人不解。以現(xiàn)代性為標準可以把史密斯的分類整理得更有條理。以現(xiàn)代性為坐標,人類社會可以分為前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社會和后現(xiàn)代社會。民族主義理論同樣可以放到這一框架之中。永存主義、新永存主義和原生主義都強調民族作為社會共同體在人類社會早期就存在這一事實,所以這三種民族主義都可以劃歸前現(xiàn)代民族主義的范疇。前現(xiàn)代民族主義、現(xiàn)代民族主義和后現(xiàn)代民族主義構成了以現(xiàn)代性為標準的民族主義分類的三大類別。族群象征主義體現(xiàn)為前現(xiàn)代民族主義和現(xiàn)代民族主義的一種折衷,但由于其更為強調族群、神話、記憶等歷史符號的作用,所以其更應該歸入前現(xiàn)代民族主義的范圍(但它是前現(xiàn)代民族主義中最為現(xiàn)代的一支)。以現(xiàn)代性為標準的分類實質是歷史主義的分類。這種歷史主義分類可以清晰地描述出民族主義的縱向發(fā)展過程,但這種動態(tài)過程的展示會疏漏對民族主義內(nèi)涵或本質知識的深刻把握。為此,本文在這里提出一種更為強調民族主義本體知識的分類方式。以民族主義的本體知識為標準,可以提出一個結構主義—文化主義的兩元分析路徑。(13)結構主義把民族視為一種客觀生成的結構性存在。這種民族結構的內(nèi)涵有兩層含義:一是民族本身是一種物質性的客觀存在,地域、血緣、經(jīng)濟生活等物質性要素是衡量民族是否存在的重要標準;二是外在物質環(huán)境對民族結構具有重要的構造性功能。永存主義、新永存主義、社會生物學路徑的原生主義以及蓋爾納之前的經(jīng)典現(xiàn)代主義都可以歸入結構主義的范圍。永存主義和新永存主義強調民族作為生活共同體在人類社會早期的客觀存在,而社會生物學路徑的原生主義把生物性的親緣即血緣作為衡量民族是否存在的重要標準。永存主義、新永存主義和社會生物學路徑的原生主義都把民族作為早期人類克服集體行動困境和生存困境的一種社會集合工具。蓋爾納之前的現(xiàn)代主義者,如海斯、施奈德、科恩、多伊奇等都強調民族是一種現(xiàn)代的結構性存在,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現(xiàn)代化進程這一外部環(huán)境緊密相關。從方法論上講,結構主義路徑具有濃厚的經(jīng)驗主義色彩,把一些可觀察的、容易把握的物質性標準作為評判民族存在的主要標準。文化主義則把民族視為一種觀念建構的認同性存在。文化主義的民族內(nèi)涵也有兩層含義:第一,文化主義的民族內(nèi)核是一種觀念性的存在。第二,文化主義的民族強調民族成員的主體間性,強調民族成員(包括民族精英和大眾)對民族記憶、神話和認同的選擇性建構作用。文化學路徑的原生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觀點則可以歸為這一類。文化學路徑的原生主義強調民族在人類早期社會中就以一種觀念性集合的形式存在,而且早期民族成員個體通過互動形成了一些對民族特質的共同理解。后現(xiàn)代主義則試圖用文化主義的路徑來解構民族作為觀念共同體的強勢存在,它強調民族只是觀念共同體的一種,而且指出這種觀念的形成與特定人物和特定過程聯(lián)系在一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后現(xiàn)代主義把民族視為文化建構的一種結果,并把這種建構分析作為其解構民族存在的基礎。史密斯的總結未將左翼思想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的民族理論歸入其分類,但實際上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體”(animaginedcommunity)(14)理論可以歸為這一類。從方法論來看,文化主義路徑帶有明顯的詮釋主義特征。結構主義和文化主義是本體知識二元分析的兩端。一些有影響的理論家居于這兩種路徑之間,持折衷主義的立場。蓋爾納和霍布斯鮑姆等經(jīng)典現(xiàn)代主義者及族群象征主義者可以歸為這一類。蓋爾納一方面強調民族與民族主義是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的結構性產(chǎn)物,另一方面又主張高級文化在民族產(chǎn)生中的重要作用。(15)霍布斯鮑姆與蓋爾納觀點相似,在突出社會轉型、科技與經(jīng)濟發(fā)展等結構性因素對民族產(chǎn)生的作用的同時,也強調“民族主義先于民族產(chǎn)生”。(16)作為族群象征主義者,史密斯一方面承認文化對于民族的建構作用,另一方面又強調民族的想象不可能憑空而來。族群象征主義一詞本身就涵蓋了結構主義和文化主義的雙重內(nèi)涵。族群是一種物質的結構性存在,而象征則是意識的觀念性理解。在史密斯看來,民族并非完全的原始生發(fā),也不是完全的人為建構,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由物質存在、歷史經(jīng)驗以及象征性的文化活動共同凝聚產(chǎn)生。(17)西方主流理論很少涉及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理論的分析,但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斯大林關于民族的理論探討是民族理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斯大林對民族概念的界定來看,斯大林的民族理論應歸入折衷主義的范疇。斯大林一方面強調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經(jīng)濟生活等物質性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強調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一觀念性的理解。后民族內(nèi)涵的界定可以在結構主義—文化主義分類的基礎上展開。結構主義的后民族主要是指民族國家的一些傳統(tǒng)特征在消失和變化。換言之,民族國家的主體性地位正在弱化。哈貝馬斯在談論后民族時,主要是在這一向度上展開。(18)民族國家是指民族與國家的合一,即傳統(tǒng)的“一族一國”。民族與國家合一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為超國家聚合對“一族一國”的挑戰(zhàn)。這里需要說明,多民族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廣義上的“一族一國”原則的。因為多民族國家是歷史上形成的,而且多民族國家的構建過程就是民族(國族)整合的過程,所以中華民族與中國、美利堅民族與美國基本是一致的。然而,超國家聚合所形成的是一種新的承擔治理功能的政治實體,而且這一新政治實體是在政治精英的主體性選擇下推動形成的。因此,超國家聚合與傳統(tǒng)的民族國家明顯區(qū)分開來。文化主義的后民族則主要分析國族認同的弱化和國族想象的消解。一些西方學者如荷蘭烏特列支大學法學教授迪爾德麗·柯廷(DeirdreCurtin)和英國愛丁堡大學法學教授約·肖(JoShaw)則在這一向度對后民族進行闡發(fā)。譬如,柯廷認為,后民族一詞表達了一種新觀念,即暗含文化整合與政治整合密切關聯(lián)的傳統(tǒng)民族觀念需要受到置疑。(19)肖主要從后民族主義的角度來界定后民族。肖認為,后民族主義主要呈現(xiàn)的是一種對民族主義的直接挑戰(zhàn)。后民族主義可以被看作是對民族主義的反叛,或者更合適的說法是,一種重新理解和發(fā)現(xiàn)民族主義核心內(nèi)涵的努力,即如何可以繼續(xù)借助民族主義來為特定社群提供共享的實踐和機制,同時又可以祛除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包袱和減弱消極的對外排斥情感。在肖看來,后民族主義表達了一種關于民族國家變遷或轉型的觀念,是繼“民族間的”(international)、“跨民族的”(transnational)和“次民族的”(subnational)之后的一個描述新政治形式或文化指稱的詞匯。(20)參照柯廷和肖對后民族的理解,筆者認為,認同層面的后民族主要有三方面含義,一是國族認同向超國家認同轉移。在這里,民族主義可能轉向世界主義,也可能轉向地區(qū)主義。二是國族認同向次國族認同轉移。這表現(xiàn)為民族主義的碎片化。主流民族的認同向主流民族中的派別認同或地域認同轉移,邊緣民族的認同則從國族認同向族群認同轉移。三是國族認同向非政治認同轉移。民族主義認同轉向一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非政治認同,(21)如性別認同、同性戀認同、生態(tài)認同、和平認同等。二、歐洲的后民族結構和后民族認同在結構上,歐洲的后民族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對傳統(tǒng)民族國家秩序的挑戰(zhàn)。哈貝馬斯主要在這一意義上分析后民族結構概念。哈貝馬斯首先界定了民族國家的四個特征:一、作為管理和稅收的工具;二、在享有主權的一定地域之內(nèi);三、形成公民組成的民族;四、發(fā)展成為民主法治國家和社會福利國家。(22)然而,民族國家的這些特征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受到強烈沖擊:第一,全球公共問題的出現(xiàn)使得民族國家的管理能力下降,而資本的跨國加速流動使得民族國家的稅收出現(xiàn)萎縮;第二,民族國家在內(nèi)政和外交上的界限和主權身份越來越模糊,國際組織越來越多地干預到傳統(tǒng)民族國家的主權范圍之內(nèi);第三,外來移民的增加使得公民的身份復雜化,而且,全球化加劇了公民身份與族群身份的緊張;第四,民族國家稅收的萎縮直接影響到其社會福利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民族國家的合法性基礎。(23)在這一情境之下,歐洲一體化作為民族國家聯(lián)合起來應對全球化的一種手段出現(xiàn),與此同時,歐洲一體化也根本性地改變了傳統(tǒng)民族國家的秩序:第一,歐盟作為一個公共管理機構正在形成,而且關于歐盟征稅的方案將是下一階段歐洲一體化的重點;第二,作為成員國的民族國家逐步讓渡主權給歐盟,而歐盟越來越發(fā)展成為一個新的主權實體,擁有對內(nèi)治理和對外代表的完全主權;第三,歐洲公民的概念正在討論之中,歐洲公民權也是未來歐洲發(fā)展的重點之一;第四,民族國家失去的福利能力將由歐盟來承擔,一個社會歐洲將會形成。(24)在認同上,歐洲的后民族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歐洲認同的產(chǎn)生。當然,碎片化和非政治化也是后民族歐洲的特征之一。譬如,在英國的蘇格蘭和威爾士、(25)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26)比利時的瓦龍尼亞和佛蘭德斯等都出現(xiàn)了次國家的民族主義運動。(27)這些運動多表現(xiàn)為被邊緣化的少數(shù)族群反抗占主導地位的多數(shù)族群。這些民族運動求助于某些古老的象征和神話,并提出一些文化和經(jīng)濟方面的要求,而不尋求自身的獨立。非政治化體現(xiàn)在美國政治學家羅納德·英格爾哈特(RonaldInglehart)的后物質主義分析當中。英格爾哈特的研究發(fā)現(xiàn),戰(zhàn)后歐洲發(fā)達工業(yè)國家的經(jīng)濟繁榮,促成了歐洲公民短缺價值觀向后現(xiàn)代價值觀的轉變。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家構建已經(jīng)相對緩解了人類社會的物質短缺問題,所以公民價值更多轉向自我實現(xiàn)問題。歐洲的后物質主義者非常重視自我表達和直接參與,把政治參與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這使得他們的政治參與動機超越了經(jīng)濟利益。(28)歐洲一體化主流理論之一的新功能主義認為,伴隨著歐洲一體化的推進,歐洲認同會逐漸產(chǎn)生。(29)這一觀點已經(jīng)被學界廣為接受。接下來的問題是,歐洲認同與民族認同會處于何種關系。從結構主義出發(fā)的認同論,強調集體認同發(fā)生的歷史結構。這一種觀點堅持集體認同的本質主義立場,認為歐洲認同與民族認同處于零和關系,即一方的增加會帶來另一方的減弱。這一觀點容易導致極端歐洲懷疑主義和極端歐洲樂觀主義的結論,即認為超國家認同或后民族認同不可能發(fā)生,或認為新歐洲主義將取代傳統(tǒng)民族主義。當然,歐洲懷疑主義是這方觀點的主流,(30)其往往認為由于不存在共同的歐洲歷史和歐洲神話,也不存在主體性的歐洲民眾,所以歐洲認同是烏托邦式的幻想。另一方面,從文化主義出發(fā)的認同論,則強調集體認同發(fā)生的社會建構。這一觀點主張認同有著明顯的歷史偶然性,民族認同和歐洲認同都是“想象的共同體”,而這兩類共同體可以“正和”相處。哈斯認為,公民忠誠向歐洲共同體的轉移并不意味著,公民對民族共同體的忠誠會完全消失。(31)柏林自由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托馬斯·萊斯(ThomasRisse)將國族認同與歐洲認同的正和關系分為三種:第一,嵌套關系。認同以同心圓的方式疊套在一起。譬如,某人對馬賽的認同內(nèi)嵌在其對法國的認同之內(nèi),對法國的認同內(nèi)嵌在對歐洲的認同之內(nèi)。第二,交叉關系。被認同的對象總體上是對等的且不沖突的,只是在特定時段或特定情境下重要性有所區(qū)別。例如,一些環(huán)保組織有強烈的生態(tài)認同,同時其可能也有濃厚的歐洲認同,其對這兩類認同的實踐可能完全不發(fā)生沖突。第三,混雜關系。前兩種模式都假定不同認同之間關系的有序性,而這一種則強調不同認同之間關系的隨機性和偶然性。有如,一個德國人的自我理解中包含了歐洲地區(qū)主義的成分,而其對歐洲的理解中既包含了擺脫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動機,也包含了“歐洲是一個放大了的德國”的觀念。(32)但是,如果認為歐洲認同會在與民族認同共存的過程中居于強勢的地位,這也可能是過于樂觀的估計。萊斯的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歐洲認同還會強化民族認同。萊斯認為新功能主義和建構主義對歐洲認同的解釋都有欠缺。新功能主義認為,對歐洲共同體的認同會伴隨著廣大歐洲民眾從歐洲一體化的物質獲益增多中逐漸增加。建構主義認為,通過歐洲機制和規(guī)范的展示以及相應的跨國過程,嵌入進歐洲認同的社會化過程會自動完成。萊斯認為,歐洲認同更需要在民族國家層面完成,即歐洲性(Europeanness)和“成為歐洲”(becomingEuropean)應該逐漸被嵌入到民族認同的理解當中。各個民族對歐洲的理解不同,如前所述,德意志民族將歐洲一體化視為對其軍國主義歷史的一個告別,而英格蘭民族則把歐洲一體化視為一個“友好的他者”(激勵其推行福利國家和民主改革的他者)。萊斯認為,試圖建立一個各民族一致理解的歐洲認同是困難的。歐洲認同將與民族認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33)歐洲認同的出現(xiàn)在某種意義上表現(xiàn)出民族認同的一些特征,但歐洲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共生關系似乎暗示歐洲的后民族認同還僅僅是開始。將歐洲的后民族結構和后民族認同統(tǒng)一起來討論,本文的一個基本結論是,歐洲的后民族結構已經(jīng)具備一定規(guī)模,但歐洲的后民族認同才初現(xiàn)雛形。三、憲政愛國主義與大同主義歐洲上文所討論的“民族認同”和“歐洲認同”的實質是文化認同,即從歷史、文明、遺產(chǎn)、傳統(tǒng)、象征或其他社會相似物的角度來理解認同。另一個稀釋的認同概念是公民認同,即強調公民對特定政治結構的理解。文化認同將歐洲視為用文化與歷史來界定的社會空間,而公民認同將歐洲視為具備主體性的民事與政治實體。從文化認同視角出發(fā),歐洲認同與民族認同之間更多地體現(xiàn)出沖突性和競爭性。而以公民認同的視閾分析,兩者則更多處于一致的關系之中。哈貝馬斯的憲政愛國主義便是在后民族公民認同的基礎上提出的。以結構主義與文化主義的分野來觀察,憲政愛國主義首先是在文化主義的框架下展開的。在與德國歷史學家的論戰(zhàn)中,(34)哈貝馬斯從德國政治學家多爾夫·斯特恩貝格爾那里借用了憲政愛國主義這一概念。斯特恩貝格爾試圖發(fā)掘一條回溯到亞里士多德的、同民族無關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他認為,直到18世紀末,所有的愛國主義都是憲法愛國主義,其意義是對法律和共同自由的熱愛。當然,斯特恩貝格爾通過強調“對國家的友善”更為關心公民對國家和法治的忠誠,而不是憲法應保護公民的自由和社會權利。哈貝馬斯給斯特恩貝格爾的概念加入了更多的普世主義元素,而減少了其國家主義色彩。(35)哈貝馬斯把憲政愛國主義視為一種能夠超越民族國家認同但又不排斥公民民族團結的一種品質。哈貝馬斯認為,憲政愛國主義應該建立在“后傳統(tǒng)認同”(post-conventionalidentities)的基礎之上。這意味著公民必須對特定傳統(tǒng)和群體認同進行批判、反思和超越,并轉向聚焦于權利和民主程序的愛國主義。哈貝馬斯的憲政愛國主義概念在某種意義上是以卡爾·施密特為批評對象的。哈貝馬斯將施密特視為德國新保守主義思想的源泉。(36)哈貝馬斯則試圖尋找我群與他者之間凝聚力的源泉。在全球人口流動和地區(qū)文化整合日益顯著的歐洲,如何通過關心和包容他者將新歐洲的命運聯(lián)結在一起是哈貝馬斯力圖解決的問題。在1990年的論文《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中,哈貝馬斯對憲政愛國主義的內(nèi)涵闡述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四點:第一,憲政愛國主義是一種基于憲法的共同體情感。在這里,哈貝馬斯所言的憲法并不是指作為固定文本或成文規(guī)則存在的憲法,也不是全體公民意志簡單疊加后的表達,而是通過公共論證和民主協(xié)商后獲得公民普遍認可的憲法。(37)第二,憲政愛國主義對傳統(tǒng)民族主義的替代性。哈貝馬斯認為,民族最初是以血緣共同體的形式出現(xiàn)的。在法國革命之后,民族的意義逐漸從一個前政治的整體變成一個對公民認同具有構成意義的實體。哈貝馬斯引用歐內(nèi)斯特·勒南的名言“一個民族的存在……就在于每天的民眾投票”。哈貝馬斯同意勒南的觀點,即民族是“公民的民族,而不是血緣共同體”。(38)第三,憲政愛國主義與政治文化的相關性。哈貝馬斯寫道:“一種自由的政治文化所培育的只是一種憲法愛國主義的公分母,它使人們對一個多文化社會的各不相同但彼此共存的生活形式的多樣性和整體性這兩方面的敏感性都得到加強?!?39)第四,憲政愛國主義需以公共領域的形成為基礎。哈貝馬斯認為,歐洲未來一體化的關鍵是歐洲公共領域的形成,(40)而目前歐洲內(nèi)部市場造成的大規(guī)模水平流動則為政治公共領域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人口流動所加劇的社會矛盾能夠提供一種政治動員,使得歐洲范圍內(nèi)的協(xié)調成為必須,也會增加歐洲范圍內(nèi)公共領域中的交往聯(lián)系。這樣的一種大歐洲背景會改變歐洲的政治結構。(41)從憲政愛國主義的這四點內(nèi)容來看,共同體情感、對傳統(tǒng)民族主義的替代、與政治文化的關系這前三點都直接表現(xiàn)為一種文化主義的理解。第四點中對公共領域的強調雖然有結構主義的成分,但哈貝馬斯仍然強調歐洲公共領域對歐洲共同政治文化的依賴。憲政愛國主義的這種文化主義表征在哈貝馬斯之后的論述中更為清楚地表露出來。在《后民族結構》一書中,哈貝馬斯進一步闡發(fā)了將憲政愛國主義應用于歐洲的重要性。(42)哈貝馬斯認為歐洲一體化的關鍵取決于兩點:第一,歐盟能夠補償民族國家失去的能力;第二,在歐盟內(nèi)應該發(fā)展一種強大的、足以使后民族民主結構合法化的集體認同。(43)哈貝馬斯認為,歐洲的憲政進程需要民眾的支持和團結意識的形成。民族國家層面上形成的公民團結應該拓展到歐洲層面,而這種擴展的公民團結就是憲政愛國主義。憲政愛國主義產(chǎn)生的關鍵在于是否具備將公民團結跨越國家邊界以實現(xiàn)相互包容的條件。在《分裂的西方》一書中,哈貝馬斯更為清晰地表述出從集體認同的角度為歐洲憲政愛國主義的形成尋找新動力來源的觀點,而這一觀點很明顯是文化主義的。哈氏強調,歐盟內(nèi)部的團結要擺脫被全球活動家主導的消極責任模式,需要在共同外交行為和共同內(nèi)部政策等過程中形成一種廣泛的歸屬感。(44)這種歸屬感在民族國家層面的形成主要基于一種共享的民族歷史,而在歐洲層面的形成則需要外在的認同構建。哈貝馬斯總結出七種可能會促進歐洲認同形成的共享經(jīng)驗:第一,世俗化的經(jīng)驗。公共領域的世俗化在一些宗教傳統(tǒng)濃厚的民族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和愛爾蘭)構建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一點暗示未來歐洲認同的整合不應該突出基督教的中心地位。(45)第二,國家調節(jié)市場的經(jīng)驗。這一點在北歐福利國家表現(xiàn)得較為明顯。但實際上,即使是在英國或愛爾蘭這些市場機制發(fā)達的國家而言,國家對經(jīng)濟干預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總體來看,歐洲經(jīng)濟對國家的倚重要遠遠甚于美國。第三,社會進步復雜性的經(jīng)驗。這反映了某種健康的知識決定主義懷疑論。在轉基因食品、克隆、核能力等問題上,一種更為原生態(tài)的環(huán)境主義正在成為歐洲的主流觀念。第四,工人運動與宗教運動調和的經(jīng)驗。工人運動和宗教運動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正義觀念,也貫穿于歐洲近現(xiàn)代幾百年的歷史之中。如何將這兩種經(jīng)驗統(tǒng)合于相互接受的范圍之內(nèi),是未來歐洲觀念整合的重要內(nèi)容。第五,反對武力和殘忍的經(jīng)驗。這一點在歐洲體現(xiàn)為死刑的廢除以及較低的犯罪率(與美國相比)。第六,歐洲國家間戰(zhàn)爭的歷史。這一點可以幫助各國人民形成一種主權相互限制的理解。第七,國家衰落的歷史。從中可以尋找一種自我理解的角度。以德國為例,對納粹歷史罪行的反省可以拒斥幼稚的國家觀念并形成強人權的文化。(46)“憲政愛國主義”一詞的主語是“愛國主義”,而內(nèi)涵的限定詞是“憲政”。從哈貝馬斯觀點的深處挖掘,憲政愛國主義主要不是表達集體認同的觀念,而是希望表述一種政治上的自我理解。這一自我理解實質是公民對憲法的自我遵約。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憲政愛國主義的內(nèi)涵更主要是結構主義的,即強調憲政結構在歐洲層面的形成以及公民對歐洲憲政的認可。在《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一文中,哈貝馬斯對憲法所依賴的公共論證和民主協(xié)商過程非常強調,對憲政愛國主義所依賴的公共領域也極為推崇。在《后民族結構》一書中,哈貝馬斯同樣強調歐洲的憲政進程對歐洲一體化的作用以及自由秩序和“陌生人間團結的結構”對歐洲公民團結的意義。在《分裂的西方》一書中,哈貝馬斯強調歐洲共同外交行為和共同內(nèi)部政策對歐洲集體認同形成的重要性。這些都表明,憲政愛國主義內(nèi)涵的最主要支撐是歐洲的憲政結構。歐洲的憲政結構主要包括各成員國對歐洲憲法的批準、各成員國對歐洲公共權力的賦權、歐洲公民權的形成以及歐洲公民對歐洲憲政的結構性支持等。從結構主義出發(fā),才可以理解哈貝馬斯在后民族歐洲分析中非常有影響的一句問語,即“為什么歐洲需要一部憲法”?(47)正因為憲政愛國主義有著濃厚的結構主義內(nèi)涵,所以后民族公民權(PostnationalCitizen-ship)和后民族憲政主義(PostnationalConstitutionalism)成為當下民族研究和歐洲一體化研究中的重要分析概念。(48)從這一角度講,哈貝馬斯的憲政愛國主義是一種對后民族歐洲的結構主義和文化主義理解的調和。從外觀上看,憲政愛國主義更多展現(xiàn)了文化主義的特征,即強調共同的政治文化以及共享的歐洲觀念,但從實質來看,憲政愛國主義則更多暗藏了結構主義的要素,如對歐洲憲政、公民權和公共領域的強調。四、憲政愛國主義的自由民族主義傾向民族主義代表了一種倫理集體主義,而后民族結構和憲政愛國主義的概念則代表了一種倫理個體主義的轉向。(49)這一轉向的另一表述是民族主義的自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度酒店預訂押金協(xié)議范本3篇
- 2024原材料運輸及倉儲一體化服務合同3篇
- 2024養(yǎng)老院老年社交活動策劃與執(zhí)行合同3篇
- 2024年新能源電池組裝外加工合作協(xié)議3篇
- 2024年度水電工程設計與施工一體化服務合同3篇
- 《聯(lián)想集團有限公司》課件
- 物業(yè)應急突發(fā)事件培訓
- 建材加工合同范例
- 購房定金合同范例范例
- 瓷粉質量購買合同范例
- 印花稅納稅申報(報告)表
- GB/T 32891.2-2019旋轉電機效率分級(IE代碼)第2部分:變速交流電動機
- 低熱量零食策劃案
- GB/T 12602-2020起重機械超載保護裝置
- 非參數(shù)統(tǒng)計講義(課堂)課件
- 銀行核心業(yè)務系統(tǒng)總體設計
- 2018年浙江省浙江省通用安裝工程預算定額
- 小學生心肺復蘇培訓課件
- 地面工程 分項工程質量驗收記錄
- 滬教牛津版五年級下冊英語全冊課件
- 北京大學簡介介紹PPT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